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冠礼第一
【题解】
早在氏族时代就有成丁礼,氏族用各种方式测试成年男女的体质和生产、战争的技能,以确定能否成为氏族的正式成员。这种仪式流传到周代,经过儒家的改造,就成了士冠礼。儒家注重用礼仪推行教化,因而有各种人生礼仪,士冠礼则是成年教育礼。主持冠礼的不是家长,而是乡中有德行者。整个礼仪充满着对冠者的教诲和期望。冠礼之后的男子,从此成年,可以参加社交活动,社会也要用成人之礼来约束他。本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冠礼前的准备,包括筮日、戒宾、筮宾、约期等。第二部分是冠礼的过程。第三部分记冠礼的变礼及各种辞令。第四部分记冠礼的礼意。
士冠礼¹。筮于庙门²。主人玄冠朝服³,缁带素⁴,即位于门东⁵,西面⁶。有司如主人服⁷,即位于西方⁸,东面,北上⁹。筮与席、所卦者¹⁰,具馔于西塾¹¹,布席于门中¹², 西阈外¹³,西面。筮人执策¹⁴,抽上¹⁵,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¹⁶。宰自右少退¹⁷,赞命¹⁸。筮人许诺,右还¹⁹,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书卦²⁰,执以示主人。主人受视,反之。筮人还,东面;旅占²¹,卒;进告吉。若不吉,则筮远日²²,如初仪²³。彻筮席²⁴。宗人告事毕²⁵。
【注释】
¹ 士: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此处的士包括在学之士。
² 筮(shì):郑玄注:“以蓍问日吉凶于《易》也。”用蓍草问冠日吉利与否而占于《易》。庙:祢庙,即父庙。
³ 主人:将冠者之父。冠礼的主人由冠者的父亲担任,若父殁或有废疾而无法出席,则由亲戚代替。玄冠:浅黑色的冠。朝服:诸侯及群臣每日朝会时所穿的服装,为玄冠、缁布衣、素裳、素,衣用十五升缁布(经线密度为一千二百缕,是麻布中最精细的)。
⁴ 缁(zī):黑色有绀、缬、玄、缁之别,缁色最深。带:束衣用的丝织大带。素:白色。 (bì):蔽膝,用熟皮制作,围在裳外,系于腰间的革带之上,长三尺,上宽一尺,下宽二尺。
⁵ 即:就。门东:门东侧;门朝南,故门东即门左。
⁶ 西面:即面西,面朝西。《仪礼》凡言“某面”,均指面朝某方。
⁷ 有司:泛指参与冠礼的家臣、小吏。敖继公云:“有司即下筮者,卦者,宰,宗人之类。”
⁸ 西方:指门西侧。
⁹ 北上:以北边的位置为上位。《仪礼》凡言“某上”,均指以某方为上位。此时有司有若干人,由北向南纵向排列成行,尊者在北。
¹⁰ 筮:指蓍草,占筮吉凶用,此时盛于犊中。席:蒲席,即下文筮人所坐之席。所卦者:用以记爻书卦的工具。
¹¹ 具:同“倶”。馔(zhuàn):陈设。西塾:门外西堂。塾,李如圭《仪礼释宫》云,“夹门之堂谓之塾”,即寝庙门两侧的堂屋,内外均有,故一门有四塾。
¹² 布:铺设。
¹³ (niè):门橛,竖在门中央的短木,用以止门。阈(yù):门限。
¹⁴ 筮人:掌筮事的有司。策:蓍草。
¹⁵ (dú):盛筮草的筒,上下两截相合而成。此时打开,露出蓍草,表示将有筮事。
¹⁶ 兼执之: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云:“兼执之者,兼上 与下 而并执之,此时筮尚在下。待筮时,乃取出以筮。”
¹⁷ 宰:主政教的家臣。自:由,从。少退:稍后退,表示不敢与主人并立。
¹⁸ 赞:佐助。命:告。
¹⁹ 还(xuán):旋转,回旋。
²⁰ 书卦:六爻齐备后,卦体已成,遂书记在版上。
²¹ 旅占:占者有三人,顺长幼之序而占。旅,顺序。
²² 筮远日:筮日之法,于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日。若是吉事,先以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上旬,不吉,则筮中旬;仍不吉,再筮下旬。若是丧事,则先以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下旬,不吉,筮中旬;又不吉,再筮上旬。其规则是,吉事先近日后远日,丧事先远日后近日。
²³ 如初仪: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云:“谓进受命于主人以下。”
²⁴ 彻:通“撤”,撤除,收藏。
²⁵ 宗人:主礼事的有司。
【译文】
士冠礼。筮求冠礼吉日的仪式在父庙门前举行。主人头戴浅黑色的冠,身穿朝服,腰束黑色大带,系着白色的蔽膝,在门东即位,面朝西而立。有司们穿着和主人一样的服装,在门西即位,面朝东而立,以北为上位。占筮用的蓍草、蒲席和记卦爻的用具,陈放在门外西堂,在门中铺设蒲席,要在门橛以西,门限之外的地方,按面朝西的方向布设。筮人左手持蓍草筒下端,右手将上半截抽下,让左手兼持,走上前请命于主人:所筮为何事。宰站到主人的右边,再稍稍后退,在此协助主人传命。筮人受命后应诺,右旋,向北走到蒲席前坐下,面朝西,记卦爻者在其左侧。占筮完毕,筮人把所得之卦书写在版上给主人看。主人接过来过目后,退还筮人。筮人向西行,回到有司之位,面朝东而立;三位占人据所得之卦,顺序占问吉凶完毕,禀告主人某日吉利,如果此旬内没有吉日,就从此旬之外筮求,但要重复先前进受命于主人以后的仪式。吉日择定后,便撤去蓍草和蒲席。宗人向主人禀告筮日之仪完毕。
(以上为占筮行冠礼的吉日。)
主人戒宾¹。宾礼辞²,许。主人再拜³,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
【注释】
¹ 戒:告知,通报。宾:主人的同僚、朋友等。冠日筮定后,主人要提前三日通报僚友,邀其届时前来观礼。
² 礼辞:谦辞一次之后接受叫礼辞。郑玄注云:“礼辞,一辞而许,再辞而许曰固辞,三辞曰终辞,不许也。”
³ 再拜:一拜而又拜,表示恭敬的礼节。
【译文】
筮日完毕,主人亲至宾家的大门之外,通报行礼的日期,邀其前来观礼,宾谦辞后接受。主人行再拜之礼,表示感谢,宾答拜回礼。主人退归,宾拜而送之。
(以上为邀请众宾。)
前期三日¹,筮宾²,如求日之仪。
【注释】
¹ 前期三日:冠期前三日,中间隔二日。
² 筮宾:主人从所通报的僚友中筮择一位贤而有德望者,作为冠礼的嘉宾。此宾即冠礼的正宾。
【译文】
冠期的前三天,主人从所通报的僚友中筮定一人,作为冠礼的正宾,其仪节与筮定冠期一样。
(以上为筮求正宾。)
乃宿宾¹。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宿赞冠者一人²,亦如之。
【注释】
¹ 宿:“夙”的古文,与“速”通,有预先邀请,使之前来之意。戒宾是对僚友的一般通报,届时可来可不来;宿宾是对冠仪中正宾的特别邀请,至冠期必须前来,否则不能成礼。
² 赞冠者:协助正宾加冠的人。
【译文】
于是主人专程前往邀请宾。宾穿着与主人一样的礼服,出门站在左边,面朝西以再拜之礼相迎。主人站在门右,面朝东答拜,并亲致邀请之辞,宾表示接受。主人再拜致谢,宾答拜回礼。主人退归,宾拜而送之。邀请赞冠者一位,仪式也是如此。
(以上为邀请正宾和赞冠者。)
厥明夕¹,为期于庙门之外²。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³,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⁴,立于西方,东面,北上。摈者请期⁵,宰告曰:“质明行事⁶。”告兄弟及有司。告事毕。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注释】
¹ 厥(jué):其。明夕:宿宾次日之夕,即冠日前一天之夕。
² 为期:约期,约定时间。冠日虽已确定,但行礼的具体时间尚未确定,因此需进一步约定。
³ 兄弟:犹言族亲,同辈男性家属及亲戚,下同。
⁴ 宿服:宿宾时所穿的朝服。
⁵ 摈(bìn)者:同“傧”。郑玄注云:“摈者,有司佐礼者,在主人曰摈,在客曰介。”
⁶ 质明:许慎《说文解字》日部晳字下引此作“晰明”,天色初明。
【译文】
宿宾次日的傍晚,在庙门之外举行约定冠礼时间的仪式。主人站在门的东边,将冠者的亲戚在主人南侧相次而立,但稍稍退后,表示不敢与主人并立;面朝西方,以站在北边者为尊。有司们身穿与主人宿宾时一样的朝服,站在门西边,面朝东,以站在北边者为尊。摈者请问明日举行冠礼的时间,宰转达主人的决定说:“天色初明时开始。”摈者通告在场的亲戚和有司。宗人禀告主人,约期仪式完毕。然后,摈者前往宾的家中,通报刚约定的时间。
(以上为约定行冠礼的时间。)
夙兴¹,设洗²,直于东荣³,南北以堂深⁴。水在洗东⁵,陈服于房中西墉下⁶,东领,北上。爵弁服⁷ : 裳⁸,纯衣⁹,缁带,¹⁰。皮弁服¹¹ :素积¹²,缁带,素。玄端¹³ :玄裳、黄裳、杂裳可也¹⁴,缁带,爵。缁布冠,缺项¹⁵,青组缨属于缺¹⁶。缁¹⁷,广终幅¹⁸,长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¹⁹, 边;同箧²⁰,栉实于箪²¹。蒲筵二,在南。侧尊一 醴²²,在服北²³ ;有篚实勺、觯、角柶²⁴,脯醢²⁵,南上。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²⁶,执以待于西坫南²⁷,南面,东上²⁸,宾升则东面。
【注释】
¹ 夙:早。兴:起。
² 洗:盥洗时接弃水用的盆。
³ 直:当,对着。荣:屋翼,屋檐四角向上翘的部分。
⁴ 堂深:堂的纵向深度。
⁵ 水:指盛有水的器皿。
⁶ 房:指东房。大夫、士的寝庙的布局,中间为室,左右分别为东房、西房。墉:墙,胡培翚云:“凡室中,房中与两夹之墙,则谓之墉。”
⁷ 爵弁:形似冕而无旒,其色如雀头,赤而微黑,故名。爵弁服,大夫祭于家庙,士为君助祭的服装,包括爵弁、 裳、纯衣、缁带、。士冠礼三加及士婚礼亲迎也可用。爵,通“雀”。
⁸ (xūn):浅红色。
⁹ 纯衣:郑玄云:“纯衣,丝衣也。余衣皆用布,唯冕与爵弁服用丝耳。”
¹⁰ (mèi):一种可以作赤黄色染料的草,也指赤黄色。 (gé):士祭服上的蔽膝。,用草染成赤黄色的蔽膝,其色是赤色中最浅的。
¹¹ 皮弁:用白鹿皮缝制的冠,形状似后世的瓜皮帽。皮弁服,君臣视朔时所穿的服装,包括皮弁、素积、缁带、素。
¹² 素:白缯。积:即襞积,后世称为衣褶。人身以腰部为细,故于腰两旁为襞积。
¹³ 玄端:缁布衣,因其袖正直端方,故名玄端,此指玄端服。玄端服是士常服之礼服,天子、诸侯则以之为燕居之服。玄端服与朝服都是玄冠、缁布衣,但玄端服配以玄裳、黄裳、杂裳,朝服则配以素裳。
¹⁴ 杂裳:颜色为前玄后黄的裳。
¹⁵ 缺项:缺读为“ ”(kuǐ)。缺项的形制,今已不可详考,通常认为,类似于后世的帼,覆罩于头发之上,又在发际收束,结于颈项之中,用以固定冠。
¹⁶ 组:用丝编织成的带子。属:系,连缀。缺:缺项。
¹⁷ (xǐ):包发用的帛。古人戴冠前,先用帛包发,再挽成髻,使发不外露。
¹⁸ 广:宽,阔。终:充,满。幅:幅宽,古时布帛幅宽二尺二寸。
¹⁹ 纮(hóng):冠上的带子,一端系于笄,向下绕过颔,再上系于笄的另一端。
²⁰ 箧(qiè):竹器名,其形狭长而不正方。
²¹ 栉(zhì):梳篦。实:放入。箪(dān):竹器名,圆形。
²² 侧:独,无偶。郑玄注云:“侧犹特也,无偶曰侧。”尊一般有二,一为玄酒,一为醴,冠礼无玄酒,故称“侧”。尊:酒尊,此处作动词用,意为设置酒尊。 (wǔ):酒器名,瓦制,又称“瓦大”,盛醴酒用。醴:未去糟的浊酒,如今之酒糟,古人以醴致祭,但仅以口啐之,不饮。
²³ 服:指 裳。
²⁴ 篚(fěi):竹器名,圆形,冠礼时专以盛酒器。勺:挹酒器名,容量为一升,用木或青铜制作。觯(zhì):青铜酒器名,容量为三升。柶(sì):挹取器名,状如今之汤匙,但首尖而薄,用角或木制作。
²⁵ 脯(fǔ):干肉,盛于笾中。醢(hǎi):肉酱,盛于豆中。故《仪礼》每每以笾豆指代脯醢。
²⁶ 匴(suǎn):郑玄注云:“匴,竹器名,今之冠箱也。”
²⁷ 坫(diàn):郑玄注云:“坫在堂角。”堂之四角均为坫,此处之坫,在堂的西南角。
²⁸ 东上:三位执匴者在西坫前,面朝南并排而立,东为上位,故执爵弁匴者居此位,执皮弁匴、缁布冠匴者依次在其西侧。
【译文】
冠日早起,先陈设冠礼所用的器服。洗放设在正对着堂东端屋翼的地方;洗与堂的距离,与堂的纵深相当。盛水器放在洗的东侧,将冠者的三套衣服,由北而南依次陈放在东房的西墙下,衣领都朝东,以放在北边者为尊。最北边是爵弁服:浅红色的裳,黄黑色的衣,黑色的大带,赤黄色的蔽膝。其次是皮弁服:用白缯制作、腰两侧有褶的裳,黑色的大带,白色的蔽膝。再往南是玄端服:与玄冠、缁布衣相配的裳可以有浅黑色、黄色、杂色等三种,依将冠者的身份等级而定,还有黑色的大带和雀色的蔽膝。冠饰有:戴缁布冠时用的“缺项”,用青丝带编成的缨系在它的两端。包发用的黑色的帛,宽度与帛的幅宽相等,为二尺二寸,长度则为六尺;戴皮弁用的笄,固定爵弁用的笄;颔下的冠带,中间为黑色,两侧有浅红色的边,皮弁、爵弁各有一根;以上六件饰物放在同一个箧中。梳篦放在箪内。蒲席有两张,放在箪的南面。独设的醴酒在东房内爵弁服的北面;再往北是篚,里面放着勺、觯和角制的匕,盛干肉和肉酱的笾豆则又在其北,陈设在爵弁服之北的器物,以南边的为尊。爵弁、皮弁和缁布冠,分别陈放在三个匴中,由三位有司捧着,在堂西隅之南面朝南而立,以东边为上位,宾升堂后,有司转为面朝东而立。
(以上为冠期之日陈设器物。)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¹,直东序²,西面。兄弟毕袗玄³,立于洗东,西面,北上。摈者玄端,负东塾。将冠者采衣⁴,⁵,在房中,南面。
【注释】
¹ 阼(zuò)阶:东阶。郑玄注云:“阼犹酢也。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阼阶是主人升降之阶,故又称主阶,西阶是宾升降之阶,故又称宾阶,两者有主宾相酢之义。
² 序:堂上的东、西墙。
³ 毕袗玄:衣与裳之色相同,均为玄色,即纯玄之服。袗,为“袀”(jūn)之误,古文作“均”,同。
⁴ 采衣:胡培翚云:“采衣为童子未冠者之常服,故将冠时服此以待也。”因衣的边缘和衣带等用朱色之锦做成,故名。
⁵ (jì):结发,即后世的“髻”字。
【译文】
主人身穿玄端服和雀色蔽膝,站在阼阶之下,正对着堂上东序的地方,面朝西。主人的亲戚身穿衣裳、大带和蔽膝均为玄色的服装,站在洗的东边,面朝西,以北边的位置为上位。摈者身穿玄端衣,背朝东塾而立。将冠者身穿童子之服,梳着发髻,在东房内面朝南而立。
(以上为主人一方即位。)
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¹,立于外门之外²。摈者告³,主人迎,出门左⁴,西面,再拜。宾答拜。主人揖赞者⁵,与宾揖,先入⁶,每曲揖⁷。至于庙门,揖入。三揖⁸,至于阶,三让。主人升,立于序端,西面,宾西序,东面。赞者盥于洗西⁹,升¹⁰,立于房中,西面,南上¹¹。
【注释】
¹ 赞者:即赞冠者。玄端:此处有省文,其意当为,赞者的服装,仅玄端与主人相同,下裳不必相同。从:随。
² 外门:大门。据《礼记·曲礼》孔疏,古代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士二门。二门指大门、寝庙门。大门之内,东庙西寝。大门在外,故称外门。
³ 告:郑玄注云:“告者,出请入告。”摈者先出门请问宾为何事而来,然后入告主人。原文有省略。
⁴ 门左:郑玄注云:“左,东也,出以东为左,入以东为右。”
⁵ 揖:《说文解字》:“揖,攘也。”“一曰手箸胸曰揖。”郑玄云:“凡拱其手使前曰揖。”揖是古代常用的拱手礼,依手的动作,又可细分为二揖和厌两种,段玉裁云:“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推者,推之远胸;引者,引之箸胸。”
⁶ 先入:主人先入门,以便为来宾引路。凌廷堪《礼经释例》云:“凡入门,宾入自左,主人入自右,皆主人先入。”
⁷ 曲:曲折,转弯。庙门在大门内的东侧,故入大门后先要折而向东走,是为第一“曲”,望见庙门后再折而北行,是为第二“曲”。每逢一曲,宾主都要拱手行礼,此即每曲揖。这是庙门外之揖。
⁸ 三揖:入庙门后走至庭前,主、宾相揖,然后分别向东、西行;行至正对着东西阶之处,主、宾再次相揖,然后北行;行至当碑处,主、宾第三次相揖。三揖是庙门内之揖。
⁹ 于洗西:此三字为衍文,应删去。
¹⁰ 升:登。
¹¹ 南上:此时宾的赞者的方位,在主人的赞者之南。赞者之位以南为尊,这样安排是表示主人对宾客的尊敬。
【译文】
宾身穿与主人一样的服装,赞者则穿玄端服,跟随于宾之后,来到主人家的大门外。摈者出门请事于宾,然后入门禀告主人,主人遂亲往迎接,出大门后,站在左侧,面朝西,向宾行再拜之礼。宾答拜还礼。主人向赞者拱手行礼,又拱手请宾入门,然后自己先入门,为宾和赞者引路,每逢转弯处,宾主都拱手行礼。到庙门前,主人拱手行礼后先入门,宾和赞者随后。进门后,主人又如前那样,三次与宾拱手行礼,直到各自的阶前,主人三次礼请宾先登阶,宾则三次谦让。于是主人先登阶,并导引宾登堂,主人站在东序的南端,面朝西;宾则站在西序的南端,面朝东,宾主相向而立。赞者到洗的西侧盥手后,从西阶上堂,立于房内,面朝西,赞者之位,以南为尊。
(以上为主人迎接宾和赞者入庙。)
主人之赞者筵于东序¹,少北²,西面。将冠者出房,南面。赞者奠 、笄、栉于筵南端³,宾揖将冠者。将冠者即筵坐,赞者坐,栉,设。宾降,主人降⁴,宾辞⁵,主人对。宾盥,卒,壹揖、壹让、升⁶。主人升,复初位⁷。宾筵前坐,正,兴,降西阶一等。执冠者升一等,东面授宾。宾右手执项⁸,左手执前⁹,进容¹⁰,乃祝,坐如初。乃冠,兴,复位¹¹,赞者卒¹²。冠者兴,宾揖之,适房¹³,服玄端爵,出房,南面¹⁴。
【注释】
¹ 筵:席,此处作动词用,铺席。
² 少北:稍北。东序为主人之位,稍北是表示为人子者不敢正居主位。
³ 奠:安置,停放。
⁴ 主人降:宾走下西阶准备盥手,主人走下东阶则是表示不敢安位。
⁵ 宾辞:宾以主人降阶无事为说辞,不让主人下去。辞,说辞。
⁶ 壹揖、壹让、升:初升堂时,三揖三让升,此处礼数降杀于初,故壹揖、壹让、升。《仪礼》通例,凡降洗、降盥,皆壹揖、壹让、升。
⁷ 复:回。初位:初登堂时所站的位置,即东序南端。
⁸ 项:冠的后端,不是指缺项之项。
⁹ 前:冠的前端。
¹⁰ 进容:宾进至筵前,特端正容仪,以为冠者示范。
¹¹ 复位:回到原位,即西序南端之位。
¹² 卒:完成。宾者在加冠后即离去,其后的结缨带等事,由赞者完成。
¹³ 适:往。
¹⁴ 南面:冠者面南而立,表示一加之礼已成,特向众人展示容体。
【译文】
主人的赞者把将冠者的席铺在东序,其位置稍偏于北,席面朝西。将冠者出房,站在房外之西,面朝南,等待加冠。宾的赞者将包发用的帛、簪和梳子放在席的南端,站在西序的宾,向将冠者拱手行礼,请他入席。将冠者即席就座,接着赞者也坐下,为他梳头,然后用帛包发。宾走下西阶准备盥手,主人也走下东阶,宾请主人留步,主人婉言谦辞。宾盥手完毕,宾、主拱手行礼一次、谦让一次后登阶。上堂后,主人回到原位。宾则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自扶正将冠者头上的包发之帛,然后起身,从西阶上走下一级台阶。西阶下执缁布冠的有司则走上一级台阶,面朝东,将缁布冠授给宾。宾右手执冠的后部,左手执冠的前部,走到将冠者席前,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词,接着像刚才那样坐在席前。宾亲自为将冠者戴上缁布冠然后起身,回到西序东面的位置,宾的赞者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起身,宾拱手行礼,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玄端服和雀色蔽膝,出房,面朝南而立。
(以上为始加之礼。)
宾揖之¹,即筵坐。栉²,设笄³。宾盥,正 如初⁴。降二等,受皮弁,右执项,左执前,进祝,加之,如初⁵,复位。赞者卒纮⁶,兴,宾揖之,适房,服素积素,容,出房,南面。
【注释】
¹ 宾揖之:本节所记为第二次加冠,仪节与第一次大体相同,故主要记其不同之处,其余则约略记之。
² 栉:给冠者加皮弁,要先脱去缁布冠。恐其头发散乱不庄,所以再次梳发、设笄。
³ 笄(jī):据贾公彦疏,笄有两种,一为髻内安发之笄,一为皮弁、爵弁及六冕固冠之笄。此笄指前者。
⁴ 正 如初:加冠三次, 仅一块,所以后两次加冠并不更换它,只是检查其是否端正。
⁵ 如初:如始加之礼的礼节,为求行文简捷,故以“如初”概括言之。
⁶ 卒纮:皮弁加毕后,将纮系于笄之左端,从颐下绕过,再系于笄的右端,余下的纮则垂而为饰。
【译文】
宾向冠者拱手行礼,请他即席坐下。赞者再次为冠者梳发、插笄。宾盥手后,为冠者扶正包发之帛,仪节与始加礼时一样。宾从西阶走下两级,从执冠者手中接过皮弁,右手执其后部,左手放到冠者前再致祝词,然后将皮弁加于其首,毕回到西序之南。宾的赞者将冠者颐下的带子系好,冠者起身,宾拱手示意,请冠者更衣,冠者进东房,穿上用白缯制作的、腰间有褶的裳和白色的蔽膝,赞者为其端正容体,冠者出房,面朝南而立。二加之礼至此完成。
(以上为二加之礼。)
宾降三等¹,受爵弁,加之。服 裳。其他如加皮弁之仪²。彻皮弁、冠、栉、筵入于房³。
【注释】
¹ 宾降三等:受缁布冠降一等,受皮弁降二等,受爵弁降三等,是表示冠愈尊则礼愈隆。
² 他:指加冠之后的卒(纮)、容出等仪节。三加之礼的仪节,与前两次大体相同,故亦仅记其不同之处,其余则略之。
³ 彻皮弁、冠、栉、筵入于房:彻皮弁、冠、栉、筵者为谁人,此处未提及,因上文有主人之赞者设筵、宾赞冠者奠祁之语,故知此必为宾的赞冠者与主人之赞者。
【译文】
宾从西阶走下三级台阶,从执冠者手中接过爵弁,为冠者戴上。冠者进房,穿上浅红色的裳和赤黄色的蔽膝。其余的仪节,与加皮弁时一样。赞冠者和主人赞者将已冠者换下的皮弁、缁布冠以及梳篦、席等撤至房内。
(以上为三加之礼。)
筵于户西¹,南面。赞者洗于房中²,侧酌醴³。加柶,覆之⁴,面叶⁵。宾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宾受醴于户东⁶,加柶,面枋⁷,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觯⁸,宾东面答拜⁹。荐脯醢¹⁰。冠者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¹¹,以柶祭醴三¹²,兴;筵末坐,啐醴¹³,建柶¹⁴,兴;降筵¹⁵,坐奠觯,拜;执觯兴。宾答拜。
【注释】
¹ 筵:当动词用,布席。此布席者为主人赞者。户西:室户之西,即户、牖之间的地方。古制,房屋的前后有隔断,前为堂,后为室。室两侧为东房、西房;室西面有牖,东面则有单扇的门,称为户。户西之地在室正中,为庙中最尊之位。
² 洗:盥手、洗爵。洗爵前必先盥手。房中:即房中之择。洗有二,一在庭中;一在北堂,即房的北半部,故又称北洗或房中之洗。由于妇人无堂下之位,不能使用庭洗,所以设北洗,供其使用。但是,当房中没有妇人时,男子也可以使用北洗,此处即属这种情况。
³ 侧:即上文“侧尊”之侧。因无玄酒只有醴,所以只能侧酌醴。
⁴ 覆:反扣。
⁵ 面叶:柶细的一端为柄,即下文称之为“枋”者,大而宽的一端称“叶”,是用以盛物的部分。面叶是将叶的一端朝前。
⁶ 宾受醴于户东:赞者酌醴后出房,故宾在户东受之。
⁷ 枋(bǐng):通“柄”。
⁸ 筵西拜:郑玄注云:“南面拜也。”吴廷华云:“凡筵西拜皆南面。”
⁹ 宾东面答拜:郑玄注云:“宾还答拜于西序之位。东面者,明成人,与为礼。”宾授觯后,回到西序之位,面东而立。东面答拜为成人之礼,冠者已成人,故始行此礼。
¹⁰ 荐:进,上。
¹¹ 祭脯醢(hǎi):取脯醢祭祀先世造此食者,以示不忘本。祭法是:取少许脯,蘸上醢,放在笾豆之间祭之。
¹² 以柶祭醴三:用醴祭祀先世造此食者,以示不忘本。祭法是:用柶舀觯中之醴,浇地而祭,是为一祭,如此者三。
¹³ 啐(cuì):用口浅尝而不喝完。凌廷堪《礼经释例》云:“凡醴皆用觯,但啐之而已,不卒爵也。”
¹⁴ 建:立,插。
¹⁵ 降筵:离席。祭时坐于筵中,啐时坐于筵末,此时欲拜,而席上不得行拜礼,所以离席。
【译文】
主人赞者在户西铺席,席面朝南,准备举行醴冠者的仪式。赞者在房中盥手后洗觯,因不备玄酒,故只斟酌醴酒于觯。把角柶放在觯上,向下覆扣,大而宽的一端朝前。宾拱手行礼,请冠者就席,冠者站到席西,面朝南。赞者捧着觯从东房出来,宾在室户东边接过觯,觯上柶的方向变成柄朝前,然后走到冠者席前,面朝北。冠者在席西端,拜宾后接觯,宾回到西序之位,面朝东答拜还礼。赞冠者向冠者进上干肉和肉酱。冠者即席而坐,左手执觯,右手取干肉蘸肉酱,祭先世造此食者,又用柶挹取觯中醴酒,祭先世造此食者三次,然后起身,到席的西端坐下,尝一口醴酒,再把柶插入醴酒中,表示饮毕。冠者起身离席,坐在地上,觯放在席上,为冠礼成而拜谢宾,再回席执觯,起身。宾答拜还礼。
(以上为宾醴冠者。)
冠者奠觯于荐东¹,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²,北面见于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³。
【注释】
¹ 荐:此指盛脯醢的笾豆。敖继公云:“笾豆而云荐者,上经云荐脯醢,故因其事名之,省文,后皆放此。”荐东,荐左。郑玄注云:“凡奠爵,将举者于右,不举者于左。”
² 适东壁:郑玄注云:“适东壁者,出闱门也。时母在闱门之外。”东壁指堂下东墙,上有小门,称闱门,是妇人出入庙之处。据江筠云,妇人之位在房中,此时因赞者在房,故母不得在此,而等待于闱门之外。
³ 又拜:即侠拜。凌廷堪《礼经释例》云:“凡妇人于丈夫皆侠拜。”“侠拜者,丈夫拜一次,妇人则拜两次也。”此处侠拜,表示母亲以成人之礼待子。
【译文】
冠者将觯放在笾豆的左边,离席,到席的前面朝北坐下,取笾中的肉干,然后从西阶下堂,折而东行,出东墙,面朝北礼见母亲,并献上肉干,表示敬意。母亲拜而受之,冠者拜送母亲,母亲又拜。
(以上为冠者见母亲。)
宾降,直西序,东面。主人降,复初位¹。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宾字之²,冠者对³。
【注释】
¹ 复初位:程瑶田云:“案主人初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此云复初位,即其位也。”
² 字:表字。冠礼后,由宾为冠者取表字。从此,除君、父之外,不得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呼其表字。参见本篇之《记》。
³ 对:对答。宾字冠者时祝辞(见本篇之《记》),故冠者要对答。
【译文】
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回到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而立。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朝南。宾为冠者取表字,冠者应对。
(以上为宾为冠者取表字,主人请醴宾。)
宾出。主人送于庙门外,请醴宾¹,宾礼辞,许。宾就次²。
【注释】
¹ 醴:此指醴礼,是礼毕主人用醴酒款待宾的仪式,以感谢宾的辛劳。
² 次:庙门外用帷幕、簟席围成的更衣和小憩处。
【译文】
宾出庙。主人送至庙门外,请以薄礼敬宾,宾谦辞后允诺。并进入门外更衣处等候。
(以上为主人请醴宾。)
冠者见于兄弟¹,兄弟再拜,冠者答拜。见赞者²,西面拜,亦如之。入见姑、姊³,如见母。
【注释】
¹ 兄弟:冠者的亲戚,此时都立于洗东。
² 见赞者:赞者比宾后出门,故得与冠者为礼。此时赞者在西阶之西、当西序处。
³ 入:入寝门,寝在庙西。姑:父之姐妹。姊:冠者之姐。冠者不见妹,是因其年幼位卑。
【译文】
冠者到洗东见亲戚,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冠者又见赞者,面朝西而拜。其后的仪节,与见亲戚时一样。冠者出庙门、入寝门,礼见姑姑和姐姐,仪节和礼见母亲时一样。
(以上为冠者见兄弟、赞者、姑姊。)
乃易服¹,服玄冠、玄端、爵,奠挚见于君²。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³。
【注释】
¹ 易:换。
² 奠:放,置。挚(zhì):或作“贽”,郑玄注云:“挚,雉也。”古代初次求见人时的礼物。士的见面礼为雉。奠雉于地,是表示自己卑微,不敢亲授于尊者。凌廷堪《礼经释例》云:“凡卑者于尊者,皆奠而不授,若尊者辞乃授。”
³ 乡大夫:当作“卿大夫”。乡先生:已致仕回乡的卿大夫。
【译文】
于是冠者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拿着雉拜见国君,雉要放在地上,不能亲授。接着,又拿着雉分别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
(以上为冠者见君及卿大夫、乡先生。)
乃醴宾,以壹献之礼¹,主人酬宾²,束帛、俪皮³。赞者皆与⁴。赞冠者为介⁵。
【注释】
¹ 壹献之礼:主人仅献宾,而无亚献的礼仪。壹献之礼包括献、酢、酬。主人献醴于宾为献;宾以醴回敬主人为酢;主人为劝宾饮醴,先自饮,然后再酌醴请宾饮为酬,宾则置爵不举。宾、主各两爵而礼成。
² 酬宾:郑玄注云:“饮宾客而从之以财货曰酬,所以申畅厚意也。”
³ 帛:郑玄注云:“束帛,十端也。”凡物,十为束,如束帛、束锦、束脩等皆是。束帛即五匹帛,因每匹帛有两端,故又称为十端。俪皮:两张鹿皮。
⁴ 赞者:泛指主人一方所有参与冠礼者。
⁵ 介:副。郑玄注云:“饮酒之礼,贤者为宾,其次为介。”主人醴宾时,赞者做宾的介,辅助宾行礼。
【译文】
于是以醴酬谢宾,用壹献之礼。主人以物酬宾,赠以五匹帛和两张鹿皮,表达谢意。主人一方的众赞者都参加饮酒。宾以赞冠者作为副手。
(以上为醴宾。)
宾出,主人送于外门外¹,再拜,归宾俎²。
【注释】
¹ 主人送于外门外:据凌廷堪《礼经释例》,凡送宾客,若主、宾身份相当,则主人送于大门外;若宾客身份低于主人,则主人在大门内相送。
² 俎(zǔ):陈放牲体的礼器,又称大房或房俎。壹献之礼时,主人在宾的席前进有笾豆和俎,经文有省略。归俎,飨宾之后,将俎上之牲送往宾家。
【译文】
宾出大门,主人送至门外,以再拜之礼相别,并派人将礼俎送到宾的家中。
(以上为送宾归俎。)
若不醴¹,则醮用酒²。尊于房户之间³,两⁴,有禁⁵,玄酒在西⁶,加勺,南枋。洗,有篚在西,南顺⁷。始加,醮用脯醢⁸。宾降,取爵于篚,辞降如初⁹。卒洗,升酌。冠者拜受,宾答拜如初¹⁰。冠者升筵坐,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兴,筵末坐,啐酒,降筵拜,宾答拜。冠者奠爵于荐东,立于筵西。彻荐、爵,筵、尊不彻。加皮弁,如初仪¹¹。再醮,摄酒¹²,其他皆如初。加爵弁,如初仪。三醮,有干肉折俎¹³,哜之¹⁴,其他如初。北面取脯,见于母¹⁵。若杀¹⁶,则特豚¹⁷,载合升¹⁸,离肺实于鼎¹⁹,设扃鼏²⁰,始醮,如初。再醮,两豆²¹,葵菹、蠃醢²²。两笾²³,栗、脯。三醮,摄酒如再醮,加俎²⁴,哜之²⁵,皆如初,哜肺。卒醮,取笾脯以降,如初。
【注释】
¹ 若不醴:冠婚之礼的正礼用醴,但国中也有不用醴而用酒的旧俗,仪节较为简约,有不忘其本之意,也可沿用,不必都用醴礼,故附录于此。张尔岐将醴礼与醮礼的相异之处,归纳为以下几点:醴侧尊在房,醮两尊于房户之间;醴用觯,醮用爵;醴篚从尊在房,醮篚从洗在庭;醴待三加毕乃一举,醮每一加即一醮;醴荐用脯醢,醮每醮皆用脯醢,至三醮,又有干肉折俎;醴赞冠者酌授宾,宾不亲酌,醮则宾自降取爵,升酌酒;醴者每加入房,易服,出庚立,待宾命,醮则每醮讫,立筵西,待宾命;醴者每加冠必祝,醴时又有醴辞,醮者加冠时不祝,至醮时有醮辞。其余大体相同,故多略而不记,只用“如初”、或“如初仪”表示。醴是浊酒,太古时所创,酒指清酒,为后世所创。古人认为,醴质而酒文,行礼以质为重,故以醴为正。此节以下所记为变礼。
² 醮(jiào):郑玄注云:“酌而先酬、酢曰醮。”
³ 尊:当动词用,放置酒尊。房户之间:房户之东、室户之西的地方。
⁴ 两 :酒与玄酒各一。
⁵ 禁:器具名,承放酒尊用,形似方案。郑玄注云:“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
⁶ 玄酒:上古未有醴酒,以水当酒,其色玄,故称之为玄酒。
⁷ 南顺:器物纵向放置,首北尾南。
⁸ 始加,醮用脯醢:郑玄注云:“始加者,言一加一醮也。”“始醮亦荐脯醢。”从始加起,即用醮,每醮皆有脯醢,三加均如此。
⁹ 辞降如初:如前将冠时,宾降盥、主人降,宾辞、主人对的仪节。
¹⁰ 答拜如初:宾授爵,东面答拜,如同醴礼一样。
¹¹ 如初仪:如醴礼“再加”的仪节。
¹² 摄酒:将先前的正祭之酒搅和、添加,表示是新上的酒,不敢移旧酒敬人。摄,整新。
¹³ 干肉折俎:载有按骨节分解的牲体干肉的俎。
¹⁴ 哜(jì):尝。
¹⁵ 见于母:其仪节与醴礼相同。
¹⁶ 杀:杀牲。上记醮礼不杀牲,此以下记醮礼之盛者,故杀牲。
¹⁷ 特:一,一只。豚:小猪。冠用特豚,取义于小猪未成牲而将成。
¹⁸ 载合升:将牲体的左右两边一起升鼎、载俎。胡培 云:“凡牲煮于爨上之镬谓之亨,由镌而实于鼎谓之升,由鼎而盛于俎谓之载。”古时吉礼用牲,取牲体的右半边,凶礼用牲,取牲体的左半边。冠礼为人道之始,婚礼为男女之始,大殓为人道之终,非寻常小礼,故可合左、右两边而升于鼎,载于俎。
¹⁹ 离肺:古礼所用之肺,要先加切割,方可祭祀或食用。细分之,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祭祀而设的肺,切成块,故称切肺或刌肺;另一种是为食用而设的肺,划割而不断开,底部少许相连,称为离肺或举肺。
²⁰ 扃(jiōng):又名铉,横贯鼎耳,用以抬鼎的杠子。鼏(mì):遮鼎的盖子,用茅草制作。
²¹ 豆:盛食器名,木制,形如高足盘。
²² 葵菹(zū):葵,秋葵,菜名;菹,用醋腌制的菜名。蠃(luǒ):即螔蝓(yíyú),蜗牛;一说蠃即“螺”字。
²³ 笾(biān):盛食器名,竹制,形如木豆。
²⁴ 加俎:指豚俎。三醮与再醮一样,也有两笾、两豆,但另加有豚俎。
²⁵ 哜之:郑玄注云:“哜当为祭,字之误也。”
【译文】
国中若有不用醴礼者,则可因其旧俗行醮礼用酒。在东房与室户之间设两,一为酒,一为玄酒, 下都有器座,二 以玄酒为尊,故置于西端, 上都放有勺,勺柄朝南。洗设在东边屋檐前,篚在洗西纵向放置,首北尾南。始加缁布冠之后,即向冠者行醮礼,赞冠者进上脯、醢。宾下堂走到洗的西面,从篚中取爵准备洗涤,主人下堂时,宾劝阻的仪节与醴礼相同。宾洗爵后,上堂,自行酌酒。宾将爵授给在户西席上就座的冠者,冠者面朝南拜受,宾答拜的仪节,与醴礼相同。冠者回到席正中坐下,左手执爵,右手取脯醢而祭,又取酒祭,然后起身,到席的末端坐下,尝一口酒,再离席拜谢宾,宾答拜还礼。冠者将爵放在笾豆东侧,再站到席的西端,等待宾的命令。赞冠者撤去笾豆和爵,席和 不撤。为冠者加皮弁的仪节与醴礼一样。向冠者第二次行醮礼,酒要整新,其他仪节都和醴礼一样。为冠者加爵弁的仪节与醴礼一样。向冠者第三次行醮礼,要进上载有节折干肉的俎,冠者只尝一口,其他仪节与醴礼一样。冠者面朝北取脯后,往见母亲。如果礼盛杀牲,则用一只小猪,升鼎及载俎,都合左右体,切开的肺与牲一起放入鼎中,然后加上鼎盖和杠,始加缁布冠后行醮礼,进脯醢和撤荐爵等的仪节与醴礼一样。第二次行醮礼,则要加两豆:腌制的秋葵菜、蜗牛酱。两笾:栗、脯。第三次行醮礼,要整新爵中之酒,如第二次行醮礼时那样,此外要增加豚俎,冠者先用肺致祭,如同祭脯醢那样,然后尝一口肺。三醮之礼完毕,冠者取笾中之脯下堂,出闱门见母亲,仪节和醴礼一样。
(以上为醮礼。)
若孤子¹,则父兄戒、宿²。冠之日,主人 而迎宾,拜,揖,让,立于序端³,皆如冠主。礼于阼⁴。凡拜⁵,北面于阼阶上⁶,宾亦北面于西阶上答拜。若杀,则举鼎陈于门外⁷,直东塾,北面。
【注释】
¹ 孤子:嫡子而丧父者。以下记孤子冠法,其仪节凡与醴礼相同者,则略而不记。
² 父:伯父、叔父。兄:从兄。孤子虽是嫡嗣,若未行冠礼,也不得在外与成人行礼,故宿宾、戒宾必须由伯叔父或从兄出面。此处只提及戒、宿,可推知筮日、筮宾、为期等仪节由将冠者自主。
³ “主人”几句:主人,孤子冠者。前文说“将冠者,采衣。”此处只提及,表明孤子将冠时不穿采衣,也不用朱锦束发。正如《礼记·曲礼》说:孤子将冠,“衣不纯采”。迎宾、拜、揖、让,立于序端者,本应为冠者之父,这里均为孤子冠者,是因为孤子无父,故得伸其尊。叔伯父及从兄不主其事,是表示家无二主。
⁴ 礼于阼:孤子之冠、醴都在阼阶。冠礼之正,应冠于东序、醴于户西,与此不同。礼于阼是表示父亲虽已不在,仍不敢以宾客之礼自居。
⁵ 凡拜:指醴礼或醮礼时的拜受、啐拜及答拜等。
⁶ 北面于阼阶上:孤子冠凡拜都在阼阶上北面,与父在时拜于筵西南面、宾拜于序端东面有别。
⁷ 若杀,则举鼎陈于门外:冠子之父不在,故冠子自己主持冠礼,杀牲则举鼎陈于庙门外、东塾之南,表示特为敬宾而杀牲。若父在,则为冠子杀牲,鼎不陈于门外。
【译文】
如果是孤子加冠,则由叔伯父或从兄出面通报僚友,并特邀冠礼的正宾。加冠之日,孤子冠者自为主人,梳着发髻,在大门外迎宾,面朝西向宾行拜礼,又三次拱手行礼,导引宾到阶前,三让之后升堂立于序端,其间仪节与父为冠主时一样。向孤子行醴礼要在阼阶上进行。凡是仪式中的拜礼,孤子冠者都面朝北在阼阶上进行,宾也面朝北站在西阶上答拜还礼。若是杀牲,则要把鼎陈放在庙门之外,正对着东塾的地方,鼎朝北。
(以上为孤子冠法。)
若庶子¹,则冠于房外²,南面,遂醮焉。
【注释】
¹ 庶子:众子,指嫡子的同母弟、妾之子。此节记庶子而父在者的冠法。
² 房外:房户之外。嫡子是法定继承人,故冠于阼阶。庶子冠不是法定继承人,故冠不得在阼阶,只能在房户外。冠之后接着在原地醮,有成而不尊之意。
【译文】
如果是庶子,则在房户之外加冠,面朝南,冠毕接着在原地行醮礼。
(以上为庶子冠法。)
冠者母不在¹,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
【注释】
¹ 母不在:母不在闱门之外。指母有病,或有外戚丧服在身,无法与子为礼,不是指亡故。
【译文】
冠者之母亲因故不在,则派人到西阶上代受冠者所送之脯。
(以上为冠者见母亲的变通之法。)
戒宾¹,曰:“某有子某²,将加布于其首³,愿吾子之教之也⁴。”宾对曰:“某不敏⁵,恐不能共事⁶,以病吾子⁷,敢辞⁸。”主人曰:“某犹愿吾子之终教之也。”宾对曰:“吾子重有命⁹,某敢不从¹⁰ ?”宿,曰:“某将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将莅之¹¹,敢宿。”宾对曰:“某敢不夙兴?”
【注释】
¹ 戒宾:这一节记冠礼时的戒宾、宿宾之辞,以下还有祝辞、醴辞、醮辞、字辞等,是礼仪场合中便于士大夫使用的辞令格式。《士冠礼》诸辞均单列于篇末,而《士昏礼》等篇则随文出现,与此不同。
² 某:前一“某”字代指主人之名,后一“某”字代指主人之子之名。
³ 加布:加缁布冠。冠礼三加,缁布冠在三冠中最卑,主人取始加而质者言之,含有自谦之意。
⁴ 吾子:是古人相亲之称。吾,我。子,男子的美称。教之:教以加冠之礼。
⁵ 不敏:不聪慧,犹言愚钝,谦词。
⁶ 共事:供给冠事。共,通“供”。
⁷ 病:辱没,有辱,谦词。
⁸ 敢:自言冒昧之词。
⁹ 重:再。
¹⁰ 敢:反语,犹言岂敢、不敢不。
¹¹ 莅:临。
【译文】
主人向僚友通报将行冠礼的消息时说:“某人有子某,将要加缁布冠于其首,希望您前去教导他。”僚友回答说:“某人不才,只怕难以胜任而有辱于您家,请允许我斗胆推辞。”主人说:“某人还是希望您最终能去教导他。”僚友回答说:“您再次发命,某人岂敢不从?”主人邀请加冠的嘉宾时说:“某人将要加缁布冠于子某之首,您要光临,冒昧邀请您为加冠的嘉宾。”宾回答说:“某人岂敢不早早起身前往?”
(以上为戒宾、宿宾之辞。)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¹,始加元服²。弃尔幼志³,顺尔成德⁴。寿考惟祺⁵,介尔景福⁶。”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⁷。敬尔威仪,淑慎尔德⁸。眉寿万年⁹,永受胡福¹⁰。”三加,曰:“以岁之正¹¹,以月之令,咸加尔服¹²。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¹³,受天之庆¹⁴。”
【注释】
¹ 令月吉日:郑玄注云:“令、吉皆善也。”
² 元服:首之服,即冠。元,首,头。
³ 尔:汝。幼志:幼年时的戏玩之心,犹言童心。
⁴ 顺:通“慎”。成德:成人之德。胡培翚云:“既冠,责以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皆成人之德也。”
⁵ 寿考:长寿。祺:祥,福。
⁶ 介:大。景:大。
⁷ 申:重。服:皮弁服。
⁸ 淑:善。
⁹ 眉寿:金文作“ 寿”。古代新器铸成,要用牲血涂其缝隙,使之经久耐用, 寿即长寿之意。眉,文献多作“麋”。旧说眉即豪眉,为长寿之兆,不确。
¹⁰ 胡:遐,远,无穷。
¹¹ 正:善,美。
¹² 咸:都,全。
¹³ 黄:黄发,指老人由白发变成的黄发。耇(gǒu):寿者的面部如冻梨,色如浮垢。黄、耇都是长寿之征。
¹⁴ 庆:赐。
【译文】
第一次加冠时,宾的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开始为你加冠。丢掉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再次加冠时,宾的祝辞说:“月份和时辰都很吉祥,再次为你加冠。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仪,好好慎养你内在的德行。愿你长寿万年,永受洪福。”第三次加冠时,宾的祝辞说:“在这吉岁美月,把成人的三种冠都加给了你。亲戚们都到场,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愿你长寿无疆,受天之赐。”
(以上为三加祝辞。)
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¹。拜受祭之²,以定尔祥。承天之休³,寿考不忘。”
【注释】
¹ 嘉:美。荐:指笾豆中的脯醢。
² 拜受祭之:胡培翚云:“谓拜受觯、祭脯醢、祭醴也。此教其行礼。”
³ 休:美。
【译文】
宾向冠者敬醴酒时的祝辞说:“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拜而受觯,祭上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着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
(以上为醴辞。)
醮辞曰¹ :“旨酒既清,嘉荐亶时²。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³,永乃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⁴,嘉荐伊脯⁵。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⁶。”三醮,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⁷。咸加尔服,肴升折俎⁸。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注释】
¹ 醮辞:醮礼之辞。醮辞与醴礼之辞不同。醮礼,每次加冠完毕,都要敬一次酒,并致辞,所以有三次醮辞,而醴辞只有一次;醴礼有祝告之辞,醮礼则没有。
² 亶(dǎn):诚。时:善。
³ 孝友:郑玄注云:“善父母为孝,善友弟为友。”时:通“是”。格:至,来。
⁴ 湑(xǔ):滤过的酒,引申为清。
⁵ 伊:惟,语助词。
⁶ 祜(hù):福。
⁷ 楚:陈列齐整之貌。
⁸ 肴升折俎:醮礼中或杀牲或不杀牲,不杀牲用干肉折俎,杀牲则用加俎,“肴升折俎”,兼指两者,醮辞不变。肴,干肉或豚。
【译文】
宾第一次向冠者行醮礼的辞令说:“美酒清澄,祭献真诚。首次加冠,亲戚皆到。谨守孝友,永远保持。”第二次行醮礼,说:“美酒清澄,脯醢敬献。再次加冠,礼仪井然。祭献佳酒,受天赐福。”第三次行醮礼,说:“美酒芳香,笾豆整齐。三冠均加,敬献祭品。承天之赐,福佑无边。”
(以上为醮辞。)
字辞曰:“礼仪既备¹,令月吉日,昭告尔字²。爰字孔嘉³,髦士攸宜⁴。宜之于假⁵,永受保之。曰伯某甫⁶。”仲、叔、季,唯其所当。
【注释】
¹ 礼仪既备:胡培翚云:“谓三加已毕也。”
² 昭:明。
³ 爰:于。孔:很,尤。
⁴ 髦:俊。攸:所。
⁵ 于:为。假:通“嘏”,福。
⁶ 伯某甫:伯与仲、叔、季,是兄弟长幼之序的区别字,伯最长。某,指代冠者的字。甫,又作父,对男子的美称。
【译文】
为冠者取表字的辞令说:“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适宜英俊的男士拥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排行为仲、叔、季的,字辞也是如此,只是要将“伯”字换成相应的区别字。
(以上为字辞。)
屦¹,夏用葛²。玄端黑屦³,青 纯⁴,纯博寸⁵。素积白屦⁶,以魁柎之⁷,缁 纯,纯博寸。爵弁 屦,黑 纯,纯博寸。冬,皮屦可也⁸。不屦 屦⁹。
【注释】
¹ 屦(jù):用葛或麻做的单底鞋。以下记与三服相配的鞋的形制与色别。
² 夏用葛:下文言冬用皮,张尔岐云:“春秋热则从夏,寒则从冬。”
³ 玄端黑屦:古代礼服,衣、冠之色一致,鞋、裳之色一致。玄端有玄裳、黄裳、杂裳之别,而以玄裳为正,故以黑屦与之相配。
⁴ (qú):鞋头的装饰,状如汉代的刀衣鼻,有孔,可系鞋带。 (yì):饰于鞋缝的圆条丝带。纯(zhǔn):缘,此指鞋之镶边。
⁵ 博:阔,宽。
⁶ 素积:即加皮弁时穿带褶的白缯裳,故以白屦相配。
⁷ 魁:即魁蛤,蜃。柎(fǔ):通“坿”,涂附。
⁸ 皮屦可也:皮屦之色必须与裳色一致,此处互文见义,故省略之。
⁹ 不屦:不穿,屦当动词用。 (suì):细而疏的麻布,古时多用作丧服。
【译文】
冠礼之鞋,夏天穿用葛做的。穿玄端服,用黑色的鞋相配,鞋头的装饰,鞋缝的丝带和鞋的镶边都是青色的,镶边宽一寸。穿腰间带褶的白缯裳,用白色的鞋相配,将蜃的粉涂附鞋帮,使之变成白色,鞋头的装饰、鞋缝的丝带和鞋的镶边都是白色的,镶边宽一寸。穿爵弁服,用浅绛色的鞋相配,鞋头的装饰、鞋缝的丝带和鞋的镶边都是黑色的,镶边宽一寸。冬天,可以穿皮革做的鞋。一般不宜穿 做的鞋,因为 是做丧服用的。
(以上记鞋。)
记¹
冠义。始冠,缁布之冠也。太古冠布,齐则缁之²。其 也³,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⁴。”
【注释】
¹ 记:《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大射》、《少牢馈食》、《有司彻》等四篇外,其余十三篇篇末都有“记”。记的内容,或说解礼义,或补充经文所无的仪节,或载礼的变异,或为传闻的记录,往往有与经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十三篇之记,出自孔门后学之手。《士冠礼》的记,又见于《礼记·郊特牲》。
² 齐:通“斋”,斋戒。缁:当动词用,染成缁色。太古时,日常之冠用白布制成,斋戒时染为缁色,因为鬼神喜欢幽暗。
³ (ruí):冠的缨带在颔下打结后下垂的部分。
⁴ 敝:敝弃。缁布冠仅用于冠礼,礼毕不再用,故可敝弃之。
【译文】
记
冠礼的意义。始加之冠,是缁布做的冠。唐虞以上的太古时代,人们以白布为冠,斋戒时则把它染成黑色。至于冠上是否有,孔子说:“我没听说过有,加冠礼毕,缁布冠不再用,可以敝弃它。”
(以上记用缁布冠之义。)
适子冠于阼¹,以著代也²。醮于客位³,加有成也⁴。
【注释】
¹ 阼:阼是主位,故嫡子冠于此。但嫡子之位与主人之位略有距离,主人之位在东序之南,嫡子之位在东序稍北。
² 著:显明。代:代其父为一家之主。
³ 客位:在户牖之间,堂的正中之位。
⁴ 加有成:张尔岐云:“加礼于有成德者也。”
【译文】
嫡子在阼阶上加冠,是要显示他将来是替代父亲的人。在客位上向他行醮礼,是加礼于有成德者。
(以上记冠礼重嫡子之义。)
三加弥尊¹,谕其志也²。冠而字之³,敬其名也⁴。
【注释】
¹ 三加弥尊:郑玄注云:“弥,犹益也。”三次所加之冠,依次为缁布冠、皮弁、爵弁,由卑而尊,故云“三加弥尊”。
² 谕其志:张尔岐云:“教谕之,使其志存修德,每进而上也。”
³ 冠而字之:子生三月,父母为之取名,冠礼已成,宾为之取表字,是成人之道。
⁴ 敬其名:取字之后,字即代名,非君、父不得呼其名,意在敬其所受于父母之名。
【译文】
三次所加之冠,一次比一次尊贵,这是希望他的德行与日倶进。加冠之后,宾为他取一个便于称呼的表字,是因为敬重他父母所取的名。
(以上记三加及冠字之义。)
委貌¹,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²。三王共皮弁素积。
【注释】
¹ 委貌:和下文的章甫、毋追,分别为周、殷、夏三代的常用之冠。郑玄注云:“三冠皆所服以行道也。”
² 弁:和下文的冔(xǔ)、收,分别为三代的祭祀之冠。
【译文】
平常戴的冠,三代异制:委貌,是周人服以行道的冠。章甫,是殷人服以行道的冠。毋追,是夏后氏服以行道的冠。祭祀用的冠,周人叫“弁”,殷人叫“冔”,夏人叫“收”。三代之王又都用皮弁和腰间带褶的白缯裳。
(以上记三代之冠。)
无大夫冠礼¹,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²,何大夫冠礼之有?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³。天子之元子⁴,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⁵,象贤也⁶。以官爵人,德之杀也⁷。
【注释】
¹ 无大夫冠礼:古时二十而冠,五十而后爵,得为大夫,故无大夫冠礼。
² 古者五十而后爵:古时五十岁方能受爵为大夫。年龄不满五十岁,虽为贤德之才,也只能以大夫之事试之,并仍服士服,行士礼,以表示对选择官员的慎重。
³ 造:作,开始。
⁴ 元子:世子。
⁵ 继世:承继先世。
⁶ 象贤:郑玄注云:“象,法也,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故使之继世也
⁷ 杀:差,等差。郑玄注云:“杀犹衰也。德大者爵以大官,德小者爵以小官。”
【译文】
没有大夫的冠礼,而只有大夫的婚礼。古时年满五十岁才可能有大夫的爵位,冠礼是在二十岁时举行的,哪会有大夫行冠礼的道理?公侯有冠礼,是夏末开始的。天子的世子也行士冠礼,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诸侯的后人继其先世立为诸侯,是因为他们能效法先贤。用官位爵人,要以德行高低分等级。
(以上记大夫以上冠皆用士礼的意义。)
死而谥¹,今也² ;古者生无爵³,死无谥。
【注释】
¹ 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而给的称号。
² 今:指周衰作“记”之时。
³ 古:郑玄注云:“故谓殷。殷士生不为爵,死不为谥。”
【译文】
人死以后有谥号,这是今天的做法;古代的士活着没有爵称,死后没有谥号。
(以上记士的谥爵的今古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