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首饰第十五
【题解】
首饰,本指戴在头上的装饰品,不过本篇所称的“首饰”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包括冠帽,衣冠成套的盛装礼服,簪钗、珠玉等饰品,镜、梳、刷、镊等用具,还有假发、脂粉油膏等美妆物品,使人得以想见古人的衣着打扮和当时的社会时髦风尚。
15.1 冠①,贯也②,所以贯韬发也③。
【注释】
①冠(guān):帽子的总称。
②贯:串连,连结。
③所以:用以,用来。韬(tāo)发:未成年者用帻(zé)巾包扎头发。韬,包扎,敛束。
【译文】
冠,得名于“贯”,用来连贯包扎着的头发。
15.2 缨①,颈也,自上而系于颈也。
【注释】
①缨(yīng):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结在下巴的下面。
【译文】
缨,得名于“颈”,从上面垂下系在颈部。
15.3 笄①,系(係)也②,所以系(係)冠,使不坠也③。
【注释】
①笄(jī):簪。古时用以贯穿发髻或固定弁、冕。
②系(xì,係):联结,维系。此指固定。
③不坠:不掉落。
【译文】
笄,得名于“系(係)”,用来固定住帽子,使它不坠落。
15.4 祭服曰“冕”①。冕犹俯也②。俯,平直貌也。亦言“文”也③,玄上纁下④,前后垂珠⑤,有文饰也⑥。
【注释】
①服:穿戴。冕(miǎn):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冕冠主要由冠圈、玉笄、冕延、冕旒(liú)、充耳等部分组成,冕延是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延板,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君王应关怀百姓。
②俯:卧伏。
③文:彩色交错。也指花纹。
④玄:赤黑色。后多用以指黑色。在此指冕板的上面用赤黑色的细布帛包裹。纁(xūn):浅绛色。在此指冕板的下面用浅绛色的细布帛包裹。浅绛色和黑色,古代以为象征天地之色。
⑤珠:此指冕旒,冕的前后有两段垂旒,用五彩丝线穿五彩圆珠而成,象征君王有所见有所不见。
⑥文饰:彩饰。此指后文中的龙纹、鷩纹、藻纹等。
【译文】
祭祀时戴的叫作“冕”。冕,得名于“俯”。俯,平坦不弯曲的样子。也说的是“文”,赤黑色在上面而浅绛色在下面,前面和后面都有下垂的珠串,并且有花纹彩饰。
15.5 有衮冕①,衮②,卷也,画卷龙于衣也③。
【注释】
①衮(gǔn)冕:搭配衮衣的礼帽。
②衮:古代帝王与上公穿的绣有卷龙的礼服。
③画:绘,作图。此指以针线作图,即绣。卷龙: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
【译文】
有衮冕,衮,得名于“卷”,绣有蟠卷的龙在礼服上。
15.6 有鷩冕①,鷩②,雉之憋恶者③,山鸡是也④。鷩,憋也,性急憋⑤,不可生服⑥,必自杀。故画其形于衣,以象人执耿介之节也⑦。
【注释】
①鷩(bì)冕:搭配鷩衣的礼帽。鷩,绣有鷩形图案的礼服。
②鷩:雉的一种。即锦鸡。
③雉:通称野鸡、山鸡。雄者羽色美丽,尾长,可做装饰品。雌者尾较短,灰褐色。善跑,不能远飞。憋恶:凶恶。憋,恶。也指急。
④山鸡:形似雉。雄者羽毛红黄色,有黑斑,尾长;雌者黑色,微赤,尾短。古称鸐雉,今名锦鸡。
⑤急憋:急躁,猛烈。
⑥服:顺从,降服。
⑦象:象征。执:持守。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节:节操,气节。
【译文】
有鷩冕,鷩,是雉鸡里面脾性急躁凶恶的一种,也就是山鸡。鷩,得名于“憋”,脾性急躁,不能活着降服,否则它一定会杀死自己。所以把它的形象画在衣服上,用来象征人秉持正直不阿和廉洁自持的节操。
15.7 毳冕①,毳②,芮也③,画藻文于衣④,象水草之毳芮温暖而洁也⑤。
【注释】
①毳(cuì)冕:搭配毳衣的礼帽。
②毳:鸟兽的细毛。也指毛皮或毛织品所制衣服。
③芮(ruì):草初生时鲜嫩柔软的样子。
④藻文:古代官员衣服上所绣作为标志用的水藻图纹。
⑤毳芮:细小柔软貌。
【译文】
毳冕,毳,得名于“芮”,在衣服上画有水藻的图纹,象征水草的轻细柔软,暖和而又整洁。
15.8 黹冕①,黹②,紩也③,紩粉米于衣也④。此皆随衣而名之也⑤,所垂前后珠转减耳⑥。
【注释】
①黹(zhǐ)冕:原作“黻(fú)冕”,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下同。黹冕,古代贵族用的有绣饰的礼帽。
②黹:做针线,刺绣。
③紩(zhì):缝,用针线连缀。
④紩粉米于衣也:本句前面原有“画黻”二字,据段玉裁、疏证本、吴志忠本删。疏证本曰:“‘画黻’二字疑衍文。黹冕,衣刺粉米,一章,无画,裳刺黼黻,二章,故得‘黹’名。《周礼》作‘希冕’,康成注云:‘希刺粉米,无画也。……’案:此乃所谓‘黻冕’。今并合二冕,无分别,似非。”粉米,原作“文彩”,据吴志忠本改。粉米,古代贵族礼服上的白色米形绣文。
⑤此:指上述“衮冕”“鷩冕”“毳冕”“黹冕”等。它们都是根据衣服所绣的图案而得名。名:起名字,命名。
⑥转(zhuǎn)减:递减,逐渐减少。转,渐渐。
【译文】
黹冕,黹,得名于“紩”,在礼冠上缝上白色米形的花纹。这些冠冕都依据衣服的不同而命名,前后垂挂的珠子也逐渐地减少。
15.9 章甫①,殷冠名也②。甫③,丈夫也④,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⑤。
【注释】
①章甫:殷代一种常用的黑布礼冠,前方后圆,较高深。后亦泛指士大夫之冠。
②殷冠:殷代的礼冠。
③甫:古代为男子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④丈夫:指成年男子。
⑤服:穿戴。表章:表明。
【译文】
章甫,是殷商时代的礼冠名称。甫,因丈夫而得名,戴上章甫用来表明已成为大男人。
15.10 牟追①,牟②,冒也③,言其形冒发追追然也④。
【注释】
①牟(móu)追:古冠名。形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②牟:通“鍪(móu)”。形似头盔的帽子。
③冒:覆盖,笼罩。
④追追:堆高貌。追,通“堆”。小丘。
【译文】
牟追,牟,得名于“冒”,说的是它的形状是笼罩着头发而显得高高的样子。
15.11 收①,夏后氏冠名也②,言收敛发也③。
【注释】
①收:夏代对冠的称呼。
②夏后氏:指禹建立的夏王朝。
③收敛:收拢,聚敛。
【译文】
收,是夏朝的礼冠名称,说的是它能收拢头发。
15.12 委貌①,冠形又委曲之貌②,上小下大也。
【注释】
①委貌:古代冠帽的一种,用黑色丝绢缝制而成,高四寸,长七寸,形似覆杯。
②又:通“有”。委曲:原作“委貌”,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疏证本曰:“委曲之貌,今本作‘又委貌之貌’,据《太平御览》引改。”委曲,弯曲。
【译文】
委貌,礼冠的形状有弯曲的面貌,上面小而下面大。
15.13 弁①,如两手相合抃时也②。以爵韦为之③,谓之“爵弁”④;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⑤;以韎韦为之⑥,谓之“韦弁”也⑦。
【注释】
①弁(biàn):古代贵族穿礼服时用的一种帽子。赤黑色的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②抃(biàn):鼓掌,拍手表示欢欣。
③爵韦(wéi):赤黑色的皮革。爵,通“雀”。赤黑色。
④爵弁:古代礼帽的一种,次冕一等。
⑤皮弁: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
⑥韎(mèi)韦:染成赤黄色的皮子,用作蔽膝护膝。
⑦谓之“韦弁”:原书无,据吴志忠本、巾箱本等增补。
【译文】
弁,戴时就像两只手合拍鼓掌时那样。用赤黑色的皮革做的,叫作“爵弁”;用鹿皮做的,叫作“皮弁”;用赤黄色的皮子做的,叫作“韦弁”。
15.14 纚①,以韬发者也②,以纚为之③,因以为名。
【注释】
①纚(xǐ):束发的帛。
②以:用来。
③以纚为之:用纚这种布帛做的。按,14.27条:“纚,簁也,粗可以簁物也。”“纚”这个词在《释采帛》和《释首饰》两篇中,前者指织品,后者指饰品,意义各有侧重。
【译文】
纚,是用来包扎头发的,用丝帛做的,所以用“纚”作名称。
15.15 总①,束发也②,总而束之也③。
【注释】
①总:束发的带子。
②束发:束扎发髻。也指用以束发的头饰。
③总:聚合,汇集。束:捆缚。
【译文】
总,是用来扎束头发的头饰,聚拢到一起再捆扎起来。
15.16 帻①,赜也②,下齐员③,赜然也。
【注释】
①帻(zé):包扎发髻的巾。
②赜(zé):原作“蹟”,据《后汉书》及《太平御览》引改。《后汉书·舆服志》:“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七《服章四》引《释名》:“帻,赜也,下齐眉,赜然也。”本书19.26条:“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亦正作“赜”字。赜,通“嫧(zé)”。整齐。
③齐员:平齐而呈圆形。员,同“圆”。一说作“眉”,下同。齐眉,与眉毛齐平。
【译文】
帻,得名于“赜”,下面平齐而呈圆形,很整齐的样子。
15.17 兑①,上小下大②,兑兑然也③。或曰“聗”④,聗折其后也⑤;或曰“帻”,形似帻也。贱者所著曰“兑发”⑥,作之裁裹发也⑦;或曰“牛心”⑧,形似之也。
【注释】
①兑(ruì):上小下大。此指上小下大的尖形帽子。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吴志忠本分开另立为条。吴翊寅校议:“吴本别为条。案:毕本‘兑’上有‘或曰’二字,云:‘据谊增。’今考本书,‘兑’‘帻’对文,各为一条。下言‘兑或曰帻’,此不当作‘帻或曰兑’也。”
②上小下大:原作“上下小大”,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
③兑兑:尖尖的样子。兑,同“锐”。尖,上小下大。
④聗(liè):包发的头巾。
⑤聗:耳垂。此指像耳垂一样。
⑥贱者:地位低下的人。著(zhuó):穿,戴。
⑦裁:通“才”。仅仅。
⑧牛心:形似牛的心脏的头巾。
【译文】
兑,上面小下面大,尖尖的样子。有人把它叫作“聗”,折叠在后面像耳垂似的;有人把它叫作“帻”,因为形状像帻。地位低下的人戴的叫作“兑发”,制作的大小刚刚掩盖住头发;有人把它叫作“牛心”,形状与牛心相似。
15.18 帽,冒也①。
【注释】
①冒:覆盖,蒙住。指戴帽。
【译文】
帽,得名于“冒”。
15.19 巾①,谨也②,二十成人③,士冠④,庶人巾⑤,当自谨修于四教也⑥。
【注释】
①巾:供擦拭、覆盖、包裹、佩带等用的一方布帛。古人以巾裹头,后即演变成冠的一种。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疏证本、吴志忠本及卢文弨校分开另立为条。
②谨:谨慎,慎重。又指谨严,严格。
③成人:成年。
④士:介于大夫与庶人之间的阶层。亦泛称知识阶层。冠(guàn):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guān)礼,叫作冠(guàn)。
⑤庶人:平民,百姓。巾:指戴头巾。
⑥谨修:谓敬慎修习、守持。四教: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其一,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其二,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其三,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四,指治家的四条准则:勤、俭、恭、恕。
【译文】
巾,得名于“谨”,二十岁成为成年人,知识阶层举行加冠礼,平民戴上头巾,应当敬慎修习并守持四项教育科目了。
15.20 簪①,兓也②,以兓连冠于发也③。
【注释】
①簪(zān):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②兓(jīn):同“尖”。
③连:连接,连缀。此指固定。
【译文】
簪,得名于“兓”,用它的尖端把帽子固定到头发上。
15.21 叉①,杈也②,因形名之也。
【注释】
①叉(chāi):原作“又”,据吴志忠本、顾广圻校改。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吴志忠本及顾广圻等校分开另立为条。顾广圻曰:“当作‘叉,杈也’,另为一条。”吴翊寅校议:“吴本作‘叉,杈也’,云各本误连上为条,今正。案:‘叉杈’与‘又枝’形近,故讹。《艺文类聚》引本书:‘叉,枝(当作“杈”)也,因形名之也。’即此条。古‘钗’字皆作‘叉’,与‘簪’对文,故系‘簪’下。毕移补‘爵钗’上,非是。各本合‘簪’为条,亦非是。”叉,同“钗”。妇女头上所戴的首饰,形似叉(chā),用金、玉制成。
②杈:原作“枝”,据吴志忠本、顾广圻等校改。杈,树干的歧枝或植物的杈枒。借指叉状。
【译文】
叉,得名于“杈”,是根据它的形状命名的。
15.22 揥①,摘也②,所以摘发也③。
【注释】
①揥(tì):搔头的簪。
②摘(zhì):搔头,也指搔。
③摘发:刮梳头发。
【译文】
揥,得名于“摘”,是用来刮梳头发的。
15.23 导①,所以导栎鬓发②,使入巾帻之里也③。或曰“栎鬓”④,以事名之也⑤。
【注释】
①导:引头发入冠帻的器具。栉(zhì,梳篦的总称)的一种,常以玉为之,也作为首饰。
②栎(lì):刮擦。鬓(bìn)发:鬓角的头发,是在耳朵前面的一绺(liǔ)头发或一簇卷发。
③巾帻: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
④栎鬓:梳理鬓发的梳子。
⑤事:才能。此指功能、作用。
【译文】
导,是用来引导头发或刮擦鬓发的,使它们进入头巾的里面。有人叫作“栎鬓”,是根据它的作用命名的。
15.24 镜①,景也②,言有光景也③。
【注释】
①镜:用来反映物体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铜、铁等金属磨光制成。
②景(jǐng):亮光,日光。一读yǐng,同“影”。影子。
③光景:光辉,光亮。
【译文】
镜,得名于“景”,说的是有亮光。
15.25 梳,言其齿疏也①。数言比②,比于疏③,其齿差数也④。比,言细相比也⑤。
【注释】
①疏:稀疏,稀少。
②数(cù):细密,稠密。比:篦(bì)子。用竹子制成的梳头、洁发用具。中间有一梁,两侧有密齿。
③比:紧密,细密。疏:通“梳”。梳子。
④差(chā):比较,略微。
⑤相比:互相靠拢。比,近,靠近。
【译文】
梳,说的是它的齿稀疏。齿稠密的叫作“比”,比起梳子来,它的齿略微密一些。比,说的是齿细密而互相靠拢。
15.26 刷①,帅也②,帅发,长短皆令上从也③。亦言瑟也④,刷发令上,瑟然也。
【注释】
①刷:刷子。涂抹、刷刮用具。
②帅:引导。
③上从:跟着向上。从,跟从,跟随。
④瑟:洁净、明亮貌。
【译文】
刷,得名于“帅”,引导头发,无论长的短的都让它跟着向上。也说的是“瑟”,刷刮头发使它们朝上,显得洁净明亮。
15.27 镊①,摄也②,摄取发也③。
【注释】
①镊:拔除毛发或夹取细小东西的钳子,又指用镊子拔除或夹取。
②摄:捉拿,提起,执持。
③摄取:捉取,夹取。
【译文】
镊,得名于“摄”,夹取头发。
15.28 绡头①,绡②,钞也③,钞发使上从也。或曰“陌头”④,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⑤。齐人谓之“”⑥,言敛发使上从也。
【注释】
①绡(xiāo)头:古代束发的头巾。
②绡:薄的生丝织品,轻纱。
③钞:同“抄”。抓取,拿。
④陌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⑤陌:通“帕(mò)”。裹扎。
⑥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yé):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译文】
绡头,绡,得名于“钞”,收敛头发使它们向上。有人叫它“陌头”,说的是从后面横向裹扎到前面。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是说收敛头发使它们朝上。
15.29 王后首饰曰“副”①。副,覆也②,以覆首。亦言“副贰”也③,兼用众物成其饰也④。
【注释】
①王后:天子的嫡妻。副:假髻。假发所做之髻。古代贵族妇女头饰。
②覆:覆盖,遮蔽。
③副贰:古时妇女以假发制成的发髻。
④众物:万物,诸物。
【译文】
王后的首饰叫作“副”。副,得名于“覆”,用来覆盖头部。也说的是“副贰”,同时使用众多物品制成这种首饰。
15.30 编①,编发为之②。
【注释】
①编(biàn):结发为辫。后作“辫”。这里作名词,指辫子。
②编(biān):交织,编结。
【译文】
编,编结头发成为辫子。
15.31 次①,次第发也②。
【注释】
①次:原书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补。疏证本曰:“今本脱此字,据《周礼》注增。”篆字疏证本所补为“(cì)”字,曰:“‘’,《周礼》作‘次’。郑注《追师》云:‘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鬄(bì dì)。’”次,同“”。发饰。古时以受髡(kūn)刑者或贱民的头发编成紒(jì,髻),供贵族妇女饰用。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吴志忠本分开另立为条。
②次第:排比编次。
【译文】
次,排比编次头发。
15.32 髲①,被也②,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③。
【注释】
①髲(bì):原作“发”,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髲,假发。
②被:加上。
③得以:可以,赖以。
【译文】
髲,得名于“被”,头发少的人可以用假发补助他的头发。
15.33鬄①,剔也②,剔刑人之发为之也③。
【注释】
①鬄(dì):原作“(qián)”,据卢文弨、吴志忠本等校改。鬄,又作“髢”或“髰”,形近而讹为“”。鬄,假发。
②剔(tì):同“剃”。用刀刮去毛发。
③刑人: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
【译文】
鬄,得名于“剔”,剃掉受刑之人的头发做成假发。
15.34 步摇①,上有垂珠②,步则摇也③。
【注释】
①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②垂珠:悬挂的珠串。
③步:行走。
【译文】
步摇,上面有悬挂的珠串,走路就会摇动。
15.35 簂①,恢也②,恢廓覆发上也③。鲁人曰“”④。,倾也⑤,著之倾近前也⑥。齐人曰“”⑦,饰形貌也⑧。
【注释】
①簂(guó):妇女覆于发上的饰物。
②恢:弘大,宽广。
③恢廓:宽宏,宽阔。
④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兖州东南至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kuǐ):古代用以束发固冠的发饰。
⑤倾:偏斜,倾斜。
⑥著(zhuó):戴。近前:靠近前方。
⑦(mào):原作“幌”,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段玉裁曰:“《广雅》:‘簂谓之。’音‘皃’,《玉篇》《广韵》皆云:‘,帼也。’亡教切。‘’‘皃’于同音求之。”,古代妇女的发饰,覆于发上。
⑧形貌:外形容貌。
【译文】
簂,得名于“恢”,形体宽大覆盖在头发上。鲁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得名于“倾”,戴在头上倾斜靠近前方。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用它来装饰外形容貌。
15.36 华胜①:华②,象草木华也;胜③,言人形容正等④,一人著之则胜也⑤。蔽发前为饰也⑥。
【注释】
①华(huā)胜: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增补。疏证本曰:“今本脱此二字,据《太平御览》引增。”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②华:花。按,原书“华”与上条连接,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分开提行另起。
③胜:胜过,超过。按,“胜”及以下原书另起,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上文相连。
④形容:外貌,模样。正等:相当,相同。
⑤著(zhuó):戴。
⑥蔽发前为饰也:按,此句原书另起,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上文相连。
【译文】
华胜:华,是说它像草木的花;胜,说的是人们的外貌相当,有一个人戴上它就胜出了。华胜遮蔽头发前面作为装饰。
15.37 爵钗①,钗头及上施爵也②。
【注释】
①爵钗:饰以雀形的发钗。
②钗头:钗的首端。施:设置,安放。爵:通“雀”。麻雀等小鸟。此指鸟形装饰物。
【译文】
爵钗,钗的头部及其上面安放有雀鸟型的装饰。
15.38 瑱①,镇也②,悬当耳旁③,不欲使人妄听④,自镇重也⑤。或曰“充耳”⑥,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⑦。故里语曰⑧:“不瘖不聋⑨,不成姑公⑩。”
【注释】
①瑱(tiàn):古人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坠。
②镇:用重物压在上面,向下加重量。
③当(dāng):遮蔽,阻挡。
④妄听:乱听,偏听。
⑤镇重:镇定,庄重。
⑥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
⑦塞耳: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
⑧里语:民间谚语。里,乡村的庐舍、宅院。后泛指乡村居民聚落。
⑨瘖(yīn):失音病,哑。
⑩姑公:丈夫的父母,即公婆。
【译文】
瑱,得名于“镇”,垂挂在冠冕两侧挡住耳朵两旁,不想让人乱听,自己庄重一些。有人把它叫作“充耳”,充,就是塞,堵住耳朵也是用来止住听闻的。所以民间谚语说:“不哑不聋,当不成婆婆和公公。”
15.39 穿耳施珠曰“珰”①,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②。蛮夷妇女轻浮好走③,故以此琅珰锤之也④。今中国人效之耳⑤。
【注释】
①穿耳:在耳朵上穿孔,饰以珠环。珰(dāng):古代妇女的耳饰。
②蛮夷:古代中原地区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为:穿,着。此指戴。
③轻浮:轻佻浮夸。浮,原作“淫”,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浮’误作‘淫’,据《太平御览》引改。”好(hào):喜欢,爱好。走:疾趋,奔跑。
④琅珰(láng dāng):同“锒铛”。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锤(chuí):锻打,敲击。
⑤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效:效法,模仿。
【译文】
在耳朵上穿孔装上珠环叫作“珰”,本来是出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穿戴。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轻佻浮夸喜欢乱跑,所以用这个物品琅琅珰珰敲打作响。现在中原地区的人也都效法这种做法了。
15.40 脂①,砥也②,著面柔滑③,如砥石也。
【注释】
①脂:指面脂、唇脂一类含油脂的化妆品。
②砥(dǐ):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③著(zhuó):附着。此指涂抹。
【译文】
脂,得名于“砥”,涂抹在脸上使之柔滑,就像质地细腻的磨刀石那样。
15.41 粉①,分也,研米使分散也②。
【注释】
①粉: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亦有染成红色者。
②研:研磨,研细。分散:分开,散开。
【译文】
粉,得名于“分”,研磨谷米使它分散开来。
15.42 胡粉①,胡,糊也②,脂和以涂面也③。
【注释】
①胡粉:古时用来搽脸或绘画的铅粉,由西域传入。
②糊:指粉加水调和煮成的胶状物。又指涂抹。
③和(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涂面:涂饰面部。
【译文】
胡粉,胡,得名于“糊”,用油脂搅拌细粉用来抹脸。
15.43 黛①,代也,灭眉毛去之②,以此画代其处也。
【注释】
①黛: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
②灭:除尽,使不存在。去:去掉,除去。
【译文】
黛,得名于“代”,除尽眉毛不要它,用黛颜料涂画代替眉毛的地方。
15.44 唇脂①,以丹作之②,象唇赤也。
【注释】
①唇脂:用以涂唇的化妆品。
②丹:丹砂等赤色的矿石,可以制成颜料。
【译文】
唇脂,用丹砂等做成,像是嘴唇的红色。
15.45 香泽者①,人发恒枯悴②,以此濡泽之也③。
【注释】
①香泽:指发油一类的化妆品。
②恒:经常,常常。枯悴(cuì):犹“枯萎”。
③濡泽:沾润。
【译文】
香泽,人的头发常常干枯,用香泽来沾湿润泽它。
15.46 强①,其性凝强②,以制服乱发也③。
【注释】
①强:古代妇女刷发的发胶。
②凝强:固定,坚硬。凝,坚定,巩固。强,坚硬。
③以:可以,能够。
【译文】
强,它的性质坚硬,能制服凌乱的头发。
15.47 以丹注面曰“勺”①。勺,灼也②。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③,其有月事者④,止而不御⑤,重以口说⑥,故注此于面,灼然为识⑦,女史见之⑧,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⑨。
【注释】
①注:涂抹。勺(dì):同“的”。古代妇女的面饰。
②灼(zhuó):明显,明亮,鲜明。
③妾:旧时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以次:按次序。进御:指为君王所御幸。
④月事:月经。
⑤御:与女子交合。
⑥重(zhòng):不轻易,难。
⑦识(zhì):标志,记号。
⑧女史:古代职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
⑨书:书写,记录,记载。第:编次。录:簿籍,册籍。
【译文】
用丹砂等制成的颜料叫作“勺”。勺,得名于“灼”,这本来是帝王、各国君主的成群姬妾按照次序当值为君王所御幸,其中有来月经的,停止而不能御幸,难以开口说明,所以把这颜料涂抹在脸上,明明白白地作为标志,女官见到了,就不把她的名字编写到当晚当值的次序名单里。
15.48 粉①,,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颊上也②。
【注释】
①(chēng):原作“”,为“”之形讹。,浅红色。
②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
【译文】
粉,,是浅红色,给妆粉染色使它变红,用来涂抹在脸颊上。
释名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