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泰州在江苏省中部长江南岸,出过很多名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佛教界的东初老人,都是我们熟悉的。梅兰芳的祖籍也在泰州。
主簿,县政府小吏,担任书记工作。这样的人物能劳动王安石为他树碑立传,因为两家有些因缘,文章中有交代。
墓志铭,记述表扬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的文字,用两块石头制作,一块放在墓前,叫碑,一块埋在土中,叫志。墓志铭照例求文豪大家撰写,这笔稿费曾是韩愈的重要收入。墓志铭隐恶扬善,浮华失实,常受文学家轻视,但经过久远的年代,有些墓志历劫出土,留下一些好书法,别有价值。有个人养鹤,他的鹤死了,留下一块“瘗鹤铭”,文章普通,书法非常重要。
铭,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本来是短小的警句格言,刻在日常使用的器具上,有励志、警戒等作用。鼎有鼎铭,盘有盘铭,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汤王的盘铭。后来把记载优良事迹的文字刻在石头上,像某些纪功碑,也叫铭。
王安石,北宋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今江西临川人。他得到仁宗的信任,推行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平生最著名的一件事。他在变法运动中和司马光、苏东坡等人的“文斗”,也很精彩。
王安石的个性很强,有人称他“拗相公”,意思是他这个人很别扭,很难“乔”定。他总是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不与众人妥协,主持变法的时候,他抵抗一切压力,声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的性格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批评家说的“议论高奇”。
举例证之:项羽垓下之败,全军覆没,逃到江边,过江就是他的老根据地江东,他在江边自杀了。后世许多人觉得惋惜,认为他应该过江重整旗鼓,与刘邦再争天下,可是王安石在他的诗里问:项羽在江东还有政治本钱吗?偶像毁灭,江东子弟还肯响应他追随他吗?
再看昭君和番,王昭君绝代美人,受毛延寿陷害,离开汉家宫殿嫁到匈奴的帐篷里去,大家都很心疼,都觉得她受的委屈太大。王安石在他的诗里说,昭君在汉宫里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即使皇上有一天宠爱他,荣华富贵也很短暂,不知哪一天打入冷宫,“人生失意无南北”。她嫁到胡地,胡人待她很好,“汉恩自浅胡自深”,比她在汉宫的日子好过。
君指死者讳名字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编家谱其世家家族史,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墓志的格式,照例先写死者的姓名籍贯。使后人一望而知这里埋葬的是谁。中国传统“死者为大”,写墓志的人尊敬对方,尊称他是“君”,不直接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名字前面先加一个“讳”字,“讳”的意思是不可说,用在这里表示我本来不该说,现在我不得不“犯讳”。“君讳平”,变成大白话:他的名字叫平。坟墓里这位许平先生,就是他们家谱里的泰州海陵县主簿啊。
谱,本是名词,家谱。在这里作动词用,排列他的祖先门第、家族成员,编写家谱。看来这位许主簿的家庭跟王安石有交情。
君许主簿既与兄元哥哥的名字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luò不羁拘束,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智慧计谋为当世大人大人物所器重。
“称天下”,见称于天下,天下人都称赞他们手足相亲相爱。
“不羁”,有才干有作为的人,日常的生活态度很放得开,不会被世俗琐碎的规矩套住,但是一定坚守大原则。
墓志铭称述死者的优点,友爱是德行,善辩说有智略是才能。世人往往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这哥儿俩才德兼备。
哪种值得写?可风(教化),可传(历史真相),可泣(大悲剧),可歌(异常)。界限不是很严格,看写作的人怎样处理。
大人物的工作,长期注意什么地方有人才,就像捉蟹的人每天观察池塘,看水面上有没有蟹吐出的泡沫。某些大人物对许家兄弟的才干早有印象。
宝元宋仁宗年号时,朝廷开方略考试科目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范仲淹、郑文肃公郑戬,争以君所为立身行事书上书朝廷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皇帝家庙斋郎官名,管祭祀,已而不久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朝廷开方略之选,在正常的例行的科举之外,举行特考,寻求有某种专长的人才。朝廷命令各地大员推荐,再从其中考选。郑戬、范仲淹当时都在陕西掌权,他们向朝廷推荐这位许君。许君入京应考录取,派在皇帝的祖庙中管祭祀之事,不久外放泰州海陵县主簿,做县太爷的助理。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不推辞自许期许,欲有所为;然终结果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逝世。噫!其可哀也已!
“其可哀也已”,(这件事)真叫人难过啊!“也已”,感叹的语气。
简要概括死者生平,抓住要点。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里应该对下层人物表示敬意,现在“下层”一词已经淘汰,改用基层。小人物办小事,但“魔鬼藏在细节里”,想想看,造桥的时候,铆钉没有到位;打针的时候,药瓶上贴错了标签,会发生什么结果?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发出求救的信号,附近有一条船没有赶来救援,因为那条船上的报务员睡着了,结果淹死一千五百多人。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他只能办大事,没人替他办小事。有学问的人说,王安石推行新政,有些办法很好,可是政令出了朝廷,到了地方,执行细节的人借机会扰民自肥,新法就成了公害。每一件大事都化为百千件小事,每一件小事都靠健全的小人物把它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那件大事才是好事。
有些小人物一生做一件小事,但一直尽忠职守,不犯错误,这种人非常重要。日本的电影公司为火车站上扳铁轨的工人拍过一部片子,那时这件事用手工来做,一个人一辈子按照火车时间表行事,火车进站或出站要经过一片复杂的轨道,扳轨工人及时替它们排正确的路线,火车才可以不出轨、不互撞。这部片子拍出扳轨工人一生的辛酸,但是靠辛酸的铺垫,拍出他可敬的形象。
有学问的人指出,社会上有许多人才能比职位高——怀才不遇?还有一些人职位比才能高——滥竽充数?工作绩效都是居下位的人做出来,如果他一直升,有一天“升到他不能胜任的位子为止”,这人就没有用了。
郑板桥说他出书从来不求王公大人、湖海名士作序。有没有人告诉子孙不可求高官作墓志铭?从前孝子贤孙以重金求得的墓志铭常常不能用,位高者俯视死者,立意措辞不足以给死者增光。
士读书人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上牙下牙不能咬合固宜。
有一种读书人,他脱离现实,违反公众认同的准则,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纵然遭受社会的打击也不改变,他不求体制内发展,他修来世不修今生,这种人没有谁愿意跟他合作,那是当然。
英敛之说过“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以上是第一种人。
若夫像那些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常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
“势物”,形势和外面的事物。或作“势利”,权势利禄。
有些聪明人,一心要在功名利禄方面求发展,看准时机,调整身段,投入形势之中,八方风雨会合,还是常常没有贵人提拔他,这样的人也数不清。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干,未得重用。后来汉武帝听说冯唐很好,想起用他,这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做官了。
李广,西汉名将,一生和匈奴作战,打过许多胜仗,始终未能封侯,算命的说他命不好。
汉武帝看见他的侍卫中间有一个人头发胡子都白了,这人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做侍卫,经过景帝到武帝,还是一个侍卫。武帝问:“这么多年了,你怎么没有更好的机会呢?”这人回答:“文帝重用文人,我是个学武的;景帝喜欢老成的人,我还年轻;陛下提拔年轻人,可是我已经老了。”
以上是第二种人。
辩口才足以移改变万物,而穷不足于用说shuì说服别人之时;谋计策足以夺三军夺指挥权,而辱于右武尚武之国,此又何说怎么说哉?
《论语》云:“三军可夺帅也。”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六军,诸侯三军。三军也指旧时的左、中、右三军。帅,三军的指挥权。为经营偶句,用“夺三军”和“移万物”对仗,形容有才干。
“右武”,古时以右为上,成语“无出其右”。中文书写一向自右而左,排列名次时,高位先写,名单由右向左排列,右边的人比左边的人高。
口才号称可以“颠倒众生,旋转乾坤”,可是到了需要改变别人的意见的时候,就不够用了。智谋足以让人把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他,可是到了“军事第一”的国家,碰了人家一个硬钉子。这样的人有这样的遭遇,又怎么解释呢?
这是第三种人。
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以上两种人,第一种人好比反对赌博,不肯进赌场,他当然不会赢钱,也从来不想做赌博的赢家,他不后悔。第二种人好比愿意赌一把,有本钱,也懂得怎样赌,可是有些人也始终没赢。
有人坚守原则,争千秋;有人放弃原则,争一时。争千秋者无所得,保全了人格,损失小。争一时者无所得,损失就大了,偷鸡不成蚀把米?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的重点似在“如不可求”。
王安石究竟给许主簿怎样定位,并没说清楚。他说的三种人好比三件衣服,哪一件穿在许平身上比较合身?
如果许平是第一种人,他有哪些“离世异俗,独行其意”的行为?有哪些“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的遭遇?他“有所待于后世”的又是什么?墓志铭怎么没写出来?看来看去总不像,第一件衣服只是陪衬。
我们替他选第二件吧,墓志说,他“善辩说,有智略”,他受大人物器重,也慨然自许,他也得到范文正公推荐,搭上“开方略之选”那班车,多多少少像是“智谋功名之士,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
怎么又会有第三件呢?这件衣服太大,没法套在许平头上。他那点修为,无论如何不能算是“辩足以移万物,谋足以夺三军”。这段话胡为乎来哉?如此精简的古文,应该没有多余的话,看来看去,这件衣服也许是王安石自己量身定做的吧,他才称得上是一个“移万物、夺三军”的人杰,却在变法时完全失败,也许他放大了许平,影射自己,“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这也许是王安石愿意写这篇墓志铭的原因?
也许,这得向有学问的人请教,王安石这篇文章是哪一年写的,如果写在变法受挫之后,可以如此解读。如果写在变法以前呢?中国有个古老的说法,叫“谶”,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老早被他自己含糊其辞说中了。越是在大人物身上,这一类故事越多,“位高谶易成”。
《瘗旅文》有王守仁之自伤,《卖柑者言》有刘基之自负,《快哉亭记》主人即《快哉亭记》作者苏辙之化身。这篇墓志铭如果也能这样读,那就结构完整,言之有物,如果不能这样读,以下的话就难说了。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宋仁宗年号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
死者的年龄,安葬的日期,都要写在墓志里。墓志铭都是事先写好,安葬日期空着,使用的时候临时填写。古人以天干地支的组合纪录年月,总称“甲子”,天干第一个字是甲,地支的第一个字是子。
真州在今江苏仪征市。原,平坦的高地,指墓地。九原,山名,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引申为墓地。
人死后居住的地方也叫黄泉,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一说为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
九原也叫九泉,指地下最深处。有人说泉、原二字篆文形似,古人传抄错误。
写到死者的年龄,一般用“享寿”多少年。如果岁数很大,一般用“积闰”多少岁,阴历每五年有两个闰月,活到一百岁,有四十个闰月,折合可得三年零四个月,亲友就认为他的岁数是一百零三岁又四个月。这都是为了尊敬死者。
如果死在青壮之年,一般用“得年”多少岁,或“在世”多少年。
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家属遗族很重要,“无后为大”。后代及后代有成就,或女儿嫁了好丈夫,证明死者的德行足以荫庇子孙。所以古人论婚嫁非常重视对方的门第。
司户参军,掌一县户籍赋税。
以上是墓志,下面是铭:
铭曰﹕“有拔提拔而起起用之,莫挤排挤而止阻碍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志为散文,铭为韵文。
许君有人提拔,无人排挤,结果“而已于斯”,就是于斯而已,这样就完了。
“而已于斯”,这句铭文再一次证明王安石不能认识小人物的贡献,有失作铭的本旨。柳宗元能从种树的工人那里领悟治民养人之术,直追庄子的庖丁解牛,我们要学习。
“谁或使之?”今天我们可以理解,出路如攀金字塔,越高空间越小,无法使所有的“有志者”一一“竟成”,即使同样优秀,也难免一波一波淘汰,谁能留下,谁能更上层楼,有必然也有偶然。因此,每一种文化都作出设计,帮助人接受失败,并珍惜他能够拥有的。王安石写这篇墓志铭,舍弃了这个重要的成分,死者生者都不能得到安慰。
这篇墓志铭也是写一个人的生平,可以与《徐文长传》互相参看。王安石写的是正宗古文,朴素,含蓄,遒劲,阳刚。魏晋以后的文风辞藻华丽,叙事铺张,重声调韵律,以性情宣泄、感官满足见长。《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是古文,读来如嚼干果,口感爽脆,咀嚼从容,心情平和。《吊古战场文》是骈文,读来如饮酒,点滴动腑穿肠,情绪波动,直到张力饱满。《徐文长传》受到骈文的影响,介乎两者之间,如莲子汤,饮中有咀嚼。
徐文长是名士,也是狂士,袁中郎写他,充满仰慕悼惜之情,抒情的成分很多。许主簿是一个小吏,没有什么建树,也没有嘉言懿行,为这样的人树碑立传,王安石写来,议论的成分居多,议论可以若有所指、另有所指,挥洒的空间就大了。大人物写小人物,尤其在阶级森严的社会,难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