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拂天变而不畏,恤大乱而不知——看温家宝在西南旱灾灾区的言行

  下载全书

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广西等西南省份大旱,四五千万民众无水可喝。就连云南这样水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就连四川这样名字中带有河(川)字的省份,都陷入了滴水贵如油的困境之中。这不是天灾,这是人祸,是当局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造成的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中国越来越像非洲了。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遇到水旱、地震等灾害,皇帝们会到天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上帝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甚至下罪己诏自责。而中共领袖们的分工是井然有序的:作为党魁的毛泽东和胡锦涛,一般都躲在中南海里大笔批示;而作为在第一线工作的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和温家宝,则赶赴灾区视察,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这并不能说明周恩来、温家宝比毛泽东、胡锦涛好心或亲民,而是各司其职:皇帝做皇帝的事情,首辅做首辅的事情。

一个村庄的命运被改变了,整个灾区的命运呢?

此次西南地区旱灾,温家宝三赴灾区,灾区人民比盼望下雨还要盼这位「人民的好总理」的莅临。《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婧从广西东兰发回了题为《广西:温总理治旱》的专稿。这篇报道特别描述了温家宝视察前后东兰县巴造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离温家宝来东兰还有十天的时候,当地官员便开始精心准备,所谓的「准备」,也就是营造旱情并不严重、官民一体斗志高之类的假象。三石镇副镇长黄遥说:「各级干部都特别紧张,几天几夜没合眼……你知道领导重视到什么程度吗?我们准备了一个向总理汇报用的东兰县全县抗旱示意图,需要摆放在巴造村村委会门口。在一天之内,就有不同级别的四个领导先后对摆放方式和位置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如此周密的布置,温家宝还能看到什么真相呢?他当然知道自己看到只是舞台布景,但他不会戳破这层窗户纸,他与基层官员之间早已达成了最大的默契。一旦说破,整个谎言帝国也就崩溃了。

温家宝走的是一条金子之路。温家宝离开之后,巴造村的村民们确实有福了:共三千多米崭新的输水管网架在了巴造村,将一里外的水引到每家每户。三石镇办公室主任陆锋说:「现在各地都被要求上报项目。我们这个作为样板工程,应该是最快批下来的。」根据《东兰县抗旱减灾工作情况汇报》显示,总理带来的实惠还包括,上马水利项目四批一百五十六个,做到开工竣工率百分之一百、配套资金到位率百分之一百,组织实施总投资达两千多万元的库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让其他地方望眼欲穿的一系列好处,可以说是瞬间降临,难怪人们盼星星盼月亮地巴望总理大人亲临现场——当地村民黄妈秋感激涕零地说:「温总理是巴造村的贵人,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看来,总理毕竟不是常人,即便天公仍不下雨,只要总理来了,一切都会改变的。看来,温家宝并非人们嘲讽的「温秀秀」,他还是可以做点实事的。当年,毛泽东谦虚地对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并没有改变世界,我所能改变的也就是北京的几条街道而已;今天,温家宝也可以谦虚地对全世界说,我虽然不能让中国人民全都站起来,但我至少可以让一个村子里的居民有水喝。总理屈尊来做村长的工作,这也是一种事必躬亲、无微不至的「爱心」,对于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青天大老爷,谁还能忍心批评呢?

然而,就连《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也忍不住在标题下面写了一句绵里藏针的评论:「在广西,一个被温总理改变了旱情的乡村颇为幸运。而它背后是整个自治区的旱情仍在不断持续、加重。」不仅是广西,整个西南五省的灾民已经接近一亿人,其中饮水困难的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温家宝改变了一个巴造村的状况,如何改变整个西南五省的灾情呢?皱几下眉头,捡几块泥土,训几个官僚,少喝一杯茶,多说几句贴心话,就能拯救日益弥漫的旱情吗?(待续)

中国百姓的青天情结与奴隶人格

温家宝在东兰县旱区走访了一天之后,拟了一副对联:「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横批是「日新月异」。下级官员们领悟,原来总理是让我们打造「环保县」啊,真是高瞻远瞩。在灾区百姓嗓子干燥如火的时刻,总理大人居然有心思吟诗作赋,可见其才高八斗。这副对联让我想起温家宝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学课堂上亲笔写下的「多难兴邦」四个字。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百姓的灾难怎么就成了大人物们勃然兴起的代价?我还想起一个深情歌颂「中国站起来」的无耻文人说过,四十万在奴隶工厂中因工伤而残疾的农民工,将他们的身体「奉献」给了中国的崛起。人家又不是自愿,凭什么不由分说地「代表」人家「奉献」呢?这个自称「站在底层」的家伙,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双腿和双脚统统奉献出来呢?温家宝的这副对联不知又要感动多少余秋雨式的帮闲了。但我要反问的是:既然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总理大人为何不将自己的家从中南海般到这里来呢?面对如此秀美之风景,必定能够日吟唐诗三百首。

温家宝的对联充其量也就是乡间秀才的水平,文从字顺而已。没有毛太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霸气,也没有周忠肃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纯真。在老百姓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总理,温家宝最需要做的,并不是写对联、留墨宝,而是思考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的大旱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又如何才能预防之。正是这些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显示政绩,为了提升GDP,不顾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大肆修建电站和水库,才造成了集中中国水资源百分之七十的西南五省居然发生亘古未有之旱灾。连湄公河流域的几个下游国家也纷纷抗议中国以邻为壑的做法。所以,此时此刻,温家宝最需要做的,不是诗兴大发,不是滴几串眼泪(除非他的眼泪流成长江黄河,彻底解决西南五省的旱情),而是深刻检讨当局大建大坝政策的失误,向民众道歉,向自然低头。

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民众选举出来的温家宝,哪里有向民众道歉的素质呢?任何一场灾难,都会成为他搔首弄姿、展示演技的好机会。《中国新闻周刊》记录了当地一名七十六岁的居民黄妈秋的一句感叹——「我有福气啊,这么大的年龄还能够见到总理。」黄妈秋一脸幸福,「总理来了以后,好多困难都解决了。」彷佛为了见到总理一面,不惜自己受灾一般,这就是中国人的优良素质吗?难怪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要代那些死于地震的孩子立言说「纵做鬼,也幸福」了。

在我看来,黄氏的这句话是当下中国人精神状态最真实的写照。那些有可能当面质问和批评总理大人的危险人物,早被地方官员「和谐」掉了。当地的官员们在十天前就反复梳理和甄别,凡是忤逆不孝者都赶到戒严线之外去,剩下来的那些可能与总理打照面的居民,无不是真心爱戴总理的顺民。顺民们最大的福气,不是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乃是见到从北京来的大人物,就好像见到观音菩萨和财神爷一样。在此意义上,温家宝之所以成为温家宝,就是有这么多痴迷于青天大老爷的民众;共产党之所以作威作福至今,就是有这么多「奴在心者」的国人安于被奴役的命运。(待续)

总理不喝茶,我们被喝茶

以表演艺术而论,在中共的历届总理中,直追周恩来的,大概就算温家宝了。自己也没有想到突然黄袍加身的江泽民,也很喜欢演戏,不过他像是话剧演员,举手投足都过于矫情,不如温家宝那种自然朴实的演出风格更受欢迎。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说,温家宝来到重灾区云南省陆良县芳华镇狮子口村的时候,拔起一棵大麦,看到麦穗干瘪,顿时「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在干涸见地的水库,他「弯腰捡起一个蚌壳,沉默良久」。

更加「催人泪下」的一幕,发生在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七十四岁的村民王顺生在水窖打水,温家宝亲自拎起绳子打上一桶。温家宝比王顺生年轻好几岁,长期养尊处优,自然比披星戴月的老农民更可老当益壮。在院子里,王顺生的老伴起身给总理倒茶,温家宝微笑着婉拒:「我们不能喝你们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

连茶水都不喝一口,自律之严,宛如圣人。如此贴心的话儿,亿万「屁民」岂不泪如雨下、永生铭记?我想,这篇报道今后一定会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与周恩来的衬衣、朱德的扁担和毛泽东在大饥荒年代里不吃红烧肉的规定等故事相映生辉,且代代相传,甚至比钻石还要恒久远。但是,温家宝不喝茶,灾区的数千万民众难道就有茶喝了吗?正如毛泽东假惺惺地宣布不吃红烧肉,那些被他的暴政饿死的数千万民众就能起死回生吗?

温家宝另一番更有意思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说:「面对旱灾,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群众的努力更重要。」换言之,当你们交税的时候,不能忘了对政府的义务;当你们遇到灾难的时候,不要寄希望于政府,而要自力更生。那么,老百姓凭什么要缴税给一个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不愿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政府呢?那么,你这个自称日理万机的总理,除了演戏之外,还在做些什么呢?清末大厦将倾,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发出「拂天变而不畏,恤大乱而不知」的警告,这样的警告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温家宝。

温家宝在「不喝茶」这一中的演技,让奥斯卡奖和金马奖的影帝们都甘拜下风,他才是实至名归的世界第一影帝啊。关于喝茶,另一些中国人有迥然不同的体验:据独立作家冉云飞的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被喝茶」的异议人士、维权人士、宗教人士等超过两百人。美联社专门作了一篇关于中国的「被喝茶党」的报道,美国有反对奥巴马的社会主义政策、捍卫立国之初的基本价值的「茶党」,中国却有为了捍卫公民的基本人权而遭到国宝警察骚扰的「被喝茶党」。是的,温家宝可以拒绝老百姓献给他的那杯粗茶,民间维权人士却不能拒绝「中国的盖世太保」邀请共饮的那杯苦茶。

如果说影帝的尊严在于不喝百姓的茶,如同共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那么,中国的人权捍卫者的尊严在哪里呢?在于被迫喝国保警察的茶,如同圣经中所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待续)


1.8陶兴瑶与阿米尔,谁更有尊严?1.10当总理,还是当地质专家?

1.9拂天变而不畏,恤大乱而不知——看温家宝在西南旱灾灾区的言行|第一卷 从来白骨易成精 化作千娇百媚形|中国影帝温家宝 - 余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