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情绪的镜子
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础。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睡眠可以缓解我们的身心疲劳,休整身体的各项机能,从而使我们的身心保持活力。
睡眠是生命最自然的事情,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可以说,我们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莎士比亚把睡眠比作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也有人把睡眠比作“健康银行”,只能定期储蓄,不能随意透支。睡眠也可以成为“情绪的镜子”,它能映照出我们情绪的变化,情绪平稳时睡眠质量好,焦虑紧张兴奋时则难以入睡。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我们挖空心思地追求金钱、事业、地位和爱,但却很少考虑改善自己的睡眠。如果我们不把睡眠当回事,那么睡眠也就不会把我们当回事。
婴儿不会失眠
我们很少听说婴儿会失眠。排除饥饿和身体的疾病外,婴儿可以说睡就睡。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婴儿阶段成长起来的,但现在的我们,却很少有像婴儿般的睡眠,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说随着我们的成长,睡眠的能力在倒退吗?
这并不是事实。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不把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晚上,尤其是带到睡眠里的话,那么即便不会有婴儿般的睡眠,也完全可以拥有深度的好睡眠。然而,我们的头脑多年以来形成的思考习惯,总是会在夜晚或者睡觉时派上用场。我们常常希望把烦心难过的事在睡前处理掉,可结果却是没完没了地思来想去,使自己更加焦虑不安。我们很少会意识到,当我们的头脑在反复纠结的时候,自己已经掉进了负面想象的怪圈中。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下,如何能睡得着觉呢?
80%以上的失眠是心理因素所致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经常失眠、多梦、早醒或是难以入睡呢?可以说,除了极少数特殊的身体疾病或是外部环境因素,80%以上的失眠,都是我们的心理因素所致。除了保持健康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排解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等情绪,才是解决失眠的根本之道。
导致失眠的六种心理因素
在解决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心理学界总结出的导致失眠的六种心理因素。
● 害怕失眠
因为害怕自己会失眠而失眠的人,在生活中不在少数。这种担心只不过是因为之前的失眠经验而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每当到了晚上,他们就会害怕自己重蹈失眠的覆辙,进而想方设法让自己晚上能睡个好觉,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越是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会越焦虑。越焦虑,越难以睡着……恶性循环,结果害怕失眠就真的失眠了。
● 手足无措
研究发现,失眠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是因为在此之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应激性事件,如失恋、夫妻吵架、家庭暴力、领导批评、客户投诉、考试落榜、扣奖金、被辞退、好友绝交等。很多人在遭遇突发事件的刺激后,情绪无法调整,以致手足无措、胡思乱想、情绪焦虑,进而波及晚上的睡眠。
● 做梦有害论
有一部分人的失眠是“做梦有害论”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他们往往认为梦是对人体有害的,是睡眠不好的表现。还有的人担心,噩梦是一种预兆,预示着会有祸事发生。这种担心做梦的心理直接影响了睡眠。事实上,做梦是人正常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潜意识的一种活动表现。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中是会做很多梦的,但能被我们记起的仅仅是上升到意识层面的一小部分,很多深层的梦境往往无法被我们记起。可以说,只要是一个活人,就一定会做梦。
如我们上面所讲,梦是潜意识的活动表现,而潜意识是人类灵感和智慧的发源地。形象地说,如果一个人希望和潜意识沟通,那么梦就是获得潜意识灵感和智慧的桥梁。不仅如此,学会对自我的梦境进行解析,有助于很好地排解心灵的困扰。现代心理治疗的历史就是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始的。所以,要正确看待做梦,不要抗拒这种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现象。
● 自责内疚
由自责心理引起失眠的人,在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这些人经常会因自认为错误的言行或事件而责备自己。尤其是在睡觉前,他们会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放映那些令自己后悔自责的画面,结果自然是辗转难眠。
● 紧张期待
很多小孩子,每到六一儿童节的头一天晚上,都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其实类似这种期待心理,我们成年人又何尝没有呢?但让自己睡不着觉的并非只有兴奋的事,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需要自己第二天去完成的事情,会令一部分人出现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会导致他们睡得很不踏实。另一方面,还有担心睡过头而误事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早醒或是易醒等睡眠障碍。
● 童年创伤的再现
童年创伤导致的失眠是一种比较顽固的问题。有的人童年时遭受过恐吓、重罚、亲人亡故、性侵等创伤,出现了怕黑夜而不能入睡的情况。虽然这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后,一旦遭遇某种类似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得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除了上述六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还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引发的失眠,但不管是哪种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都有解决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中,由消极情绪所造成的失眠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