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河所出山曰崑崙
張騫傳:「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
【元圻案】漢書張騫傳:「騫,漢中人也。」「崑崙」作「昆侖」。
于闐山出玉 崑崙虚四陬出四水 崑崙山所在 西羌在金城郡西南 河關屬金城郡 析支在積石之西 河有二源
漢武帝以于闐案:于闐,即今之和闐,在葉爾羌東南,多玉石。山出玉,因名河所出曰崑崙。博雅即廣雅。曰:「崑崙虚,赤水出其東南陬,河水出其東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東海,三水入南海。」見釋水。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十七年注云:「崑崙山在肅州酒泉縣西南。山有崑崙之體,故名之。」【原注】朱文公曰:「二書之語似得其實。水經言崑崙去嵩高五萬里,恐不能若是之遠。」通典:以下皆州郡四「議曰」之文。「今吐蕃中河,從西南數千里向東北流,見與積石山下河相連。聘使涉歷,無不言之。吐蕃自云:『崑崙山在國中西南,則河之所出也。』尚書云:『織皮崑崙、析支、渠搜,案: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關之西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〇水經注三:「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西戎即敘。』後漢書云:『西羌在漢金城郡之西南,濱于賜支。』案: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禹貢所謂析支者也。」注:「河關,縣,屬金城郡。」羌地是也。續漢書:『河關【原注】縣,屬金城郡,今積石軍。西可千餘里,有羌,謂之賜支,蓋析支也。』然則析支在積石之西,案:漢書地理志:「金城郡河關,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〇酈道元曰:「積石山在西羌之中,燒當所居也。」是河之上流明矣。崑崙在吐蕃中,當亦非謬。」【原注】楚辭注:「爾雅:『河出崑崙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離騷:「邅吾道夫崑崙〔一〕。」九歌:「登崑崙兮四望。」
【閻按】通典疑所謂「古圖書」即禹本紀,最是。〇唐藝文志有吐蕃黄河録四卷。
【全云】此條乃附見,不應置章帝之下、靈帝之上。
【元圻案】水經注二:「涼土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爲河源,禹記所謂崑崙者焉。張騫使大宛而窮河源,謂極于此,而不達于崑崙也。」水經河水:「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漢書西域傳云:「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爲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顧氏震曰:「蒲昌海即羅布淖爾,在闢展西南。積石山在青海境,積石之西五六百里即星宿海,今呼鄂敦撘拉,朱思本所謂『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者也。酈道元言河之所潛出于積石,宜即指星宿海。」〇邵氏爾雅釋水正義曰:「河源所出之山,唐人謂之紫山。新唐書吐蕃傳:劉元鼎使吐蕃還,記其經見曰:『由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春可涉,秋夏乃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直大羊同國〔二〕,古所謂崑崙者也,東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緩下〔三〕。東北直莫賀延磧尾殆五百里,磧廣五十里〔四〕,北自沙州,西南入吐谷渾寢狹,故號磧尾。隱測其地,蓋劍南之西。』今西寧府界西南千四百餘里有大山,厥色紫黑,是産金銀,唐人所謂紫山,稱斯名矣。自紫山以西,又南迤西連諸山,綿亘二千里,其即古崑崙之虚與。」
〔一〕「邅」,原作「遭」,據元刊本、清嘉慶本改。
〔二〕「大」,原作「犬」;「下」,原脱;「磧」,原脱,皆據中華本新唐書卷二一六下吐蕃傳下校正。
〔三〕「大」,原作「犬」;「下」,原脱;「磧」,原脱,皆據中華本新唐書卷二一六下吐蕃傳下校正。
〔四〕「大」,原作「犬」;「下」,原脱;「磧」,原脱,皆據中華本新唐書卷二一六下吐蕃傳下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