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湖南著名古迹,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外洞庭湖畔。唐玄宗时中书令张说任岳阳刺史,常与才士登临赋诗,从此出名。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跨湖北、湖南两省,古时号称八百里洞庭。
滕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仁宗时二人又曾同守边郡。后滕宗谅于庆历四年贬谪岳州(古属巴陵郡),重修岳阳楼。楼成,滕子京请画家画了一张图给范仲淹看,要求为岳阳楼重修作记,当时范仲淹也被贬出京,文章在驿馆内写成,据说一夕定稿。
范仲淹,苏州人,北宋大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苏州是古代的“吴”地,在江苏省东南部最富庶的地区,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历史名人很多,单说文人,有西晋写《文赋》的陆机;唐朝有诗人张籍、陆龟蒙;有写黄粱梦《枕中记》的唐传奇作者沈既济;宋朝除了范仲淹,还有号“石湖居士”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明朝有书画家唐寅,他也是众所周知的传奇故事主角;有散文大家归有光,《古文观止》选了他的《吴山图记》和《沧浪亭记》;有杰出的通俗文学家、编撰中国小说史上最优秀的话本小说集《三言》的冯梦龙;明清之际有大学者、大思想家也是文学家的顾炎武;文学批评家、名士金圣叹;大诗人吴伟业;民国有叶圣陶,等等,举不胜举。
范仲淹少年时期住在庙里苦读,夜晚不脱衣上床,伏在书桌上小睡,冬日读书疲倦了,用冷水洗脸提神。一锅冷粥分成四块,上午下午各食两块,以咸菜下饭。同学的父亲器重他,给他送来丰盛的菜饭,他一律不吃,理由是:我若吃了你送来的食物,我自己的冷粥咸菜就再也无法下咽了。感官享受提高了,很难倒回去。
宋真宗信道教,他到安徽亳州朝拜太清宫,车驾经过河南商丘,商丘的应天书院很有名,范仲淹正在里面读书,适逢皇上驾到,同学们都到街上看热闹,唯独范仲淹照常读书,同学问他为何不去看皇帝,他说将来再看也不晚。第二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见到皇上。天下事无独有偶,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华歆和管宁。管宁、范仲淹两耳不听窗外事,他们做学问,当学者,应该专心。今天的白话文作家需要多观察,不怕麻烦,赶热闹也不嫌弃冷门。
范仲淹二十五岁中进士,做了十年地方官,政绩很好,擢升入京,因为遭人妒忌下放。他无论贬到何地都有重大建树,皇帝又召他入京重用,不久又贬出去。他最高做到副宰相的职位,在朝参与政治改革,受到守旧官僚有组织的反抗。新政失败,贬邓州(今河南邓州巿)、杭州、青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巿),死在徐州。
范仲淹留下很多美谈。有人告诉他,苏州有一块地,风水很好,如果葬在那块地上,子孙后代出状元。范仲淹买下那块地办书院,兴吴学,苏州成为中国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号称状元之乡。
他留下的名言有:“宁使一家哭,不使一路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最有名的还是写在《岳阳楼记》里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庆历宋仁宗年号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今湖南岳阳。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嘱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是刻在石碑上的历史文献,建楼的年代、地点和人物都要写上去。湖南岳阳属于古代的巴陵,写文言文的人爱用古地名。
政通人和,很高级的赞美。许多朝代人和而政不通,如康熙晚年,四海升平,但是君臣上下的惰性很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朝代政通而人不和,如秦始皇,政令贯彻到底,但民愤激烈。做到政通人和,难。滕子京能重修岳阳楼,应该是内部没有严重矛盾,财用相当宽裕,人民大众乐于效力,所以范仲淹说他“政通人和”。先肯定滕子京的政绩,然后肯定重修岳阳楼的正当性。
“唐贤”,指杜甫、李白、孟浩然、李商隐等。“今人”,指宋朝,当代诗人。他们都为岳阳楼留下诗篇。杜甫的一首《登岳阳楼》非常出名: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还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予观夫巴陵胜状独有的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水大汤汤shāng水流,横无际涯;朝晖晴朗夕阴阴暗,气象万千变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贬谪下放者骚人诗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先说前人已写过的,自己不再重复,但仍留下六句,当作铺垫,再于共同见解之外提出独特见解。洞庭湖中有君山,湖好像把山衔在嘴里。有人说,“八百里洞庭”面积很大,湖岸远处有山,远远看全景,那山好像在湖中。洞庭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岳阳又正当长江入水口,江水流入湖中,或者湖水流入江中,好像湖主动地吞吐。长江沿岸有很多湖泊调节水量,夏季长江水位上涨,冬季长江水位下落,这些湖泊使长江的水位稳定,免除下游多少旱灾水灾,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是著名的大湖,还有一万多个小湖泊。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形容湖面积之大,特别标出巫峡、潇湘等地理名称,有文学修辞上的作用。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声哀凄,代表那身不由己、艰难跋涉的人心情悲凉。潇湘,潇水和湘江,湖南境内的两条大河,潇水流入湘水,湘水流入洞庭,屈原投汨罗江自杀,汨罗是湘水的支流,所以贾谊在过湘水时吊屈原。帝尧的女儿,帝舜的妻子,娥皇、女英也死在湘江边上,她们的眼泪滴在竹子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斑点,称为湘妃竹,洞庭湖中的君山上有娥皇、女英的坟墓。潇湘合为一词,代表湖南,也代表“美丽与哀愁”。
这些典故使“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俨然成为一个特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陷入某种复杂的情结,读者也入乎其中。这是典故的魅力。
“骚”,忧。“骚人”,诗人。诗人多愁善感,甚少欢娱之词。不同的“迁客骚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有不一样的感受。杜甫登楼,写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李白登楼,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黄庭坚则是“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下面文章以“代人设想”展开。
若夫例如霪yín雨久雨霏霏fēi雨很大,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桅杆倾楫jí桨摧;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空虚不安,感极而悲者矣!
假设情况A。
以四言诗的句法构成,我们会联想到东坡在《后赤壁赋》里也有这样的写法,但《岳阳楼记》大量使用,奔放恣肆,成为特色。
这一段写阴冷的气候制造悲愁,下一段写明媚的光景引发快乐。两段写景的文字非常精妙,大大增加了这篇记叙文的“艺术含金量”。他以描写风景支持论点,得到成功。
由上个月到这个月都在下雨,风浪很大,连日星山岳都不能露面,何况商旅。前景如此黯淡,心胸怎么能开朗?想来想去都是不如意的事。
“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并非指真正发生的事,而是指可能发生的事。如用白话文,大概写成“这样的气候,足以造成船难;连老虎猿猴也要大声吼叫,表示恐惧不安。”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忧谗畏讥”,受贬谪的官员进退不安。失势离京,京都的同僚趁机会说你的坏话,墙倒众人推;以戴罪之身降级赴任,新环境里的官员百姓怎样衡量你?四个字说中了“迁客”的无限心事。要先了解他们,体谅他们,说他们心里的话,然后才可以劝勉他们。
“去国”,离开京城,见不到皇上,脱离政治中心,没有着力点。“国”,指城邦。
“怀乡”,想回家,有乡愁。人不能再像儿童时期处处受保护,有失落感。
心情受环境左右,外面的世界打造你内心的世界,这叫“感于物而动”。
有人说,范仲淹并未到过洞庭湖,他见过太湖,他写洞庭风景,其实是太湖经验之借用。倘若这样,我们现在称为“拼贴法”。有人说,范仲淹有位好朋友,家在洞庭湖畔,他们一同在京做官,范仲淹心中的洞庭是从这位朋友的谈话中得来,倘若这样,我们今天称为“间接经验”,生活是直接经验,读书、看图、听人谈说是间接经验。有人说,范仲淹的确到过洞庭,曾经坐船横渡洞庭,倘若这样,范仲淹是用形之于外的文字恰当地表现了他藏之于内的意象,这是“修辞立其诚”。
至若至于春和气候好景明风光好,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香料植物汀小沙洲兰,郁郁青青茂盛。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假设情况B。
立刻换另一个世界,完全代替前一景,高手!自己布的兵自己能调走。
司马光诗云:“四月春和雨乍晴。”春气和煦,景物明丽,光线充足,天地开辟,感觉出路宽广,没有挫折。沙鸥、锦鳞、可爱的和平的动物,芷、兰,吉祥的增加愉快的植物,使人感觉周围没有危险没有敌人。连夜景也安详光明,多彩多姿。
“浮光耀金”,湖水有波浪,月光在水面上跳动,画面变化,应接不暇。“静影沉璧”,湖中波平如镜,湖心有月,如白璧沉入湖底,光影没有变化,一片空灵明净。不同时段,两种情况,并未明确区分,也就是,“或浮光耀金,或静影沉璧”,省略了“或”字。现在白话新诗还有这种写法。
情况A写忧,情况B写乐,奠定忧乐为本文之主调,为“先天下忧,后天下乐”作铺垫。无论是阴是晴,洞庭湖依然是一个湖,但常人在阴雨时有一个忧愁的洞庭湖,在晴朗时有一个快乐的洞庭湖,虚幻不实。常人的忧乐由外物引起,随外物转移,他所忧虑的未必值得忧虑,他所追逐的快乐未必值得追逐,很多人这样浪费一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分两段给出答案,有异。人之常情,眼前好景则心喜,眼前残景则生悲,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悲喜皆短暂,来自感官不来自意志。范仲淹在下文指出这不是高级的人生。他的视角和《阅江楼记》差异很大,可以对照阅读。
嗟夫!予尝求推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草野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认同、参与!
“吾谁与归”,我和谁一伙,我向谁报到?文言特别句法。
文章布局起初由合而分,现在由分而合,一生二,二复归于一。范仲淹提出更高一级的人生观,花开花落固然不能产生他的快乐与忧愁,升官坐牢也不能使他兴奋或沮丧,他只关心朝中有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天下有一些什么样的百姓,答案不确定,随时有变数,他全心全意维护一件随时可能破碎的珍宝,捕捉一个若隐若现的目标,以致他永远是戒备的、思考的,往好处努力,往坏处设想。范仲淹称这种人为“古仁人”。
范仲淹称常人的情感为“悲喜”,称仁人的情感为“忧乐”,悲喜的关怀面小,忧乐的关怀面大,为生民悲则忧,为天下喜则乐。仁人的忧乐以天下苍生之悲喜决定,不以湖光山色来决定,也不以个人的得失荣辱来决定。常人看得近,仁人看得远,常人快乐的时候,仁人开始下一个忧虑,所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感叹: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仁人呢?言外之意,他自己正是这种仁人,但是他不希望自己是当今唯一的仁人。
明代洪武年间,有一个姓范的御史判了死刑,皇帝最后一次看案卷的时候,问他跟范仲淹有没有关系,既而知道这个范御史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立刻予以赦免,并且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话写在绢上赐给他,对他说,“以后你如果犯了死罪,只要把这块字条拿出来,就可以免罪。”
宋濂的《阅江楼记》写给皇帝看,希望皇帝成为更好的皇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给臣子看,希望臣子成为最好的臣子,两人都足以“千古”。宋濂陪皇帝作文章,待诏应制,受很大的拘束,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写作环境比较自由一些,能够以游人的角度发表审美经验,并且活活泼泼地挥洒,这时他等于代表大众游人,大家也都来看,都共鸣,“粉丝”比较多。
有人说,滕子京下放以后,心情恶劣,范仲淹借此机会劝导他的这位好朋友。有人说,岳阳为交通要道,不知多少受谪出京的人经过此地,登楼感慨,范仲淹要劝勉一切有缘人。“迁客”心中百感交集,范仲淹替他们归纳出一个“忧”字来,此忧自古难解,范仲淹开出来的药方是“先天下之忧”,不要老是想自己,要去想天下苍生。这服药怎么会有效?听听有些人的宗教经验吧,当你关怀众生的时候,你的忧愁扩大了,也疏散了,好像众生都来分担你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