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礼第八
【题解】
古代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在长期没有盟会等机会相见时,往往派卿大夫相互聘问,以联络感情。天子与诸侯相聘问的礼节今已不能得知。诸侯之间的聘礼,有大聘、小聘之分,两者的仪节完全相同,但使者的身份、礼物的多少等则有区别。本篇所记为大聘。聘礼是贵族之间的高级会见礼,所以极为郑重,前往聘问的使者要带着礼物,并有执玉、郊劳、辞玉、受玉、私觌、问卿、还玉等一系列仪节。
聘礼¹。君与卿图事²,遂命使者。使者再拜稽首,辞。君不许,乃退。既图事,戒上介³,亦如之。宰命司马戒众介⁴,众介皆逆命,不辞。
【注释】
¹ 聘:是问候的意思,或作 、 等。
² 图事:商定所要聘问的国家以及使者的人选。这一程序在上朝时进行,所以能接着任命使者。
³ 戒:任命。上介:副使,由大夫担任。
⁴ 宰:诸侯的执政大臣。众介:随行人员,由士担任,故又称“士介”。
【译文】
聘礼。国君在上朝时与卿商定往聘的国家和使者的人选,接着任命使者。使者向国君再拜叩首,谦称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当以大任而推辞。国君不准其推辞,使者便退下。聘问之事决定后,任命上介也是如此,上介先要谦辞,然后国君不许。宰命令司马去任命随行的众介,众介都接受任命,不必像使者和上介那样谦辞。
(以上是任命使者。)
仪礼聘礼第八宰书币¹,命宰夫官具²。及期,夕币³。使者朝服,帅众介夕⁴。管人布幕于寝门外⁵。官陈币:皮北首西上⁶,加其奉于左皮上⁷ ;马则北面,奠币于其前。使者北面,众介立于其左,东上。卿、大夫在幕东,西面北上。宰入,告具于君。君朝服出门左,南乡。史读书展币⁸。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公揖入。官载其币⁹,舍于朝¹⁰。上介视载者,所受书以行。
【注释】
¹ 书币:写出玉帛币马等礼品的名目及数量。
² 宰夫:宰下属的小吏。官具:众官分别置办所需的物品。
³ 币:陈列币帛等礼品,加以检视。
⁴ 夕:暮夕时见国君的专称,与前一“夕”字不同。
⁵ 管人:掌馆舍事务的小吏。布:铺设。寝门外:国君治朝的地方。
⁶ 皮北首:皮革的首部朝北,因为国君在北。西上:以西为尊。献给聘问国国君的皮革放在西侧,献给夫人的皮革放在东侧。
⁷ 奉:指奉献给国君的束帛和夫人的玄 等礼品。
⁸ 读书展币:读礼品单并核验与实物是否相符。
⁹ 载:装载于车。
¹⁰ 朝:寝门外治朝之地。
【译文】
宰开列礼品的清单,又命令宰夫交各部门备办。出行之日前一天的傍晚,要检视礼品。使者身穿朝服,率领随行人员去见国君。管人在寝门外的地方铺设幕巾。众官将礼品陈列在幕巾上:皮革的首部要朝北,由西向东一张一张地放,献给聘问国国君的要放在西侧,献给国君夫人的布帛之类的礼品放在皮革上面;如果礼品中有马匹,也让它朝北,币帛之类放在马的前面,使者在幕巾之南面朝北而立,随行人员站在他的左侧,也都面朝北,而以东首为尊。卿、大夫在幕巾的东侧,面朝西而立,以北首为尊。宰走进路寝,禀告国君礼品已准备完毕。国君身穿朝服,从路门左侧走出,面朝南而立。史官读清单,并一一核验实物。然后宰手执礼单,禀告国君礼品齐备无误,并将礼单交给使者。使者接过礼单,又交给副使。国君向众臣拱手行礼,请诸臣入路门。有关官员将礼品装载上车,车就停在治朝。副使监视装载完毕,将礼单放入车内,使其随车而行。
(以上行前准备礼品。)
厥明,宾朝服释币于祢¹。有司筵几于室中。祝先入,主人从入。主人在右,再拜:祝告,又再拜。释币,制玄 束²,奠于几下,出。主人立于户东。祝立于牖西,又入,取币降;卷币实于笲³,埋于西阶东⁴。又释币于行⁵。遂受命。上介释币亦如之。
【注释】
¹ 宾:即使者,因将成为聘问国之宾,故称。释币:一种较简单的告庙形式,只有币帛而没有牲牢,也不必祭祀,只要将事由告知庙主即可,但要像祭祀时那样盥洗,以示洁敬。祢(mí):父庙。
² 制:布匹的长度,一般为一丈八尺。束:五匹。
³ 笲(fán):竹器名。
⁴ 西阶东:西阶之东即东阶之西,实际是指两阶之间。
⁵ 行:行神,即道路神,在大门外之西。
【译文】
次日,宾身穿朝服在祢庙进行告庙仪式。有司在祢庙室中为神铺席设几。祝首先进室中,主人随之进入。主人在祝的右侧,向庙主行再拜之礼,祝向庙主报告宾将行聘之事,又行再拜之礼。接着,祝将带来的束帛放下,长一丈八尺,玄色或纁色,共五匹,放在小几前的席上,然后祝与宾退出。主人站在室户之东,祝站在窗户之西。接着主人和祝再次入门,将刚才放下的束帛取起下堂,再卷起来,放在笲中,然后埋在东、西阶之间的地方。又在道路神前放下帛,行告祭。于是,前往朝中接受国君的命令。副使到祢庙放下束帛告庙的仪式也是如此。
(以上是临行前告庙。)
上介及众介俟于使者之门外。使者载旃¹,帅以受命于朝²。君朝服,南乡。卿、大夫西面北上。君使卿进使者³。使者入,及众介随入,北面东上。君揖使者进之;上介立于其左,接闻命。贾人西面坐启椟⁴,取圭垂缫⁵,不起而授宰。宰执圭屈缫,自公左授使者。使者受圭,同面⁶,垂缫以受命。既述命,同面授上介。上介受圭屈缫,出授贾人;众介不从。受享束帛加璧,受夫人之聘璋,享玄 束帛加琮,皆如初。遂行,舍于郊,敛旃。
【注释】
¹ 旃(zhān):旗名。
² 朝:治朝,在路门外。
³ 进使者:使者在库门外等候,国君命他入内。
⁴ 贾人:掌管交易物价的小吏。椟(dú):匣子。
⁵ 缫:通“藻”,垫玉的木板,外面包以皮革,尾部有五彩丝带,因此,文中的“缫”有时即指此五彩丝带。
⁶ 同面:面朝同一方向。
【译文】
副使和随行人员在使者的门外等候。使者在车上插上旃旗,表示将要出使,并率领副使和随行人员前往治朝接受国君的命令。国君身穿朝服,在治朝面朝南而立。卿、大夫面朝西而立,以靠近国君的北首为尊。国君请卿召使者。使者入门,随行人员也相继而入,都面朝北而立,以东首为尊。国君拱手行礼,让使者上前;副使站在使者左侧,接着听君命。贾人面朝西坐下,打开藏玉的匣子,取出圭,让垫圭木板末端的丝带向下垂着,之后不必起身,直接将圭交给宰。宰拿着圭,将丝带放在手中,从国君的左侧将圭交给使者。使者接过圭,站立的方向与宰相同,然后将丝带向下垂着,同时听取国君之命。接着,使者将国君之命复述一遍,再将圭授给在左侧同方向而立的副使。副使接过圭,将丝带放在手上,出门授还贾人,随行人员不必跟随副使之后。接着,使者接过献给聘问国国君的璧,这是加在束帛之上的,又接过献给聘问国国君夫人的璋,和加在玄 束帛上的琮,授受的仪节都和刚才一样。于是使者启程,走到郊外时要脱下朝服换上深衣。并将车上的旃旗收起来。
(以上是使者受命启程。)
若过邦¹,至于竟²,使次介假道³。束帛将命于朝⁴,曰:“请帅⁵。”奠币。下大夫取以入告,出许,遂受币。饩之以其礼⁶ ;上宾大牢⁷,积唯刍禾⁸,介皆有饩。士帅,没其竟。誓于其竟⁹ :宾南面,上介西面,众介北面,东上;史读书,司马执策立于其后¹⁰。
【注释】
¹ 过邦:途中经过其他国家。
² 竟:通“境”。
³ 次介:士,位在上介之后。假道:借路。
⁴ 将命:奉命。
⁵ 帅:引路。
⁶ 饩(xì):赠送
⁷ 上宾:使者。大牢:牛、羊、豕三牲。
⁸ 积:积聚。刍禾:喂牲口的草料。
⁹ 誓于其竟:此指在过使者与随员起誓:不行暴掠等。
¹⁰ 策:马鞭。
【译文】
出使途中,如果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那么在到达边境时,要派次介前往借路。次介带着五匹帛,以奉国君之命的口吻,到过往国外朝请命,说:“请派人为我们引路。”然后放下束帛。过往国的下大夫拿起束帛入内禀告国君,出来时说国君已经同意,接着收下束帛,过往国国君依照礼节给过境人员以馈赠:使者是上宾,所以馈以牛、羊、豕三牲,路上备用的东西就只有喂牲口的草料,其他随行人员都有馈赠。然后派一位士带路,直至走出国境。使者和随行人员进入国境前,要郑重起誓决不扰民。起誓时,宾面朝南而立,副使面朝西而立,众随员都面朝北,以东首为尊,史官宣读誓词,司马手持马鞭站在他身后。
(以上是向过往国借路。)
未入竟¹,壹肄²。为 坛³,画阶⁴,帷其北,无宫。朝服无主⁵,无执也⁶。介皆与,北面西上。习享,士执庭实⁷。习夫人之聘享,亦如之。习公事⁸,不习私事⁹。
【注释】
¹ 竟:聘问国国境。
² 肄(yì):演习。
³ (wéi):堆土。
⁴ 画阶:土堆成的坛很低,所以只能画出台阶,以便演习上下堂的仪节。
⁵ 无主:不假设主人。主人是一国之君,不敢让随员装扮。
⁶ 无执:不执玉。玉是重器,不敢在非正式场合陈放。
⁷ 庭实:陈设于庭的礼品,此指皮革。
⁸ 公事:指对国君和夫人等的聘问。
⁹ 私事:私下与卿、大夫的会见。
【译文】
在进入聘问国国境之前,要演习一次聘问的仪式。先堆土为坛,再画上台阶,北面设置帷围,象征国君所在的方位,不必画地为宫墙。使者换上朝服,但不让人模拟国君,也不必执玉。随行人员都要参与演习,一律面朝北而站,以西首为尊。接着演习向主人献礼品,随行人员手持皮革。演习向夫人聘问献礼,仪节也是如此。只演习国君命令的聘问等事,不得演习私下会见卿、大夫的事。
(以上是演习威仪。)
及竟,张旃,誓。乃谒关人¹。关人问从者几人,以介对。君使士请事²,遂以入竟。
【注释】
¹ 关人:管理边关的官员。
² 请事:请问入境的缘由。
【译文】
到达聘问国国境时,要张开旃旗,所有人员起誓,决不违反聘问国的礼法。接着谒见关人,说明来意。关人询问随行的人数,使者让副使回答。国君让士询问来者入境的事由,然后使者等得以入境。
(以上为入境。)
入竟,敛旃,乃展¹。布幕,宾朝服立于幕东,西面;介皆北面,东上。贾人北面,坐拭圭,遂执展之。上介北面视之,退复位。退圭。陈皮,北首,西上;又拭璧,展之;会诸其币,加于左皮上。上介视之,退。马,则幕南、北面,奠币于其前。展夫人之聘享,亦如之,贾人告于上介,上介告于宾。有司展群币以告。及郊²,又展,如初。及馆,展币于贾人之馆,如初。
【注释】
¹ 展:展陈所带礼物,并再次核验。
² 郊:远郊。王城外方圆百里以内的地方。
【译文】
入境后,要收起旃旗,然后再次展陈和核验所带的礼品。先在地上铺设幕巾,宾身穿朝服站在它的东侧,面朝西;随行人员都站在南侧,面朝北,以东首为尊。贾人也在幕巾南侧面朝北,坐着将圭取出擦拭,然后持圭起身,告诉使者圭还在。副使上前看过后,退回原位。贾人将圭放回匣内。接着展陈皮革,皮革都首部朝北放在幕巾上,献给国君的皮革放在西侧;贾人又擦拭璧,然后向使者展示;再将璧和束帛一起放在西侧的皮革上。副使上前检视后退回。如果有马匹,就牵至幕巾之南,马首朝北,币帛放在它的前面。展示献给国君夫人的礼品,仪节与此相同,只是贾人在擦拭璋和琮之后要禀告副使,副使再禀告使者,有司展示使者等私见卿、大夫的礼品,然后禀告国君。走到远郊时,又一次展陈所有礼物,并加以核验,其仪节与前一次相同。到达宾馆时,要在贾人的馆舍第三次展示、核验礼品,其仪节与前一次相同。
(以上是核验礼品。)
宾至于近郊¹,张旃。君使下大夫请行²,反。君使卿朝服,用束帛劳。上介出请,入告。宾礼辞,迎于舍门之外,再拜。劳者不答拜。宾揖,先入,受于舍门内。劳者奉币入,东面致命。宾北面听命,还,少退,再拜稽首,受币。劳者出。授老币³。出迎劳者,劳者礼辞。宾揖,先入,劳者从之。乘皮设⁴。宾用束锦傧劳者⁵,劳者再拜稽首受。宾再拜稽首,送币。劳者揖皮出,乃退。宾送再拜。夫人使下大夫劳以二竹簋方⁶,玄被 里,有盖;其实枣蒸栗择⁷,兼执之以进。宾受枣,大夫二手授栗。宾之受,如初礼;傧之如初。下大夫劳者遂以宾入。
【注释】
¹ 近郊:王城周围方圆五十里的地方。
² 请行:请问行动的目的地。国君明知而故问,是表示谦敬。
³ 老:使者的家臣。
⁴ 乘皮:四张皮革。此指麋鹿皮。
⁵ 傧:傧礼。使者以宾馆为家,自己为主人,而以前来慰劳者为宾,故称。
⁶ 二竹簋(guǐ)方:两个状如簋但呈方形的竹制器皿。簋,食器名。
⁷ 择:剥壳。枣、栗都有皮壳或核,蒸或剥之是表示尊敬对方。
【译文】
使者到达近郊,要张开旃旗。国君派下大夫前往询问客往何方,然后回去复命。于是,国君让卿身穿朝服,带着五匹帛前往慰劳。上介出馆舍门,询问卿缘何而来,然后入内禀告使者。使者谦辞一次后,到馆舍门外迎接,行再拜之礼。慰劳者不必答拜。使者向慰劳者拱手行礼,接着先行入门,在馆舍的门内接受慰劳。慰劳者捧着束帛入门,在门内西侧面朝东而立,代致国君慰问之辞。使者面朝北恭听,然后转身稍向后退,行再拜叩首之礼,再上前接过束帛。慰劳者出门等候。使者将束帛交给家臣。副使出门请慰劳者入内,慰劳者谦辞不入。于是使者亲自出门揖请慰劳者,然后先行入内,慰劳者随其后进入舍内。宾的随行人员将送给慰劳者的四张麋鹿皮陈设在门内,又用五匹锦送给来客,慰劳者再拜叩首后收下。使者再拜叩首后,致送币帛。慰劳者拱手行礼后执皮而出,接着退归。国君夫人派下大夫拿两个方篮食品前往慰劳。篮子上罩有巾,表面为玄黑色,里子为绛色,篮子有盖,里面放着蒸熟后去掉皮核的枣栗,下大夫一手提枣,一手提栗上前。使者接过盛有枣的篮子,下大夫用双手将盛有栗的篮子授给使者。使者接受礼物的礼节,与刚才接受卿的礼物时一样;接着,使者又像刚才回赠卿以礼物那样,回赠给下大夫礼物。于是,来慰劳的下大夫为使者带路,进入国门。
(以上是在近郊慰劳使者。)
至于朝,主人曰:“不腆先君之祧¹,既拚以俟矣²。”宾曰:“俟闲³。”大夫帅至于馆,卿致馆。宾迎、再拜。卿致命,宾再拜稽首。卿退,宾送再拜。宰夫朝服设飧⁴ :饪一牢,在西,鼎九,羞鼎三⁵ ;腥一牢⁶,在东,鼎七。堂上之馔八⁷,西夹六。门外米、禾皆二十车,薪刍倍禾。上介:饪一牢,在西,鼎七,羞鼎三;堂上之馔六;门外米、禾皆十车,薪刍倍禾。众介皆少牢。
【注释】
¹ 祧(tiāo):庙。
² 拚:洒扫。
³ 俟闲:等国君空闲时再行礼。主人说洒扫以待宾,是表示对宾的尊重;宾说俟闲,是谦敬,表示不敢急劳主人,同时也委婉地表示,自己远道而来,需要沐浴休息。
⁴ 飧(sūn):陈设的食物不周备,犹今日说“便饭”。
⁵ 羞鼎:陪鼎。
⁶ 腥:生肉。
⁷ 八:指豆的数目。陈设食物时,以豆数为标准:八豆则配有八簋、六 、两簠、八壶、六豆则配以六簋、四 、两簠、六壶。
【译文】
使者来到外朝,国君说:“敝先君之庙,早已洒扫完毕,等待您的到来。”使者说:“不必如此匆忙,还是等您闲暇时再来吧。”大夫奉国君之命导引使者到馆舍,上卿在此致礼。使者迎受,并答以再拜之礼。卿代国君致辞,请宾在此下榻,使者再拜叩首致谢。卿退下,宾以再拜之礼相送。宰夫身穿朝服陈设食品:煮熟的牛、羊、豕各一,在庭西,有九鼎,另有三个陪鼎;生的牛、羊、豕各一,在庭东,有七鼎;堂上的食品都以八为数,西夹室前的食品以六为数。门外有米、禾草各二十车,薪草的数量是禾草的一倍。这是为使者准备的。为副使准备的食品是煮熟的牛、羊、豕各一,陈设在庭西,有七鼎,另有三个陪鼎;堂上的食品都以六为数,门外的米、禾草都是十车,薪草是禾草的一倍。随行人员的食品都是牛、羊各一。
(以上是在馆舍向使者致礼。)
厥明,讶宾于馆¹。宾皮弁聘²,至于朝。宾入于次,乃陈币,卿为上摈³,大夫为承摈⁴,士为绍摈⁵。摈者出请事。公皮弁,迎宾于大门内。大夫纳宾⁶。宾入门左。公再拜,宾辟,不答拜。公揖入,每门每曲揖⁷。及庙门,公揖入,立于中庭,宾立接西塾⁸。几筵既设,摈者出请命。贾人东面坐启椟,取圭垂缫,不起而授上介。上介不袭⁹,执圭屈缫,授宾。宾袭,执圭。摈者入告,出辞玉。纳宾,宾入门左。介皆入门左,北面西上。三揖,至于阶,三让。公升二等;宾升,西楹西,东面。摈者退中庭。宾致命;公左还,北乡。摈者进。公当楣再拜。宾三退,负序。公侧袭¹⁰,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摈者退,负东塾而立。宾降,介逆出¹¹。宾出。公侧授宰玉;裼¹²,降立。摈者出请。宾裼,奉束帛加璧享。摈者入告,出许。庭实:皮则摄之¹³,毛在内;内摄之,入设也¹⁴。宾入门左,揖让如初,升致命,张皮¹⁵。公再拜受币。士受皮者自后右客;宾出,当之坐摄之。公侧授宰币,皮如入,右首而东。聘于夫人,用璋,享用琮,如初礼。若有言¹⁶,则以束帛,如享礼。摈者出请事,宾告事毕。
【注释】
¹ 讶:沖亚迎接。
² 皮弁:皮弁之服,详见《士冠礼》。皮弁之服尊于朝服,朝聘时穿,表示相敬。
³ 摈:国君派去迎接宾的人。
⁴ 承摈:上摈的副手。承有承继上摈之意。
⁵ 绍摈:协助上摈和承摈者。绍也是承继之意。
⁶ 大夫:指上宾。上宾是卿,卿即上大夫,大夫是上大夫、下大夫的统称。
⁷ 每门:指库门、雉门。每曲:每逢拐弯处,入雉门后转身向东走,到正对着庙门处又转身向北走。
⁸ 接:靠近。西塾:门西侧的堂。
⁹ 袭:加衣。
¹⁰ 侧:单独。无人在旁赞助,亲自为之,表示对使者的尊重。
¹¹ 逆出:先入者后出,后入者先出。
¹² 裼(xī):穿在裘皮衣服外面的衣服。
¹³ 皮:虎豹之皮。摄之:右手执住兽皮的两只前足,左手则执住两只后足。
¹⁴ 入设:入庭陈设。陈设的位置是,将庭的南北长度三等分,南占1/3、北占2/3之处。
¹⁵ 张皮:将并在一起的兽皮打开。
¹⁶ 若有言:如果还有需要向国君告请的事,如请求出兵、借粮等。
【译文】
次日,下大夫奉国君之命到馆舍迎接使者。使者身穿皮弁之服前往聘问,到达治朝。使者进入更衣处休息等候,有司在庙门外陈设带来的礼品。国君任命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去迎接使者。摈者出门请问使者为何事而来,然后入门禀告国君。国君身穿皮弁之服,在大门内迎接使者。上摈导引使者进门。使者从大门左侧进入。国君向使者行再拜之礼,使者避让,表示不敢当,也不必答拜。国君向使者拱手行礼后先入门,为之引路,每走进一门,或每逢拐弯处,国君都向使者拱手行礼。走到庙门前,国君拱手行礼后先进门,在中庭站立,等候使者,宾进门后站在靠近西塾的地方。有司在庙中为神几席铺设完毕,摈者出门向国君请命。于是,贾人在所陈礼物之西面朝东坐下,打开玉匣,取出圭,让圭垫尾部的丝带垂着,不必起身,直接授给副使。副使不必穿加衣,手执圭而将丝带托在掌上,转递给使者。使者在裘皮衣上加穿一件衣服,然后持圭。摈者入内禀告国君,接着又出来向使者推辞所赠之圭。然后,摈者导引使者进庙门,使者入门后站在左侧。副使等入门后也都站在门左,面朝北,以西首为尊。国君与使者三次互相拱手行礼,来到阶前,然后三次相让。国君先走上二级台阶;接着使者再开始走上第一级台阶,走到堂上西楹柱之西,面朝东而立。摈者退至中庭。使者代替自己的国君致词;国君向左转身,面朝北而立。准备行拜礼。摈者上前,在堂下阼阶之西为国君赞礼,国君在正对着前梁的地方向使者行再拜之礼。使者三次向后避退,到西序前站定。国君亲自在裘衣外加衣,在堂中间与东楹柱之间亲手接过圭。摈者退下,背靠东塾而立。使者下堂,随行人员按与入内时相反的次序退出。接着使者也退出。国君亲手将圭授给宰,然后去掉外衣露出裼衣,再下堂立在庭中。摈者又出门,请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去掉外衣露出裼衣,然后捧着束帛,上面放着一块璧,准备献给国君。摈者进门禀告国君,接着出门告诉使者,国君同意他入内行享礼。放在庭中的礼品,如果是兽皮,则应左手执两前足,右手执两后足,将兽毛朝里对折,在庭南三分之一处并立。使者进门后站在左侧,接着与国君像刚才那样互相揖让,然后上堂致词,同时,执皮者将对折着的兽皮打开。国君行再拜之礼后接过币帛。在堂下接受兽皮的士,从执皮者身后走到其右侧,使者退出,士在对着使者站过的地方坐下,表示兽皮是受之于使者,然后将兽皮依原样对折好。国君亲手将币帛交给宰,士执兽皮退出时,要像刚才执皮者进来时那样,为首者立在左侧,向东行进,将兽皮收藏起来。聘问夫人时,玉器用璋,献礼时则用琮,其间仪节与刚才向国君献礼一样。至此,如果使者还有其它事要禀告国君,则要像向国君献礼那样,再奉五匹帛。于是,摈者出门请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告知公事已完毕。
(以上是向国君和夫人聘问、献礼。)
宾奉束锦以请觌¹。摈者入告,出辞²。请礼宾;宾礼辞,听命。摈者入告。宰夫彻几改筵³。公出,迎宾以入,揖让如初。公升,侧受几于序端。宰夫内拂几三,奉两端以进。公东南乡,外拂几三,卒,振袂⁴,中摄之,进,西乡。摈者告。宾进,讶受几于筵前,东面俟。公壹拜送。宾以几辟,北面设几,不降,阶上答再拜稽首。宰夫实觯以醴,加柶于觯,面枋。公侧受醴。宾不降,壹拜,进筵前受醴,复位。公拜送醴。宰夫荐笾豆脯醢,宾升筵,摈者退负东塾。宾祭脯醢,以柶祭醴三;庭实设。降筵,北面,以柶兼诸觯,尚擸⁵,坐啐醴;公用束帛。建柶,北面奠于荐东。摈者进相币⁶。宾降辞币,公降一等辞。栗阶升,听命;降拜;公辞。升,再拜稽首,受币,当东楹,北面;退,东面俟。公壹拜,宾降也。公再拜。宾执左马以出⁷。上介受宾币,从者讶受马。
【注释】
¹ 觌(dí):相见。使者向国君聘享,是奉行公事,无法表达本人的敬意,所以又私下求见国君。
² 出辞:国君认为使者已行过聘享之礼,应该由他向使者致礼,不能再由使者来行礼,所以辞见。
³ 彻几改筵:几、筵本是为神而设,所以必须撤换。
⁴ 袂(mèi):衣袖。
⁵ 擸(liè):执持。
⁶ 进:从东塾走到阼阶之西。
⁷ 左马:左侧的马。庭上的马共四匹,朝北并列,以左首之马为尊。
【译文】
使者捧着束锦请求私见国君。摈者入门禀告国君,接着出门推辞使者来见。国君请使者允许他行醴礼,使者先谦辞,接着表示听从国君之命。摈者入内禀告国君。于是宰夫将庙中为神而设的几和席撤去,重新为使者设席。国君出门,迎接宾入内,双方像聘问时那样相互揖让。国君上堂,在东序南头亲自从宰夫手中接过漆几。宰夫向内拂拭漆几上的灰尘,以免弄脏国君的衣服,一共拂三次,然后捧着漆几的两端上前。国君面朝东南,向外侧拂拭漆几上的灰尘,一共三次,拂毕,抖落衣袖上的灰尘,然后双手执住漆几的中部,上前面朝西而立。摈者禀告使者,国君将要授漆几于他。使者上前,在席前迎受漆几,面朝东等候。国君向使者一拜之后,送上漆几。使者拿着漆几避让,表示不敢当国君之礼,然后面朝北放下漆几,由于仪节未完,此时不必下堂,只需在西阶之上以再拜叩首之礼作答。宰夫往觯中酌醴酒,再在觯上加一把勺,勺把朝前。国君亲手接过醴酒。使者仍不必下堂,只需对国君行一拜之礼,然后走到席前接过醴酒,再回到西阶之上的位置。国君行拜送礼者。于是,宰夫在使者席前进上笾豆和干肉、肉酱,使者入席,摈者退至东塾之前。使者祭干肉和肉酱,又用勺酌醴酒而祭,一共酌、祭三次,接着有司在庭中陈设作为礼物的四匹马。使者离席,面朝北,将勺和觯并在一起,一手执住上方的勺把,坐下尝一口醴酒;国君用束帛送给使者。使者将勺插入觯中,然后面朝北放在席前干肉和肉酱的东侧。摈者上前协助国君向使者赠送束帛。使者下堂推辞,国君则走下一级台阶,不让使者下堂,也不同意他的推辞。于是,使者连步登阶上堂,表示听从国君的命令;接着又下堂,准备行拜受礼;国君不许。然后使者上堂,向国君行再拜叩首之礼,再接过束帛,在正对着东楹柱的地方,面朝北;然后退下,面朝东立候。国君向使者拜一拜,使者下堂回避。国君又行再拜礼。于是,使者牵着庭中最左的那匹马出门。副使接过使者手中的束帛,随员牵着其余的马,随后出门。
(以上是国君向使者致礼。)
宾觌,奉束锦,总乘马¹ ;二人赞²。入门右,北面奠币,再拜稽首。摈者辞,宾出。摈者坐取币出,有司二人牵马以从,出门,西面于东塾南。摈者请受。宾礼辞,听命。牵马右之³。入设,宾奉币,入门左;介皆入门左,西上。公揖让如初,升。公北面再拜。宾三退,反还,负序;振币进授⁴,当东楹北面。士受马者,自前还牵者后⁵,适其右,受。牵马者自前西,乃出。宾降阶东拜送。君辞。拜也,君降一等辞。摈者曰:“寡君从子,虽将拜,起也。”栗阶升。公西乡。宾阶上再拜稽首。公少退。宾降出。公侧授宰币。马出。
【注释】
¹ 总乘马:将四匹马的八根辔绳合于一手牵着。乘马,四匹马,每匹马两根辔绳。
² 赞:在两匹马之间协助牵马。
³ 右之:右手牵马。人在马的左侧,右手牵便于控制马。
⁴ 振币:用衣袖拂去币帛上的灰尘。
⁵ 自前还牵者后:受马者由南向北行进,走到牵马者之前时,向左转身,绕至牵马者身后。
【译文】
使者私下去见国君时,要捧着束锦,一手总揽四匹马的辔绳;另有两人在两马之间协助牵马。宾门右侧入内,面朝北放下束锦,行再拜叩首礼。摈者以其是臣见君之礼,不敢当而加以推辞。使者出门恭候。摈者坐下,取起使者的束锦而出,两位有司则牵着马跟随其后,然后出门,面朝西站在门外东塾之南。摈者请使者以客礼相见。使者谦辞后,表示从命。于是,使者的四位随员在马的左边用右手牵着马,进入庭中,西朝北站好。使者捧着束锦,进门后站在左侧,随行人员入门后也都站在左侧,以西首为尊。国君像先前那祥与使者相互揖让,然后上堂。国君面朝北行再拜之礼。使者三次后退,表示不敢当,接着转身,走到西序前站好;然后用袖子拂去锦上的灰尘,上前授给国君,位置是在正对东楹柱处的北面。接受马匹的四位士,走到牵马者的前面,再向右转身走到其身后,又走到其右侧,然后接过马匹。牵马者稍向前走,再折向西行,然后出门。使者下堂,在西阶之东准备行拜送礼,国君不让使者在堂下行拜礼。使者依然在西阶之东行拜礼,以表示敬意,于是国君走下一级台阶再次劝阻。摈者说:“寡君已经跟着您走下台阶,您即使要行拜礼,也请起身上堂。”于是使者连步走上堂。国君在阼阶上面朝西而立。使者在西阶之上向国君行再拜叩首之礼。国君稍稍后退,表示不敢当。使者下堂后出门。国君亲手将束锦授给宰。宰在庭东将它收藏起来,只将马匹牵出门,以保持庙中的清静。
(以上是使者私见国君。)
公降立。摈者出请。上介奉束锦,士介四人皆奉玉锦束¹,请觌。摈者入告,出许。上介奉币,俪皮²,二人赞;皆入门右,东上,奠币,皆再拜稽首。摈者辞,介逆出。摈者执上币,士执众币;有司二人举皮,从其币。出请受。委皮南面;执币者西面北上。摈者请受。介礼辞,听命。皆进,讶受其币。上介奉币,皮先³,入门左,奠皮。公再拜。介振币,自皮西进,北面授币,退复位,再拜稽首送币。介出。宰自公左受币,有司二人坐举皮以东。
【注释】
¹ 玉锦:纹绣缜密如玉的锦。
² 俪:两张。皮:麋鹿皮。
³ 皮先:执皮者先入。
【译文】
国君下堂,在庭中面朝南而立。摈者出门请问在此等候的副使等,为何事而来。副使捧着束锦,四位随行人员各捧一束玉锦,请求私见国君。摈者入内禀告国君,接着出门告知国君已同意相见。副使捧着束锦,另有两张麋鹿皮,有两人协助执持;都从门的右侧入内,在庭中面朝北而立,以东首为尊。然后放下束锦,都向摈者行再拜叩首之礼。因为这是臣见君的礼节,摈者不敢当而推辞。于是随行人员按与入门时相反的次序退出门。摈者拿着副使赠送的锦,士拿随行人员赠送的玉锦,两位有司举起两张麋鹿皮,跟在他们后面。出门后,摈者请副使以客礼相见。有司将麋鹿皮放在门限外将麋鹿皮面朝南放下;执锦者在门外东侧面朝西而列,以北首为尊。摈者请副使以客礼相见。副使谦辞不允,然后从命。接着副使和随行人员都上前,各自迎受玉锦。副使捧着束锦,跟在执皮者之后,进门后站在左侧,接着在庭南放下麋鹿皮。国君在中庭面朝南行再拜之礼。副手用衣袖拂去锦上的灰尘,从麋鹿皮的西侧向北行,再折而向东,走到对着君站立处,再折而向北行,然后面朝北将束锦献给国君,接着退回原位,向国君再拜叩首,并拜送受币帛者。副使出门。宰在国君的左侧接过币帛,两位有司坐着拿起麋鹿皮,到庭东收藏起来。
(以上是副使私见国君。)
摈者又纳士介。士介入门右,奠币,再拜稽首。摈者辞,介逆出。摈者执上币以出,礼请受¹,宾固辞²。公答再拜。摈者出,立于门中以相拜,士介皆辟。士三人,东上,坐取币,立。摈者进。宰夫受币于中庭,以东;执币者序从之。
【注释】
¹ 礼请受:请求一次未获允许,便不再坚持,而接受对方意见。
² 固:衍文,应删去。
【译文】
摈者又导引随行人员入内。随行人员从庙门右侧入内,接着放下玉锦,行再拜稽首之礼。这是臣见君之礼,摈者不敢当而推辞,随行人员按与入门时相反的次序退出。摈者拿着随行人员之长的束锦出门,谦词请求他们收回,使者代表随行人员推辞,于是摈者收下。摈者入内禀告国君,国君在中庭以再拜礼遥相致谢。摈者又出门站在门的中间协助双方行拜礼,随行人员都退避,表示不敢当国君之礼。国君一方的三位士,由东向西并立,而以东首为尊,接着坐下拿起玉锦,然后起身。摈者入门。宰夫在庭中从摈者手中接过束锦,藏于庭东。三位执币帛的士依次序一一将玉锦交给宰夫。
(以上是随行人员私见国君。)
摈者出请,宾告事毕。摈者入告,公出送宾。及大门内,公问君¹。宾对,公再拜。公问大夫,宾对。公劳宾²,宾再拜稽首,公答拜。公劳介,介皆再拜稽首,公答拜。宾出,公再拜送,宾不顾³。
【注释】
¹ 君:使者本国的国君。
² 劳宾:宾远道而来,倍为辛苦,故公慰劳之。
³ 顾:回顾,回头。
【译文】
摈者出门请问使者还有何事,使者说事已办完。摈者入内禀告国君,于是国君出庙门送使者。即将走到大门口时,国君询问对方国君的起居情况。使者回答后,国君行再拜礼,祝他平安无恙。国君又问及对方卿大夫的情况,使者一一回答。国君对使者辛劳而来表示慰问,使者向国君行再拜叩首之礼,以示感谢。国君答拜还礼。国君又慰问随行人员,随行人员都行再拜叩首之礼,表示感谢,国君答拜还礼。使者出大门,国君在门内以再拜之礼相送厂直至使者不再回头,然后返归。
(以上是私见完毕后,国君送使者。)
宾请有事于大夫。公礼辞,许。宾即馆。卿、大夫劳宾,宾不见。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劳上介,亦如之。
【译文】
出庙门时,使者请求聘问对方的卿、大夫。国君谦辞一次后表示同意。使者回到宾馆稍事休息。对方的卿、大夫前往宾馆慰问使者,使者以不敢劳卿、大夫登门而加以推辞。卿、大夫将作为见面礼的鹅放在地上,并且行再拜之礼,副使代表使者收下礼物。卿、大夫前往慰问副使的礼节,也是如此。
(以上是卿、大夫慰问使者。)
君使卿韦弁¹,归饔饩五牢²。上介请事,宾朝服礼辞。有司入陈³。饔:饪一牢,鼎九,设于西阶前,陪鼎当内廉⁴,东面北上,上当碑⁵,南陈;牛、羊、豕、鱼、腊、肠、胃同鼎,肤、鲜鱼、鲜腊⁶,设扃鼏⁷。 、臐、⁸。盖陪牛、羊、豕。腥二牢,鼎二七⁹,无鲜鱼、鲜腊,设于阼阶前,西面,南陈如饪鼎,二列。堂上八豆,设于户西,西陈,皆二以并¹⁰,东上韭菹¹¹,其南醓醢¹²,屈¹³。八簋继之,黍其南稷,错¹⁴。六铏继之¹⁵,牛以西羊、豕,豕南牛,以东羊、豕。两簠继之,粱在北。八壶设于西序,北上,二以并,南陈。西夹六豆,设于西墉下¹⁶,北上韭菹,其东醓醢,屈。六簋继之,黍其东稷,错。四铏继之,牛以南羊,羊东豕,豕以北牛。两簠继之,粱在西。皆二以并,南陈。六壶西上,二以并,东陈。馔于东方¹⁷,亦如之,西北上。壶东上,西陈。醓醢百瓮,夹碑,十以为列,醯在东。饩二牢,陈于门西,北面东上。牛以西羊、豕,豕西牛、羊、豕。米百筥¹⁸,筥半斛¹⁹,设于中庭,十以为列,北上。黍、粱、稻皆二行,稷四行。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²⁰,设于门东,为三列,东陈;禾三十车。车,三秅²¹。设于门西,西陈;薪刍倍禾。
【注释】
¹ 韦弁:用柔皮做的冠,此指韦弁服。韦弁服尊于皮弁服而次于祭服。
² 归:通“馈”,赠送。饔(yōng):已杀的牲口。饩(xì):活的牲口。
³ 入:入使者下榻的宾馆的庙门。
⁴ 内廉:西阶的东廉。每阶都有东西两廉,靠堂中部者为内廉。廉,堂屋的侧边。
⁵ 上当碑:正鼎以牛鼎为上,陪鼎以 鼎为上,两鼎都列于北首,与碑对齐。碑,观测日影的石柱。
⁶ 肤:细切的猪肉。鲜鱼:刚死的鱼。鲜腊:切好后尚未晒干的肉。
⁷ 扃(jiōng):抬鼎用的木杠。鼏(mì):鼎的盖子,此指正鼎的盖子。陪鼎的盖子称“盖”。
⁸ (xiāng):牛肉羹。臐(xūn):羊肉羹。 (xiāo):猪肉羹。
⁹ 二七:每牢七鼎,共二列。
¹⁰ 二以并:两两并列而设。
¹¹ 菹(zū):腌菜。
¹² 醓(tǎn):肉酱的汁。
¹³ 屈:弯曲。豆的陈列方式。胡培翚云:“韭菹二者在东,其西为昌本、麋 二豆;昌本、麋 之南为菁菹、鹿 二豆,菁菹、鹿 之东为茆菹、麇 二豆。设法自东而西,复自西而东,故谓之屈。”
¹⁴ 错:交错。
¹⁵ (xíng):盛羹的器皿。
¹⁶ 墉(yōng):墙垣。
¹⁷ 东方:指东夹室。
¹⁸ 筥(jǔ):竹器名,圆形。
¹⁹ 斛(hú):容量单位,一斛为十斗。
²⁰ 秉:古代容量单位,一秉为十六斛。 (sǒu):古代容量单位,一 为十六斗。
²¹ 秅(chá):计数禾稼的单位,一秅为四百把。
【译文】
国君派卿身穿韦弁之服,向使者馈赠杀好的以及活的牛、羊、猪,总共五牢。副使禀告使者,请问如何处置,使者身穿朝服,谦辞后收下。有司进入宾馆的庙门内陈设五牢。煮熟的牛、羊、猪一共三牢:其中煮熟的一牢,正鼎共九个,陈设在西阶之前,陪鼎放在正对着西阶东廉的地方,一律朝东摆放,以北首的鼎为尊,北首的正鼎与陪鼎都与碑对齐,由北向南排列。九鼎内分别盛有牛、羊、猪、鱼、腊肉,牛羊的肠、胃在同一鼎内,还有细切的猪肉、新鲜的鱼、尚未晒干的腊肉等,每鼎都有鼎杠和盖。三个陪鼎内分别盛着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这是牛、羊、猪的陪鼎。尚未煮的牛、羊、猪为二牢,共十四鼎,分两行排列,每列七鼎,与西阶前陈设的九鼎相比,只是没有新鲜鱼和未晒干的腊肉,其余相同,全都陈设在阼阶之前,鼎面朝西,从北向南像九个熟食鼎那样排列,只是分成两行。堂上陈设的食品,按照豆数为八的规格,陈设在室户之西,全部朝西陈放,都按两个食器并列为一组的方式摆放。最东首是腌制的韭菜,南侧是汁很多的肉酱,如此两两相并,曲折地陈放。接着往西摆放八簋,黍在北,稷在南,交错陈放。再接着往西陈设盛羹的六铏,牛羹之西为羊羹和猪羹,猪羹之南又是牛羹,再往东是羊羹和猪羹。再接着往西放两篮,粱篮在北,稻簠在南。八壶陈放在西序之前,以北首为尊,两两并列,向南摆放,西夹室的六豆,陈设在西墙之下,腌韭菜最尊,放在北首,其南是汁很多的肉酱,也如上曲折地陈设。接着往南放六簋,黍在西,稷在东,交错着陈设。再接着往南陈设四铏,牛羹之南是羊羹,羊羹之东是猪羹,猪羹之北是牛羹。再接着往南陈设两簋,粱簠在西,稻簋在东,都是两两相并,向南摆放。六壶摆放在西夹的北墙下,以西首为尊,两两相并,向东陈放。在东夹室陈放食品的方式也是如此,以西北为尊。壶以东为尊,向西陈放。醯酒和肉酱共有一百瓮,在碑的两侧,十瓮为一列地陈放,醯酒在东侧。尚未杀的牛、羊、猪共二牢,陈列在庙门之西,头朝北,以东首为尊。牛的西侧是羊、猪,猪的西侧又是牛、羊、猪。米一共一百筥,每筥的容量为五斗,陈设在庭中,以十筥为一列陈放,都以北首为尊。黍、粱、稻都摆成两行,稷摆成四行。门外陈放的物品有:米三十车,每车二百四十斗,都陈设在门外东侧,排成三行,自西向东陈列;禾草三十车,每车一千二百把,都陈放在门外西侧,自东向西陈放,柴薪和草料的数量是禾草的一倍。
(以上是卿奉命馈赠使者。)
宾皮弁迎大夫于外门外¹,再拜;大夫不答拜。揖入。及庙门,宾揖入。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²。至于阶,让,大夫先升一等。宾从,升堂,北面听命。大夫东面致命;宾降,阶西再拜稽首,拜饩亦如之。大夫辞,升成拜。受币堂中西³,北面。大夫降,出。宾降,授老币⁴,出迎大夫。大夫礼辞,许。入,揖让如初。宾升一等,大夫从。升堂。庭实设,马乘。宾條堂,受老束锦;大夫止。宾奉币西面,大夫东面。宾致币。大夫对,北面当楣,再拜稽首;受币于楹间,南面,退,东面俟。宾再拜稽首送币。大夫降,执左马以出。宾送于外门外,再拜。明日,宾拜于朝,拜饔与饩,皆再拜稽首。
【注释】
¹ 大夫:即上节奉国君之命馈赠使者的卿。卿即上大夫,故以大夫称之。外门:即大门。
² 皆行:并排而行。
³ 堂中西:堂中央至西楹柱之间。
⁴ 老:家臣。
【译文】
使者身穿皮弁之服在大门外迎接大夫,行再拜之礼,大夫不必答拜。双方相互拱手谦让后入门。走到庙门前,使者向大夫拱手行礼后先入门。大夫捧着束帛,进入庙门,与使者三次拱手行礼后并排而行。走到阶前,双方拱手谦让后,大夫先走上一级台阶。使者随后走上阼阶,上堂,面朝北听命于大夫。大夫在西阶之上面朝东致词,使者下堂,准备在阼阶之西行再拜叩首之礼,拜谢大夫馈赠活牲的礼节也是如此。大夫以君命不让使者下堂行礼,于是使者上堂完成拜礼。使者在堂中央的西侧面朝北接受大夫赠送的束帛。面朝北,大夫下堂,然后出庙门。使者下堂,将束帛交给家臣,又出门迎请大夫。大夫谦辞,然后应允。入庙门时,双方像刚才那样相互拱手谦让。使者走上一级台阶后,大夫随后跟着,走到堂上。陈设在庭中的礼物是四匹马。使者下堂,从家臣手中接过束锦准备回赠大夫,大夫在堂上劝阻。使者面朝西捧着束锦,大夫在西阶上面朝东而立,使者向大夫致送束锦。大夫站在正对着前梁的地方面朝北以词相答,并且行再拜叩首之礼;接着在两楹之间接受束锦,再面朝南,然后退回西阶上,面朝东待命。使者再拜叩首,礼送受束锦者,大夫下堂后,牵着庭中最左侧的那匹马出门。使者一直送到大门之外,行再拜之礼。次日,使者在大门外拜谢国君,拜谢他馈赠杀牲和活牲,都是行再拜叩首之礼。
(以上是使者回赠卿。)
上介:饔饩三牢,饪一牢,在西,鼎七,羞鼎三¹,腥一牢,在东,鼎七;堂上之馔六;西夹亦如之。筥及瓮,如上宾。饩一牢。门外米、禾视死牢²,牢十车,薪刍倍禾。凡其实与陈,如上宾。下大夫韦弁,用束帛致之。上介韦弁以受,如宾礼。傧之两马束锦。士介四人,皆饩大牢,米百筥,设于门外。宰夫朝服,牵牛以致之。士介朝服,北面再拜稽首受。无摈。
【注释】
¹ 羞鼎:即陪鼎。
² 死牢:已杀死的牛、羊、猪。
【译文】
馈送给副使的食物有:已杀死的和活的牛、羊、猪共三牢,其中杀死的牛、羊、猪有二牢已经煮熟,陈列在宾馆庭中的西侧,正鼎是七个,陪鼎是三个;未煮的牛、羊、猪也是一牢,陈列在东侧,连同其他生肉,总共有七个鼎;陈设在堂上的食品都以六为数。在西夹室陈设的食品也是如此。筥和瓮的数量,都与馈赠使者的一样。活的牛、羊、猪一牢。陈设在大门外的米、禾的数量,根据已杀死的牛、羊、猪的牢数来决定,每牢配以十车米或禾,柴薪与草料的数量则是禾草的一倍。所有上述陈设于庭内外的礼物,都与送给使者的一样。下大夫向副使赠送礼物时,身穿韦弁之服,送以束帛。副使接受束帛时,也要穿韦弁之服,其间仪节与使者一样。回赠给下大夫的礼物,是两匹马和一束锦。赠送给四位随行人员的是,活的牛、羊、猪各一,米一百筥,陈设在门外。宰夫身穿朝服,牵牛致送。随行人员身穿朝服,面朝北再拜叩首后接受礼物。以上仪节都没有摈者协助。
(以上是馈赠副使等人礼物的情况。)
宾朝服问卿。卿受于祖庙。下大夫摈。摈者出请事;大夫朝服迎于外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大夫先入,每门每曲揖。及庙门,大夫揖入。摈者请命。庭实设四皮,宾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阶,让。宾升一等;大夫从,升堂,北面听命。宾东面致命。大夫降,阶西再拜稽首。宾辞,升成,拜受币堂中西,北面。宾降,出。大夫降,授老币,无摈。
【译文】
使者身穿朝服前往聘问卿。卿在祖庙接受使者的问候。下大夫担任卿的摈者。摈者先出门,请问使者为何事而来;接着卿身穿朝服到大门之外相迎,行再拜之礼,使者不必答拜。双方拱手行礼后,卿先入门为使者引路,每到一门或每逢拐弯处,卿都向使者拱手行礼。走到庙门前,卿拱手行礼后先入内。接着摈者出门,请使者致其君命。使者命人将赠给卿的四张麋鹿皮陈设在庭中。接着,使者捧着束帛入庙门,与卿拱手谦让后并排而行,走到阶前,又三次相互礼让;于是,使者先走上一级台阶;卿再接着上台阶,然后上至堂上,面朝北听使者致词。使者在西阶之上面朝东致词。于是卿下堂,在阼阶之西准备行再拜叩首之礼。使者劝阻后,卿上堂完成拜礼。接着卿在堂中央的西侧面朝北接受束帛。然后使者下堂,出门。卿随后下堂,将束帛授给家臣,没有摈者协助。
(以上是使者问候卿。)
摈者出请事。宾面¹,如觌币²。宾奉币,庭实从³,入门右。大夫辞。宾遂左。庭实设,揖让如初。大夫升一等,宾从之。大夫西面,宾称面⁴。大夫对,北面当楣再拜;受币于楹间,南面,退,西面立。宾当楣再拜送币,降,出。大夫降,授老币。
【注释】
¹ 面:使者私见大夫。
² 觌:使者私见国君。
³ 庭实:四匹马。
⁴ 称面:致格见之辞。
【译文】
摈者出门请问使者还有何事。使者请求私见大夫,所准备的币帛与私见国君时一样。使者捧着束锦,随行人员牵着四匹马跟随其后,从庙右侧进入。大夫认为这是使者谦虚降礼,表示不敢当。于是使者又从门的左侧进入。有司将四匹马牵入庭中。双方像先前那样相互拱手谦让来到阶前。大夫先走上一级台阶,使者随后登阶。大夫在阼阶之上面朝西,使者在西阶之上面朝东,致相见之辞。大夫应对之后,面朝北在前梁之下行再拜之礼,接着在东西楹柱之间接受束锦,再面朝南,然后退回原位,面朝西而立。使者在前梁下再拜,礼送受束锦者,然后下堂,出门。接着大夫下堂,将束锦交给家臣。
(以上是使者私见大夫。)
摈者出请事。上介特面¹,币如觌。介奉币。皮,二人赞。入门右,奠币,再拜。大夫辞,摈者反币。庭实设,介奉币入,大夫揖让如初。介升,大夫再拜受。介降拜,大夫降辞。介升,再拜送币。摈者出请。众介面,如觌币。入门右,奠币,皆再拜。大夫辞,介逆出。摈者执上币出,礼请受,宾辞。大夫答再拜。摈者执上币,立于门中以相拜,士介皆辟。老受摈者币于中庭,士三人坐取群币以从之。摈者出请事。宾出,大夫送于外门外,再拜。宾不顾。摈者退,大夫拜辱。
【注释】
¹ 特面:上介单独见大夫。特面时没有随行人员跟从,也没有随行人员执币帛一起进门,礼数比宾见卿要低。
【译文】
摈者出门,请问副使有何事。副使请求私见大夫,准备的礼物与使者私见大夫时一样。副使手捧束锦。一对麋鹿皮,由两人协助拿着。从庙门右侧进入,接着放下束锦,行再拜之礼。大夫表示不敢当其从门右侧进入之礼,副使出门。摈者出门将束锦交还副使。副使命人将麋鹿皮陈放在庭中,自己重新捧着束锦入门,大夫像先前那样与副使拱手谦让。然后,副使升堂,在堂上将束锦赠送给大夫,大夫再拜之后收下。副使下堂,准备行拜礼,大夫下堂劝阻。于是副使上堂,行再拜之礼,然后出门。摈者又出门,请问客人还有何事。使者的随行人员请求私见大夫,准备的礼物与使者私见大夫时一样,从庙门右侧进入,然后放下玉锦,都行再拜之礼。大夫表示不敢当其从庙门右侧进入之礼。随行人员按照与进门时相反的次序退出。摈者拿着随行人员之长的玉锦出门,谦词请收回,使者辞谢。摈者入门禀告,大夫表示在门内致再拜之礼后方可接受。摈者拿着随行人员之长的束帛,站在庙门中央协助行拜礼,随行人员不敢当而回避。家臣在庭中从摈者手中接过束帛,另外三位士坐下将随行人员的束帛取起,跟臣之后去敛藏。摈者又出门请问还有何事?使者说私见已完毕,于是出大门,大夫一直送到大门之外,行再拜之礼。直到使者不再回头时,大夫再转身进门。摈者亦告退,大夫拜谢他屈尊相助。
(以上是副使及随员私见卿。)
下大夫尝使至者,币及之。上介朝服、三介¹,问下大夫,下大夫如卿受币之礼。其面,如宾面于卿之礼。
【注释】
¹ 三介:使者私见卿带四名随行人员,副使只带三名,是表示礼数低于使者。
【译文】
如果有某位下大夫曾经作为使者聘问过自己的国家,则此时要由副使带着束帛去问候。表示不忘旧交。副使身穿朝服,带着三名随行人员,前往问候下大夫。下大夫接受束帛的仪节与卿一样。彼此相见的仪节,与使者私见卿一样。
(以上是问候下大夫。)
大夫若不见¹,君使大夫各以其爵为之受,如主人受币礼,不拜。
【注释】
¹ 大夫:泛指所有大夫,包括卿在内。
【译文】
如果大夫中有因故不能与使者等相见的,则国君派与这位大夫爵位相同的人代为接受礼物,仪节与大夫本人接受对方礼物的一样,但不必拜谢对方,因为是代替的,不敢当主人之礼。
(以上是代替大夫接受礼物的规定。)
夕¹,夫人使下大夫韦弁归礼²。堂上笾豆六,设于户东,西上;二以并,东陈。壶设于东序,北上,二以并,南陈。醙、黍、清³,皆两壶。大夫以束帛致之。宾如受饔之礼,傧之乘马束锦。上介四豆、四笾、四壶,受之如宾礼;傧之两马束锦。明日,宾拜礼于朝。
【注释】
¹ 夕:指使者问候卿的当天傍晚。
² 夫人:国君夫人。
³ 醙(sōu):白酒。此处陈设的酒为稻、黍、粱三种,每种都有清、白二色,为行文简洁,稻写为“醙”,粱写为“清”,表示三种酒都有清有白。
【译文】
傍晚,国君夫人派下大夫穿韦弁之服向使者回礼。宾馆的堂上摆放的笾豆都以六为数,陈设在室户之东,以西首为尊,笾豆都是两两相并,由西向东陈放。壶陈设在东序前,以北首为尊,两两相并,由北向南陈放。稻、黍、粱三种酒,都有清有白,每种酒都是两壶。大夫向使者致送束帛。使者像当初接受馈赠时那样,回赠四匹马和束锦。为副使准备的食品则是四豆、四笾、四壶酒,副使接受时的礼节与使者一样,但回赠的礼物为两匹马和束锦。次日,使者要到朝上拜谢国君夫人的惠赐。
(以上是国君夫人向使者等回礼。)
大夫饩宾大牢¹,米八筐²,宾迎,再拜。老牵牛以致之³,宾再拜稽首受。老退,宾再拜送。上介亦如之。众介皆少牢,米六筐⁴,皆士牵羊以致之⁵。
【注释】
¹ 饩:馈赠。大牢:牛、羊、豕各一。
² 米八筐:指黍二筐、粱二筐、稷四筐。
³ 老:室老,大夫的贵臣。
⁴ 米六筐:黍二筐,稷四筐。
⁵ 皆士牵羊以致之:少牢为一羊、一豕,没有牛,所以牵羊致送。
【译文】
大夫馈赠给使者的礼物陈设在门外,有大牢和八筐米。使者出门迎接,行再拜之礼。室老牵着牛,将大牢致送给使者,使者再拜叩首后收下。室老退归,使者以再拜之礼相送。大夫向副使馈赠礼物的仪节也是如此。大夫馈赠随行人员的礼物都是少牢,米为六筐,都是由士牵着羊致送。
(以上是大夫向使者等馈赠礼物。)
公于宾,壹食,再飨¹。燕与羞²,俶献³,无常数。宾介皆明日拜于朝。上介壹食壹飨。若不亲食,使大夫各以其爵、朝服致之以侑币⁴,如致饔,无傧。致飨以酬币⁵,亦如之。大夫于宾,壹飨壹食。上介,若食,若飨,若不亲飨,则公作大夫致之以酬币,致食以侑币。
【注释】
¹ 壹食,再飨:食礼一次,飨礼两次。食礼在两次飨礼之间。飨礼是献上大牢,请客人饮酒之礼。
² 羞:禽羞,用禽类做成的食品。
³ 俶(chù):开始。
⁴ 侑币:用以劝客人进食的币帛。
⁵ 酬币:用以劝客人饮酒的币帛。
【译文】
国君宴请使者,食礼一次,飨礼两次。燕饮及所献禽羞和当令的新物,没有定数,视双方感情的深浅而定。使者和副使都要在次日到朝上拜谢国君。如果是宴请副使,则食礼一次、飨礼一次。如果国君因故不能亲往参加宴会,则要请爵位与使者相同的大夫参加,大夫要身穿朝服,用侑帛劝使者进食,其仪节与向使者致送食物时一样。只是没有傧者协助。行飨礼时用酬帛劝使者饮酒,仪节也是这样。大夫宴请使者,也是飨礼一次、食礼一次。大夫宴请副使,则或用食礼,或用飨礼;如果大夫因故不能亲自参加,则国君要另派一名爵位相同的大夫参加,也是用酬币向宾劝酒,劝食之礼用侑币。
(以上是国君和大夫宴请使者等的礼节。)
君使卿皮弁,还玉于馆¹。宾皮弁,袭,迎于外门外,不拜;帅大夫以入。大夫升自西阶,钩楹。宾自碑内听命²,升自西阶,自左,南面受圭,退负右房而立。大夫降中庭。宾降自碑内,东面,授上介于阼阶东。上介出请,宾迎,大夫还璋,如初入。宾裼,迎。大夫贿用束纺³,礼玉、束帛、乘皮,皆如还玉礼。大夫出,宾送,不拜。
【注释】
¹ 玉:圭璋。依礼,使者来聘问时,主人要受玉,使者将返回时,主人要还玉。
² 碑内:碑的内侧,即北侧。
³ 贿(huì):赠送财物给别人。纺:织丝的织物。
【译文】
国君派卿身穿皮弁之服,到使者的馆舍归还玉圭。使者身穿皮弁之服,掩住前襟,在大门外迎接卿,不必行拜礼,接着引领大夫入门。大夫从西阶上堂,由西楹柱的北侧到庭中,面朝南。使者在堂下碑的北侧面朝北听命于大夫,然后从西阶上堂,站到大夫的左侧。与大夫面朝南并排而立,接着从大夫手中接过圭,然后退至右房的前面,背朝右房而立。于是,大夫下堂来到庭中。使者下堂来到碑的北侧,面朝东,将圭授给站在阼阶之东的副使。副使又出门,请问大夫还有何事,接着回禀使者,使者出门相迎;大夫像前一次进来时那样,将璋交还使者。使者露出裼衣,上前接圭。大夫赠送的财物是束纺。国君还聘对方国君的礼物是:礼玉、束帛、四张虎豹皮,其仪节与还圭璋时一样。于是大夫出门,使者相送,但不必行拜礼。
(以上是卿奉命还玉和赠物。)
公馆宾¹,宾辟,上介听命。聘享,夫人之聘享,问大夫,送宾,公皆再拜。公退,宾从,请命于朝。公辞,宾退。
【注释】
¹ 公馆宾:这一节记使者返国的前一日,国君亲往宾馆拜见使者。
【译文】
国君亲往宾馆拜见使者,使者谦避,副使出门听国君致词。国君对使者聘奉君命来向自己行享之礼,又向自己的夫人聘享之礼,又问候各位大夫表示感谢,对使者即将归国表示送别,这四件事,每说完一件国君都行再拜之礼。国君退归,使者跟随其后,直至朝上,并再次请命于国君。国君谦辞,使者退归。
(以上是国君前往宾馆送别使者。)
宾三拜乘禽于朝¹,讶听之²。遂行,舍于郊。公使卿赠,如觌币。受于舍门外,如受劳礼;无傧。使下大夫赠上介,亦如之。使士赠众介,如其觌币。大夫亲赠,如其面币;无傧。赠上介亦如之。使人赠众介,如其面币。士送至于竟。
【注释】
¹ 乘禽:成双飞行的禽,如雉、雁等。使者入国十天后,国君每日赐以乘禽。
² 讶:国君派去侍奉使者的人。
【译文】
使者到朝上行三拜之礼,感谢国君赐以乘禽。侍者听后禀告国君。于是使者一行踏上归途,当日在近郊住宿。国君又派卿前往赠物送行,所赠之物与私见国君时所赠送的一样。使者在馆舍门外接受礼物,其仪节与入境时接受慰问一样,只是没有摈者协助。国君又派下大夫向副使赠物送行,仪节也是如此。又派士向使者的随行人员赠物送行,其仪节与私见国君时赠送币帛一样。大夫要亲自向使者私赠物品,物品与当初私见时所赠的一样;没有傧者相助。向上介赠送礼物也是如此。派人向各位随行人员赠送物品,物品与当初私见时赠送的一样。士要一直将使者一行送到国境。
(以上是卿大夫奉命向离去的使者等赠物送别。)
使者归,及郊,请反命。朝服,载旃。禳¹,乃入。乃入陈币于朝,西上:上宾之公币、私币皆陈²。上介公币陈,他介皆否。束帛各加其庭实³,皮左。公南乡。卿进使者,使者执圭垂缫,北面;上介执璋屈缫,立于其左。反命,曰:“以君命聘于某君,某君受币于某宫,某君再拜。以享某君,某君再拜。”宰自公左受玉。受上介璋,致命亦如之。执贿币以告,曰:“某君使某子贿。”授宰。礼玉亦如之。执礼币,以尽言赐礼。公曰:“然。而不善乎⁴ !”授上介币,再拜稽首;公答再拜。私币不告。君劳之。再拜稽首。君答再拜。若有献,则曰:“某君之赐也。君其以赐乎?”上介徒以公赐告⁵,如上宾之礼。君劳之。再拜稽首。君答拜。劳士介亦如之。君使宰赐使者币,使者再拜稽首。赐介,介皆再拜稽首。乃退。介皆送至于使者之门,乃退揖。使者拜其辱。
【注释】
¹ 禳(ráng):除去灾凶的祭祀。
² 公币:国君赐给的币帛。私币:卿大夫赠给的币帛。
³ 束帛各加其庭实:束帛都放在庙中各自的礼物内。束帛一般应放在皮革之上,这里分开放有炫耀礼物多的意思。
⁴ 而:通“尔”,你。
⁵ 徒:空手,不拿币帛。
【译文】
使者回国,走到近郊时,请郊人禀告国君,使者已经归来。使者穿上朝服,将旃旗插在车上。接着又举行禳祭,然后才入城中。于是进入寝门,将带回的币帛陈列在治朝上,以西首为尊;对方国君、卿大夫赠送给使者的币帛全部要陈设,对方国君赠送给副使的币帛也要陈设,赠送给随行人员的币帛则不必陈设。使者和副使的束帛,放在庭中各自的礼物内,在皮革的左侧。国君在礼物之北面朝南站立。接着,国君命令卿传呼使者入内,使者手执圭,让圭托板下面的丝带垂着,面朝北而立,副使手执璋,将丝带托在掌上,站在使者的左侧。使者向国君复命,说:“奉国君之命前往聘问某国国君,某国国君在某一宫庙接受我方赠送的币帛,并且行再拜之礼。我方又向某国国君献礼,国君接受后行再拜之礼。”宰从国君的左侧接过圭。使者接过副使的璋,向国君复命的仪节也是如此。使者又捧着束纺说:“某国国君让某大夫赠送此物。”然后将纺交给宰。拿着对方赠送的礼玉向国君禀告的礼节也是如此。拿着对方国君初次接见使者时所赠送的礼物,将从郊劳到赠物的每个细节都详尽禀告。国君听后说:“好,你不是很善于奉命出使吗?”接着将手中的礼物赏给副使,副使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私见对方卿大夫时收下的币帛可以不报告国君。接着,国君慰问使者,使者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如果对方还有向国君特意进献的礼物,则要说:“这是某国国君赠给的,不一定合您用,您用它再赐给别人吧?”副使可以空着手向国君禀告对方赐物的详细情况,就像刚才使者汇报时那样。国君又慰劳副使,副使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国君慰劳随行人员的仪节也是如此。国君命宰赐给使者币帛,使者向国君再拜叩首。赐给副使及随行人员币帛,也都向国君再拜叩首。于是,使者等都退归。随行人员等要一直送到使者的祢庙门口,然后才能退归,并拱手告别,使者拜谢他们屈尊随行出使。
(以上是使者复命。)
释币于门。乃至于祢,筵几于室,荐脯醢。觞酒陈¹。席于阼,荐脯醢,三献²。一人举爵³,献从者⁴,行酬,乃出。上介至,亦如之。
【注释】
¹ 觞(shāng)酒陈:觞,酒器名,属爵类;用觞酌酒进奠,这是一献。
² 三献:主人一献、室老二献、士三献。
³ 一人:主人之吏。一人举爵表示旅酬开始。
⁴ 从者:随主人出使的家臣。
【译文】
使者在家的大门旁用束帛告庙,告知出使归来。接着来到祢庙,有司在室中为神铺设席和小几,并进上干肉和肉酱。使者用觞酌酒放在神席前,是为一献。然后在阼阶之上为主人铺席,并荐上干肉和肉酱,室老和家臣中的一位士接着完成三献之礼。于是,主人之吏奉主人之命举起酒爵,向跟随主人出使的家臣行旅酬礼,家臣按次序接受酬酒,饮毕出门。副使回到自己家中,也要如此举行告庙仪式和酬劳随行人员。
(以上是使者告庙。)
聘遭丧¹,入竟,则遂也²。不郊劳。不筵几。不礼宾。主人毕归礼³,宾唯饔饩之受⁴。不贿,不礼玉,不赠。遭夫人、世子之丧⁵,君不受,使大夫受于庙,其他如遭君丧。遭丧⁶,将命于大夫,主人长衣练冠以受⁷。
【注释】
¹ 遭丧:遇到聘往国有丧事,指国君去世。
² 遂:继续进行聘问活动。
³ 主人毕归礼:主人一方将使者一行所需的食物全部送上。礼,指按礼节必须供给的各种食物。
⁴ 宾唯饔饩之受:饔、饩属于正礼,可以接受;此外的食物都属于加礼,因国有大丧,可以不接受。
⁵ 世子:嫡长子。
⁶ 遭丧:指国君、夫人、嫡长子之丧。
⁷ 主人:即大夫,国有大丧时,国君或已死亡,或者为丧主,不能见使者,所以由大夫权作主人。长衣:平时穿在内衣之外的衣服,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边缘是素色的,特别长大,故名。练冠:练布做的冠,是父母去世周年致祭时所戴的丧冠。主人本服衰麻丧服,是凶服,使者远道来聘,属吉礼,主人不宜以纯凶之服对纯吉之礼,所以脱去外面的丧服,露出长衣,头戴练冠见使者,这是一种变通的礼法。
【译文】
聘往国如果适逢国君新丧,而使者已进入其国境,则应继续进行聘问活动。不过,礼数都要降低:不派大夫到近郊慰劳使者,由于尸柩停在庙中,使者无法依常礼在此向国君致命,所以不再为神铺设席和小几。聘享丧君完毕,也不向使者醴礼。使者一行滞留期间所需食物,主人要按礼仪规定全部送去,但使者只能收下其中已烧熟的食物和未杀的牲口。卿大夫不再向使者等赠送纺等礼品,不赠送礼玉之类,也不赠送币帛。如果适逢国君夫人或嫡长子之丧,国君作为丧主不能接受聘礼,便让卿大夫在庙中接受,其他的仪节都和遇到国君之丧一样。遇到大丧时,使者向大夫陈述自己国君的命辞时,主人要脱下丧服,穿着丧衣戴着练冠接受使者致礼。
(以上是聘往国有大丧时行聘的仪节。)
聘,君薨于后¹,入竟则遂。赴者未至²,则哭于巷³,衰于馆⁴ ;受礼,不受飨食。赴者至,则衰而出,唯稍受之⁵。归,执圭复命于殡⁶,升自西阶,不升堂。子即位,不哭。辩复命,如聘。子臣皆哭。与介入,北乡哭。出,袒括发⁷。入门右,即位踊⁸。
【注释】
¹ 君:指本国国君。薨于后:死于使者出发之后。
² 赴者:通报凶讯的人,赴,通“讣”。
³ 哭于巷:本国国君死,使者在异国无法就丧主之位而哭,所以只能哭于巷门。
⁴ 衰于馆:在宾馆内穿衰麻丧服,因为讣闻未到,使者不能在异国身穿丧服见人。
⁵ 稍:粮食与草料。
⁶ 殡:入殓而未下葬的尸体。
⁷ 括发:束发。
⁸ 踊:向上跳。
【译文】
使者奉命出国聘问,如果出发后得到本国国君的死讯,则应根据当时所在的位置来决定今后的行动,如果已经进入聘往国境内,则应按原计划继续进行聘问活动。如果仍在国内,则应返回奔丧。报告讣闻的人尚未到达时,使者一行只能在巷门号哭,在宾馆内穿丧服;接受对方馈赠的食物时,不能接受加礼之食。报告讣闻者到达后,则可以穿着丧服走出宾馆,此后只能接受粮食和草料之类。出使完毕回到国内,要捧着圭到国君的遗体前复命,从西阶走上去,但不到堂上,世子在阼阶上即位时,为保持复命时的清静,不号哭。使者像平时出聘归来那样一一向国君复命。于是,世子和群臣都开始哭泣。使者与副使及随行人员走入堂内,面朝北哭泣。出来时,要脱下左衣袖,用麻束发。入门时,从门右侧进入,然后在阼阶下的臣位上边哭边跳。
(以上是出国行聘时国君去世的礼节。)
若有私丧¹,则哭于馆,衰而居,不飨食²。归,使众介先,衰而从之。
【注释】
¹ 私丧:使者父母去世。
² 不飨食:国君宴请时不参加。
【译文】
如果使者出国聘问时,适逢自己的父母去世,则在宾馆内哭泣,居住时穿衰麻丧服,不参加国君的宴请。归国途中,让随行人员走在前,自己穿着丧服跟随于后。
(以上是使者有私丧时的仪节。)
宾入竟而死,遂也。主人为之具而殡¹。介摄其命。君吊,介为主人。主人归礼币,必以用。介受宾礼,无辞也。不飨食。归,介复命,柩止于门外。介卒复命,出,奉柩送之。君吊,卒殡。若大夫介卒,亦如之。士介死,为之棺敛之,君不吊焉。若宾死,未将命,则既敛于棺,造于朝,介将命。若介死,归复命,唯上介造于朝。若介死,虽士介,宾既复命,往,卒殡乃归。
【注释】
¹ 主人:聘往国的国君。
【译文】
如果使者在进入聘往国境内后死去,则聘问仍要继续进行。国君为死者备办殓殡的所有物品,并且殡之。副使接替使者之任。国君前往吊唁,副使担任丧主。丧主从对方赠送的助丧之物中选择丧葬所必需的物品带回国。国君以使者之礼对待副使,副使不必推辞。副使不参加国君的宴请。回国后,副使向国君复命,而将使者的灵柩停在大门外。副使复命完毕,出大门,奉灵柩到使者的家。国君前往吊唁,直至殓殡完毕方才归去。如果是副使死亡,其仪节也是如此。如果是随行人员死亡,则殓之入棺,国君不往吊唁。如果使者死时,聘问已进行到即将行聘享之礼时,则必须将使者殓入棺,送至朝上,由副使完成聘享之礼。如果副使或随行人员死亡,归国复命时,只有副使的灵柩可以送到朝门外。如果副使或随行人员死亡,即使是随行人员,使者在复命之后,都要前往送柩,到殡殓完毕方才回归。
(以上是出聘时使者与副使死亡时的仪节。)
小聘曰问¹。不享,有献,不及夫人。主人不筵几,不礼。面不升²。不郊劳。其礼,如为介,三介。
【注释】
¹ 小聘:聘有大小之分,大聘之礼及于国君和夫人,并享以玉帛等;小聘之礼只对国君,不及于夫人,而且只献以本国特产。
² 面:犹言觌,私觌。
【译文】
小聘称为问。小聘时不享以玉帛之类,只献以本国特产,而且不献及夫人。主人不铺设席和几,不行醴礼。私见大夫时不上堂。使者到达近郊时,国君不派人慰劳。国君接待使者的礼节,与大聘中的副使相同,介只能有三个。
(以上是小聘的礼节。)
记
久无事¹,则聘焉。若有故²,则卒聘。束帛加书将命,百名以上书于策³,不及百名书于方⁴。主人使人与客读诸门外。客将归,使大夫以其束帛反命于馆。明日,君馆之。
【注释】
¹ 事:指盟会之类的活动。
² 故:指灾害之类的事。
³ 名:文字。策:将竹简编连起来即成策。
⁴ 方:用于书写的木板,即“版”。
【译文】
记
诸侯之间如果很久没有盟会,则应该派使者互相聘问。如果国内发生灾难,则应该停止聘问。聘问的书简要放在束帛上,捧着向对方国君致命,书简的字数若超过一百字,就写在策上;若不满百字,就写在木版上。对方国君在接受使者致送的书简后,随使者下堂出门,国君让内史与使者在门外宣读书简内容。使者将要回国时,国君派大夫到宾馆,将使者致送的束帛归还。次日,国君将回复的书简送到宾馆,请使者早日送达。
(以上记因故终止聘问的仪节。)
既受行¹,出,遂见宰,问几月之资。使者既受行日²,朝同位。出祖释³,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
【注释】
¹ 受行:受命出使。
² 既:衍文,当删。
³ 祖:开始。 (bá):对道路神的祭祀,古人为祈求行道安全,垒一小土堆,或者再在上面放犬羊一类的牲,出行者祭酒脯并祈告,祭毕,乘车从土堆上辗过。
【译文】
使者接受国君命令后准备出使,出门后,接着去见宰,请问付给路途几个月的费用。受命出行之日,使者与副手及随行人员和上朝时站的方位一样,都是面朝北。出行开始,使者及随者要以物祭道路神,卿大夫们在土堆旁祭酒和干肉,接着饮酒,为使者饯行。
(以上记使者受命将行的仪节。)
所以朝天子,圭与缫皆九寸¹,剡上寸半²,厚半寸,博三寸³,缫三采六等⁴,朱白仓。问诸侯,朱绿缫,八寸。皆玄 系⁵,长尺,绚组⁶。问大夫之币,俟于郊,为肆,又赍皮马⁷。
【注释】
¹ 缫:或作“藻”、“璁”,垫在玉器底下的木板,大小与玉器相同,外面用熟皮革包裹,末端有五彩丝带。
² 剡(yǎn):锐利,尖。
³ 博:宽。
⁴ 采:颜色。等:即“就”,一圈。
⁵ 玄 系:用玄色和 色的丝带系扣。丝带连在缫板上,上下各一,用以系玉。上方玄色像天色,下方 色像地色。
⁶ 绚组:有纹彩的丝带。
⁷ 赍(jī):以物赠人。
【译文】
用以朝见天子的玉器,圭和托板都是九寸长,圭的顶部左右各削去一寸半,使之呈锐角形,厚是半寸,宽为三寸,托板上用三种颜色横向画了六圈,三种颜色的顺序是朱色、白色、苍色,朱色、白色、苍色。聘问诸侯时用的圭,托板只有朱色和绿色两种,圭和托板的长度都是八寸。这两种托板末端都有上为玄色下为 色的丝带,丝带长一尺,上有彩纹。聘问大夫用的束帛,由宰夫拿着在近郊等待,并预先陈列好,等待使者到来,并将赠送给对方大夫的皮革和马匹交付给使者。
(以上记朝聘所用至器的形制。)
辞无常,孙而说¹。辞多则史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辞曰:“非礼也。敢?”对曰:“非礼也。敢辞³ ?”
【注释】
¹ 孙:通“逊”,顺于心意。说:通“悦”。
² 史:策祝。
³ 辞:衍文,应删。
【译文】
大夫出聘,接受使命而不接受辞令,因为聘问的辞令没有固定的内容,只要顺从对方心愿,并且使他愉悦即可。辞令若太啰嗦,就有点像宗庙中的策祝了;若太少,则又不足以表达意思。如果辞令能足以表达意思就止,那就是应答场合中的极致水平了。遇有不能接受的礼遇时推辞说:“不符合礼,岂敢接受?”如果主人仍坚持,则回答说:“不符合礼,岂敢不推辞?”
(以上记修辞之节。)
卿馆于大夫¹,大夫馆于士,士馆于工商。管人为客²,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注释】
¹ 卿馆于大夫:奉命出使,馆舍一定要在对方的宗庙内,但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馆舍一般在比自己级别低的官员的宗庙内。古代士以上都有寝有庙,庙在前,寝在后。庶人、工商则有寝无庙。
² 管人:管理馆舍的人。
【译文】
出聘时不能在与自己身份相当的人的宗庙中下榻,而应该降一等,卿住在大夫的宗庙,大夫住在士的宗庙,士则住在工商之人的舍中。管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
(以上记宾下榻之处。)
飧不致¹,宾不拜,沐浴而食之。
【注释】
¹ 飧:使者刚到时举行的食礼。不致:不用束帛致命。
【译文】
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不必用束帛来致命,来宾也就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示对国君赐食的尊重。
(以上记飧礼待宾。)
卿¹,大夫讶²。大矢³,士讶。士⁴,皆有讶。宾即馆,讶将公命,又见之以其挚⁵。宾既将公事,复见之以其挚。
【注释】
¹ 卿:使者。
² 讶:国君派去迎接宾客的人。
³ 大夫:副使,即“上介”。
⁴ 士:随行人员,即“众介”。
⁵ 又见之以其挚:根据所要见的人的身份高低,所执的挚也不同,大夫讶者执雁,士讶者执雉。
【译文】
聘问之日,国君派到宾馆去迎接客人的人的级别,根据对方的身份而定,使者是卿,所以派大夫去迎接。副使是大夫,所以派士去迎接。随行人员都是士,但也有专门的迎接者。使者在致馆时,迎接者要告诉使者,国君让自己在此等候他,然后又拿着礼物去拜见使者。使者的公事完毕之后,用迎接者送来的礼物去回见。
(以上记迎宾者的级别与仪节。)
凡四器者¹,唯其所宝,以聘可也。
【注释】
¹ 四器:圭、璋、璧、琮。
【译文】
凡是圭、璋、璧、琮,可以根据五等诸侯所宝爱,而选取行聘。
(以上记聘玉。)
宗人授次¹,次以帷。少退于君之次。
【注释】
¹ 宗人:掌宗庙及礼事的官员。
【译文】
使者初次到达宗庙大门外时,宗人为他安排休息之处。休息处的四周是用帷布围起来的。使者的休息处的位置要比国君的稍稍靠后,以示区别。
(以上记使者在宗庙外的休息处。)
上介执圭,如重,授宾。宾入门,皇¹ ;升堂,让² ;将授,志趋³ ;授如争承,下如送;君还,而后退。下阶,发气⁴,怡焉;再三举足,又趋。及门,正焉。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及享,发气焉,盈容⁵。众介北面,跄焉⁶,私觌,愉愉焉。出,如舒雁⁷。皇,且行;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注释】
¹ 皇:矜持、庄严。
² 让:举手与胸口相平衡。
³ 志趋:举步快而小。
⁴ 发气:舒气。
⁵ 盈容:和气满面。
⁶ 跄:容貌舒扬。
⁷ 舒雁:鹅。
【译文】
副使执圭,份量虽轻,但要像拿很重的东西似的,授给使者,以示慎重。使者进入庙门时,神色要庄敬;上堂时,持圭的双手要与胸口平;将要把圭授给国君时,脚步要小而快;授圭时,要像争着接东西,唯恐掉在地上,放下时好像送走一件东西,国君转身将圭转交给宰,然后使者退下。在堂上时,出于恭敬要屏着气,走到台阶下,才开始舒气,很舒坦的样子,在原地几次踏步后,心气平定,又再快步前行。走到门口,容色回复正常。也有人认为,使者拿着圭入门时,形体犹如鞠躬一样,好像生怕丢失似的。到享礼时才敢舒气,和气溢于面部。随行人员都面朝北而立,容貌也都很舒畅的样子。私见国君时,容貌要很和敬的样子。使者等出门时,要像鹅那样自然而有行列。还有人认为,执玉者行进时要庄敬,入门时的神色以敬为主,上堂时的神色要以谨慎为主。
(以上记宾、介聘享时的容貌。)
凡庭实,随入¹,左先,皮马相间²,可也。宾之币,唯马出³,其余皆东⁴。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贿,在聘于贿⁵。
【注释】
¹ 随入:相随而入,意为不并行。庭实以皮革、马匹为主,两者的数量都是四,进门时是前后相贯而入,到庭中后都是面朝北而立,以西为尊,所以由西边的那匹马或皮先入内。西为左,所以下文说“左先”。
² 间:代替。有无可相取代,无马之国可用皮,无皮之国可用马。
³ 出:出门入马厩。
⁴ 东:指庭东的内府。
⁵ 在聘于贿:视聘礼的厚薄决定回赠的费用水平。
【译文】
凡是要陈设在庭中的马匹或皮革,要逐一相随而入,而让陈放在庭右侧的先进入,皮革与马匹不必同时有,可以互相替代。使者向国君赠送的币帛等,只有马被牵至门外马厩,其余物品都送到庭东的内府收藏。聘问的目的在于礼,而不在于礼物的多少、好坏,如果陈设的玉器太多,则变成以玉为主,势必有伤于德行。如果束帛太美,则礼的本意就会被淹没。回赠给对方的礼物,视对方带来的礼物而定,厚薄要相称。
(以上记在庭中陈设货币的事宜。)
凡执玉,无藉者袭¹。
【注释】
¹ 藉:垫,将璧琮放在束帛之上,则可以将束帛看作是垫在璧琮之下。
【译文】
凡是执持玉器,下面没有束帛为衬托,则持玉者要掩好正服。
(以上记藉玉的规定。)
礼不拜至¹。醴尊于东箱,瓦大一²,有丰。荐脯五胑,祭半胑,横之。祭醴,再扱,始扱一祭,卒再祭。主人之庭实³,则主人遂以出,宾之士讶受之。
【注释】
¹ 礼:聘享礼毕,以醴酒宴请使者。
² 瓦大:瓦尊名。
³ 庭实:指马匹。马共四匹,使者先牵走西侧那匹,其余三匹由士牵走。
【译文】
聘享完毕,对使者行醴礼时,不必行拜始至之礼。因为使者并非于此时始至:醴酒陈放在东厢房,是一个名为“瓦大”的瓦尊,下面有托盘。进上的干肉条共五根,另有半条祭祀时用的干肉,横放在这五条干肉之上。祭醴酒时,要扱取两次酒,先扱一次酒致祭,祭毕再扱一次致祭。国君赠给使者的马匹,在国君出门后,由使者的随行人员迎受并牵走。
(以上记国君礼宾的仪物。)
既觌,宾若私献,奉献,将命。摈者入告,出礼辞。宾东面坐奠献,再拜稽首。摈者东面坐取献,举以入告,出礼请受。宾固辞¹,公答再拜。摈者立于阈外以相拜,宾辟。摈者授宰夫于中庭。若兄弟之国,则问夫人。
【注释】
¹ 固:衍文,可删。
【译文】
使者私见国君之后,如果有珍异之物私相敬献,则要捧而献之,并以君命致之。摈者得知使者将有私献,要入门禀告国君,再出门谦辞,然后表示接受。使者面朝东坐下,放下礼物,向国君再拜叩首,声明因礼物微薄,不敢在刚才私见时呈送。摈者从门东走到使者南侧,面朝东坐下拿起使者放下的礼物,举着进门禀告国君,然后出门谦词请使者收回。使者不允,于是国君在庭中以再拜之礼相谢。摈者站在门限之外协助国君行拜礼,使者回避,不敢当此大礼。摈者在中庭将礼物交给宰夫。如果双方是兄弟之国,则还应聘问夫人。
(以上记私觌后的私献。)
若君不见,使大夫受。自下听命,自西阶升受,负右房而立。宾降亦降。不礼。
【译文】
如果国君因故不能接见使者,则命大夫接受聘享。大夫在堂下听宾致命,从西阶上堂接受礼物,然后背靠右房而立。使者下堂时也下堂。大夫不敢像君那样向宾行醴礼。
(以上记国君不能亲受时的礼节。)
币之所及,皆劳,不释服¹。
【注释】
¹ 服:皮弁服。不释服是表示来不及脱去服装,急往慰劳。
【译文】
凡是将受到使者币帛之贈的卿大夫退朝后要先往宾馆慰问使者,来不及脱下皮弁之服。
(以上记卿大夫劳宾。)
赐饔,唯羹饪¹,筮一尸²,若昭若穆³。仆为祝,祝曰:“孝孙某,孝子某,荐嘉礼于皇祖某甫、皇考某子。”如馈食之礼。假器于大夫。朌肉及廋、车⁴。
【注释】
¹ 羹饪:国君赐给使者的饔食有饪、腥、饩等三种,只有饪一牢需要祭祀。羹饪,即饪一牢,煮熟的牛、羊、豕。
² 筮一尸:用卜筮的方法从随行的弟子中选择一人担任“尸”。
³ 若昭若穆: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它规定了先祖在宗庙或墓域中排列位次的方法,始祖居正中,其子在左,称昭;其孙在右,称穆,孙之子又在左,为昭;孙之孙又在右,为穆,如此反复排列。此处的昭或穆,指离主人最近的一位,父在祭祖,父卒祭祢,其排列位次或昭或穆均可。
⁴ 朌(bān):同“颁”。廋(sōu):即廋人。车:指巾车,两者都是掌车马的官名。
【译文】
国君赐给的饔食中,只有饪一牢需要祭祀。祭祀前,要从随行的弟子中筮定一位担任尸,祭祀的对象或昭或穆,视父亲是否在世而定。让仆人担任祝告者,祝词说:“孝孙某人,孝子某人,进荐美好的礼物于皇祖某人,皇父某人之前。”其礼节与少牢馈食礼相同。但使用的器物只能借大夫的,而不敢用国君的器物与祭器,分给祭肉时,要及于廋人、巾车之类的贱官。
(以上记使者受饔而祭的礼节。)
聘日致饔。明日,问大夫。夕,夫人归礼。既致饔,旬而稍¹,宰夫始归乘禽²,日如其饔饩之数³,士中日则二双⁴。凡献,执一双,委其余于面。禽羞⁵,俶献⁶。
【注释】
¹ 稍:即禀食,发给粮食。
² 乘禽:雌雄并行的禽。致礼之物重双数,故取用之。
³ 日如其饔饩之数:每日致送乘禽的数量,与饔饩的牢数一致,每牢一双。
⁴ 中日:隔日。
⁵ 禽羞:煮熟并调和其味的禽。
⁶ 俶:开始,此指当令的新鲜之物。
【译文】
聘问之日国君要向使者等致送饔食。次日,使者等聘问大夫,摈者入内禀告大夫。傍晚,向夫人行馈赠之礼。致送饔食之后,如果过了十天使者还未回归,则要再次赠给粮等,以免接不上。宰夫则开始向使者等馈赠乘行之禽,供给的数量与饔饩之牢的数量相同。对于随行人员,不必每人致送,隔日赠送两对乘行之禽即可。凡是进献乘行之禽,要拿一双向使者致词,其余的可以放在使者面前。煮好的禽,要用新鲜当令的呈献。
(以上记宾主行礼的仪节及禽献的等差。)
比归大礼之日,既受饔饩,请观¹。讶帅之,自下门入²。
【注释】
¹ 观:参观宗庙、宫室等。
² 下门:便门。
【译文】
到行馈赠大礼之日,使者接受饔饩的各种食物后,可以请求参观宗庙等。由前来迎接的大夫引路,从便门进入。
(以上记使者参观宗庙。)
备以其爵,朝服¹。
【注释】
¹ “备以”二句:这句当在下文“凡致礼”之后,误置于此。
【译文】
大夫各依其爵位穿朝服。
(以上记致礼者的爵服。)
士无饔¹,无饔者无傧。
【注释】
¹ 士无饔:贈送给士的食物只有饩大牢,即活的牛、羊、豕各一,而没有熟食。
【译文】
给使者的随行人员馈赠的食物中没有熟食。没有熟食则礼数较低,也不必向馈送者行傧礼。
(以上记馈赠使者随员的礼数。)
大夫不敢辞,君初为之辞矣¹。
【注释】
¹ “大夫”二句:这句应在前文“明日问大夫”之后,误置于此。
【译文】
大夫不必推辞使者的慰问,国君一开始就已代卿大夫推辞过。
(以上记大夫不推辞的原因。)
凡致礼¹,皆用其飨之加笾豆。无饔者无飨礼。
【注释】
¹ 凡致礼:国君用酬币向使者等致礼,而非用飨礼招待之。
【译文】
凡是国君派人向使者行飨礼,都沿用使者、副使飨礼时的加笾、加豆之数。随行人员不赐以熟食,因此也没有飨礼。
(以上记致飨与无飨。)
凡饩,大夫黍、粱、稷,筐五斛。
【译文】
凡是赠送食物,大夫送给使者的是黍、粱、稷,都装在筐中,每筐的容积为五斛。
(以上记大夫向宾馈饩的数量。)
既将公事,宾请归。凡宾拜于朝¹,讶听之。
【注释】
¹ 宾拜于朝:使者受到国君及夫人的赠予等,次日都要到朝上拜谢。
【译文】
使者在公事完毕之后,请求国君准许回国。凡是使者到朝上拜谢国君、夫人的赐予,都由迎接者向国君转达。
(以上记使者请归及拜赐。)
燕,则上介为宾,宾为苟敬¹。宰夫献。
【注释】
¹ 苟敬:燕礼注重恩谊而不在崇敬,所以使者辞却宾的身份,由副使担任,自己入诸公之席,与主人交欢,这样不至于专事恭敬,但又不失恭敬,称为苟敬。
【译文】
燕礼时,由副使担任宾,使者则保持一种不专事敬、但又不失恭敬的身份。国君则让宰夫担任献主,代替自己向使者等献酒。
(以上记国君燕使者的礼节。)
无行¹,则重贿反币。
【注释】
¹ 无行:不再到别国去,意为专聘此国。
【译文】
如果使者不再去其他国家,则应该厚赠礼物并全部归还使者赠送给国君和夫人的礼物。
(以上记专聘时国君的加礼。)
曰:“子以君命在寡君,寡君拜君命之辱。”“君以社稷故,在寡小君,拜。”“君贶寡君,延及二三老¹,拜。”又拜送。
【注释】
¹ 老:大夫。
【译文】
赞者在拜谢使者聘享国君时说:“您奉国君之命前来存问寡君,寡君拜谢国君命您辱临于此。”赞者在拜谢使者聘享夫人时说:“您为了我们的社稷之主,前来存问夫人,拜谢您奉命屈尊来此。”赞者在拜谢使者问候大夫时说:“您的国君赐物于寡君,又延及于各位大夫,拜谢您屈尊来此。”然后又拜送宾。
(以上记赞者代表国君拜谢四件事时用的辞令。)
宾于馆堂楹间,释四皮束帛。宾不致,主人不拜。
【译文】
使者在离开宾馆前,在堂上的东西楹柱之间留下礼物,以示对馆主人的感谢,放下的礼物是四张皮革和五匹帛。使者不必致送,馆主人也不必拜谢。
(以上记使者谢馆主人之礼。)
大夫来使,无罪,飨之;过,则饩之。其介为介。有大客后至¹,则先客不飨食,致之。
【注释】
¹ 大客:诸侯。
【译文】
大夫奉命来聘,如果入国后没有罪行,则国君亲自以飨礼款待;如果犯有过错,则不以飨礼相待,而只赠以杀好的三牲,即饩。飨礼时,以使者的副使为助手。如果有诸侯晚到,则先来的使者不能吃飨礼之食,但可以致礼。
(以上记国君是否飨使者的事宜。)
唯大聘有几筵¹。
【注释】
¹ 唯大聘有几筵:大聘设神位,故设几筵供神凭依。
【译文】
只有大聘间时国君才为神设几和席。
(以上记大聘设筵的事宜。)
十斗曰斛,十六斗曰,十 曰秉。二百四十斗。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和。四百秉为一秅。
【译文】
量器的递进关系是:十斗为一斛,十六斗叫一,十 叫一秉。一车二百四十斗。四秉叫一筥,十筥叫一稯,十稯叫一秅。四百秉为一秅。
(以上记致饔饩的禾米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