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山第三
【题解】
山,是地面上以石头为主体构成的隆起部分,区别于以土为主体构成的丘。本篇解释了与山有关的各种名词的得名之由,包括表示山体各个部位的名词,如陂、冈、涌、麓等;表示山体大小高低的名词,如嵩、岑、峤等;表示山上事物的名词,如石、林、森等。
3.1 山,产也,产生物也。土山曰“阜”①。阜,厚也,言高厚也。大阜曰“陵”②。陵,隆也,体高隆也。
【注释】
①阜(fù):土山。
②陵:大土山。
【译文】
山,得名于“产”,出产生物。土山叫作“阜”。阜,得名于“厚”,是说它体高土厚。大的土山叫作“陵”。陵,得名于“隆”,体形高高隆起。
3.2 山顶曰“冢”①。冢,肿也,言肿起也。山旁曰“陂”②,言陂陁也③。
【注释】
①冢(zhǒng):山顶。
②陂(bēi):山坡。
③陂陁(pō tuó):倾斜不平貌。
【译文】
山顶叫作“冢”。冢,得名于“肿”,是说它肿起来了。山的旁侧叫作“陂”,是说它陂陁不平。
3.3 山脊曰“冈”①。冈,亢也②,在上之言也。
【注释】
①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脊骨似的隆起部分。
②亢(kàng):高。
【译文】
山的脊梁叫作“冈”。冈,得名于“亢”,说的是它高高在上。
3.4 山旁陇间曰“涌”①。涌犹桶②,桶狭而长也。
【注释】
①陇(lǒng):通“垄”。高丘。涌:指山谷。
②桶(yǒng):本指古代量器名。方形的斛,受六斗。后指盛水或盛其他物品的容器,多为长圆形,读tǒng。
【译文】
山丘旁边的山谷叫作“涌”。涌好像桶,桶狭窄而细长。
3.5 山大而高曰“嵩”①。嵩,竦也②,亦高称也。
【注释】
①嵩:山高。
②竦(sǒng):高耸。
【译文】
山又大又高叫作“嵩”。嵩,得名于“竦”,也是高耸的称谓。
3.6 山小高曰“岑”①。岑,崭也②,崭然也。
【注释】
①岑(cén):小而高的山。
②崭(zhǎn):高峻,突出。
【译文】
山比较小叫作“岑”。岑,得名于“崭”,高峻的样子。
3.7 上锐而长曰“峤”①,形似桥也②。
【注释】
①峤(qiáo):高而锐的山。
②桥:木名。引申指高。
【译文】
上边尖锐而高长叫作“峤”,形状像是桥树。
3.8 小山别大山曰“甗”①。甗,甑也②;甑一孔者,甗形孤出处似之也③。
【注释】
①甗(yǎn):一种炊器。外形上大下小,分两层,上部是透底的甑,可蒸;下部是鬲,可煮。
②甑(zèng):蒸食炊器。其底有孔,古用陶制,殷、周时代有以青铜制者,后多用木制。
③孤:独特,特出。
【译文】
上大下小形状像甑的山叫作“甗”。甗,就是甑;甑是一个孔眼的,甗的形状特别突出的地方像它。
3.9 山多小石曰“磝”①。磝,尧也②,每石尧尧独处而出见也③。
【注释】
①磝(áo):山多小石貌。
②尧(yáo):高。
③出见(xiàn):出现。见,同“现”。
【译文】
山上有很多小石头叫作“磝”。磝,得名于“尧”,每块石头都高高地以独居状态出现。
3.10 山多大石曰“礐”①。礐,学也②,大石之形学学然也③。
【注释】
①礐(què):多大石的山。
②学:通“峃(xué)”。山多大石的样子。
③然:原作“形”,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周祖谟说:“下‘形’字毕本据《初学记》《御览》引改作‘然’,是也。”
【译文】
山上有很多大石头叫作“礐”。礐,得名于“学”,大块的石头坚硬嶙峋的样子。
3.11 山有草木曰“岵”①。岵,怙也②,人所怙,取以为事用也③。
【注释】
①岵(hù):多草木的山。
②怙(hù):依赖,凭恃。
③事用:使用,应用。
【译文】
山上生长有草木叫作“岵”。岵,得名于“怙”,人所依恃,借以使用。
3.12 山无草木曰“屺”①。屺,圮也②,无所出生也。
【注释】
①屺(qǐ):不长草木的山。
②圮(pǐ):原作“圯(yí)”,据段玉裁、疏证本、吴志忠校改。圮,毁坏,断绝。
【译文】
山上没有草木叫作“屺”。屺,得名于“圮”,没有什么出产的东西。
3.13 山上有水曰“埒”①。埒,脱也②,脱而下流也③。
【注释】
①埒(liè):原作“垺”,为“埒”之形误。下同。埒,山上水流。
②脱:脱落,掉下。
③下流:向下流动。
【译文】
山上有水流动叫作“埒”。埒,得名于“脱”,脱落而向下流动。
3.14 石载土曰“岨”①,岨胪然也②,土载石曰“崔嵬”③,因形名之也。
【注释】
①岨:同“砠(jū)”。戴土的石山。
②岨胪(lú):错落貌。
③崔嵬(wéi):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也形容高耸、高大貌。
【译文】
石头上面负载泥土叫作“岨”,土石错落的样子,泥土上面负载石头叫作“崔嵬”,是根据它们的形状命名的。
3.15 山东曰“朝阳”①,山西曰“夕阳”②,随日所照而名之也。
【注释】
①山东:山的东坡。朝(zhāo)阳:指山的东面。
②山西:山的西坡。夕阳:指山的西面。
【译文】
山的东面叫作“朝阳”,山的西面叫作“夕阳”,是依据阳光照射的地方命名的。
3.16 山下根之受溜处曰“甽”①。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润也。
【注释】
①溜(liù):向下流的水。甽(quǎn):山谷。
【译文】
山脚下边承受流水的山谷叫作“甽”。甽,得名于“吮”,吮吸得到山体的肥润水土。
3.17 山中藂木曰“林”①。林,森也②,森森然也。
【注释】
①藂(cóng):同“丛”。聚集,丛生。
②森:众多貌,众盛貌。
【译文】
山里丛生的树木叫作“林”。林,得名于“森”,树木繁密众多的样子。
3.18 山足曰“麓”①。麓,陆也②,言水流顺陆燥也③。
【注释】
①麓:山脚。
②陆:物体运行的轨道。
③燥:焦急,焦躁。
【译文】
山脚叫作“麓”。麓,得名于“陆”,说的是水流顺着通道快速急躁。
3.19 山体曰“石”①。石,格也②,坚捍格也。
【注释】
①山体:山的主体。体,事物的主要部分,主体。
②格:通“垎(hè)”。坚硬。
【译文】
山的构成主体叫作“石”。石,得名于“格”,石头坚硬牢固。
3.20 小石曰“砾”①。砾,料也②,小石相枝柱其间③,料料然出内气也④。
【注释】
①砾(lì):小石,碎石。
②料:通“寮(liáo)”。空。
③枝柱:支撑。
④出内(nà):出入。内,同“纳”。入,使进入。
【译文】
小块石头叫作“砾”。砾,得名于“料”,小石头与小石头之间互相支撑,中间有空隙出入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