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丧礼第十二
【题解】
丧礼在古代属于凶礼,因死者身份、等级的不同,丧仪有严格的等差。本篇主要记诸侯之士的父母、妻子、长子丧亡时所用的礼节,故名“士丧礼”。本篇与下篇《既夕礼》本为一体,因篇幅过长,析分为二。本篇自死者新亡起,至卜择葬日止,都在未启殡以前,主要的仪节有招魂、报丧、致襚、沐浴、饭含、袭尸、小敛、大敛、设奠、朝夕哭、筮宅、卜葬日等。
士丧礼。死于适室¹。 用敛衾²。复者一人³,以爵弁服,簪裳于衣⁴,左何之⁵,扱领于带⁶ ;升自前东荣、中屋⁷,北面招以衣,曰:“皋⁸,某复⁹ !”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
【注释】
¹ 适(dí):适室,正寝之室。
² (hū):覆盖。衾(qīn):覆盖死尸用的单被。
³ 复者:招魂的有司。
⁴ 簪:缀连。
⁵ 左何:将死者的衣服放在左肩上,何,通“荷”,负荷。
⁶ 扱:插。带:指招魂者的衣带。
⁷ 中屋:屋脊之上。
⁸ 皋:呼唤死者魂魄的长声。
⁹ 某死者的名字,男人称其名,女人则称其字。复:返回。
【译文】
士丧礼。死者一定要在正寝之室命终。覆盖尸体的是大敛时用的单被。招魂的只有一人,他拿着死者的爵弁服,将衣和裳缀连在一起,再搭在左肩上,将其交领插入自己的衣带内固定,然后从东边屋檐翘起的地方上房,再到屋脊之上,用死者的衣服面朝北招魂,呼喊道:“噢——某人回来吧!”连喊三遍,然后将衣服从屋前扔下,堂下的人用小箱接住衣服,再从阼阶上堂,将衣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已回到他身上。招魂者从屋北边西侧的屋檐翘起的地方下去。
(以上为招魂。)
楔齿用角柶¹,缀足用燕几²,奠脯醢、醴酒³。升自阼阶,奠于尸东。帷堂⁴。
【注释】
¹ 楔齿用角柶:人死后要在口中放入珠玉,为防止尸体僵硬时突然紧闭其口,所以要用角质的匙楔入牙齿之间。
² 缀足:拘束双足,使之正直,以便为之穿鞋。燕几:燕息时用的矮几。
³ 奠:对死者在落葬之前的祭祀。下一“奠”字是放置的意思,与此奠字不同。
⁴ 帷堂:在堂上用帷幕围隔尸体,因此时尚未敛尸。
【译文】
用角质的匙插入死者的牙齿之间。用燕息时用的小几压束住他的双足,使之端正。为死者设奠,用干肉、肉酱和醴酒祭祀。从阼阶上堂,将祭物放置在尸体之东。在堂上用帷幕围隔尸体。
(以上是楔齿、缀足、奠、帷堂。)
乃赴于君。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有宾¹,则拜之。
【注释】
¹ 宾:指同僚或朋友。
【译文】
于是派使者向国君报丧。丧主在西阶之东,面朝南,向使者交待报丧的事宜,然后拜而送之。如果有宾客来吊丧,丧主于此时行拜礼。
(以上是向国君报丧。)
入,坐于床东。众主人在其后¹,西面。妇人侠床²,东面。亲者在室³。众妇人户外北面⁴,众兄弟堂下北面。
【注释】
¹ 众主人:主人的庶兄弟。
² 妇人:妻妾及众子孙。侠床:夹床相对,侠,通“夹”,妇人在床西,与床东的男子相对,故称“夹床”。
³ 亲者:指死者的父亲、叔父、伯父、诸兄、姑姊妹、孙子、孙女等服大功以上丧服的亲属。
⁴ 众妇人:指服小功以下丧服的亲属。下“众兄弟”同此。
【译文】
丧主入室,坐在尸床的东侧,庶兄弟都站在他的身后,面朝西。妻妾及众子孙在尸床西侧,与男人们夹床而对,面朝东。大功以上的亲属在内專。小功以下的亲属,妇人都在户外堂上面朝北而立,男子则在堂下面朝北而立,都朝向尸床。
(以上是尸体在室时主人以下亲属的哭位。)
君使人吊¹,彻帷²,主人迎于寝门外³,见宾不哭,先入,门右北面。吊者入,升自西阶,东面。主人进中庭,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⁴,成踊⁵。宾出,主人拜送于外门外。
【注释】
¹ 人:指士。
² 彻帷:将帷幕开合的部分向上揭起,事毕再放下。
³ 寝门:内门。
⁴ 拜稽颡(sǎng):跪拜时以额触地。颡,额头。
⁵ 成踊:有规定次数的顿足,在此之前哭泣、顿足随悲而发,不加限制,此时遵君命节哀,所以有约制,以顿足三次为一节,共三节。
【译文】
国君派士前来吊唁时,有司要将帷幕开合处向上揭起,丧主要到内门外迎接,刚见到宾时不能哭泣,而是要先从门的右侧进入,面朝北而立。接着吊唁者入门,从西阶上堂,面朝东而立。于是丧主走进中庭,吊唁者宣告国君之命。致命毕,丧主可以开始哭泣,跪拜时以额触地,并三番顿足而哭。宾退出,主人在外门之外拜而送之。
(以上是国君派士吊唁。)
君使人襚¹。彻帷,主人如初。襚者左执领,右执要²,入,升致命。主人拜如初。襚者入衣尸,出。主人拜送如初。唯君命,出,升降自西阶。遂拜宾,有大夫则特拜之³。即位于西阶下⁴,东面,不踊。大夫虽不辞⁵,入也。
【注释】
¹ 襚(suì):助丧之礼,赠送敛尸用的衣被。
² 要:通“腰”,指裳的最上端。
³ 特拜:单独行拜礼,这是区别于对士的“旅拜”而言的,旅拜则不一一拜之。
⁴ 即位于西阶下:主人之位在阼阶上,丧主不忍心站在主人之位,所以站在西阶下。
⁵ 不辞:依照礼节,主人在门前请宾客入内时,宾客要谦辞一番,然后主宾入门。这里未谦辞,主人就入内,表示不能久离尸床。
【译文】
国君派襚者致送助丧的衣被时,有司也要将堂上帷幕的开合处向上揭起,丧主出迎的仪节,与迎接国君派来吊唁的人一样。襚者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裳腰,入门后上堂致国君之命。丧主像迎接国君派来吊唁的人那样行拜礼。襚者入室将衣裳覆盖在敛被上,然后出门。丧主像送别国君派来的吊唁者那样,到外门之外拜而送之。只有奉国君之命前来吊唁、致送助丧用品的使者来临时,丧主才出门迎接,上下堂时都从西阶走。借此机会向其他宾行拜礼,如果有大夫前来,则要单独行拜礼。丧主在西阶下即位,面朝东而立,只是哭拜,不顿足。邀请大夫入门后,即使大夫尚未谦辞,也不必等待,而是迅速入内,回到尸床旁。
(以上是国君派人致送助丧的衣被。)
亲者襚¹,不将命²,以即陈。庶兄弟襚,使人以将命于室;主人拜于位,委衣于尸东床上。朋友襚,亲以进;主人拜;委衣如初,退;哭,不踊。彻衣者,执衣如襚,以适房。
【注释】
¹ 亲者:大功以上的亲属。
² 不将命:不派人传命于丧主。
【译文】
大功以上的亲属致送助丧用的衣被,不必派人向丧主通报,可以直接拿着衣被到房内的指定处陈放好。庶兄弟致送助丧用的衣被,要派人到室中向丧主通报,丧主在丧位上拜谢,然后将衣裳放在尸体东侧的床上。朋友致送助丧用的衣被,要亲自拿着进入室内,主人向朋友行拜礼。朋友陈放衣服的方式与庶兄弟-样,然后退下,主人号哭而不顿足。撤走衣裳时,有司拿衣裳的方式与致襚者一样,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裳腰,放到房内。
(以上是亲友致送助丧的衣被。)
为铭¹,各以其物²。亡³,则以缁长半幅, 末长终幅⁴,广三寸。书铭于末⁵,曰:“某氏某之柩。”竹杠长三尺,置于宇西阶上⁶。
【注释】
¹ 铭:大夫、士死后所立的旗旌,上书其名。
² 物:杂色的旗,《周礼》有九旗之物,物的色别、形制因人的等级而不同。
³ 亡:通“无”,不命之士没有旗物。
⁴ 终幅:长两尺。 (chēng):同“赪”,赤色。
⁵ 铭:此处的“铭”为“名”字之误。
⁶ 宇:屋檐。
【译文】
为死者建旗,用其生前所用之旗,以表明其等级身份。如果是没有资格建旗的不命之士,则用长一尺的黑色的布,其下缀以长二尺的赤色的布,宽都是三寸。死者的名字写在赤色的布上:“某氏某人之柩”。用竹子做的旗杆长度为三尺,立在屋檐之下、西阶之上的地方。
(以上是建旗旌。)
甸人掘坎于阶间¹,少西²,为垼于西墙下³,东乡⁴。新盆,槃,瓶,废敦⁵,重鬲⁶,皆濯,造于西阶下。
【注释】
¹ 甸人:掌田野之事的小吏。坎:祭祀用的地坑。
² 少西:两阶之间靠西的地方。
³ 垼(yì):用土块垒成的灶,用以烧浴尸之水。
⁴ 乡:通“向”。
⁵ 废敦:没有足的瓦敦。用以盛米,器物无足称为“废”。
⁶ 重鬲:悬挂于木架上的瓦鬲。
【译文】
甸人在两阶之间的偏西处挖坎,在中庭的西墙下用土块垒灶,灶口朝东。新的瓦盆、瓦盘、瓦瓶、无足的瓦敦、悬挂于架的瓦鬲,都洗濯干净,放在西阶之下候用。
(以上是陈设沐浴、饭含等的器具。)
陈袭事于房中¹,西领,南上,不²。明衣裳³,用布。 笄用桑⁴,长四寸, 中⁵。布巾⁶,环幅⁷,不凿⁸。掩⁹,练帛广终幅¹⁰,长五尺,析其末¹¹。瑱,用白纩¹²,幎目¹³,用缁,方尺二寸, 里;著¹⁴,组系¹⁵ ;握手¹⁶,用玄, 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¹⁷ ;著,组系。决¹⁸,用正王棘¹⁹,若 棘²⁰,组系,纩极二²¹。冒²²,缁质²³,长与手齐; 杀,掩足。爵弁服²⁴,纯衣²⁵。皮弁服²⁶。褖衣²⁷。缁带²⁸。²⁹。竹笏³⁰。夏葛屦,冬白屦³¹,皆 缁 纯³²,组綦系于踵³³,庶襚继陈³⁴,不用。
【注释】
¹ 袭事:将要为死者穿的衣服。
² (zhēng):通“ ”,屈曲,此指衣服太多,一行摆不下,需转行时,以前行末端的方向为首端,向相反方向摆。
³ 明衣:平日斋居时穿的衣服。因其洁净,敛时贴身穿。
⁴ (kuò):束发。
⁵ (yōu):两端窄中间宽的笄,用以固定发髻。
⁶ 布巾:饭含时覆盖在死者面部的布。
⁷ 环幅:布巾的长宽都是一幅,一幅为二尺二寸。
⁸ 不凿:不开口子。死者面容可怖,所以要用布巾覆其面,死者如果是士,则由其子翻开布巾为其饭含;死者如果是大夫以上,则由宾为之饭含,但不翻开布巾,而在布巾对着口的地方挖孔。
⁹ 掩:用帛裹住死者的额头以上的部分。
¹⁰ 练帛:熟帛。
¹¹ 析:撕开,剪开。
¹² 纩(kuàng):新丝绵。
¹³ 幎(mì):同“幂”,幎目,遮盖面部的巾,长宽各一尺二寸。
¹⁴ 著:充塞,用棉絮充入幅内。
¹⁵ 组系:编结而成的带子。幎的四角都有“组系”,可以系结。
¹⁶ 握手:裹在死者手上的布块,形状呈长方形,但中间窄,两头阔,四角有带子。
¹⁷ 牢中旁寸:握手的长度自手指至臂,两端均宽五寸,中部左右两旁共缝进一寸,实际宽度为四寸。
¹⁸ 决:拉弓弦用的扳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
¹⁹ 正:优良、善。王棘:树木名。
²⁰ (shì):软枣,似柿而小。
²¹ 纩极:射箭时套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上的套子,便于放弓弦。为死者做的“极”只能放二个指头,表示是不能实用的明器。
²² 冒:尸套,上身、下身各一个。
²³ 质:方正,上下等宽。
²⁴ 杀:狭窄。
²⁵ 爵弁服:死者生前戴爵弁时所穿的上衣。死者不戴冠冕,而古人都用冠的名称来称呼衣服,所以称之为爵弁服。
²⁶ 纯衣:缡裳,与爵弁服之衣配成一套。
²⁷ 褖(tuàn)衣:士的礼服,黑色,边缘镶有红色的边。
²⁸ 缁带:黑色的缯带。上述三种衣服共用此带。
²⁹ :浅红色的皮袜。
³⁰ 笏(hù):面见国君时记事备忘的手板。
³¹ 冬白屦:是“冬白皮屦”的省文;前文的“夏葛屦”是“夏白葛屦”的省文,“白”字互文而见。
³² (yì):饰鞋的圆丝带。 (qú):鞋头上的装饰,有穿鞋带的孔。纯(zhǔn):鞋的镶边。
³³ 綦(qí):鞋带。踵:脚后跟。
³⁴ 庶襚:亲者及庶兄弟、朋友等赠送的衣被。
【译文】
死者穿的衣服陈列在房中,衣领朝西,南北方向陈放,以南首为尊,不转行。贴身的衣裳,用做帷幕的布制作。束发的笄是用桑木做的,长四寸,中间宽,两头窄。饭含时盖在死者面部的布巾,长和宽都是一幅,正对着口部的地方不挖孔。包裹死者额头的,是宽二尺、长五尺的熟帛,末端撕开以便打结。塞在耳朵中的,是白色的新丝绵。蒙在死者面部的巾,外表用黑色的布,一尺二寸见方,里子是红色的布;中间填入棉絮,四角有打结用的绳带。套在死者手上的布套,外表用玄黑色的布,里子用缯色的布,长一尺二寸,宽五寸,中部紧缩一寸;中间填入棉絮,端头有打结用的绳带。戴在拇指上的扳指,用质地优良的王棘木,或 棘木制作,有打结用的丝带,拉弦用的指套用棉絮制作,套在两个指头上。尸套上下各一,上身的尸套是黑色的,宽度上下一致,长度与死者的双手对齐;下身的尸套是红色的,宽度比上身的窄。先从死者的足部往上套,然后再从其头部往下套另一个尸套。死者身穿三套衣服:生前戴爵弁时穿的上衣,以及 色的裳;戴皮弁时穿的衣服;镶有红边的黑色礼服。三套衣服的外面用黑色的缯带系束,脚上穿浅红色的皮袜。手板是竹制的。如果时值夏天,死者穿白色的葛屦;如果是冬天,则穿白色的皮屦,但鞋上圆丝带、鞋头的饰物,以及鞋的镶边都是黑色的,再用鞋带系在脚后跟上。亲者和庶兄弟、朋友赠送的衣服等依次陈列在东房中,不给死者穿上。
(以上是在房中陈放敛尸用的衣服等。)
贝三,实于笲。稻米一豆¹,实于筐。沐巾一²,浴巾二³,皆用绤,于笲。栉⁴,于箪⁵,浴衣,于箧。皆馔于西序下,南上。
【注释】
¹ 一豆:四升。
² 沐:洗头洗发。
³ 浴:洗身。浴巾二,上身、下身各用一块巾。.
⁴ 栉(zhì):梳篦。
⁵ 箪(dān):苇编的方筐。
【译文】
饭含用的三枚贝,放在笲内。稻米四升,放在篚内。洗头巾一条,洗身巾二条,都是粗葛布的,放在笲内。梳篦,放在箪内。浴后所穿的衣服,放在箧内。以上竹器都放在西墙之下,从南向北陈列,以南首为尊。
(以上是陈设沐浴、饭含的器物。)
管人汲¹,不说²,屈之。祝淅米于堂³,南面,用盆。管人尽阶,不升堂;受潘⁴,煮于垼,用重鬲。祝盛米于敦,奠于贝北。士有冰,用夷槃可也⁵。外御受沐入⁶。主人皆出,户外北面。乃沐,栉,挋用巾⁷ ;浴,用巾,挋用浴衣。渜濯弃于坎⁸。蚤⁹,揃如他日¹⁰。 用组,乃笄,设明衣裳。主人入,即位。
【注释】
¹ 管人:掌馆舍事务的小吏。
² 说:通“脱”。 (yù):井绳。
³ 祝:夏祝,前来参与丧事的国君之臣。淅米:淘米。
⁴ 潘:淘米水。
⁵ 夷槃:盛尸体的漆盘。
⁶ 外御:与“内御”相对,指士生前的侍御仆从等。
⁷ 挋(zhèn):擦拭身上的水,使之干。
⁸ 渜(nuǎn)濯:为死者沐浴后剩下的水。
⁹ 蚤:读为爪,剪指甲。
¹⁰ 揃(jiǎn):理顺胡须。
【译文】
管人汲水后,不解脱井绳,而将它盘曲在手上,就提着水上堂。夏祝在堂上面朝南,用瓦盆淘米。管人登上最后一级台阶,但不上堂,从夏祝手中接过淘米水,到堂下的灶上煮,用的是挂在木架上的鬲。夏祝将米盛在敦中,再将敦放在盛贝的竹器的北侧。如果时值夏季,可以用国君赐冰给士时用的夷盘接浴尸的水。死者生前的仆御受命入室,为主人洗头。丧主都出门暂避,在室户之外面朝北而立。于是,仆御用煮过的淘米水为死者洗头,梳理头发,再用巾拭干水,接着为死者澡身,用巾洗,用浴衣将身上的水拭干。浴水倒入堂下的坎穴中。然后为死者剪指甲,理顺胡须,就像以往为主人所做的那样。用丝带束发后,插上发笄,再穿上贴身的衣服。此时,主人入室,即其位。
(以上是为死者沐浴。)
商祝袭祭服¹,褖衣次。主人出,南面,左袒,扱诸面之右² ;盥于盆上,洗贝,执以入。宰洗柶,建于米,执以从。商祝执巾从入,当牖北面,彻枕³,设巾,彻楔,受贝,奠于尸西。主人由足西⁴,床上坐,东面。祝又受米,奠于贝北。宰从立于床西,在右。主人左扱米,实于右⁵,三;实一贝。左、中亦如之。又实米,唯盈⁶,主人袭⁷,反位。
【注释】
¹ 商:熟悉殷商敬神之礼的祝。袭:将衣服依次放在床上。祭服:爵弁服、皮弁服。
² 扱诸面之右:将左袖插入右腋下的衣带内。面,面前。
³ 彻枕:撤去枕头,使死者头部上仰,以便于饭含。
⁴ 由足西:从死者足部一端绕至尸床之西。
⁵ 右:死者口腔右部。
⁶ 唯盈:在口中放满米为止,象征死者饱食。
⁷ 袭:将褪下的左袖重新穿好。
【译文】
商祝将爵弁服、皮弁服依次放在尸床上,接着再放裣衣。丧主出室,面朝南,袒露左臂,将左袖塞在右腋下的衣带中,接着先在盆上洗净双手,再洗贝,然后拿着入室。宰洗濯柶,然后将它插在敦里的米中,再端着敦跟在丧主后面入内。商祝拿着巾随其后入内,在正对着窗户的地方面朝北而立,先抽去死者的枕头,再在死者面部用巾覆盖,以免饭含时米粒掉在死者脸上,接着将死者齿间的角匙抽去,又接过饭含用的贝,放在尸体之西。丧主从死者的足部绕至尸床西侧,然后在床边坐下,面朝东。祝又接过米敦,放在贝的北侧。宰随丧主站在尸床西侧,在丧主之右。丧主左手用角匙从敦中取米,放入死者口内右侧,放三次,再放入一枚贝。在死者口内的中间和左侧放米,贝也是如此。最后再往口内放米,直至放满。然后,主人穿好左衣袖,回到原位。
(以上是饭含。)
商祝掩,瑱,设幎目;乃屦,綦结于跗¹,连。乃袭²,三称³。明衣不在算。设 带,搢笏。设决,丽于⁴,自饭持之;设握,乃连。设冒,橐之⁵, 用衾。巾、柶、鬊蚤⁶,埋于坎。
【注释】
¹ 跗(fū):足背。
² 袭:为死者穿衣服。
³ 三称:三套衣服,指爵弁服、皮弁服和椽衣。
⁴ (wàn):同“腕”。
⁵ 橐(tuó):藏,掩。
⁶ 鬊(shùn):乱发。
【译文】
商祝将“掩”的未撕幵的部分覆盖在死者的头顶,将后面的两根丝绳向前交叉,在颐下打结,再将前面的两根丝绳从额部向后交叉,在颈后打结,接着用丝绵塞耳,再将“幎目”覆盖在死者面部,将丝带向脑后系结。然后,为死者穿鞋,鞋带结在足面上,再用剩余的带子将两只鞋的鞋带孔穿结在一起,以免死者的双足分开。接着为死者穿衣服,一共三套,贴身的衣服不在此数。然后,在三套衣之外结以大带,又将手板插在带间,再为死者套上扳指,带子系在手腕处,在拇指根打结;又为死者套上套袖,其丝带与扳指的丝带相连结;再用尸套将尸体装入,然后在上面盖以大敛时用的衾被。把用过的巾、角匙,以及剪下的乱发、指甲埋在堂下两阶之间的坎穴中。
(以上是为死者穿衣。)
重木¹,刊凿之²。甸人置重于中庭,三分庭一,在南。夏祝鬻余饭³,用二鬲于西墙下。幂用疏布,久之⁴,系用靲⁵,县于重;幂用苇席,北面,左衽,带用靲,贺之⁶,结于后。祝取铭置于重⁷。
【注释】
¹ 重木:悬挂器物的横木。
² 刊:砍削。凿:凿孔眼。
³ 夏祝:熟悉夏人忠信之礼的祝。鬻(yù):煮。余饭:饭含所剩余的米。
⁴ 久:塞。
⁵ 靲(qín):竹篾织的索带。
⁶ 贺:加,指用苇席上下旋卷于重木之上。
⁷ 祝:周祝,熟悉周礼的祝。
【译文】
悬挂器物的横木,要先斫削再凿眼。甸人将横木放在庭中,庭的南北距离若分为三等分,则重木在其南侧的一分处。夏祝将饭含所剩的米盛在两个鬲中,在西墙之下煮成粥。用粗布盖住鬲口,系鬲的绳索是竹篾编的,悬挂在横木上;再用苇席将横木和鬲掩卷起来,苇席由南朝北卷,同时又从右向左卷,然后以竹篾索为带,缚于其上,在后面打结固定。祝取来铭,插在横木上。
(以上是设置悬物的横木。)
厥明,陈衣于房,南领,西上, ;绞横三缩一¹,广终幅,析其末²。缁衾,赪里³,无⁴。祭服次,散衣次⁵,凡十有九称,陈衣继之⁶,不必尽用。
【注释】
¹ 绞:收紧衣服甩的布。缩:纵。
² 析其末:布的两端均撕成三条,以便于打结,中间部分不撕裂。
³ 赪(chēng):赤色。
⁴ (dǎn):缝在被端的丝带,用以识别前后。
⁵ 散衣:除爵弁服、皮弁服之外的衣服,包括褖衣在内。
⁶ 陈衣:陈列而不用的衣服。
【译文】
次日天明,在房内陈放小敛用的衣服,衣领都朝南,由西向东摆放,以西首为尊,一行放不下时,向相反方向转行;收紧衣服用的“绞”,横向的三幅,纵向的一幅,宽度都是一幅,布的两端都撕开。衾被以缁布为被面,里子是赤色的,被端不缝被识。接着陈放祭服,再接着放褖衣等衣服,总共十九套,陈列而不用的衣服又陈放于其后,不必都用上。
(以上是陈放小敛用的衣服。)
馔于东堂下¹,脯醢醴酒。幂奠用功布²,实于箪,在馔东。设盆盥于馔东,有巾。
【注释】
¹ 馔:此处的“馔”字当陈设讲,下文的两个“馔”字指脯醢醴酒。
² 功布:小功之布。
【译文】
陈设在东堂之下的,有干肉、肉酱、醴、酒。遮盖祭品用的小功之布放在箪内,箪在祭品的东侧,作为盥洗器的盆,也是放在东侧,另有拭手用的布巾。
(以上是陈放小敛用的祭品及盥器。)
苴绖¹,大鬲²,下本在左,要绖小焉³ ;散带垂⁴,长三尺。牡麻绖⁵,右本在上,亦散带垂。皆馔于东方⁶。妇人之带,牡麻结本⁷,在房。
【注释】
¹ 苴绖:斩衰之首绖,用粗恶的苴麻制作。
² 鬲(è):通“搹”,用手握物,量其粗细。
³ 要绖:腰绖小于首绖五分之一。
⁴ 散带:用一股麻缠成的带,而不是多股麻绞合成的带。
⁵ 牡麻绖:齐衰至小功的首绖。
⁶ 东方:东坫之南。
⁷ 结本:缠结麻的根。
【译文】
此时尚未成服,小敛时丧服的暂用形式是,斩衰的首绖,要比一鬲的圆径还大,麻根朝下,在头之左,腰绖则比首绖细五分之一;用单股麻缠成,多余部分向下散垂,长度为三尺。齐衰至小功的首绖,麻根在头之右,朝上,其腰绖也用单股麻缠成,多余部分向下散垂。这些都陈放在东坫之南。妇人的首绖与男人相同,腰绖则不同,是用牡麻制作的,麻的根部缠结于腰间;陈设在东房内。
(以上是陈放小敛用的绖带。)
床笫¹,夷衾²,馔于西坫南。西方盥,如东方。
【注释】
¹ 笫(zǐ):床笫,竹席。
² 夷衾:覆盖在尸体上的衾被。
【译文】
床、竹席、覆盖尸体的衾被,陈放在西坫之南。在西堂之下为举尸者准备的盥洗用具,有盆有巾,与东堂之下一样。
(以上是陈设竹席、衾被等。)
陈一鼎于寝门外,当东塾,少南,西面。其实特豚,四鬄¹,去蹄,两胉²,脊、肺。设扃鼏,鼏西末。素俎在鼎西,西顺³ ;覆匕,东柄⁴。
【注释】
¹ 四鬄:将牲体割裂为前面的左肩、右肩,后面的左髀、右髀,共四大块。鬄(tì),通“剔”,割裂牲体。
² 胉(bó):胁骨。
³ 西顺:东西向横放。
⁴ 东柄:匕柄朝东。
【译文】
在正寝的门外陈设一鼎,正对着东塾而稍稍偏南,鼎面朝西。鼎中放有一只被肢解成七块的小猪:前肢左右各一,后髀左右各一,共四块,都已剥去蹄甲;胁骨两块,与脊骨相连的肺。鼎配有鼎杠和鼎盖,鼎盖的方向朝西。盛素食的俎又在鼎之西,首朝东尾朝西;俎上覆扣着匕,匕柄朝东。
(以上是陈放鼎及食物。)
士盥,二人以并,东面立于西阶下。布席于户内,下莞上簟¹。商祝布绞、衾、散衣、祭服。祭服不倒²,美者在中³。士举迁尸,反位。设床笫于两楹之间,衽如初⁴,有枕。卒敛,彻帷。主人西面冯尸⁵,踊无算;主妇东面冯,亦如之。主人髺发⁶,袒,众主人免于房⁷。妇人髽于室⁸。士举,男女奉尸,侇于堂⁹, 用夷衾。男女如室位,踊无算。主人出于足¹⁰,降自西阶。众主人东即位。妇人阼阶上西面。主人拜宾,大夫特拜,士旅之;即位踊,袭绖于序东¹¹,复位。
【注释】
¹ 莞(guān):草名,圆茎空心,可以织席,俗名“席子草”。簟(diàn):竹席。
² 倒:颠倒。衣服迭放时,为使四处厚薄均衡,有的衣服需要颠倒着放。
³ 中:内。
⁴ 衽:卧席。
⁵ 冯尸:将敛时,亲属接触死者的仪式,因亲疏及等级的不同,接触的方式有抚、奉、执等多种。
⁶ 髺(kuò):除去笄、绩,挽束头发。
⁷ 免:用布束发,在此之前用麻束发。
⁸ 髽(zhuā):麻发合结。
⁹ 侇(yí):安放。
¹⁰ 出于足:从死者足部方向绕过。死者头南足北,主人本在东,从死者足前绕行至西。
¹¹ 袭绖:披上衣服,围上麻带,戴上麻绖。
【译文】
准备抬尸的士洗手后,两人一排,面朝东站在西阶之下。在室户之内铺席,底下一重是莞草席,上面一重是竹席。商祝在席上依次迭放敛尸用的绞带、衾被、散衣、祭服。祭服不得颠倒着放,越是好的祭服,越要贴近死者的身体。抬尸的士入室,将死者从尸床上抬至竹席上,再回到堂下西阶前。接着,在堂上的东、西楹柱之间安放床和竹床垫,死者的寝卧之席,与在室内铺的一样,下面是莞草席,上面是竹席,席上有枕头。小敛完毕,将帷幕的出入处的帷布向上掀开。丧主面朝西抚尸顿足痛哭,顿足不计次数;丧主之妇面朝东抚尸顿足痛哭,顿足也不计次数。丧主用麻挽发,袒露左臂,丧主的庶兄弟等在房中用布束发,去冠戴免,他们的配偶则在室中用麻与发合结。士抬起死者的尸体,众男女则在旁捧着尸体,然后将尸体安放在堂上,用夷衾覆盖尸体。众男女在尸周围的位置与在室内时一样,顿足而哭不计次数。丧主从死者足部走到尸体之西,再从西阶下堂。丧主的庶兄弟也随之下堂,在东阶下即位。妇人们则在阼阶之上面朝西而立。丧主向各位来宾行拜礼,如果是大夫,则要一一拜之,对士,则只要拜三拜,表示全部拜遍了。主人回到东阶下面朝西之位顿足而哭,再到东序前披上衣服,围上麻绖,又回到东阶下面朝西的位置。
(以上是小敛迁尸以及挽发等仪节。)
乃奠。举者盥¹。右执匕²,却之;左执俎³,横摄之⁴ ;入,阼阶前西面错⁵,错俎北面。右人左执匕,抽扃予左手⁶,兼执之;取鼏,委于鼎北,加扃,不坐。乃朼载⁷。载两髀于两端,两肩亚⁸,两胉亚,脊肺在于中,皆覆。进柢⁹,执而俟。夏祝及执事盥,执醴先,酒、脯、醢、俎从,升自阼阶。丈夫踊¹⁰。甸人彻鼎,巾待于阼阶下。奠于尸东,执醴酒,北面西上。豆错,俎错于豆东。立于俎北,西上。醴酒错于豆南。祝受巾,巾之,由足降自西阶。妇人踊。奠者由重南东。丈夫踊。宾出,主人拜送于门外。乃代哭¹¹,不以官。
【注释】
¹ 举者:出门举鼎的二人。
² 右执匕:右边的人用右手兼执匕。
³ 左执俎:左边的人用左手兼执俎。
⁴ 摄:持。
⁵ 错:放置。
⁶ 予:给予,放在。
⁷ 朼(bǐ):通“匕”、“枇”,用木勺挑起鼎中的牲肉。载:接过牲肉放在俎上。
⁸ 亚:从两端依次向中央。
⁹ 柢(dǐ):根,本,此指牲骨的根部。
¹⁰ 丈夫:男子,指丧主及众主人。
¹¹ 代哭:更代而哭。为防止孝子悲痛过甚而伤身,让其他亲人轮番号哭,以节其哀。
【译文】
于是举行奠祭。两位抬鼎人洗手后出门。右边的抬鼎者用右手执匕,使匕仰着;左边的人用左手持俎,俎横着;两人分别用另一只手抬鼎入寝门,在阼阶之前,按鼎面朝西的方向放下鼎,俎按面朝北的方向横放。右边的人左手执匕,右手抽出鼎杠,放在左手上,与匕一起拿着;用右手取下鼎盖,放在鼎的北侧,再将鼎杠放在鼎盖上,不必坐下取放。于是,右边的人用匕从鼎中挑出牲肉,左边的人接过来放在俎上。先将牲后面的左右两髀放在俎的两端,接着往髀的内侧放左右两肩,再在其内侧放两胁,带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间,牲肉都倒扣着放,牲骨的根部都朝前。放毕,左边的人持俎等候。接着,夏祝和负责奠祭的执事洗手。夏祝拿着醴走在前面,执事们分别拿着酒、干肉、肉酱和俎跟随其后,从阼阶上堂。主丧的男子们顿足而哭。甸人将空鼎撤到门外,有司在阼阶下执巾等候。在尸体的东侧举行奠祭,执醴、酒者先入内,都面朝北,表示以西首的死者为尊。接着放置笾豆,俎放在笾豆的东侧。放置的人站在俎的北侧,以西首为尊。醴、酒放置在笾豆的南侧。祝从有司手中接过布巾,遮盖在豆、俎、醴、酒之上,然后从尸体的足前绕到西侧,再从西阶下堂,妇人们开始顿足而哭。奠祭者从重木的南侧绕至东侧。主丧的男子们又顿足而哭。祭毕,宾出门,丧主到庙门外拜而送之。于是亲人们轮流号哭,不得请官员来号哭。
(以上为奠祭。)
有襚者,则将命。摈者出请,入告。主人待于位。摈者出,告须,以宾入¹。宾入中庭,北面致命。主人拜稽颡。宾升自西阶,出于足,西面委衣如于室礼,降,出。主人出,拜送。朋友亲襚,如初仪²,西阶东,北面哭,踊三,降;主人不踊。襚者以褶³,则必有裳,执衣如初。彻衣者亦如之,升降自西阶;以东。宵,为燎于中庭⁴。
【注释】
¹ 须:等待。
² 初仪:指本节“则将命”至“主人出,拜送”的仪节。
³ 褶(dié):上衣。
⁴ 燎:大烛。
【译文】
小敛之后,如果还有派人来致送助丧的衣被的,则要先让人传命。摈者出门,请问宾为何事而来,然后入内禀告丧主。丧主便在阼阶下面朝西之位等候。摈者出门,告诉宾,主人已在等候,然后引导宾入内。宾走进中庭,面朝北致词。丧主拜了又叩首。宾从西阶上堂,从死者的足前绕至东侧,将衣服放在尸体东侧的床上,就像在室中尸体尚未小敛时一样,然后下堂,出门。丧主也出门,拜而送之。如果是朋友亲自来致送助丧的衣被,其仪节与上述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不必致词,但要在西阶之东面朝北号哭,以顿足三次为一节,一共三节,然后下堂;主人则不用顿足。用上衣来助丧,就一定会有与之配套的裳,执持衣服的方式与前述相同,都是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裳腰。撤走衣服时也是如此,上、下堂都从西阶,然后拿着衣服到庭东放好。夜晚,在庭中点燃大烛以照明。
(以上是小敛后致送衣服的仪节。)
厥明,灭燎。陈衣于房,南领,西上,。绞,¹,衾二。君襚,祭服,散衣,庶襚,凡三十称, 不在算。不必尽用。东方之馔² :两瓦,其实醴酒,角觯,木柶;毼豆两³,其实葵菹芋⁴,蠃醢;两笾,无縢⁵,布巾,其实栗,不择;脯四脡。奠席在馔北,敛席在其东。掘肂见衽⁶。棺入,主人不哭。升棺用轴⁷,盖在下⁸。熬黍稷各二筐,有鱼腊,馔于西坫南。陈三鼎于门外,北上。豚合升,鱼 鲋九⁹,腊左胖,髀不升,其他皆如初。烛俟于馔东。
【注释】
¹ (jīn):单被。
² 东方:指东堂之下。
³ 毼(hé):白色的毛布,引申为白色。
⁴ 葵菹芋:腌的韭菜不按规定的长度切碎,原大放入。芋,粗大,芋的根叶都很大,故得义。
⁵ 縢(téng):边缘,此指豆的边缘的纹饰。
⁶ 肂(sì):埋棺的坎穴。衽:连接棺与盖之缝的木榫,形如衽,故名。
⁷ 轴:升降棺木的窆车。
⁸ 盖在下:升棺时,棺盖仍在堂下。
⁹ (zhuān):鱼名。鲋(fù):鲫鱼。
【译文】
次日天明,熄灭大烛。在房中陈设大敛用的衣服,衣领朝南,由西向东摆放,以西首为尊,一行放不下时,向相反方向转行。先依次陈放敛尸用的绞带、单被一条、絮被两条。接着放国君赠送的衣服,丧主准备的祭服、散衣,亲者及庶兄弟、朋友赠送的衣服,总共三十套,绞带、单被、絮被不在此数。陈设的衣服不一定都用上。在东堂下陈设的祭品是:瓦 两个,分别盛着醴和酒,角质的觯,木质的勺;白色的豆两个,分别盛着未经切碎的腌菹菜、蜗肉酱;笾两个,没有缘饰,底部垫着布巾,上面放着栗,没有拣选,肉干四条。奠祭用的席在祭品的北侧,大敛用的席则在东侧。在西阶之上挖埋棺的坎穴,其深度以能见到棺与盖之际的木榫为准。放下棺木时,主人不哭,以免影响安放。吊起棺木时用窆车,棺盖仍放在堂下。炒黍和稷各两筐,上面还放着鱼和腊肉,设在西坫之南。把三个鼎由北向南陈设在门外,以北首为尊。上鼎内放的是左右体相合为一的小猪,中鼎内放的是九条 鱼或鲫鱼,下鼎内放的是风干的兔子的左体,但将髀骨除去。豚肉和匕、俎的陈放,与小敛时一样。执烛者站在祭品的东侧等候。
(以上是陈设大敛用品及殡具。)
祝彻盥于门外¹,入,升自阼阶。丈夫踊。祝彻巾²,授执事者以待。彻馔,先取醴酒,北面。其余取先设者,出于足,降自西阶。妇人踊。设于序西南,当西荣,如设于堂。醴酒位如初。执事豆北,南面东上。乃适馔。
【注释】
¹ 彻盥:撤去小敛时的盥洗用具,准备大敛。
² 巾:指小敛时覆盖在祭品上的巾。
【译文】
祝将盥洗用具撤至寝门之外,返入时,从阼阶上堂。男子们顿足而哭。祝又撤去覆盖在祭品上的巾,交给执事者,让他在阼阶下等候。接着撤去小敛用的祭品,祝和执事分别取醴、酒,面朝北而立,等待其他撤物者一起下堂。其余的祭品,先陈设的先撤,撤物者都从死者足前绕过,从西阶下堂。此时妇人们顿足而哭。撤下的祭品都陈设在堂下西序的西南方,正对着堂西檐角的地方,摆放的位置,与堂上一样。执持醴、酒者的位置与在堂上时一样,面朝北,以西首为尊。执持豆、俎者站在豆的北侧,面朝南,以东首为尊。设置完毕,祝和执事者一起到东堂下陈设大敛奠的地方去。
(以上是撤除小敛的祭品。)
帷堂。妇人尸西,东面。主人及亲者升自西阶,出于足,西面袒。士盥位如初。布席如初。商祝布绞、 、衾、衣,美者在外。君襚不倒。有大夫,则告¹。士举迁尸,复位。主人踊无算。卒敛,彻帷。主人冯如初,主妇亦如之。
【注释】
¹ 则告:大夫来吊唁,丧主应下堂拜迎,但如果正在大敛时有大夫来吊唁,则丧主派人出去告知正在大敛,不能拜迎。
【译文】
于是,为大敛而在堂上张设帷幕。妇人们站在尸体西侧,面朝东。丧主与亲属从西阶上堂,从尸体的足部绕到东侧,面朝西,袒露左臂。抬尸的士洗手的仪节和站立的位置都和小敛时一样。有司在东阶之上铺席,方法也和小敛时一样。商祝依次在席上陈放敛尸用的绞带、单被、絮被、衣服,最好的祭服放在外面。国君赠送的衣服不能颠倒着放置。此时如有大夫来吊唁,则派人告知正在大敛,丧主无法下堂迎拜。士将尸体抬到阼阶上的大敛席上后,回到原位。丧主号哭时,顿足不计次数。大敛完毕,撤去帷幕。丧主像小敛时那样抚尸痛哭,丧主之妇也是如此。
(以上是大敛。)
主人奉尸敛于棺,踊如初,乃盖。主人降,拜大夫之后至者,北面视肂。众主人复位。妇人东复位。设熬¹,旁一筐²,乃涂。踊无算。卒涂,祝取铭置于肂。主人复位,踊,袭。
【注释】
¹ 熬:古代齐、楚等地称用火炒熟的五谷之类。
² 旁一筐:棺木的四旁各放一筐炒熟的黍稷。
【译文】
丧主将尸体捧入棺木入敛,像小敛时那样号哭,顿足不计其数,接着盖上棺盖。丧主下堂,拜见晚来的大夫,然后上堂,面朝北察看坎穴中的棺木。众主人回到阼阶下之位,妇人则回到阼阶上之位。于是,放置炒熟的黍稷,在棺木四旁各放一筐,然后在棺木上用木料覆盖,再在其上涂泥。丧主号哭,顿足不计次数。涂泥毕,祝将标志死者身份的旗旌插在坎穴的东侧。主人回到东阶下之位,顿足而哭,然后穿好左衣袖。
(以上是殡。)
乃奠。烛升自阼阶,祝执巾,席从;设于奥¹,东面。祝反降,及执事执馔。士盥,举鼎入,西面北上,如初。载,鱼左首,进鬐²,三列;腊进柢。祝执醴如初,酒、豆、笾、俎从,升自阼阶。丈夫踊。甸人彻鼎。奠由楹内入于室,醴酒北面。设豆,右菹,菹南栗,栗东脯。豚当豆,鱼次。腊特于俎北,醴酒在笾南。巾如初。既错者出,立于户西,西上。祝后,阖户;先由楹西,降自西阶。妇人踊。奠者由重南,东。丈夫踊。
【注释】
¹ 奥:室的西南角。
² 鬐(qí):鱼的脊鳍。
【译文】
于是为大敛设祭席。执烛者从阼阶上堂入室,祝执巾与执席者跟随其后,祭席设在室内西南角,席面朝东。祝回身下堂,与执事一起取祭品。士洗手后,扛鼎入内,放置在东阶前,面朝西,以北为尊,如同小敛时那样。往俎上放鼎中的食物时,鱼头朝左,鳍朝前,一共三列,每列三条鱼;腊肉则骨根部的一端朝前。祝像小敛时那样执醴上堂,执酒、豆、笾、俎的执事跟随其后,从阼阶上堂。男人们顿足号哭。甸人将空鼎撤走。陈放祭品者从东楹柱的西侧入室,执醴者面朝北站在西首。在席前设豆,最右边是盛菹的豆,左边是盛肉酱的豆,菹豆南边是盛栗脯的笾,栗东边是盛干肉的豆。豚俎在豆的东边,再往东是鱼俎。腊肉单独放在两俎的北边,醴、酒放在栗笾之南。与小敛奠时一样,祭品上要用巾覆盖。祭品放毕,执事者出室,站在室户之西,面朝南而立,以西首为尊。祝最后出室,此时要合上门;并且率先绕经西楹柱的西侧,从西阶下堂,执事者随其后下堂。此时妇人们顿足而哭。祝和祝事者从庭中悬挂物品的横木之南向东方走去,回到门东原位。此时男子们顿足而哭。
(以上是陈设大敛的祭席。)
宾出。妇人踊。主人拜于门外,入,及兄弟北面哭殡¹。兄弟出,主人拜送于门外。众主人出门,哭止,皆西面于东方。阖门。主人揖,就次²。
【注释】
¹ 殡:停放着的灵柩。
² 次:丧次,居丧时的住处,服斩衰者在倚庐,服齐衰者在垩室。
【译文】
来宾退出时,妇人顿足而哭。丧主在寝门之外拜而送宾,然后入室,与同族兄弟们面朝北向着灵柩号哭。接着,同族兄弟退出,丧主也在寝门之外拜送。众主人出殡宫之门时,哭声停止,大家都在寝门外的东方面朝西而立。有司在室内合上门。丧主向众主人拱手行礼,然后各就丧居。
(以上是大敛完毕送宾及亲属。)
君若有赐焉¹,则视敛。既布衣,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门外,见马首,不哭,还,入门右,北面,及众主人袒。巫止于庙门外,祝代之。小臣二人执戈先,二人后。君释采²,入门,主人辟³。君升自阼阶,西乡。祝负墉,南面;主人中庭。君哭。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出。君命反行事,主人复位。君升主人,主人西楹东,北面。升公卿大夫,继主人,东上。乃敛。卒,公卿大夫逆降,复位;主人降,出。君反主人,主人中庭。君坐抚,当心。主人拜稽颡,成踊,出。君反之;复初位;众主人辟于东壁,南面。君降,西乡,命主人冯尸。主人升自西阶,由足,西面冯尸,不当君所;踊。主妇东面冯,亦如之。奉尸敛于棺,乃盖;主人降,出。君反之。入门左,视涂。君升即位,众主人复位。卒涂,主人出;君命之反奠。入门右,乃奠,升自西阶。君要节而踊⁴,主人从踊。卒奠,主人出,哭者止。君出门,庙中哭。主人不哭,辟。君式之⁵。贰车毕乘⁶,主人哭,拜送。袭,入即位;众主人袭。拜大夫之后至者,成踊。宾出,主人拜送。
【注释】
¹ 君若有赐焉:指国君亲临大敛。依常礼,国君在士殡后前往吊唁,若国君亲临大敛,则视为恩赐。
² 释采:脱去吉服。此从万斯大说。郑玄注认为“采”通“菜”,释采即奠菜祭门神,亦可通。
³ 主人辟:主人身穿丧服,不敢以此见国君,所以回避。辟,通“避”。
⁴ 要节而踊:在需要踊的仪节处踊。要,会,遇。
⁵ 式:站在车上,手扶车前横木,略为欠身,向他人致意。
⁶ 贰车:副车。
【译文】
国君若有对士的恩赐,那就是亲临大敛了。丧主闻讯,要预先铺设好绞带、衣被。国君到达时,丧主要到外门之外迎接,看到国君车驾的马头,就不再号哭,转身从门的右侧入内,在门东面朝北而立,并与众主人一起袒露左臂。随君前来的男巫走到庙门外立定,丧祝代替巫为国君先导。两名小臣执戈先行,另二人执戈随后。国君脱去吉服,入门,身穿丧服的主人回避。国君从阼阶上堂,在东序前面朝西而立。丧祝背靠东房之墙,面朝南而立;丧主到中庭面朝北而立。国君面对尸体而哭,丧主也跟着哭,并且向国君拜而叩首,又按规定三番顿足而哭,然后到庙门外等候。国君命令丧主返回行大敛之事,于是丧主回到中庭。国君请丧主先上堂,丧主从西阶上堂,在西楹柱的东侧,面朝北而立。接着,公、卿、大夫依次奉命上堂,站在丧主之西,以东首为尊位。于是开始大敛。敛毕,公、卿、大夫按照与上堂时相反的顺序下堂,回到哭吊之位;接着丧主下堂,出庙门。国君命丧主返回,丧主回到中庭站立。国君在尸体的东边坐下,抚摸死者的心口处,丧主拜而叩首,再按规定的次数顿足而哭,然后出庙门。国君又命丧主返回,丧主回到门内东侧之位,众主人都在东墙下回避国君,一律面朝南。接着国君下堂,面朝西而立,命令丧主上前抚尸。丧主从西阶上堂,从死者足前绕至尸床东侧,面朝西抚尸,但不能抚摸国君抚摸过的地方,然后顿足而哭。丧主之妇奉命上堂,面朝东抚尸,其仪节也是如此。抬尸入棺时,丧主要捧住死者的头部,于是盖上棺盖。然后,丧主下堂,出庙门。国君命丧主返回。丧主入门后站在左侧,注视有司往棺上涂泥。国君上堂,即东阶上之位,众主人也都回到阼阶下原位。涂完泥,丧主出庙门。国君又命丧主返回察看陈设祭席。丧主从门右侧入内,于是开始陈设祭席,执事者从西阶上堂。国君在必要时顿足而哭,丧主跟着顿足而哭。执事者将祭席摆设完毕,丧主出庙门,号哭者停止哭泣。国君出庙门后,庙中哭声又起。正在门外的丧主不能哭,因为国君将要离开,应暂避。国君上车后,扶轼欠身,向丧主致意。接着,随行人员也都上了副车。此时,丧主号哭,拜送国君。然后穿好左衣袖,入庙门到东阶下即位;众主人也随后穿好左衣袖。丧主礼拜大夫,要按规定三番顿足而哭。宾出门时,丧主要拜送。
(以上是国君亲临大敛的仪节。)
三日¹,成服²,杖,拜君命及众宾。不拜棺中之赐³。
【注释】
¹ 三日:从死者始死日起算的第三天,即殡后的次日。
² 成服:死者刚死的两天,丧主与亲属只束发、围绖带,从第三日起,则要依规定服各自应服的丧服,丧冠、丧屦及衣服都要穿上,此即“成服”。
³ 棺中之赐:即襚,宾客所赠助丧的衣物。
【译文】
第三天,丧主与亲属开始正式服丧,应该有丧杖的要执持丧杖。此时可以出门拜谢国君的吊唁,顺便拜谢众宾客,不必拜谢他们赠送助丧衣物,因为那不是送给自己的。
(以上是成服)
朝夕哭,不辟子卯¹。妇人即位于堂,南上,哭。丈夫即位于门外,西面北上;外兄弟在其南,南上;宾继之,北上。门东,北面西上;门西,北面东上;西方,东面北上。主人即位,辟门。妇人拊心²,不哭。主人拜宾,旁三³ ;右还,入门,哭。妇人踊。主人堂下,直东序,西面。兄弟皆即位,如外位。卿大夫在主人之南。诸公门东,少进。他国之异爵者门西,少进。敌⁴,则先拜他国之宾。凡异爵者,拜诸其位。彻者盥于门外⁵,烛先入,升自阼阶。丈夫踊。祝取醴,北面;取酒,立于其东;取豆、笾、俎,南面西上。祝先出,酒、豆、笾、俎序从⁶,降自西阶。妇人踊。设于序西南,直西荣。醴酒北面西上;豆西面,错。立于豆北,南面。笾、俎既错,立于执豆之西,东上。酒错,复位。醴错于西,遂先⁷,由主人之北适馔。乃奠,醴、酒、脯、醢升。丈夫踊,入。如初设,不巾⁸。错者出,立于户西,西上。灭烛,出。祝阖户,先降自西阶。妇人踊。奠者由重南东。丈夫踊。宾出,妇人踊,主人拜送。众主人出,妇人踊。出门,哭止。皆复位。阖门。主人卒拜送宾,揖众主人,乃就次。
【注释】
¹ 子卯:子日、卯日,古时的忌日。
² 拊心:捶胸。拊(fǔ),击、打。
³ 旁三:南面、西南、东面,每一面都拜三拜,表示遍拜。
⁴ 敌:双方爵位相同。
⁵ 彻:撤除昨天大敛时所陈设的祭品。
⁶ 序从:依次序跟从。
⁷ 遂先:接着先到朝奠之馔处去,不再回到原位。
⁸ 不巾:祭品中如有菹、栗,则必定有俎,俎上必用巾覆盖,而大敛奠没有菹、栗,也没有俎,所以不用巾。
【译文】
每天早晚,以及哀痛时,家中的男女都到殡宫号哭,不必避子、卯忌日。妇人们到堂上即位,面朝西,从南向北排列,以南首为尊,号哭。男人们在殡宫门外即位,面朝西,从北向南排列,以北首为尊;应服丧的异姓男子接着往南排,以南首为尊;再接着是宾客,以北首为尊。诸公等站在外门东侧,面朝北,以西首为尊;异国有爵者站在外门西侧,面朝北,以东首为尊;士站在西方,面朝东,以北首为尊。丧主在庙门外东侧即位后,殡宫之门打开。此时,妇人捶胸,但不哭。丧主向众宾客行拜礼,每一面拜三拜,表示已全部拜遍;然后向右转身,入庙门号哭。妇人们顿足而哭。丧主在阼阶下,对着堂东序的地方,面朝西而立。众兄弟也都即位,站立的方位与在门外时一样。卿大夫站在丧主的南侧。诸公在门东,比士的私臣稍稍靠前。异国的卿大夫站在门西,比诸公的有司稍稍靠前。如果本国卿大夫爵位与异国来宾相同,则要先拜异国的来宾。凡是有各种爵位的,丧主要到其面前,一一行拜礼。撤大敛祭品者,在门外洗手,执烛火者先入室,经由东阶上堂。此时,男子顿足而哭。祝先取醴,然后面朝北,等候其余的撤者一起下堂;取酒者取毕,立在祝的东侧;取豆、笾、俎者取毕,面朝南而立,以西首为尊。于是,祝先出室,然后执酒、豆、笾、俎者依次出室,从西阶下堂。此时,妇人们顿足而哭。撤下的祭品放在西序的西南、正对着西端屋翼的地方。执醴、酒者面朝北,站在西方上首;执豆者面朝西,放下豆,然后站在豆的北侧,面朝南。执笾和俎者放好笾、俎后,站在执豆者西侧,以东边为尊;执酒者放下酒,回到祝的东边,面朝北。祝将醴放在酒的西边,率先从丧主的北侧,向东走到堂下设朝奠之馔的地方。于是设朝奠的祭席,祝和执事们执醴、酒、干肉、肉酱从西阶上堂。此时男子们顿足而哭,祝和执事进入室内。祭品摆设的方式与大敛时一样,但不设巾。摆完祭品后,执事们走出室外,并排站在室户之西,以西首为尊。祝熄灭火烛后出室,然后合上门,率先从西阶下堂。此时妇人们顿足而哭。设祭品者从庭中挂物的横木南侧绕过,向东走回门东原位,此时,男人们顿足而哭。宾客出门时,妇人们顿足而哭。丧主送宾至庙门外,拜而送之。众主人出来时,妇人们顿足而哭。出庙门后,哭声停止。众主人在门外东边各复其位,接着合上门。丧主拜送宾客完毕,向众主人行拱手礼,然后回到各自的丧居。
(以上是朝夕哭奠。)
朔月¹,奠用特豚、鱼腊,陈三鼎如初。东方之馔亦如之。无笾,有黍稷。用瓦敦,有盖,当笾位。主人拜宾,如朝夕哭,卒彻。举鼎入,升,皆如初奠之仪,卒。释匕于鼎,俎行。 者逆出,甸人彻鼎。其序:醴酒,菹醢,黍稷,俎。其设于室:豆错,俎错,腊特,黍稷当笾位。敦启会²,却诸其南。醴酒位如初。祝与执豆者巾,乃出。主人要节而踊,皆如朝夕哭之仪。月半不殷奠。有荐新,如朔奠。彻朔奠,先取醴酒,其余取先设者。敦启会,面足³,序出,如入。其设于外,如于室。
【注释】
¹ 朔月:每月朔日,即每月初一。
² 会:敦盖。
³ 面足:让敦的足间朝前。
【译文】
每月初一,所设祭品为一只小猪、鱼和风干的兔肉,陈放在三只鼎内,与大敛时一样陈放在庙门外。设在堂东的祭品也是如此,只是没有笾,而有黍和稷,用瓦敦盛放,有盖,放置在原先放笾的地方。丧主拜宾的节,与朝夕哭时拜宾一样。拜毕,撤去昨日的祭品。设奠时执事找鼎入门,将牲体放入鼎内的仪节与初奠时一样。接着,用匕将牲体从鼎中挑出,放在俎上,再将匕放入鼎中,执俎者端上堂。执匕着按与进来时相反的顺序退出。甸人将空鼎撤走。祭品入室的秩序是:醴、酒、菹、醢、黍、稷、俎。在室内放设的位置是:盛肉酱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两豆之东,鱼俎又在其东,腊肉单独放在俎豆之北。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敛时放笾的位置,敦盖打开后,仰置于敦的南侧。醴、酒的位置与大敛时一样。祝和执豆者用巾遮盖在牲肉上,然后退出。丧主在仪节需要时顿足而哭,与朝夕哭时一样。月半时,不再像初一那样盛奠,而仍与朝夕奠一样。行祭新之祭,就像初一所陈设的那样。撤走初一的祭品,先取醴、酒,其余的祭品先设者先撒。敦盖打开,撤走时让敦足之间向前,撤奠者出室的次序与入室时一样。祭席改设在室外西序西南时,位次与室内一样。
(以上是朔月奠及荐新。)
筮宅,冢人营之¹。掘四隅,外其壤。掘中,南其壤。既朝哭,主人皆往,兆南北面²,免绖。命筮者在主人之右³。筮者东面,抽上,兼执之,南面受命。命曰:“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宅。度兹幽宅,兆基无有后艰?”筮人许诺,不述命,右还,北面,指中封而筮⁴。卦者在左。卒筮,执卦以示命筮者。命筮者受视,反之,东面。旅占,卒,进告于命筮者与主人:“占之曰从。”主人绖,哭,不踊。若不从,筮择如初仪。归,殡前北面哭,不踊。
【注释】
¹ 冢人:掌墓地的小吏。
² 兆:兆域,即墓地。
³ 命筮者:指宰。
⁴ 中封:墓地中央挖出来的土。
【译文】
用卜筮的方法择定死者的安葬处后,冢人度量墓地。挖掘墓地四角,所起的壤土堆在四角之外。挖掘墓地的中央,所起的壤土堆在墓地南侧。朝哭之后,丧主和众主人都前往预选的墓地之南,面朝北而立,解除绖带。宰站在主人右边。筵者面朝东,抽去筮草筒的上部,左手将上、下部一起拿着,面朝南接受丧主之命。主人命令说:“哀子某人,为其父某甫卜筮选择墓地。选定此处为幽冥之宅,墓地始得,将来有灾难吗?”筮者闻命应诺,不再重述丧主之命,向右转身,面朝北,指着墓中央所起壤土卜筮,记卦者在其左边。筮毕,筮者将所得之卦交给宰。宰接来看过后,还给筮者,筮者面朝东,与其下属的筮人共同占筮此圭的吉凶,占筮毕,上前禀告宰和丧主:“占筮的结果是吉利。”丧主又围上绖带,号哭而不顿足。如果占筮的结果不吉利,再另选墓地占筮,仪节与前面相同。回去后,丧主在殡之前,面朝北号哭,但不顿足。
(以上是筮择墓地。)
既井椁¹,主人西面拜工,左还椁,反位,哭,不踊。妇人哭于堂。献材于殡门外²,西面北上,。主人遍视之,如哭椁。献素、献成亦如之³。
【注释】
¹ 井椁:呈井字形构架的椁木。
² 材:做明器用的木材。
³ 素:外形已成,尚未而的明器。成:已是成品的明器。
【译文】
呈井字形的椁木做完后,丧主在殡门东面朝西拜谢工匠,然后向左转身周绕椁架一圈,回到原位,号哭而不顿足。妇人们在堂上号哭。进献来做明器的木材放置在殡门之外,面朝西,从北向南排放,以北首为尊位,然后向相反方向转行。丧主检视一遍后,要像检视椁木时那样号哭。献尚未修饰的明器和已完工的明器,仪节也是如此。
(以上是检视椁木等。)
卜日,既朝哭,皆复外位。卜人先奠龟于西塾上,南首,有席。楚焞置于燋¹。在龟东。族长莅卜²,及宗人吉服立于门西,东面南上。占者三人在其南,北上。卜人及执燋、席者在塾西。阖东扉,主妇立于其内。席于 西阈外。宗人告事具。主人北面,免绖,左拥之。莅卜即位于门东,西面。卜人抱龟燋,先奠龟,西首,燋在北。宗人受卜人龟,示高³。莅卜受视,反之。宗人还,少退,受命。命曰:“哀子某,来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⁴,无有近悔⁵ ?”许诺,不述命;还即席,西面坐;命龟,兴;授卜人龟,负东扉。卜人坐,作龟⁶,兴。宗人受龟,示莅卜。莅卜受视,反之。宗人退,东面。乃旅占,卒,不释龟,告于莅卜与主人:“占曰:‘某日从。’”授卜人龟。告于主妇,主妇哭。告于异爵者,使人告于众宾。卜人彻龟。宗人告事毕。主人绖,入哭。如筮宅。宾出,拜送。若不从,卜择如初仪。
【注释】
¹ 楚焞:灼龟用的荆木枝条。楚,木名,又名“荆”。焞(tūn),灼龟。燋(jiāo):用明火点燃的苇束。
² 族长:掌族人亲疏等事务的有司。
³ 示高:将龟腹甲高起而可灼的部位给卜者看。示,给…看。
⁴ 考降:成其下棺落葬之事。考,成。降,下。
⁵ 近悔:接近咎悔,如天雨不能落葬等。
⁶ 作龟:灼龟,用燃着的荆树枝灼龟甲,使之受热而出现裂纹,视裂纹而定吉凶。
【译文】
占卜落葬日期的那天,丧主和众主人在朝哭之后都到殡宫外就位。卜人先将占卜用的龟甲放在西塾上,首部朝南,龟甲下铺着席。灼龟用的荆木枝放在燃着的苇束上,位置在龟甲的东侧。族长亲临卜日仪式,与宗人一样穿着吉服站在门的西侧,都面朝东,以南首为尊。三位占卜者站在他们的南侧,而以北首者为尊。卜人和执有明火的苇束者、铺席者站在西塾之西。有司合上东边的门扉,丧主之妇立在门内。接着在门橛之西、门限之外铺席。宗人禀告丧主,一切准备完毕。丧主面朝北,解去绖带,搭在左臂上。亲临卜事的族长在门的东侧即位,面朝西。卜人怀抱龟甲,燃着明火的苇束已先放好,接着放下龟甲,首部朝西,苇束在北边。宗人从卜人手中接过龟甲,将腹甲高而当灼的部位给族长看。族长接过龟甲检视,然后交还宗人。宗人转身,稍向后退,接受族长之命。族长以丧主的口气说:“哀子某人,在未来的某日,占卜落葬其父某甫。成此幽室下棺,有无接近咎悔之事?”宗人闻命应诺,不再复述,转身回到席上,面朝西而坐;将命辞传达给龟,然后起身,将龟甲交给卜人,背负东边的门扉而立。卜人坐下,用荆树枝灼龟,然后起身。宗人接过龟甲,请族长观察。族长接过来观察后,交还宗人。宗人退下,面朝东而立。于是,三位占者一起占卜所得之卦,占毕,宗人不放下龟甲,而向族长和丧主禀告:“占卜的结果是:‘葬日吉利’,然后,宗人将龟甲交还卜人。又将占卜结果向丧主之妇禀告,丧主之妇号哭。宗人再将占卜结果向异国的卿大夫报告,最后派人向未到场的宾客报告。卜人撤走龟甲。宗人向丧主禀告,占卜葬日之事已经完毕。丧主又系上绖带,到殡前号哭,其仪节与占筮墓地后到殡前号哭时一样。于是宾客退出,丧主出庙门拜送。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可以重新占卜,其仪节与此相同。
(以上是卜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