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书契第十九
【题解】
书契,指文字及用文字写成的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本篇解释各种文书相关物品的得名之由。除笔、砚、墨、纸等书写工具外,还包括玺、印、符、节等信物凭证,以及策、册、示、启等政令公文。
19.1 笔,述也①,述事而书之也②。
【注释】
①述:记述,叙述。又指阐述前人成说。
②述事:陈述往事,叙事。书:书写,记录,记载。
【译文】
笔,得名于“述”,陈述往事而记录它。
19.2 砚①,研也②,研墨使和濡也③。
【注释】
①砚:磨墨的文具。通称砚台。
②研:研磨,细磨使粉碎。
③研墨:磨墨。和濡:调和滋润。
【译文】
砚,得名于“研”,研磨出墨汁使它调和滋润。
19.3 墨①,霉也②,似物霉墨也③。
【注释】
①墨:用于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
②霉:原作“痗(mèi)”,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下同。篆字疏证本曰:“今本‘霉’作‘疒’旁箸‘每’,俗字也。《初学记》引作‘晦’,亦非。《说文》云:‘霉,中久雨青黑。从黑,微省声。’斯乃霉黑之谊,据改。”霉,物受潮变成青黑色。
③墨:黑。
【译文】
墨,得名于“霉”,像是物品发霉变黑了。
19.4 纸,砥也①,谓平滑如砥石也②。
【注释】
①砥(dǐ):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②平滑:平而光滑。砥石:磨石。
【译文】
纸,得名于“砥”,说的是纸张平坦光滑好像是磨刀石。
19.5 板①,般也②,般般平广也③。
【注释】
①板:同“版”。古代书写用的木片。
②般(pán):大。
③般般:大而平貌。平广:平坦广大。
【译文】
纸,得名于“般”,平平坦坦的还很大。
19.6 奏①,邹也②。邹,狭小之言也。
【注释】
①奏:简牍。
②邹:狭小。
【译文】
奏,得名于“邹”。邹,狭隘窄小的意思。
19.7 札①,栉也②,编之如栉齿相比也③。
【注释】
①札(zhá):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②栉(zhì):梳子、篦子等梳发用具。
③相比:互相联合,编在一起。比,并列,靠近。
【译文】
札,得名于“栉”,编排得像梳篦的齿互相并列靠近。
19.8 简①,间也②,编之篇篇有间也③。
【注释】
①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狭长竹片,也指功用与简相同的书写用品。
②间(jiàn):空隙,缝隙。
③篇:竹简,简册。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为保持前后完整,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称为“篇”。
【译文】
简,得名于“间”,编排它们使简册之间有空隙。
19.9 簿①,言可以簿疏物也②。
【注释】
①簿(bù):朝笏,手板。
②簿疏:记录,登录,登记。簿,登录,记入册籍。疏,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物:原作“密”,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篆字疏证本曰:“物,今本作‘密’,亦据《御览》引改。”按,“物”“密”古音接近而致误。物,事务,事情。
【译文】
簿,说的是可以用来记录事情。
19.10 笏①,忽也②,君有教命③,及所启白④,则书其上,备忽忘也⑤。
【注释】
①笏(hù):古代臣子朝见君主时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竹木制成,也叫手板。
②忽:忽略,疏忽。
③教命:上对下的告谕。
④启白:陈述,禀告。启,启奏,禀告。白,禀报,陈述。
⑤忽忘:忘记。
【译文】
笏,得名于“忽”,君主有了告谕,或者大臣有要启奏说明的事情,就写在笏上,以防忘记。
19.11 椠①,板之长三尺者也②。椠,渐也③,言其渐渐然长也④。
【注释】
①椠(qiàn):书版,素牍。古时用以记事写字但尚未书写的木板。
②板:笏,手板,古代官吏上朝时所拿的记事板。
③渐:通“巉(chán)”。险峻陡峭。
④渐渐:犹“巉巉”。山石高峻貌。
【译文】
椠,是三尺长的手板。椠,得名于“渐”,形容它长长高高的样子。
19.12 牍①,睦也②,手执之以进见③,所以为恭睦也④。
【注释】
①牍(dú):古代写字用的木板。
②睦:服从,顺从。
③执:拿,持。进见:上前会见尊长者。
④所以:用以,用来。恭睦:恭顺,和顺。恭,恭顺,顺服。
【译文】
牍,得名于“睦”,手拿着上前拜见,用以表示顺服。
19.13 籍①,籍也②,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③。
【注释】
①籍:人名簿。
②籍:记录,登记,登录。
③籍疏:登记,记录。户口: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
【译文】
籍,得名于“籍”,是用来登记人的姓名、住户和人口的。
19.14 檄①,激也②,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也③。
【注释】
①檄(xí):用以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
②激:激发。
③下官:小官,下属官吏。迎:逆,反向。书文:文书。
【译文】
檄,得名于“激”,是下属官吏用来反向激发他的上司而写的文书。
19.15 检①,禁也②,禁闭诸物③,使不得开露也④。
【注释】
①检:封缄(jiān)。古书以竹木简为之,书成,穿以皮条或丝绳,于绳结处封泥,在泥上钤印,谓之检。
②禁:阻止,限制。
③禁闭:闭关,闭锁。
④不得:不能,不可。露:显露,暴露。
【译文】
检,得名于“禁”,闭锁各种物件,使它们不能打开暴露。
19.16 玺①,徙也②,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③。
【注释】
①玺(xǐ):印信。
②徙(xǐ):迁移。
③转徙:辗转迁移。发:开启,打开。
【译文】
玺,得名于“徙”,封缄物品使它能够辗转迁移但不能开启。
19.17 印①,信也②,所以封物为信验也③。亦言因也④,封物相因付也⑤。
【注释】
①印:印章,图章。
②信:符契,凭证。
③信验:证据,凭证。
④因:沿袭,承袭。
⑤付:给与,交给。
【译文】
印,得名于“信”,用来封缄物品作为凭证。也说的是“因”,封闭物品互相因袭交付。
19.18 谒①,诣也②。诣,告也③,书其姓名于上④,以告所至诣者也。
【注释】
①谒(yè):名刺,犹名片。
②诣(yì):晋谒,拜访。
③告:报告,告知。
④姓名:姓氏和名字。
【译文】
谒,得名于“诣”。诣,就是“告”,书写他的姓名在名片上,用来告知要前往拜访的人。
19.19 符①,付也,书所敕命于上②,付使传行之也③。
【注释】
①符:古代凭证如符券、符节、符传等信物的总称。
②敕(chì)命: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
③使:使者,奉命出使的人。传行:颁行。传,传达,传扬。
【译文】
符,得名于“付”,书写皇帝的诏令在符上,交付给使者传达颁行。
19.20 节①,赴也②,执以赴君命也③。
【注释】
①节:古代使臣持以作凭证的符节。
②赴:奔向,奔赴。
③执:拿,持。君命:君王的命令,君王的使命。
【译文】
节,得名于“赴”,拿着它奔赴君王使命的目的地。
19.21 传①,转也②,转移所在③,执以为信也。
【注释】
①传(zhuàn):古代过关津、宿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②转(zhuǎn):移动。
③转移:转换,迁移。所在:所处或所到之地。
【译文】
传,得名于“转”,转换迁移所处的地方,拿着它用作凭证。
19.22 券①,绻也②,相约束缱绻以为限也③。
【注释】
①券(quàn):契据。古代常用竹木等刻成,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以征信。
②绻(quǎn):缱绻。
③约束:限制,管束。缱(qiǎn)绻:纠缠萦绕,固结不解。以:而。限:限制,限定。
【译文】
券,得名于“绻”,互相制约纠缠而用它作为对双方的限制。
19.23 莂①,别也②,大书中央③,中破别之也④。
【注释】
①莂(bié):古代写在简帛上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为凭证的契约。
②别:分开,离析。
③大书:书写大字。中央:中间。
④中破:从中间剖开。
【译文】
莂,得名于“别”,在中间写上大字,再从中间剖开离析它。
19.24 契①,刻也,刻识其数也②。
【注释】
①契(qì):符节、凭证、字据等信物。古代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征信。后泛指契约。
②刻识(zhì):刻记,标志。数:数目,数量。
【译文】
契,得名于“刻”,刻记上物件的数量。
19.25 策①,书教令于上②,所以驱策诸下也③。
【注释】
①策: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教令的文件。
②教令:教诫,命令。
③驱策:驱使,差遣。策,鞭策,督促。诸下:众部下。
【译文】
策,书写命令在策上,用以驱使众部下。
19.26 汉制①:约敕、封侯曰“册”②。册,赜也③,敕使整赜④,不犯之也⑤。
【注释】
①汉制:汉代的制度。
②约敕(chì):约束诫饬,训诫整肃。封侯:封拜侯爵。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
③赜:通“嫧(zé)”。整齐。
④整赜:犹“整嫧”。整齐。
⑤犯:违背,违反。
【译文】
汉代的制度:约束诫饬、封拜侯爵的文件叫作“册”。册,得名于“赜”,训诫整肃使人严整,不违犯它。
19.27 示①,示也②,过所至关津③,以示之也。
【注释】
①示:告示。
②示:给人看。
③关津:水陆要道的关卡。
【译文】
示,得名于“示”,经过所到的水陆关卡时,用以出示给人看。
19.28 启,诣也①,以启语官司所至诣也②。
【注释】
①启,诣(yì)也:原作“诣,启也”,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诣,启也’,系误到(倒)。”启,泛指公文,书函。诣,晋谒,造访。
②启:原作“君”,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又下‘启’字误作‘君’,今并据文义改正。”语(yù):告诉。官司:官府。多指政府的主管部门。
【译文】
启,得名于“诣”,用启这种公文告诉当地官府所要前往谒见的对象。
19.29 书①,庶也②,纪庶物也③。亦著之简纸④,永不灭也⑤。
【注释】
①书:装订成册的著作。
②庶:众多。
③纪:通“记”。记载,记录。
④著:撰述,记载。简纸:竹简和纸。亦指各种书写用品。
⑤灭:消失。
【译文】
书,得名于“庶”,记录诸多事务。也说的是著录到竹简和纸张上,永远不会消失。
19.30 画①,挂也②,以五色挂物上也③。
【注释】
①画:描绘图形的艺术品。
②挂:上色,涂抹。
③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也泛指各种颜色。
【译文】
画,得名于“挂”,把各种颜色涂抹到物件上。
19.31 书称“刺”①,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②;又曰“写”,倒写此文也③。书姓字于奏上曰“书刺”④,作“再拜”“起居”字⑤,皆达其体⑥,使书尽边⑦,徐引笔书之⑧,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⑨,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也;又曰“爵里刺”⑩,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⑪。
【注释】
①书:写。刺:名帖。
②刺:戳,扎。纸简:犹“简纸”。纸和竹简。
③倒写(xiè):同“倒泻”。倾泻,疏泄。文:文辞,词句。
④姓字:姓氏和名字,即姓名。奏:简牍。书刺:写名刺。名刺即名片。
⑤再拜:敬辞。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起居:问安,问好。
⑥达:具备。体:体统,准则,法式。
⑦书:字,文字。尽:竭尽,完。边:物体的四侧,边缘。
⑧徐:缓慢。引笔:运笔,挥笔。
⑨下官:下僚,下属官吏。长刺:中间一行写得特长的名刺。
⑩爵里刺:书有官爵和乡里的名片。
⑪官爵:官职和爵位。郡县:郡和县的并称。乡里:家乡,故里。
【译文】
书写姓名叫作“刺”,书写时是用笔刺扎在纸张和竹简上;又叫作“写”,倾泻这些文辞。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简牍上叫作“书刺”,写上“再拜”“问安”的字样,都具备了它的法式准则,使文字穷尽简牍的边缘,慢慢地运笔书写,就像画画那样。下属官吏的名刺叫作“长刺”,因为中间一行向下写得特别长;又叫作“爵里刺”,因为写上了他的官职爵位以及郡县和家乡故里。
19.32 书称“题”①。题,谛也②,审谛其名号也③。亦言“第”④,因其第次也⑤。
【注释】
①题:标题,题目。
②谛(dì):注意,细察。
③审谛:仔细考察或观察。省,详究,细察。也指明白,清楚。名号:名称,名目。
④第:等级,次第。又指品第,评定。
⑤因:顺,顺应。第次:等级,次第。
【译文】
书写标题又叫作“题”。题,得名于“谛”,仔细考察清楚它的名目。也说的是“第”,顺着它的等级次第。
19.33 书文、书检曰“署”②。署,予也③,题所予者官号也④。
【注释】
①文:文章。
②检:书函、书签。署:签名,署名,签署。
③予:给予。
④题:书写,题署。官号:官职的名称。
【译文】
在文章、书签上写字叫作“署”。署,得名于“予”,题写所给予的人的官职名称。
19.34 上敕下曰“告”①。告,觉也②,使觉悟知己意也③。
【注释】
①敕(chì):敕,训诫,告诫。自上告下之词。汉时凡尊长告诫后辈或下属皆称敕。告:谕告,告示。后作“诰”。
②觉:启发,使人觉悟。
③觉悟:领悟,知晓。觉,领悟,明白。悟,理解,领会。
【译文】
上级告诫下级叫作“告”。告,得名于“觉”,使人领悟知晓自己的意图。
19.35 下言上曰“表”①,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②。又曰“上”③,示之于上也④。又曰“言”,言其意也。
【注释】
①表:上奏给皇帝的奏章。
②表施:表白,显扬。表,表明,表述。施,显扬,表白。
③上:上报,呈报。
④示:告诉,告知。
【译文】
下级报告上级叫作“表”,在内心思考,表达在外部。又叫作“上”,把事情报告给上级。又叫作“言”,告知自己的意图。
19.36 约①,约束之也。
【注释】
①约: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应共同遵守的条件。
【译文】
约,制约管束对方。
19.37 敕①,饰也②,使自警饰③,不敢废慢也④。
【注释】
①敕(chì):自上告下之辞。
②饰(chì):同“饬”。戒,令。
③警饰:犹“警饬”。警戒。
④废慢:废弛轻忽。废,旷废,懈怠。慢,轻忽,怠慢。
【译文】
敕,来源于“饰”,使自己警惕戒备,不敢废弛怠慢。
19.38 谓犹“喟”也①,犹得敕不自安②,喟喟然也③。
【注释】
①谓:使令,命令。喟(kuì):原作“谓”,据吴志忠本校改,下同。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吴校‘谓犹谓也’作‘谓犹喟喟’。”喟,叹息。一说“谓”通“畏”。畏惧。
②自安:自安其心,自以为安定。
③喟喟:叹息声。一说“谓谓”犹“畏威”,谓畏惧。
【译文】
谓犹如“喟”,好像得到训诫之后不能自安其心,长吁短叹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