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相见礼第三
【题解】
初始入仕的士往见因职位而相亲的人,未入仕的士往见因道艺而相亲的人,都要行执挚相见之礼。之所以不称见而称相见,是因为宾执挚见主人后,主人又还挚见宾,双方互为宾主。本篇着重记士相见之礼,其后所记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见于君等仪节,都是由士相见礼所推及。
士相见之礼¹。挚,冬用雉²,夏用腒³。左头奉之⁴,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⁵。”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⁶。”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⁷。”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⁸,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⁹,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¹⁰,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¹¹,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¹²。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¹³。”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宾对曰:“某不敢以闻¹⁴,固以请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注释】
¹ 士相见:胡培翚云:“始仕为士者,因职位相亲,而始行执挚相见之礼。”
² 雉(zhì):野鸡。士相见用死雉作礼物。《白虎通》云:“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死义,不当转移也。”
³ 腒(jū):风干的雉。腒不易腐臭,所以夏天用之。
⁴ 左头:雉横捧于双手,雉头朝左。郑玄注云:“左首尊”。孔颖达疏云:“左,阳也,首亦阳也。”
⁵ 某子:指介绍双方见面的人。以命:敖继公云:“以命,以主人之命。”
⁶ 走见:走,往。
⁷ 命:指上文的“就家”之命。
⁸ 不敢为仪:郑玄云:“言不敢外貌为威仪,忠诚欲往也。”意即出自真心,而非虚貌相待。
⁹ 称:举。
¹⁰ 某不足以习礼:主人认为,宾客带着礼物登门来见是大礼,自己不敢当,所以谦言不足以习此礼。
¹¹ 依于挚:谦语,意为用礼物来表达对主人的敬意。
¹² 门:大门。以下几句记宾主进门后在庭中授受礼物。
¹³ 将命者:传命者,指傧相者。将,传。
¹⁴ 不敢以闻:谦语,意为不敢以还挚之事使主人听闻。
【译文】
士相见之礼。士与士初次相见的见面礼,冬天用雉,夏天则要用风干的雉。宾到主人家大门外求见时,要将雉的头朝左捧着,说:“某某一直想来拜见,但无缘自达。今天某人以您的命令让我来见您。”主人回答说:“某某曾命某人去见您。可是您今天屈尊先来。还是请您先回家,某人随即到尊府拜见。”宾回答说:“您的命令某人实在不敢当,还是您就此赐见。”主人回答说:“某人决不敢虚言假意对您说话,所以还请您先回尊府,某人随即前往拜见。”宾回答说:“某人也不敢虚言假意对您说话,所以再次请求您。”主人回答说:“某人一再地推辞,但没能得到您的允许,某人随即出门去见您。但是听说您带了礼物而来,实在不敢当,谨辞谢您的礼物。”宾回答说:“某人若不带着礼物来,就不敢见所尊敬的人。”主人回答说:“某人实在不敢当此大礼,再次辞谢。”宾回答说:“某人不凭借礼物来表达敬意,就不敢见您,所以再次请求收下。”主人回答说:“某人一再地推辞,但没能得到您的允许,岂敢不恭恭敬敬地从命!”于是出大门迎接宾客,行再拜之礼。宾以再拜之礼作答。主人揖请宾入内,自己先从门的右侧进入。宾捧着雉,从门左侧进入。主人在庭中再拜之后接受礼物,宾则在再拜之后送上礼物,礼毕出门。主人让摈者请宾相见叙谈,宾返回与主人相见,叙毕退出。主人送宾到大门外,行再拜之礼。主人改日到宾家求见,礼物就用此前客人送来的雉,通过对方傧者与其主人对话。说:“不久前您屈尊光临敝舍,使某人得以见到您。请允许某人将雉奉还给您的傧相。”此时,宾已变成主人,说:“彼此已经相见,不敢劳您来见,谨辞谢。”原先的主人此时已变成宾,回答说:“某人不是要求见尊敬的主人,不过是要将雉还给您的傧相。”主人回答说:“某人已经拜见过您,不敢劳您来见,故再次辞谢。”宾回答说:“某人不敢以还雉的事扰您听闻,所以再次请求见您的傧相。”主人回答说:“某人一再地推辞,但不能得到您的允许,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宾捧着雉入门,主人在庭中向宾再拜后收下雉。宾出门。主人送宾到门外,行再拜之礼。
(以上为士与士相见之礼。)
士见于大夫,终辞其挚¹。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²。宾退,送,再拜。
【注释】
¹ 终辞其挚:士向大夫献挚,大夫一次、再次辞谢之后,最终不接受挚。在《仪礼》中,地位平等的双方(如士与士)相见,主人一方可以接受客人一方的挚,但事后必须再到对方家中答见,并送还挚。如果双方是国君与臣的关系,则国君可以接受臣下的挚而不必答见和还挚。士与大夫则不同,如果收下挚不答还,则有僭君之嫌,收下后答还则有降同于士之嫌,所以只能“终辞其挚”。
² 辱:辱临。谦语,意为来此有辱于对方。
【译文】
士初次拜见大夫致送礼物时,大夫在两次推辞之后,最终不接受礼物。士到来时,大夫不到门外迎接,只是在他进门后以一拜之礼感谢屈尊光临。宾退出时,以再拜之礼送别,但不送至大门口。
(以上为士见大夫之礼。)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¹,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宾入,奠挚,再拜。生人答壹拜。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曰:“某也使某还挚。”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敢以请。”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²,不足以践礼³,敢固辞!”摈者对曰:“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
【注释】
¹ 礼辞:推辞一次后接受。
² 私:私臣,指大夫的家臣。
³ 践:行。践礼,指践行主人答见宾客的礼节。
【译文】
如果是曾经在大夫家当过家臣的人来见大夫,对他的礼物,大夫只辞谢一次就同意收下,说:“某人辞谢你的礼物,但不能得到你的允许,因此不敢再辞谢。”宾入门之后,先把礼物放在地上,再向主人行再拜之礼。主人以一拜之礼作答。宾出门后,主人派摈者到门口将礼物还给宾,说:“主人某某让某人将礼物奉还于您。”宾客回答说:“某人已致送礼物而拜见主人,因此不能接受您的要求。”摈者回答说:“主人某某告诉我:‘送还礼物这件事决不敢虚情假意。’所以还是请您收下。”宾回答说:“某人不过是主人的卑贱的私臣,哪敢让主人行宾客还挚之礼,所以再次辞谢!”摈者回答说:“主人派某人来办此事,不敢对您虚情假意,再次请您收下!”宾回答说:“某人屡次辞谢,但不能得到您的同意,敢不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再拜之后收下礼物。
(以上为大夫旧臣见大夫之礼。)
下大夫相见以雁¹,饰之以布,维之以索²,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³,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⁴,如士相见之礼⁵。
【注释】
¹ 下大夫:诸侯的大夫有上大夫与下大夫之别,上大夫指卿,下大夫即大夫,统称大夫,但也有混称的。雁:旧说即大雁,以雁为挚,取其飞能成行,止而成列,象征大夫奉职于四方而能自律以事君之意。王引之《经义述闻》说,雁即舒雁,指鹅,此从王说。
² 维:系。索:绳索。
³ 相见以羔:羔羊群而不党,而且行动都服从头羊,上大夫事君当如此,所以相见时以羔为挚。
⁴ 麛(mí):幼鹿。
⁵ 如士相见之礼:下大夫、上大夫相见,所执的挚虽然与士不同,但相见的仪节则与士相见一样。
【译文】
下大夫之间初次相见,用鹅作为礼物。鹅的身上裹着绘有纹饰的布,双足用绳子系着,捧鹅的方式和士相见时捧雉一样,让鹅头朝左方。上大夫之间初次相见,用羔羊作为礼物。羊身上用绘有纹饰的布裹着,四足两两相系,绳子要在羊背上交叉后回到胸前打结。捧羊时,使羊头朝左方,执持的方式与秋天献麛之礼执麛的方式相同。相见的仪节与士相见时一样。
(以上为大夫相见之礼。)
始见于君,执挚¹,至下²,容弥蹙³,庶人见于君⁴,不为容⁵,进退走。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⁶。
【注释】
¹ 执挚:君在朝或燕息时,臣求见都不必执挚,只有新臣第一次见君才要执挚,即此节所述。
² 下:君的堂下。
³ 容弥蹙(cù):容,容仪;弥,愈加;蹙,恭敬、局促不安。
⁴ 庶人见于君:古代国君巡行、田猎等场合,有庶人见君之礼,所持礼物为鹜。
⁵ 容:奔走翔行之容。
⁶ 壹拜:君一般不对臣行答拜礼,只有初次见面才答以壹拜之礼。
【译文】
新臣首次见君,要执持礼物,走到君的堂下时,容貌要愈益恭敬。庶人进见君时,不必作奔走翔行的姿势,只是进退时要疾走。士大夫首次见君,把礼物放在地上后,再拜叩首,君答以一拜之礼。
(以上为大夫、士、庶人见于君之礼。)
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¹,曰:“寡君使某还挚。”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²,臣不敢辞。”再拜稽首,受。
【注释】
¹ “若他邦”二句:他邦之人不是自己的臣,所以礼节有所不同,不说受挚的话,只说还挚,宾则不推辞而受挚。
² 不有其外臣:不愿以他邦之臣为臣。
【译文】
如果是外邦之臣来见君,礼毕,就让摈者把礼物还给客人,说:“寡君派某人将礼物奉还于您。”宾回答说:“君不愿以外臣为臣,岂敢再推辞。”于是再拜叩首后收下礼物。
(以上为外臣见君之礼。)
凡燕见于君¹,必辩君之南面²。若不得,则正方³,不疑君⁴。君在堂,升见无方阶⁵,辩君所在⁶。
【注释】
¹ 燕见:私见。君臣站立的方位没有公朝行礼时严格。
² 辩:正。君臣相见,以君南面臣北面为正。
³ 方:方向。正方指的位置为正东面或正西面。
⁴ 疑:猜度。
⁵ 方:常。按臣见君的正礼,升堂必须走规定的台阶,燕见则较随便,君的位置近于东,臣就走东阶上;近西,则走西阶。没有一定之规,以近便为原则。
⁶ 辩:通“辨”。
【译文】
凡是私见于君,必须以君南之位为正。如果不能得君南面之位,则要取君正东面或正西面之位,不能随便猜度君的方位而斜向行礼。君在堂上时,臣走的台阶没有一定之规,君临近哪个方向,就从哪个方向的台阶上去。
(以上为燕见于君的礼节。)
凡言¹,非对也²,妥而后传言³。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⁴,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⁵,言忠信。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⁶,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⁷,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注释】
¹ 凡言:本节论述燕见时言谈的礼节。
² 非对:别人未问及自己,而主动说话、进言。
³ 妥:安座。传言:说话。
⁴ 大人:卿大夫。
⁵ 居官者:士以下的官吏,如庶司百执事等。
⁶ 抱:袷与带之间,即衣服的交领以下,腰带以上的部位。
⁷ 游目:目光游移。子对父的态度以孝为主,而不以敬为主,所以说话时目光不必专注于一处,可在一定范围内游移。
【译文】
凡是向君进言,而不是回答君的发问,一定要等君安坐后再开口。燕处时讲论的话题,与君,应该谈如何使用臣下;与卿大夫,应该谈如何奉事君上;与年老的长辈,应该谈如何教育弟子;与年轻人,应该谈如何孝悌于父兄;与一般人,应该谈如何以忠信慈祥处世;与士以下的官吏,应该谈如何忠信奉公。凡是与卿大夫说话,要注意自己视线的位置:幵始时视线要落在对方脸部,观察其气色,看能否开口说话;话说完后,视线要移到对方的胸部,以示尊敬,并给对方以思考的时间;最后再将视线移到对方脸部,观察他是否已采纳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体态容颜不要随便变动。对在座的其他卿大夫,也都应如此。如果是与父亲说话,则目光可以游移,但上不得高于其面部,那样显得傲慢;下不得低于其腰带,那样显得忧愁。如果对方不再说话,那么视线要落在他行走时最先动作的部位:站立则视其足部,坐则视其膝部。
(以上为进言之法。)
凡侍坐于君子¹,君子欠伸²,问日之早晏³,以食具告⁴,改居⁵,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
【注释】
¹ 君子:卿大夫以及国中的贤者。
² 欠:打哈欠。伸:伸懒腰。
³ 晏:晚。
⁴ 以食具告:告诉从者,去看看饭菜是否已具办好。
⁵ 改居:自己变动坐姿。表示有倦意,已不能安坐。
【译文】
凡是在君子的左右陪坐,如果君子打哈欠、伸懒腰,问时间的早晚,就要问从人饭菜是否已准备好。如果君子在座位上不断变动姿势,这表明君子已有倦意,这时可以请求告退。如果是在夜间陪坐,而君子问钟鼓漏刻的时数,或者用葱韭等辛菜作夜宵解瞌睡,表明君子有倦意了,这时可以请求告退。
(以上为陪坐于君子的礼节。)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¹,先饭、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²,则俟君之食然后食。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³。退,坐取屦⁴,隐辟而后屦⁵。君为之兴⁶,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⁷。”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注释】
¹ “若君赐”二句:与国君共同进食的礼节有几种情况,一般是主人先祭,客人后祭;如果君以食赐臣,臣可不祭,如果君以客礼待臣,臣要奉君命而祭。这里指第二种情况。
² 将食者:膳宰。其职责之一是代君尝饮食。
³ 虚爵:酒已喝干的空爵。
⁴ 坐:跪。古人坐姿,略如今日之跪,但臀部落在两脚后跟上。
⁵ 隐辟而后屦:到隐辟之处再穿鞋。表示尊敬君,不敢当其面纳鞋。
⁶ 兴:起身。
⁷ 不敢辞:不敢辞尊者。
【译文】
在君身旁侍坐,君若以食赐臣,则君要先祭。如果没有膳宰在,则臣要代君尝一口黍稷,再遍尝各种菜肴,然后喝酒,等候君吃。君命令开始吃,再正式吃。如果有膳宰代尝饮食,则等君开始吃之后再吃。君若以爵赐臣,臣要离席,对君再拜叩首,接过爵,然后登席献祭,将爵中的酒饮完,等君也将爵中的酒饮完,再把空爵交给赞礼者。退席之后,到堂下跪着取鞋,然后到隐蔽之处把鞋穿上。君要起身相送,则说:“请别为我起身,否则,臣不敢告辞了。”君若下堂相送,则不敢回头告辞,径直出门。如果客人是大夫,则可以向君告辞:大夫起身退席时君起身,下阶时君也下阶,到门口时君送行,这三处大夫都可以辞谢君。
(以上为臣侍坐赐饮食及退去的礼节。)
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¹,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先见之²。
【注释】
¹ 先生:退休的卿大夫。异爵者:在职的卿大夫。
² 先见:先拜。士出迎于门外,行再拜礼,先生、异爵者答拜,此为先拜。先拜表示不敢劳尊者来见,故自先拜而见之。
【译文】
如果有退休的官员、在职的卿大夫慕某士之德而往见,因地位及年齿相差悬殊,士要推辞,表示不敢当。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同意,就说:“某人没有德行可以使您辱临敝舍,虽已辞谢佢又得不到你们的允许,某人只随即前往拜见。”于是出门率先拜而见之。
(以上为先生、异爵者见士的礼节。)
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¹。凡执币者²,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执玉者,则唯舒武³,举前曳踵⁴。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在邦⁵,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⁶。他国之人则曰“外臣”⁷。
【注释】
¹ “则曰”句:这一句义颇难通,疑有讹舛。
² 币:指束帛、束锦、皮马、禽挚之类,有时也包括玉器。
³ 舒武:迈步慢而轻。舒,徐、慢。武,足迹。
⁴ 曳踵:拖着脚跟行走。踵,脚跟。
⁵ 宅者:指退休的官员,其居宅或在邦,或在野。
⁶ 刺草:铲草。
⁷ 他国之人:指其他国家的士、大夫。外臣:与国中的“内臣”相对而言。
【译文】
如果大夫不是奉君命出使,而是因私事出访,则摈者不得称他为寡君的某人,只能直称其名。如果是大夫卿士奉君命出使,则摈者称其为“寡君之老”。凡是手执币帛去见君,要谨慎,不要飞快地行走,越是走近君,容貌要越恭敬,以此为容仪。执玉器去见君的,步伐要缓而小,前脚拖着后脚走,脚跟不离地。凡是对君自称,士大夫都统称为“下臣”。退休的官员,如果居宅在国中,就自称“市井之臣”;居宅在野外的,就自称“草茅之臣”;庶人则自称“刺草之臣”。如果是其他国家的士大夫,则自称“外臣”。
(以上为相见时的称谓以及执币玉的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