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衣服第十六
【题解】
衣服,指衣裳,服饰。本篇介绍了两汉时期的服饰和履制,其中服饰包括部件、配饰,还有两种主要的衣制:上衣下裳制和上下连属制的深衣。本篇所列词条涵盖了上衣、下裳、鞋袜之类,大体上按从上至下的顺序编排,解释了这些当时日常衣着的得名之由。
16.1 凡服①,上曰“衣”②。衣,依也③,人所依以芘寒暑也④。
【注释】
①服:衣服,服装。
②衣:上衣。
③依:倚仗,仰赖。
④芘(bì):通“庇”。隐避,躲藏。寒暑:冷和热,寒气和暑气。
【译文】
凡是衣服,上身的叫作“衣”。衣,得名于“依”,是人们所赖以躲避严寒酷暑的物品。
16.2 下曰“裳”①。裳,障也②,所以自障蔽也③。
【注释】
①裳(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②障:遮挡,遮蔽。
③所以:用以,用来。障蔽:遮蔽,遮盖。
【译文】
下身的叫作“裳”。裳,得名于“障”,是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
16.3 领①,颈也②,以壅颈也③。亦言总领衣体④,为端首也⑤。
【注释】
①领:衣领。
②颈:颈项。头部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又称脖子。
③壅(yōng):障蔽,遮盖。
④总领:统领,统管。总,总揽。
⑤端首:高位,首要。
【译文】
领,得名于“颈”,是用来遮蔽脖子的。也说的是总揽衣服的全体,是上衣最高的部位。
16.4 襟①,禁也②,交于前③,所以禁御风寒也④。
【注释】
①襟(jīn):古代指衣的交领。也指衣的前幅。
②禁(jìn):阻止,限制。
③交:交叉,会合。
④禁御:阻止,抵御。风寒:冷风寒气。
【译文】
襟,得名于“禁”,在胸前交叉,用来抵御冷风寒气。
16.5 袂①,掣也②。掣,开也,开张之③,以受臂屈伸也④。
【注释】
①袂(mèi):衣袖。
②掣(chè):牵引,牵动。疑“掣”应是“擘(bò)”。擘,分开。
③开张:张开,舒展。
④屈伸:屈曲与伸舒。
【译文】
袂,得名于“掣”。掣,是“开”的意思,张开衣袖,用来承受手臂的屈曲和伸展。
16.6 袪①,虚也②。
【注释】
①袪(qū):袖口。亦泛指衣袖。
②虚:空无所有,空虚。
【译文】
袪,得名于“虚”。
16.7 袖,由也①,手所由出入也②。亦言“受”也③,以受手也。
【注释】
①由:途经,经过。
②出入:外出与入内。
③受:盛(chéng),容纳。
【译文】
袖,得名于“由”,是手进出经由的地方。也说的是“受”,是用来容纳手臂的地方。
16.8 衿亦禁也①,禁使不得解散也②。
【注释】
①衿(jīn):衣上代替纽扣的带子。亦:前文16.4有“襟,禁也”,所以这里说“亦”。禁(jìn):牵制,约束。
②不得:不能,不可。解散:离散,分散。
【译文】
衿也得名于“禁”,约束衣服使它不能解开。
16.9 带①,蒂也②,著于衣③,如物之系蒂也④。
【注释】
①带:腰带。起约束衣服的作用。
②蒂(dì):本指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在此指带钩一类的连结物。
③著(zhuó):放置,安放。
④系(xì):连缀。
【译文】
带,得名于“蒂”,放置在衣服上,就像植物果实连缀着蒂把儿。
16.10 系①,系(繫)也②,相连系(繫)也③。
【注释】
①系(xì):粗丝带子。
②系(jì,繫):拴缚,扣,结。
③连系(繫):连接,联结。
【译文】
系,得名于“系(繫)”,互相连缀着。
16.11 衽①,襜也,在旁襜襜然也②。
【注释】
①衽(rèn):上衣两旁形如燕尾的掩裳际(下裳与上衣接合处)。
②襜襜(chān):张开、宽松的样子。
【译文】
衽,得名于“襜”,在上衣两旁张开宽松的样子。
16.12 裾①,倨也②,倨倨然直③。亦言在后,常见踞也④。
【注释】
①裾(jū):衣服的前后襟。此专指衣服的后襟。
②倨(jù):直。
③倨倨:直貌。
④见:被,受到。踞(jù):坐,蹲。
【译文】
裾,得名于“倨”,直通通的不拐弯。也说的是它在后面,经常被蹲坐。
16.13 玄端①,其幅下正直端方②,与要接也③。
【注释】
①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玄,黑色。端,古代的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
②幅:原作“袖”,据吴志忠本、佚名校改。幅,衣裳的缘饰。正直:不偏斜,不弯曲。端方:端庄方正。
③要(yāo):同“腰”。接:连接。
【译文】
玄端,是黑色的衣服,它整幅下边的缘饰不偏不弯端庄方正,与腰部相接。
16.14 素积①,素裳也②,辟积其要中使踧③,因以名之也。
【注释】
①素积:腰间有褶裥(zhě jiǎn,褶子)的素裳(cháng),是古代的一种礼服。
②素裳:白色的下衣。
③辟积:衣服上的褶子。在此用为动词,指在衣服上做褶裥。辟,通“襞(bì)”。折叠衣物。积,衣裙的褶子。踧(cù):通“蹙”。皱缩。
【译文】
素积,是白色的下身礼服,在它的腰部中间做褶子使之皱缩,因而用它命名。
16.15 王后之上服曰“袆衣”①,画翚雉之文于衣也②。伊洛而南③,雉素质五色备曰“翚”④。
【注释】
①王后:天子的嫡妻。亦称“皇后”。上服:礼服,上等服装。袆(huī)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绘有野鸡图纹的祭服。
②画:作图。此指绣。翚(huī)雉:即翚。五彩山鸡。文:花纹。
③伊洛: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也指伊洛流域。而南:以南。
④雉:通称野鸡、山鸡。雄者羽色美丽,尾长,可做装饰品。雌者尾较短,灰褐色。善跑,不能远飞。素质:素,原作“青”,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素,今本与下‘青’字互讹,据《尔雅》及《周礼·内司服》注改。”素质,白色质地。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备:完备,齐备。
【译文】
王后的礼服叫作“袆衣”,是因为绣了翚雉的花纹在衣服上。伊水与洛水一带以南,有着白色质地而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齐备的山鸡叫作“翚”。
16.16 鹞翟①,画鹞雉之文于衣也②。江淮而南③,雉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④。
【注释】
①鹞翟(yáo dí):即“揄狄(yáo dí)”,也作“揄翟”。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一种彩绘有长尾雉形纹饰的礼服。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邵晋涵校分开另起。
②鹞雉:即鹞。青质五彩的野鸡。
③江淮:长江和淮河。泛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④青质:青,原作“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篆字疏证本曰:“青,今本讹作‘素’,据《尔雅》改。”青质,青色底子。章:彩色,花纹。
【译文】
鹞翟,得名于在衣服上画了鹞雉的花纹。长江与淮河一带以南,有着青色质地而且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都齐备而形成彩色花纹的山鸡叫作“鹞”。
16.17 阙翟①,翦阙缯为翟雉形②,以缀衣也③。
【注释】
①阙翟(què dí):也作“阙狄”。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一种祭服。
②翦(jiǎn):同“剪”。阙(quē):削减。此指修剪。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翟雉:长尾山鸡。
③缀:装饰,点缀。
【译文】
阙翟,裁剪丝帛成为长尾巴山鸡的形状,用来点缀在衣服上。
16.18 鞠衣①,黄如菊花色也②。
【注释】
①鞠(qū)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黄色。九嫔及卿妻也穿。
②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
【译文】
鞠衣,黄黄的就像菊花的颜色。
16.19 襢衣①,襢②,坦也③,坦然正白④,无文采也⑤。
【注释】
①襢(zhàn)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白色。亦为世妇和卿大夫妻的礼服。
②襢:衣名。
③坦:显豁,光亮。
④正白:纯白。
⑤文采:即“文彩”。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译文】
襢衣,襢,得名于“坦”,明亮的纯白色,没有彩色花纹。
16.20 褖衣①,褖然黑色也②。
【注释】
①褖(tuàn)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闲居或进御时穿。
②褖:饰有边沿的衣服。
【译文】
褖衣,是黑黑的颜色。
16.21 韠①,蔽也②,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③,齐人谓之“巨巾”④。田家妇女出自田野⑤,以覆其头⑥,故因以为名也⑦。又曰“跪襜”⑧,跪时襜襜然张也⑨。
【注释】
①韠(bì):皮制的蔽膝,古代朝觐或祭祀时用以遮蔽在衣裳前面。
②蔽:遮挡,障蔽。
③妇人:古代士之妻,又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蔽膝:围于衣服前面蔽护膝盖的大巾。
④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巨巾:大巾。用以蔽膝或盖头。
⑤田家:农家。自:在,于。
⑥覆:覆盖,遮蔽。
⑦故:所以,因此。因:依照,根据。为名:用作名称。
⑧襜(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⑨张:张开,展开。
【译文】
韠,得名于“蔽”,是用来遮蔽膝盖前面的。妇女衣服前面蔽护膝盖的大巾也像这样,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巨巾”。农家妇女出门到田野里,用来遮蔽她的头部,所以根据这个用途而用“巨巾”作为名称。又叫作“跪襜”,跪的时候张开来。
16.22 佩①,倍也②,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③: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觿之属也④。
【注释】
①佩:古代系于衣带的装饰品,常指珠玉、容刀、帨巾、觿之类。
②倍(péi):同“陪”。伴随。
③倍贰:犹“陪贰”。副手,助手。此指其他的。
④容刀:作装饰品用的佩刀。帨(shuì)巾:佩巾。用以擦拭不洁,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在家时挂在门右,外出时系在身左。觿(xī):用兽骨制成的锥子。可解开绳结,也用作佩饰。属:种类。
【译文】
佩,得名于“倍”,说的是它不止一件物品,而是有其他的配件:有珍珠、有玉石、有佩刀、有佩巾、有兽骨锥子之类。
16.23 襦①,耎也②,言温耎也③。
【注释】
①襦(rú):短衣,短袄。襦有单、复,单襦近乎衫,复襦近乎袄。
②耎(ruǎn):同“软”。柔软。
③温耎:温软,温暖柔软。
【译文】
襦,得名于“耎”,说的是温暖柔软。
16.24 裤①,跨也②,两股各跨别也③。
【注释】
①裤:古代指左右各一、分裹两胫而没有裤裆的套裤。
②跨:两腿分开坐或立。
③股:大腿。别:分开。
【译文】
裤,得名于“跨”,穿的时候两条大腿各自跨开。
16.25 褶①,袭也②,覆上之言也③。
【注释】
①褶(xí):裤褶服(上身着褶,下身着裤)中的上衣。
②袭:穿衣加服。亦专指古代盛礼时掩上敞开的外服。
③覆上:遮盖上身。
【译文】
褶,得名于“袭”,说的是遮蔽上身的部分。
16.26 襌衣①,言无里也②。
【注释】
①襌(dān)衣:单层的衣服。
②无里:没有里层。里,衣服的内层。
【译文】
襌衣,说的是衣服没有里层。
16.27 襡①,属也②,衣裳上下相连属也③。荆州谓襌衣曰“布襡”亦是④。
【注释】
①襡(shǔ):长襦,连腰衣。
②属(zhǔ):连接。
③衣裳(cháng):古时上衣称衣,下裙称裳,故衣服合称为“衣裳”。连属(zhǔ):连接,连续。
④荆州: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亦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二省及河南、广西、云南、广东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亦:也是。是:这个。
【译文】
襡,得名于“属”,上部的衣和下部的裳互相连接。荆州把襌衣叫作“布襡”也是这个。
16.28 襜襦①,言其襜襜弘裕也②。
【注释】
①襜襦(chān rú):内衣,汗衣。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王先谦校等分开另起。
②弘裕:宽阔,宏大。
【译文】
襜襦,是说它开阔宽大。
16.29 褠①,襌衣之无胡者也②,言袖夹直形如沟也③。
【注释】
①褠(gōu):袖子狭窄而直如沟的单衣。
②胡:兽颔下垂肉。引申指器物下垂的部分。此指袖子下边下垂的部分。
③夹(xiá):通“狭”。窄。
【译文】
褠,单层衣服里袖子没有下垂部分的那种,是说它的袖子又窄又直形状像一条水沟。
16.30 中衣①,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②。
【注释】
①中(zhōng)衣: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
②小衣:内衣。多指裤子、亵衣。大衣:长衣,礼服。
【译文】
中衣,是说它在内衣的外边、长大礼服的里边。
16.31 裲裆①,其一当胸②,其一当背也。
【注释】
①裲裆(liǎng dāng):裲,原作“襧”,据邵晋涵、疏证本等校改。邵晋涵曰:“以意改。”裲裆,也写作“两裆”。古代一种长度仅至腰而不及于下,且只蔽胸背的上衣,形似今之背心,军士穿的称“裲裆甲”,一般人穿的称“裲裆衫”。
②当(dāng):遮蔽,阻挡。
【译文】
裲裆,它的一面对着胸前,一面对着后背。
16.32 帕腹①,横帕其腹也②。
【注释】
①帕(mò)腹:即抹(mò)胸。古代内衣的一种,有前片无后片,仅遮胸腹。俗称肚兜。
②横帕:横向裹扎。帕,裹扎,缠裹。
【译文】
帕腹,横向裹扎人的腹部。
16.33 抱腹①,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②,无裆者也③。
【注释】
①抱腹:即肚兜。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
②抱裹:环绕包裹。
③裆(dāng):此指背裆,裲裆当背的那片。
【译文】
抱腹,上边和下边都有带子,环绕包裹在肚子上,没有背裆。
16.34 心衣①,抱腹而施钩肩②,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③。
【注释】
①心衣:上掩胸下掩腹的贴身小衣。犹今之肚兜。
②施:设置,安放。钩肩:勾连肩部的两条背带。钩,绕,围绕。
③奄(yǎn):覆盖,遮蔽。心:胸。
【译文】
心衣,包裹在肚子上又设置有背带,两条背带中间设置有一片布,用来掩盖胸部。
16.35 衫①,芟也②,芟末无袖端也③。
【注释】
①衫:古代指无袖头的开衩上衣。
②芟(shān):刈除,除去。
③芟:原作“衫”,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末:物的端、稍。此指袖子的末端,即袖头。袖端:袖子的末端。
【译文】
衫,得名于“芟”,除去袖子末梢而没有袖头。
16.36 有里曰“复(複)”①,无里曰“单”②。
【注释】
①里:衣服的内层。复(複):夹衣。
②无里曰“单”:此句原书另起,据卢文弨、吴志忠校与上合并。吴翊寅校议:“毕依原本各为条,亦误。”单,单层无里子的衣服。即襌。
【译文】
有里层的夹衣叫作“复(複)”,没有里层的衣服叫作“单”。
16.37 反闭①,襦之小者也②,却向著之③,领反于背后闭其襟也④。
【注释】
①反闭:在背后合襟的短衣。
②襦(rú):短衣,短袄。
③却向:反向,向后。却,后退,返回。著(zhuó):穿。
④背后:身后,身体的后面。襟:衣的前幅。
【译文】
反闭,是衣服里边短小的,朝后穿着它,领子反向在背后闭合衣襟。
16.38 妇人上服曰“袿”①,其下垂者上广下狭②,如刀圭也③。
【注释】
①上服:上衣。袿(guī):长襦,较长的短衣。
②广:宽。狭:窄。
③刀圭:古时量取药末的用具。
【译文】
妇女的上衣叫作“袿”,它向下垂挂的部分上面宽阔下面狭窄,就像刀圭似的。
16.39 襈①,撰也②,青绛为之缘也③。
【注释】
①襈(zhuàn):衣服的缘饰,衣裳的边饰。
②撰:编定,编纂(zuǎn)。
③青绛:青红色。此指青红色的布帛衣料。为(wèi):给,替。缘(yuàn):给衣履等物镶边或绲(gǔn)边。
【译文】
襈,得名于“撰”,用青红色的布帛衣料给它镶边。
16.40 裙①,下裳也。裙②,群也③,连接群幅也④。
【注释】
①裙:古谓下裳,男女同用。今专指妇女的裙子。
②裳(cháng)也。裙:原书无此三字,据卢文弨、疏证本校增补。
③群:众,许多。
④群:原作“裾”,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裙,下群也,连接裾幅也。’文有脱误,据《太平御览》及《广韵》参订补正之。”幅:布帛。此指裙子的分幅。
【译文】
裙,是下身穿的衣服。裙,得名于“群”,连接众多分幅而成。
16.41 缉下①,横缝缉其下也②。
【注释】
①缉(qī)下:一种裙的名称,形制未详。缉,缝衣边,一针连一针密密地缝。
②横:此指横着,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缝(féng)缉:缝纫。
【译文】
缉下,横着缝纫衣裳的下边。
16.42 缘裙①,裙施缘也②。
【注释】
①缘(yuàn)裙:镶边的裙子。
②施缘(yuàn):镶边,在衣物边缘缝上带状物。缘,衣服边上的镶绲(gǔn),衣服的边。
【译文】
缘裙,裙子镶边加饰。
16.43 缘襡①,襡施缘也。
【注释】
①缘襡(yuàn shǔ):镶边的连腰衣。
【译文】
缘襡,连腰衣上镶边加饰。
16.44 帔①,披也②,披之肩背③,不及下也④。
【注释】
①帔(pèi):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衣饰。即披肩。
②披:覆盖或搭衣于肩。
③肩背:肩与背。
④不及:不到。
【译文】
帔,得名于“披”,把它披在肩膀和背部,达不到下边。
16.45 直领①,邪直而交下②,亦如丈夫服袍方也③。
【注释】
①直领:也作“直衿”。古代外衣领式之一,即对襟式。制为长条,下连衣襟,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直垂下来,有别于圆领,多用于礼服。
②邪直:偏斜而直。邪,偏斜,不正。交下:即“交于下”。在下面交会。交,接触,会合。
③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服:穿着。袍:长衣。
【译文】
直领,又斜又直而在下面交会,也好像成年男子穿长袍的方法。
16.46 交领①,就形名之也②。
【注释】
①交领:交叠于胸前的衣领。左襟掩于右襟之上,其领口两襟相交。
②就:依从,按照。
【译文】
交领,是根据它的形状命名的。
16.47 曲领①,在内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②,其状曲也。
【注释】
①曲领:圆领。施于内衣之上、外衣之下,以防内衣之领上拥颈,因其状阔大而曲得名。
②禁:原书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增补。衣:原作“襟”,据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禁中衣,今本作‘中襟’,误也。颜师古注《急就篇》云:‘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壅颈也。’盖本诸此,兹据以改正。”横:交错,纷杂。壅(yōng):堆积,堵塞。此指拥挤。
【译文】
曲领,在里边用来禁止中衣的领子往上交错而挤着脖子,它的形状是弯曲的。
16.48 单襦①,如襦而无絮也②。
【注释】
①单襦(rú):单层短衣。单襦近乎衫,复襦近乎袄。
②絮:粗丝绵。
【译文】
单襦,像襦的样子但没有丝绵。
16.49 要襦①,形如襦,其要上翘,下齐要也②。
【注释】
①要(yāo)襦:齐腰的短衣短袄。要,同“腰”。
②齐要:与腰平齐。
【译文】
腰襦,形状像襦,它的腰部向上翘着,下边与人的腰平齐。
16.50 半袖①,其袂半襦而施袖也。
【注释】
①半袖:短袖衣。
【译文】
半袖,它的袖子相当于短衣设置的袖子的一半。
16.51 留幕①,冀州所名“大褶”②,下至膝者也。留,牢也③;幕,络也④,言牢络在衣表也⑤。
【注释】
①留幕:长夹衣,下可至膝。
②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和河南北端。大褶(dié):短于袍而长于襦的夹衣。褶,夹衣。
③牢:牢笼,笼络。
④络:包罗,笼罩。
⑤牢络:笼罩,覆盖。
【译文】
留幕,就是冀州所称名的“大褶”,下面长到膝盖的夹衣。留,来源于“牢”;幕,来源于“络”,说的是笼盖在衣服的外表。
16.52 袍①,丈夫著②,下至跗者也③。袍,苞也④,苞内衣也⑤。妇人以绛作衣裳⑥,上下连,四起施缘⑦,亦曰“袍”,义亦然也⑧。齐人谓如衫而小袖曰“侯头”⑨,“侯头”犹言“解渎”⑩,臂直通之言也。
【注释】
①袍:长衣。
②丈夫:指成年男子。
③跗(fū):脚背。
④苞:通“包”。裹。
⑤内衣:指衬衣、裤衩、衬衫等贴身穿的衣服。
⑥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绛(jiàng):一种丝织品。
⑦四起:四方,四围。施缘(yuàn):镶边,在衣物边缘缝上带状物。
⑧义:道理。亦然:也是如此。卢文弨、邵晋涵于此后画一分隔线,使以下分开另起。范惟一玉雪堂刻本、疏证本、吴志忠本以下另起。
⑨侯头:一种近身穿的小袖衫。
⑩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解:通彻,通达。渎:沟渠。
【译文】
袍,是成年男子穿的,下垂到脚背的长衣。袍,得名于“苞”,包裹着内衣。妇女用绛做衣裳,上衣和下裳互相连接,四周镶边,也叫作“袍”,也是这个道理。齐国一带的人把像开衩上衣而袖子短小的叫作“侯头”,“侯头”如同说“解渎”,说的是手臂直通的意思。
16.53 被①,被也②,被覆人也③。
【注释】
①被:被子。睡眠时用以覆体。
②被:覆盖。
③被覆:覆盖,掩蔽。
【译文】
被,得名于“被”,是覆盖人体的意思。
16.54 衾①,广也②,其下广(廣)大③,如广受人也④。
【注释】
①衾(qīn):被子,特指大被。
②广(yǎn):依山崖建造的房屋。
③广(guǎng,廣)大:宽广(廣),宽阔。
④受:容纳。
【译文】
衾,得名于“广”,它的下面宽广(廣)空阔,就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那样能容纳人。
16.55 汗衣①,近身受汗垢之衣也②。《诗》谓之“泽”③,受汗泽也④。或曰“鄙袒”⑤,或曰“羞袒”⑥,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⑦,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⑧。
【注释】
①汗衣:汗衫,吸汗的贴身短衣。
②汗垢:混和污垢的汗。
③《诗》谓之“泽”:语见《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笺:“泽,亵衣,近污垢。”泽,汗衣,内衣。后作“襗(zé)”。
④汗泽:汗水,汗液。
⑤鄙袒:指汗衫背心。
⑥羞袒:贴身背心。
⑦裁足:仅够。裁,通“才”。仅仅。足,足够。胸背:胸与背。
⑧羞鄙:以为耻辱,以为羞耻。袒:脱衣露出上身。衣(yì):穿着。
【译文】
汗衣,贴近身体承受汗水和污垢的衣裳。《诗经》把它叫作“泽”,是承受汗水的。有人叫它“鄙袒”,有人叫它“羞袒”,制作它用六尺布,仅够覆盖胸膛和背部,说的是羞于袒露上身才穿它。
16.56 裈①,贯也②,贯两脚,上系要中也③。
【注释】
①裈(kūn):满裆裤。以别于无裆裤而言。按,此条原与上条相连,据范惟一玉雪堂刻本、疏证本等分开另起。
②贯:通,贯通。
③要(yāo):同“腰”。
【译文】
裈,得名于“贯”,贯穿到两只脚,上面系在腰中。
16.57 偪①,所以自逼束②。今谓之“行縢”③,言以裹脚④,可以跳腾轻便也⑤。
【注释】
①偪(bī):绑腿的布帛带。又作“幅(bī)”,斜缠于小腿的布帛,自足至膝,似今之绑腿布,古称行縢(téng)。
②逼束:逼迫约束。
③行縢(téng):绑腿布。
④裹脚:缠裹小腿。脚,小腿。
⑤跳腾:跳跃升腾。轻便:轻健,轻捷。
【译文】
偪,是用来逼迫约束自己的。现在叫作“行縢”,说的是用来缠裹小腿,可以跳跃升腾得轻快便捷。
16.58 袜,末也,在脚末也①。
【注释】
①脚末:小腿的末端。
【译文】
袜,得名于“末”,在小腿的末端。
16.59 履①,礼也②,饰足所以为礼也③。
【注释】
①履:鞋。
②礼:礼节,礼貌。
③饰:被覆,覆盖。
【译文】
履,得名于“礼”,覆盖脚部用来作为礼节。
16.60 复其下曰“舄”①。舄,腊也②,行礼久立③,地或泥湿④,故复其末下⑤,使干腊也⑥。
【注释】
①复:重复,重叠。下:下面。此指鞋底。舄(xì):以木为复底的鞋。
②腊(xī):干燥。
③行礼:按一定的仪式或姿势致敬。
④或:有时。泥(nì):污,沾污。
⑤末下:下部,下面。此指鞋底。末,下部,下面。
⑥干腊:干燥。
【译文】
重叠鞋底的叫作“舄”。舄,得名于“腊”,施行礼节时间长久,地面有时泥泞潮湿,所以重叠鞋底,使它干燥。
16.61 屦①,拘也②,所以拘足也。
【注释】
①屦(jù):单底鞋。后亦泛指鞋。
②拘(gōu):遮蔽。
【译文】
屦,得名于“拘”,是用来遮挡脚的。
16.62 齐人谓韦屦曰“屝”①。屝,皮也②,以皮作之。
【注释】
①韦(wéi)屦:熟牛皮鞋。韦,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屝(fèi):用皮革做的鞋。
②皮:兽皮。
【译文】
齐国一带的人把皮鞋叫作“屝”。屝,得名于“皮”,是用皮革做成的。
16.63 不借①,言贱易有②,宜各自蓄之③,不假借人也④。齐人云“搏腊”⑤,“搏腊”犹“把鲊”⑥,粗貌也⑦。荆州人曰“粗”⑧,麻、韦、草皆同名也⑨。粗,措也⑩,言所以安措足也⑪。
【注释】
①不借:麻鞋。按,从“不借”至“不假借人也”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②贱:价格低,便宜。易有:容易拥有。
③宜:应当,应该。蓄:收藏,怀有。
④假借:借。此指借给。
⑤搏腊(xī):麻鞋。按,从“齐人云”至“安措足也”原单独成条,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上合并。疏证本曰:“今本‘齐人’又提行别起,亦据《太平御览》引并合。”
⑥把鲊(zhǎ):即“搏腊”“不借”。麻鞋。
⑦粗:粗糙,粗劣。
⑧粗:草鞋、麻鞋之类。
⑨麻:古代专指黄麻。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等。同名:名称相同。
⑩措:安放。
⑪安措:安置。
【译文】
不借,说的是价格便宜容易拥有,应该各人自己储备,不借给别人。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搏腊”,“搏腊”犹如“把鲊”,粗糙的样子。荆州一带的人叫“粗”,麻编的、皮编的、草编的都是同一个名称。粗,得名于“措”,说的是用来安放脚的地方。
16.64 屩①,蹻也②,出行著之③,蹻蹻轻便④,因以为名也。
【注释】
①屩(juē):草鞋。
②蹻(jiǎo):举足轻捷。
③出行:出外行远。
④蹻蹻:壮健勇武、举足轻捷貌。
【译文】
屩,得名于“蹻”,出外行远时穿上它,快捷轻便,因此用它作名称。
16.65 屐①,搘也②,为两足搘,以践泥也③。
【注释】
①屐(jī):木制的鞋,底下有前后两齿, 便于在雨天泥地上行走。
②搘(zhī):支撑,支持。
③践:踩,踩踏。
【译文】
屐,得名于“搘”,作为两脚的支撑,用来踩踏泥土地。
16.66 靴①,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②。
【注释】
①靴:靴子,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
②跨骑:跨坐,乘骑。
【译文】
靴,得名于“跨”,两只脚跨着各穿一只。
16.67 ①,靴之缺前壅者,胡中所名也②。“”犹“速独”③,足直前之言也。
【注释】
①(suǒ duó):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鞋头不加护套的靴子。
②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中:指一个地区之内。
③速独:犹“束躅”。频频踏足前进。
【译文】
,是前头缺少护套的靴子,是少数民族地区命名的东西。“”犹如“速独”,说的是两脚径直向前。
16.68 鞋①,解也②,著时缩其上如履然③,解其上则舒解也④。
【注释】
①鞋:脚上的低筒穿着物。
②解:松开,松脱。
③缩:收敛,收缩。履:浅帮的鞋子。
④舒解:舒展,解散。
【译文】
鞋,得名于“解”,穿的时候收缩上面的鞋帮就像浅帮的履那样,解开上面的时候鞋帮就舒展开了。
16.69 帛屐①,以帛作之②,如屩者。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③,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④,故谓之“屐”也。
【注释】
①帛屐:以帛为面、木板为底且下有二齿的鞋。
②帛:丝织物的通称。
③屐:原作“也”,疑因上“也”字而误,据疏证本改。
④步:踏。浣(huàn):洗涤。
【译文】
帛屐,用丝帛做成,如同草鞋。不叫它“帛屩”,是因为草鞋不能踩踏在泥水之上。而屐,是踩踏泥水的鞋。这种帛屐也能够踏泥并能洗涤,所以把它叫作“屐”。
16.70 晚下如舄①,其下宛宛而危②,妇人短者著之③,可以拜也④。
【注释】
①晚下:即“(wǎn)下”。鞋名。晚,通“”。
②宛宛:原作“晚晚”,据疏证本校改。吴翊寅校议:“毕校……‘晚晚’作‘宛宛’,似亦可从。”宛宛,屈曲貌。危:高,高耸。
③短:矮小。
④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下跪,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后用为行礼的通称。
【译文】
晚下与舄相似,它的底下弯曲而高耸,矮个的妇女穿着它,可以跪拜。
16.71 靸①,韦履深头者之名也②。靸,袭也③,以其深袭覆足也。
【注释】
①靸(sǎ):前帮深而无后帮的鞋子,后也指形制与之类似的拖鞋。
②韦履:皮鞋。
③袭:遮盖,掩藏。
【译文】
靸,头部较深的皮鞋的名称。靸,得名于“袭”,因为它前帮深而掩盖了脚。
16.72 仰角①,屐上施履之名也②。行不得蹶③,当仰履角举足乃行也④。
【注释】
①仰角:指鞋底有齿的木头鞋,字也写作“卬角”“角”。
②施:施加。
③不得:不能,不可。蹶(jué):颠仆(pū),跌倒。
④举足:提脚,跨步。
【译文】
仰角,是木屐上套加鞋子这种穿着的名称。走路不能跌倒,应当仰起鞋子的前角抬起脚来才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