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在我們所說的香港,是包括新界、九龍半島、香港島,以及超過兩百個大大小小離岸的島嶼海礁的。
香港最早的居民可能不是漢族的,但從出土古墓看,至少自東漢開始就有漢人定居。唐朝曾在今日屯門設鎮駐軍,而宋朝在一二七七年曾在此建立最後帝都,這些都不說了。
香港最早的書院是鄧符協在錦田建的力瀛書院,建於宋代。到了清代,由定居者設立的書院、書室計有四十多所。這一點已很好的說明香港雖處於大陸的最南端,卻並非中華文化的化外之地。
單說香港島,那又是甚麼狀況?穿鼻草約後,英人義律(Charles Elliot)率眾在一八四一年一月佔領香港島。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很生氣,他本來叫義律在舟山群島搶一個島,但義律卻自作主張拿了香港島,一個在巴麥尊眼中是「幾乎空無一屋的荒島」。這句話後來被不斷引用,但我們不要把這句話當真,這是一個英國人用來駡另一個英國人的氣話,並不是對事實的描述。
英國人佔領香港島後,義律做了一件事:下檄安民。
為甚麼要安民?因為當時香港島已經有五千至七千居民,並不是荒島。
另外一個常見的說法是香港在鴉片戰爭前只是個漁村。這說法也稍有誤導,因為不是只有一個漁村,而是有很多個村或定居點如石排灣、黃泥涌、鶴嘴、柴灣、大潭、田灣、灣仔、大潭篤、掃桿埔、石澳、薄扶林等,而且都不是三家村,有些定居點已經是有相當規模的,譬如在石排灣即現在的香港仔一帶約有二百幢房子,足以促使英人將該地改個他們熟悉的名字叫阿巴甸。一名美國傳教士發現赤柱有五百八十居民,分本地(廣府)、客家、潮州(鶴佬、福佬)三系,另有商戶一百四十五家。
當時,香港島除漁民外,還有務農的,說不定還有製香出口的手工業,更有已形成市集的鎮頭和貿易港口如赤柱、筲箕灣、石排灣。
我以前常以「開埠」來說殖民地的開始,這個說法是有點用了殖民者的眼光來看香港的,其實在鴉片戰爭前,香港已經是中式的埠。
當時一些在赤柱、石排灣、鴨脷洲、銅鑼灣等地的廟宇,都藏有十八世紀的鐘鼎,顯示它們的成立已有一段日子。
一八三八年,在離島大嶼山的大澳有一一九家商戶捐款重修天后廟,一八四一年又有九十八家捐助洪勝廟。可見離島在鴉片戰爭前也不是化外之地。
更有英人在一八四一年四月記載說,他們在石排灣發現一家學校,讓他們想起老家的村校。稍後的記載說該校校長除留了辮子外,神態舉止都像英國學校的校長。香港島在英國人來到前也有書室。
從本文的主旨而言,我這裏想建立的是香港包括香港島在成為殖民地的那刻,文化上並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帶着中華文化進入殖民地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