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及

【作者小传】

(725—777) 唐文学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曾任左拾遗、礼部员外郎、常州刺史等职。与李华、萧颖士等同以古文著名,长于议论,对崇尚骈偶藻丽的文风表示不满。也能诗。著有《毗陵集》。

仙掌铭 并序

独孤及

阴阳开阖,元气变化,泄为百川,凝为崇山,山川之作,与天地并,疑有真宰而未知尸[1] 其功者。有若巨灵赑屃[2] ,攘臂其间,左排首阳,右拓太华,绝地轴使中裂,坼山脊为两道,然后导河而东,俾无有害,留此巨迹于峰之巅。后代揭厉[3] 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及以为学者拘其一域,则惑于馀方。曾不知创宇宙,作万象,月而日之,星而辰之,使轮转环绕[4] ,箭驰风疾,可骇于俗有甚于此者。徒观其阴骘无眹[5] ,未尝骇焉。而巨灵特以有迹骇世,世果惑矣。天地有官,阴阳有藏,锻炼六气[6] ,作为万形。形有不遂其性,气有不达于物,则造物者取元精之和,合而散之,财而成之,如埏埴[7] 炉锤之为瓶为缶,为钩为棘[8] ,规者矩者,大者细者,然则黄河、华岳之在六合,犹陶冶之有瓶缶钩棘也。巨灵之作于自然,盖万化之一工也。天机冥动而圣功启,元精密感而外物应。敌有无迹之迹,介于石焉。可以见神行无方,妙用不测。彼管窥者乃循迹而求之,揣其所至于巨细之境,则道斯远矣。

夫以手执大象[9] ,力持化权,指挥太极,蹴蹋颢气,立乎无间,行乎无穷,则捩长河如措杯,擘太华若破块[10] ,不足骇也。世人方以禹凿龙门以导西河为神奇,可不为大哀乎?峨峨灵掌,仙指如画,隐辚[11] 磅礴,上挥太清。远而视之,如欲扪青天以掬皓露,攀扶桑而捧白日,不去不来,若飞若动,非至神曷以至此?

唐兴百三十有八载,余尉于华阴,华人以为纪 嵫[12] ,勒之罘,颂峄山[13] ,铭燕然[14] ,旧典也。玄圣巨迹,岂帝者巡省伐国之不若欤?其古之阙文以俟知言欤?仰之叹之,斐然琢石为志。其词曰:

天作高山,设险西方。至精未分,川壅而伤。帝命巨灵,经启地脉。乃眷斯顾,高掌远跖。砉如剖竹, 若裂帛。川开山破,天动地坼。黄河太华,自此而辟。神返虚极,迹挂石壁。迹岂我名?神非我灵。变化翕忽,希夷杳冥。道本不生,化亦无形。天何言哉!山川以宁。断鳌补天,世未睹焉。夸父愚公,莫知其踪。屹彼灵掌,悬诸巃嵸。介二大都,亭亭高耸。霞赩烟喷,云抱花捧。百神依凭,万峰朝拱。长于上古,以阅群动。下视众山,蜉蝣蠛蠓。彼邦人士,永揖遗烈。瞻之在前,如揭日月。三川有竭[15] ,此掌不灭。

〔注〕 [1] 尸:居其位而不干事。 [2] 赑屃(bìxì闭戏):猛壮有力貌。 [3] 揭(qì气)厉:《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为厉,由膝以下为揭,由膝以上为涉,由带以上为厉。”指涉水,此喻探求古迹。 [4] 轮转:古代浑天说认为天如车轮而转,日月白天从上过,夜间从下过。环绕:指众星环绕北极。 [5] 阴骘(zhì至)无眹(zhèn阵):暗中作用而无朕兆。眹,征兆。 [6] 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7] 埏埴(shānzhí山直):将陶土放入陶器模型中制成陶器。 [8] 钩:似剑而曲的兵器。棘:戟。[9] 大象:指无形无象的道。见《老子》三十五章。 [10] 破块:破开土块。 [11] 隐辚:堆垒不平貌。 [12] 纪 嵫(yānzī烟资): :同“崦”。传说周穆王登弇山,纪其迹于弇山之石。弇山,即 嵫,在今甘肃天水县西,神话中日入之山。 [13] 勒芝罘,颂峄山: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又登芝罘山(在今山东烟台市北),立石颂德。 [14] 铭燕然:东汉窦宪击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勒功。 [15] 三川:指泾、渭、洛水。

这篇铭文并序,作于天宝十四载(755)独孤及任华阴尉时。仙掌,指西岳华山顶的东峰。清《嘉庆一统志》引《华岳志》云:“岳顶东峰曰仙人掌。峰侧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俱备,人呼为仙掌。”传说首阳、华岳本为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即所谓巨灵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迹,于今尚在”(《文选·张衡西京赋》注引薛综注。《水经·河水注》略同)。华山以奇险著称,巨灵神开山通河的神话传说,以恢宏丰富的想象力对山河奇险壮丽的面貌及其成因作了极富浪漫色彩的解释。这种自然景观,连同有关它的传说,在盛唐那样一个恢宏开扩的时代,遂成为文士诗人津津乐道,寄托其崇尚奇瑰壮伟的审美情趣的热门题材。大诗人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道:“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气势磅礴,境界壮阔,足为河山增色。独孤及这篇《仙掌铭》,则主要围绕巨灵擘山的传说是否可信这一点来做文章,开合擒纵,抑扬顿挫,以构思奇特见长。而其境界之壮阔、气度之恢宏则又可以与李白诗相媲美。

首段先从正面用大笔濡染,从阴阳开合、元气变化而形成高山百川,说到“真宰”(即造物者)的存在及作用。一个“疑”字,于迷离惝恍中更见其神功妙用。紧接着以壮阔飞动之笔渲染想象中巨灵开山的场景,以实证幻。“留此巨迹”四字伏下对有迹无迹的议论。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后世探求古迹者却认为其“诙诡不经”,为下文进一步开拓发挥提供一个批评的靶子。一扬一抑,一开一合,文势顿挫有致。

次段紧承“诙诡不经”之论,予以批评。指出世俗不骇于造物者创宇宙,作万象,而骇于巨灵擘山之事,盖因一无迹、一有迹之故,从而嘲笑了世俗之拘守于形迹。然后想象造物者如何“取元精之和,合而散之,财(裁)而成之”,作成万象的情景,说明巨灵之作于自然,不过是“万化之一工”,石上之迹,乃是一种无迹之迹,是“神行无方,妙用不测”的表现。这一段围绕迹之有无立论,而统归于天道变化无穷,说明巨灵之事殊不足怪,先分后合,先纵后擒,文势较上段更多曲折变化,而境界更为恢宏开阔,想象更为冥远超忽。

接下来一段,又回到巨灵之神力上来。先从虚处生发,想象巨灵神“手执大象,力持化权,指挥太极,蹴蹋颢气,立乎无间,行乎无穷”的先天地、超时空的伟岸形象和他“捩长河”、“擘太华”的轻而易举,无足惊骇。接着又由实返虚,从“峨峨灵掌,仙指如画”的情景证实“非至神曷以至此”。一是将本属子虚乌有的巨灵神描绘得活灵活现,一是将实有的仙掌峰化为虚缈幽玄的仙迹。两种手法,都“证实”了巨灵神的真有。“不去不来,若飞若动”的形容,渗入了虚渺的想象,可谓对“仙掌”的传神之笔,笔意极为空灵超妙。

在淋漓尽致地发挥奇幻想象之后,第四段落到作铭上来,由前两段之大开而大合。将铭仙掌与“纪 嵫”等四事并提,正见“玄圣巨迹”之神异。

末段铭文,概括全篇。但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着意渲染,写得气势壮伟,文采斐然。特别是“砉如剖竹”四句写巨灵开山的巨大声势,“霞赩烟喷”四句写仙掌峰的壮美奇伟,更是有声有色,气势非凡。

这篇铭文,文笔纵恣恢诡,风格近似李白《蜀道难》,可见盛唐文人宏阔的胸襟气度和崇尚奇瑰壮伟的审美情趣。作者论辩巨灵之有无,实不过借以抒写胸中一段奇情壮采而已。近人高步瀛说:“巨灵擘山之说,本恢诡不经,文中略见正意,随即斥去,一以恢诡出之,石破天惊,雅与题称。”又说:“古来神怪之说,其妄诞易知,有不待辨者,而文家反得借以发其雄奇。若概以迷信目之,反为古人所欺矣。”(《唐宋文举要》)是为知言。

(刘学锴)


《河岳英灵集》序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