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礼第十
【题解】
觐礼是诸侯见天子之礼。觐是见的意思。汉儒认为:古代天子命四方诸侯按指定的季节前来朝见,春天是东方的诸侯来,夏天是南方的诸侯来,秋天是西方的诸侯来,冬天是北方的诸侯来。朝见的名称也不同,春见叫“朝”,夏见叫“宗”,秋见叫“觐”,冬见叫“遇”。《觐礼》是其中仅存的一种。但征诸古籍,先秦时并没有四时朝见的制度。觐礼当是诸侯见天子的通行礼节。本篇所记,约略分为三节:一记在庙中受觐的正礼,二记时会殷同之礼,三记巡狩而盟之礼,而以受觐正礼为重点。
觐礼。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¹,再拜。使者不答拜,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²。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与之让升。侯氏先升,授几。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³,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币。使者降,以左骖出⁴。侯氏送于门外,再拜。侯氏遂从之。
【注释】
¹ 侯氏:来朝见的诸侯。帷门:帷宫之门。帷宫是为接受郊劳而用帷布围成的行礼场所,入口处竖以旌旗,称为帷门。
² 升:升坛。帷宫内设有堂,用土坛代替。
³ 傧:主人款待客人的一种礼节,通物赠物,表达敬意。
⁴ 骖(cān):古代用四匹马驾车,两侧的马叫骖。
【译文】
觐礼。当诸侯抵达王城近郊时,天子命使者穿上皮弁服,拿着璧去慰劳。诸侯也身着皮弁服,在帷宫的门外迎接,向使者行再拜之礼。使者是作为天子的代表来的,所以不能像天子一样答拜还礼。使者手执玉璧进入帷门,途中与诸侯三次拱手行礼。走到台阶前,使者不必谦让,先登上坛。诸侯接着上坛,使者在西阶之上面朝东致天子之命,诸侯在东阶之上面朝西恭听。然后下堂,行再拜叩首之礼,接着登坛接过玉璧。使者向左转身,面朝南而立,诸侯面朝南将玉璧奉还。使者收下玉璧。于是,诸侯下坛再拜叩首,感谢天子派使者来慰劳。然后,使者出门。诸侯制止,使者又进门。走到台阶前,诸侯与使者礼让上坛。于是诸侯先上坛,接着向使者授以小几:使者接几后,侯氏送之,使者将小几放在席上,答拜还礼。诸侯用五匹帛、四匹马赠送使者,以表达敬意,使者再拜感谢后收下。诸侯则以再拜之礼送受币帛者。使者下坛后,牵着庭中最西侧的那匹马出门。诸侯送至门外,行再拜之礼。诸侯遂跟随使者入朝。
(以上是王派使者郊劳。)
天子赐舍¹。曰:“伯父²,女顺命于王所。赐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
【注释】
¹ 舍:馆舍,供诸侯下榻用。
² 伯父:天子对诸侯的称呼,根据彼此的亲疏关系而定,有伯父、叔父、伯舅、叔舅等。此处举伯父而概括其他称呼。
【译文】
天子派使者赐给诸侯馆舍。使者代致王命说:“伯父,您在王这里听命。王赐给伯父您馆舍!”诸侯再拜叩首,感谢天子的恩赐,然后在馆舍内向使者行傧礼,并赠送五匹帛、四匹马,以表敬意。
(以上是王赐馆舍。)
天子使大夫戒¹,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²。”侯氏再拜稽首。
【注释】
¹ 大夫:指上大夫,即卿。此时担任讶者。
² 帅:顺,沿。初:故。
【译文】
天子派大夫通知使者觐见的日期,说:“某日,伯父您沿行故事。”诸侯再拜叩首,接受觐见的日期。
(以上是通知觐见的日期。)
诸侯前朝¹,皆受舍于朝²。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
【注释】
¹ 诸侯:指来朝的所有诸侯。前朝:觐见的前一天。
² 受舍于朝:在庙门外接受指定的馆舍。前来觐见的诸侯很多,为了使觐进时井然有序,所以让诸侯提前一天到达馆舍(休息处),馆舍以尊卑亲疏为序,也即次日觐见时的次序。
【译文】
前来觐见的诸侯,都提前一天到文王庙门外接受天子赐给的馆舍。同姓诸侯的馆舍都在庙门之东,面朝西,以北首为尊;异姓诸侯的馆舍都在庙门之西,面朝东,也是以北首为尊。
(以上记王赐诸侯馆舍。)
侯氏裨冕¹,释币于祢。乘墨车²,载龙旂³,弧⁴,乃朝以瑞玉⁵,有缫。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⁶,左右几⁷,天子衮冕⁸,负斧依。啬夫承命⁹,告于天子。天子曰:“非他¹⁰,伯父实来¹¹,予一人嘉之¹²。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入门右¹³,坐奠圭,再拜稽首。摈者谒¹⁴。侯氏坐取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摈者延之¹⁵,曰:“升!”升成拜,乃出。
【注释】
¹ 裨冕:身穿裨衣,头戴冕冠,裨通“卑”,裨冕是天子六服中等级最低的礼服,故称“裨冕”。
² 墨车:黑色的车,本为大夫所用,诸侯乘此车有自卑以尊天子之意。
³ 龙旂:画有交龙的旗。
⁴ 弧:张旗用的竹弓。 (dú):藏弓的布套。
⁵ 瑞玉:朝会时作为瑞信的圭、壁等玉器。
⁶ 斧依:绣有斧形花纹的屏风。户牖之间:古人宫室之制是,前堂后室,室的南墙上,东有户,西有牖(窗),户牖之间为堂上最尊处。
⁷ 几:玉几,是就座时凭依身体用的,神设右几,人设左几,天子至尊,所以设左右几。
⁸ 衮冕:衮衣和冕冠,在天子六服中为第二级。
⁹ 啬夫:官名,此时担任末摈。承命:诸侯将请求觐见天子的辞语告诉上介,上介传达给次介,次介传达给下介,天子的末摈承受下介之辞,传达给承摈,承摈又传达给上摈,于是上摈入内禀告天子。天子有回答的话,则以与此相反的顺序传给诸侯。
¹⁰ 非他:不是他人,意思是自己人,表示亲切。
¹¹ 实:是,虚词。
¹² 予一人:天子的自称。
¹³ 门右:门右是主人之位,宾客之位在门左。诸侯站在门右,是以臣自居,不敢以宾客自居。
¹⁴ 谒:告知。
¹⁵ 延:从后面诏告。
【译文】
觐见之日,诸侯身穿裨冕之服,在祢庙用束帛致祭。诸侯乘座墨车,车上插着龙旂、张旗的弓和弓套,用作为瑞信的玉去觐见天子,玉器都有托板。天子将绣有斧状花纹的屏风设在室的门、窗之间,两侧有玉几。天子身穿衮冕之服,背朝屏风而立。啬夫作为末摈,承接诸侯请求觐见的辞令,层层上传,告于天子。天子说:“不是别人,是伯父来了,我赞赏他。伯父进来了吧,我将接见他。”诸侯从门的右侧入内,然后在庭南坐下,放好圭,向天子再拜叩首。上摈将天子的话告诉诸侯。于是诸侯坐着拿起圭,上堂向天子致奉命而来之意。天子亲自接受诸侯呈上的圭。接着诸侯下堂,在西阶之东面朝北准备向天子再拜叩首。摈者在诸侯身后诏告说:“请登堂!”于是诸侯登堂完成再拜叩首之礼,然后出门。
(以上是诸侯觐见天子。)
四享¹,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²,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
【注释】
¹ 四享:“四”当为“三”之误。
² 卓:超越。上:前。
【译文】
诸侯在庙中三次向王行享礼,每次都在五匹帛上放着璧,陈放在庭中的礼物,则用本国所出产的。诸侯捧着五匹帛,随员牵着一匹马超越其他马,单独走在前面,剩下的九匹马跟随其后,十匹马都面朝北牵至庭中,以西首那匹为尊;诸侯放下币帛,向天子再拜叩首。摈者传天子的话说:“我将亲自接受礼物。”于是诸侯上堂向天子致词,天子抚摸玉璧,表示收下。然后,诸侯从西阶下堂,面朝东将币帛授给宰;再在西阶之前面朝北向天子再拜叩首,然后牵着庭中最西侧的那匹马出门,交给天子的属员,其余九马随之而出,都在门前交付。三享之事至此完毕。
(以上是三享。)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¹。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摈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²,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注释】
¹ 右肉袒:袒露右臂。古人请罪时袒露左臂。此处诸侯述职完毕,天子尚未评判,故袒而待罪,表示对天子的敬惧,袒右臂是因为入门后站于右侧之故。
² 屏:天子庙门外的屏风。
【译文】
诸侯在庙门外的东侧袒露右臂,从庙门右侧入内,面朝北而立,禀告天子说:自己的国家获罪之处甚多,听凭天子处置。摈者将话转达于天子。天子对侯氏说:“伯父您并无获罪之事,回去安定您的国家吧!”诸侯向天子再拜叩首,然后出门,从门外屏风的南面绕至庙门的西侧,穿好衣服,再按客礼从门左侧入内,面朝北而立;于是,天子对诸侯路途辛苦表示慰问。诸侯准备在堂下向天子再叩首。摈者在诸侯身后诏告说:“请登堂!”然后诸侯登堂完成拜礼,再下堂出庙门。
(以上是诸侯请罪与天子慰劳。)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¹,迎于外门外,再拜。路先设²,西上;路下四³,亚之⁴ ;重赐无数⁵,在车南。诸公奉箧服⁶,加命书于其上⁷ ;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⁸,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诸公赐服者⁹,束帛、四马;傧大史亦如之。
【注释】
¹ 车服:车辆与礼服。赐给同姓诸侯的车叫金路,异姓诸侯的叫象路。礼服则有衮冕、鹜冕、毳冕等。
² 路:车的古称。
³ 四:指乘马,乘马四匹,故简称四。
⁴ 亚之:次之。次于车向东陈设。
⁵ 重:美善。无数:没有定数,由天子视情况而定。
⁶ 箧(qiè):小竹箱。
⁷ 命书:天子命以赐给车服的文书。
⁸ 述命:宣读天子的命书。
⁹ 诸公赐服者:即上文“诸公奉箧服”者。
【译文】
天子派使者赐给诸侯车和礼服。诸侯在外门外迎接,向使者行再拜之礼。先陈设车辆,以西为尊;车以后是四匹马,挨着车向东排列,天子加赐的礼物则没有定数,陈设在车的南侧。诸公捧着小竹箱,里面放着礼服,天子的命书就放在衣服之上,从西阶上堂,面朝东而立,大史在其右侧。诸侯从阼阶上堂后,面朝西而立。大史宣读天子的命书,诸侯下堂在东阶与西阶之间面朝北而立,准备向国君行再拜叩首之礼,天子不允,于是上堂完成拜礼。大史宣读完毕,又将命书放在礼服上,诸侯连小竹箱一并接过。使者下堂出门,诸侯相送,并行再拜礼。向使者行傧礼,捧小竹箱和礼服者,五匹帛、四匹马,向大史行傧礼也是如此。
(以上是天子赐以车服。)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飨、礼¹,乃归。
【注释】
¹ 飨:飨礼。礼:郑玄注云:“谓食、燕也。”
【译文】
天子称呼诸侯,如果是同姓的大国,就称“伯父”;异姓的大国,则称“伯舅”。如果是同姓的小国,则称“叔父”;异姓小国,则称“叔舅”。天子亲自用飨礼食礼及燕礼款待诸侯,然后,诸侯才能回国。
(以上是天子对诸侯的称谓和款待的礼节。)
诸侯觐于天子¹,为宫方三百步²,四门;坛十有二寻³,深四尺⁴,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⁵,木也。方四尺设六色⁶ :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⁷ :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宫⁸,尚左⁹。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四传摈¹⁰。天子乘龙¹¹,载大旂¹²,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¹³ ;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¹⁴,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注释】
¹ 诸侯觐于天子:本节记会同巡狩之礼,但文字风格与以上经文差异很大,而与记文相似,可能是记文窜入经文所致。
² 宫:垒土而成的矮墙。
³ 寻:八尺。
⁴ 深:指坛的高度。
⁵ 方明:上下四方神明的表象。会盟时代表神明监誓。
⁶ 设六色:在木上画上六种颜色。
⁷ 设六玉:在木上嵌入六种玉器。
⁸ 上介:指诸侯的上介。上介将代表各自国君爵命的旗插在宫中指定的地方,是为其君标明站立之处。
⁹ 尚左:以王的左方为上。诸侯尊于诸伯,东为左,故诸侯在东阶前面朝西而立,诸伯在西阶前面朝东而立;诸子尊于诸男,故诸子在门内东侧,诸男在门内西侧;诸公、诸子、诸男都是面朝北而立,均以东(左)为上。
¹⁰ 四传摈:公、侯、伯、子、男依次上坛向天子致命。每一位致命完毕,摈者就请下一位准备。五等爵以公、侯、伯分别为一位,子男为一位,共四位,所以摈者只传四次。
¹¹ 龙.马高八尺以称为龙:
¹² 大旂:大常之旗,是天子所建之旗。
¹³ 东门:王城东门。诸侯会盟因季节不同而内容有别,“拜日于东门之外”是春季会同之礼;下文“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则分别是夏、冬、秋季会同之礼。
¹⁴ 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四条大河。
【译文】
诸侯朝觐天子,要用土垒成方三百步的矮墙,四方各一门,作为行礼的场所;里面有一个方九十六尺,高四尺的坛,方明就放在坛上。所谓方明,是一块木头,四尺见方,六个面分别画有六种颜色:东面是青色,南面是赤色,西面是白色,北面是黑色,上面是玄黑色,下面是黄色。六个面上又分别嵌有六种玉器:上面是圭,下面是璧,南面是璋,西面是琥,北面是璜,东面是圭。副使们先拿着代表各自国君爵命的旗帜,插在矮墙内的坛前,一律以王的左方为尊。然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都站到各自的旗帜下。五等诸侯分四批上坛向天子致命,摈者四次传令。天子骑着八尺高的马,插着大常之旗,上面画有日月、升龙、降龙等,率领诸侯出城,如果正值春季,则前往东门外礼拜太阳,然后返回城内祭祀方明;如果正值夏季,则前往南门外礼拜太阳;如果正值冬季,则前往北门外礼拜月亮和江、河、淮、济等四条大河之神。如果正值秋季,则前往西门外礼拜山川和丘陵。
(以上记会同之礼。)
祭天,燔柴¹ ;祭山、丘陵;升² ;祭川,沈;祭地,瘗³。
【注释】
¹ 燔(fán):烧。
² 升:登上。
³ 瘗(yì):埋。
【译文】
祭天,则在积柴上放牲和玉帛燔烧,使香气上闻于天神;祭山和丘陵,则要登上山去悬挂或埋藏祭品;祭河流,要将牲或玉帛沉入河底;祭地,则要将牲和玉帛埋入地下。
(以上是会同及巡狩之礼。)
记
几¹,俟于东箱²,偏驾不入王门³,奠圭于缫上。
【注释】
¹ 几:指左右玉几。
² 俟:等待。东箱:东夹室前。
³ 偏驾:不齐备的车驾。天子的车有五种,即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玉路。诸侯只能驾其中之一,不得齐备。
【译文】
记
为天子准备的左右玉几,要等天子入席后再陈设在东夹室前。诸侯驾乘的金路、象路等车不得进入王门。将圭放在地上时,下面要垫托板。
(以上杂记觐礼的仪节及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