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水第四
【题解】
水,指各种河流、水域。本篇解释了与水有关的诸多名词的得名之由,包括渎、江、淮等河流之名,滥泉、沃泉等泉名,澜、波等水中现象之名,以及洲、渚等水中陆地之名。
4.1 天下大水四①,谓之“四渎”②,江、河、淮、济是也。
【注释】
①大水:大海或大河。
②四渎(dú):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译文】
全国的大江大河有四条,叫作“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就是。
4.2 渎①,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也②。
【注释】
①渎:江河大川。
②所:处所,地方。
【译文】
渎,得名于“独”,各自从发源地流入海洋。
4.3 江①,公也,小水流入其中②,公共也。
【注释】
①江:专指长江。后来“江”成为大江大河的通称,此水始称“长江”。
②小水:小水流。
【译文】
江,得名于“公”,小的江河流入长江,因此成为公用的水道。
4.4 淮①,围也,围绕杨州北界②,东至海也。
【注释】
①淮:即淮河。
②杨州:即扬州,或称“维扬”。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译文】
淮,得名于“围”,围绕扬州北面,东流直到海洋。
4.5 河①,下也②,随地下处而通流也③。
【注释】
①河:专指黄河。后来“河”成为河流的通称,此水改称“大河”“黄河”。
②下:位置在低处。
③通流:指通行。
【译文】
河,得名于“下”,随着地面低下处而流通。
4.6 济①,济也②,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
【注释】
①济(jǐ):古水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作“泲”,他书作“济”。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
②济(jì):渡过。
【译文】
济,得名于“济”,发源于黄河以北,渡过黄河向南流。
4.7 川①,穿也②,穿地而流也。
【注释】
①川:河流。
②穿:穿通,贯穿。
【译文】
川,得名于“穿”,贯穿地面而流通。
4.8 山夹水曰“涧”①。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注释】
①涧(jiàn):两山间的水沟。
【译文】
两山夹着一条水叫作“涧”。涧,得名于“间”,说的是夹在两山之间。
4.9 水正出曰“滥泉”①。滥,衔也,如人口有所衔,口闿则见也②。
【注释】
①正出:从主水口涌出。滥(jiàn)泉:涌出的水泉。
②闿(kǎi):开启。见(xiàn):同“现”。
【译文】
水从主水口涌出叫作“滥泉”。滥,得名于“衔”,就像人嘴里有衔的东西,嘴一张就出现了。
4.10 悬出曰“沃泉”①,水从上下,有所灌沃也②。
【注释】
①悬出:从悬崖上流出。沃泉:由上向下流的泉水。
②灌沃:浇灌,滋润。
【译文】
从悬崖上流出的水叫作“沃泉”,水从上向下流,有所浇灌滋润。
4.11 侧出曰“氿泉”①。氿,轨也,流狭而长,如车轨也。
【注释】
①侧出:旁出。此指从山崖侧旁流出。氿(guǐ)泉:从山崖侧旁流出的泉水。氿,原作“汍”,据段玉裁、邵晋涵校改。邵晋涵曰:“从《尔雅》改。”下同。氿,泉水从旁流出。
【译文】
从山崖侧旁流出的水叫作“氿泉”。氿,得名于“轨”,水流狭窄而细长,像行车的轨迹。
4.12 所出同、所归异曰“淝泉”,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淝者也①。
【注释】
①淝(féi):即淝河。也叫淝水。源出安徽合肥西北。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注入巢湖;一支西北流至寿县,又西北经八公山南入淮河。
【译文】
发源相同、归向不同的水叫作“淝泉”,源头共同流出的时候滋润的地方少,归向各自分散而变多,就像淝水分为二支那样。
4.13 水从河出曰“雍沛”①,言在河岸限内②,时见雍出③,则沛然也④。
【注释】
①河:此指黄河。出:决口而出。雍沛:冲决河岸而别自成流的水。
②岸限:犹“界限”。
③雍:通“壅”。聚积。
④沛然:充盛貌,盛大貌。
【译文】
洪水从黄河决口而出叫作“雍沛”,说的是在黄河堤岸以内,时而见到洪水积聚涌出,就沛然盛大了。
4.14 水上出曰“涌泉”①,濆泉并是也②。
【注释】
①涌泉:水向上喷出的泉。
②濆(pēn)泉:地下喷出的泉水。濆,原作“渎”,据邵晋涵、吴志忠校改。徐复说:“‘渎泉’当为‘濆泉’之误,形相近也。考之各书,得确证二、旁证五,依次疏之。一、《公羊·昭五年传》:‘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左氏》作‘蚡泉’,《穀梁》作‘贲泉’,皆音近通用。……”
【译文】
向上喷出的泉水叫作“涌泉”,濆泉也是这样。
4.15 水泆出所为泽曰“掌”①,水停处如手掌中也。今兖州人谓泽曰“掌”也②。
【注释】
①泆:通“溢”。水满而泛滥。泽:聚水的洼地,沼泽。掌:水泽。
②兖(yǎn)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
【译文】
水漫出聚集为湖泽叫作“掌”,水停留的地方就像在手掌里一样。现在的兖州人就把湖泽叫作“掌”。
4.16 水决复入为“汜”①。汜,已也②,如出有所为,毕已而还入也。
【注释】
①决:冲破堤岸,堤岸溃破。汜(sì):从主河道分出又流回主河道的水。
②已:完毕,完成。
【译文】
洪水冲破堤岸后又流回主河道叫作“汜”。汜,得名于“已”,像出去有所作为,完毕后又返回进入。
4.17 风吹水波成文曰“澜”①。澜,连也,波体转流,相连及也②。
【注释】
①成文:形成纹理。文,纹理,花纹。此指波纹。澜:大波浪。泛指波纹。
②连及:原作“及连”,据沈锡祚、丁山等校改。周祖谟说:“《倭名抄》卷一引作‘风吹水波成文曰涟,波体转相连及也。’《韵补·先韵》引亦作‘相连及也’,当据改。”
【译文】
风吹水波形成纹理叫作“澜”。澜,得名于“连”,水波形体转移流动,相互牵连涉及。
4.18 水小波曰“沦”①。沦,伦也②,小文相次有伦理也。
【注释】
①沦(lún):水的小波纹。也指水起小波纹,或使起波纹。
②伦:条理,顺序。
【译文】
水的小波纹叫作“沦”。沦,得名于“伦”,小的水波纹相继为次第而有条理。
4.19 水直波曰“泾”①。泾,俓也②,言如道俓也。
【注释】
①泾(jīng):直流的水波。
②俓(jìng):同“径”。小路。
【译文】
较直的水波纹叫作“泾”。泾,得名于“俓”,说的是犹如小径一样。
4.20 水草交曰“湄”①。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水经川归之处也。
【注释】
①交:交际,两者相接触。湄(méi):岸边,水和草相接的地方。
【译文】
水和岸边的草相接触的地方叫作“湄”。湄,得名于“眉”,草靠近水就像眉毛挨着眼睛一样,是水经过河流归向的地方。
4.21 海,晦也①,主承秽浊②,其水黑如晦也。
【注释】
①晦:昏暗,阴暗。
②主:主宰,主持,掌管。承:接受,承受。秽浊:污浊,肮脏。
【译文】
海,得名于“晦”,主管承受污浊肮脏的东西,它的水颜色蓝黑而阴暗。
4.22 水注谷曰“沟”①,田间之水亦曰“沟”。沟,搆也②,纵横相交搆也③。
【注释】
①注:流入,灌入。谷:山间的水流,又指山间流水的通道。
②搆(gòu):同“构”。交结,连接。
③纵横: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交搆:同“交构”。交通,连接。
【译文】
水流入山谷叫作“沟”,田地里的水也叫“沟”。沟,得名于“搆”,横竖交叉互相连通。
4.23 注沟曰“浍”①。浍,会也,小沟之所聚会也。
【注释】
①浍(kuài):大沟。
【译文】
水流入的大沟叫作“浍”。浍,得名于“会”,小水沟聚集会合的地方。
4.24 水中可居者曰“洲”①。洲,聚也,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也。
【注释】
①居:停息,止息。洲:水中的陆地。
【译文】
水面上可以停留的地方叫作“洲”。洲,得名于“聚”,人和鸟类等动物聚集休息的处所。
4.25 小洲曰“渚”①。渚,遮也②,体高能遮水,使从旁回也③。
【注释】
①渚(zhǔ):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②遮:遏止,阻拦。
③回:指变换方向、位置等。
【译文】
水里的小块陆地叫作“渚”。渚,得名于“遮”,陆地形体较高能够拦阻水流,使它从旁边变向拐弯。
4.26 小渚曰“沚”①。沚,止也②,小,可以止息其上也。
【注释】
①沚(zhǐ):小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②止:栖息。
【译文】
水里比渚更小的高地叫作“沚”。沚,得名于“止”,体形更小,人和鸟类等动物可以在上面停留休息。
4.27 小沚曰“泜”①。泜,迟也②,能遏水使流迟也③。
【注释】
①泜:同“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②迟:缓慢。
③遏:抑制,阻止。
【译文】
水里比沚更小的高地叫作“泜”。泜,得名于“迟”,能够遏阻水流使流速迟缓。
4.28 人所为之曰“潏”①。潏,术也,堰使水郁术也②,鱼梁、水碓之谓也③。
【注释】
①所为:所作。潏(shù):指水中的堤堰、鱼梁等土石工程。
②堰(yàn):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以堵塞水流。郁术:迂回曲折貌。
③鱼梁:用编网、竹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等置于水门处以捕鱼的设施。水碓(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
【译文】
人工用土石筑堤横截水中以堵塞水流叫作“潏”。潏,得名于“术”,筑堤堰塞使水迂回曲折,说的是鱼梁、水碓之类。
4.29 海中可居者曰“岛”①。岛,到也,人所奔到也。亦言“鸟”也,物所赴如鸟之下也②。
【注释】
①岛:海洋及江、湖中被水环绕的陆地。
②赴:到,去,前往。
【译文】
海里能够停留的地方叫作“岛”。岛,得名于“到”,人能奔走到达的地方。也说的是“鸟”,生物前往好像鸟儿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