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射仪第七
【题解】
大射是诸侯为即将进行的祭祀、朝觐、盟会等选定人员,或者纯粹是为了与群臣练习射技而在大学举行的活动。大射的主要内容是“三番射”,因此,其基本仪节与乡射礼相同,只是大射的参加者身份比乡射要高,掌礼执事者的官职也更高,人数也更多。大射与燕射、宾射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射中的次数多少,以及射的容体、动作等是否合于礼乐,意在确定合适的人选;后两者则侧重于敬宾尽欢。本篇详尽记述大射的仪节,故名“大射仪”。
大射之仪。君有命戒射。宰戒百官有事于射者。射人戒诸公、卿、大夫射。司士戒士射与赞者。
【译文】
大射之仪。国君命令有司预告即将举行大射。于是,宰告知百官中将参与射事的人。射人告知公、卿和大夫参加大射。司士则告知士中参加大射和执事的人。
(以上是通知百官等。)
前射三日,宰夫戒宰及司马。射人宿视涤。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狸步¹,大侯九十²,参七十³,干五十⁴ ;设乏各去其侯西十、北十。遂命量人、巾车张三侯⁵ ;大侯之崇,见鹄于参⁶ ;参见鹄于干,干不及地武。不系左下纲。设乏西十、北十。凡乏用革。
【注释】
¹ 侯道:从堂上射箭处至箭靶的距离。量人:官名,掌丈量道路、巷陌等的长度。狸步:丈量距离的工具,上面刻有狸的形状,故名。一狸步长六尺。
² 大侯:国君用时箭靶。
³ 参:大夫用的箭。
⁴ 干:士用的箭靶。
⁵ 巾车:官名,车官之长,掌诸侯的车辆、衣巾,以及张设箭靶等。
⁶ 鹄(gǔ):箭靶的中心。
【译文】
大射的前三天,宰夫再次告诫宰和司马,射期将临。射人在大射的前一天检查打扫射宫和洗涤器皿的情况。司马命令量人用“狸步”测量堂到箭靶的距离,以及到报靶者藏身用的“乏”的距离,诸侯的箭靶距离堂九十狸步,大夫的箭靶距离堂七十狸步,士的箭靶距离堂五十狸步;乏设立的位置是,分别在每一箭靶以西十狸步,再向北十狸步。接着命令量人和巾车张设上述三种箭靶,其高度是:诸侯箭靶的靶心,要高于大夫的箭靶;大夫箭靶的靶心要高于士的箭靶,箭靶下端的绳索距离地面为一尺二寸。箭靶左下方的绳索可以先不拴上。报靶者藏身用的乏设在箭靶之西十狸步、再向北十狸步的地方。乏用皮革制作。
(以上为射前的准备。)
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¹,其南笙钟,其南²,皆南陈。建鼓在阼阶西³,南鼓;应鼙在其东⁴,南鼓。西阶之西,颂磬东面⁵,其南钟,其南,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⁶。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荡在建鼓之间⁷。鼗倚于颂磬⁸,西纮⁹。
【注释】
¹ 笙磬:即“生磬”,陈设在东面的磬。古人认为东方是万物生长之处,故名。下面的笙钟也在东方,只是稍靠南,故也名为“笙钟”。
² (bó):乐器名,形如钟而较大,奏乐时打节拍用。
³ 建鼓:鼓名。鼓较大,鼓身有方孔,用木柱贯穿其中而立之,柱顶饰有鸾鸟及华盖,柱下有四足,饰以兽形。
⁴ 鼙(pí):皮鼓名。应鼙,与朔鼙相应和的鼓,奏乐时先击朔鼙,再击应鼙以应之。
⁵ 颂磬:悬挂在西方的磬,古人认为西方为万物所成之处,有成功之义,故名。
⁶ 朔鼙:鼓名。朔,开始,朔鼙是奏乐时最先敲击的鼓,故名。
⁷ 荡(dàng):乐器名,属笙箫一类的管乐器。
⁸ 鼗(táo):小鼓名,有柄,形如后世的拨浪鼓。
⁹ 纮(hóng):鼗两旁悬耳上的绳子。
【译文】
大射的前一天,乐人在阼阶之东悬架各种乐器:笙磬设在东侧,面朝西;笙磬的南侧是笙钟,再往南是 钟,都是由北向南陈设。建鼓陈设在阼阶之西,鼓面朝南;应鼙在它的东侧,鼓面也朝南。颂磬陈设在西阶之西,面朝东,它的南面是颂钟,再往南是 钟,也都由北向南陈列。另外又有一个建鼓在 钟的南侧,但鼓面朝东;它的北面则是朔鼓。还有一个建鼓设立在西阶之东,鼓面朝南。称为“荡”的管乐器则陈放在这两个建鼓之间。有柄的小鼓“鼗”则倚靠在颂磬的架子上,小鼓一侧悬耳上的绳子朝西。
(以上是射前一日陈设乐器。)
厥明,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膳尊两 在南。有丰。幂用锡若¹,缀诸箭²,盖幂加勺,又反之³。皆玄尊⁴。酒在北。尊士旅食于西 之南⁵,北面,两圆壶。又尊于大侯之乏东北,两壶献酒。设洗于阼阶东南,罍水在东,篚在洗西,南陈。设膳篚在其北,西面。又设洗于获者之尊西北,水在洗北,篚在南,东陈。小臣设公席于阼阶上,西乡。司宫设宾席于户西,南面,有加席。卿席宾东,东上。小卿宾西⁶,东上。大夫继而东上。若有东面者,则北上。席工于西阶之东,东上。诸公阼阶西,北面,东上。官馔⁷。羹定。
【注释】
¹ (chī):细葛布。
² 缀(zhuì):装饰、标记。箭:小竹条。
³ 又反之:将覆盖在酒尊上的布再向上翻卷,用以遮盖布上的勺。
⁴ 玄尊:玄酒之尊。
⁵ 旅:众士众食,指庶人在官者。
⁶ 小卿:担任卿的副手的大夫。
⁷ 官馔:膳宰为百官进上的肴馔。
【译文】
陈设乐器的次日天明,司宫在东楹柱的西侧陈设酒尊,是两把方壶,供百官诸臣用;国君用的酒尊是两只,在方壶之南。下面都有托盘。覆盖在 上的织物根据季节而定,或用细布,或用细葛布,上面都缀饰有小竹条。织物覆盖在器物上,上面再放勺,然后将织物的两端向上翻折,遮住勺。两方壶和两 中都有一个玄酒之尊。酒在其北侧。士众食用的酒陈设在西南的 钟之南,面朝北,是两把圆壶。又在国君箭靶旁的“乏”的东北陈放酒尊,是两壶特别滤过的沙酒。洗陈设在阼阶的东南,盛着水的罍在洗的东侧,盛饮酒器用的篚在洗的西南,首北尾南。盛国君饮酒器的篚陈放在它的北侧,朝西。又在报者的酒樽的西北陈放一个洗,盥洗用的水在它的北侧,篚在它的南侧,都是首北尾南。小臣在阼阶上为国君铺席,席面朝西。司宫在室户之西为宾铺席,席面朝南,上有一重加席。卿的席位在宾的东侧,由西向东排列,以东首为尊。卿的副手的席位在宾的西侧,由西向东排列,以东首为尊。大夫的席位接着卿的副手的席位向西排列,以东首为尊,如果排不下,则折而向南排列,席位的方向朝东,而以北首为尊。接着在西阶之东的堂廉上为乐工铺席,由西向东排列,以东首为尊.诸公的席位在阼阶之西的堂廉上,面朝北,由东向西排列,以东首为尊。有司为百官诸臣进上各自的肴馔。此时,狗肉羹已经煮熟。
(以上准备宴席。)
射人告具于公。公升,即位于席,西乡。小臣师纳诸公、卿、大夫。诸公、卿、大夫皆入右,北面东上。士西方,东面北上。大史在干侯之东北,北面东上。士旅食者在士南,北面东上。小臣师从者在东堂下,南面西上。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小臣师诏揖诸公、卿、大夫¹,诸公、卿、大夫西面北上;揖大夫,大夫皆少进。大射正摈。摈者请宾,公曰:“命某为宾。”摈者命宾,宾少进,礼辞。反命,又命之。宾再拜稽首,受命。摈者反命。宾出,立于门外,北面。公揖卿、大夫,升就席。小臣自阼阶下,北面。请执幂者与羞膳者。乃命执幂者。执幂者升自西阶,立于尊南,北面东上。膳宰请羞于诸公卿者。
【注释】
¹ 诏:告知。揖:有揖之使其靠近之意。大夫:衍文,应删,后文的“诸公、卿、大夫”,“大夫”也为衍文。
【译文】
射人禀告国君,宴饮所需的器具已陈设完毕。于是,国君上堂,就位入席,面朝西。小臣师导引诸公、卿、大夫入门。诸公、卿、大夫都从门的右侧进入,再右行,在干侯的东北方面朝北,自东向西排列,以东首为尊。士站在庭的西侧,西朝东,从北向南排列,以北方为尊。大史站在士的干侯的东北,面朝北,自东向西排列,以东首为尊。庶人在官者站在士的南边,面朝北,自东向西排列,以东首为尊。小臣师及其随从站在东堂之下,面朝南,自西向东排列,以西首为尊。于是,国君走下堂,在阼阶的东南面朝南而立。小臣师向诸公和卿行拜礼,告诉他们上前稍靠近国君,诸公、卿便转而面朝西,自北向南排列,以靠近国君的北首为尊;小臣师又向大夫行拜礼,大夫也都稍稍上前靠近国君。接着,国君命令大射正兼任摈者。摈者向国君请问宾的人选,国君说:“命令某人为宾。”摈者向被命为宾的人转达国君之命,宾便稍稍上前,以自己德疏才浅为由而谦辞。摈者转身向国君复命,国君重申前命。于是宾向国君行再拜叩首之礼,接受任命。摈者向国君复命。接着,宾出门,在大门外面朝北而立,等待国君以宾礼正式邀请。国君向卿、大夫拱手行礼后,上堂入席。小臣在阼阶之下面朝北,向国君请问执幂者与羞膳者的人选。于是,国君任命执幂者。执幂者从西阶上堂,站在酒尊之南,面朝北,以东首为尊。膳宰向国君请问羞膳者的人选。
(以上为任命并迎接宾。)
摈者纳宾,宾及庭,公降一等揖宾,宾辟;公升,即席。奏《肆夏》。宾升自西阶。主人从之,宾右北面至再拜。宾答再拜。主人降洗,洗南,西北面。宾降阶西,东面。主人辞降,宾对。主人北面盥,坐取觚洗。宾少进,辞洗。主人坐奠觚于篚,兴对。宾反位。主人卒洗,宾揖,升。主人升,宾拜洗。主人宾右奠觚答拜,降盥。宾降,主人辞降,宾对。卒盥。宾揖升。主人升,坐取觚。执幂者举幂,主人酌膳,执幂者盖幂。酌者加勺,又反之。筵前献宾。宾西阶上拜,受爵于筵前,反位。主人宾右拜送爵。宰胥荐脯醢。宾升筵。庶子设折俎。宾坐,左执觚,右祭脯醢,奠爵于荐右;兴取肺,坐绝祭,哜之,兴加于俎,坐捝手,执爵,遂祭酒,兴;席末坐啐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执爵兴。主人答拜。乐阕。宾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拜,执爵兴。主人答拜。
【译文】
于是,摈者导引宾入内,宾走到庭中时,国君从堂上走下一级阼阶,向宾拱手行礼,宾退避,表示不敢当,国君转身上堂,入席。此时,乐工们奏《肆夏》的乐曲。宾从西阶上堂。主人也随之从西阶上堂,在宾的右侧面朝北而立,向宾行再拜之礼。宾以再拜之礼作答。主人下堂准备洗觚,走到庭中后,站在洗的南方,面朝西北。宾随之下堂,表示不敢安居于堂,在西阶之西,面朝东而立。主人辞谢宾下堂,宾谦辞作答。主人面朝北洗手,接着坐下,从篚中取出觚。宾稍稍上前,劝阻主人亲自洗觚。主人又坐下,将觚放入篚中,起身作答。宾退回原位。主人洗觚完毕后,宾向他拱手行礼,然后上堂。主人上堂后,宾再次拜谢主人亲为洗濯。主人在宾的右侧放下觚,答拜还礼,接着又下堂洗手。宾随之下堂,主人辞谢,宾谦辞作答。主人洗完手时,宾向他拱手行礼,然后上堂。主人随之上堂,接着坐下,从篚中取出已洗净的觚。执幂者将覆盖在膳尊上的布撤去,主人酌酒后,执幂者又将布盖上。酌酒者将勺放在布上,再将布从两端向上翻折,盖上勺。主人在宾的席前向宾酒。宾先在西阶之上拜谢。再走到席前接爵;然后回到西阶之上的原位。主人在宾的右侧拜送受爵者。此时,宰胥将干肉和肉酱送到宾的席上。于是宾入席。庶子又摆上盛有节解过的牲体的俎。宾坐下,左手执觚,右手拿着干肉和肉酱祭祀,祭毕,将觚放在干肉和肉酱右边;又起身取了祭肺,再坐下,将肺的下端扯断,放在口中尝一尝,然后起身将肺放在俎上,坐下擦手,又拿觚祭酒,再起身,走到席的末端处坐下尝一口酒,然后离席,坐下放好觚,拜谢主人,称赞酒的甘美,再执爵起身。主人答拜还礼。此时乐曲终止。宾在西阶之上面朝北坐下,将觚中的酒喝完后起身,接着又坐下放好觚,拜谢主人,再执爵起身。主人答拜还礼。
(以上是主人向宾献酒。)
宾以虚爵降。主人降。宾洗南西北面坐奠觚,少进,辞降。主人西阶西东面少进对。宾坐取觚,奠于篚下,盥洗。主人辞洗。宾坐奠觚于篚,兴对,卒洗;及阶,揖升。主人升,拜洗如宾礼。宾降盥,主人降。宾辞降,卒盥,揖升。酌膳、执幂如初,以酢主人于西阶上。主人北面拜受爵。宾主人之左拜送爵。主人坐祭,不啐酒,不拜酒,遂卒爵,兴;坐奠爵,拜,执爵兴。宾答拜。主人不崇酒,以虚爵降,奠于篚。宾降,立于西阶西,东面。摈者以命升宾。宾升,立于西序,东面。
【译文】
宾执空觚下堂。主人随之下堂。宾到洗的南方,面朝西北坐下放好觚,然后起身稍稍上前,辞谢主人下堂。主人在西阶之西面朝东,稍稍上前作答。宾坐下取觚,放在篚的南方,接着洗手,准备为主人洗觚。主人辞谢宾。宾又坐下,将觚放入篚中,再起身谦辞作答,然后将觚洗濯干净;宾主走到阶前,宾向主人拱手行礼后上堂。主人随之上堂,拜谢宾亲为洗觚,其间仪节与刚才宾拜谢主人时一样。于是,宾又下堂洗手,准备为主人酌酒,主人随之下堂。宾辞谢主人下堂,洗手完毕,宾向主人拱手行礼后上堂。其后酌膳酒、执幂者撤幂、覆幂等仪节与此前所做的一样。宾执觚在西阶上向主人酢酒。主人面朝北拜谢后受觚。宾走到主人的左侧,面朝北拜而送之。主人坐着祭酒,祭毕不用尝酒,也不必拜谢宾的敬酒,就可以将觚中的酒喝完,然后起身;接着又坐下放好爵,拜谢主人,再执爵起身。宾答拜还礼。主人不必感谢宾不嫌弃自己的薄酒,拿着空觚下堂,放入庭中的篚内。接着,宾下堂,站在西阶之西,面朝东而立。摈者奉命导引宾上堂。宾上堂后站在堂的西序前,面朝东。
(以上是宾酢主人。)
主人盥,洗象觚,升酌膳,东北面献于公。公拜受爵,乃奏《肆夏》。主人降自西阶,阼阶下北面拜送爵。宰胥荐脯醢,由左房。庶子设折俎,升自西阶。公祭,如宾礼;庶子赞授肺。不拜酒,立卒爵;坐奠爵,拜,执爵兴。主人答拜。乐阕。升受爵,降奠于篚。
【译文】
主人下堂洗手,接着洗濯象觚,又上堂酌膳酒,面朝东北献给国君。国君拜谢后接过象觚,此时乐工奏《肆夏》的乐曲。主人从西阶下堂,走到阼阶前,面朝北拜而送之。于是,宰胥在国君席前进上干肉和肉酱,都从左房端出来。庶子摆上盛有折断的牲体的俎,是从西阶端上堂的。国君祭酒等等的礼节与宾一样,只是由庶子协同献上祭肺。国君不必拜谢主人敬酒,站着将象觚中的酒喝完,然后坐下,放好象觚,拜谢主人,再执象觚起身。主人在阼阶下答拜还礼。此时乐曲终止。于是,主人上堂接过喝空的象觚,下堂放入篚中。
(以上是主人向国君献酒。)
更爵洗,升酌散以降;酢于阼阶下,北面坐奠爵,再拜稽首。公答拜。主人坐祭,遂卒爵,兴;坐奠爵,再拜稽首。公答拜。主人奠爵于篚。
【译文】
主人在堂下另取一只觚,洗净后上堂,从膳尊中酌酒,然后下堂,在阼阶之下自酢,再面朝北坐下,放好爵,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答拜还礼。主人坐下祭祀,接着将觚中的酒饮完,起身;然后又坐下放好爵,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答拜还礼。主人将空觚放入篚中。
(以上是主人自酢。)
主人盥洗,升媵觚于宾,酌散,西阶上坐奠爵,拜。宾西阶上北面答拜。主人坐祭,遂饮。宾辞。卒爵兴,坐奠爵,拜,执爵兴。宾答拜。主人降洗,宾降。主人辞降,宾辞洗。卒洗。宾揖升,不拜洗。主人酌膳。宾西阶上拜,受爵于筵前,反位。主人拜送爵。宾升席,坐祭酒,遂奠于荐东。主人降,复位。宾降筵西,东南面立。
【译文】
主人下堂先洗手、洗觚,然后上堂,向宾进酬酒;酒是从方壶中酌取的,接着在西阶上坐下,放好觚,向宾行拜礼。宾在西阶之上面朝北答拜还礼。主人代替国君坐下祭酒,接着又饮酒。宾不敢当此大礼而推辞。主人将觚中的酒饮完后起身,又坐下放好觚,拜宾,然后执觚起身。宾答拜还礼。主人又下堂洗觚,宾随之下堂。主人辞谢宾的下堂,宾辞谢主人亲为洗觚。主人洗毕,宾向他拱手行礼,然后上堂,不必再次拜谢主人亲为洗觚。主人在觚中酌以膳尊之酒。宾在西阶之上拜谢,并在席前接过觚,再回到自己的席位,主人拜送受爵者。宾入席,然后坐下祭酒,祭毕,将觚放在席前干肉和肉酱的东侧。主人下堂回到原位。宾离席,站到席的西侧,面朝东南。
(以上是主人酬宾。)
小臣自阼阶下请媵爵者,公命长。小臣作下大夫二人媵爵。媵爵者阼阶下皆北面再拜稽首。公答拜。媵爵者立于洗南,西面北上;序进,盥洗角觯,升自西阶;序进,酌散,交于楹北;降,适阼阶下;皆奠觯,再拜稽首,执觯兴。公答拜。媵爵者皆坐祭,遂卒觯,兴;坐奠觯,再拜稽首,执觯兴。公答再拜。媵爵者执觯待于洗南。小臣请致者。若命皆致,则序进,奠觯于篚,阼阶下皆北面再拜稽首。公答拜。媵爵者洗象觯,升实之;序进,坐奠于荐南,北上;降,适阼阶下,皆再拜稽首送觯。公答拜。媵爵者皆退反位。
【译文】
小臣在阼阶下向国君请问送爵者的人选,国君命令由下大夫之长担任。于是,小臣请二下大夫之长送爵。送爵者走到阼阶下都面朝北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答拜还礼。送爵者在庭洗之南面朝西并排而立,以站在北面者为尊,然后依次上前,先洗手再洗角觯,再从西阶上堂,依次上前,从方壶中酌酒,两人在楹柱的北侧交错而过;接着先后下堂,走到阼阶下,都放下觯,向国君再拜叩首,然后执觯起身。国君答拜还礼。送爵者都在阼阶前坐下祭祀,接着将觯中的酒喝完,起身;再坐下放好觯,向国君再拜叩首,然后执觯起身。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送爵者执觯在庭洗之南等待国君的命令。小臣请问国君致爵的人数。如果国君命令两人都致爵,则两人依次上前,将觯放入篚中,在阼阶之下面朝北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答拜还礼。送爵者在庭中洗象觯,然后上堂酌酒,再依次走到国君席前,将觯放在席前干肉和肉酱的右侧,而以放在北面的觯为尊;接着下堂,走到阼阶前,一起向国君再拜叩首,送受觯者。国君答拜还礼。送爵者都退下回到原位。
(以上是向国君致送爵。)
公坐取大夫所媵觯,兴以酬宾。宾降,西阶下再拜稽首。小臣正辞,宾升成拜。公坐奠觯,答拜,执觯兴。公卒觯,宾下拜,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坐奠觯,答拜,执觯兴。宾进,受虚觯,降,奠于篚,易觯,兴洗;公有命,则不易不洗。反升酌膳。下拜。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拜。宾告于摈者,请旅诸臣。摈者告于公,公许。宾以旅大夫于西阶上。摈者作大夫长升受旅。宾大夫之右坐奠觯,拜,执觯兴。大夫答拜。宾坐祭,立卒觯,不拜。若膳觯也。则降、更觯,洗,升实散。大夫拜受。宾拜送,遂就席。大夫辩受酬,如受宾酬之礼,不祭酒。卒受者以虚觯降,奠于篚,复位。
【译文】
国君坐下取过大夫所送的觯,起身向宾进酬酒。宾下堂准备行再拜叩首之礼。小臣正劝阻,宾乃上堂完成再拜叩首之礼。国君坐下,放好觯,以再拜之礼作答,然后执觯起身。国君将觯中的酒饮毕,宾又下堂准备行拜礼,小臣正又劝阻。于是宾上堂,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坐下,放好觯,以再拜之礼作答,然后执爵起身。宾上前,从国君手中接过空觯,下堂放入篚中,接着另取一觯洗濯。如果公有命令,则可以不更换觯,也不洗濯。宾转身上堂酌膳酒,然后下堂,准备拜国君,小臣正劝阻。于是宾上堂,对国君再拜叩首。国君答拜还礼。宾告诉摈者,是否请国君同意接着为各位大早行旅酬礼。摈者转告国君,国君同意。宾便站在西阶之上依次作大夫行旅酬礼。摈者命大夫之长上堂接受酬酒。宾在大夫的右侧坐下,放好觯,礼拜大夫,然后执觯起身。大夫答拜还礼。宾坐着祭祀,站着将觯中的酒喝完,不必拜谢。如果宾用的是膳觯,则应在劝酒前下堂更换它觯,并洗濯,然后上堂酌方壶中的酒。大夫之长拜而受之。宾拜而送之,接着入席。大夫们一一受到宾的酬酒,其间仪节与公卿受宾酬酒一样,也不必祭酒,最后一位接受酬酒者要拿着空觯下堂,将它放入篚中,然后回到原位。
(以上是国君酬宾,宾遍酬大夫。)
主人洗觚,升实散,献卿于西阶上。司宫兼卷重席,设于宾左,东上。卿升,拜受觚。主人拜送觚。卿辞重席,司宫彻之。乃荐脯醢。卿升席。庶子设折俎。卿坐,左执爵,右祭脯醢,奠爵于荐右;兴取肺,坐绝祭,不哜肺;兴加于俎,坐捝手,取爵,遂祭酒,执爵兴;降席,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拜,执爵兴。主人答拜,受爵。卿降,复位。辩献卿。主人以虚爵降,奠于篚。摈者升卿,卿皆升,就席。若有诸公,则先卿献之,如献卿之礼;席于阼阶西,北面东上;无加席。
【译文】
主人到庭中洗觚,上堂从方壶中酌酒,接着在西阶之上向卿献酒。司宫将卿的两重席一并卷起,设在宾席的左侧,席的东端朝东。卿上堂,拜谢主人并接过觚。主人拜送受觚者。卿请求撤去上面的一重席,司宫遵命撤之,接着将下面的那重席铺好。于是有司进上干肉和肉酱。卿入席。庶子摆上盛有节解的牲体的俎。卿坐下,左手执觚,右手祭干肉和肉酱,祭毕,将觚放在干肉和肉酱的右侧;接着起身取祭肺,再坐下将肺的下端扯断而祭之,不必尝肺,然后起身将它放在俎上,坐下擦手,又取过,接着祭酒,又执觚起身;然后离席,在西阶之上面朝北坐下,将觚中的酒喝完,起身;再坐下放好觚,拜谢主人,然后执觚起身。主人答拜还礼,从卿手中接过觚。卿下堂,回到原位。如此,一一向所有的卿献酒。最后,主人拿着空觚下堂,将它放入篚内。于是,摈者导引卿上堂,众卿都上堂入席。如果有诸公在场,则应在卿之前向他们献酒,其间仪节与向卿献酒时一样;诸公的席位设在阼阶之西的堂廉上,面朝北,以东首为尊,筵席只有一重,上面不再加铺第二重席。
(以上是主人向卿献酒。)
小臣又请媵爵者,二大夫媵爵如初。请致者。若命长致,则媵爵者奠觯于篚,一人待于洗南。长致者阼阶下再拜稽首,公答拜,洗象觯,升实之,坐奠于荐南,降,与立于洗南者二人皆再拜稽首送觯。公答拜。
【译文】
小臣请问下一轮送爵者的人选,国君仍然命令二位下大夫担任,他们送爵的仪节与刚才一样。小臣又请问致爵的人数。如果由二位下大夫中的长者致爵,则送爵者将觯放入篚内时,另一人在庭洗之南等候。长者致爵要到阼阶之下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答拜还礼。接着致爵者在庭中洗濯象觯,然后上堂酌酒,坐下,放在干肉和肉酱的右侧,又走下堂,与站在庭洗之南的送爵者一起向国君再拜叩首,并礼送受觯者。国君答拜还礼。
(以上为再请二大夫送爵。)
公又行一爵,若宾,若长,唯公所赐。以旅于西阶上,如初。大夫卒受者以虚觯降,奠于篚。
【译文】
国君又举起刚才放着的另一只觯,准备旅酬卿大夫;如果国君此时已不胜酒量,则可以将觯赐给宾或卿大夫之长,请他们代行旅酬。国君在西阶上依次向卿大夫旅酬,就像前面所做过的那样。最后一位受酬酒的大夫要拿着空觯下堂,放入篚中。
(以上为国君向卿劝酒。)
主人洗觚,升,献大夫于西阶上。大夫升,拜受觚。主人拜送觚。大夫坐祭,立卒爵,不拜既爵。主人受爵。大夫降复位。胥荐主人于洗北。西面。脯醢,无脀。辩献大夫,送荐之,继宾以西,东上。若有东面者,则北上。卒,摈者升大夫;大夫皆升,就席。
【译文】
主人在庭中洗觚,然后上堂,在西阶之上向大夫献酒。大夫上堂,拜谢主人后接过觚。主人拜送受觚者。大夫在西阶上坐着祭祀,站着将觚中的酒饮完,之后不必拜谢主人。主人接过空爵。大夫下堂回到原位。胥将主人佐酒的食品放在庭洗之北,面朝西,有干肉和肉酱,但没有盛着牲体的俎。向大夫们一一献酒之后,接着分别向他们进以干肉和肉酱,他们的位置排在宾的西侧,而以挨着宾的东方为尊。如果排不下,则折而向南,面朝东,而以北首的位置为尊。干肉和肉酱进陈完毕,摈者导引大夫上堂;大夫上堂后,一一入席。
(以上是主人向大夫献酒。)
乃席工于西阶上,少东。小臣纳工,工六人,四瑟。仆人正徒相大师¹,仆人师相少师²,仆人士相上工³,相者皆左何瑟,后首,内弦,挎越,右手相。后者徒相入。小乐正从之。升自西阶,北面,东上。坐授瑟,乃降。小乐正立于西阶东。乃歌《鹿鸣》三终。主人洗,升实爵,献工。工不兴,左瑟;一人拜受爵。主人西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卒爵,不拜。主人受虚爵。众工不拜,受爵,坐祭,遂卒爵。辩有脯醢,不祭。主人受爵,降奠于篚,复位。大师及少师、上工皆降,立于鼓北,群工陪于后。乃管《新宫》三终。卒管。大师及少师、上工皆东坫之东南⁴,西面北上坐。
【注释】
¹ 仆人正:仆人之长。徒:徒手。大师:乐工之长。
² 仆人师:仆人正的副手。少师:乐工之长的副手。
³ 仆人士:仆人新属的小吏。上工:堂上的乐工。
⁴ 坫(diàn):室内的土台。坫有多种,此为屋角的坫,是举行冠、丧等仪式的地方。
【译文】
于是在西阶之上为乐工设席,而稍稍靠东。小臣引导乐工们入内,乐工共有六名,其中四名是鼓瑟者。仆人正空手扶着大师,仆人师扶助少师,仆人士扶着堂上的乐工。搀扶乐工者都是左肩荷瑟,瑟的首部朝后,瑟弦朝内,手指钩入瑟底的孔中,右手扶着乐工。进入时的顺序正好相反,乐工先入,所以最后进去的是空手搀扶大师的仆人正。小乐工跟随于大师之后。他们都从西阶上堂,然后面朝北并列而坐,以东面的位置为尊。搀扶鼓瑟者的人,要坐着将瑟交给鼓瑟者。然后下堂。小乐正站立在西阶的东侧。于是,歌手唱《鹿鸣》之歌三遍。歌毕,主人下堂洗觚,再上堂酌酒后献给乐工。乐工不必起身,但要将瑟移向左边,以示谦避,乐工之长拜谢主人后接觚。主人在西阶之上拜送受觚者。于是,有司为乐工们进上干肉和肉酱。主人命相者帮助乐工祭祀。乐工之长将觚中的酒饮毕,不必拜谢主人。主人接过空觚。其他乐工不必拜谢主人,就可以接过觚,再坐下祭祀,接着将觚中的酒饮完。每位乐工的席前都进有干肉和肉酱,但不必祭它。主人接过乐工们的空觚,下堂放入篚中,再回到主位。至此,堂上的乐事完毕,大师、少师和堂上的乐工都下堂,站在庭西的建鼓之北,众乐工都陪立于后。接着堂下吹奏《新宫》之乐三遍。吹奏毕,大师、少师和堂上的乐工都站在堂角土台的东南,面朝西并排而坐,以北首为尊。
(以上是奏乐娱宾。)
摈者自阼阶下请立司正。公许,摈者遂为司正。司正适洗,洗角觯,南面坐奠于中庭;升,东楹之东受命于公,西阶上北面命宾、诸公、卿、大夫:“公曰:以我安!”宾、诸公、卿、大夫皆对曰:“诺!敢不安?”司正降自西阶,南面坐取觯,升酌散;降,南面坐奠觯;兴,右还,北面少立;坐取觯,兴;坐,不祭,卒觯,奠之,兴;再拜稽首,左还,南面坐取觯,洗,南面反奠于其所,北面立。
【译文】
摈者在阼阶下请国君设立司正。国君表示同意,于是摈者奉命兼任司正。司正走到庭洗前,洗涤角觯,然后面朝南坐下,将它放在两阶之间的庭中,接着上堂,在东楹柱的东侧领受国君之命,然后走到西阶之上面朝北命令宾、诸公、卿、大夫:“国君说,以我的命令让他们都安坐!”宾、诸公、卿、大夫都应答说:“是!岂敢不安坐?”司正从西阶下堂,在庭洗前面朝南坐下取觯,然后上堂酌方壶中的酒,接着下堂,面朝南坐下,放好觯;再起身,向右转身,面朝北而立,并稍稍端正自己的站姿;又坐下取觯,起身;然后又坐下,不必祭祀,将觯中的酒饮完后放下,起身;向国君再拜叩首,接着向左转身,在庭洗前面朝南坐下再取觯,洗濯后面朝南坐下,将觯放在原处,再面朝北而立。
(以上是司正奉命留宾安坐。)
司射适次¹,袒决遂,执弓,挟乘矢,于弓外见镞于弣,右巨指钩弦。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遂告曰:“大夫与大夫,士御于大夫。”遂适西阶前,东面右顾²,命有司纳射器。射器皆入。君之弓矢,适东堂;宾之弓矢与中、筹、丰,皆止于西堂下。众弓矢不挟。总众弓矢、楅³,皆适次而俟。工人士与梓人升自北阶⁴。两楹之间疏数容弓⁵,若丹,若墨,度尺而午⁶。射正莅之。卒画,自北阶下。司宫扫所画物,自北阶下。大史俟于所设中之西,东面以听政。司射西面誓之曰⁷ :“公射大侯,大夫射参,士射干。射者非其侯,中之不获!卑者与尊者为耦,不异侯!”大史许诺。遂比三耦。三耦俟于次北,西面北上。司射命上射,曰:“某御于子。”命下射,曰:“子与某子射。”卒,遂命三耦取弓矢于次。
【注释】
¹ 次:更换衣服的地方,四周有帐帏,地上铺有席。
² 右顾:向右看,因有司在其右侧。
³ 总:将物件合在一处后捆束之。众弓矢:除三耦和卿大夫之外的人用的弓箭。
⁴ 工人士、梓人:都是匠人的职名。
⁵ 疏数:指两个射位符号的竖画之间的距离大小。
⁶ 度尺而午:纵画和横画都以一尺为度,相交成“午”。古文“午”字略如后世的“十”字。
⁷ 誓:告诉。
【译文】
司射走到更衣处,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拿起弓,将指间挟着的四支箭搭在弦上拿着,箭头在弓把的中部露出,右手的拇指钩住弓弦。司射走到阼阶前对国君说:“为了政典而请允许射箭。”接着又禀告国君说:“堂上的人合耦的方法是,大夫与大夫相合耦,如果人数不足,可以让士与大夫合耦。”接着又走到西阶之前,面朝东而立,向右看着有司,命令他将射箭用的器具搬进来。于是,射箭的器具全部搬了进来。国君的弓箭放在东堂;宾的弓箭以及盛筹器、算筹、酒器托盘,都放在西堂之下。三耦和卿、大夫之外的人用的弓箭不挟持,但要这些弓箭和箭架捆在一起,全部送到更衣处待用。工人士和梓人从堂的北阶走上来,在东、西楹柱的中间画射位符号,两个射位符号的纵画之间相距一把弓,用浅红色或黑色画它,纵画和横画都以一尺长为度,交叉成午字。射正亲至现场监察。画毕,工人士和梓人从北阶下堂。司宫清扫射位符号处,使之更加清晰,扫毕,也从北阶下堂。大史则在将要放盛筹器处的西面候立,面朝东而听司射等发令。司射面朝西,告诉在场的人说:“国君射的箭靶是‘大侯’,大夫射的箭靶是‘参侯’,士射的箭靶是‘干侯’,如果射者射中的不是自己的箭靶,即使射中也不能计数!地位低者与高者合为一耦者,射同一个箭靶!”大史听后表示同意。于是选定三耦的成员。被选中的三耦之人在更衣处的北侧等候,面朝西并排而站,以北首为尊。司射命令上射说:“某人侍射于您。”命令下射说:“你和某人合射。”命毕,接着命三耦之人到更衣处取弓箭。
(以上为准备射器和选定三耦。)
司射入于次,搢三挟一个,出于次,西面揖,当阶北面揖,及阶揖,升堂揖,当物北面揖,及物揖;由下物少退,诱射。射三侯,将乘矢,始射干,又射参,大侯再发。卒射,北面揖。及阶,揖降,如升射之仪。遂适堂西,改取一个挟之。遂取扑搢之,以立于所设中之西南,东面。
【译文】
司射走进更衣处准备,腰间插三支箭,食指和中指间夹一支箭,然后走出更衣处,面朝西拱手行礼,走到正对着西阶的小路前,又面朝北拱手行礼,走到西阶前拱手行礼,上堂后拱手行礼,走到正对着射位符号的地方面朝北拱手行礼,踩上射位符号时拱手行礼;再从下射的射位符号处稍稍后退,开始向三耦作射箭的动作及仪容的示范。司射先后射三个箭靶,用四支箭,先射士的箭靶干侯,又射大夫的箭靶参侯,最后两箭射国君的箭靶大侯。射毕,面朝北拱手行礼。走到西阶前,拱手行礼后下堂,其间的仪节与方才上堂射箭时一样。接着走到西堂之下,重新取一支箭,夹在食指与中指间。然后又取刑杖插在腰间,再走到将要放盛筹器的地方的西南,面朝东而立。
(以上是司射作射箭的示范。)
司马师命负侯者执旌以负侯。负侯者皆适侯,执旌负侯而俟。司射适次,作上耦射。司射反位。上耦出次,西面揖进。上射在左,并行。当阶北面揖,及阶揖。上射先升三等,下射从之,中等。上射升堂,少左。下射升,上射揖,并行。皆当其物北面揖,及物揖。皆左足履物,还,视侯中,合足而俟。司马正适次,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升自西阶,适下物,立于物间;左执弣,右执箫,南扬弓,命去侯。负侯皆许诺,以宫趋,直西;及乏南,又诺以商;至乏,声止。授获者,退立于西方。获者兴,共而俟。司马正出于下射之南,还其后,降自西阶;遂适次,释弓,说决拾,袭,反位。司射进,与司马正交于阶前,相左;由堂下西阶之东,北面视上射,命曰:“毋射获!毋猎获!”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乃射,上射既发,挟矢;而后下射射,拾发以将乘矢。获者坐而获,举旌以宫,偃旌以商;获而未释获。卒射,右挟之,北面揖,揖如升射。上射降三等,下射少右,从之;中等,并行,上射于左。与升射者相左,交于阶前,相揖。适次,释弓,说决拾,袭,反位。三耦卒射亦如之。司射去扑,倚于阶西,适阼阶下,北面告于公,曰:“三耦卒射。”反,搢扑,反位。
【译文】
司马师命令报靶者拿着旌旗到箭靶前面站着,为射手指示靶的位置。三位报靶者分别走到各自的箭靶前,手持旌旗,背朝箭靶,等候司马的命令。司射走到更衣处,命上耦的射手去作射箭的准备。然后司射返回原位。上耦从更衣处出来,面朝西相互拱手行礼后一起上前,上射走在左侧,并排而行。走到正对着西阶的地方,两人面朝北拱手行礼,走到西阶下再次拱手行礼。于是,上射先登阶,走上第三级台阶时,下射再走上第一级台阶,两人之间要空一级台阶。上射走到堂上后,要略向左侧站立,以便为下射让出登堂的地方,并在此等候。下射上堂后,上射要向他拱手行礼,然后并排向东走去。当两人走到正对着射位符号的地方时,面朝北拱手行礼。走到射位符号时再次拱手行礼。两人都用左足踩住射位符号,再转身向西,并扭头察看南方箭靶的中央,然后调整步式,等待司马的命令。司马正走到更衣处,袒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左手执弓,右手拇指钩住弦,走了出来。接着从西阶上堂,走到下射的射位符号前停下,然后站立在上射和下射的射位符号之间,左手握住弓把,右手执持弓的末端,向南举起弓,命令站立在箭靶中央的报靶者迅速离开。报靶者都闻声应诺,应诺声开始时要高,用“宫”调,一边喊着,一边朝正西方向跑;到屏障的南方,应诺声要降为“商”调;走到屏障前,应诺声再停止。于是,大侯的报靶者将旌旗授予另一人,由他代替报靶,自己则退立于西方。另外两个箭靶的报靶者则起身,恭立等候。司马正从下射的南侧走过,绕到他身后,然后从西阶下堂;接着走到更衣处,放下弓,脱去扳指和护臂,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与此同时,司射上前,在西阶前与下堂的司马正交错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司射站在堂下西阶的东侧,面朝北注视着上射,命令道:“不得射伤报靶者!不得惊吓报靶者!”上射听后向司射行拱手礼。于是司射退下,回到原位。接着,射击开始,上射每射完一箭,就从腰间再抽出一支箭挟着,然后由下射开始,如此轮流更替,直至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坐着向堂上报告射中的情况,报靶的声调要有变化,举旗报喊时,声调髙而为“宫”调,垂旗时声调降而为“商”调。由于此时是习射,所以即使射中,也不统计各人射中的次数。射毕,射手用右手执持弓弦,面朝北拱手行礼下堂,其间仪节与相揖上堂时一样。上射走下第三级台阶时,下射要稍稍向右侧退避,并跟随而下,但两人之间仍要隔开一级台阶。下堂后两人并列而行,上射走在左侧。此时,中耦已开始离位上堂,在西阶前与下堂的上耦交错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双方拱手行礼。上耦走到更衣处,放下弓,脱去扳指和护臂,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三耦射完后的仪节都是如此。于是,司射抽下腰间的刑杖,将它倚靠在西阶的西侧,然后走到阼阶之下,面朝北向国君禀告说:“三耦都已射毕。”接着回到西阶之前,插好刑杖,返回原位。
司马正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与司射交于阶前,相左。升自西阶,自右物之后,立于物间;西南面,揖弓,命取矢。负侯许诺,如初去侯,皆执旌以负其侯而俟。司马正降自西阶,北面命设楅。小臣师设楅。司马正东面,以弓为毕¹。既设楅,司马正适次,释弓,说决拾,袭,反位。小臣坐委矢于楅²,北括。司马师坐乘之,卒。若矢不备,则司马正又袒执弓,升,命取矢如初,曰:“取矢不索!”乃复求矢,加于楅。卒,司马正进坐,左右抚之³,兴,反位。
【注释】
¹ 毕:形略如弓,长三尺,竹或木制,用以指画放置器物位置的工具。
² “小臣”句:“小臣”之后当脱一“师”字。
³ 左右抚之:左手抚左边的箭,右手抚右边的箭,以审定箭的数目。
【译文】
司马正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左手执弓,右手拇指钩住弓弦,走出更衣处;在西阶之前与司射交错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司马从西阶上堂,走到右侧的射位符号之后停下,再在左、右射位符号之间立定,面朝西南,双手持弓拱手行礼,命令弟子取箭。报靶者闻声应诺,就像第一番射离开箭靶那样,都执持旌旗,站到各自的箭靶前等候。司马正从西阶下堂,面朝北命令陈放箭架。小臣师奉命在庭中陈放箭架。司马正在箭架西边面朝东,用弓代替“毕”,指示箭架陈放的准确位置。箭架陈放完毕,回到原位。小臣师面朝北坐着将箭横放到箭架上,箭括朝北。司马师坐着将箭按四支一份分好,直至全部分完。如果箭的数量准备不足,则司马正要脱去左袖,拿起弓上堂,像起初那样命令取箭,说:“箭的数量没有取足!”于是再去将不足的箭取来,摆在箭架上。取毕,司马正上前坐下,用左右手将上、下射用的箭分开,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以上是陈放箭矢。)
司射适西阶西,倚扑;升自西阶,东面请射于公。公许。遂适西阶上,命宾御于公,诸公、卿则以耦告于上,大夫则降,即位而后告。司射自西阶上,北面告于大夫,曰:“请降!”司射先降,搢扑,反位。大夫从之降,适次,立于三耦之南,西面北上。司射东面于大夫之西,比耦。大夫与大夫,命上射曰:“某御于子。”命下射曰:“子与某子射。”卒,遂比众耦。众耦立于大夫之南,西面北上。若有士与大夫为耦,则以大夫之耦为上,命大夫之耦曰:“子与某子射。”告于大夫曰:“某御于子。”命众耦,如命三耦之辞。诸公、卿皆未降。
【译文】
司射走到西阶的西侧,将刑杖斜倚着,然后从西阶上堂,面朝东请问国君,是否让三耦以外的宾客都来射箭。国君表示同意。司射走到西阶之上,命令宾与国君合为一耦,诸公、卿合耦的原则在堂上宣布,大夫的合耦原则,则要在他们下堂即位后再宣布。司射在西阶之上,面朝北告诉大夫说:“请下堂!”然后司射先下堂,接着将刑杖插在腰间,再回到西阶前的原位。大夫随司射之后下堂,先到更衣处准备,然后站在三耦的南侧,面朝西排列,以北首为尊。司射面朝东站在大夫之西,将他们一一配合为耦。凡是大夫与大夫合耦,司射在告知合耦者姓名时,对上射说:“某人将侍射于您。”对下射说:“您与某人合射。”说完,再将众士配合为耦。士之耦站在大夫的南侧,面朝西并列,以北首为尊。如果有士与大夫合为一耦的,要以大夫的合耦者为上射,司射告知双方合耦者的姓名时,对士说:“你和某人合射。”对大夫说:“某人侍射于您。”向士之耦的双方通告合耦者姓名的辞令,与通告三耦时一样。诸公、卿都没有下堂。
(以上是为卿、大夫、士合耦。)
遂命三耦各与其耦拾取矢,皆袒决遂,执弓,右挟之。一耦出,西面揖,当楅北面揖,及楅揖。上射东面,下射西面。上射揖进,坐横弓,却手自弓下取一个,兼诸弣,兴;顺羽,且左还,毋周,反面揖。下射进,坐横弓,覆手自弓上取一个,兼诸弣,兴;顺羽,且左还,毋周,反面揖。既拾取矢,梱之¹。兼挟乘矢,皆内还,南面揖。适楅南,皆左还,北面揖,搢三挟一个,揖,以耦左还,上射于左。退者与进者相左,相揖。退,释弓矢于次,说决拾,袭,反位。二耦拾取矢,亦如之。后者遂取诱射之矢,兼乘矢而取之,以授有司于次中。皆袭,反位。
【注释】
¹ 梱(kǔn):向下叩击,使四支箭整齐。
【译文】
于是命令三耦各与其合耦者从箭架上轮流取箭,然后都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右手执弓,左手拇指钩住弓弦。每一耦的两位射手出来后,先面朝西相互拱手行礼,走到正对着箭架的地方,面朝北拱手行礼,走到箭架前又拱手行礼。接着两人转身相向而立,上射面朝东,下射面朝西。然后,上射向下射拱手行礼,进至箭架的西侧,坐下,将弓横放在身上,弓背朝上,弓弦向下,右手掌心向上,从弓弦下向前伸出,从箭架上取一支箭,将箭的前部并在左手与弓把之间,起身,一边用左手理顺箭后部的羽毛,一边向左转身,但不要转一周至原位,而是向右转至面朝东的方向,向下射拱手行礼。下射进至箭架的东端,坐下,将弓南北向横放在身前,右手掌心向下,从弓的上方伸向箭架的左侧,取一支箭,将箭的前部并在左手与弓把之间,起身,一边用右手理顺箭后部的羽毛,一边向左转身,但不要转一周回到原位,而是转至面朝西的方向,向上射拱手行礼。两人轮流取完箭后,将各自的四支箭一齐向下扣击,使之齐整。再将四支箭一起夹持在指间,并分别向内侧转身,面朝南拱手行礼,并略向箭架靠近。走到箭架的南侧,两人都向左转身,面朝北拱手行礼,接着将手中的三支箭插入腰间,另一支箭夹持在右手指间。两人拱手行礼之后,上射与他的合耦者向左转身,然后并排退下,上射走在左侧。退下之耦与上前之耦在途中交错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要相互拱手行礼。退下之耦在更衣处放下弓箭,脱去扳指和护臂,再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其余二耦轮流取箭的仪节,也是这样。最后取箭者,要将诱射用的四支箭和自己用的四支箭一起取来,并在更衣处将诱射的箭交给有司。然后都穿上右衣袖,回到原位。
(以上是三耦取箭、众宾取弓箭。)
司射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马命去侯,负侯许诺如初。司马降,释弓,反位。司射犹挟一个,去扑;与司马交于阶前,适阼阶下,北面请释获于公;公许。反,搢扑;遂命释获者设中;以弓为毕,北面。大史释获。小臣师执中,先首,坐设之,东面,退。大史实八算于中,横委其余于中西,兴,共而俟。司射西面命曰:“中离维纲¹,扬触²,梱复³,公则释获,众则不与!唯公所中,中三侯皆获。”释获者命小史,小史命获者。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视上射,命曰:“不贯不释!”上射揖。司射退,反位。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算,改实八算,兴,执而俟。乃射。若中,则释获者每一个释一算,上射于右,下射于左。若有余算,则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算,改实八算于中。兴,执而俟。三耦卒射。
【注释】
¹ 离:通“丽”,附着。维纲:固定箭靶的绳索。
² 扬触:箭射中靶周围的其他部件,则扬举后,再触箭,表示射中。
³ 梱复:箭射到靶上后又弹回在地上。
【译文】
司射像一番射时那样命令开始射击。每一耦也都像一番射时那样拱手行礼、上堂。司马命令报靶者离开靶位,报靶者像一番射时那样应诺。接着司马下堂,放下弓,回到原位。司射手中依然夹着一支箭,只是将刑杖除去了。司射走到西阶前时,与下堂的司马交错而过,接着走到阼阶下,面朝北请问国君,是否可以抽算筹计数,国君表示同意。司射回到西阶之西,将刑杖插入腰间;接着命令计数者摆放盛筹器,并以弓代替“毕”,指画放置盛筹器的确切位置,站立时面朝北。大师负责抽算筹计数。小臣师手持盛筹器,让它的首部朝前,然后坐下放置好,使之面朝东,放毕退下。大史将八支算筹放入盛筹器的孔中,剩余的算筹则横放在盛筹器的西侧,再起身,恭敬地等候射事开始。司射面朝西命令说:“射中箭靶上下的绳索,射中其它物件而飞弹到靶上,射中箭靶后反弹回落,这三种情况对于国君都可以视为射中,其他人则一概不算!凡是国君射中的,无论是三个箭靶中的哪一个都按射中计数。”计数者将这一命令转告小史,小史又转告报靶者。接着,司射走到堂下,面朝北注视着上射,命令说:“不射穿箭靶者不得计数!”上射拱手行礼。司射退下,回到原位。计数者坐着将盛筹器中的八支筹取出来,又另外放入八支筹,这是为下一耦射准备的,然后起身,手持算筹等待射事开始。于是,射击开始。如果射中,则每中一箭计数者就抽出一支筹扔在地上,上射的筹在右方,下射的筹在左方。射毕,如果手中还有多余的算筹,就放回盛筹器的西侧。接着,又将盛筹器中的八支筹抽出来,重新放入另外八支筹。然后起身,手持算筹等候下一耦射击。如此,三耦全部射毕。
(以上是为国君及三耦计算射中次数的方法。)
宾降,取弓矢于堂西。诸公、卿则适次,继三耦以南。公将射,则司马师命负侯,皆执其旌以负其侯而俟。司马师反位,隶仆人扫侯道。司射去扑,适阼阶下,告射于公;公许。适西阶东,告于宾;遂搢扑,反位。小射正一人,取公之决拾于东坫上。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公将射,则宾降,适堂西,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个;升自西阶,先待于物北,北一笥,东面立。司马升,命去侯如初;还右,乃降,释弓,反位。公就物,小射正奉决拾以笥¹,大射正执弓,皆以从于物。小射正坐奠笥于物南,遂拂以巾,取决,兴;赞设决、朱极三²。小臣正赞袒,公袒朱襦。卒袒,小臣正退俟于东堂,小射正又坐取拾,兴。赞设拾,以笥退奠于坫上,复位。大射正执弓,以袂顺左右隈³,上再下壹⁴,左执弣,右执箫,以授公。公亲揉之⁵。小臣师以巾内拂矢,而授矢于公,稍属。大射正立于公后,以矢行告于公:下曰留,上曰扬,左右曰方。公既发,大射正受弓而俟,拾发以将乘矢。公卒射,小臣师以巾退,反位;大射正受弓;小射正以笥受决拾,退奠于坫上,复位。大射正退,反司正之位。小臣正赞袭。公还而后宾降,释弓于堂西,反位于阶西东面。公即席,司正以命升宾;宾升复筵,而后卿大夫继射。
【注释】
¹ 笥:竹器名。司正所奉。大射正兼司正之职,此时为行使大射正之职,而将司正所奉之笥交给小射正拿着。
² 极:射箭时套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上的皮套,便于引弦。用朱色皮革做的,称为朱极。三:食指、中指、无名指。
³ 隈(wēi):弓的两端的弯曲处。
⁴ 上:弓把的内侧。下:弓把的外侧。
⁵ 揉:试弓的强弱。
【译文】
宾下堂,到西阶之西取弓箭。诸公、卿则到更衣处作准备,然后紧挨着三耦向南排列。国君将要射击时,司马师命令报靶者,一律手执旌旗站到靶前待命。命毕,司马师回到原位,隶仆清扫箭道。司射抽去腰间的刑杖,走到阼阶之下,禀告国君,下一轮射击即将开始。国君表示同意。司射又走到西阶之东禀告宾,然后在腰间抽好刑杖,回到原位。小射正中的一位,到东边的土台上为国君取扳指和护臂。另一位小射正将国君的弓授给大射正,大射正拂去弓上的灰尘,然后都站在东堂待命。国君将要射击时,宾下堂,走到西堂之下,脱去左臂,戴上扳指,套上护臂,左手持弓,将三支箭插入腰间,右手指间夹一支箭,接着从西阶上堂,先在射位符号之北约一支箭的距离,面朝东而立。司马上堂后,像第一番射时那样,命令报靶者离开靶位,再向右转身,于是下堂,放下弓,回到原位。国君踩到射位符号上,小射正用笥盛了国君的扳指和护臂,捧在手上,大射正拿着弓,都站在射位符号之后。接着,小射正坐下,将笥放在射位符号之南,并用巾布擦拭笥中之物,然后拿着扳指起身;又协助国君戴上扳指和能套住三个手指的红色皮革指套。小臣正协助脱去左袖,国君只需要脱去内衣外朱色的短袄即可。脱袖完毕,小臣正退至东堂待命,小射正又坐下拿护臂,起身,协助国君套上护臂,然后捧着空笥退下,将它放在东边的土台上,再回到原位。大射正拿着弓,用衣袖顺着弓左右两端的弯曲处擦拭,内侧擦两下,外表擦一下,然后左手握住弓把中部,右手执住弓的末梢,授给国君。国君亲自拉弦、试弓力的强弱。小臣师用巾向自身内侧拭去箭上的灰尘,以免弄脏国君的衣服,然后将箭递给国君,递四支箭的动作都稍稍连贯,一支接着一支。大射正站在国君身后,将箭发出后的走向告诉国君:偏低就说“留”,偏高就说“扬”,偏左右两侧就说左方或右方。国君射出一支箭,大射正就接过弓等候着。国君与宾轮流射击,直至将各自的四支箭全部射出。国君射完后,小臣师拿着巾退下,回到原位;大射正接过弓;小射正用笥收下国君脱下的扳指和护臂,然后退下,放在东边的土台上,再回到原位。大射正退下后,回到司正站的位置。小臣正协助国君穿衣袖。国君转身之后再下堂,将弓放在西堂之下,然后回到西阶之西,面朝东而立。国君入席,司正以国君之命请宾上堂;宾上堂后回到筵席上,尔后,卿、大夫继续射击。
(以上是国君与宾射。)
诸公、卿取弓矢于次中,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个,出;西面揖,揖如三耦,升射;卒射,降如三耦;适次,释弓,说决抬,袭,反位。众皆继射,释获皆如初。卒射,释获者遂以所执余获,适阼阶下,北面告于公,曰:“左右卒射。”反位,坐委余获于中西,兴,共而俟。
【译文】
诸公、卿到更衣处取弓箭,然后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左手执弓,将三支箭插入腰间,右手指间夹着一支箭,走出更衣处;接着面朝西拱手行礼,其后拱手行礼的地点、方式等都和三耦一样,然后上堂射箭;射毕,下堂的仪节也和三耦一样;最后走到更衣处,放下弓,脱扳指和护臂,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其余的人都依顺序接着射击,抽筹计数的方法也和第一番射一样。射毕,计数者拿着剩余的筹,走到阼阶之下,面朝北禀告国君说:“周围的人都已射完。”接着,回到原位坐下,将剩余的算筹放入盛筹器的西侧,再起身,恭立待命。
(以上是诸公、卿、大夫等射。)
司马袒执弓,升,命取矢如初。负侯许诺,以旌负侯如初。司马降,释弓如初。小臣委矢于楅,如初。宾、诸公、卿、大夫之矢皆异束之以茅;卒,正坐左右抚之¹,进束²,反位。宾之矢,则以授矢人于西堂下。司马释弓,反位,而后卿、大夫升就席。
【注释】
¹ 正:司马正。左右抚之:用左右手数箭。
² 进束:将已裹束的箭放到箭架上。
【译文】
司马脱去左袖拿起弓,上堂,像先前那样命令取回射出的箭。报靶者闻声应诺,像先前那样,手持旌旗到箭靶前站好。接着司马下堂,像先前那样放好弓。小臣则像先前那样将箭放在箭架上。宾、诸公、卿、大夫的箭,每四支用茅草裹束;裹毕,司马正坐下用左右手数箭,然后上前,将已裹束好的箭放到箭架上,再返回原位。接着,将宾的箭,在西堂之下交给执箭的有司,以备再用。于是,司马放下弓,回到原位,然后卿、大夫上堂入席。
(以上是射毕取箭。)
司射适阶西,释弓,去扑,袭;进由中东,立于中南,北面视算。释获者东面于中西坐,先数右获。二算为纯,一纯以取,实于左手。十纯则缩而委之,每委异之。有余纯,则横诸下。一算为奇,奇则又缩诸纯下。兴,自前适左,东面坐¹ ;坐,兼敛算,实于左手:一纯以委,十则异之,其余如右获。司射复位。释获者遂进取贤获,执之,由阼阶下,北面告于公。若右胜,则曰“右贤于左”。若左胜,则曰“左贤于右”。以纯数告;若有奇者,亦曰奇。若左右钧,则左右各执一算以告,曰“左右钧”,还复位,坐,兼敛算,实八算于中,委其余于中西;兴,共而俟。
【注释】
¹ 坐:衍文。
【译文】
司射走到西阶之西,放下弓,取下腰间的刑杖,穿上左衣袖;然后走到盛筹器的东侧,再转而走到其南侧站着,监督并指导有司统计算筹。计数的有司在盛筹器之西面朝东坐下,先数右面那堆算筹。计数时,以两支算筹为一“纯”,右手一纯、一纯地从地上拿起来放在左手上。取满十纯,则作一堆纵向放在盛筹器之西,再取满十纯则要另作一堆分开放。剩余的算筹,如果是双数,就以纯为单位,横向放在十纯一堆的西侧;如果是单数,就把零单的筹纵向放在“纯”的西侧,使总数一目了然。然后起身,从右方这堆算筹前走到左方那堆算筹之前,面朝东坐下,先将左方地上所有的算筹拿起来放在左手上,再用右手一纯、一纯地数着往地上放,放满十纯就另起一堆再放,剩余的算筹按上述计算右方算筹时的方法放置。计数完毕,司射回到原位。计数的有司将胜方净胜的算筹拿在手中,走到阼阶之下,面朝北禀告国君。如果右方的算筹多于左方,就说:“右胜过左。”如果是左方的算筹多于右方,就说:“左胜过右。”净胜数如果是双数,就以纯为单位禀告;如果有单数,则在纯数之后再报单数。如果左、右方算筹的数量相等,就从双方的算筹中各取出一支来禀告,说:“左右方的算筹相等。”然后回到原位,坐下,将地上的算筹拿起来放在左手上,数出八支放入盛筹器的孔中,剩下的全部放到盛筹器的西侧,接着起身,恭立待命。
(以上是统计算筹。)
司射命设丰。司宫士奉丰,由西阶升,北面坐设于西楹西,降复位。胜者之弟子洗觯,升酌散,南面坐奠于丰上,降反位。司射遂袒执弓。挟一个,搢扑,东面于三耦之西,命三耦及众射者:“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司射先反位。三耦及众射者皆升饮射爵于西阶上。小射正作升饮射爵者,如作射。一耦出,揖如升射,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觯,兴;少退,立卒觯,进;坐奠于丰下,兴,揖。不胜者先降,与升饮者相左,交于阶前,相揖;适次,释弓,袭,反位。仆人师继酌射爵,取觯实之,反奠于丰上,退俟于序端。升饮者如初。三耦卒饮。若宾、诸公、卿、大夫不胜,则不降,不执弓,耦不升。仆人师洗,升实觯以授;宾、诸公、卿、大夫受觯于席,以降,适西阶上,北面立饮,卒觯,授执爵者,反就席。若饮公,则侍射者降,洗角觯,升酌散,降拜;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宾坐祭,卒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宾降,洗象觯,升酌膳以致,下拜,小臣正辞,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公卒觯,宾进受觯,降洗散觯,升实散,下拜,小臣正辞,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宾坐,不祭,卒觯,降奠于篚,阶西东面立;摈者以命升宾,宾升就席。若诸公、卿、大夫之耦不胜,则亦执弛弓,特升饮。众皆继饮射爵,如三耦。射爵辩,乃彻丰与觯。
【译文】
司射命令司宫士摆上放置饮酒器的托盘。司宫士捧着托盘,从西阶走上堂,在西楹柱之西面朝北坐下,放好托盘,下堂回到原位。胜方的弟子在庭中洗觯,上堂酌方壶中的酒,又面朝南坐下,将觯放在托盘内,下堂回到原位。接着,司射脱去左袖,左手执弓,右手指间夹一支箭,将刑杖插在腰间,面朝东站在三耦之西,命令三耦和各位射手:“胜方的射手一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拿起拉紧弦的弓。负方的射手一律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空出左手,右手将弦松开的弓放在左手上,使左手握住弓把的中部。”命毕,司射先返回原位。三耦和其他射手都上堂到西阶之上饮罚酒。小射正像先前命令他们射箭那样,命令上堂饮罚酒者。每一耦的射手走上前时,都要像先前上堂射箭那样相互拱手行礼,走到西阶前,胜方的射手先上堂,上堂后,要稍稍向右站立,以避让负方的射手上堂。负方射手上堂后继续向前,走到托盘前面朝北坐下,取过托盘上的觯,再起身,又稍稍后退,站着将觯中的酒饮完,再上前坐下,将空觯放在托盘中,然后起身,向胜方射手拱手行礼。下堂时,负方的射手先走,在西阶之前与正要上堂的下一耦射手交错而过,双方互相拱手行礼,接着又走到更衣处,放下弓,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此时,堂上的仆人师接着酌罚酒,取过空觯酌上酒,再放回托盘上,然后退至西序的端头处待命。接着上堂饮罚酒的中耦、下耦,所行的仪节与上耦相同。如此,三耦都上堂饮过罚酒。如果宾、诸公、卿、大夫属于负方,则不必下堂,也不执弓,以示尊优,与大夫合耦的士不必上堂,由仆人师洗觯后,上堂酌酒,再递给他们;宾、诸公、卿、大夫在各自的席前接过觯,再离席,走到西阶之上,面朝北站着饮酒,饮毕,将空觯交给执爵的有司,然后回转入席。如果让国君饮罚酒,则由侍射者下堂,洗涤角觯,接着上堂酌方壶中的酒,然后下堂,准备向国君行拜礼,国君从堂上走下一级台阶,小臣正劝阻宾,于是宾上堂,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接着,宾坐下祭祀,将觯中的酒饮完,再次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宾又下堂洗涤象觯,再上堂酌上膳酒,致送给国君,并再次下堂准备行拜礼。小臣正劝阻后,宾上堂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国君将象觯中的酒饮完,宾上前接过空觯,然后下堂另取一觯洗涤,再上堂从方壶中酌酒,又下堂准备行拜礼,小臣正加以劝阻,宾上堂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于是宾在西阶上坐下,不必祭酒,直接将觯中的酒喝完,然后下堂,将觯放入篚中,在西阶之西,面朝东而立。摈者奉国君之命导引宾上堂,宾上堂后入席。如果诸公、卿、大夫的合耦者是负方,则应手持弦松弛的弓,单独上堂饮罚酒。最后,堂下的众士之耦的负者一一上堂饮罚酒,其仪节与三耦一样。在负方射手全部饮过罚酒后,有司撤去堂上的托盘和觯。
(以上是负方射手饮罚酒。)
司宫尊侯于服不之东北¹,两献酒,东面南上²,皆加勺;设洗于尊西北,篚在南,东肆,实一散于篚³。司马正洗散,遂实爵,献服不。服不侯西北三步,北面拜受爵。司马正西面拜送爵,反位。宰夫有司荐⁴,庶子设折俎。卒错⁵,获者适右个,荐俎从之。获者左执爵,右祭荐俎,二手祭酒⁶ ;适左个,祭如右个,中亦如之。卒祭,左个之西北三步,东面。设荐俎,立卒爵。司马师受虚爵,洗献隶仆人与巾车、获者,皆如大侯之礼。卒,司马师受虚爵,奠于篚。获者皆执其荐,庶子执俎从之,设于乏少南。服不复负侯而俟。
【注释】
¹ 侯:指大侯、参侯、干侯。这一节记祭侯。服不:报靶者的异称。
² 南上:两壶献酒中有一壶是玄酒,玄酒尊,故放在南侧。
³ 散:一种容量为五升的大爵,又名斝。
⁴ 宰夫有司:宰夫的属吏。
⁵ 错:放置。
⁶ 二手祭酒:报靶者祭酒时,须持散从外向内侧注酒,由于散的体积大,一手难以举注,所以要二手祭酒。
【译文】
祭箭靶时,司宫将献给报靶者的酒,放在他的东北,是两壶滤过的浊酒,朝东并放,以南侧那壶为尊,上面都放着勺;洗放在酒壶的西北,篚在洗南,首东尾西,又将一只散放在篚中。接着,司马正洗散,然后酌上酒,献给报靶者。报靶者在靶的西北方三步处,面朝北拜谢司马正,并接过散。司马正面朝西拜送爵者,然后返回原位。宰夫的属吏送上佐酒的干肉和肉酱,庶子则摆上盛有节解的牲体的俎。摆放完毕,报靶者走到靶的右侧,赞礼者捧着干肉和肉酱以及折俎跟随其后。报靶者左手执散,右手拿了干肉和肉酱以及折俎上的祭肺祭祀,祭酒时用两只手向内侧倒酒;接着,报靶者又走到靶的左侧,祭祀的方法与在靶右侧一样,在靶的中间祭祀也是如此。在靶前的左、右、中三处祭祀完毕,报靶者又到箭靶左侧祭祀处西北三步远的地方,面朝东而立,接着摆放好干肉、肉酱和折俎,然后站着将散中的酒饮完。司马师接过空散,洗涤后酌上酒,分别献给隶仆人与巾车、参侯、干侯的报靶者,其间礼节都和向大侯的报靶者献酒一样。献毕,司马师接过空散,将它放入篚中。三个靶的报靶者都拿着干肉和肉酱,庶子则捧着折俎跟随其后,全部迁设于挡箭牌偏南的地方。然后,报靶者又站到靶前待命。
(以上是祭靶以及向报靶者献酒。)
司射适阶西,去扑;适堂西,释弓,说决拾,袭;适洗,洗觚,升实之;降,献释获者于其位,少南。荐脯醢、折俎,皆有祭。释获者荐右东面拜受爵。司射北面拜送爵。释获者就其荐坐,左执爵,右祭脯醢,兴取肺,坐祭,遂祭酒;兴,司射之西,北面立卒爵,不拜既爵。司射受虚爵,奠于篚。释获者少西辟荐,反位。司射适堂西,袒决遂,取弓,挟一个;适阶西,搢扑以反位。
【译文】
司射走到西阶之西,抽去腰间的刑杖;又到西堂之下放下弓,脱去扳指和护臂,穿上左衣袖;接着走到庭中洗的前面,洗觚,然后上堂酌酒,又下堂,在计数者的席位前向他进酒,计数者要略向南站,以便靠近祭食。有司摆上干肉、肉酱和盛着折断的牲体的俎,都有祭脯和祭肺。计数者在祭食的右侧面朝东拜谢司射,并接过觚。司射则面朝北拜送受觚者。计数者就近靠着祭食坐下,左手执觚,右手执干肉和肉酱而祭,接着起身,从肉俎上取过祭肺,再坐下祭祀,然后又祭酒;祭毕起身,走到司射的西面,面朝北站着将觚中的酒饮完,之后不必拜谢。司射接过空觚,放入篚中。计数者稍向西站,以避开放祭食和俎的地方,接着回到原位。司射走到西堂之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左手取弓,右手指间夹一支箭,然后走到西阶之西,将刑杖插在腰间再返回原位。
(以上是向计数者献酒。第二番射至此完毕。)
司射倚扑于阶西,适阼阶下,北面请射于公,如初。反搢扑,适次,命三耦皆袒决遂,执弓,序出取矢。司射先反位。三耦拾取矢如初,小射正作取矢如初。三耦既拾取矢,诸公、卿、大夫皆降,如初位;与耦入于次,皆袒决遂、执弓,皆进当楅,进坐,说矢束。上射东面,下射西面,拾取矢如三耦。若士与大夫为耦,士东面,大夫西面。大夫进坐,说矢束,退反位。耦揖进坐,兼取乘矢,兴;顺羽,且左还,毋周,反面揖。大夫进坐,亦兼取乘矢,如其耦;北面搢三挟一个,揖进¹。大夫与其耦皆适次,释弓,说决拾,袭,反位。诸公、卿升就席。众射者继拾取矢,皆如三耦;遂入于次,释弓矢,说决拾,袭,反位。
【注释】
¹ 揖进:当是“揖退”之误。
【译文】
第三番射开始。司射取下腰间的刑杖,倚靠在西阶之西,再走到阼阶下,面朝北请示国君:第三番射是否可以开始?其间仪节与前二番射时一样。在国君表示同意后,司射将刑杖插在腰间,又走到更衣处,命令三耦都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拿起弓,顺序而出取箭;命毕,司射先返回原位。三耦像前二番射时那样,轮流取箭;小射正则像前二番射时那样,命三耦轮流取箭。三耦轮流取箭完毕,诸公、卿、大夫都下堂,按前二番射时的位置站立;接着与自己的合耦者一起进入更衣处,都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拿着弓,又都走到正对着箭架的地方,再上前坐下,将束好的箭解开。坐时上射面朝东,在箭架的西侧;下射面朝西,在箭架的东侧,然后如三耦那样轮流箭架上取箭。如果是士与大夫合耦,则士面朝东而坐,大夫面朝西而坐。大夫先上前坐下,解开束着的箭,就可以退下回到原位。然后,大夫的合耦者向大夫拱手行礼后上前坐下,将自己的四支箭一起拿取,再起身;一边理顺箭羽,一边向左转身,但不能转身至原位,而应适时回转朝西,向合耦者拱手行礼。接着大夫再次上前坐下,也是一次将自己的四支箭拿起来,和他的合耦者一样,然后面朝北将三支箭插在腰间,手指间夹一支箭,拱手行礼后退下。接着,大夫与合耦者都到更衣处,放下弓,脱下扳指和护臂,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诸公、卿上堂入席。堂下的众士之耦则继续顺序上前轮流取箭,其间仪节都和三耦所做的一样;取箭毕,再进入更衣处,放下弓箭,脱去扳指和护臂,穿上衣服,回到原位。
(以上是三耦及卿大夫等取箭。)
司射犹挟一个以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马升,命去侯,负侯许诺。司马降,释弓反位。司射与司马交于阶前,倚扑于阶西,适阼阶下,北面请以乐于公。公许。司射反,搢扑,东面命乐正曰:“命用乐!”乐正曰:“诺。”司射遂适堂下,北面视上射,命曰:“不鼓不释!”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乐正命大师,“奏《狸首》,间若一!”大师不兴,许诺。乐正反位。奏《狸首》以射,三耦卒射。宾待于物如初。公乐作而后就物,稍属,不以乐志。其他如初仪,卒射如初。宾就席。诸公、卿、大夫、众射者皆继射,释获如初。卒射,降反位。释获者执余获进告,左右卒射,如初。
【译文】
司射右手指间依然夹着一支箭,像前一番射时那样,上前命令上射开始射箭,每一耦上堂前都要像以前那样行礼。接着司马上堂,命令报靶者离开靶位,报靶者闻声应诺。于是司马下堂,放下弓,回到原位。司射与下堂的司马在西阶前交错而过,司射将腰间的刑杖抽出,倚靠在西阶之西,然后走到阼阶下,面朝北请示国君:能否奏乐助射?国君表示同意。于是司射返回西阶之西,将刑杖插在腰间,面朝东命令乐正说:“国君命令奏乐!”乐正说:“是。”于是司射走到堂下,面朝北注视着上射,命令说:“不按照鼓的节奏射击的,即使射中也不得计数!”上射向司射拱手行礼。司射退回原位。乐正又命令大师说:“奏《狸首》的乐曲,乐节的间隔要前后一致!”大师不必起身,在自己位置上应诺即可。于是乐正回到原位。接着,在乐工奏《狸首》的乐曲声中开始第三番射,如此,三耦全部射完。宾和国君射时,宾要像前一番射时那样,先在射位符号上等候。国君在奏乐声起之后再踩上射位符号,有司为国君递箭的动作要比较连贯,射箭的动作不一定要合乎乐节。其余的仪节都和前一番射时一样,从国君射毕,至宾在西阶之西站立等仪节也和第一番射时一样,然后宾上堂入席。诸公、卿、大夫、众射者继续按射仪的程序射箭,抽算筹计射中次数的方法,也和前一番射时一样。射毕,下堂回到原位。计数者拿着剩下的算筹到阼阶前禀告国君,所有的人都已射完,就像前一番射时那样。
(以上是按乐节射箭。)
司马升,命取矢,负侯许诺。司马降,释弓反位。小臣委矢,司马师乘之,皆如初。司射释弓、视算,如初。释获者以贤获与钧告,如初。复位。
【译文】
司马上堂,下令拾取靶位的箭,报靶者闻声应诺。司马下堂,放下弓回到原位。小臣将箭放到箭架上,司马师将卿、大夫们用的箭每四支一束扎好,与前一番射时一样。司射放下弓,监督和指导统计算筹,与前一番射时一样。计数者根据统计结果禀告国君:某方胜或双方平,就像前一番射时那样。然后回到原位。
(以上是统计射箭结果。)
司射命设丰、实觯,如初。遂命胜者执张弓,不胜者执弛弓,升、饮如初;卒,退丰与觯,如初。
【译文】
司射命令有司在堂上陈设饮酒器的托盘,往觯内酌酒,为饮罚酒作准备,就像前一番射时那样。接着命令胜方射手执弦拉紧的弓,负方射手执弦松弛的弓,然后上堂让负方射手饮罚酒,就像前一番射时那样饮毕,撤去托盘和觯,也像前一射时那样。
(以上是负方饮罚酒。)
司射犹袒决遂,左执弓,右执一个,兼诸弦,面镞;适次,命拾取矢,如初。司射反位。三耦及诸公、卿、大夫、众射者,皆袒决遂以拾取矢,如初,矢不挟,兼诸弦,面镞;退适次,皆授有司弓矢,袭,反位。卿、大夫升就席。
【译文】
司射依然袒着左臂,戴着扳指,套着护臂,左手执弓,右手指间夹着一支箭,与弓弦并—起拿着,箭头朝上;接着走到更衣处,命令正在此作准备的三耦等到庭中轮流取箭,就像前一番射那样。命毕,司射返回原位。三耦以及诸公、卿、大夫和众射者,都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轮流从箭架上取箭,就像前一番射时那样,只是箭不夹在指间,而是将它与弓弦并在一起拿着,箭头朝上,接着退至更衣处,将弓箭交给有司,表示射事已毕。接着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卿、大夫则上堂入席。
(以上是三耦等取箭交有司。)
司射适次,释弓,说决拾,去扑,袭,反位。司马正命退楅解纲。小臣师退楅,巾车、量人解左下纲。司马师命获者以旌与荐俎退。司射命释获者退中与算而俟。
【译文】
司射走到更衣处,放下弓,脱去扳指和护臂,取下腰间的刑杖,穿上左衣袖,回到原位。司马正命令有司撤走箭架,松开箭靶左下方的绳索。小臣师奉命撤去箭架,巾车和量人松开箭靶左下方的绳索。司马师命令报靶者拿着旌旗和祭余的食品退下。司射命令计数者撤去盛筹器和算筹,然后待命。
(以上是撤去射器。)
公又举奠觯,唯公所赐。若宾,若长,以旅于西阶上,如初。大夫卒受者以虚觯降,奠于篚,反位。
【译文】
国君又举起此前放在席右的觯,由他决定将觯赐给哪位。或者赐给宾,或者赐给大夫之长,由他们代替国君到西阶上向大夫们行旅酬礼,就像此前所做过的那样。最后一位受酬的大夫要拿着空觯下堂,将它放入篚中,然后回到原位。
(以上是向大夫们劝酒。)
司马正升自西阶,东楹之东,北面告于公,请彻俎,公许。遂适西阶上,北面告于宾。宾北面取俎以出。诸公、卿取俎如宾礼,遂出,授从者于门外。大夫降复位。庶子正彻公俎,降自阼阶以东。宾、诸公、卿皆入门,东面北上。司正升宾。宾、诸公、卿、大夫皆说屦,升就席。公以宾及卿、大夫皆坐,乃安。羞庶羞。大夫祭荐。司正升受命,皆命。公曰:“众无不醉!”宾及诸公、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皆反位坐。
【译文】
司马正从西阶上堂,走到东楹柱的东侧,面朝北禀告国君,射事已毕,众宾客都已劳倦,请将席上之俎全部撤去,以便燕坐,国君表示同意。接着,司马正走到西阶之上,面朝北将国君的决定转告宾。于是,宾面朝北将自己席上的俎搬至门外。诸公、卿取自己席前之俎的礼节与宾一样,然后出门,在门外将它交给随从人员。大夫们的席上没有俎,但在宾和诸公、卿下堂送俎时,不敢安然在堂,也随之下堂,回到门东之位,面朝北而立,以北首为上位。庶子正将国君席上的俎撤去,接着从阼阶下堂,再往东藏之。宾、诸公、卿将俎送走后,又都入门,站在门的左侧,都面朝东,而以北首为尊。接着,司正引宾上堂。宾和诸公、一卿、大夫都脱下鞋,依次上堂入席。国君和宾以及卿、大夫都坐下,至此,主宾等都巳安坐。于是,有司们进上各种肴馔。大夫的身份较低,至此方开始祭祀所进的食品。然后,司正上堂请命于国君,国君说:“大家要一醉方休!”宾和诸公、卿、大夫都起身离席,回答说:“是!岂敢不醉?”然后都入席而坐。
(以上是撤俎安座。)
主人洗,酌,献士于西阶上。士长升,拜受觯,主人拜送。士坐祭,立饮,不拜既爵。其他不拜,坐祭,立饮。乃荐司正与射人于觯南,北面东上,司正为上。辩献士。士既献者立于东方,西面北上。乃荐士。祝史、小臣师亦就其位而荐之。主人就士旅食之尊而献之。旅食不拜,受爵,坐祭,立饮。主人执虚爵,奠于篚,复位。
【译文】
主人在庭中洗觯,再上堂酌酒,接着在西阶之上向士献酒。士之长上堂,拜谢主人后接觯,主人拜而送之。士之长要坐着祭酒,站着饮酒,饮毕不必拜谢。其余众士接觯时不必拜谢主人,坐着祭祀,站着饮酒即可。接着又将干肉和肉酱放在司正和射人之觯的南侧,他们以年齿为序面朝北并排而立,以东首为尊,一般司正在东首。向士遍献酒。已经接受过献酒的士站在东方,面朝西而立,以北首为尊。接着向士进献干肉和肉酱。对祝史、小臣师,也在其所在之位进献干肉和肉酱。主人用士旅食者的酒尊酌酒献士。众士不必拜谢,就可以从主人手中接过觯,然后坐下祭祀,站着饮酒,最后,主人接过空觯,放入篚中,再回到原位。
(以上是向士献酒。)
宾降洗,升媵觯于公,酌散,下拜。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宾坐祭,卒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宾降,洗象觚¹,升酌膳,坐奠于荐南,降拜。小臣正辞。宾升成拜,公答拜。宾反位。公坐取宾所媵觚,兴。唯公所赐。受者如初受酬之礼,降,更爵,洗;升酌膳;下,再拜稽首。小臣正辞,升成拜。公答拜。乃就席,坐行之。有执爵者。唯受于公者拜。司正命执爵者爵辩。卒受者兴以酬士。大夫卒受者以爵兴,西阶上酬士。士升,大夫奠爵拜,士答拜。大夫立卒爵,不拜,实之。士拜受,大夫拜送。士旅于西阶上,辩。士旅酌。
【注释】
¹ 觚:当为“觯”字之误。下文“公坐取宾所媵觚”同。
【译文】
宾下堂洗觯,然后上堂向国君送觯。宾酌上方壶中的酒,再下堂,准备对国君行拜礼。国君走下一级台阶,小臣正劝阻宾,于是宾又上堂,向国君行再拜叩首之礼。国君以再拜礼作答。宾在西阶上坐下祭祀,然后将觯中的酒饮毕,又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接着,宾下堂洗涤象觯,再上堂酌上膳酒,然后在国君席位前坐下,将觯放在干肉和肉酱之南,又下堂准备拜国君,小臣正再次劝阻,于是,宾上堂完成再拜叩首之礼,国君答拜还礼。宾回到原位。国君坐下端起宾送上的觯,然后起身,将它赐给某人,请他代替自己向卿大夫行酬礼,人选由国君自己选接受国君觯的礼节还是接受国君酬酒。—下堂,从篚中另取一觯,洗涤后上堂酌以膳酒,然后下堂,准备向国君再拜叩首。小臣正劝阻后,受觯者上堂完成拜礼。国君答拜还礼。于是受觯者入席,坐下行旅酬礼。席间由执爵者酌酒。只有从国君手中受觯者才需行拜礼。司正命令执爵者为每一位大夫酌酒。最后一位接受酬酒的大夫要起身向士进酬酒。大夫中最后接受酬酒者,要执觯起身,到西阶之上向众士献酒。士之长上堂,大夫放下觯行拜礼,士之长答拜还礼。大夫站着将觯中的酒饮完,不必行拜礼,直接酌上酒。士之长拜谢后接过觯,大夫拜而送觯。士之长站在西阶之上向众士进酬酒,一一轮遍。然后众士依次自酌酒献给后面的士。
(以上是向士劝酒。)
若命曰:“复射!”则不献庶子。司射命射,唯欲。卿、大夫皆降,再拜稽首。公答拜。壹发,中三侯皆获。
【译文】
最后的仪节是向庶子献酒。如果国君发命说:“再射!”则暂停向庶子献酒。然后司射请宾和卿、大夫射,被请者可射可不射,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卿、大夫都要下堂向国君再拜叩首,感谢他不断地让自己娱乐。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由于此时已不是正射,所以射者都只发一箭,射中三个箭靶中的任何一个,都算射中。
(以上为坐燕时再射。)
主人洗,升自西阶,献庶子于阼阶上,如献士之礼。辩献。降洗,遂献左右正与内小臣,皆于阼阶上,如献庶子之礼。
【译文】
于是,主人下堂洗觚,然后从西阶上堂,再走到阼阶之上向庶子献酒,其礼节与向士献酒一样。要一一向庶子献遍,接着又下堂洗觚,向左右正和内小正献酒,都是在阼阶上献,其礼节与向庶子献酒一样。
(以上是向庶子等献酒。)
无算爵。士也,有执膳爵者,有执散爵者。执膳爵者酌以进公;公不拜,受。执散爵者酌以之公,命所赐。所赐者兴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受赐爵者以爵就席坐,公卒爵,然后饮。执膳爵者受公爵,酌,反奠之。受赐者兴,授执散爵者。执散爵者乃酌行之。唯受于公者拜。卒爵者兴以酬士于西阶上。士升。大夫不拜乃饮,实爵;士不拜,受爵。大夫就席。士旅酌,亦如之。公有命彻幂,则宾及诸公、卿、大夫皆降,西阶下北面,东上,再拜稽首。公命小臣正辞,公答拜。大夫皆辟。升,反位。士终旅于上,如初。无算乐。
【译文】
此时饮酒,不再限爵数,醉而后止。士,有执膳爵的,也有执散爵的。执膳爵者酌酒后进献给国君,国君不拜就接了。执散爵者酌酒后到国君前,由国君命令赐给某人。受赐者要起身接觯,再离席下堂,放好爵,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受赐者持觯入席坐下,等国君将觯中的酒饮毕,然后再开始饮。执膳爵者接过国君饮干的空觯,酌上酒,再放下。受赐者起身,把它授给执散爵者。执散爵者再酌酒顺序而酬,只有从国君手中接觯者才需要行拜礼。最后一位受酬的大夫,要起身到西阶之上酬士。士之长上堂,大夫不必行拜礼,就可饮酒,然后在空觯中酌上酒;士之长也不必拜谢,就可以接觯。然后大夫回身入席。众士依次序自酌相酬,也和大夫一样可以不拜而饮,饮毕在觯中酌酒。国君为了使大家畅饮,命令将覆盖在酒尊上的巾撤去,此时宾和诸公、卿、大夫都要下堂,在西阶之下面朝北而立,以东首为尊,接着向国君行再拜叩首礼。国君命小臣正劝阻,并答拜还礼。大夫都回避。然后,卿、大夫都上堂,回到各自的席位。士像最初那样在西阶上结束旅酬。在整个旅酬过程中,堂上堂下的音乐或间或合,歌奏不已,尽欢而止。
(以上是燕饮尽欢而终。)
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司宫执烛于西阶上,甸人执大烛于庭,阍人为烛于门外。宾醉,北面坐取其荐脯以降。奏《陔》。宾所执脯,以赐钟人于门内霤,遂出。卿、大夫皆出。公不送。公入,《骜》。
【译文】
入夜,庶子执烛站在阼阶之上,司宫执烛站在西阶之上,甸人执大烛站在庭中,阍入执烛站在门外。宾已微醉,于是面朝北而坐,取席上的干肉下堂。此时乐工奏《陔》的乐曲。宾在门内的屋檐漏水处将手中的干肉赐给钟人,然后出卿、大夫也都随之出门。国君不送别。国君将要从射宫返回都城时,乐工奏《骜》的乐曲。
(以上是宾与卿、大夫返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