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食大夫礼第九
【题解】
古代贵族款待宾客的形式有飨礼、食礼、燕礼之别,燕礼以饮酒为主,食礼以吃饭为主,飨礼则两者兼有。就礼数而言,飨礼最隆重,食礼在宗庙举行,劝食用币帛,牲用太牢,而燕礼在寝内举行,劝饮不用币帛,牲用狗,因此食礼重于燕礼而次于飨礼。古代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本国大臣之间都有食礼,但大多已失传。本篇记诸侯以食礼款待小聘问的使者,兼记大夫相食之礼。公,通指五等诸侯的国君,大夫,指下大夫,小聘问以下以大夫为使者。
公食大夫之礼。使大夫戒¹,各以其爵²。上介出请,入告。三辞。宾出,拜辱。大夫不答拜,将命³。宾再拜稽首。大夫还:宾不拜送,遂从之。宾朝服即位于大门外,如聘⁴。
【注释】
¹ 戒:告知。
² 各以其爵:戒宾者的爵位与宾相同,宾若为卿,则由卿戒之;宾若为大夫,则由大夫戒之。
³ 将命:致命,致国君请宾参加食礼之命。
⁴ 如聘:如聘礼时那样在大门外进入休息处的仪节。
【译文】
公食大夫礼。国君派大夫前往宾馆通知使者,请他去宗庙参加食礼。通知者的爵位应该与被通知者相当。副使出宾馆门,请问大夫为何事而来。然后入门禀告使者,使者三次谦词推辞,未得允许。于是使者出门,拜谢大夫屈尊前来。大夫不必答拜还礼,便可转述国君相邀之命。使者再拜叩首表示遵命。接着大夫回去向国君复命,使者不必拜送,但应随后前往。使者身穿朝服在大门处即位,并像聘礼时一样,进入休息处等待。
(以上是使者应邀,到大门外等待。)
仪礼公食大夫礼第九即位¹。具²。羹定。甸人陈鼎七³,当门,南面西上,设扃鼏,鼏若束若编⁴。设洗如飨。小臣具槃匜⁵,在东堂下。宰夫设筵,加席、几。无尊。饮酒⁶,浆饮⁷,俟于东房。凡宰夫之具,馔于东房。
【注释】
¹ 即位:即位者指国君。
² 具:准备完毕,指接待使者用的各种器物。
³ 鼎七:七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各一鼎。
⁴ 鼏若束若编:鼎盖用白茅制作,长者束其根,短者编连其中央而成。
⁵ 槃(pán):接水的盘。匜(yí):盥洗时浇水用的器皿。
⁶ 饮酒:清酒。
⁷ 浆饮:即酨浆,有汁有渣的酒。
【译文】
国君即位。迎接使者所需的各种器物都准备完毕。肉羹也已经煮熟。甸人在门外将七个鼎陈列在庙门外正对着门的地方。鼎都朝南,自西向东排列,而以西首为尊。每鼎都设有鼎杠和盖,鼎盖是将白茅束结或编连成的。洗的位置,与飨礼时一样。小臣在东堂之下摆设盘和匜。宰夫铺设筵席,席上面再设加席和小几。不设酒尊。漱口用的清酒、浊酒,都在东房准备着。凡是宰夫掌管的饮食器具,也都陈设在东房。
(以上是陈设器具。)
公如宾服,迎宾于大门内。大夫纳宾。宾入门左,公再拜;宾辟,再拜稽首。公揖入,宾从。及庙门¹,公揖入。宾入,三揖。至于阶,三让。公升二等,宾升。大夫立于东夹南,西面北上。士立于门东,北面西上。小臣²,东堂下,南面西上。宰,东夹北,西面南上。内官之士在宰东北³,西面南上。介,门西,北面西上。公当楣北乡,至再拜⁴,宾降也,公再拜。宾,西阶东,北面答拜。摈者辞,拜也;公降一等。辞曰:“寡君从子,虽将拜,兴也。”宾栗阶升,不拜;命之,成拜;阶上北面再拜稽首。
【注释】
¹ 庙:祢庙、食礼行于祢庙。
² 小臣:包括小臣正、小臣师等。
³ 内官:庶人之官。
⁴ 再拜:当是“壹拜”之误。
【译文】
国君和使者一样,身穿朝服,在大门内迎接使者。担任上摈的大夫引导使者进门。使者从门的左侧进入,国君行再拜之礼;使者以不敢当此礼而谦避,然后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拱手请使者入内,使者跟从于后。走到庙门前,国君拱手行礼后先入。使者入门后先后三次与国君拱手行礼。到阶前,又三次彼此谦让。然后国君先从阼阶走上两级台阶,使者才接着走上西阶。大夫都站在堂东夹室之南,面朝西,以北首为尊。士站在庙门内东侧,面都朝北,以西首为尊。小臣都站在东堂之下,面朝南,以西首为尊。宰站在东夹室之北,面朝西,以南首为尊。内官的士站在宰的东北方,面朝西,以南首为尊。使者的随行人员站在庙门内西侧,面朝北,以西首为尊。国君在堂上正对请前梁的地方,面朝北而立,使者走至西阶时,国君行一拜之礼,使者下阶,国君行再拜之礼。于是使者在西阼之东面朝北站定,准备答拜。摈者不允,使者不从摈者,仍在堂下行答拜礼;于是国君走下一级台阶。摈者说:“寡君将要跟您下堂了。你虽要拜。还是请起身吧!”于是使者一步两阶走上堂,因为已在堂下拜过,所以不再拜。国君认为不敢接受使者在堂下的再拜叩首之礼,所以又命他重新在堂上行礼,于是使者在西阶之上面朝北行再拜叩首之礼。
(以上是国君拜使者之至。)
士举鼎¹,去鼏于外,次入²。陈鼎于碑南,南面西上。右人抽扃,坐奠于鼎西³,南顺⁴ ;出自鼎西,左人待载⁵。雍人以俎入⁶,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⁷,退。大夫长盥⁸,洗东南,西面北上,序进盥。退者与进者交于前⁹。卒盥,序进,南面匕。载者西面¹⁰。鱼腊饪¹¹,载体进奏¹²。鱼七,缩俎¹³,寝右¹⁴。肠、胃七,同俎。伦肤七¹⁵。肠、胃、肤,皆横诸俎,垂之¹⁶。大夫既匕,匕奠于鼎;逆退,复位。
【注释】
¹ 举鼎:扛鼎。
² 次入:按次序进入,放在西侧的先入,放在东侧的后入。
³ 鼎西:每鼎之西。
⁴ 南顺:南北方向摆放。
⁵ 待载:立在鼎的东侧,等待将鼎中之肉放在俎上。载,放置。
⁶ 雍人:掌祭祀时切割、烹煮、陈设鼎俎等事务的小吏。
⁷ 旅人:雍人的属员,掌旅食事务。
⁸ 大夫长:大夫中的年长者。
⁹ 交:交错而过。前:洗的南面。
¹⁰ 载者:即“左人”。
¹¹ 鱼:干鱼。腊:干兽肉。饪:熟。
¹² 体:牲体。奏:通“腠”。肉的纹理。
¹³ 缩俎:纵向放在俎上。缩,纵。
¹⁴ 寝右:鱼俎放在俎上,鱼体的右半侧在底下。
¹⁵ 伦:肉理滑脆。肤:猪肉皮。
¹⁶ 垂之:肠、胃等在俎上横放着,放不下,故垂向两边。
【译文】
士扛起鼎,将鼎盖取下放在庙门外,然后顺序而入。鼎陈设于碑的南侧,鼎面朝南,以西首为尊。于是在鼎右的人抽去鼎杠,再坐下将它放在鼎的西侧,都是南方向放置,接着从鼎的西侧出去,鼎左的人在鼎旁站着,等待将鼎中的肉放在俎上。雍人拿着俎进入庭中,将俎一一放在鼎的南侧。旅人则在鼎北面朝南将匕放在鼎上,然后退下。大夫中的年长者洗手,先在洗的东南方站候,都面朝西,以北首为尊,接着依次上前洗手。洗毕退下者与上前盥洗者在洗的南面交错而过。全部洗毕后,又依次上前,走到鼎的北面,面朝南用匕取出鼎中的肉。站在鼎左侧的人用俎接肉,鼎中的干鱼干肉都是煮熟的。放置在俎上的牲体,要将骨的根部朝前。鱼有七条,都纵向放在俎上,鱼体的右侧朝下。牛羊的肠和胃各七块,肠胃可以放在同一个俎上。精美的肉皮七份。肠、胃和细切的猪肉都横放在俎上,放不下就向两边垂着。大夫用匕将鼎内的肉取出后,将匕放入鼎中,再按与上来时相反的顺序退下,回到各自的位置。
(以上是往俎上陈放鼎食。)
公降盥。宾降,公辞。卒盥,公壹揖壹让,公升,宾升。宰夫自东房授醯酱¹,公设之。宾辞,北面坐迁而东迁所。公立于序内,西乡。宾立于阶西,疑立。宰夫自东房荐豆六,设于酱东,西上:韭菹以东,醓醢、昌本² ;昌本南麋³,以西菁菹⁴,鹿。士设俎于豆南,西上:牛、羊、豕,鱼在牛南,腊、肠、胃亚之⁵,肤以为特⁶。旅人取匕,甸人举鼎,顺出⁷,奠于其所⁸,宰夫设黍、稷六簋于俎西,二以并,东北上。黍当牛俎,其西稷,错以终,南陈。大羹湆⁹,不和,实于镫¹⁰。宰右执镫,左执盖,由门入;升自阼阶,尽阶,不升堂,授公;以盖降,出,入反位。公设之于酱西,宾辞,坐迁之。宰夫设铏四于豆西,东上:牛以西羊,羊南豕,豕以东牛。饮酒,实于觯,加于丰。宰夫右执觯,左执丰,进设于豆东。宰夫东面,坐启簋会¹¹,各却于其西。赞者负东房,南面,告具于公。
【注释】
¹ 醯(xī):醋。
² 醓(tǎn):肉酱的汁。昌本:菖蒲根。
³ (ní):有骨的肉酱。
⁴ 菁:蔓菁。菹(zū):腌制的菜。
⁵ 亚之:次之。
⁶ 特:单独成行。木在豆的南侧。
⁷ 顺出:牛鼎在前,其余顺序而出。
⁸ 其所:指正对着门的地方。
⁹ 湆(qì):羹汁。
¹⁰ 镫(dèng):通“登”,瓦豆,也有用金属制作的。
¹¹ 簋会:簋的盖。
【译文】
国君下堂洗手,准备设酱。使者随之下堂,国君不允。洗手完毕,国君与使者彼此拱手谦让一次,然后国君先上堂,使者随后上堂。宰夫从东房出来,将和着醋的酱交给国君,国君亲自设酱,表示亲手向使者馈食。使者推辞不敢当,然后面朝北跪坐,将国君设的酱稍稍往东移到规定的位置。于是,国君站在东序以内,面朝西而立。使者站在西阶之西,面朝北正立。宰夫又从东房送上六个食豆,陈设在酱的东侧,以西首为尊:腌韭菜以东是肉酱、菖蒲根;菖蒲根之南是带骨的糜肉酱,以西是腌蔓菁、带骨的鹿肉酱。士在豆的南侧放俎,以西首为尊:牛、羊、豕为一行,在北侧,鱼在牛的南侧,然后次以腊肉、肠、胃。细切的猪肉皮单列一行。此时鼎食已取毕,于是旅人拿着匕,甸人扛着鼎,顺序而出,然后将它们放在正对着庙门的地方。宰夫在俎的西侧放置盛黍、稷的六个簋,簋两两相并地摆放,以东北方的为尊。黍簋的位置正对着牛俎,西面是稷,如此交错着向南陈列,直至放完。大羹的汁不和,放入镫内。宰右手执镫,左手执盖,从庙门外入内;然后上阼阶,走到最后一级时停下,不上堂,将镫交给国君,然后拿着镫盖走下阼阶,再出门放下盖,又进门回到原位。国君亲自将镫放在宾席前酱的西侧,表示亲手为使者馔食,使者不敢当而推辞。国君不允,使者便跪坐着将镫稍稍东移到指定位置。宰夫又在豆的西侧摆放四个铏,以东首为尊:牛铏以西是羊铏,羊铏以南是豕铏,豕铏以东是牛铏。将要饮用的酒,酌在觯内,再放在托盘上。宰夫右手执觯,左手执托盘,上前放在豆的东侧。接着宰夫面朝东坐下,打开簋的盖子,分别仰置在簋的西侧。于是,赞礼者背靠东房,面朝南而立,禀告国君,正馔已陈设完毕。
(以上是为使者陈设正馔。)
公再拜¹,揖食。宾降拜。公辞。宾升,再拜稽首。宾升席,坐取韭菹,以辩擩于醢²,上豆之间祭³。赞者东面坐取黍,实于左手,辩;又取稷,辩,反于右手;兴以授宾。宾祭之。三牲之肺不离,赞者辩取之,壹以授宾。宾兴受,坐祭;捝手,扱上铏以柶⁴,辩擩之,上铏之间祭⁵ ;祭饮酒于上豆之间。鱼、腊、酱、湆不祭。
【注释】
¹ 公再拜:郑玄注云:“再拜,拜宾馔具也。”
² 擩(rǔ):调拌,揉和。醢:指醓醢以下的五个豆。
³ 上豆:陈设于豆的上列的韭菹醓与醢二豆。
⁴ 上 :上面一列中的牛。
⁵ 上 之间:上面一列中的牛与羊之间。
【译文】
国君以再拜之礼,告诉使者肴馔已陈设好,又拱手行礼请使者就食。使者下堂准备行拜礼。国君不允。于是使者上堂,行再拜叩首之礼。接着使者入席,坐下,右手取腌韭菜,在肉酱以下的五个豆内逐一蘸之,然后在韭菹和醓醢两豆之间祭祀。赞礼者面朝东坐下,右手取簋中的黍,放在左手上,三只黍簋取毕;又取另外三簋的稷,六簋取毕,再将左手上的黍稷放到右手上,起身交给使者。使者祭黍、稷。牛、羊、豕三牲的肺割划后不切断,赞礼者都拿在手中,一一交给使者。使者起身接受,再坐下致祭;然后擦手,用柶将上面一列的牛铏中的菜,在下面一列铏中逐一蘸之,再在牛铏和羊铏之间致祭,又在韭菹和铏醢二豆之间祭清酒。鱼、腊、酱、羹汁可以不祭。
(以上是使者祭正馔。)
宰夫授公饭粱¹,公设之于湆西。宾北面辞,坐迁之²。公与宾皆复初位。宰夫膳稻于粱西³。士羞庶羞⁴,皆有大、盖⁵,执豆如宰。先者反之,由门入,升自西阶。先者一人升,设于稻南簋西,间容人。旁四列,西北上; 以东,臐、 、牛炙,炙南醢,以西牛胾、醢、牛⁶, 南羊炙,以东羊胾、醢、豕炙;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酱、鱼脍。众人腾羞者尽阶⁷,不升堂。授;以盖降,出。赞者负东房,告备于公。
【注释】
¹ 饭粱:小米做的饭。粱,小米。
² 迁之:到西侧。国君亲自将粱放在正当中席处(湆西),使者不敢当国君亲设之礼,故迁之。
³ 膳:进。
⁴ 士羞庶羞:士进上各种珍味。前一“羞”字是“进上”的意思,后一“羞”字是“珍羞”之羞。
⁵ 皆有大:每品珍羞都选取肉肥美者为大脔,放在豆中以待祭祀之用。
⁶ 胾(zì):大块的肉。 (qí):细切的肉。羊、豕无脍、鱼无炙,牛是大牲,故三者兼有。
⁷ 腾:当作“媵”,送。
【译文】
宰夫将小米饭递给国君,国君将它放在羹汁之西。使者不敢当,到席前面朝北推辞,又坐下将它移向西侧。于是国君和使者都回到设酱时所站的位置。宰夫用簋进米饭于小米饭的西侧。士进上各种珍羞,每种都有大脔,放在豆内,并加上盖,然后拿着去送给宰。由于珍羞数量多,取者人手不足,所以先送到者要返回再取,路线是从庙门外入内,再从西阶上堂。先到的一人上堂后,将豆放在米饭之南,黍稷之簋的西侧,豆与簋之间的距离要可以容人。庶羞在正馔西侧,排成四行,以西北方为尊;牛肉羹以东是羊肉羹、猪肉羹、烤牛肉;烤牛肉之南是肉酱,以西是大块的牛肉、肉酱、牛脍;牛脍之南是烤羊肉,以东是大块羊肉、肉酱、烤猪肉;烤猪肉之南是肉酱,以西是大块猪肉、芥子酱、脍鱼。各位进庶羞者只走到西阶的最后一级,不上堂,只将豆交给最先上堂的士,然后拿着盖下堂,出门。赞礼者背朝东房而立,向国君禀告,庶羞都已陈放完毕。
(以上是为使者设加馔。)
赞升宾。宾坐席末¹,取粱,即稻²,祭于酱湆间。赞者北面坐,辩取庶羞之大,兴,一以授宾³。宾受,兼壹祭之⁴,宾降拜,公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
【注释】
¹ 宾坐席末:席末靠近加馔,便于祭祀,故坐于此。
² 即:就。
³ 一以授宾:一一授宾。
⁴ 兼壹:一并。
【译文】
赞礼者奉国君之命请使者入席。使者在席末就座。取小米饭后又取米饭,在酱与羹汁之间祭祀。赞礼者面朝北而坐,遍取庶羞中的大脔,然后起身,一一递给使者。使者接受后,一并祭祀之。祭毕使者下堂,准备拜谢国君备下庶羞,国君不允。于是使者又上堂,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
(以上是使者祭加馔。)
宾北面自间坐¹,左拥簠粱²,右执湆,以降。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东面对,西面坐取之;栗阶升,北面反奠于其所;降辞公。公许,宾升,公揖退于箱³。摈者退,负东塾而立。宾坐,遂卷加席,公不辞。宾三饭以湆酱⁴。宰夫执觯浆饮与其丰以进。宾捝手,兴受。宰夫设其丰于稻西。庭实设⁵。宾坐祭,遂饮,奠于丰上。
【注释】
¹ 自间坐:坐于正馔与加馔之间。
² 拥:抱。粱、湆都是国君亲设,所以左拥右执,以示尊重。
³ 箱:夹室。
⁴ 三饭:三次举饭而食。以湆酱:每饭饮二次羹汁,用菜肴拌酱。
⁵ 庭实:指四张皮革。
【译文】
使者在正馔与加馔之间面朝北而坐,左手抱起盛着小米饭的篮,右手拿着羹汁,下堂准备食用,因为国君在堂上站立,自己不敢坐食于席。国君不允,于是使者在西阶之西面朝西坐下,放下小米饭和羹汁,然后面朝东与国君应对,再面朝西坐下取小米饭和羹汁,接着连步走上西阶,面朝北将小米饭和羹汁放回原处,再下堂请求国君不要似赞礼者侍食于自己。国君应允,于是使者又上堂,国君则拱手行礼后退至东夹室等待。摈者退下,背朝东塾而立。使者坐下后,将加在上面的一重席卷起来,表示不敢居此隆礼,国君不表示反对。使者三次举饭而食,每次都喝羹汁,并用菜肴蘸着酱吃。宰夫把盛有浆饮的觯放在托盘上,进到宾席前。使者拭手后,起身接觯。宰夫将托盘放在米饭的西侧。有司将作为礼物的四张皮革陈设在庭中。使者坐下祭祀,接着饮酒漱口,然后将觯放在托盘上。
(以上是使者三饭。)
公受宰夫束帛以侑¹,西乡立。宾降筵,北面。摈者进相币。宾降辞币,升听命,降拜。公辞。宾升,再拜稽首,受币,当东楹,北面;退,西楹西,东面立。公壹拜,宾降也,公再拜。介逆出²,宾北面揖,执庭实以出。公降立。上介受宾币,从者讶受皮³。
【注释】
¹ 侑:劝。使者三饭之后有告退之意。国君用束帛表达内心的殷勤之意,劝使者再食。
² 介逆出:介先于使者出门。
³ 从者:使者的随行人员。
【译文】
国君从宰夫手中接过束帛,用以作为侑币向使者劝食,国君手持侑币在东序内面朝西而立。使者离席,在西阶上面朝北而立。摈者在堂下东西阶之间协助国君向使者赠束帛。使者下堂辞谢国君赠束帛,国君命使者上堂,于是使者上堂听命于国君,接着又下堂,准备拜谢国君。国君不允,使者便上堂,向国君行再拜叩首之礼。然后接过束帛,站立的位置是在正对着东楹的地方,面朝北;接着退下,在西楹之西,面朝东而立。国君行一拜之礼后,使者不敢等他再拜,随即下堂,国君行再拜之礼。副手先于使者出门。使者面朝北拱手行礼,向国君致意,有司拿起陈设在庭中的四张皮革随宾出庙门。国君下堂面朝南而立,等待使者返回。副使从使者手中接过束帛,随行人员从有司手中接过皮革。
(以上是国君用束帛侑使者。)
宾入门左,没霤¹,北面再拜稽首。公辞,揖让如初,升。宾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宾降辞公,如初。宾升,公揖退于箱。宾卒食会饭²,三饮,不以酱湆;捝手,兴;北面坐,取粱与酱以降;西面坐奠于阶西;东面再拜稽首。公降,再拜。介逆出,宾出。公送于大门内,再拜。宾不顾。
【注释】
¹ 没霤:门内屋檐滴水处的尽头,在庭南。
² 会饭:黍稷。盛黍稷的簋有“会”为盖,故称。
【译文】
使者再次从庙门左侧进入,在屋檐滴水处的尽头,面朝北准备向国君行再拜叩首礼。国君制止,于是宾主像第一次入门时那样三次相互拱手谦让,然后上堂。使者在堂上向国君再拜叩首,感谢国君的厚待。国君以再拜之礼作答。使者下堂请国君不要再亲临食礼,其间仪节与上一次一样。然后使者上堂,国君向使者拱手行礼后,退至东夹室等候。使者将黍稷做的饭吃完后,三次饮酒漱口、不再像吃正馔时那祥用酱和羹汁;接着拭手,起身;再到席南面朝北坐下,然后拿着小米饭和酱下堂,表示亲手撤馔;又面朝西坐在西阶之西,将手中的小米饭和酱放下,再面朝东向国君再拜叩首。国君下堂,以再拜之礼作答。副使先行出门,接着使者出门。国君送至大门内,行再拜之礼。到使者不再回头时,国君再转身回去。
(以上是使者卒食,出门。)
有司卷三牲之俎¹,归于宾馆。鱼腊不与。
【注释】
¹ 卷三牲之俎:卷,收起,全部取走。三牲之俎,牛、羊、豕三种牲体放入篚中的祭品。
【译文】
有司将三个俎上的牛、羊、豕牲体全部收起来,送至宾馆。鱼、腊肉等细小食物可以不送。
(以上为归俎于使者。)
明日,宾朝服拜赐于朝¹,拜食与侑币,皆再拜稽首。讶听之。
【注释】
¹ 朝:大门外。
【译文】
次日,使者身穿朝服到大门外拜谢国君,感谢他以食礼款待,并且以侑币劝食,每谢一次都要行再拜叩首之礼。讶者在门口负责向国君传话。
(以上是使者向国君拜谢。)
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铏,九俎,鱼腊皆二俎;鱼、肠胃、伦肤,若九,若十有一,下大夫则若七,若九。庶羞,西东毋过四列。上大夫,庶羞二十,加于下大夫,以雉、兔、鹑、¹。
【注释】
¹ (rú):小鸟名。
【译文】
国君以食礼款待上大夫身份的使者,设食的规格是:八个豆、八个簋、六个 、九个俎,鱼和腊肉都是干鲜各一,所以都是两个俎,鱼、肠胃、细切的猪肉皮,或九个鼎,或十一个鼎,要根据上大夫的爵命而定;下大夫身份的使者,或七个鼎,或九个鼎,也要视其爵命而定。各种珍羞,数量多少也要视使者的身份而定,但其排列,东西向不得超过四行。为上大夫准备的庶羞共二十个豆,比下大夫多出的种类是:野鸡、兔子、鹌鹑和 鸟。
(以上是款待上大夫的设食规格。)
若不亲食,使大夫各以其爵、朝服,以侑币致之。豆实,实于瓮,陈于楹外,二以并,北陈。簋实,实于筐,陈于楹内、两楹间,二以并,南陈。庶羞陈于碑内¹,庭实陈于碑外。牛、羊、豕陈于门内西方,东上。宾朝服以受,如受饔礼。无傧。明日,宾朝服以拜赐于朝。讶听命。
【注释】
¹ 碑内:碑的内侧,即碑的北面。
【译文】
如果国君因故不能亲自参加食礼,则派爵位与使者相当的大夫身穿朝服,带着侑币前往致命。盛在豆内的食品,先放在瓮中,陈设在楹柱的外侧,两两相并,向北陈列。盛在簋中的食品,则先放在筐中,陈设在楹柱的内侧、两楹柱之间的地方,两两相并,向南陈列。各种珍羞则陈放在碑的北侧,准备放在庭中的礼物,先陈设在碑的南侧:牛、羊、豕陈列在门内的西方,以东首为尊。使者身穿朝服接受馈赠,礼节与接受饔饩时一样。没有摈者协助。次日,使者身穿朝服到大门外拜谢国君的赐予。讶者在门口传话。
(以上是国君不能参加食礼时的变通方法。)
大夫相食,亲戒速¹,迎宾于门外,拜至,皆如飨拜。降盥。受酱、湆、侑币束锦也,皆自阼阶降堂受,授者升一等。宾止也。宾执粱与湆,之西序端。主人辞,宾反之。卷加席,主人辞,宾反之。辞币,降一等;主人从。受侑币,再拜稽首。主人送币,亦然。辞于主人,降一等,主人从。卒食,彻于西序端;东面再拜,降出。其他皆如公食大夫之礼。若不亲食,则公作大夫朝服以侑币致之。宾受于堂。无摈。
【注释】
¹ 戒:告知。速:召请。
【译文】
大夫为使者行食礼,主人先要亲自去通知来使者,在器物准备完毕后再亲自去召请。主人在大门外迎接来使者,并拜谢使者的到来,其间仪节和大夫相飨之礼的拜仪一样。主人下堂洗手。主人从家臣手中接过酱、羹汁和作为侑币的束帛,都是从阼阶上走下一级台阶来接受,家臣则登上一级台阶授给。主人每次下堂,使者都制止,表示不敢当。使者拿着粱和羹汁,走到西序的端头,准备在此就食。主人制止,于是使者又返回自己的席位。使者将加设在自己席上的那重席卷起来,表示不敢用两重席。主人不允,于是又将加席铺上。主人以侑币劝食,使者辞谢,要走下一级台阶,主人也走下一级台阶,不许使者推辞。接着,使者接受币帛,向主人再拜叩首。主人送受侑币者,也行再拜叩首之礼,因为双方身份相同,使者感谢主人亲临食礼时,要走下一级台阶,主人也随之走下一级台阶。吃完后,使者要亲自将食品撤至西序的端头,接着面朝东向主人再拜;然后下堂出门。其他仪节都与国君以食礼款待大夫时一样。如果主人不能亲自参加食礼,则国君要另派一位爵位相当的大夫身穿朝服前往,并用侑币向宾致命。使者在堂上接受币帛。没有摈者协助。
(以上是大夫相食之礼。)
记
不宿戒¹。戒,不速。不授几。无阼席。
【注释】
¹ 宿戒:提前通知。
【译文】
记
不提前通知来宾。到行礼之日再通知,不提前去召请,通知后即跟着来。国君不向宾授漆几。不设阼席,因为国君不坐。
(以上记食礼不同于常礼处。)
烹于门外东方。
【译文】
烹煮之处在门外的东方。
(以上记烹食处。)
司宫具几¹,与蒲筵常缁布纯²,加萑席寻玄帛纯³,皆卷自末。宰夫筵,出自东房。
【注释】
¹ 司宫:大宰的属官,掌管宫庙之事。
² 常:长度单位,一丈六尺。
³ 萑(huán):芦类植物,幼小时称为蒹,长成后称为萑。寻:“常”的一半,八尺。纯:边缘。
【译文】
司宫准备漆几,以及一丈六尺长的蒲席,席的边缘缀以黑色的布,加席是芦席,八尺长,边缘缀以玄黑色的帛,都是从席的末端卷起。将行食礼时,由宰夫铺设席,席从东房取出。
(以上记筵席。)
宾之乘车,在大门外西方¹,北面立²。
【注释】
¹ 大门外西方:西方是宾位。
² 北面立:指卿站的位置。卿入门前,站在门橛偏西处,面朝北,左侧正对着自己的车。
【译文】
使者的车停在大门外的西侧,使者的位置是在门前,面朝北。
(以上记车及宾的位置。)
铏芼¹ :牛藿²,羊苦³,豕薇⁴,皆有滑⁵。
【注释】
¹ 芼(máo):煮肉羹用的菜。
² 藿:豆叶。
³ 苦:苦菜。
⁴ 薇:山菜,茎叶都如小豆。蔓生。
⁵ 滑:指堇、荁一类的菜,用以调味。
【译文】
铏羹内的菜各不相同:煮牛肉羹用豆叶,煮羊肉羹用苦菜,煮猪肉羹用山菜,羹中都用堇、荁之类的菜调味。
(以上记铏中之菜。)
赞者盥,从俎升。
【译文】
赞礼者洗手后,跟着执俎者上堂。
(以上记赞礼者上堂。)
簠有盖幂¹。
【注释】
¹ 幂:巾。
【译文】
盛稻粱的篮,临食用时再设,先在房内去掉篮盖,再用巾盖好。
(以上记簠。)
凡炙无酱。
【译文】
凡是吃烤肉都不用蘸酱,因为它已加过盐。
(以上记烤肉的食用法。)
上大夫:蒲筵加萑席。其纯,皆如下大夫纯。
【译文】
上大夫用的席是:蒲席上加芦席。席边缘缀的布帛,都和下大夫一样用纯色。
(以上记上大夫筵席与下大夫同。)
卿摈由下¹。上赞²,下大夫也。
【注释】
¹ 卿摈:由卿担任的摈者,即上摈。由下:在堂下,不上堂。
² 上赞:堂上的赞礼者。
【译文】
上摈站在堂下赞礼。在堂上的赞礼者,是下大夫。
(以上记摈者。)
上大夫,庶羞。酒饮,浆饮;庶羞可也¹。拜食与侑币,皆再拜稽首。
【注释】
¹ 庶羞可也:“上大夫”至此,疑有阙文,义颇难通。
【译文】
上大夫为使者行食礼,备有各种羞。有清酒、浊酒;只用庶羞就可以了。向国君拜谢赐食和赠以劝食之束帛时,都要行再拜叩首之礼。
(以上记庶羞及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