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形体第八
【题解】
形体,指身体。本篇解释了全身多达一百零七个身体部位名称的得名之由。其解释的顺序,是先释表示全体的词,如体、躯、形、身,次释表示局部的词,如毛、皮、肤、肌、骨、肉等。就解释身体局部的词来说,先释表示身体上部的词,如发、眉、头、额,再释表示身体中部的词,如胸、腹、心、肺、要(腰),后释表示身体下部的词,如股、胫、脚、足等,自上而下,依序排列,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的系统认识。
8.1 人,仁也①,仁生物也②,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③。”
【注释】
①仁:仁爱,相亲。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②生物:生长万物。
③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立人,立身,做人。
【译文】
人,得名于“仁”,仁爱能够生长万物,所以《周易》上说:“立身做人的正道在于仁爱和道义。”
8.2 体,第也①,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②。
【注释】
①第:等级,次第。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②表里:表面和内部。次第:依次。又指排比编次。
【译文】
体,得名于“第”,骨和肉、毛发与血液、表面和内部、大与小排列编次有序。
8.3 躯①,区也②,是众名之大揔③,若区域也。
【注释】
①躯:身体。
②区:区域。有一定界限的地方或范畴。
③众名:众物之名。揔:同“总”。聚合,汇集。
【译文】
躯,得名于“区”,是众物之名的聚合,就像一个地区那样。
8.4 形①,有形象之异也②。
【注释】
①形:形象,面貌。
②形象:形状,外貌。异:不相同。
【译文】
形,有形状外貌的差异。
8.5 身,伸也①,可屈伸也②。
【注释】
①伸:伸开,挺直。
②屈伸:屈曲与伸舒。
【译文】
身,得名于“伸”,能够屈曲与伸舒。
8.6 毛,貌也,冒也①,在表所以别形貌②,且以自覆冒也③。
【注释】
①冒:覆盖,蒙盖。
②表:外表。所以:用以,用来。形貌:外形,容貌。
③覆冒:蒙盖,掩蔽。
【译文】
毛,得名于“貌”,也可以说是“冒”,在外表用来区别外形容貌,并且用以蒙盖掩蔽自己。
8.7 皮①,被也②,被覆体也③。
【注释】
①皮:本指兽皮。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
②被:覆盖。
③被覆:覆盖,掩蔽。
【译文】
皮,得名于“被”,覆盖掩蔽身体。
8.8 肤,布也①,布在表也。
【注释】
①布:铺开,分布。
【译文】
肤,得名于“布”,分布在外表。
8.9 肌①,懻也②,肤幕坚懻也③。
【注释】
①肌:肌肉,瘦肉。
②懻(jì):坚强,强硬。
③肤幕:皮膜。此指覆盖在肌肉外表的筋膜。幕,通“膜”。人或动植物体内的薄皮形组织。坚懻:坚牢,坚韧。
【译文】
肌,得名于“懻”,皮膜坚韧。
8.10 骨,滑也,骨坚而滑也。
【译文】
骨,得名于“滑”,骨头坚固而光滑。
8.11 胑①,枝也,似木之枝格也②。
【注释】
①胑(zhī):同“肢”。
②木:原作“水”,据疏证本、黄丕烈、吴志忠校改。周祖谟说:“吴改‘水’为‘木’,是也。苏舆云:《御览·人事十六》引正作‘木’。”枝格:长枝条。
【译文】
胑,得名于“枝”,像是树木的枝条。
8.12 肉①,柔也。
【注释】
①肉:此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
【译文】
肉,得名于“柔”。
8.13 筋①,靳也②,肉中之力,气之元也③,靳固于身形也④。
【注释】
①筋:肌腱或附在骨头上的韧带。
②靳(jìn):原作“力”,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误作‘力也’。案:‘力’声不近‘筋’,据下‘靳固’之言,当改为‘靳’,则音谊皆合矣。”靳,牢固,稳固。
③气:指人的元气,生命力。元:根源,根本。
④靳固:坚固,牢固,稳固。身形:身体,形体。
【译文】
筋,得名于“靳”,筋肉的力量,元气的根源,稳定在身体上。
8.14 膜①,幕也②,幕络一体也③。
【注释】
①膜:人或动植物体内的薄皮形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②幕:覆盖,笼罩。
③幕络:连绵牵络、笼罩蒙覆貌。一体:指整个身体。
【译文】
膜,得名于“幕”,连绵牵络、笼罩蒙覆于整个身体。
8.15 血,濊也①,出于肉,流而濊濊也。
【注释】
①濊(huì):水多貌。
【译文】
血,得名于“濊”,源出于肉,濊濊流淌。
8.16 脓①,也②,汁厚也。
【注释】
①脓:疮口溃烂所化的黏液。
②(nóng):浓厚。
【译文】
脓,得名于“”,脓液浓稠。
8.17 汁①,涕也②,涕涕而出也③。
【注释】
①汁:眼泪。
②涕:眼泪。
③涕涕:泪流的样子。
【译文】
汁,得名于“涕”,滴滴掉落的样子。
8.18 津①,进也,汁进出也。
【注释】
①津:汗水等体液。
【译文】
津,得名于“进”,体液进进出出。
8.19 液①,泽也②,有润泽也③。
【注释】
①液:原作“汋(zhuó)”,蔡天祜刊本作“汮(jūn)”,文义均不通。疏证本曰:“人身无所谓‘汋’者,‘汋’字盖误也。疑当为‘液’。”此说有理,但证据未足,现申说之:一、从字形上看,“液”字又写作“洂”,与“汋”形近,与蔡天祜刊本“汮”字形更近。《释名》全篇无“液(洂)”字而有“汋”字,可能多处“液(洂)”讹为“汋”。二、从读音上看,“液”为喻纽铎部,“泽”为定纽铎部,古音相近,符合《释名》声训条例。《释形体》同篇:“腋,绎也,言可张翕寻绎也。”以“泽”作“液”的语源,正如以“绎”作“腋”的语源。三、从文意上看,汁、津、液、汗前后相次,符合《释名》以类相从的编撰条例。四、《释饮食》篇:“吮,循也,不绝口,稍引滋汋,循咽而下也。”“汋”亦为“液(洂)”之形讹。汉班固《白虎通·情性》:“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滋液,就是唾液,与“吮”条文意相合。据此,改“汋”为“液”。
②泽:湿润,滋润。
③有:助词,无义。用作形容词词头。润泽:滋润,使不干枯。
【译文】
液,得名于“泽”,滋润不枯。
8.20 汗,涆也①,出在于表②,涆涆然也。
【注释】
①涆(hàn):原作“”,据《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李善注及王先谦校改。下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澔澔涆涆,流离烂漫。”李善曰:“澔澔涆涆,光明盛貌。”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汉书·刘向传》:‘汗出而不反者也。’‘’字字书所无,疑是‘涣涣’之误。《易》言‘涣汗’,又叠韵字。《说文》:‘涣,流散也。’《诗·溱洧》:‘方涣涣兮。’传:‘涣涣,盛也。’以释‘汗’字,于义亦安。”按:从字形看,“涆”字更近似。涆,水迅速流动的样子,又光明盛大的样子。
②表:外表。
【译文】
汗,得名于“涆”,汗水流出身体外表,哗啦啦明晃晃的样子。
8.21 髓①,瀢也②,瀢瀢然也③。
【注释】
①髓(suǐ):骨中的凝脂。
②瀢(wěi):流动貌。原作“遗”,据吴志忠本、佚名校改。
③瀢瀢然:鱼贯而行的样子。原作“遗然”,据吴志忠本校改。吴翊寅曰:“吴本作:‘髓,瀢也,瀢瀢然也。’案:‘汗’言‘然’,故‘髓’言‘瀢瀢然’,亦据谊改。”
【译文】
髓,得名于“瀢”,相随而行的样子。
8.22 发,拔也①,拔擢而出也②。
【注释】
①拔:抽出,拽出。
②拔擢:抽引。出:出生,生出。
【译文】
发,得名于“拔”,抽引而生出。
8.23 囟①,峻也②,所生高峻也③。
【注释】
①囟(xìn):原作“鬓”,据疏证本、吴志忠校等改。周祖谟说:“‘鬓’别见下文,毕校改作‘囟’,‘囟’‘峻’同音。”囟,囟门,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在头顶的前部中央。也叫“脑门、顶门”。按,“囟”字又写作“顖”,“鬓”又写作“”,形近易讹。
②峻:高,陡峭。
③高峻:高耸峭拔。
【译文】
囟,得名于“峻”,生在高峻的地方。
8.24 髦①,冒也②,覆冒头额也③。
【注释】
①髦:古代儿童头发下垂至眉的一种发式。
②冒:覆盖,笼罩。
③覆冒:蒙盖,掩蔽。头额:额头,脑门子。额,原作“颈”,据许克勤校改。许克勤曰:“‘颈’当作‘额’,字之误也。《诗》毛传及《说文》并解为‘发至眉’,则髦为覆冒头额甚明。”
【译文】
髦,得名于“冒”,蒙盖住额头。
8.25 眉,媚也①,有妩媚也②。
【注释】
①媚:娇艳,美好。
②有:助词,无义。用作形容词词头。妩媚:姿容美好可爱。
【译文】
眉,得名于“媚”,姿容美好可爱。
8.26 头,独也①,于体高而独也②。
【注释】
①独:独特,特别。
②体:身体。
【译文】
头,得名于“独”,在身体上居高而又独特。
8.27 首①,始也②。
【注释】
①首:头。
②始:开首,起头。
【译文】
首,得名于“始”。
8.28 面①,漫也②。
【注释】
①面:脸部,头的前部。
②漫:同“曼”。细润,柔美。
【译文】
面,得名于“漫”。
8.29 额,鄂也①,有垠鄂也②,故幽州人则谓之“鄂”也③。
【注释】
①鄂:通“堮(è)”。边际,界限。
②有垠鄂:形容高起而边界明显的形状。垠鄂,即“垠堮”。界限,边际。
③幽州:古九州之一。即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译文】
额,得名于“鄂”,高起而边际明显,所以幽州的人就叫额头为“鄂”。
8.30 角者①,生于额角也②。
【注释】
①角:额骨两端。
②额角:额的两旁。
【译文】
角,生在额头的两端。
8.31 頞①,鞍也②,偃折如鞍也③。
【注释】
①頞(è):鼻梁。
②鞍:鞍子。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坐具。上部中段呈凹面,两端凸起。
③偃折:弯曲,曲折。
【译文】
頞,得名于“鞍”,两头高中间凹曲折像马鞍。
8.32 目,默也①,默而内识也②。
【注释】
①默:静默不语。
②内识(zhì):记在心里。识,记住。
【译文】
目,得名于“默”,把看到的默默记在心里。
8.33 眼①,限也②,瞳子限限而出也③。
【注释】
①眼:眼珠。
②限:期望。一说,阻止,限制。
③瞳子:瞳仁,瞳孔。亦泛指眼睛。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限限’不见它书,‘限’训‘阻止’,与‘出’义不合,童子亦非可出者。疑本作‘童子限而不出也’,传写致误耳。”疑“而”为“欲”之讹。“欲” “而”二字的草书形似易混,故讹。
【译文】
眼,得名于“限”,瞳仁跃跃欲试地想要出来。
8.34 睫①,插接也,插于眼眶而相接也。
【注释】
①睫(jié):眼睑边缘的细毛。
【译文】
睫,就是插接,插在眼眶里而上下可以两相接合。
8.35 瞳子①:瞳,重也②,肤幕相裹重也③;子,小称也④。主谓其精明者也⑤。或曰“眸子”⑥。眸,冒也⑦,相裹冒也⑧。
【注释】
①瞳子:瞳仁,瞳孔。虹膜中央的小孔,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内。
②重(chóng):重叠,重复。
③肤幕:皮膜。此指上下眼皮、眼角膜、虹膜等组织。幕,通“膜”。
④称:称呼,称谓。
⑤精明:光亮,鲜明。指眼睛明亮。
⑥眸子:瞳仁。也泛指眼睛。
⑦冒:覆盖,笼罩。
⑧裹冒:包裹,覆冒。
【译文】
瞳子:瞳,得名于“重”,多层皮膜相互包裹重叠;子,是对小的事物的称呼。“瞳子”主要说的是眼睛最明亮的部分。也叫“眸子”。眸,得名于“冒”,能够包裹蒙盖。
8.36 鼻,嘒也①,出气嘒嘒也②。
【注释】
①嘒(huì):小声。
②出气:呼吸,喘气。嘒嘒:象声词。形容细微的声音。
【译文】
鼻,得名于“嘒”,出气声音细微。
8.37 口①,空也②。
【注释】
①口:发声和饮食的器官。
②空(kǒng):穴,洞。
【译文】
口,得名于“空”。
8.38 颊①,夹也②,面两旁称也③。亦取挟敛食物也④。
【注释】
①颊(jiá):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之间的部分。
②夹(jiā):从左右相持或相对。
③面:原书无,据王先慎校补。王先慎曰:“今本‘两’上脱‘面’字,《御览》引‘面’下脱‘两’字。《急就篇》颜注:‘面两旁曰颊。’即本此,可证。”
④挟(jiā)敛:挟取收敛。挟,同“夹”。敛,聚集,收获。
【译文】
颊,得名于“夹”,脸面两边的称呼。也取名于挟取收敛食物。
8.39 舌,泄也①,舒泄所当言也②。
【注释】
①泄:发泄,发散。
②舒泄:抒发,发泄。
【译文】
舌,得名于“泄”,发泄该说的话。
8.40 齿,始也①,少长之别始乎此也②,以齿食多者长③,食少者幼也。
【注释】
①始:开始,开端。与“终”相对。
②少长(shào zhǎng):年少的和年长的。
③以齿食多者长:此句末尾原有“也”字,据段玉裁、疏证本校删去。篆字疏证本曰:“今本此处有‘也’字,据《太平御览》引删。”
【译文】
齿,得名于“始”,从年少到长大的区别从此开始,使用牙齿吃得多的人是长大了的,吃得少的人是年幼的。
8.41 颐①,养也②,动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养人也③。
【注释】
①颐(yí):口腔的下部,俗称下巴。
②养:供给人食物等,使生活下去。
③上下:升降。咀:嚼,嚼食。
【译文】
颐,得名于“养”,从下边动作,到上边停止,上上下下地咀嚼食物用来滋养人的身体。
8.42 牙,樝牙也①,随形言之也②。
【注释】
①樝(zhā)牙:又称鉏牙、齖、槎牙、楂枒等。错杂不齐貌。
②随:依据,按照。
【译文】
牙,得名于“樝牙”,是根据形状来说的。
8.43 辅车①,其骨强,所以辅持口也②。或曰“牙车”③,牙所载也;或曰“颔车”④,颔⑤,含也,口含物之车也⑥;或曰“颊车”⑦,亦所以载物也;或曰“鼸车”⑧,鼸鼠之食积于颊⑨,人食似之,故取名也。凡系于“车”,皆取在下载上物也。
【注释】
①辅车:颊骨与上下牙床骨。辅本指车两旁木,所以夹车者。人颊骨似车辅,故称。
②辅持:辅助,支持。
③牙车:下颚骨。即下牙床。
④颔(hàn)车:原书无“车”字,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补。颔车,即牙车,下颚骨。
⑤颔:下巴。
⑥车:牙床。
⑦颊(jiá)车:牙下骨,载齿的腭骨。
⑧鼸(xiàn)车:颊辅与牙床。
⑨鼸鼠:田鼠的一种,灰色短尾,能颊中藏食。
【译文】
辅车,它的骨头强硬,用以辅助支持口腔。有人叫它“牙车”,是负载牙齿的地方;有人叫它“颔车”,颔,得名于“含”,是嘴里含衔食物的地方;有人叫它“颊车”,也是负载食物的地方;有人叫它“鼸车”,鼸鼠的食物藏在脸颊旁的口腔里,人吃饭像它,所以起了这名。凡是属于“车”的,都是取名于从下面负载上面物体的。
8.44 耳,耏也①,耳有一体②,属著两边③,耏耏然也④。
【注释】
①耏(ér):颊毛,胡须。也形容多须的样子。
②一体:一样,一同。
③属著(zhǔ zhuó):依托,附着。两边:两侧。
④耏耏:犹“髯髯”。舒展的样子。
【译文】
耳,得名于“耏”,耳朵有两只是同样的,附着于两边,自然放松的样子。
8.45 唇,缘也①,口之缘也。
【注释】
①缘:边沿。
【译文】
唇,得名于“缘”,是嘴的边缘。
8.46 吻①,免也②,入之则碎,出则免也。又取抆也③,漱唾所出④,恒加抆拭⑤,因以为名也。
【注释】
①吻:嘴唇,嘴角。
②免:逃避,逃脱。
③抆(wěn):擦拭。
④漱唾:吮吸与吐出。漱,吮吸,饮。唾,吐,呕吐。
⑤恒:经常,常常。
【译文】
吻,得名于“免”,食物进去就被咬碎,出来就会幸免。又取名于“抆”,吮吸和吐出的东西,经常擦拭,因而用作名称。
8.47 腃①,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注释】
①腃(quán):嘴唇,口边。原作“舌”,据疏证本、王鸣盛校意改。疏证本曰:“今本‘因以为名也’之下提行别起,作‘舌,卷也’云云。案:‘舌’已见前,不应重出。郑注《周礼·考工记·梓人》云:‘吻,口腃也。’今本‘舌卷’盖‘口卷’之讹,口卷即‘吻’,当承‘吻’下,故并为一,而以‘或曰’字联合之。”王鸣盛曰:“疑此当作‘或曰口腃,可以卷制’云。”按:虽“口”“舌”字形相近,但增“或曰”二字,则与原文相差太大,故不如改为“腃”字更为合理。
【译文】
腃,得名于“卷”,可以用来卷制食物,使其不掉下。
8.48 鼻下曰“立人”①,取立于鼻下,狭而长,似人立也。
【注释】
①立人:人中。指人的上唇之上正中凹下的部分。
【译文】
鼻子下面的人中叫作“立人”,取名于长在鼻子下面,狭窄而细长,好像人立在那儿一样。
8.49 口上曰“髭”①。髭,姿也②,为姿容之美也。
【注释】
①髭(zī):嘴唇上边的胡子。
②姿:容貌,姿态。
【译文】
嘴唇上边的胡子叫作“髭”。髭,得名于“姿”,成为外貌仪容的美姿。
8.50 口下曰“承浆”①,承水浆也②。
【注释】
①承浆:穴位名。下唇中央的凹陷处。因其处可承接口涎等,故名。
②承水浆也:原作“浆水也”,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改。疏证本曰:“承水浆也,今本作‘浆水也’三字,据《太平御览》引增改。”水浆,指饮料或流质食物。也指体液、汁液。
【译文】
嘴的下边叫作“承浆”,承接汁液。
8.51 颐下曰“须”①。须,秀也②,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也。亦取须体干长而后生也③。
【注释】
①颐下:下巴的下面。须:下巴或嘴边的毛。
②秀:植物开花抽穗。
③须:须要,需要。体干(gàn):身体,身材。长(zhǎng):长大,成年。
【译文】
下巴或嘴边的毛叫作“须”。须,得名于“秀”,植物长成了会开花抽穗,人长成了就会生出胡须。也取名于必须身体长大以后才能生出胡须。
8.52 在颊耳旁曰“髯”①,随口动摇,髯髯然也②。
【注释】
①髯(rán):颊毛。亦泛指胡须。
②髯髯:多须貌。
【译文】
在脸颊耳朵旁边的毛叫作“髯”,随着嘴巴的活动动荡摇摆,毛茸茸的样子。
8.53 其上连发曰“鬓”①。鬓,滨也②;滨,崖也③,为面额之崖岸也④。
【注释】
①其:指代上条所言之“髯”。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②滨:水边,近水的地方。
③崖:岸边。也指边际,界域。
④面额:脸面,面部。崖岸:边际。
【译文】
颊毛上面连着头发的毛发叫作“鬓”。鬓,得名于“滨”;滨,就是边际,鬓发是面部的边际。
8.54 鬓曲头曰“距”①。距,拒也②,言其曲似拒也。
【注释】
①曲头:尾部弯曲。头,犹“端”,此指鬓发尾端。距:雄鸡、雉等腿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比喻钩形之物。
②拒:通“矩”。画方形或直角的用具,即曲尺。下同。
【译文】
鬓发尾部弯曲的叫作“距”。距,得名于“拒”,是说它弯曲得像曲尺。
8.55 项①,确也②,坚确受枕之处也③。
【注释】
①项:脖子的后部。
②确:坚硬。
③坚确:坚固,坚实。受枕:接纳枕头。受,接取。
【译文】
项,得名于“确”,坚硬结实的它是接纳枕头的部位。
8.56 颈①,俓也②,俓挺而长也③。
【注释】
①颈:脖子的前部。
②俓(jìng):同“径”。直,直接。
③俓(jìng)挺:同“径挺”。直貌。挺,直,直立。
【译文】
颈,得名于“俓”,直立而较长。
8.57 咽①,咽物也②。
【注释】
①咽(yān):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
②咽(yàn):吞入,吞食。
【译文】
咽,是吞咽食物的。
8.58 ①,在颐缨理之中也②。青徐谓之“脰”③,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又谓之“嗌”④,气所流通,阨要之处也⑤。
【注释】
①(yān):咽头,喉结。
②颐(yí):口腔的下部,俗称下巴。缨: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结在颔下。理:纹理,纹路。
③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称。脰(dòu):颈肉。转指喉结。
④嗌(yì):咽喉。亦指咽头。口腔与食道中间的区域,为漏斗状。
⑤阨(ài):狭窄,险要。要:险要。
【译文】
,在下巴之下系冠缨子的纹路之中。青州和徐州一带把它叫作“脰”,食物投到里边,接纳并咽下;又叫作“嗌”,气体在这里流转通行,是狭窄险要的地方。
8.59 胡①,互也②,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③。
【注释】
①胡: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②互:交,合。
③敛互:敛合,收敛包合。敛,收藏。
【译文】
胡,得名于“互”,在咽喉下面,能够收敛包藏食物。
8.60 胸犹啌也①,啌气所冲也。
【注释】
①胸:身体前面颈下腹上的部分。啌(xiāng):水或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
【译文】
胸犹如说“啌”,是呛气时所冲击的地方。
8.61 臆犹抑也①,抑气所塞也②。
【注释】
①臆(yì):胸骨,胸。
②抑:遏制,阻止。
【译文】
臆犹如说“抑”,是闭气时所塞满的地方。
8.62 膺①,壅也②,气所壅塞也③。
【注释】
①膺(yīng):胸。
②壅:堵塞,阻挡。
③壅塞:阻塞。
【译文】
膺,得名于“壅”,是气息壅塞的地方。
8.63 腹,复(複)也①,富也②,肠胃之属以自裹盛③,复(復)于外复(複)之④,其中多品⑤,似富者也。
【注释】
①复(複):重复,重叠。
②富:充裕,丰厚,多。
③肠胃:肠与胃。裹盛(chéng):包裹,容纳。
④复(復):又,更,再。
⑤品:物品,物件。
【译文】
腹,得名于“复(複)”,也得名于“富”,肠胃之类的用以自我包裹容纳,又在外边重复包裹,里面有很多物品,像是个富有的人。
8.64 心,纤也①,所识纤微②,无物不贯心也③。
【注释】
①纤:细小,微细。
②所识(zhì):记得的事物、事情。纤微:细微。
③贯心:深入心中。
【译文】
心,得名于“纤”,记得的东西纤细微小,没有什么事物和事情不深入到心里。
8.65 肝,干也①,五行属木②,故其体状有枝干也③。凡物以木为干也④。
【注释】
①干(gàn):指器物、事物的主干。
②五行: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指水、火、木、金、土。木:五行之一。
③体状:形体,形状。枝干:树枝和树干。比喻旁支和主干。
④木:原作“大”,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木,今本讹作‘大’,据《太平御览》引改。”
【译文】
肝,得名于“干”,在五行上属于木,所以它的形状有旁支和主干。凡是器物都以木为主干。
8.66 肺,勃也①,言其气勃郁也②。
【注释】
①勃:盛貌。
②气:呼吸,气息。勃郁:茂盛,旺盛。
【译文】
肺,得名于“勃”,是说它呼吸的气息勃勃旺盛。
8.67 脾,裨也①,在胃下,裨助胃气②,主化谷也③。
【注释】
①裨(bì):增加,增补,补益。
②裨助:增益,补益。胃气:中医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气。
③主:主宰,掌管。也就是负责某功能。化谷:消化粮食。谷,粮食作物总称。
【译文】
脾,得名于“裨”,在胃的下边,补益胃的功能及其精气,负责消化粮食。
8.68 肾,引也①,肾属水②,主引水气③,灌注诸脉也④。
【注释】
①引:抽取,收纳。
②水:五行之一。
③水气:此指五行中水的精气。
④灌注:流泻,浇灌。脉:血管。
【译文】
肾,得名于“引”,肾在五行里属于水,主宰抽取水的精气,浇灌每条血管。
8.69 胃,围也,围受食物也①。
【注释】
①围受:围裹收纳。
【译文】
胃,得名于“围”,是围裹收纳食物的。
8.70 肠,畅也①,通畅胃气②,去滓秽也③。
【注释】
①畅:通畅,通达。
②通畅:畅通。胃气:中医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气。
③去:去掉,除去。滓秽(zǐ huì):肮脏污浊,此指粪便。
【译文】
肠,得名于“畅”,畅通胃的功能及精气,除去粪便。
8.71 脐①,剂也②,肠端之所限剂也③。
【注释】
①脐:肚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肚子中间脐带脱落之处。
②剂(jì):剪绝,割截。
③肠端:古人或以为肚脐连着肠子,脐带为肠之一端。限剂:限止,截断。
【译文】
脐,得名于“剂”,由肠子的一端截断而成。
8.72 胞①,鞄也②。鞄,空虚之言也③,主以虚承水液也④。或曰“膀胱”,言其体短而横广也⑤。
【注释】
①胞:通“脬(pāo)”。尿脬,膀胱。
②鞄(páo):柔革,指车轮外框包的皮革。
③空虚:空无,不充实。
④虚:空虚,空无所有。承:接受,承受。水液:液体。此指尿液。液,原作“汋”,为“洂(液)”之形讹。参8.19注释。8.73与此同,不赘述。
⑤横广:广阔,广大。
【译文】
胞,得名于“鞄”。鞄,说的是空无所有,尿脬主管以空虚承接尿液。也叫作“膀胱”,是说它的体形短而宽广。
8.73 自脐以下曰“水腹”①,水液所聚也。又曰“少腹”②。少③,小也,比于脐以上为小也。
【注释】
①水腹:肚脐以下部位,或指脐下两旁。
②少(shào)腹:小腹。
③少:小。
【译文】
从肚脐以下叫作“水腹”,是尿液聚集的地方。又叫作“少腹”。少,得名于“小”,与肚脐以上比起来算是小的。
8.74 阴①,荫也②,言所在荫翳也③。
【注释】
①阴:男女外生殖器。
②荫(yìn):遮盖,隐蔽。
③所在:存在的地方。荫翳:遮蔽。
【译文】
阴,得名于“荫”,说的是阴器存在的地方受到遮蔽。
8.75 胁①,挟也②,在两旁,臂所挟也。
【注释】
①胁(xié):身躯两侧自腋下至腰上的部分。亦指肋骨。
②挟(xié):夹在腋下。
【译文】
胁,得名于“挟”,长在身体两旁,为胳膊所夹持。
8.76 肋①,勒也②,检勒五脏也③。
【注释】
①肋(lèi):肋骨,胸部两侧成对的、扁而弯的长形骨。
②勒(lè):约束,抑制。
③检勒:约束,限制。检,约束。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种器官。
【译文】
肋,得名于“勒”,约束心、肝、脾、肺、肾五种器官。
8.77 膈①,隔也②,隔塞上下③,使气与谷不相乱也④。
【注释】
①膈(gé):膈膜,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也称横膈膜。
②隔:遮断,阻塞。原作“塞”,据吴志忠本校改。
③隔塞:原作“塞”,据卢文弨、疏证本等补出。疏证本曰:“今本脱‘隔’字,据《太平御览》引增。”
④气:呼吸的气息。相乱:互相混杂。
【译文】
膈,得名于“隔”,隔开上部的胸腔和下部的腹腔,使气息与食物不相混杂。
8.78 腋①,绎也②,言可张翕寻绎也③。
【注释】
①腋:胳肢窝。
②绎(yì):寻绎,理出事物的头绪。引申为解析。
③张翕(xī):张开、关闭。翕,收敛,聚合。寻:伸开双臂测求长度。绎:抽引,收缩。
【译文】
腋,得名于“绎”,说的是可以开合伸缩。
8.79 肩,坚也①。
【注释】
①坚:强劲。
【译文】
肩,得名于“坚”。
8.80 甲①,阖也②,与胸、胁皆相会阖也③。
【注释】
①甲: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后作“胛”。
②阖(hé):闭合。
③皆:疏证本、黄丕烈、吴志忠校作“背”。疏证本曰:“背,今本讹作‘皆’,据《太平御览》引改。”会阖:会合,聚集。
【译文】
甲,得名于“阖”,与胸、胁均互相会合。
8.81 臂,裨也①,在旁曰裨也。
【注释】
①裨(pí):副贰,辅佐。
【译文】
臂,得名于“裨”,在旁边辅佐就是裨。
8.82 肘,注也①,可隐注也②。
【注释】
①注:通“柱”。支撑。
②隐:用同“稳”。安稳,稳定。
【译文】
肘,得名于“注”,可以安稳支柱。
8.83 腕,宛也①,言可宛屈也。
【注释】
①宛:弯曲,宛转。
【译文】
腕,得名于“宛”,可以宛转屈曲。
8.84 掌,言可以排掌也①。
【注释】
①排:劈击。掌:用手掌拍打。
【译文】
掌,说的是能够劈击掌掴。
8.85 手,须也①,事业之所须也②。
【注释】
①须:依靠。又指须要,需要。
②事业:古代特指劳役、耕稼等事。
【译文】
手,得名于“须”,是劳作干事必须依靠的。
8.86 节①,有限节也②。
【注释】
①节:骨节,骨骼连接的部分。
②限节:限制,节制。
【译文】
节,说的是有所限定节制。
8.87 爪①,绍也②,筋极为爪③,绍续指端也④。
【注释】
①爪(zhǎo):指甲,也指手指或手。
②绍:承继。
③筋:肌肉,肌腱或附在骨头上的韧带。极:尽头,终了。
④绍续:继续,承续。指端:手指末端。
【译文】
爪,得名于“绍”,筋肉的尽头是爪,它承续手指的末端。
8.88 背,倍也①,在后称也。
【注释】
①倍:背对,背向。
【译文】
背,得名于“倍”,背向前方所以这样称呼。
8.89 脊,积也①,积续骨节②,终上下也③。
【注释】
①积:累积,堆叠。
②积续:累积,连续。骨节:骨头,骨头的关节。
③终:竟,尽。
【译文】
脊,得名于“积”,累积接续骨头的关节,直到上下的两个尽头。
8.90 尾,微也,承脊之末稍微杀也①。
【注释】
①末稍:末端,末尾。稍,禾末,泛指事物的末端。微杀(shài):细小。杀,细小。
【译文】
尾,得名于“微”,承接脊骨的末尾变得细微了。
8.91 要①,约也②,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③。
【注释】
①要(yāo):同“腰”。
②约:缠束,环束。
③约结:约束,扎缚。
【译文】
腰,得名于“约”,在身体的中间,受到约束扎紧而细小。
8.92 髋①,缓也②,其腋皮厚而缓也③。
【注释】
①髋(kuān):髋骨,组成骨盆的大骨,通称胯骨。也指髋骨所在部位。
②缓:宽绰,松弛。
③腋:吴志忠校:“当有误,各本同。”按,“腋”应是“腴(yú)”之形讹。腴,腹下肥肉。《灵枢经·卫气失常》:“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证明腴部皮缓,与《释名》“皮厚而缓”相合。缓,松弛,宽松。与“纵”同义。纵,松缓。《灵枢经》中常见“皮缓”“皮纵”之说,相反地,还可说“皮急”。如《灵枢经·本藏》:“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或作“果”)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不相离者大肠结。”
【译文】
髋,得名于“缓”,那里的肥肉表皮丰厚松软。
8.93 臀①,殿也②,高厚有殿遌也③。
【注释】
①臀:原作“臂”,据郎奎金刻《逸雅》本及段玉裁、朱彬等校改。朱彬曰:“彬谓‘臂’字重,此必‘臀’字之误。古者最后谓之‘殿’,故军败在后为‘殿’,宫殿之‘殿’与尾首之臀,皆取义于‘殿’。”臀,人体后面两股上端和腰相连的部位。
②殿:通“垠”。界限,边际。
③有殿遌(è):形容高起而边界明显的形状。殿遌,犹“垠堮”。边际,悬崖。遌,通“堮”。崖岸,边际。
【译文】
臀,得名于“殿”,高起厚实而边界明显。
8.94 尻①,廖也②,尻所在廖牢深也③。
【注释】
①尻(kāo):肛门。
②廖(liáo):同“寥”。空旷,深远。
③廖牢:犹“寥寥”。空虚貌。亦作“牢牢”,寥廓深远貌。
【译文】
尻,得名于“廖”,肛门所在的地方空虚幽深。
8.95 枢①,机也②,要、髀、股动摇如枢机也③。
【注释】
①枢:本指转轴或承轴之臼。此指髀枢,髀骨外侧的凹陷部分,也称“髀臼”。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内容分开另立为条。
②机:关键,枢纽。
③髀(bì):股部,大腿外侧。股:大腿。动摇:摇摆晃动。
【译文】
枢,得名于“机”,腰部、股部、大腿摇摆晃动就像转轴和枢纽那样。
8.96 髀,卑也①,在下称也。
【注释】
①卑:低。与“高”相对。
【译文】
髀,得名于“卑”,在下肢部位的称呼。
8.97 股①,固也②,为强固也③。
【注释】
①股:大腿。
②固:牢固,坚硬。
③为(wèi):因为。强固:坚固,牢固。
【译文】
股,得名于“固”,因为它坚强牢固。
8.98 膝,屈也①,可屈伸也②。
【注释】
①屈:原作“伸”,据周祖谟、徐复校改。徐复《〈释名〉补疏》:“‘膝’ ‘伸’声不近,当以‘屈’为义。《世说新语·方正》:‘梅颐见陶公,拜,陶公止之。颐曰:“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即用屈义。”屈,弯曲。
②屈伸:屈曲与伸舒。
【译文】
膝,得名于“屈”,因为它可以屈曲与伸舒。
8.99 脚①,却也②,以其坐时却在后也③。
【注释】
①脚:腿的下端,小腿。后来又指足。
②却:退。
③以:因为。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译文】
脚,得名于“却”,因为它在人坐着的时候退却在后边。
8.100 胫①,茎也②,直而长,似物茎也。
【注释】
①胫(jìng):小腿。
②茎:草木干。泛指直立的柱或竿。
【译文】
胫,得名于“茎”,又直又长,好像植物的茎干。
8.101 膝头曰“膞”①。膞,团也②,因形团圜而名之也③。或曰“蹁”④。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⑤。
【注释】
①膝头:膝盖。膞(zhuǎn):膝盖。
②团:原作“围”,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案《说文·肉部》云:‘膞,切肉也。’《囗部》云:‘团,圜也。’据谊,此当作‘团’。弟‘团’‘膞’同是‘专’声,容可假借。”团,圆。
③团圜(yuán):团圆,圆貌。圜,同“圆”。圆形。
④或曰:原书“或曰”另起一条,今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前合并。或,有人,有些人。蹁(pián):膝盖。
⑤因形:根据形状。
【译文】
膝盖叫作“膞”。膞,得名于“团”,是因为形状团圆而为它命名的。有的人叫“蹁”。蹁,得名于“扁”,也是根据形状而命名的。
8.102 足①,续也②,言续胫也。
【注释】
①足:脚。
②续:连属,连接。
【译文】
足,得名于“续”,是说它是接续小腿的。
8.103 趾①,止也,言行一进一止也。
【注释】
①趾:脚指头,也泛指脚。
【译文】
趾,得名于“止”,说的是行走时一只脚前进一只脚停止。
8.104 蹄①,底也②,在足底也③。
【注释】
①蹄:兽畜足趾端的角质物,后借以通称兽畜的脚。
②底:最低下的地方,物体最下的部位。
③在足底也:原作“足底也”,另成一条。前面已有“足,续也”,这里不应再有“足”条,据黄丕烈、吴志忠等与“蹄,底也”合并,并据吴志忠本、佚名校增一“在”字。足底,指足下面,即足掌,又称“脚底板”。
【译文】
蹄,得名于“底”,因为它在脚底。
8.105 踝①,确也,居足两旁,硗确然也②。亦因其形踝踝然也③。
【注释】
①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突起的部分。由胫骨和腓(féi)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②硗(qiāo)确:土地坚硬瘠薄。此泛指坚硬。
③踝踝:单独凸出的样子。
【译文】
踝,得名于“确”,长在两只脚的外边,很坚硬的样子。也因为它的形状像是单独凸出的样子。
8.106 足后曰“跟”,在下旁著地①,一体任之②,象木根也③。
【注释】
①旁:通“方”。方向,方位。著(zhuó)地:落地,碰到地面。
②一体:整个身体。又疑“一”是古文“上”之形讹。“一体”应是“上体”,与下条“上体之所钟聚”之“上体”一致。且脚跟也是整个身体之一部分,再言“一体任之”,稍有未协。又12.107“起,启也。启,一举体也”,“一”也疑是“上”之误。启是跪,危坐。古人跪是膝盖着地,臀部抬起,身子上耸,这正是“上举体”之义。任:使,用。引申有凭依、依据之义。
③木根:树根。
【译文】
脚底的后边叫作“跟”,在下边落地,担负着整个身子,像是树的根。
8.107 踵①,钟也②。钟,聚也,上体之所钟聚也③。
【注释】
①踵(zhǒng):脚后跟。也泛指脚。
②钟:汇聚,集中。
③钟聚:汇集,聚集。
【译文】
踵,得名于“钟”。钟,就是“聚”,上面身体的重量汇聚的地方。
释名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