- 读书 >
- 苏东坡全集 - 曾枣庄、舒大刚编 >
- 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卷四
治消渴方
眉山有杨颖臣者,长七尺,健饮啖,倜傥人也。忽得消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倍常而数溺。服消渴药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衾,嘱其子于人。蜀有良医张玄隐之子,不记其名,为诊脉,笑曰:“君几误死矣。”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之,作十许丸。取枳枸子为汤,饮之,遂愈。问其故,张生言:“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败(1),土不能胜水,肾液不上溯,乃成此疾。今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不衰(2),当由果实、酒过度,虚热在脾,故饮食兼人而多饮水。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非消渴也。麝香能败酒,瓜果近辄不实,而枳枸子亦能胜酒。屋外有此木,屋中酿酒不熟;以其木为屋,其下亦不可酿酒。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酒、果之毒也。宋玉云‘枳枸来巢’,枳,音句里切;枸,音矩。以其实如鸟乳,故能来巢。今俗讹谓之‘鸡距子’,亦谓之‘癞汉指头’,盖取其似也。嚼之如乳,小儿喜食之。”
木香散
治脏腑冷极及久冷、伤惫、口疮、下泄、谷米不化、饮食无味、肌肉瘦、心多嗔恚、妇人产后虚冷下泄、一切水泄冷痢。
木香 破故纸 高良姜 砂仁 厚朴姜汁炙。各三分。 赤芍药 陈橘红 肉桂 白术各半两。 胡椒 吴茱萸汤洗,去黑水。各一分。 肉豆蔻四枚。 槟榔一个。
右为散。每服三钱,不经水猪肝四两许,去筋膜,㓟为薄片,重重掺药,置一鼎中。入浆水一碗、醋一茶脚许,盖覆。煮肝熟,入盐一钱、葱白三茎,细切。生姜弹子许,槌碎,同煮水欲尽。空心为一服,冷食之。初服微泻不妨,此是逐下冷气,少时自止。经年冷痢滑泻,只是一服,渴即饮,粥汤下。忌生冷油腻物。如不能食冷物,即少添浆水暖服。张简夫职方尝久泻,忽有人召食,以疾辞不往。主人曰:“吾有良药,一服可瘥。”煮药而召之。简至,先服药,使就席,熟醉而归,竟不复泻。简夫得此方与人服,莫不神应。嘉兴谢医得此方,恶其烦,只用浆水煮猪肝,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粥饮下,其效亦同。若暴泻痢,只是一服,唯热痢热泻不治(3)。予家极宝此药,可大惊异,非余药可比。
硇砂煎丸
治一切积滞,化气消食,补益真气,产后逐败血。补虚损至善。
硇砂拣通明无石者,别研,令如粉。 当归无灰酒浸一宿,去芦,切薄片子,焙。 肉苁蓉无灰酒浸一宿,薄切作片子干秤。 穿心巴戟无灰酒浸一宿,去心用。 槟榔 黑附子 天雄用无灰酒煮五七百沸(4),候软,刮去皮。 木香 沉香 舶上茴香微炒。以上各一两。 金铃子三两,洗过,切破四面,无灰酒浸一宿,候软,以刀子刮下瓤,去皮核不用。 阿魏半两。米醋磨成膏,入诸药。
右为细末,以无灰酒煮白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温酒下。此方家家有。予家妇尝病蓐中下痢日久,甚困笃,百方不瘥。士人李潜善医,曰:“蓐中下痢,与他痢不同。常痢可用苦涩药止之,蓐中痢生于血不足,投涩药则血愈不行,痢当更甚。”为予作硇砂法,云此药最能治产后痢。先以桂圆方小下之(5),次投硇砂丸,日九十丸,痢顿减半,次日遂愈。硇砂丸,产后虽无疾亦宜服之,能养血,去积滞。“桂圆方”今附于后:
硇砂研。 肉桂 甘遂 巴豆去心皮,勿去油。 丁香 木香 芫花醋炒焦。
右等分捣治,面糊为圆,小绿豆大。每服二圆、三圆(6),温水下。加减更量虚实。潜,名医也,云此圆攻积最胜,不论久近,皆能化。
黑神丸
漆六两,半生,半用重汤煮半日,令香。 神曲 茴香各四两。 木香 椒红 丁香各半两。 槟榔四枚。除椒外,五物皆半生半炒。
右圆如弹丸。取茴香末十二两,铺盖阴地,荫干。候外干,并茴香收器中。极干,乃去茴香。肾余育肠、膀胱痃癖、七疝下坠、五隔、血崩、产后诸血漏下、白赤(7),并圆分四服;死胎,一圆,皆无灰酒下;难产,炒葵子四十九枚,捣碎,酒煎,下一圆。诸疾不过三服,元气十服。【原案】此句疑有脱字。隔气症癖五服、血瘕三圆当瘥。予族子妇病,腹中有大块如杯(8),每发,痛不可堪。时子妇已贵,京下善医者悉投方,莫愈,陈应之曰:“此血瘕也。”投黑神丸,尽三圆,杯气消尽(9),终身不复作。
神保丸
出《灵苑》。
木香 胡椒各一分。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 干蝎七枚(10)。
右汤释蒸饼,丸麻子大,硃砂为衣,每服三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11);腹痛,柿蒂煨姜煎汤下;血痛,炒姜醋下;小便不通,灯心汤下;血痢脏毒,楮叶汤下;肺气甚者,白矾蚌粉各三分、黄丹一分,同研为散,煎桑根白皮,糯米饮调下三丸(12),若小喘止,用桑皮糯饮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予三十年前客金陵,医人王琪传此方,琪云:“诸气惟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独此丸辄能去之。”熙宁中,予病项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忆琪语方,向已编入《灵苑》,取读之,有此一验,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后尝再发,又一投而瘥。
小建中汤
治腹中切痛。
官桂(13) 生姜切。各三分。 甘草炙,半两。 大枣十二枚,擘。 白芍药一两半。 胶饴二两。
右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内饴,更上火微煮,令饴化。温服三合,日三服。尝有人患心腹切痛不可忍,累用良医治之,皆不效。灸十余处,亦不瘥。士人陈丞善医,投一药遂定,问之,乃“小建中汤”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主腹痛。常人见其药性温平,未必信之。古人补虚止用此体面药,不须附子、硫黄承用。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痛,此虚寒证也。此药尤相当,按《外台》:“虚劳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少腹痛宜服。”张仲景《伤寒论》:“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二药皆主腹痛,予已于“小柴胡汤”叙之。若作散,即每服五钱匕,生姜五片、枣三个大者、饴一栗大者。若疾势盛,须作汤剂,散服恐力不胜病。元丰中,丞相王郇公病少腹痛不止,宣差太医,攻治备至,皆不效。凡药之至热,如附子、硫黄、五夜叉丸之类,用之亦不瘥。驸马张都尉令取妇人油头发烧为灰,细研筛过,温酒服二钱,即时痛止。妇人用男子头发,如前类用方。
进食散
青皮 陈皮去瓤。 甘草炙。 肉桂去外皮。 高良姜薄切,炒。各一分。 川乌头一个,泡,去皮脐。 草豆蔻三个。 诃子煨,去核,五个。
右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生姜二片,煎七分,食空时服。此庐州李潜方,治脾胃虚冷不思食及久病人脾虚全不食者,只一二服便顿能食。潜,名医也,予目见在真州治贾使君女子,已五十余日,病脾多呕,不进食,久医绝无验。潜投此药,一服遂食蒸饼半枚,明日百味皆思。潜云此药进食极神速,余疑此药太热,潜云:“不然,用之三十年,无不效也。”
压气散
止逆定喘、治疏取多后、气乏控上膈者。
木香 人参 白茯苓 藿香 陈橘皮 枳壳 附子炮。 甘草炙。已上各等分。
右一大盏,煎紫苏木瓜生姜汤,再入银盏,重汤煎,五七沸,通口服。
诃子丸
消食化气。
诃子皮三两,洗泡。 木香 白豆蔻 槟榔 官桂 人参 干姜 茯苓各二两。 甘草粗大者,炙。 牵牛子略炒。各一两。
右酒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有气疾发动、吃食过多、筑心满闷、烂嚼茶酒任下。陆子履学士知蔡州平舆县,值石普南迁,子履与治行甚勤,普极德之。未几,普召还平舆,见子履叙南行之惠,曰:“他物不足以为报,有一药方奉传。”乃此方也。普啖物极多,常致愦闷成疾,服此辄愈。予问子履求得之,家中常合食饱胀满及气膨胸膈,只一服,如人手按下,极有验也。
椒朴丸
治脾胃虚冷,岁久不思饮食,或发虚肿,或日渐羸瘦、四肢衰倦、吐痢无节,一应脾虚候状皆可服。
汉椒去目。 厚朴去粗皮,剉。 茴香 青盐淘去沙土,取净。
右各二两,以水二升煮令干,焙燥,捣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温米饮及盐汤下。病深者日三服。予中表许君病脾逾年,通身黄肿,不能起,全不嗜食。其甥为本道转运使,日遣良医治之,都不效。有傅主簿传此方,服十许日,渐安。自尔常服,肌肤充硕,嗜饮食兼人,面色红润,年六十余,日行数十里,强力如少年。椒朴丸,《博济》及诸集中多载,有加附子者,有加姜皮者,皆不快捷。此方得其精要,与病相当,如神,慎勿增别药。药之中病处,人多不识看,不上面自有奇功,多因增益他药,却致不验,此难可以意测也。
无碍丸
此丸传自湖州处士刘某,其叔父病喘,手足皆肿,殆不能起。刘君梦神谓之曰:“君叔父病脾病,横泻四肢,非他也,子有隐德,吾能愈子叔父之疾。”手疏方授之,曰“无碍丸”,且诫曰:“慎勿服他药。”刘君得方,以饵其叔父,三饵而疾间。君先迎医于钱塘,后数日,医至,曰:“此肺逆,当治肺。”药入口,疾复作。君谕曰:“神人预尝戒我。”急谢医,复投无碍丸,遂瘥。
大腹皮炙。二两。 蓬莪术三棱,皆湿纸裹,煨熟。一两。 槟榔生。一分。 木香面裹,煨熟。半两。
右为末,炒麦蘖捣粉为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14),生姜汤下。
阴阳二胜散(15)
治久患翻胃及小儿惊吐诸吐。
好硫黄半两。细研。 水银一分。与硫黄研,无星。
右同研,如黑煤色。每服三钱,生姜四两,取汁酒一盏,同姜汁煎熟,调药,空心服。衣被盖覆,当俟足指间汗出,迤逦遍身汗出即瘥。常有人病翻胃,食辄吐出,午后即发,经三年不瘥。国医如孙兆辈皆治疗,百端无验,消羸殆尽,枯黑骨立。有守库卒季吉者见之,曰:“此易治也,一服药可瘥。”始都不信之,一日试令合药,与少钱市药,仆次日持药至,止一服。如法服之,汗出皆如胶,腥秽不可近,当日更不复吐,遂瘥。楚人田医善治小儿诸吐,亦用此药,量儿长少,服一钱至一分,冷水调下,吐立定。此散极浮难调,须先滴少水,以至缓缓研杀,稍稍增汤,使令调和。若顿入汤酒,尽浮泛不可服。又予旧官属陈宣德之妻,病翻胃亦弥年,得一“乌头散”服之,一服瘥。又楚人孙生有一“茱萸丸”,亦疗翻胃,其人自有传,今皆附于此。予校此三方,惟田季有阴阳理,故自胜捷。乌头、茱萸二方皆性热,用者量其脏寒温投之。
乌头散
乌头三两。炮,去皮。 川楝子一两半。 槟榔 木香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盐一捻,温服。
茱萸丸
孙生传曰:年深膈气翻胃,饮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时时呕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无时,日渐羸瘦,腹中痛楚,时复冷滑,或即闭结,候状不可尽述。自患此疾六年,日可吐及五七度,百方无验。因遇此法,服及两月,诸疾悉瘥。尝愿流传救人,具方如左:
吴茱萸三分。瓦上焙出油。 胡椒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甘草半两。一半生,一半纸裹五七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再浸,如此七遍。 半夏一两。用姜四两研汁,入砂罐子内。用姜汁井水煮,候破,看存二分白心,取半夏研为膏子。 白矾半两,炒干,存性一分。
右为末。半夏膏丸如稍硬,添姜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桑柳条各三十茎,上等银器内煎汤吞下,日三服,忌诸毒物,惟可食油、猪胰脾,软饭。此孙生自叙如此。
治噎方
《广五行记》治噎疾: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数年,临死,遗命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时寺中方刈蓝作淀,试取少淀致钵中,此虫绕钵畏避,须臾,虫化成水。世人以淀治噎疾始此。 张果医说:“病噎吐蛇。”华佗行道,见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傍有卖饼家,蒜虀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条,悬之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佗家小儿戏门迎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公也。”疾者前入,见佗壁北悬此蛇辈以十数。 食饴至噎。吴廷绍为太医令,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廷绍尚未知名,独谓当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日取用皆不验,或扣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
槐花散
治热吐。
皂角去皮,烧烟绝。 白矾熬沸定。 槐花炒黄黑色。 甘草炙。
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嘉兴李使君曾病呕,每食讫辄吐。如此两月,服翻胃药愈甚。或谓有痰饮,投半夏散服之,亦皆不验。幕下药判官授此方,服之即时瘥。又有一老青衣,久病呕,与服之,又瘥。大凡吐,多是膈热,热且生痰。此药能化胃膈热涎,特有殊效。
紫粉丸
治吐。
针砂醋浸一夜,辟去醋,便带醋炒,直候铫子红色无烟乃止。候冷,细研,更用醋团火烧洞赤。取起候冷,再研极细。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粥饮下。服讫,便啜一盏许粥,已不吐。如未定,再服决定。小儿小丸之,随儿大小与此药,极神异。然吐有多端,《良方》中有数法,皆累验者,可参用之。
软红丸
止吐。
辰砂五钱。 信砒半钱强。 胭脂一钱(16)。 巴豆取霜。七个。
右熔蜡少许,入油一、二滴,和滴药为剂。以油单裹之,大人如绿豆,小儿如芥子。浓煎槐花甘草汤,放温,下一丸,忌热食半食久。此药疗人吐,只一服止。尝与人一丸,偶两人病,分与两人服,两人皆愈。
酒磨丸
治吐逆粥药不下者。万俟迹中《济急经验单》:用生姜丸弹子大,服法同。
五灵脂、狗胆汁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枚,煎热,生姜酒磨化。再汤蒸,令极热,先煮温粥半升,持在手,令病人乘药热顿饮,便以粥送下。
(1) 败:《知》本作“惫”。
(2) 不:《苏轼文集》卷七三作“且”。
(3) 唯热痢热泻不治:原本作“唯热痢热泻不住须加服”,据《知》本改。《知》本案:馆本云“唯热痢热泻不住须加服”,盖承《永乐大典》之误。
(4) 百:《知》本无。
(5) 先以桂圆方小下之:《知》本作“先以桂小丸下之”。
(6) 圆:《知》本作“丸”。下同。
(7) 白赤:《知》本作“赤白”。
(8) 杯:《知》本案:“杯”疑“痞”字之讹,馆本同。
(9) 杯:《知》本案:当作“痞”。
(10) 七枚:《知》本作“一枚”。《知》本案:馆本作“十枚”。
(11) 柿蒂灯心汤下:《知》本作“柿蒂汤或灯心同柿蒂汤下”。
(12) 三丸:原本作“三钱”,据《知》本改。《知》本案:馆本作“三钱”。
(13) “官桂”后:《知》本有小字“削”。
(14) 每服二十丸:《知》本作“服二、三十丸”。
(15) 阴阳二胜散:《知》本作“田季散”。《知》本案:馆本“阴阳二圣散”。
(16) 胭脂:《知》本作“山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