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
【题解】
本文以“在宥”名篇,即取其宽然自存之意。作者认为,人类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的,一切人为的约束都会使这种自然本性遭到破坏,从而招致天下大乱。黄帝以“仁义”治天下,其流弊遂至不可救。尧、桀所治虽有不同,但前者使人无端而乐,后者使人无端而苦,其于“撄人之心”则一。其后,三王“以赏罚为事”,亦终使天下“匈匈”而不可收拾。因此,论大道者从来就反对用任何人为的法规治理国家;若不得已而君临天下,亦必采取在之宥之的无为态度,以便使人类的自然本性得到自由自在的发展,此即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先以总论“在宥”精神发端,接着连设崔瞿、黄帝、云将三段以为印证。然后,作者自发议论,分出“睹有”、“睹无”,以前者为世俗“君子”,以后者为“天地之友”。文章至此,本可戛然锁住,但惟恐人们承袭“睹有”、“睹无”之说,而分“有”、“无”为二,所以又从“无为”论到“无为”、“有为”混用,以为矫枉过正之辞;而后又复从二者混用返到“无为”之上,并判出“天道”、“人道”,以“无为”属之前者,以“有为”归于后者。行文变化莫测,深得抑扬开阖之妙。
【正文】
闻在宥天下¹,不闻治天下也²。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³;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⁴。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⁵?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⁶,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⁷;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⁸,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⁹,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¹⁰,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¹¹。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¹²;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¹³,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¹⁴!
而且说明邪¹⁵,是淫于色也¹⁶;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¹⁷;说乐邪,是相于淫也¹⁸;说圣邪,是相于艺也¹⁹;说知邪,是相于疵也²⁰。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²¹,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²²。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²³,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²⁴!乃齐戒以言之²⁵,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²⁶,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²⁷,无擢其聪明²⁸,尸居而龙见²⁹,渊默而雷声³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³¹。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释】
¹在:谓优游自在。宥:谓宽容自得。
²治:谓以礼乐、刑政进行人为的统治。
³淫:扰乱。
⁴迁:改变。
⁵有:哪里用得着。
⁶瘁瘁(cuì)焉:忧虑的样子。
⁷毗(pí):伤。
⁸失位:失常,失调。
⁹中道:中和之道。成章:有条理。
¹⁰乔:谓好高而过当。诘:谓议论相诘责。卓:谓特异,孤立。鸷:谓猛厉。
¹¹曾、史:即曾参、史鳅。二人并以仁孝闻名于世。
¹²给(jǐ):足。
¹³匈匈:扰攘不安的样子。
¹⁴情:实。
¹⁵说:通“悦”,喜欢。
¹⁶淫:惑乱。
¹⁷相:助长。技:指机巧。
¹⁸淫:淫乱之声。
¹⁹艺:谓多才多能。
²⁰疵:指是非之类弊病。
²¹之:此。八者:指上述所说的明、聪、仁、义、礼、乐、圣、智。
²²脔(luán)卷:屈曲不舒的样子。獊(cānɡ)囊:专横暴戾的样子。
²³之:指上述八者。惜之:犹言“爱之”。
²⁴过:过了一些时日以后。去之:丢弃上述八者。
²⁵齐:通“斋”。
²⁶儛(wǔ):通“舞”。
²⁷解:离散。藏:通“脏”。
²⁸擢:拔。引申为滥用。
²⁹尸居:像死尸一样不动。谓其居处宁静。龙见:像龙一样腾现。谓其精神活跃。
³⁰渊默:像死水一样静默。谓其沉默不言。雷声:有雷鸣一般的声响。谓其有不言之言。
³¹炊:吹。累:谓微细而累多。
【译文】
只听说任天下自由发展,而没有听说对天下加以人为的治理。所谓优游自在,是怕天下的人扰乱自然本性;所谓宽容自得,是怕天下的人改变自然德性。天下的人不扰乱自然本性,不改变自然德性,又哪里用得着人为的治理呢?从前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使天下人都高高兴兴,各乐其本性,这是心神不恬静;桀治理天下的时候,使天下人都感到忧虑,各苦其本性,这是心神不愉悦。不恬静或不愉悦,都不是自然无为的德性。不是自然无为的德性而可以长久统治的,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人过度高兴,就会伤害阳气,过度愤怒,就会伤害阴气。阴气阳气都被伤害,四时就不能按序而至,寒暑不能调和以成,岂不是反而伤害了人的身体吗!使人喜怒失常,生活没有常规,思虑不能自得其性,中和之道不成条理,那么天下人就会开始有自高、责人、特异、猛厉的表现,而后有盗跖、曾参、史鳅那种行为。所以尽天下之力用于奖赏也不足以劝善,尽天下之力用于惩罚也不足以止恶;因此尽天下之大还是不够赏罚的。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人们扰攘不安,始终以受赏免罚为能事,哪里还有空闲安定自己的本性呢!
而且喜欢目明吗?这是会迷乱于色彩的;喜欢耳聪吗?这是会迷乱于音声的;喜欢仁吗?这是会扰乱德性的;喜欢义吗?这是会违背常理的;喜欢礼吗?这是会助长机巧的;喜欢乐吗?这是会助长淫乱之声的;喜欢圣者吗?这是会助长多才多能的;喜欢智计吗?这是会助长指事论非的弊病的。如果天下的人要想安于自然本性,这八个方面,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如果天下的人要不想安于自然本性,这八个方面,就会使人局束、专横而扰乱天下。可是天下的人反而开始尊崇、爱惜它们,天下人的迷惑达到这般地步了啊!岂止是过了一些时日就愿意把它们抛弃掉的啊!竟然还要斋戒来称说它,恭恭敬敬地传授它,载歌载舞地赞颂它,我对这种情况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君子要是不得已而去治理天下,最好是无为而治。无为然后才能安定本性。因此看重自己的自然生命甚于看重天下的人,是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的;爱惜自己的自然生命甚于爱惜天下的人,是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的。所以君子如果能不离散五藏之性,不滥用聪明,居处宁静而精神活跃,沉默不言而又有不言之言,精神活动无不合于自然之理,从容无为,而万物都像空中游尘那样运行自在,那么我又哪里需要去治理天下呢!
【正文】
崔瞿问于老聃曰¹:“不治天下,安藏人心²?”
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³。人心排下而进上⁴,上下囚杀⁵,淖约柔乎刚强⁶,廉刿雕琢⁷,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⁸。偾骄而不可系者⁹,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¹⁰,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¹¹。然犹有不胜也¹²,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¹³,投三苗于三峗¹⁴,流共工于幽都¹⁵,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¹⁶。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¹⁷,诞信相讥¹⁸,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¹⁹,而性命烂漫矣²⁰;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²¹。于是乎釿锯制焉²²,绳墨杀焉²³,椎凿决焉²⁴。天下脊脊大乱²⁵,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²⁶,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²⁷,桁杨者相推也²⁸,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²⁹。意³⁰,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³¹,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³²,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³³!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注释】
¹崔瞿:虚构的人物。
²藏:当为“臧”字之误。臧,善。
³女:通“汝”。撄:触犯,扰乱。
⁴排:排挤,压抑。进:推崇,器重。
⁵囚杀:谓憔悴。
⁶淖约:柔媚的样子。
⁷廉刿(ɡuì):刚强坚贞。廉,棱角。刿,锋利。
⁸县:通“悬”。
⁹偾(fèn)骄:谓亢奋骄矜,不可禁制。
¹⁰股:大腿。胈(bá):大腿上的肉。
¹¹矜:钳束。规:建立。
¹²不胜:不能制服天下。
¹³讙(huān)兜:也作“兜”,尧的臣子。或传为黄帝之子,又名浑敦。崇山:传说即今湖南大庸之崇山。
¹⁴三苗:尧时诸侯,封三苗之国。三峗:也作“三危”,在甘肃敦煌境内。
¹⁵共工:尧时水官,名穷奇。幽都:传说即今北京密云境内。
¹⁶施(yì):延续。三王:谓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¹⁷否(pǐ):坏,恶。此指行恶之人。
¹⁸诞:荒诞不信实。此指夸诞之人。
¹⁹大德:人类的根本德性。
²⁰性命:指性命中的真实之情。烂漫:散乱,丧失。
²¹求竭:汲汲于智慧,而丧尽了自然本性。
²²釿(jīn):通“斤”,斧子。制:制裁。
²³绳墨:能正木之曲直,借以比喻礼法。
²⁴椎凿:肉刑之具。决:判决。
²⁵脊脊:通“藉藉”,谓互相践踏。
²⁶伏处:隐遁。嵁(kān)岩:山岩高深的样子。
²⁷殊死:即斩首之刑。相枕:极言死者之多。
²⁸桁(hánɡ)杨:加在囚犯脚上或颈上的刑具。
²⁹离跂:脚底半离地。此处引申为企盼止乱救人。攘臂:谓捋袖伸臂,高谈阔论。桎梏:镣铐,在足曰桎,在手曰梏。此处泛指一切刑具。
³⁰意:通“噫”,感叹词。
³¹椄槢(jiéxí):接合桎梏两孔的大梁。
³²凿:用来固定桎梏的榫眼。枘(ruì):榫头。
³³嚆(hāo)矢:响箭。
【译文】
崔瞿问老聃说:“不治理天下,如何使人心向善呢?”
老聃说:“你要谨慎不可扰乱了人心。人们遭到排挤、压抑时情绪就低落,受到推崇、器重时情绪就高涨,人心因外界力量而一上一下就会憔悴不堪,人们在遭到排斥时往往表现出柔媚之态以求刚强之人的怜悯,这种人平日的所谓刚贞气节至此已全部刻削完了,此时内心焦急若火,又战惕如寒冰,这种变化疾速如同片刻之间再临四海之外。人心动静不同,其静如深渊一般沉默,其动如高天一般飞扬。亢奋骄矜而不可禁制,这就是人心啊!从前黄帝开始用仁义来扰乱人心,于是尧舜大腿瘦得没有肉,小腿磨得没有毛,如此奔波劳苦来供养天下人的形体,他们愁苦心志来推行仁义,约束情感活动来建立法度。然而仍然不能制服天下,尧于是把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流放到三峗,将共工流配到幽都,这就是不能制服天下。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天下人受到了更大的惊扰。下有夏桀和盗跖一类的暴君大盗,上有曾参和史鳅一类的仁者,而且儒家和墨家也都兴起了。于是快乐之人与愤怒之人互相猜疑,愚钝的人与聪明的人互相欺骗,行善之人与行恶之人互相非议,荒诞之人与信实之人互相讥讽,而天下便日益衰落了;人们的根本德性各不相同,那性命中的自然之情便丧失了;天下人都喜欢智巧,百姓也便汲汲于智慧而丧尽自然本性了。于是用斧锯一类的刑具制裁百姓,用礼法伤害百姓,用肉刑之具判决百姓。天下因人们互相践踏而大乱,其罪过就在于扰乱了人心。所以贤明之人隐居在大山深岩之中,而万乘之君忧愁恐惧于朝廷之上。当今世上被砍头的人尸体相堆积,戴上枷锁的人接连不断,受刑戮的人满目皆是,而儒墨之徒却企盼止乱、高谈阔论于枷锁之间。唉,太过分了!他们不觉惭愧又不知羞耻到极点了!我尚且不知道圣智是否为枷锁上的横木,仁义是否为镣铐上的卯眼榫头,又怎么能知道曾参、史鳅是否为夏桀、盗跖出现的先声呢!所以说:抛弃聪明智巧,天下才能大治。”
【正文】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¹,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²。吾欲取天地之精³,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⁴,以遂群生⁵,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⁶,物之质也⁷;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⁸。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⁹,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¹⁰,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¹¹,筑特室¹²,席白茅¹³,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¹⁴,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¹⁵,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¹⁶?”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¹⁷,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¹⁸,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¹⁹,闭女外²⁰,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²¹,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²²,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²³。”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²⁴!”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²⁵,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²⁶,而人皆以为有极²⁷。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²⁸,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²⁹,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³⁰!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注释】
¹广成子:庄子所虚构的全面体认大道的人物。空同:虚构的山名。
²精:精髓,精微。
³精:精气。
⁴官:掌管,主宰。
⁵遂:成就。群生:天下万物。
⁶而:通“尔”,你。
⁷物之质:道的精髓。
⁸物之残:指阴阳二气。
⁹不待:未待。族:聚。
¹⁰翦翦:心地偏狭的样子。
¹¹捐:抛弃。
¹²特室:远避喧嚣之声的斋室。
¹³白茅:白色茅草。表示洁净。
¹⁴南首:头朝南。
¹⁵顺:从。下风:下方。
¹⁶长久:谓长寿。
¹⁷极:极致,即精微。
¹⁸摇:扰乱。
¹⁹内:指精神。
²⁰外:指耳目。
²¹遂:到达。大明之上:指至道。
²²一:指至道。和:阴阳调和。
²³常:通“尝”。
²⁴天:天公,是黄帝对广成子的尊称。
²⁵彼其物:指道。
²⁶无测:变化莫测。
²⁷有极:有形迹可寻。
²⁸百昌:即百物。
²⁹参:通“叁”。
³⁰缗:通“冥”,昏暗。
【译文】
黄帝在位为天子十九年,政令通行于天下,他听说广成子在空同山上,就前往拜见,说:“我听说先生通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髓是什么。我想取用天地的精气,来促使五谷生长,来养育人民;我还想掌管天地阴阳的变化,来顺应天下万物,应当如何做呢?”广成子说:“你想要问的,乃是道的精髓;你想要掌握的,乃是阴阳二气。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风雨不调,草木万物凋零,日月的光辉一天比一天昏暗,你这个谄佞之人心地偏狭,怎么配得上谈‘至道’呢!”
黄帝回去以后,便抛弃了天下,修建了一间远避喧嚣之声的斋室,用白茅铺地而坐,清闲地住了三个月,又前往请教广成子。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跪着用膝盖走过去,再拜叩头而问道:“听说先生通达至道,请问如何修身才可以长寿呢?”广成子惊异地起来,说:“你问得好啊!来吧!我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远昏暗;至道的极致,昏暗玄静。不外视,不外听,持守心志专一静默,形体自然能够健康长寿。一定要心静,一定要神清,不要劳累你的身体,不要扰乱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眼睛不看望,耳朵不听闻,心里不思虑,你的精神才能守住形体,形体才可以长生。禁止精神活动,弃绝视听,智计多了就会败亡。我已把你领到光明的地方,到达那至阳的境界了;我已把你领到深远的领域,到达那至阴的境界了。天地各有职司,阴阳各有藏所,谨慎地持守自身,万物也自然会健壮成长。我执守至道来调和阴阳二气,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体未曾衰老。”黄帝再拜叩头说:“广成子可以称为天公了!”广成子说:“来吧!我告诉你。至道是无穷的,而人们都认为它有终结;至道是变化莫测的,而人们都认为它有形迹可寻。得到我这个‘至道’的人,天地上下都会尊奉归附他;丧失我这个‘至道’的人,生时仅见天光而死后便为腐土。现在万物都是生于土而又复归于土,所以我将要离开你,进入那无穷的领域,遨游于至道之中。我和日月并而为三,我与天地一样长存。向我来的,我不知其来;离我去的,我不知其去。人都会死去,而我却可以独存!”
【正文】
云将东游¹,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²,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³。云将见之,倘然止⁴,贽然立⁵,曰:“叟何人邪⁶?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⁷。”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⁸!”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⁹,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¹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¹¹?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¹²,不知所求;猖狂¹³,不知所往。游者鞅掌¹⁴,以观无妄¹⁵。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¹⁶。愿闻一言。”鸿蒙曰:“乱天之经¹⁷,逆物之情¹⁸,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¹⁹。意²⁰,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²¹!仙仙乎归矣²²!”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曰:“意,心养²³!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²⁴,伦与物忘²⁵,大同乎涬溟²⁶;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²⁷,各复其根²⁸,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²⁹;若彼知之³⁰,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云将曰:“天降朕以德³¹,示朕以默³²;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注释】
¹云将:虚构的名字。
²扶摇:生于东海的神木。鸿蒙:虚构的名字。有混然无象之义。
³拊:拍打。脾:通“髀”,大腿。
⁴倘然:惊疑的样子。
⁵贽然:拱立的样子。
⁶叟:对老人的尊称。
⁷朕:我。
⁸吁(xū):叹声,表示不以为然。
⁹六气:指自然变化的六种现象,即阴、阳、风、雨、晦、明。
¹⁰掉头:转过头来。
¹¹天:对鸿蒙的尊称。
¹²浮游:游荡。
¹³猖狂:佚荡无拘束。
¹⁴游者:鸿蒙自指。鞅掌:纷纭众多的样子。
¹⁵无妄:指万物的真实面目。
¹⁶放:通“仿”,效仿。
¹⁷经:常道。
¹⁸情:真性。
¹⁹止虫:即“豸虫”。
²⁰意:通“噫”,犹“唉”。
²¹毒哉:叹其治物为祸太深。
²²仙仙:轻举的样子。
²³心养:即劝其好好养心。
²⁴吐:抛弃。
²⁵伦:理。
²⁶涬(xìnɡ)溟:自然之气。
²⁷云云:通“芸芸”,众多繁盛的样子。
²⁸根:即道。
²⁹不离:不离开大道。
³⁰知之:指意识到自己返归大道。
³¹天:指鸿蒙。降:赐。德:天德,天道。
³²默:谓静默之行。
【译文】
云将到东方游玩,经过东海神木的枝头时,恰好遇到了鸿蒙,鸿蒙正在拍着大腿欢跳游玩。云将看见了,惊疑地停下来,恭敬地站着,说:“老人家是谁呀?老人家为什么来这儿呢?”鸿蒙还是拍着大腿跳个不停,对云将说:“游玩!”云将说:“我想请教你一些问题。”鸿蒙抬头望着云将说:“啊!”云将说:“天气不均和,地气不通畅,六气不调和,四时变化不合时序。现在我想调和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要怎么做呢?”鸿蒙拍着大腿跳跃着,转过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云将没有得到问题的答案。
又过了三年,云将去东方游玩,经过宋国的田野时,恰好又遇到了鸿蒙。云将十分高兴,快步走上前说:“你忘记我了吗?你忘记我了吗?”云将再拜叩头,希望能得到鸿蒙的指教。鸿蒙说:“我只是随心游荡,不知贪求什么;佚荡无拘束,不知要到哪里去。我游心于纷纭的世间,来观看万物的真相。我又知道什么呢!”云将说:“我也想要随心佚荡,但人民总是要跟随着我;我无法谢绝民众,现在又被他们所效仿。希望听到你的指教。”鸿蒙说:“扰乱了自然的常道,违逆了万物的真性,冥冥中的老天爷是不会成就你的;兽群会离散,鸟类也惊鸣不安;灾祸殃及了草木,伤害了昆虫。唉,这些都是治理人民的过错呀!”云将说:“那么我该怎么办呢?”鸿蒙说:“唉,祸患太深啊!你还是轻松点回去吧!”云将说:“我遇见你很难得,希望听到你的指教。”鸿蒙说:“唉,那就好好养心吧!你只要自然无为,那么万物就会自生自化。忘掉你的形体,抛弃你的智慧,忘理忘物,与混混茫茫的自然元气浑同为一体;解除有知觉之心,抛弃有思虑之神,无知无识就好像没有灵魂。万物纷纭众 多,各自回复到本真无妄的道中,各自回复道中而自己意识不到;浑然无知,终身不离开大道;如果它意识到自己返归大道,那就离开大道了。不要去询问它的名称,不要去窥视它的实情,万物本来就是自化自生的。”云将说:“鸿蒙赐给我天道,晓示我静默的行为;我亲身在追求道,现在才算得到了。”再拜叩头,起身辞别鸿蒙而去。
【正文】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¹,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²!因众以宁所闻³,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⁴。此以人之国侥幸也⁵,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馀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⁶!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⁷。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⁸,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⁹,游乎九州¹⁰,独往独来,是谓独有¹¹。独有之人,是谓至贵¹²。
大人之教¹³,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¹⁴。处乎无响¹⁵,行乎无方¹⁶。挈汝适复之挠挠¹⁷,以游无端;出入无旁¹⁸,与日无始;颂论形躯¹⁹,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²⁰!睹有者²¹,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注释】
¹欲:喜爱。
²曷常:即何尝。
³宁:安,坚信。
⁴揽:通“览”,看到。患:害。
⁵侥幸:指不停地追求私利的样子。
⁶有土者:犹言“有国者”。
⁷大物:指天下。
⁸物物:谓主宰天下。
⁹六合:谓天、地与四方。
¹⁰九州:泛指天下。
¹¹独有:谓独能与大道往来。
¹²至贵:至高无上的尊贵。
¹³大人:即独有之人。
¹⁴配:响应者。
¹⁵无响:寂静无声。
¹⁶无方:不固定方位。
¹⁷挈:提。汝:指举世之人。挠挠:谓群动不已的样子。
¹⁸无旁:无所依傍。旁,通“傍”。
¹⁹颂论:容貌。
²⁰有有:谓有物。
²¹睹:看。
【译文】
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不赞同自己。赞同自己就喜欢,不赞同自己就不喜欢,其用意在于超乎众人之上。那些想超过众人的人,何尝能出众呢!依据大众的认同来坚信自己的见闻,那么不如大众的才智太多了。而想要用喜同恶异之心治理天下的人,就是只看到三代帝王统治天下的利益而没有看到它的祸害。这是把国家作为谋求私利的凭借,可是能有多少谋求私利而不丧失其统治地位的呢!这样能保存统治地位的,没有万分之一;可是丧失统治地位的,成功的未曾有一次,而失败的却不止上万次了。可悲啊,那统治天下的人不明白这一点呀!
统治天下的人,就是拥有天下。为天下所累的人,就不足以主宰万物,而无心治理天下才可以主宰万物。明白主宰万物的不是常物,哪里只能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呢!他能够出入于天地四方,遨游于九州,独往独来,这就是独能与大道往来。这样的人,就是至高无上的尊贵了。
独有之人的教导,就好像是形体对于影子,声音对于回响,有问必有所答,把心里想到的和盘托出,来做天下人的响应者。处身于寂静无声之中,行动没有固定的方位。引导纷乱的人群,一同游于无端无始的大道之中;出入没有依傍,与日一样往来无穷极;容貌形体,与常人相同,与常人相同而能做到忘我。忘掉自我,哪里还会看到有万物呢!从“有”的观点看待万物的人,在三代帝王时期被称为君子;只有以“无”的观点看待万物的人,才可以称为天地的朋友。
【正文】
贱而不可不任者¹,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²,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³,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⁴,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⁵,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⁶,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⁷,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⁸,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⁹,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¹⁰,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¹¹,成于德而不累¹²,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¹³,薄于义而不积¹⁴,应于礼而不讳¹⁵,接于事而不辞¹⁶,齐于法而不乱¹⁷,恃于民而不轻¹⁸,因于物而不去¹⁹。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²⁰,人道也。主者²¹,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注释】
¹任:依凭。
²因:随顺。
³匿:模糊不明。
⁴陈:施行。
⁵远:指距离大道甚远。居:遵守。
⁶亲:有偏爱。广:推广。
⁷节:虚文礼节。积:会通。
⁸中:平庸。高:发扬。
⁹一:谓与自然为一体。
¹⁰神:神妙莫测。为:有所作为。
¹¹不助:谓顺其自然而已。
¹²不累:不受其束缚。
¹³会:符合。
¹⁴薄:接近。积:积累。
¹⁵讳:拘束。
¹⁶辞:推辞。
¹⁷乱:搅乱。
¹⁸轻:轻视。
¹⁹去:抛弃。
²⁰累:受牵累。
²¹主:君主。
【译文】
低贱而不可不依凭的,那是物;卑下而不可不随顺的,那是民;模糊不明而不可不去做的,那是事;粗略而不可不施行的,那是法;距离大道甚远而不可不遵守的,那是义;有偏爱而不可不推广的,那是仁;是虚文礼节而不可不会通的,那是礼;平庸而不可不发扬的,那是德;与自然为一体而不可不变易的,那是道;神妙莫测而不可不有所作为的,那是天;所以圣人识察天道而顺其自然,形成了美德而不受其束缚,出入于大道之中而无心求合于大道,言行符合仁的原则而并不依赖于仁,接近于义而不有心积累,应合于礼而不受其拘束,应接于事而不推辞,按照法令加以整齐划一而不搅乱,依赖人民而不轻视,随顺万物而不抛弃。对于物,不可强为,又不可不为。不明白自然之理的,德就不纯;不通晓大道的,就没有一事可以行得通;不明白大道的人,真是可悲啊!什么叫做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居在上的,就是天道;有为而受牵累的,就是人道。君主所遵从的,应是天道;臣子所遵从的,应是人道。天道和人道相距太远了,是不可不明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