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1)。有四不和(2):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3);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4);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5);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6)。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7)。不敢信其私谋(8),必告于祖庙(9),启于元龟(10),参之天时,吉乃后举(11)。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12)。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13)。”
【注释】
(1)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意谓从前谋求国家富强的君主,首先一定会教化百姓而亲近万民。百姓,春秋前期贵族的通称。万民,指庶民。施子美曰:“《尧典》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此说何也?教百姓而亲万民之说也。百姓,百官族姓也。万民,民也。百姓言教而万民言亲者,盖百官者教文所自出,故以教言。万民则欲其从上之教,故以亲言。《礼》曰:‘以教官府,以亲万民。’正此说也。昔之图国家者,必先诸此。故于百姓则教之,而人习于战。于万民则亲之,而人无异情。教之所宜,合上下而言之。故以百姓言,是百姓与民皆在其中也。至于亲之,则止于万民而已,故以万民言之。晋张昭兵法,亦举此以至‘退生为辱矣’,因知吴子之法为可法也。”朱墉引《指南》曰:“教百姓,亲万民。此是王者一视同仁,笃近举远之义,初无内外之分也。教如师保之训其弟,亲如父母之爱其子。以平日言,玩‘必先’二字可见。”又引《翼注》曰:“百姓、万民,分远近看,而教与亲宜互见,盖教之则必亲,而亲之必先教,此即所谓和也。”又引尤尺威曰:“百姓曰教,万民曰亲,互文耳。非谓万民不教而百姓不亲也。”
(2)有四不和:四不和,指四种关系不和谐的情况。《群书治要》卷三十六“有”字前有“民”字。《太平御览》卷二七三“有”前有“人”字,“四”作“三”。施子美曰:“《周礼·大司马》大阅之法,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群吏以叙和出。夫旌为军门,而名之以和者,盖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有自来矣。此军之所以贵乎和也。”刘寅曰:“四不和谓国、军、陈、战也。一不和且不可,况四不和乎?此吴子所以首言之也。”陈宇说:“本篇中的所谓‘和’,就是和睦、协调、团结,‘其众可合而不可离’(《治兵篇》),将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励士篇》)。因此,吴起认为‘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教百姓而亲万民’,‘绥(引导)之以道’‘抚之以仁’,使‘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在进行战争准备时,则应当‘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励士篇》),贯彻‘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的正确方针,全国、全军都要做到‘和’。”又说:“吴起把‘和’之政治主张看做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这也正是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反映。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时间的延长,武器的发展和兵种、作战样式的增多,人的因素愈来愈突出,所以‘人和’也就成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同时代的许多军事家和思想家,都有与此相同的观点,如在生活年代上稍晚于吴起的孟子就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与吴起在本篇所论述的‘在德不在险’,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又说:“当然,在吴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要使吏与民真正做到‘和’是不容易的,但吴起这种重视在战前教育吏与民‘和’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3)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意谓国家内部君臣关系不和谐,不可以派军队出征。不和于国,意即国家内部的君臣关系不和谐。施子美曰:“李、郭在朝,相勉以忠义,此和于国也。乃若赵旃、魏锜,求卿求公族不得而欲败晋军,是岂和于国耶?不和于国,其何以出军?”刘寅曰:“不和于国者,君臣上下不相和协也;国既不和,民心乖违,故不可以出军也。”
(4)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军,意即军队内部官兵关系不和谐。陈,同“阵”,此指部署作战。施子美曰:“晋之四军无斗,八卿和睦,此和于军也。乃若周瑜、程普俱为部督,以不睦而几败国事,岂和于军耶?不和于军,其何以出阵?”刘寅曰:“不和于军者,将吏士卒不相和协也;军既不和,众心乖违,故不可以出陈也。”
(5)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陈,意即参战部队人心不齐,队形不整。进战,指下令作战。施子美曰:“晋之师乘和,师必有大功,此和于阵也。乃若彘子以偏师陷,而因以败绩,是岂和于阵乎?”刘寅曰:“不和于陈者,行列部伍不相和协也;陈既不知,行伍乖违,故不可以出战也。”
(6)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不和于战,意即战争过程中军士行动不统一。决胜,取得胜利。施子美曰:“张辽、李典不以私憾忘公义,乃率众破权,是和于战也。乃若羊斟怒而陷宋师,岂和于战耶?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刘寅曰:“不和于战者,坐作进退不相和协也;战既不和,进退乖违,故不可以决胜也。”薛国安说:“古代使用冷兵器,依靠排列整齐密集的方阵与敌作战。方阵作战最基本的要求是部队战斗动作要协调一致,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短兵器、长兵器、远射兵器和防护类兵器的作战效能,长以卫短,短以救长,形成对敌打击的整体合力。周武王在灭亡商朝的牧野之战中,要求部队每前进六至七步或每击刺四至七次,都要停止看齐一次,就是为了保持战斗队形的严整,以便于协调战斗动作。《孙子·行军篇》强调作战中‘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也是同样道理。”
(7)先和而造大事:先营造和谐环境,然后发动战争。造大事,指从事战争。造,从事,进行。大事,指战争。施子美曰:“不和之害,如此其大。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岂不先和而后造大事?荀卿曰:‘仁人在上,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以先和其民,而后可以造大事也。武王问鬻子曰:‘和可以守而严可以守?’曰:‘严不如和,和之固也。’又问:‘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曰:‘严不如和之得也。’又问:‘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曰:‘严不如和之胜也。’牧野之战,周之所以克商者,盖以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有臣三千,惟一心故也。其视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者,为如何?”刘寅曰:“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必先和于国,和于军,和于陈,和于战,然后敢造征伐之大事。旧本有‘后’字无‘大’字。”朱墉引《指归》曰:“先和而后造大事,言人君欲有事于天下,而为征伐之举,然不遽用其民也,恐人心乖离不相和协,不能以成天下之事功,乃先为之省刑、薄敛、撙节、爱养、制田、里教、树畜,使知孝弟忠信之意,亲上死长之方,则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乌有泮涣离叛而事功不可建者哉!”又引《醒宗》曰:“先和统承上四项在内。先和非专为造大事,而造大事决不可以不先和。”薛国安说:“‘和’在战争的各个层级上都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和’的重要,战场上才出现了异彩纷呈的破坏对方之‘和’的奇谋诡计,诸如以迂为直、避实击虚、示形诱敌、以逸待劳,乃至离间计、美人计等等,均可从这个角度理解。即使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吴起‘和’的思想也仍然极富启迪意义,值得今人重视。比如正确处理军队与政府、军队与民众的关系,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又如强化集体心理内聚力,使官兵明确集体作战目标的意义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增强为集体目标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改善集体人际关系,使官兵之间、上下之间心理上协调一致,情感上相互融合,增强军人个体的心理相容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和’的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
(8)私谋:指贤明君主个人的谋略。
(9)告于祖庙:指君主在祖庙祷告,恳求祖先的在天之灵保佑军队取得胜利。
(10)启于元龟:指用大龟占卜战争的吉凶。元龟,大龟。
(11)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朱墉引周鲁观曰:“参之天时者,用兵关于生死存亡,所以明主兴师全是不得已之心,既抚循其众,又占验其神,非吉不举也。”按,用兵与否要参验占卜、天时,固然说明了作者对动用战争这一暴力手段的审慎,但较之于《孙子兵法》的不信鬼神、占卜之论,毕竟是一种退步。
(12)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施子美曰:“以爱民为心者,必不敢轻用其民。以爱君为心者,必思所以报其君。上以此心待之,则下以此心应之,理之必然也。”朱墉引《新宗》曰:“民知君之爱其命,承上告庙讲。不轻用民命,便是爱。盖君不爱民之命,民所以自爱其命而不为君用也。若必告庙启龟,参时而后举兵,则民皆知上不轻用其命如此,所以感君之德而乐为君用也。”
(13)“若此之至”四句:意谓如果对民众做到如此关爱,然后率领他们打仗,那么兵士就会在战场上以前进赴死为荣,以退却逃生为辱。进,底本作“尽”,《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作“进”。“进死”与下文“退生”对文,今据改。施子美曰:“夫处兵战之场,拥直尸之地,人情之所甚畏也。今而从役于斯者,乃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以上之用我者,爱惜既至,而未尝敢轻。故士之恩报其上,必死而后已。故宁就死以为义,而无幸免以偷生也。古之人所以病者求行,弃赏愿战者,皆所以为报也。而况君之爱惜之至,讵不知所报耶?”朱墉引《开宗》曰:“此节言图大事当亲教万民而爱其命,然后人和而荣其死。”李硕之说:“吴起初步认识到了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在临敌作战中,只要民众知道君主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死亡,将士就会‘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译文】
吴起说:“从前谋求国家富强的君主,首先一定会教化百姓而亲近万民。他们会留心以下四种不和谐关系:国家内部君臣关系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派军队出征;军队内部将士关系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部署作战;部队人心不齐,队形不整,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下达作战命令;在战斗中军士行动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所以贤明的君主,要想动用民众从事战争,定会首先营造和谐环境,然后才会发动战争。他们不敢偏信个人的智谋,会在祖庙祷告,恳求祖先的在天之灵保佑军队取得胜利,还会用大龟占卜战争的吉凶,参看天时是否利于用兵,征象吉利了才会决定出兵。如果对民众做到如此关爱,然后率领他们打仗,那么兵士就会在战场上以前进赴死为荣,以退却逃生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