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地理类 城寨附 道路附 桥梁附全国环游纪程今欲环游本国,周历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二十二省及蒙古、西藏、青海等处,汽船汽车而外,所恃以为交通之具者,人与马骡所致力之舟车是也。
自江苏上海县至安徽怀宁县吴淞 「 属江苏宝山县。」 汽船沿江苏境 「 江苏南北距四百里,东西距八百里,无高山峻岭,而有扬子江横贯其中。湖之大者曰洪泽、曰高邮、曰太湖。」 之黄浦江而下,水流浩瀚,东北行三十里,至吴淞口,为光绪间所辟商埠,两岸建礮台,海口有灯塔,以便船舶夜行。 「 有铁道通上海,并由苏州而达江宁。」
崇明县 「 属江苏太仓州。」 既出吴淞口,有岛横扼扬子江 「 即长江。」 入海之处曰崇明县,盖江水自上流挟沙至此,积滞而成也。长一百八十里,广五十里,土宜植棉,岛民约百万。江阴县 「 属江苏常州府。」 自吴淞入扬子江,由北口转西北,经狼山, 「 属江苏通州。」 以傍岸淤浅,下椗江心,行客至此,皆携装刺小艇以渡北岸之通州。其南岸为福山镇, 「 属江苏常熟县。」 江面宽广,沙滩深浅不定。少顷西行,至江阴县稍停,江之南岸有礮台,设兵驻守,盖此为扬子江第一门户也。江阴以西有圌山,江面至此颇隘,水流峻急。
丹徒县 「 江苏镇江府府治。」 自江阴西行,至丹徒下椗,装卸客货,约半日之久,地为通商巨埠,往来扬子江、运河间者必取道於此,故船舶云集,贸易繁盛。租界临江,土名银山门,城东北有焦山,西南有金山。
江宁县 「 江苏江宁府府治,一称南京。」 越丹徒而南至江宁,江苏省会也。商埠曰下关,在神策门外江岸,明太祖孝陵在朝阳门外。城中有秦淮河、莫愁湖、雨花台诸胜。
芜湖县 「 属安徽太平府。」 自江宁泝江而上,过釆石矶, 「 属安徽当涂县。」 壁立千仞,最擅形势,盖已入安徽境 「 安徽界江苏之西,东西距七百余里,南北距九百里。西南境多山,余皆平衍。扬子江通其南,淮水贯其北,中有巢湖,水广而浅。」 矣。由此而西经东、西梁山,水受山束缚,江面骤窄,礮台夹江而守。至芜湖,地在扬子江南岸,形势便利,为安徽最盛之商埠。
怀宁县 「 安徽安庆府府治。」 芜湖西上至大通镇, 「 属安徽铜陵县。」 以客货装卸颇繁,亦椗泊焉。俄而西行至此,地当长江北岸,为安徽省会,江水三面环城,西有众山高耸,地势雄壮。
鄱阳湖 「 属江西。」 自怀宁泝江西行,入江西境。 「 江西东西距八百里,南北距千里,三面环山,惟省北地势开展,控引江湖,土质肥腴,近湖之区尤胜。西境萍乡县有煤矿,且有铁道二百余里西通湖南醴陵,以资转运。东北景德镇瓷业之隆,甲於世界。」 过马当山,遥望小孤山,高峯独耸,峭立江心,上有小姑庙,巍楼杰阁,下临无地,江流湍急,其西即湖口 「 内湖外江。」 镇。江水冲击,声如洪钟者,石钟山也。
自江西湖口镇至南昌县自湖口镇改乘小汽船南行,入鄱阳湖。湖长二百七十里,广六十余里,我国大湖当以此为第二。
南昌县 「 江西南昌府府治。」 星子县 「 江西南康府府治。」 既至鄱阳湖,见有渔舟无数,知渔利甚溥也。过星子,则见庐山耸峙於前,山有白鹿洞。 「 宋儒朱子讲学之地。」 南行至吴城镇, 「 属江西都昌县。」 小泊,镇当赣江入湖之处,至此而舟入江矣。冬令水浅,汽船不易驶。由此而南,至南昌,江西省会也。南昌以南为赣江,水益浅,多滩,禾田两岸相望,时见古塔。
自江西湖口镇至湖北夏口厅九江县 「 江西九江府府治。」 南昌之游毕,返湖口,复乘汽船上驶。江流迅疾,五十里至九江,地居扬子江上下游之中央,商务繁盛。租界在城西江干一带,遥望庐山环亘,约数百里,西人率於山上避暑。
黄冈县 「 湖北黄州府府治。」 自德化西驶入湖北境, 「 湖北居扬子江西游,为中原要地,东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八百里,东西北多山,南路平坦。江、汉交流,湖陂相属,故水陆运输最为利便。土质腴美,农业最丰,西境冈岭纵横,矿产尤盛,大冶之铁、夏口之煤皆已开采。」 至武穴小泊。过富池口,南北岸万山拱合,上流为田家镇,形势险要,自此而蕲州、 「 湖北黄州府蕲州州治。」 黄石港、黄冈皆泊舟片时。黄冈城西北之赤壁山,屹立江滨,石壁皆赤色。 「 东有宋苏轼故居。」
夏口厅 「 属湖北汉阳府。」 舟过黄冈西北行,江流曲折,至夏口泊焉。地当扬子江北汉水东,为京汉铁道中枢,列肆之长约十里,水陆交便,贸易至盛,英、法、俄、德、日皆有租界。汽船至此,将仍沂江而下,以还上海。
自湖北夏口厅至武昌县武昌 「 湖北武昌府府治。」 自夏口西渡汉水至汉阳, 「 湖北汉阳府府治。」 其地有专制铁板铁轨之铁政局。南渡扬子江,为武昌,湖北之省会也,面江而负山。汉阳门上有黄鹤楼,毁於火矣。
岳阳县 「 湖南岳州府府治。」 自武昌复至夏口,改乘浅水汽船,西南溯江而上,过陆溪口 「 三国时,周瑜攻曹操之地,亦称赤壁。」 南入荆河口,洞庭湖、扬子江会合处也。入湖南境, 「 湖南当洞庭湖之南,东西距九百里,南北距千里,全境多山岭,其尤着者曰衡山,五岳中之南岳也。
省北近湖之处多平原,水之大者曰湘、沅、资、澧,湘最巨。地质腴厚,产米、麻、烟、棉、茶、纸、木材,矿产尤多煤。南境瑶、苗杂处。近自汉口敷设铁道纵贯本省之地,达於广东省城。」 至岳阳。地为湘省门户,租界在城北十五里,全省货物出入,皆由此。城有岳阳楼,俯视洞庭,夙推名胜。
洞庭湖 长沙县 「 湖南长沙府府治。」 洞庭湖在湖南省东北,周九百余里,为五湖冠,多沙洲岛屿,君山尤大,近湖多沮洳之地。沿湖东岸行,入湘江,上溯,过湘阴县, 「 属湖南长沙府。」 附近有汨罗水。 「 楚屈原怀石自沈於此。」 南行至长沙,湖南之省会也。据湘江东岸,民物殷阜,後辟为商埠。
自湖南岳阳县至湖北宜昌县沙市 「 属湖北。」 宜昌县 「 湖北宜昌府府治。」 由长沙折回岳阳,复乘浅水汽船溯江上行,西北至沙市,贸易繁盛,俗称小汉口,租界在镇之西。自此而上,江中时有沙礁,舟人驾驶惟谨。至宜昌,泊焉,汽船之航路止於此。再上,则江水湍急,数里一滩,改赁民船,乃可上达。楚蜀客货之转运,必於宜昌上下,故为巨埠。
自湖北宜昌县至四川成都县三峡 自宜昌赁民船入川,溯江上行,两岸石山壁立,烟雾缭绕,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前望众山,回环若瓮,舟行至近稍一转折,则豁然又开一境。过西陵峡、黄牛峡、巫峡,崖瀑飞流,破石堆聚,与风水相激,舟行偶不慎,则撞石粉碎。上行俱赖纤夫拖缆,至极险之滩,客必登岸步行,待舟过滩毕,始复登舟。
奉节县 「 四川夔州府府治。」 过三峡至巫山,入四川境。 「 四川东西距二千余里,南北距千余里,地多山,雪山及北岭之脉周於四境。扬子江流其南,省中鸦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诸大川并汇焉。西南境有盐井、火井。」 西有瞿唐峡,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急水回复。再上有灧澦堆,大石高十丈余,突出江心,以水之涨落为隐见,故舟行颇危。至奉节,江山高阔,地势较平。 「 有诸葛武侯庙、杜甫宅诸古蹟,城外沙渚有武侯八阵图遗址。」 自奉节而西,江流沸涌,又多石滩,然犹不若巫山、瞿峡之奇险也。舟至是,可泊万县城下。
万县 「 属四川夔州府。」 地处冲要,商务繁盛,自此西上,滩险如前时。过忠州, 「 四川忠州直隶州,州治有陆贽、白居易遗蹟。」 西南为酆都县, 「 属四川忠州。」 以境有丰水、平都山得名。 「 小说家附会鬼山阴洞地狱阎王之说,可笑。」 至巴县,泊焉。宜昌、巴县之间,大滩二十一,小滩六十三,水势湍急,间有一二浅水汽船,辄多阻滞。
巴县 「 四川重庆府府治。」 川东商埠也。地当嘉陵江、大江交会之处,而据其要道,三面临水,城就峭壁为之,依山之起伏为高下,城中商肆民居鳞次栉比。
宜宾县 「 四川叙州府府治。」 大江 自奉节溯江上驶,过七门滩,大石横江,其数七,望之如门。至泸州, 「 四川泸州直隶州州治。」 改赁轻舟,则以自此而上江流益狭,牵挽愈难也。西行至宜宾,泊焉。地当岷江、大江之汇,控扼通衢,盖自出江苏宝山之吴淞口,行四十余日入大江 「 大江发源青海,初名木里乌苏江,旋东南流改名金沙江,以水杂金沙也。又曲折东北流,会鸦砻江、岷江、嘉陵、汉水诸川,经云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诸省而入於海。」 至此乃止焉。
乐山县 「 四川嘉定府府治。」 成都县 「 四川成都府府治。」 自宜宾北泝岷江至奉节,沿岸多盐场火井。峨眉县 「 属四川嘉定府。」 境有峨眉山,为着名胜境。北过眉州, 「 四川眉州直隶州州治。」 复北行,江山平远,风景如画。至成都, 「 三国时蜀汉建都於此,有汉司马相如、诸葛武侯故居,城外有薛涛井,水可造纸。」 土润而腴,民殷物阜,乃四川之省会也。
自四川成都县至西藏铁索桥居成都,定乘舆入藏之计画,雇驮马,延译人。既定,遂遵陆西南行,经邛郲九折坂二十四盘而飞越,岭耸峭盘折,势如螺旋。渡泸水,须步行过铁索桥。桥以巨铁索九条绷於两岸,长三十余丈,上铺木板,广九尺余。俯视洪流,令人目眴足弱,河西百余里,即康定县也。
康定县 「 四川康定府府治。相传汉诸葛亮征蛮时,曾遣将造箭於此,故一称打箭炉。」 此为由川入藏之孔道,四园皆山,形势险峻。中有废涧,敞若平地,有土城。番人聚族而居,多叠石为碉楼,有大寺,喇嘛数千。内地人颇有往贸易者,川茶藏产,辄以此为交易之所。
里化厅 「 一称里塘。」 巴安县 「 四川巴安府府治。」 由康定西行,渡鸦砻江,江窄流急,岸有戍兵,行客皆以皮船 「 以牛皮缝制,仅载一人一舟子。」 运渡。有大雪山,积雪常年不化。至里化,小住,所遇皆食肉衣皮之番人,惟土司衣冠尚遵国制。里化西行五百余里,至巴安,风土人情与里化相似。
昌都县 「 四川昌都府府治,一称察木多。」 自巴安西行,渡金沙江,转西北,入西藏境, 「 西藏东西距五千里,南北距二千里,南境即喜马拉雅山,为世界第一高岭,西北有葱岭山,有崐仑山,皆高峻而有瀑布。故江河甚多,雅鲁藏布江最巨,自西而东贯全藏之境,东南流折入印度界。怒江、澜沧江皆发源於此。」 则见山巅终年积雪,冬夏皆奇寒。沿途多劫贼,土人称曰夹坝,商旅皆结队行,执兵自衞。行一千五百里,始抵昌都,为前藏门户。有土城,番民筑碉以居,毗连约数里,坡下建营垒,列市肆,颇有都会气象。
嘉黎县 「 四川嘉黎府府治,一称拉里。」 自昌都而西渡澜沧江,旋经瓦合大雪山,五峯緜亘,天雪相连。复渡怒江上流,踰朔马拉山、鲁贡拉大雪山,其险峻视瓦合大雪山尤甚。至嘉黎,则已距昌都一千五百里。其地为藏之咽喉,有营寨,地苦寒,积雪多阴晦。
拉萨 自嘉黎西南行,经高山数重,既过鹿马岭,则地势平坦,路旁有温泉,自平地石罅中出,气蒸而沸,溅沫,色如硫黄。经墨竹工卡,有水西流,即藏河也。至察里, 「 俗传释玄奘西行自此至印度。」 风景和煦,山川平旷,多逆旅,皮船可径渡。由此西行,接近拉萨,已抵中藏地矣。拉萨为西藏都会, 「 设驻藏大臣於此。」 东西约七八里,南北约三四里,居民五万,率为喇嘛。主教者为俗称活佛之达赖喇嘛,兼握政权,居布达拉大寺,寺在高阜之上,环门砌石为墙,佛座最深密,羣僧侍焉。
甘孜州 自拉萨西行,路平地沃,乘木舟以渡雅鲁藏布江。南为厄木多克池,中有大岛,僧寺壮丽。西南行,至甘孜。又南行十余日,至亚东,其地为藏南要隘,南距英属印度界仅二百四十余里。附近有营汛驻守,筑边墙,曰镇西关。 「 光绪二十年开为商埠。」 游毕,仍还甘孜。
日喀则 甘孜西北行二百余里,至日喀则,即後藏也。左有当多汛,右有朋错岭,皆天然要隘。有大寺曰札什伦布,倚山面江,垣宇壮盛,班禅喇嘛居之。其远近瞻礼受法传戒者,与前藏布达拉寺相等,惟所属喇嘛较少。又由日喀则城西南行,曲折二千余里,至聂拉木,为西藏南疆要隘,有道通尼泊尔都城,商贾多由之而入印度。
西藏之游既竣,乃循旧路,沿扬子江而下,仍至汉口。
自湖北夏口厅至京师至是而定北游京师之计画,易汽船而为汽车焉。乃自夏口启程,乘京汉铁道汽车至滠口,陂塘相属,地势洼下。北经孝感县, 「 属湖北汉阳府。」 出武胜关,峻岭重冈,山脉雄厚。车行至此,穴山而过,约十余里,北入河南境。 「 河南古称中原,东西南北相距各约千里,地势西北多山,东南平衍。黄河横贯北部,洛河入之。东南有沙河、汝河,皆入於淮。近省之地当黄河下流,屡有冲决,民多苦之。」 至信阳州, 「 属河南汝宁府。」 过遂平、西平二县, 「 均属河南汝宁府。」 郾城县 「 属河南许州。」 而抵许州。 「 河南许州直隶州州治。」 地益平旷,与南方风土迥异。北至新郑县, 「 属河南开封府。」 其西为登封县, 「 属河南河南府。」 境有嵩山,五岳之中岳也。高六千尺,周百二十里,三峯最高,中有峻极,东曰太宝,西曰少室。
开封县 「 河南开封府府治。」 自新郑北至郑县, 「 河南郑州直隶州州治。」 开封在其东,河南省会也。地近黄河,屡遭水患。城西二十余里,为宋故都, 「 有宋宫及艮岳故址,并唐时犹太教所建教堂遗蹟。」 城南有朱仙镇,为四大镇 「 湖北之汉口、广东之佛山、江西之景德及朱仙为四大镇。」 之一,旧时贸易甚盛。
黄河 郑州北行四十里,至荣泽县, 「 属河南郑州。」 地滨黄河。黄河发源青海,与长江之源仅隔一山脉,东北流过甘肃省,出长城外,作弧背形,复入长城。南流经山西、陕西之间,至潼关,水势寖盛。折而东向,横经河南、直隶、山东三省而入於海。河流挟沙,迁徙不定,每一泛至,泛滥数百里,辄成巨灾。
汲县 「 河南衞辉府府治。」 黄河有铁桥,上铺轨道,以通汽车,长数百丈,铁柱深入沙中。渡河行数十里,入汲县界。旋见城郭壮丽,有衞河环其北,太行山 「 在河南省西北境,緜亘数千里,山东省在其东,山西省在其西。」 峙其西。出城,渡衞河, 「 有比干墓。」 过淇县, 「 属河南衞辉府,有殷三仁故里。」 至宜沟驿。 「 有周子贡故里。」
安阳县 「 河南彰德府府治。」 自宜沟驿北行,经汤阴县, 「 属河南彰德府,有宋岳飞故里,祠中树枝皆南向。」 北至安阳。 「 曹魏曾都於此。」 城之西南有山,产白石。由东北之临漳 「 属河南衞辉府,有汉曹操铜雀台故址。」 而北渡漳河,入直隶境。 「 自元代建都,後明成祖由南京迁都於直隶之顺天,後因之。南北距六千余里,东西距千余里,背山临海。运河北流至天津,汇九河之水入於海。自北而西羣山重叠,有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外制蒙古,屹然天府。其南湖泊至多,有鱼米之利,惟北境高寒,冬令多墐户以居。」 高阜累累,遥望之有七十二,或曰此曹操疑塚也。北行至磁州。
磁州 「 属直隶广平府。」 正定县 「 直隶正定府府治。」 磁州盛产煤,多陶户,其地山明水秀,略似江南。由此北行,过邯郸县, 「 属直隶广平府,古赵国所都。」 经沙河县, 「 属直隶顺德府。」 四望平沙,或积成邱阜。北由邢台县 「 直隶顺德府府治。」 而至正定,自正定以西,别筑铁路达山西之阳曲县, 「 山西太原府府治。」 长五百里。
清苑县 「 直隶保定府府治。」 自正定北行,过定州, 「 直隶州州治。」 其西山岭蟠曲,为北岳恒山之支脉。北至清苑,直隶之省会也,商贾云集。自京而西至晋、秦、陇、蜀诸省,皆由此。
涿州 「 属顺天府。」 出清苑北行,渡易水,道左有碑,记燕太子丹送荆轲入秦事。北至涿州, 「 蜀汉昭烈帝及其将张飞故里。」 出城渡永济桥,桥跨拒马河,长可里许。北过良乡县, 「 属顺天府。」 经芦沟桥,其下即桑乾河,桥左别建铁桥,汽车行其上直达京师,穿西便门城缺处,至正阳门西车站止焉。盖京汉铁路,南起汉口,计程二千八百里,至此而尽。京师 京师在直隶省,别之曰顺天。居白河之西,分内外二城,外城七门,周三十八里, 内城九门,在外城之北,周四十里,皇室在焉。国子监在城东北隅,中贮石刻经文及周时石鼓。城东南有观象台,高十丈,仪器皆备,又有各国使馆。内城之中曰皇城,周三千六百余丈,皇城之中曰紫禁城。西华门之西通皇城南北曰西苑,中分南北中三海。神武门北有景山,煤石所成,颇高峻,其上有亭台。自京师至山西阳曲县当发轫之始,附乘京汉铁路汽车,南至正定,小住。旋易正太汽车西行,渡滹沱河,有汉光武帝麦饭亭,河流迅疾,深浅不常。过获鹿县 「 属直隶正定府。」 而西,山径回复,地势险峻。过井陉县, 「 属直隶正定府。」 县北有山曰井陉,亦太行山脉,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
阳曲县井陉以西,为山西境。 「 山西北跨长城,东界直隶,南接河南,西邻陕西,东西约距六百里,南北约距千余里。近北地高山多而少雨,西南俱以汾河为界,中有汾河为本省巨浸,滨河之地平坦腴沃。」 西过寿阳县, 「 属山西平定州。」 至榆次县, 「 属山西太原府。」 北五十里即阳曲,山西之省会也。西临汾河,为往来秦、陇、蜀、藏之通道。
自山西阳曲县至新疆和阗县临汾县 「 属山西平阳府。」 自阳曲西南行,傍汾水东岸,经徐沟县、祁县、 「 均属山西太原府。」 平遥县 「 属山西汾州府。」 而至介休县, 「 属山西汾州府。」 南有緜山。 「 晋介之推隐此。」 沿汾水而南,至灵石县, 「 属山西霍州。」 有古石,高六七尺,非铁非石,叩之有声。西南至临汾县。潼关 华山 越临汾西南行,至侯马,渡浍河,抵闻喜县。 「 属山西绦州。」 西南经永济县, 「 山西蒲州府府治。」 复沿汾水东岸,南渡黄河,入陕西境。 「 陕西古称关中,东西距七百余里,南北距千三百里,唐以前历代帝王多建都於此。地势南北皆山,中央平坦,秦岭横亘其中,渭水流其北,汉水流其南,黄河自长城外南流而为省之东界,渭水入焉。渭水流域东距黄河,南界秦岭,北绕长城,万山中有险仄之径可四达,故为西北扼要之区。」 两山夹流,黄河自北来,至此折而向东,所谓河千里而一曲也。至潼关,倚山据河,乃为天险。西至华阴县, 「 属陕西潼州府。」 其南有华山,即西岳也。洞壑峯峦,为五岳之冠,最着者为莲华峯,峯势相连,视泰华差小,故名少华。长安县 「 陕西西安府府治。」 自华阴西行,过华州、 「 属陕西同州府。」 渭南县 「 属陕西西安府。」 至临潼县, 「 属陕西西安府。」 有温泉,出骊山下,即古华清池也。复西行五十里,抵长安,北环渭水,南屏终南,颇占形胜。城周四十里,濠广八丈, 「 本金、元旧址,明永乐时增修之。」 由东门入,见东北隅尚有小城周九里, 「 明秦王藩城。」 向西转南,则唐故宫之遗址,犹有存者。
咸阳县 「 属陕西西安府。」 平凉县 「 甘肃平凉府府治。」 自西安西行,渡渭水,北至咸阳。西北行至邠州, 「 陕西邠州直隶州州治。」 有大佛寺,穴山为屋,有石像。循泾水西北行,入甘肃境, 「 甘肃居本部之西北隅,东西距三千六百余里,南北距二千四百里。气候甚寒,四月犹或飞雪。地多山岭沙碛,惟沿黄河两岸土壤腴美。黄河之外,有渭河、洮河,水急不便行舟。」 至泾州。 「 甘肃泾州直隶州州治。」 居秦、陇东西之冲,众山环峙,泾、汭分流,一咽喉要塞也。西北至平凉,西城有崆峒山。
皋兰县 「 甘肃兰州府府治。」 出平凉而西,踰六盘山,沿途土人多穴处者。西抵皋兰,为甘肃省会,居黄河南,为通西域之咽喉。皋兰山环城而峙於南,人民汉、回杂处,富庶甲西部。
西宁县 「 甘肃西宁府府治。」 出皋兰城西行,过黄河浮桥,以船为之。又西行,经碾伯县, 「 属甘肃西宁府。」 有四望山,道险狭, 「 汉赵充国略定西羌,以此为形胜之地。」 西至西宁。万山回合,近接青海,汉、番土产之互市在此。自此而西,踰日月山,即入青海境。 「 青海古为西羌,有湖曰库库淖尔,大如海,故名。东西距二千里,南北距千里。地势甚高,东有祁连、西倾诸山,山巅恒积雪,巴颜哈喇山麓高出,其东之鄂陵、札陵二湖约三百里,有噶达素老峯者,上有池水喷出,作金色,黄河之源也。其西犂石山,则扬子江之源也。地气沍寒,人民以蒙古族为多。」
张掖县 「 甘肃甘州府府治。」 自青海复至西宁,东北行,经大通县, 「 属甘肃西宁府。」 北至永昌。 「 属甘肃凉州府。」 西北行,至张掖。西南有祁连山,产木,水草亦美。西行四百里,经肃州, 「 甘肃肃州直隶州州治。」 又西北七十里,至嘉峪关,为万里长城极西之端。
哈密厅 「 新疆哈密直隶厅厅治。」 出嘉峪关,道左有天下雄关碑。更西行,沙碛浩浩,已入大戈壁。其地崇冈叠阜,高涧深沟,有九沟十八阪之目。经安西州, 「 甘肃安西直隶州州治。」 西北行山碛中,旬日不见草木,水卤不可饮,必携食水自随。至哈密,始入新疆境, 「 新疆为我国极西屏蔽,本西域回部,官军征而有之,光绪壬午置行省。东西距七千里,南北距三千里。地势高峻,大山东西横亘,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半属戈壁,间有沃壤,北路土脉较腴。川之大者,北有伊犂河,南有塔里木河。民族庞杂,除汉族外,有驻防之满洲及蒙古、缠回各族。缠回以布缠头,与内地普通装饰之回人异。又有哈萨克、额鲁特、准噶尔等人。而户口蕃广必推缠回,故称之曰回疆。」 为新疆之门户,城小而固,有大渠一道引而注之,产瓜极甘美,附近有回城,回人居之。
吐鲁番厅 「 甘肃吐鲁番直隶厅厅治。」 自哈密循南路而西,折而北行两山中,以避风戈壁 「 风戈壁者在山之南,緜亘数千里,春夏多怪风。」 之险,经鄯善县, 「 属新疆吐鲁番厅,一称辟展。」 亦都会也,西至吐鲁番。再西南行,至托克逊,自此而西,用红钱。西行至焉耆府。 「 一称喀喇沙尔,与吐鲁番皆有戍兵。」
阿克苏县 「 新疆温宿府府治。」 自焉耆西行,渡海都河,复西行,达库车州, 「 新疆库车直隶州州治。」 经拜城县, 「 属新疆温宿府。」 至阿克苏。峭岸如削,其上平衍,回城依其麓,县城在其西。
莎车县 「 新疆莎车府府治,一称叶尔羌。」 阿克苏以西,尤荒僻,无廛肆。西南渡葱岭大河,抵巴楚州, 「 属新疆疏勒府。」 复西南行,至莎车。为南路大城之一,周十余里,城内东南隅有古塔,周约十二三丈,中有盘道,至顶三十余丈,有市,长约十里。罪人之流戍新疆者,多居此城。
疏勒县 「 新疆疏勒府府治,一称喀什噶尔。」 自莎车西北行,经英吉沙尔厅, 「 新疆英吉沙尔直隶厅厅治。」 有界墙,回民居南,戍兵居北。西北至疏勒,为回疆最西大城,城新旧各一,回民居旧城,新城在其西北,戍兵居之。其地为西域要津,是以村落繁密,贸易兴盛。
和阗州 「 新疆和阗直隶州州治。」 自疏勒返莎车,东南行约六百里至和阗城。居崐仑山北麓,有和阗河、克里雅河之灌溉。自和阗南行,可达西藏,惟山路险恶,瘴疠逼人,故行旅绝少。
自新疆阿克苏县至京师南路之行既竣,折回阿克苏,策马北行,踰木苏尔岭。岭长百里,坚冰巨石互结而成,间有裂痕,其下无底,登涉必以冰梯,冬夏积雪,无鸟兽草木,徧山惟见马骨。
绥定县 「 新疆伊犂府府治,一称惠远城。」 既踰冰岭,复经数山,渡伊犂河,即至绥定。其地山渠交错,土膏沃衍。自绥定东行,为天山北路,东经精河厅, 「 新疆精河直隶厅厅治。」 形势险要,多鹻地。又东经乌苏厅, 「 新疆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厅治。」 水土清腴,东行至绥定县。城乡富庶,流水绕村,风景一如内地。
迪化县 「 新疆迪化府府治,一称乌鲁木齐。」 自绥定东南行,经昌吉县, 「 属新疆迪化府。」 至迪化,新疆省会也,商业甚盛,富庶甲关外。城西有沙冈,城东南有博克达山,山极高,冰雪积岁不消。
自迪化东北行,至古城,亦繁盛,有要路可通蒙古。自此东行,经奇台县, 「 属新疆迪化府。」 地绝戈壁,居天山之阴,上无飞鸟,下无青草,所谓穷八站也。
镇西厅 「 新疆镇西直隶厅厅治,一称巴里坤。」 过穷八站东抵镇西,亦在天山之阴。城西北有巴里坤湖, 「 古名蒲类海,後汉窦固追击呼延王至此。」 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汇为巨浸,天山以北之水泉,此为最大,绕湖多良田,亦宜畜牧。城东别有城,旧为满洲兵所居。南通哈密,北有要道可达蒙古。
科布多 「 科布多办事大臣所辖者,为杜尔伯特四旗,辉辉特二旗,明阿特、札哈沁各一旗,阿尔泰山办事大臣所辖者,为新和硕特、新土尔扈特各一旗,阿尔泰乌粱海七旗。」 乌里雅苏台 「 在外蒙古三音诺颜部之西。」 自镇西北行,入蒙古境, 「 蒙古北接俄属西伯利亚,为大高原,东西距五千三百里,南北距二千七百里。大沙漠曰戈壁,西入新疆,水草俱绝,漠南曰内蒙古,漠北曰外蒙古。」 经札萨克图 「 在外蒙古。」 西部,踰巴彦达尔克岭,西北行抵科布多城, 「 科布多全部之首邑。」 与其北乌梁海部之地,并多湖泊。东行千三百里,抵乌里雅苏台,西北杭爱山, 「 相传即古燕然山,汉窦宪勒石纪功之处。」 高大际天,东接兴安、肯特诸山脉,附近川流多发源於此。
库伦 「 外蒙古土谢图部之东北。」 买买城 自乌里雅苏台东行,至萨伊尔乌苏,折向北行,至库伦。据土拉河之滨,土人多为喇嘛,活佛即居此。地当俄国商路,直北有买卖城,与俄境恰克图仅隔一栅。
张家口 「 直隶张家口厅治,一称张家口。」 居庸关 自库伦东南行,经车臣汗部 「 在外蒙古。」 之西,行戈壁中,而抵四子部落。 「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 复东南行,入直隶境,至张家口,是为北入蒙古西至山西之要道。东南行六十里,抵宣化, 「 直隶宣化府府治。」 地近边墙,为直北孔道。东南行,经土木堡、榆林堡,抵居庸关,巨石危崖,交耸互峙,中有沟涧,夏秋涨而冬枯。自此东南行,经昌平州, 「 属顺天府。」 还至京师。
自京师至东三省仍还京师天津县 「 直隶天津府府治。」 自京师乘汽车,循京汉铁路西南行,踰南苑而东,过黄村、杨村, 「 均属顺天。」 有大铁桥长里许,沿白河东岸南抵天津。地为白河、运河会合之处,距海尤近,有各国租界。
塘沽 开平 「 均属直隶。」 自天津沿白河东行,为京奉铁路线,其地盛产盐。抵塘沽, 「 汽船进口,当水浅时辄於塘沽下椗。」 其外即大沽口,形势扼要,为京津咽喉,口门向有坚固礮台,经光绪庚子拳乱而毁平。自塘沽折而东北行,所经者为芦台、唐山、 「 均属直隶,唐山有大煤矿。」 开平、山海关、 「 在直隶临榆县东,一名榆关。」 秦皇岛等处。自开平东北行,经滦州、 「 属直隶永平府。」 昌黎县, 「 属直隶永平府。」 抵山海关,为长城极东之始。其地乱山高峻,逼临海岸,关东北路甚狭,诚要隘也。其南曰秦皇岛,突出海中,冬不冻,便於泊舟,故亦开为商埠。
锦县 「 奉天锦州府府治。」 营口厅 「 奉天营口直隶厅厅治。」 出山海关,循京奉铁路入奉天境。 「 奉天南北、东西相距各千里,长白山峙其东,医巫闾横其西,其巨川则西有辽河,流域之长直贯全境,东有鸭绿江,与日本之属地朝鲜画江而守,南部濒海之地尤多佳港,严冬不冰。」 东北经宁远县 「 属奉天锦州府。」 而至锦县,地临辽东湾,商业颇盛。铁路自此向东,随辽东湾之势,曲折而南,抵营口,地当辽河入海之左岸,汽船可溯辽河而上驶也。
大连湾 旅顺 「 两地向为俄人租借,俄败於日,日据之。」 自营口东南行,至大石桥,附南满洲铁道, 「 为日本所有。」 车至盖平县, 「 属奉天奉天府。」 大野无际,迤西为辽东半岛,沿途皆日俄战争遗迹。南过熊岳城,有古时烽火台。至金州厅, 「 属奉天奉天府。」 其南即大连湾,金州西南为旅顺口,外有黄金、馒头诸山之险,内港广阔,可泊大队军舰。我国原有礮台船隖,俄人既租,益运礮筑台,天险人为,俱臻其极,故光绪甲辰日俄之役,日军猛攻数月,始能克之。
辽阳州 「 属奉天奉天府,辽京也。」 渖阳县 「 奉天奉天府府治,旧为陪京。」 自旅顺复返盖平,北至海城县, 「 属奉天奉天府。」 商务繁盛。再北,道旁有温泉二,过鞍山堡, 「 日俄苦战之地。」 北至辽阳,当太子河南,为至营口、旅顺、朝鲜之要道。东北至渖阳,奉天省会也。东北有天柱诸山,嵯峨拱峙,而又西带辽河,北距浑河焉。
铁岭县 开原县 「 均属奉天奉天府。」 出渖阳北门,则西北隆业山远望可辨,渡溪越邱而过懿路驿。 「 有古城址。」 北至铁岭,为奉天北路咽喉,自昔辽河水运,皆以其地为北端。再北则为开原城,商业亦盛,西南隅有塔,作八角形,角置佛像高十五丈。 「 相传为唐代所建。」 开原北通昌图县, 「 奉天昌图府府治。」 中隔威远堡门。长春县 「 吉林长春府府治,一称宽城子。」 吉林县 「 吉林吉林府府治,一称船厂。」 出开原东北行,泝开原河,经叶赫站,北渡叶尔苏河,辽河之源也,北入吉林省境。 「 吉林古为满洲地,南北距千余里,东西距约倍之。山岭蟠结,大者为长白山,东自宁古塔西至奉天,诸山皆发脉於此山,巅有潭为鸭绿、混同、图们三江之源。混同上游曰松花江,自长白山北流,会嫩江、黑龙等江入海。他若图们之入朝鲜,鸭绿之趋奉天,皆尤着者。」 由吉林省会而至长春,其地为伊通河左岸,西北直接内蒙古草地,市肆繁盛。东至吉林,则在松花江左岸,遥望长白山支峯,约略可见。
珲春厅 「 属吉林宁安府。」 由吉林东行,出入山中,经诸窝集, 「 俗呼森林为窝集。」 则落叶积数尺,碍行路,泉水为之阻滞,至鄂赫穆站,地始平坦。南经敦化县, 「 属吉林宁安府。」 东南行,涉川越岭,即至图们江岸,与日属朝鲜夹江相望。至珲春,则我国与俄接界之要地也。
宁安县 「 吉林宁安府府治,一称宁古塔。」 依兰县 「 吉林依兰府府治,一称三姓。」 自珲春北行,多山谷,越老松岭,长数十里,北至宁安,其地在瑚尔哈河左岸。自此北行,越东清铁道,沿瑚尔哈河左岸,道路俱铲削峻岭而成,经八站二十余栅,至依兰,则其地实临松花江。
滨江厅 「 属吉林双城府,一称哈尔滨。」 呼兰县 「 黑龙江呼兰府府治。」 龙江县 「 黑龙江龙江府府治,一称齐齐哈尔。」 自依兰而西行,过宾县 「 吉林宾州府府治。」 以至阿城县, 「 属吉林宾州府,一称阿勒楚喀城,南有金黄龙府遗蹟。」 为西北都会,东清铁道经之。复乘汽车北行,抵滨江,地为东三省铁道中枢,故日见繁盛。北渡松花江,入黑龙江省境。 「 黑龙江东西距三千一百里,南北距千二百里,与俄属地接壤。兴安岭自西北入境,直贯本省全部而入蒙古。川之大者曰黑龙江,源出喀尔喀,汇集众流东入混同江。又有嫩江,源出伊勒古尔山,南流会诸小水入松花江。省城东北有嫩江县,即墨尔根城,为嫩江上流要埠。东北隅有爱珲厅,据黑龙江南岸,与俄境划江为界。漠河有大金矿,产金至盛。」 经呼兰南, 「 有金时五国城,宋徽、钦二宗被羁於此。」 附近皆沃壤,西北经蒙古界而至龙江,为黑龙江省会,当嫩江左岸,分内外二城。
扶余县 「 吉林新城府府治,一称伯都讷。」 自龙江沿嫩江南下,经蒙古草地,见东清铁路自西北来,直达滨江。沿嫩江一带,渔户弋人颇多,江中有小汽船行驶。过三河口,江流浩瀚,复入吉林省境。至新城,城滨松花江岸,商舶麕集,素称要地。东南行至陶赖洲,复附汽车,渡松花江,至农安县, 「 属吉林长春府。」 西门外有高塔矗立。南行,复至长春。
法库门 「 属奉天。」 新民县 「 奉天新民府府治。」 承德县 「 直隶承德府府治,一称热河。」 自长春舍旧路,循边墙之西以行,入奉天省境,经怀德、奉化二县, 「 均属奉天昌图府。」 至昌图县。其南通江口,为辽河上游要埠。南行穿法库门,为满洲陆路贸易要道。西南沿辽河行,至新民,街市繁盛。自蒙古运进马匹甚多,欲至渖阳,则尚有约二小时汽车之行程焉。西南行经镇安县、 「 属奉天新民府。」 广宁县、 「 属奉天锦州府。」 义州, 「 属奉天锦州府。」 踰九台门,复入直隶境,至朝阳县, 「 直隶朝阳府府治。」 又西至承德。自此西行,经滦平县, 「 属直隶承德府。」 入古北口,西南行,经密云县, 「 属顺天府。」 返京师。
自京师南航运河至浙江鄞县通州 「 属顺天府。」 沧州 「 属直隶天津府。」 出京师朝阳门,登舟,所过闸坝甚多,东至通州,水陆之冲要也。顺流南下,至河西务,为京津水陆之咽喉。南过丁字沽,至天津。自此西南行,泝运河,逆流而上,过杨柳青,津南沃壤也。至静海县, 「 属直隶天津府。」 南有太公钓台。过青县, 「 属直隶天津府。」 南至沧州,又南过南皮县、 「 属直隶天津府。」 东光县, 「 属直隶河间府。」 入山东省境。 「 山东古为齐鲁地,东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七百里。东部滨海多山,黄河自西南来,横贯本省,东北流入海。运河纵贯本省,为南北通衢。有商埠曰芝罘,亦称烟台,与东三省相距海面仅百余里。其东曰威海衞,租与英国,为其远东海军屯戍之所。东南即胶州湾,亦良港也,德国租借之,并筑铁道至济南,经潍县、周村镇等地,商务亦甚盛。」
德州 「 属山东济南府。」 历城县 「 山东济南府府治。」 沿运河以入山东,首至德州。自此赁车陆行,过平原县, 「 属山东济南府。」 旷野平畴,榆柳葱蔚。又过齐河县, 「 属山东济南府。」 渡大清桥,其下即黄河。自此而东,远山耸翠,皆泰山支脉也。至历城,为山东省会,城中掘地仅尺许即见清泉,所谓济水伏流也。有大明湖,杨柳芙渠,一望无际,或比之浙江之西湖。
泰山 孔林 「 均在山东曲阜县。」 自历城至泰安县, 「 山东泰安府府治。」 则见泰山在其北,即东岳也。山多石,石罅有松,少杂树,其阳汶水西流,其阴黄河东流,最高之峯曰岱顶,岱顶之东有日观峯,日出时多奇景。复自泰安南趋,渡汶水,经徂徕、梁父二山,对峙若门阙,其南平畴沃衍,泗水西流。孔林在泗水南十余里,松柏森森,有蓍草生其下,即孔子之墓也。其南曲阜县, 「 属山东兖州府。」 城内有孔子庙堂,圣裔衍圣公世守之。曲阜之南为邹县, 「 属山东兖州府。」 孟子故里也。由邹县西行至济宁州, 「 山东济宁直隶州州治。」 复登舟,顺运河南下。
清江浦 「 属江苏清河县。」 淮安县 「 江苏淮安府府治。」 自济宁东南行数里,一闸贯独山湖,过微山湖口,入江苏省境。南至宿迁县, 「 属江苏徐州府。」 为水陆冲衢,其南有黄河故道。 「 昔河流经此入海,後改北向,故名此曰淤黄河。」 又南至清江浦,盖南北冲要之大埠也,又南至山阳。 「 有汉韩信钓台遗蹟。」
江都县 「 江苏扬州府府治。」 武进县 「 江苏常州府府治。」 舟经山阳,南过宝应县, 「 属江苏扬州府。」 至高邮州, 「 属江苏扬州府。」 地多湖,高邮以南始有田。南至江都,则地当南北水陆之冲,商业称盛。又南至瓜洲口,渡扬子江,见金、焦二山南北对峙。过丹徒县,南至丹阳县, 「 属江苏镇江府。」 有练湖之胜。东南至武进,民物丰阜,人称乐土。
无锡县 「 属江苏常州府。」 吴县 「 江苏苏州府府治。」 自丹阳而东有山,緜延百余里至无锡,盖九龙山也。南峯曰惠山,惠山之东曰锡山,登惠山,饮石泉,清洌而甘。其南曰阳山,阳山以南,巍然而葱郁者,灵岩、穹窿、支硎、元墓、上方诸山也。灵岩之东,林木阴翳,其高出树杪而秀者,曰虎邱。虎邱而南六七里至吴县城,富庶为江苏之冠,所辟商埠,曰青阳地。
太湖 「 在江苏吴县。」 嘉兴县 「 浙江嘉兴府府治。」 自吴县南行,有宝带桥横跨澹台湖上,其外即太湖地。 「 古号具区。」 周八百里,中多山,山之大者曰东、西洞庭。南出吴江县, 「 属江苏苏州府。」 过八坼、平望, 「 均属江苏吴江县。」 有莺脰湖,南入浙江省境。 「 浙江东为海,南接福建,西邻安徽、江西,北界江苏,东西约距六百里,南北约距八百里。西南多山,东北平坦,由西南而东北画为二域。钱塘江贯其北,瓯江流其南,运河自杭州流入江苏境。其辟为商埠者为杭、鄞、永嘉三县,而杭、鄞二关贸易尤大。」
绍兴 「 浙江绍兴府府治。」 鄞 「 浙江宁波府府治。」 自杭州 「 浙江杭州府府治。」 东渡钱塘江至西兴, 「 属浙江萧山县。」 过萧山县, 「 属浙江绍兴府。」 至绍兴。山岩环绕,泉水清甘,地产名酒。由绍兴东经余姚县 「 属浙江绍兴府。」 至鄞,为通商大埠,租界在江北岸。
自浙江鄞县至福建马尾定海县 「 直隶厅治。」 普陀 「 属浙江定海县。」 自鄞乘汽船东驶抵镇海县 「 属浙江宁波府。」 口,甬江入海处也,口外有山嶐然,曰招宝山。傍山右行,岛屿万千,岛之大者曰舟山,周百五十余里,其南为定海,孤悬海外之一岛也。舟山之东仅三里,曰普陀,满山佛寺,僧徒数千,山麓有潮音、梵音诸洞,海水激荡有声,西人至夏季辄往避暑。
永嘉县 「 浙江温州府府治。」 三都 「 属福建。」 越定海而南,环舟有岛屿罗列,经三门湾,浙海之佳港也,南至温州湾。溯瓯江上驶,有孤屿山峭立中流, 「 宋高宗尝驻此。」 山麓有江心寺, 「 内祀宋文天祥。」 租界在南岸。自此南驶,入福建省境, 「 福建为古闽地,东西距九百里,南北约距千里,东南滨海。全境多山岭,武夷、梁山、天姥为名胜之最。川之大者曰闽江,源出南平县界,曲折东南流,至福州之五虎门而入於海,流急多滩。气候暄暖,罕见霜雪。民俗勤俭善贸易,多经营於南洋各岛。」 至三沙湾。湾有小岛,曰三都,周二十里,已辟为商埠。
自福建马尾至广东番禺县马尾 「 属福建闽县。」 闽县 「 福建福州府府治。」 自三都南至闽江口,入江上溯至马尾,有船政局,两岸有礮台。其南小山之上,有六角大塔,曰罗星塔。由此改乘小汽船上驶,两岸岩石高耸,河面渐窄,抵南台岛,南有仓前山,租界在焉。有浮桥,达闽县,为福建省会,据闽江左岸,多榕树,故又号榕城,近东门有温泉。
厦门厅 「 属福建泉州府。」 汕头 「 属广东澄海县。」 香港 「 原属广东现为英属地。」 九龙 「 属广东香山县为英所租借。」 由闽县出闽江口,南驶经台湾海峡,风涛至为险恶。至厦门,则北至辽海,南至粤海,皆有海舶往来,故贸易极盛。相距约三里曰鼓浪屿,亦辟为商埠。南行入广东境, 「 广东为古粤地,故又称粤省,东西距千九百里,南北距千三百里。山岭盘绕,北境大庾岭与江西、湖南分界,南境面海,西南一带伸出海外若鹅颈。有珠江汇东、西、北三江之水南流入海。气候温暖,壤地膏腴。南部菁华所萃,故商埠为上海之亚。」 经南澳岛西行,折入汀江口抵汕头。西行,抵香港, 「 英人历岁经营,商业隆盛,设府治曰维多利亚,有议政、定例二局。」 其对岸有九龙半岛。 「 九龙沿海水深可泊巨舟,英人筑礮台建船坞,与香港水陆防护均极严重。」
澳门 「 原属广东香山县,今为葡属。」 广州湾 「 属广东遂溪县,今为法租借地。」 琼山县 「 广东琼州府府治。」 北海 「 在广东合浦县南。」 番禺县 「 广东广州府府治。」 自香港而西达澳门,西南行至广州湾。南行抵琼州海口,孤悬海外,贸易不盛。西北行至北海,外国货品之输入广西者,多由此埠运往。自此折回至澳门,入珠江口,虎门礮台在焉。至白鹅潭下椗,其旁曰沙面,租界也。与城隔一河,城北越秀山有镇海楼。
自广东番禺县经云南蒙自县至江苏上海县佛山镇 「 属广东南海县。」 苍梧县 「 广西梧州府府治。」 临桂县 「 广西桂林府府治。」 自番禺循粤汉铁道,西抵佛山,为广东第二大埠,贸易兴盛。西至三水县, 「 属广东广州府。」 当东西北三江之冲,水陆便利。自此乘汽船泝西江上驶,抵高要县, 「 广东肇庆府府治。」 民物饶裕,为两粤往来要区。西行入广西省境, 「 广西为古桂林郡,故又称桂省,东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七百里。东南万山参错,川之大者曰西江,发源云南,曲折流横贯本省,合桂、林二江之水,东入广东之珠江,惟地多烟瘴。山中有瑶、苗种人,皆太古遗民,风俗迥异。西南之龙州厅有镇南关,与法属越南接壤,为陆路通商要埠,左右石山高耸,形势雄险,有重兵守之。」 抵苍梧,地为桂省咽喉,全省贸易皆以此为枢纽。及西江通汽船,商业益盛。自此沿桂江北上,过恭城县, 「 广西平乐府府治。」 汉瑶杂处,行万山中,崖高湍急,北至临桂,广西省会也,当桂江东岸。
贵筑县 「 贵州贵阳府府治。」 出临桂西北行,入贵州省境, 「 贵州为古黔中地,故又名黔省,东西距千余里,南北距七百余里。有南望、西望、板桥、石门、高连、宝阳、关索、飞云诸名山。川之大者有乌江,北流入大江;有沅江、盘江东南流入广西。湖南二省关隘重叠,菁密多瘴,设土司治之,分隶各县。民俗质朴,南部有蛮獠。」 行万山中,径路崎岖,榛莽蒙密。经都匀县, 「 贵州都匀府府治。」 黔南之藩篱也,西北至贵筑,为贵州省会。地近乌江,无祁寒盛暑,惟土地瘠薄。城东二里有铜鼓山,岭高百仞, 「 俗传诸葛亮征南,藏铜鼓於此。」 苗蛮杂处,以仲家苗、谷蔺苗为最凶悍。 「 明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为修文县地,因俗化导,羣苗悦服。」 自此西南行,过关岭县。 「 贵州安顺府永宁县。」 渡盘江,经普安县 「 属贵州兴义府。」 即达云南省境。 「 云南有滇池,故又名滇省,东西距二千五百余里,南北距千一百余里,山岭徧全境,如点苍、鷄足、高黎贡、玉龙,其诸山并以名胜着。川之大者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盘龙江,湖之大者滇池而外,曰洱海,曰抚仙湖。内而川、广,外而英属之缅甸,法属之越南,商贾懋迁,视为冲要,诚西南雄镇也。」
昆明县 「 云南云南府府治。」 腾越厅 「 属云南省永昌府。」 思茅厅 「 属云南普洱府。」 蒙自县 「 属云南临安府。」 黔滇之交界处有永安坊,题曰滇南胜境,山径至此较平。西南经沾益州、马龙州, 「 属云南曲靖府。」 抵昆明,为云南省会。西行过楚雄县, 「 云南楚雄府府治。」 西北抵太和县, 「 云南大理府府治。」 其地居洱海之西,颇擅形势。西南行过澜沧江、潞江至腾越,当西南极边,为通缅甸之陆路商埠。自此东南行,复渡潞江、澜沧江至思茅,则商埠也。东渡李仙江,经元江州、 「 云南元江直隶州州治。」 石屏州 「 属云南临安府。」 至蒙自, 「 法人自越南东京所筑之铁道经此。」 为陆路商埠,颇繁盛。
至此,已至我国极南之境,周游全国之事於是告竣。乃由蒙自出越南之东京海湾,东北航,经南海而还上海县。 「 属江苏松江府。」
南北之见康熙己未,鄞县万季野预修《明史》,要蠡县李刚主为之审定。刚主婉言拒之,谓明宣宗尝称长才伟器多出北方,颇怪季野所撰,北士殊少,而深慨於南华北朴之异,是则贤者亦不免有此见,盖蔽於地也。
地域之有南北,不过辨正方位之一代名词耳。民生其间,心同理同,虽有不齐,亦不过习俗稍殊而语言或异。至於取舍大端,有如渴饮饥食,夏葛冬裘,岂曾有相背而驰之理。在昔交通梗阻,老死不相往来,性习或尚离歧,而好恶仍归一致。自风气渐开,政教渐明,舟车渐备,斯民相生相助之需要渐切,合羣进化之功效渐着,世界且日趋於大同,况在一国之内同种之民乎?乃亦较然划分南北,积不相能,偶或被征服,反抗不已,岂正轨哉。至此说之由来,皇古三代既未前闻,即春秋战国各野心家力政相攻,亦惟部分竞争,固无所谓南北之说。孟子教陈相而曰:「陈良楚产,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此为修词者之衬托,无关地域。且在当时尚视楚为南蛮,而视邹、鲁、齐、晋为中国,故有是语。及三国分立,曹丕伐吴,曹之武力不足以取胜,始临江叹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南北之说,职是大兴。已垦之土地各省已垦辟之土地,确已达二十亿一千六百九十八万二千亩:省别 垦辟亩数(以亩为单位) 省别 垦辟亩数(以亩为单位)
直隶 一三五‧;八○○‧;○○○ 山东 七五‧;九七○‧;○○○山西 一○一‧;八三○‧;○○○ 河南 八七‧;九四○‧;○○○江苏 五八‧;六○○‧;○○○ 安徽 七四‧;八一○‧;○○○江西 八九‧;四八○‧;○○○ 浙江 五六‧;六七○‧;○○○福建 六六‧;三二○‧;○○○ 湖北 九一‧;四一○‧;○○○湖南 一○三‧;三八○‧;○○○ 陕西 九五‧;二七○‧;○○○甘肃 九六‧;九六六‧;○○○ 四川 一六五‧;六五三‧;○○○广东 一二九‧;九七○‧;○○○ 广西 七一‧;四六六‧;○○○云南 一二七‧;七四六‧;○○○ 贵州 六四‧;七七六‧;○○○新疆 八一‧;一二○‧;○○○ 东三省 二四一‧;八○五‧;○○○总计 二‧;○一六‧;九八二‧;○○○田亩种类田亩分官民二种。其在直隶者,民赋田、 「 即普通民田。」 更名田、 「 即明代各藩所领编入民田者。」农桑田、蒿草籽粒田、苇课田、归并衙所地、河淤田。其在山东者,民赋田、更名田、归并衙所地、制盐地。其在山西者,民赋田、更名田、归并衙所地。其在江苏者,民赋田、山荡漊滩。其在河南者,民赋田、更名田、归衙田。其在安徽者,民赋田、水衙所管屯田、草山。其在江西者,民赋田塘、归衙田。其在福建者,民赋田、汲入田、废寺田。其在浙江者,民赋田、荡塘湖地、衙所田地。其在湖北者,民赋田、更名田、衙田地、屯田。其在湖南者,民赋田、更名田、屯田。其在陕西者,民赋田、更名田、屯地。其在甘肃者,民赋田、土司田、更名田、屯地、蕃地。其在四川者,民赋田、屯地、土司田。其在广东者,民赋田、屯地、地沟、车地。其在广西者,民赋田、瑶田、僮田。其在云南者,民赋田、马场、夷地。其在贵州者,民赋田、苗田、土司田、屯田。其在新疆者,民赋田、回田。其在东三省者,民赋田、皇室庄、宗室庄、八旗庄、驻防庄。旗籍田产旗籍田产,有奉朝旨赏给之田,曰恩赏地;有亲王子弟所授之田,曰贝子贝勒地;有皇室额驸所得之田,曰额驸地;有皇帝之女蒙赏之田,曰公主地;有亲王以功受田得以累世承袭者,曰世袭地。世袭之地,有原定世数,袭满应行交还。而因仍未交之地,有王府公主出聘後将原有田亩带去之地;有将所得之地带入内务府者;有因罪被革之王公应行交还而未交之地;有本为汉人投入汉军旗遂将其地带入旗籍者:种种轇轕,异常复杂。小江南天津城南五里有水田二百余顷,号曰蓝田。田为康熙间总兵蓝理所开濬,河渠圩岸,周数十里。蓝尝召闽浙农人督课其间,土人称为小江南。
无定河唐人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在直隶固安县西北十里,国朝改为永定河,非陕西之无定河也。河水东奔,潮汐无定,故有是称。木兰木兰,在热河东北四百里,本蒙古地,康熙中近边诸蒙古所献,以供圣祖秋猕。後每岁行围,大约至巴颜沟即转而南,不复北往木兰矣。
伊緜谷乾隆戊寅,高宗巡幸木兰,举秋猕礼,布鲁特使臣来朝於布固图昂阿。先是乙亥,平准夷噶尔藏多尔济等;丁丑,哈萨克使臣根札尔噶喇等,皆来朝於此,爰赐名其谷曰伊緜。伊緜者,满语言会极归极也。
张家口张家口,东北通多伦经棚,以达中蒙各部;西北通库伦、恰克图以及阿尔太等口;西通归绥、包头、西蒙、伊乌两盟以及甘、新等省,实为贸易繁盛之区。盛京盛京一地,即奉天,明季称曰辽州衞。既而太祖收辖东南之蒙古,遂进窥中原,以辽於舆地上最关重要,乃於天命辛酉取其城,越四年,由辽阳移都其间。及顺治丁酉,改渖阳为奉天府,遂为行省。盛京城垣建於有明洪武戊辰,为方式,四面有门。其後则增而为八门,中有皇宫,乃天聪时所改建。城之高计三十五尺,周十里,有四城楼,六百五十一堞,以便置炮。方城之外有一套城,系圜形,城周三十二里,有八门,每间城墙约三里许。城中即为前皇宫室,已历百余年不用,钟楼鼓楼,则分峙於小东门小西门间。城东二十里,林木畅茂,太祖陵寝在焉,是为东陵。
洮南地势洮南在科尔沁右翼前旗,东部介於奉、吉、黑三省之间,去长春、齐齐哈尔均不过五百里,至奉天乃近千里,地势平衍。北部有洮儿、交流两河,至城东北五里许合流,仍名洮儿河,岸高水清,泥底面窄,发源於索伦山,东流二百余里由月亮泡入松花江。泡类湖泊,水势漫衍,淤泥堆积,致流不能畅,时泛溢为灾。城方五里,衢市严正。
兀良哈三衞兀良哈三衞, 「 福余衞为嫡酋所居,泰宁、朵颜为其别部。」 自明洪武季年已建置於辽河流域,及永乐内篡,从征有功,乃割大宁地畀之,三衞益强。兀良哈者,即西北极边之乌梁海部。塞外疆域地名,每随人种迁移而定,如前史所谓侨置者,明时兀良哈固逾辽而西即是,至国朝,则为极北藩盟,远在唐努山南麓矣。盖广宁 「 地即奉天广宁县。」 前屯至喜峰口外属朵颜,锦州、义州跨及远东属泰宁,铁岭、开元等衞属福余。按三衞为元裔, 「 辽王阿礼失礼降明,处其众於此。」 其迁至西北远塞,为避也先、俺答之逼,当在明正统、天顺间。东道奉天至吉林,大道三。自奉天东北走,出铁岭,踰开原,与东方铁路别,经叶赫赫尔苏诸站而至伊通州,折而东,越大水河以至吉林,是为中道。长七百六十余里,坦平宽广,为三道最。次为西道,蒙人往来最多,故又称蒙古道。自奉天而至长春而吉林,全途皆有吉长铁路之汽车通行,而车骑日少,凡长八百三十余里。盖长春扼哈尔滨上游,当蒙旗要冲,亦形势上必争之地也。其东道,则自奉天东绕海龙、辉发,折而北,掠磐石西鄙以趋吉林,长八百里有奇。此道出深山大林中,崎岖荦确,行旅不多,马贼之所潜藏,狐貂之所出没,盖行军之间道而用奇者之所必出也。
由吉林经新城而至龙江府,凡一千零八十余里,自东清铁道兴,人马车辆之往来殆倍蓰於昔日。自吉林北出,越乌拉至舒兰县,折西行,至於陶赖招驿,一小都会也,东清铁道出其东。自是更西北,经五家子站、三家子站而至新城,由陶赖招至此,凡二百十四里。沿途多村落,村之四围绕以树木,风景绝佳。新城者,旧日之伯都讷也。其城建於康熙癸酉,人口四万有余,有银行商铺,贸易殊盛。光、宣间,日益发达,盖地势既当冲要,而土性复肥沃,利於耕牧。自是西北二十八里有伯都讷站,松花江、嫩江之所合也。渡江至茂兴站,新城至此百余里矣。茂兴站烟户数百,一小都会也,四十五里至新站。新站之西南为柳官屯,户数四百余,蒙古大村落也。有大牧场,牧马三千余头,马市盛焉。自新站出百九十六里至多耐站,其东方有贝子村,蒙民数十户,杜尔伯特旗贝子所驻也。自多耐站二百十里有奇而至龙江府。
从滨江厅西北经呼兰府至龙江府,长五百七十四里,其大部分通东部蒙古之平原,自滨江厅及呼兰府、双庙子、龙江府外,皆小村落。冬期,人马车辆往来极盛。
从珲春厅西至临江府,长五百四十里,其大部分皆出山间谿谷中,居民少,马贼横行,去珲春厅不远始略平坦。珲春地沃,气候和燠,尤为吉、黑之冠。
从珲春厅经局子街至鄂穆赫,约六百三十里而近,盖即从珲春厅至吉林大道之一部。沿道居民以朝鲜人为最多,途通车辆,亦间有困难之所。
从延吉府经古洞河东行至夹皮沟,长七百一十里而弱。延吉府旧称局子街,自鄂穆赫至珲春厅中间之要地也,距珲春河约四百二十里。街衢以东西大街为最盛,海浪河经市街之中央,横断南北,中有渡船,水涸时可徒涉。各署皆在河南,商店在河北。居民三分之一为韩人,三分之一为山东人。自延吉府至夹皮沟,皆道出万山中,穿羊肠,走峻坂,下谿谷,森林覆地际天,午不见日。有时山涧奔流,遮绝道路,沿途人烟萧条,行旅之中此为最苦。
从延吉府东北经黄沟至东宁厅,不及七百里,大部分皆山间细径,不通车。自延吉府百四十里经张家塘子至龙湾,道宽广,便车骑,路旁田野相半,龙湾亦有旅店及商家。既过龙湾,遂入穆克特亨岭路,峻坂干云,深壑无底。其中王家塘子以北,道路至凹凸,甚至巨岩遮路,中容一人,侧身乃过,夏日降雨之际,行潦涨溢,行人裹足。沿道无他部落,惟二三猎人之茅舍而已。自龙湾百八十里至黄沟。黄沟一带,山下村落星散,处处见之,皆樵猎为生者也。北进越二涧,百三十里至绥芬甸子。绥芬甸子者,朝鲜侨民实居大部,华人三十余户耳,大率业农及业樵猎者,亦有二三旅店。道路亦出山谷间之细径,百三十里而近至老黑山,自此至东宁厅。道路虽在山间,然已修整完善,车马往来,得以自由,沿道人家,稍稍增加。汨汨之细流,经太平川、榆树川、大肚子川、佛爷沟百二十里达东宁厅。 「 绥芬厅。」 东宁厅者,当绥芬河、大小乌蛇沟河三流之会合点,故又名三岔口。城市为二十年前新建,商业尚盛。
从鄂穆赫至东宁厅,东行稍偏北,长三百五十余里,殆全不通车辆。自鄂穆赫出山间崎岖之小道,经凤凰店、烧锅屯至牛圈沟,鄂穆赫以来,盖百里矣。牛圈沟有特别之小车,以供旅客之赁者。东北道必尔腾湖,湖上渔船颇多,於窰店以东渡牡丹江, 「 宁古塔河、虎尔哈河。」 有渡舟一。更前行至松岭沟,牛圈沟以来百有五里矣。松岭沟附近有田亩,农人种二麦,其他沿道之大部悉为密树杂草所覆荫。松岭长四十余里,皆有森林。自是更百有五里,乃至厅治。
自鄂穆赫西南经敦化县、牡丹江至夹皮沟,凡长四百五十五里,一部分不通车辆,盖山间之细径也。自鄂穆赫至黑石头,中间山道稍广阔,冬夏皆通车,沿道村落无多。自黑石头行北三四里,得一湖,直径里余,为圆形,湖水不少。自黑石头经敦家店、亮白顶子、小石头河至敦化县,自此道路良好,中途有响水河,夏季水溢时,杜绝车马之往来。更行约五十米突,又得一河,架木为桥,仅通行人,渡河之地名曰香磨。又会於牡丹江之渡口,名红石磖子,桥梁渡船皆不备,惟有小石桥一条。自敦化县七十里,过官屯子、大石头河、黄泥河子、太平山、前马号至帽儿山。帽儿山者,一称梆棰营子,牡丹江上流山间之一村落也,中、韩两国民之所杂居。道路走山间溪谷,不通车,途中过牡丹江,江上架桥以通南北,沿道人烟萧条。自帽儿山七十里至牡丹岭之麓,牡丹岭中之道路上下於山脊溪坂间,赤松柞树一望无际,行人往来,皆穿林中,左折右避,仅行一人。途上柳树河有舟可渡行人,沿道人烟萧疏,惟柳树河之北岸有十余户,山腹山下有一二户而已。自牡丹岭七十七里过富儿河,道路仍在山间。次越富儿岭、金银鼈岭,金银鼈岭麓有农民十余户。越金银鼈岭,出山间之细径而上大道,稍广阔,然途中凸凹甚多,巨石散布於道,车殆不可过。自金银鼈岭七十里达夹皮沟。
从宁古塔东北经穆林河至蜜山府,凡六百五十四里有余,大部皆良好之道路,间有车难通行者二三处。自宁古塔出发,於呼石哈村东北行,过三家子、团山子之二村,至於南沟。道路自此向正西行,至磨刀石,其东北约三四里,有磨刀停车场。自磨刀石经过二三之寒村,至穆林河,自此百七十里不足至青沟子岭。岭上有古庙一,道路至此非常狭窄,山道至石头河始稍平坦,过黄泥河子、狭亮子诸小村。自青沟子岭行二百六十六里,抵蜜山府。 「 蜂蜜镇。」
从依兰府经蜜山府至俄国乌苏里州伊马驿,则九百十里不足,道上崎岖险峻相次,以幅尚宽广,无不通车之处,然至夏日溪流奔溢,行旅亦往往为之裹足焉。
自吉林鄂穆赫至临江府, 「 宁古塔。」 「 宁古塔。」 自临江府至依兰府, 「 三姓。」 行程为六百里,实不过五百五十里。道出山间,险恶难行,有数处仅容一人,不通车,盖光绪初用兵伊犂所特辟者也。自临江府至三姓,正北直行,傍虎尔哈河而倚白山,凡八站,此数字自一至八名之,头站起依兰府,八站则近临江府矣,每站各驻兵数人。
自吉林经土桥子至五常堡,凡三百二十里而近,人马车辆往来最多。自吉林北越乌拉,至黄山嘴子,东北进,道侧皆田园,桑麻翳目,遥望东方,连山重叠,相次而来。过东孤家子,始北行,平野宽广,时见墟墓数点,荫以丛树,零落如残星。自东孤家子至黑林子,则有四大逆旅,以便旅人寄宿,此一带町畦相连,黄绿无际。自此更北,溪流涓涓,时见道侧或横小桥,或利徒涉。近土桥子,遥望山岳皆在东北方,土桥子之东,有山河屯,乃乡镇也。过老山屯,渡拉林河,近五常府则民居渐稠。五常府者,山间之一都会,人口凡六千以上。自是更北行三十余里而至五常堡,堡为协领所驻,亦一小市集也。
自吉林经乌拉、榆树县、阿城县至滨江厅,凡五百八十五里,此道往来最冲繁。沿松花江东岸行,经乌拉街,於大坡东北行至榆树县,沿道村落甚多。至大岭,北行六十里渡拉林河,至拉林城。自榆树县以来,近百七十里矣。拉林城四方形,四面各辟一门,商业殷盛。更九十里达阿城县。阿城县又名阿什河,故阿勒楚喀城也。城踞阿什河左岸,商业极盛,农产亦丰。西北七十里,乃抵滨江厅。自吉林经两江口及万里河、帽儿山至朝鲜之厚昌县,计九百八十余里。自长岭子经两江口及头道流河至万里河,中间山中小道,仅通单人匹马,道中所见,惟山岳嵯峨,杂草畅茂,人家既稀,刍粮殆绝,山坳间仅一二窝棚,供旅人憩宿而已。至二道江,乃有舟以渡行人,渡江以後,沿道居民骤多,栽种玉蜀黍、粟米等,头道流河沿岸,时见淘金者往还其间。自万里河经汤河口至帽儿山,复有树木,苍郁成林,鼯鼪啸啼,数百里内殆无居人。大铺子汤河口之间,有二细流,涸时一跃可越。由万里河凡经三百三十里而至帽儿山,俯山而窥,临江县治在焉,县临鸭绿江,地虽小,山间之要道也。自此更百二十里而至日本属朝鲜之厚昌县焉。
发祥之地为建州女真帝室自称满洲为其部族之名,非也,其部族实为女真。女真起於辽世,或谓即古肃慎之转音,历辽、金、元皆称女直,至明而复称为女真。康熙己未,诏修《明史》,乃尽去之。《满洲源流考》徧详东夷各部族,而独无女真专条,盖讳之也。其世系实为建州女真,地在吉林之兴京附近。肇祖始受明之衞职,为建州左卫指挥,即爱新觉罗氏猛哥帖木儿也。
吉林为船厂吉林一名船厂,以其地有修造水师战船之厂得名。厂滨松花江,光绪庚子前犹存战船无数,皆康熙间征罗刹时所用,罗刹即俄罗斯也。定例每年必修理一次,如是者几二百年。庚子俄兵入吉林,取以为柴烧之,不数日尽矣。
圣水渠长白山有圣水渠,澄澈异常,较之七星湖水每斤轻二两有奇。
黑龙江黑龙江水波澄澈,视辽河之浑浊者迥别,而独以黑名,未知其义安属,顾名称已古,历千数百年矣。《唐书》东夷之靺鞨,分黑水、粟末两部,粟末为松花江松字之转音,黑水则音训相沿,尚仍其旧。满语本称为哈萨连乌拉,哈萨连云黑,乌拉云大水也。古今名称直不稍差,特不知中间忽加附一龙字缘何起义,且明以前地理志亦未见有此。自康熙以还,朝旨及奏章始悉书是名,渐且数典忘祖矣。
察哈延山黑龙江之西有山曰察哈延,其穴窍中白昼吐焰,晚则出火,经年不熄。近嗅之,气味如煤,其灰烬黄白色,如牛马矢,捻之即碎。
宁古塔宁古塔,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满语六为宁姑,坐为特,故曰宁姑特。一譌而曰宁姑台,再传而为宁古塔矣。固无台无塔也,惟一阜如陂陀,殊不足登。本朝控制诸番,受貂狐皮贡,爰留卒以戍之。有逻车国者嬲诸番,使不得贡,敌之不胜,乃动大众,勤舟师,遂择八旗,旗八十人,长戍焉。复立牛禄章京,梅勒昂邦,以重其任。逻车亦不知其国在何所,云舟行万二千里,不得其疆。其人皆长於鸟枪,世遂譌鸟为老,譌枪为羌。康熙间,其地无城郭,实枕河而居,树短柴栅,环三重,辟四门,而命之曰城。中以碎石甃埤丈余,辟东西门,置茅屋数椽,而命之曰衙门,章京行政地也。埤雨即圮,圮随甃,栅内即八旗所居。当事者厚待士夫,请旨居士夫於城内,余人则散居诸屯,有数屯焉,随所居多寡而大小之,无旧址,无定居。如曰牡丹者,满言一日还也,曰沙儿虎,曰沙岭,曰泥浆,曰要罗,皆类是。山川不甚恶,水则随地皆甘冽,或曰葠所融也。有大川,汇众川而达於海,可以舟。有东京者,在沙岭北十五里,相传为前代建都地,远睇之蓊郁葱菁,若城郭鸡犬,可历历数,马头渐近,则荒城蒙茸矣。有桥,垛存而板灭;有城闉,轨存而国灭;有宫殿,基础存而栋宇灭;有街衢,址存而市灭,有寺,石佛存而刹灭,譌曰贺龙城,其慕容耶?
哈汤宁古塔有哈汤之险,又曰虾汤,淖也。数百里俱为泥淖,其深不测,土人呼水在草中如淖者曰红锈水。人依草墩而行,略一转侧,则人马俱陷於红锈水中。冬则冰。
扬子江扬子江之名由来久矣。盖江苏扬州府城南十五里有扬子津, 「 後称扬子桥。」 隋以前津尚临江,不与瓜洲接,故江面阔至四十里,北人南渡者悉集此津,而江亦以是名焉。及唐时,江滨积沙至二十有五里,瓜洲遂与扬子津相连,江面乃隘至十八里,於是渡江者,南岸则济自京口之蒜山渡,北岸则济自瓜洲,扬子津之名由是不着,而江竟千古矣。
瓜洲故城瓜洲旧在江中,形如瓜字,故名。唐时始与陆路相连,宋乾德间,因以筑城其上,遂恃为滨江一重镇焉。年代湮远,地势变迁,至道光时,则故城复陷落江心,瓜洲乃名存而实亡矣。惟每当风日晴和,渡江之客,犹时於波光澄清中见堞垣痕影也。
溧阳改隶镇江溧阳相国史文靖公,雍正己酉以山西巡抚署福建总督。明年,调署两江,以本籍疏辞,诏勿许。其时溧阳正属江宁府,适在总督驻所,是年六月,遂奏请以溧阳改隶镇江府,从之。
丹徒沙田江苏丹徒县境东北滨江,各地多为沙田,名曰洲圩,如顺江、御隆、大港、高资、永固、平昌、圌滨各市乡沿江一带,沙田有二十余万亩。十年一清丈,计坍塌若干,涨沙若干,招乡人缴价承领,此常例也。
仪徵改扬子仪徵县,因避宣统帝御名,改名为扬子县。有人出一联云「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或对以「端午桥逢端午日出端午门」。
上海之昔日上海一埠,始仅一黄浦江滨之渔村耳。咸、同粤寇之役,东南绅宦及各埠洋商避难居此者日多,税源日富。华尔、戈登常胜军之编制,亦起於是时,李文忠公鸿章因以奏平吴之大业。而当时如龚橙、王韬、容闳之徒,亦多起於上海,时献奇计於粤寇也。
上海租界之解释海通以後,外人至沪经营租界,在当时定议之初,并不名为租界,不过我政府划定一地,准於此租地建屋耳,故租界之租字,乃系租地之租字移换而来。自我国统治权日渐放弃,於是外人始设工部局以理市政,设巡捕房以总警政,而商埠之上海,乃成为租界之上海矣。观法大马路名公馆马路,则以法领事署在此而名,而当时领署不自居衙署之列可知。巡捕房普通称之曰行,福州路之巡捕房称老行,南京路之巡捕房称新行,行为买卖交易之称谓,则当时巡捕房亦不列於衙署矣。其後,洋文之公共租界为公共殖民地,法租界则更进而为市乡。宣统辛亥九月,工部局发贴告示,竟大书曰「各国驻沪公地」,是已悍然将租字剔去矣。今则即我华人自称,间亦省字作法界、英界也。又上海外人势力,以英、法、美、德为最钜,故居留人除日本外,亦以四国为最多。惟沪人之称四国人亦复各别,称英人曰大英人,颇符国际上互相尊敬之义,称法人则曰法兰西人, 「 间有音讹作拔兰西者,与洋文原音相去更远矣。」 称美人则曰花旗人,称德人则曰迦门人。 「 迦门系日耳曼之省音。」 此种称谓,稍一移易, 「 如直称德人、美人是。」 中下社会即不知所对,盖此事各有其历史上之缘因也。惟花旗之称,则当时以与英人语言、文字、种族一一相同,无他标异,故以国旗名其人也。
租界各马路,在公共租界者,大率以我国行省及内地着名城市命名,在法租界者,大率以该国着名人物命名。而吾人对於两租界之马路,亦各有习称之名,如南京路曰大马路,公馆马路曰法大马路,此等不胜屈指。惟彼之命名由於人为,我则并未命名,偶沿有惯称而已,故新筑之路,若爱而近路,若卡德路等,则已无我国之名矣。
上海租界之沿革上海公共租界面积,凡三万三千余亩,习俗所称英租界、美租界者是也,惟英租界、美租界为光绪己亥以前相传之名称。至光绪己亥,西辟泥城桥以西至静安寺路,东北辟虹口迤东之地以迄引翔港,由各国公使议决,将旧时英美租界并东西新辟之地,统名曰公共租界,此租界名称之沿革也。吾人不察,仍称苏州河以南洋泾浜以北为英租界,苏州河以北迤东为美租界,泥城桥以西公共租界或新租界者,误也。
济南山水天下无山东济南形势,南起泰山之麓,蜿蜒北来,而龙洞,而玉函,而历山,陡然跌落平地,而为省城,东西山岭回环,以黄河为门户,以鹊华为关锁,海岱间一大都会也。其地本汉济阴郡,文帝丁丑年为济南国,景帝初复为郡,历代屡有改易,明仍为济南府,国朝因之,改为历城县。周二十余里,其门四,东曰齐川,南曰历山,西曰泺源,北曰汇波。後复开便门四,东门之南曰巽利,南门之西曰坤顺,西门之北曰乾健,北门之东曰艮吉。其外城为咸、同间所筑,三面屹然,而独缺其北,以汇波门为城内出水总口,且外无居民故也。其池,则自南关黑虎泉涌出一脉,劈分两派,东会珍珠泉,西会趵突泉,泺水相抱而为护城河,虽久旱,色不浊,量不竭。城西北隅有大明湖,会合十数名泉,汪汪而为巨浸,远山倒影,清流见底,舟穿荷柳,游鱼可数。古人云:「济南山水天下无。」又云:「济南潇洒似江南。」信不诬也。
鸡鸣岛鸡鸣岛,属山东登州府荣成县,孤悬大海中,明代曾置卫所,大兵入关,农夫野老不愿薙发者类往居之,岛田腴甚,且税吏绝迹,俨然一海外桃源。光绪甲午中日之战,海军中人有巡至其地者,岛始发见。骤睹居民之褒衣广袖,争呼之为道士岛,惜居民无读书者,不能道其详也。
小邾子故城峄山之间为春秋邾国故地,邾入於鲁,其後乃迁於邹。宣统辛亥春,建筑津浦铁路,掘地见故城址。据《兖州志》考之,知为小邾子故城。
开通太行北道山西潞安、泽州二府在万山中,唐以前,有孔道可通车马,宋後久堙塞,行旅苦之。光绪丙子丁丑间,秦、晋、豫大旱,山西灾尤重,至有一村数百户馁死不留一人者,而泽、潞二郡乃大有年,谷贱,农为之伤,而运道梗阻,竟不克输出山外。於是朝邑阎文介公以工部左侍郎家居奉命为山西赈务大臣,巡抚曾忠襄公方派员购米湘、鄂,隔越数千里,不得时至。文介谓:「唐会昌中用兵昭义,曾敕石雄率朔方军由平阳东南,取道曲亭进兵,径指上党。既可行军,其轨道必非甚隘,上下未及千年,不应遽无踪迹可寻」。乃与忠襄谋,派员往勘,往来月余,得曲亭故址,遵此入山,直抵潞安城外,则旧迹宛然,且广阔,能并行两轨,不必凿山堙谷,仅平夷险阻,即可通车马。文介大喜,因奏请以放赈余款兴工。未竣,而文介解赈务,忠襄亦调任去,张文襄继为晋抚,乃始成之。
望都县望都县,旧名庆都,庆都者,尧母名也。乾隆丙寅,谕曰:「朕自正定回銮,固城、祁水之间有县名与尧母同名,义虽述古,於意弗安,其易为望都。」
归化城归化城设官镇守,南关颜额上为蒙古书,下横书「翁阿洪」三大字,亦左行,用蒙古式也。城中惟官仓用陶瓦,甎壁坚致,余皆土室,空地半之。城南民居稠密,视城内数倍,驼马如林,间以驴骡。其屋皆以土覆顶,楹联皆汉字,窗户精好。
黄河水信黄河水信,清明後二十日曰桃汛,春杪曰菜花水。伏汛以入伏始。四月曰麦黄水,五月曰瓜蔓水,六月远山消冻,水带矾腥,曰矾山水。秋汛始立秋,讫霜降。七月曰豆花水,八月曰荻花水,九月曰登高水。冬曰凌汛。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凌水。河上老兵能言之。
伊河洛河瀍河涧河伊、洛、缠、涧四河为夏禹治水所开。伊河之水,发源於西南,经过龙门,斜入洛河,离南门七八里。洛河水由西至东,瀍河水由北至南,两河皆逼近城垣。涧河水由西而湾南,此河离城七里。伊、洛、瀍、涧四水,皆达黄河。伊、洛水深河宽,有船往来。瀍、涧则不及伊、洛,河道隘狭,非在发水时,直同涧流,故难以舟楫。
郑州郑州为上大道一州县,初无重要之位置,其风土亦至荒凉。自京汉、汴洛铁路相继通行,此为交点,而郑州之名乃盛传於世,当道亦因时势之需要,由散州而升为直隶州。 「 由开封划三县属之。」
邠州陕西之邠州,距西安三百二十里,即周太王所居地,皇涧在东门外,过涧在西门外,皆为驿路所必经。州境梨枣弥繁,绿阴数十里不断,盖陕省之上腴也。
明砠山距邠州西门十里,乃石山,俗名花果山,在大道旁。是山中空,有七十二洞,曲折相通,总名曰水帘洞。缘山皆凿佛像,多而且工,大小毕具,年深渐隐,须谛视始辨。摩崖有「隆庆元年创造」六字,隆庆,明穆宗年号也。
天生墩朔方戈壁,以嘉峪关外为巨,其径长百二十里,平沙无垠,风色惨黯。其中一阜名天生墩,恒有戍卒据守,至冬夏皆储积水草,以备兵马往来之用。先是,岳威信公锺琪西征过此,疑是墩为土山,飞沙日积,故没其半,山为发水之源,苟就其顶而深掘之,当有所见,以视储蓄水料,其劳逸殊矣。因命步卒穿之,竭一日夜之力,至数十丈,在下兵卒忽堕无迹,穴上人俯听之,惟闻风声雷吼而已。岳立命辍是役,问之幕师,仅据佛氏地风水火之说解之。可知盘旋大气,斡运地中,阴阳生克,归诸造化,不能以为异也。然徐舍人蒸远曾云:「戈壁虽积沙无水,草木不生,倘择老树本下深凿之,当有水泉。」在昔乌鲁木齐筑城时,曾用此法以引水,盖亦木以水活之意也。
河套河套夹岸,沃壤千里,冈阜衔接,旷无居人,舟行数百里,始一逢村落。是地沙土杂糅,投种可获,岸旁衰草长二三尺,红柳短柏,随处丛生。红柳高四五尺,春晚始萌芽,叶碧似柳,枝干皆赤色,柳条柔靭,居人取织筐筥,色泽妍丽可爱。
甘肃少水甘肃少水,水甚珍,有至臯兰者,每宿旅舍,有一盂水送客盥面,盥毕,不可泼去,澄而清之,又供用矣。凡内地诸水不通河者,谓之死水,久则色变,臭秽不可食。甘省独不然,土井土窖,绝不通河流,但得水即藏入,虽臭秽不顾也,久之,水得土气,则清澈可食矣。甘省各处,以得雨为利,惟宁夏不惟不望雨,且惧雨,缘地多鹻气,雨过日蒸,则鹻气上升,弥望如雪,植物皆萎,故终岁不雨绝不为意。然宁夏稻田最多,专恃黄河水灌注,水浊而肥,所至禾苗蔬果无不滋发,不必粪田也。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
金满县唐代极北之县治,以金满县为最远且广,尚有残碑没藓,摩挲可读。地学家谓其县即特纳格尔,相近为吉木萨地,唐时所设北庭都护府故城基址犹有存者,盖即李衞公莅治时所筑也。是城圆径外线约四十里,层累俱土块叠成,每块厚一尺,广一尺五六寸,长二尺七八寸,坚重逾於窰砖,叩之能作铿锵声。城中有古寺一,殿廊圮败,仅余石槛断柱,约略可辨为旧宇,以供佛多石质,腰以下尽陷入土,然半截犹高约七八尺,当年金碧崔巍,可想见矣。旁有铁钟,高亦七八尺,边廓有铭锈错落,然漫灭莫可辨,审其棱角,意似八分书耳。城以东有小城一,峙岗上,与此若成犄角。土居父老云:「乾隆以前,有攻其故城者,以小城阻力,迫而用火,四围礮台遗址即其蹟也。」纪文达公奉檄赴乌鲁木齐时,尝与永余斋筹画驻兵地点,时永为迪化城督粮道,接人论事,极见虚心,惟以是处山杂路纷,非屯营善地,磋商於文达,至数日不敢决。文达谓:「是地沿革,前曾略得於父老传说,徵之古籍,甚为可凭,即援李衞公所筑之遗址。重度形势,确可断为要隘,後人所见乌足胜之,莫若因其旧而用之,较有把握。」永然其说,因决议修筑,名为破城,後为温大学士改为古城营。其城孤悬天半,然山峦高下,蹊径错杂,非过此城不能飞度也。
关西之行路难出嘉峪关西行,抵安西州,其地荒沙满目,砂石纵横,高下难行,西北阻天山,南接青海,幅员为全陇府州冠。行者出关,多驾车马骆驼,乘暮夜西征,其故有二:一则日间四望无边,牲畜急欲奔站,易於疲困;一则途中无水,夜凉不至大渴。若当夏季,日中尤不敢行,向晚起程,天明送站,乃行西域之不二法门。遇流沙时,马行辄退,沙拥轮胶,其俯喷仰鸣之情状,更可悯也。
迪化新疆省城治迪化,即汉车师後王庭、唐可汗浮图城。地势北阻戈壁,接科布多之防;南凭天山,达土鲁番之道;东达巴里坤,通蒙古之捷径;西带阿尔雅,据伊塔之上游,西域有事,必争地也。
准噶尔山河康熙戊申,准噶尔酋策妄阿拉卜坦来犯边,圣祖亲征,至各多里巴尔哈孙西北望鄂里鸡图有山如案,平衍长百余里,赐名玉几山。策妄阿拉卜坦败衂,遁居窝克阿拉里,经年,湖译名慈母湖,距科布多二日程,所部至食鱼为活。既死,其子策凌袭为台吉,杀其异母弟舒鲁达瓦,阻伊里河而居,其河深广,须舟筏乃渡。西路自巴尔库军营至其地,二千六百余里,较北路为近。
青海青海,古曰西海,阚駰曰「西海东去西平郡二百五十里」是也。曰卑禾羌海,阚駰曰「金城临羌县西有卑禾羌海」亦是也。曰零海,郦道元曰:「古西零之地也。」曰鲜水,曰羌谷盐池,汉神爵初,西羌叛,酒泉太守辛武贤请击■〈罒上干下〉幵在鲜水上者;又赵充国请治隍陿以西道桥,今可至鲜水左右;汉元始甲子,王莽诱塞外羌献鲜水海允谷盐池置西海郡是也。青海之名,则见於西魏,时凉州刺史史宁与突厥分道袭吐谷浑还会於青海是也。蒙古语称库可诺尔,又曰库克淖尔、诺尔淖尔,状音字之异,总之言海也,其水高出海面九千八百五十尺。上古时,海水极广,盖北接蒙古瀚海,合渤澥、南溟成我国四海之名者也。北魏时周千余里,唐时尚八百余里,其後东西径二百里,南北一百三十里,周围尚六百六十里,面积二万七千二百方里。一曰周五百八十里,面积约一万九千三百方里;一曰周五百五十里,面积一万八千五百方里。测其东岸,其势逼仄,不及百三十里也。全海之形如鯿鱼,口向西北,四岸羣峯环绕。海中二岛,自海面准望,则偏於西岸,东一峯名奎逊托洛亥,峯峦纯白,上有石洞;稍西一峯,名察汉哈达,蒙古犹言白峯也。二岛周九十里,高二百七十仞。岛中约有僧寺十余处,番名刺萨札尔,梵语剌萨,犹汉言佛地也。札尔应作招尔,梵语庙为招,札尔其转音也。番僧习禅定者,於冰合时裹粮而入,或返或不返。岛番或插帐或岩居,约二万人,或云五万人,亦於冬时渡冰入口,购办粮茶,足一岁之食。岛陆往来,一日不得达岸,必在冰上经一宿也。沿岸沙石草湖约宽十余里,有水涨痕,畜牧不至其地,平时人迹稀绝,惟野兽奔突而已。
环青海多高峯,东自察汉托洛亥山、赛前山起,西而复东,至卡里盖山止,内喀喇什罗山本与希拉朵山同为一山,哈立盖山又与卡里盖山同为一山,合之凡十三峯,皆分列於各旗族山川之次。海岸洼地小湖泊密如峰房,草湖结草如球,履之而渡,失足则陷,海水涨时,浑而为一。最大者曰巴;;今泊,汉人呼为海耳子,附青海西岸,如海口之衔珠。四面河流瀦於海者,大小数十道,以布喀河为最巨。布喀河上源有数处,中曰英额池,池分河道二,东流者为哈拉西纳河,东南流者为布喀河。右曰沙尔池,分流为河,东下百里与布喀河合。左曰西尔哈河、罗色河,两水迳南流,合吉尔玛尔台河与布喀河,会合於胡胡色尔格岭吉尔玛勒台山两山之中。至此,数支合为一干,东南流七十里入於海。河流宽而味咸,产鱼最佳,世所称青海无鳞鱼者是也。
青海戈壁青海和硕特南左翼次旗千格和之西,为朵巴搭连围墙,围墙之南为戈壁。戈壁满语谓沙漠也,蒙语曰额伦,西羌语曰额济纳。戈壁斜长百数十里,宽三十余里,面积逾五千方里。沙粒微细,间杂碎石,风吹之成浪纹,色纯白,莹然如银屑。 「 地学家言戈壁地质本花岗石,以日间酷热夜间严寒涨缩之度过烈,石质霉烂而为微细之沙粒,被风吹散遂成不毛之地,惟间有小沙陀略生水草而已。且多咸湖,故知为前代内海遗迹,名之曰瀚海允矣。」 青海之柴达木及黄河附近诸戈壁占地颇宽,上古时,青海水面本极广阔,观於海岸戈壁,及附近戈壁之盐泊,为古时之海底无疑也。戈壁有石,巨者如卵,小者如豆,沙石下有潜水,沙愈深而质愈粗,其上浮沙最细,下层沙粒如米,泉水即潜其中,至深五六尺。能识沙中泉脉者,莫如骆驼,是以蒙、番行沙漠者,无不以骆驼随行。夏月,无论昼夜尤为气燥易渴,驼更不可缺少。驼行沙漠,随地乱嗅,以前蹄抉沙而鸣者,就其处挖下必得泉眼。其法,张布帐於上风,以障飞沙,挖坎长数尺宽只尺许,挖去乾沙,再将湿沙挖至见水,约候十分钟时,泉水即溢,取之不竭。浅者,牛马驼皆屈前蹄而饮;深者,掘坎之半为斜坦形,以牲畜能下饮为度。饮毕撤帐,须臾,坎为飞沙填满矣。至泉眼最巨之处,驼羣必围而长鸣,叱之不肯行,一若待人挖验以显其能者。
青海漠市青海巴颜山之北,大沙漠共三处,沙性各有不同。黄河岸之大沙滩,其质为湿沙,枯棘布满,风力不能簸扬。虎山北之戈壁,其质为沙粒,大如米,中含碎石,风吹之,飞扬不高。惟柴达木北部之大戈壁,东西横亘二三百里,南北亦百数十里,其质为最细之沙,中杂沙粒,与大漠同。漠中空气乾燥,有小沙陀,略生水草,人畜入其中,茫然不辨南北,犹在大海风浪间,风扬沙起,则陷沙不得出。倘或风晴日煖,早晚远望沙中,山冈矗起,结为城郭宫室楼台殿宇,中有旌旗,有刀剑,有寸马豆人,各相驰骤,瞬急忽更为树木,为骆驼牛马狮象虎豹,又为内地人、塞外人,男女衣服悉如其制,及迹至之,都归於乌有。古书称崑仑之山有五城十二楼,即此种云气,谓之漠市。蒙、番见者,诧谓佛国显灵,羣焉膜拜而不忍去。其余零畸之沙碛沙窝,散乱飘忽,均无此壮观也。
青海柴达木青海柴达木,土壤辽阔,行程荒远,然村居相望,一路有停骖息迹之所,循大道而进,各站皆有屋,犹如新疆之官店,旅客实称便焉。在柴达木南部者,有古城、都蓝寺、巴伦、哈多、桑托洛亥、达巴苏图、巴彦托怀、哈拉呼逊等处,系由海南西行之路,中以巴伦、巴彦托怀为市镇,巴彦托怀、桑托洛亥且有温泉可浴。在北部者,有都蓝奇特、库车、哈顺、摩将悉、苏开、琛如等处,系由海北至安西、新疆之路,摩将悉一站略形寂寞,余皆市镇也。在西部者,有清喀利、朱古尔、图格尔、苏夹、呼耳托古尔、葛摩耳、哈治格尔、租哈、赛罕托哈、失亚耳托、乃什、什来、拜巴、那林租哈、阿尔善特、潮湃、托罗伊、得布特里、哈雅阿鲁、托拉塔拉林、那玛噶、卓卡、托克多浑、哈尔马冈、巴尔玛、那谟克、察汗托辉、巴尔、梯克、哈尔西、马格来、巴戛伊吉、乌勒尔等处,系西藏、新疆、安西出入之路,内以图格尔、苏夹、托克多浑、租哈、察汗托辉 「 旧册均称察汗辉托。」 为市镇。托拉塔拉林,从前林木百余里不断,屡经野烧,千年古树,火烬数月不灭,後惟一片焦土而已。三部村市约有四五十处,每处住数十家,少则十余家、数家,村外围以小圩墙,亦有有窰屋而无人烟之处。土着自蒙古以外,汉、番两种所至皆有,西部则缠回居多。所居有窰洞,有土舍,以茅茨木板为墙,而毡幕穹庐,常附近以为居,人畜麕聚,即数家村落,有时亦顿成市集也。
青海巴颜喀喇山及诸山脉青海之巴颜喀喇山,译言大雪山,西面高度平均约一万八千尺至二万尺,上接中崑仑,东入青海境,曰巴颜喀喇得里奔山,纳木齐图乌兰木伦河导源於此。又东为阿木屯巴尔布哈山、巴颜喀喇乌拉山、匝巴颜喀喇山,匝犹言中间也,巴颜喀喇山横贯青海,至此适中。又东南跨鄂格布拉格河,即小金沙江上源而下。南曰巴颜喀喇札拉山,北曰仄胡尔巴颜喀喇山、择巴颜喀喇山、巴颜托胡穆岭、公噶察哈拉岭、 「 汉名大雪山。」 郭洛克山。 「 汉名银坑山。」 自此入西藏界,为玛穆巴颜喀喇山,连峯万里,诸峯拥护而东。其间巴颜喀喇乌拉山东北冈峦重叠,衍为六七支。最北一支为那木山,即那木洪河发源之谷。一为阿拉克沙尔山,即柴达木河发源之谷。又南一支为布呼集鲁肯山,一支为巴尔布哈山,一支为固尔班图哈图山及乌拉得锡山,一支为奇尔萨托罗亥山 「 汉名牛头山。」 及硕罗鄂剌岭、木素鄂剌岭。其最近一支则为噶达素齐老峯、硕罗者石、 「 蒙语石又曰七老。」 鄂剌者山, 「 犹言鄂博。」 即古积石山也。木素鄂剌,汉名雪山。噶达素齐老,译言为北极星。诸山之间,则黄河重源出焉。噶达素齐老峯下,飞泉百道,旋洄乱石间,曲折而下,汇於鄂敦挞剌。蒙语鄂敦谓星,挞剌谓平川,即古星宿海也。凡山水涌溢之谷,必有乱石堆积,巨川之源,石更纷铺数十里。星宿海南北仅宽二里许,东西长五六里,怪石嵯峨,水行石罅中,忽隐忽现,无汪洋之势。登高俯视,似一片黄砂碛,谓为石中海可也。上古时必系一沙石山,其石质不坚,山水湍激,岩穴洞壑石根为水穿啮,崩颓坼裂,遂陷为深谷。宣统中,岸边颓石尚有为水冲击者,细砂浮落,如砂质之抟成者然。
青海大雪山青海倒淌河之东为大雪山,山後为东科寺地,山之阴陡削不可上,而山之阳则斜坦而袤长。日光暴暖,一山耳,阴阳分位,寒暖判然。倒淌河即发源於其麓,虽有数沟入注,而流尚缓弱,气阴寒,或曰大雪山产大黄,水为药气薰蒸也。西北有地名阿什汉,为哈拉库图至察汉托洛亥适中之地,形势便於控制。又北为察汉托洛亥山,蒙古言察汉为白,托洛亥为头,谓白云覆於山头,故邵阳魏源直译为白云山也。山前为察汉城,圣祖亲征噶尔丹,遣使宣谕青海诸部落集盟於察汉托罗亥。又罗卜藏丹津之乱,诱诸部盟於察汉托罗海,即此。道光癸未,以其地当孔道,凡诸番入口办粮,及海番度冰上岸者悉由此道,匪案迭出,乃就其地以建城堡。在陇西各镇标内调军弁二十四员、兵千名驻此,以便弹压而资防护,期限一年更换,咸丰间裁。青海长官每年秋季莅此祭海,会集蒙、番各长目举行会盟典礼。光绪丁未,建海神庙於城外,两山之间可望见青海,迤西为将军台,驻兵时为演武场将台,自此得有汉名。西望青海,水色浓绿如濯锦,天半落霞,又如金蛇万道游泳中流,岛屿若隐若见,不可逼视。须臾,薄雾混合,海景卷藏,海心山更虚无缥缈而不可望焉。
青海雪岭青海有雪岭,雪深盈丈,长里许,阴风如刀割肤,噤不能声,人少冻且死,人多则冰凌水溜,下山陡绝处,泥滑失足,杳无踪迹。雪花随风飘洒,四时不辨阴晴。
台湾渡海开禁台湾自古不通内地,名曰东番。明天启中,荷兰人居之。顺治己丑,郑成功据之而逐荷人,置承天府,名东都,设二县,曰天兴,曰万年,其子锦改东都曰东宁省,升县为州。康熙辛酉,圣祖用姚启圣议,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征之。癸亥,琅率舟师由铜山进,入八罩,直抵澎湖,歼其精锐。郑克塽穷蹙归命,台湾平,改置府治,领县三。雍正癸卯,复添设一县。初,私渡之禁严,闽、粤人利其土地肥美,辄偷往开垦,久之,欲归则不忍弃业,归则干例禁,其父母妻子之在内地者亦不得往。大吏悯焉,曾奏宽其禁,未几,复停罢。乾隆己卯,光山吴士功抚闽,特奏恳饬部定议:「嗣後除内地只身无业之民,及并无嫡属在台者,仍遵例不许过台,有犯即行查拿递回外;若在台有业良民,果欲迎其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子妇、孙男女等及同胞兄弟过台者,许赴台地接管官报明籍贯、眷属姓氏、年岁,册移原籍核覆给照,回籍搬接;其在内地眷属,欲过台完聚,报明该管地方官,移台核覆,申督抚给照亦如之。过台时,验照放行,如人照不符而放行,及滥给路照,各该管官司均分别议处,其余偷渡人,仍如旧例严禁。」疏入,下部议行。
台湾置郡县康熙癸亥,台湾初定,提督施襄壮公琅请设官镇守。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圣祖召问阁臣,高阳李文勤公霨奏云:「弃其地,恐为外夷所据;迁其人,恐奸宄生心,应如琅议。」上韪之,遂置郡县。宋村浙江开化与遂安交界处,有地名宋村者,环村皆山,惟一谷可通往来。村之大小,民之众寡,无由知悉,但闻自宋以来,历元、明迄国朝,村人曾无斗粟尺帛之供,而地方官以其负嵎,不易征剿,亦竟纯事放任不加干涉。
茅麓山茅麓山在湖北郧阳界,毗连三省,广数千里,明末流贼余党郝摇旗等窜入,明疏宗某继至,郝等奉为主,恃险假息。康熙初,命图海督师与川督李国英、护军统领穆哩玛率三省兵会剿。诸将皆於层岩陡壁间,攀荆援葛而进,逾年,始荡平巢穴。故京师谚语,有险难事则曰「又上茅麓山耶」,则当日之形势可知。
长沙湖南长沙,在洞庭湖之南,水道以岳州为第一门户,临资口为第二门户,靖港为第三门户。其陆路,北连湖北,南连粤东,亦寰中形势之区也。湘江中有沙坟起,若新筑之马路,长短不等,最长者曰老龙沙,长至六七里,长沙命名或以此耳。通商口岸在小西门外,风俗朴厚,人物繁庶,巨大商店罗列如林。
入蜀之路入蜀之路,可由秦阶经桔柏渡而至剑关,亦可由凤翔、宝鸡经汉中以至宁羌。陆路不同,若取道归州,穿夔巫入成都,即吴汉伐公孙述之路,其地虽皆属天彭井络,而山川形势迥殊。
入蜀有三谷四道入蜀有三谷四道,西南曰褒谷,从褒入;南曰骆谷,从洋入;东南曰斜谷,从郿入。其所从皆殊,谓首尾一谷者非也。其栈道有四,从成、和、阶、文出者为沓中阴平道,邓艾伐蜀由之;从两当出者为故道,汉高帝攻陈仓由之;从褒凤出者为连云栈,汉王之南郑由之;从城固洋县出者为斜谷道,诸葛武侯屯田渭上由之。
棺材峡三峡有名棺材峡者,高百余丈,上有棺,不知何年物也。光绪中,有夔州府幕遣人沿缘而上,取棺之木为琴,果取木数片下,木质苍坚,不知其名。
温泉四川关外温泉,处处有之,其水自岩隙流出,就地贮池,以供人浴。外建屋宇数椽,为官厅寝室厨房诸所,且置役看守,并司洒扫,故凡宴会者,祖饯者,多假坐於此。然屋宇之宏敞清洁,以鑪城为最,里塘次之,巴塘又次之,余则仅一池耳。泉有硫质,初浴多晕者,再浴即安。水中有微虫,由皮肤吸人血,吸饱即去,土人云此吸人毒也。凡有疮疥,一浴立愈,故关外汉、蛮两族人,鲜有疮疥者。泉最温煖,仅能浴一二十分钟,纵身体健全者,亦不得过三十分钟,久则汗涔涔,令人难耐,故有寒疾者一浴亦愈。或浴已酣睡,亦妙。泉能消食,必食而後浴,否则初浴即饥矣,故此泉又名消食泉。泉可饮牛,牛饮之,力倍增,故蛮民往往率数十百牛饮焉。泉水散漫,凝结如白雪,蛮民扫之,用以熬茶磋面,或糊墙壁,如内地之用石炭石硷也。
川边番地出汶川城五里,珉江从北来,索桥界其上,长可百余丈,编竹为索,横亘空中,人行辄荡漾颠簸,心目晕眩。久之,渡桥沿草坡河折而南,即兴文坪桃关,对岸路尺许,下临千仞,雪後冰冻,控马行殊可畏也。是河,一源於沙派沟,一源於龙潭沟,下流入岷江。又三十里过碉头,始见所谓碉者,其围墙以碎石垒成之,上施木梁,以石板平其顶,可行可坐番人家其间。中崒而高者为战碉,高至二十余丈,盖了望之所也,旁插旗,大小以百数,用唐古忒旁行字体,书梵经於上。沿途有转经楼,其制,於水石湍急处架屋,屋中书经於旗,插旗於轮,寘轮於水,使水激而转之。又三十里抵草坡瓦寺土司行署。自汶川徼外,皆加渴瓦寺安抚使地,西讫於斑斓山,与沃日接壤。
宁远倮夷之区域四川宁远为蛮疆,山谷幽阻,水泉泛滥,无道路可纪载,约计之,则在大渡河以南,叙州府上游之金沙江以北,小金沙江以东,峨马雷屏之西,度其方面,不过千数百里。若分按之,自大渡南涉,其中除去越嶲、冕宁、盐源、西昌、会理之内地,蛮族所据之山川,亦不过千里而已。
康藏衞分三区康、藏、衞实分三区,盖打箭鑪以西、丹达山以东为康;丹达山以西,如拉萨等处,凡达赖喇嘛所属者为前藏,班禅喇嘛所属者为後藏。藏,即唐古忒也。藏之外乃为衞。今者衞已亡矣,藏已与英人立有条约矣,完全者仅一康而已。世人不知有康,一出鑪关即谓之进藏,殆以其语文风俗相同,即视康为藏耶。抑以只设驻藏大臣而无驻康大臣,即统名为藏耶?以风俗论,西宁、金川亦与藏同,固不得谓西宁、金川为藏也。
西藏西藏,古号乌斯,唐为土番,在青海西南,处万山之中。其地纵横连属者,南界云南怒江,北界西宁河源,西极後藏业尔钦之沙漠,东达打箭鑪。後藏可分为二,曰喀齐,曰阿里。
由成都起程至打箭鑪九百二十里,层峦峻岭,削壁悬崖,隔泸河势最险要,天时多寒少暑。打箭鑪东一百三十里有泸定桥,即泸水也。初以铁索桥为渡,後亦有以木船渡人者,水涨则不可过,仍行桥上。桥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施索九条,覆板於其上。水颇险恶,有大风,亦不可行,为通鑪要隘。
郭达山在打箭鑪东北一里,高七百余丈,时有青羊绕山而行。相传汉诸葛武侯七擒孟获时,命郭达至鑪,於沙畦纳安鑪造箭,故名。山上有郭将军庙,将军郭达也。
里塘在打箭鑪西六百八十余里,天寒多雨雪,昔隶青海部。层峦叠障,道路纡回,为西藏要地。
巴塘在里塘南五百四十五里,土地饶美,气候暄妍,凡游边藏者,莫不停骖於此,几若上海,故有「内地苏杭、关外巴塘之谚」。然其地无城郭,无街道,汉、蛮杂处,寥寥百余户而已。其所以得此美名者,盖以地当冲衢,百货齐备,饮食衣服备极奢华,而又有种种名胜之区,供人游眺故也。山则峻标甲噶,水则流合金沙,昔为拉藏罕所属。去巴塘九百余里,地名乍丫,一大部落也。
金沙江之源,自达赖喇嘛东北乌泥乌苏流出,乌泥乌苏,译言乳牛也。其水名乌鲁乌苏,东南流入察木多,又东南流迳中甸,入云南境塔城关,名金沙江;至丽江府,名丽江。
巴塘至察木多一千四百又五里,中隔乍丫,路出西北,天时无异里塘,三山环偪,二水合流,为西藏门户。界通川、滇,北河有四川桥,南河有云南桥。
澜沧江有二源,源於察木多之噶尔机杂噶尔山,名杂楮河,一源於察木多之济鲁肯他拉,名傲木楮河,二水会於察木多江巴林寺之南,名拉克楮河。流入云南境,为澜沧江,南流至车里宣抚司,为九龙江,流入缅甸境。
澜沧之西为哈拉乌苏,即禹贡之黑水,今云南所谓潞江也。其水出自达赖喇嘛东北哈拉诺尔,东南流入察木多,又东南入云南,为潞江。
拉哩在达隆宗西北,距察木多一千五百余里,天时严寒,山势陡险,无城郭,所属寺院,有堪布喇嘛主掌,兼第巴事。又有工布、江达在拉哩西南,工布僻处一隅,而江达则为西藏孔道。天时和暖,产稻米,有水田,绝域中之沃壤也。
黑水源出西藏之喀喇池,入潞江,至缅甸入海。渡黑水,行十余日,至乌思藏。乌思藏西南二千里,悬崖峭壁,积雪凝冰,山之巅清泉百道,奋涌争流,而四面羣山环峙,有如儿孙。西北走喀齐,西南走天竺,东北走甘陕,东南走川滇,为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奉为鼻祖,则崑仑山也。
渡析支,泝洄而上,四山中有沮洳场,约二百余里,泛滥不可数计,土名苦敦脑儿,译言星宿海,黄河发始之源也。
前藏东拉哩西一千零十余里,有达赖喇嘛坐牀之所,曰布达拉寺,在布达拉山。布达拉山四面皆崇山峻岭,不生草木,殆古所谓铁围也。其中原隰平衍,南北约六七十里,东西约二百余里,中通藏江,自东北绕西北流。藏江之北北山之南,平地突起一石,其周五六里,高一里许,依山叠砌高楼十三层,形势庄严,则布达拉寺也。
罗卜岭岗,在布达拉西南十五里,为达赖喇嘛沐浴之所。水自藏布江引入池中,池有榭,壁绘诸佛像及青石梯,六佛昇天之遗迹也。
由前藏行八日九百余里至後藏,地曰札什伦布。翁结巴寺则为班禅额尔德尼坐牀之所。
三瞻西藏三瞻之地,两山抱护,形势险固,土肥产丰。道光中,工勒布盘踞其间,以劫掠行客为事,藏路不通。同治癸亥,蜀督骆文忠以内地兵丁不服水土,借藏兵攻破碉楼山寨,生擒工勒布,并剿其党,惟藏中垫军饷五十万,乃以其地偿於藏,仍由藏中派土司治理之。光绪丙申,瞻对土司有离心,蜀督鹿传霖调兵四营往剿,夺碉楼要口,藏中所委土司子重,以余党逃。官军报捷,鹿督乃改其地为州治,名曰定瞻州。
察木多察木多,旧名喀木,为西藏之头藏,据澜沧江上源萨楚河、鄂穆楚河会流之地,当打箭鑪至前藏之中央,滇、蜀、羌、陇之孔道,藏东第一要隘也。番人所居,背倚南山,碉房深邃,洞宇萦回,坡下建营垒,筑市肆,商业殷盛,无异都会。有二桥,跨南河路通云南者为云南桥,跨北河路通四川者为四川桥,实往来通道也。
西康西康,古康、藏、衞三区之一也,东起打箭鑪,西至丹达山,凡三千余里;南与云南之维西、中甸二厅接壤,北踰俄洛已达野番与甘肃交界,亦四千余里。其西南隅,过杂瑜外经野番境数日程即为英属。 「 宣统辛亥春,英人踰野番境在压壁曲陇树旗;是年夏,英国游击贝尔立由杂瑜取道野番境回国,均经边务大臣赵尔丰电政府与英交涉在案。」 西北隅毗连西宁,东南隅抵四川宁远所属各州县之境,东北隅为四川、甘肃之交。幅员辽阔,倍於川,等於藏,为西藏廓尔喀朝贡之大道,驻藏大臣出入之通衢。
历代不知经营,以地界於酋长,官为土司而自治者十之五,畀於呼图克图者十之一,流为野番者十之三,赏给西藏者十之一。光绪丙午秋,诏设边务大臣,渐将土司、呼图克图之地改土归流;野番之地征讨投诚;赏给西藏之地,如江卡、贡觉、桑昂、杂瑜、瞻对次第收回,均奏明设官,类伍齐、硕搬多、洛隆宗、边坝四部落亦以兵力收回之。此实宜由康设官,仍以丹达山巅为康、藏分界,则西康之疆域全矣。
西康之山康境之山甚多, 年终积雪, 人迹不能到者, 山虽高而无名, 统而名之曰雪山, 无地无之。 其人力所通之处, 山高有道路者番人名之曰拉, 无道路者名之曰热, 犹内地之山有穴者曰岫, 出脊者曰冈, 大而高凸曰嵩, 小而高曰岑, 锐而高曰峤, 卑而大曰扈之类也。 康为川, 藏通衢, 沿途大山与川交界者曰折 山, 自此前进则有高日山, 博浪工山, 三坝山, 大朔山,宁静山, 昂地山, 王卡山, 恩逹山, 瓦合山, 与西藏交界者曰丹达山。 此数山者, 盛夏之时, 天阴则雪; 秋冬及春, 有时大雪封山, 不能行路, 驿站亦有阻雪之日, 此指大道而言也。 小路之山如甘孜赴德格之濯拉, 德格赴昌都之热垭, 巴塘赴盐井之觉陇, 白玉赴德格之恩作拉, 登科赴召渠之恩科, 亦皆高而积雪。 此外尚多, 不能历数, 惟登高一览, 则众山俱小矣。
腾吉里湖腾吉里湖为西藏第一大湖,在拉萨西北,高於海面四千六百四十米突,东西长而南北狭,四周约七十七里。湖水极净,与雪峰相映,最为奇观,水含多量盐分,带苦味。以气候寒冷,湖水易冰,际严冬则湖面如镜,土人常往来於冰上。每年五月始裂,声闻於四远。岭左地势梅江, 韩江为广东通渠, 江岸名城有潮州, 嘉应州。 梅江下流会韩江以入海, 而锁钥於汕头, 连山由南条分支, 蜿蜒北走, 濒海揭阳, 潮阳诸山尾闾於是, 如神龙舒爪, 左右拱绕, 两端兀峙, 成马屿口, 口外则云飞波走, 莽无涯涘矣。 口内水深且无沙线, 故为南方之良港。 口内有崎碌(去石改山)礮台, 形势颇利, 近则渐废, 礮亦寙陋, 石磴苔荒, 大旗风冷, 寺台老兵种菜煨芋而外, 无所事也。
榆林港广东崖州有榆林港,最深,可泊大兵舰,为我国第三船澳。某督在粤时,拟於琼州府城外设守,经营榆林港,筹有定款,购有极巨之礮数十尊。及李瀚章继任,则以台礮无用,尽举以赠直督。
粤西异境天开粤西山水奇特,往往异境天开。相传某邑乡人樵采,至一峭壁,无可攀跻,其下忽露洞口,蛇行而入,屈曲十余丈始见天日,高山平原,清流嘉荫,靡所不有。出以语众,且撷幽花异果,以证其实。好事者入而迹之,则有宫室废址,及汉篆碑版,不知避秦世外者,何以入而复出也。厥後,邑人往游者繁,宰官迷信最深,以为必系鬼神之域,惧干幽谴,固以泥丸,日久遂失所在矣。
广西省城形胜广西省城居全省之北,与湖南接境二百余里,形势雄劲。将至城垣,羣峰攒簇,仅一线通路,南则面对府江,对岸亦环以诸山。其陆程,至边关二千余里,极崎岖,间无宿店。水程则由府河下梧州,绕上左右江过浔州、南宁,亦在三千里外。滩石阻梗,水浅时,月余始达,一遇江涨,则立须停舟,更多危险。光绪壬午,法越事起,转运维艰,即文报急递,动须半月,当路颇以为忧。以全境四至论之,改省南宁,则要害适中,於边防大计,呼吸可通。且市廛繁盛,舟楫四达,实为水陆冲途,滇、广、越南百货出入,与梧州相等。边地戍兵,转饷轮班,皆必由之路,开府於此,真足控制中外也。其後省垣仅通湖南一路,荒陋之状,不可名言,世号为第一瘠省,信然。
云贵山水云南山多平坦,多高厚,水多清冷,土多黄。贵州山多槎枒,多深阻,水多湍悍,土多沮洳。
滇省水道滇省水道甚稀,每有一溪一川,皆以江或海名之,大理之洱海,漾濞之漾濞江与澜沧江,不过大山间一百余尺阔之巨流耳,以视江浙之太湖,不知当以何物名之。顾江浙人之视丘为山,要亦与滇人之以川名海,同一浅见也。
坝子滇人称平原为坝子,坝子有数方里者,有十余方里者,有数十方里者,大小不等。至其所谓坝子,非从前之府治,即州县治,或大村落。盖云南全省,本属岭地,山岭居十之七,一遇平原,即相其地势,以为府治,以为州县治,或人民集居,因成村落。至若居民数户,依稍平之坡筑室而居,以种玉蜀为生者,则名之为铺,而不名之为坝子。且坝子多在两山之间,往往将至一县或一大村,当下坡时,即先见万山围绕中平地一片,惟其形几如釜底,推以理想,千百年前或本一大河也。
大理下关大理下关,为云南迤西门户,苍山绕其左,洱海临其右,诚天然之形胜也。苍山高度约距地平线七千余英尺,终年积雪,风景绝佳。至下关西一里许,石城巍峨,古垒高矗,关前有石碑一,书「汉丞相诸葛武侯擒孟获处」十一字。关以外水声淙淙,如飞马奔驰,白浪四溅,诚洱海西流之大观也。
云南土司辖地临安府属土司,惟纳楼、长舍二舍情形略近内地,江外猛丁一带,间有平原,其余多属硗瘠。普洱府属,平原颇多。镇边厅属,惟孟连、猛滨平原较大,余则山多原少。顺宁府属,平原广漠。永昌府属,如保山所辖四土司,特苦硗瘠。腾冲府属,平畴万顷。盖沿边各地,山多者恒瘠,原多者恒肥也。
倮塞山河口为滇边要塞,顾瘴气甚重,附近有倮塞山,山地高,气候甚寒,铁道盘旋其上,守路防塞,两可兼顾。
腊耳山腊耳山介楚、黔之间,其山自贵州正大营起,北界老凤、芭茅、猴子诸山,东接栗林、天星、鸭保、岑头诸坡,故苗之介居三厅及松桃、铜仁间者,旧史统谓之腊耳山苗。
月崖贵州思南沿河司东岸有月崖,苗人以漆画一月於上,夜有光,而日间黯然,周三丈余,拜之为神。汉人既有是地,相聚而谋曰:「是苗人之以术制我也。」遂圬之。今惟白色一团而已。
蒙古道路由张家口至库伦都凡三千六百里,出张家口,一望皆沙漠,淡水殊少,每二三十里始有一井,非土人之拙於垦濬也,其土深厚不易掘耳,往往有掘数百丈尚不得涓滴者。人马经此,逢井必憩,有时人尚可支持,马则已渴甚,辗转必需饮矣。故蒙古交通,除台站外,其所有道路,惟游牧之径途耳。无水可饮,无柴可取,又无村落可寄宿,一片荒凉,极目不见一人。
多伦多伦居内蒙中枢,夙为重镇,犹外蒙之库伦也。自张家口至此,凡四百八十里,实则口外里数,每里足抵内地二里焉。昔为蒙人游牧之场,康、乾以来,均由汉人陆续开垦,时移业进,渐成钜镇矣。
库伦库伦为外蒙总汇,位置在西经九度、北纬四十八度,居喀尔喀土谢图汗东北部,游牧地最广。库伦者,蒙语城栅之意,以四围皆木栅,故名。城南十余里有汗山,绵延高耸,茂林苍翠,蒙人尊之为神山,四时致祭,禁止樵采。自京师正北偏西行,过居庸关,出张家口,西北行三十站,转北行十四站,至库伦,距京师四千余里。更由库伦北行十一站,至恰克图,即买卖城是也,再北行,即为西伯利亚。由恰克图北行五百余里,即为上乌丁次克,沿铁路至贝加尔湖,北即伊尔库次克,与恰克图相对,一为西伯利亚之大商场,一则蒙古之大商场也。故由上乌丁次克至库伦,实不过平常十八站地,而至京师,则须四十四站。以军邮计,八日始达库伦,即草青马肥之时,亦须六日。
国朝设库伦办事大臣,辖土谢图汗、车臣汗两部,车臣汗部西界黑龙江,南界内蒙东盟,以乌珠穆沁旗为界。库伦办事,并兼辖恰克图贸易事宜,凡四十七卡伦,恰克图东卡伦二十八,属土谢图汗、车臣汗二部,恰克图西卡伦十九,属三音诺颜、札萨克图二部,此四十七卡伦,皆归库伦办事大臣管辖,至三音诺颜、札萨克图二部事,则归乌里雅苏台管辖。土谢图汗部地势平坦,水草广茂,北部多山,南部多沙漠,库伦即在土谢图汗部北偏东,察乌罕盖山亘其南,色楞格河绕其东,自左翼右末旗分之,北则高山细流,纵横蜿蜒,南则平沙广漠,草木不生,外蒙中部最险之域也。每卡伦,驻库什固尔兵二百人。库什固尔者,保安之意,犹汉语保安军也。然此种兵皆非能战者,且训练无方,器械窳旧,亦徒有其名而已。
库伦佛山库伦多山,有名佛山者,禁地也,徧山皆绿叶松。
哈萨克哈萨克地居新疆,其种族为蒙古,元之後裔也。当元之盛时,分封於哈萨克,故以哈萨克人呼之。其後子孙蕃衍,有徙居东土耳其斯坦者,有徙居伊犂、科布多、塔尔巴哈台者。其在外蒙哈萨克之哈民,以雍正丁未恰克图界约及咸丰庚申中俄续约,划归俄罗斯,乃不属於我国。哈人善骑,故俄之哈萨克马队颇着名。然因地近寒带,冬日严寒,以南方较为温煖,颇思内向,往往潜行越界,借地游牧,名曰潜哈,曾经奏明有案。然不敢以原属我国之蒙、哈、令其为我国之国民者,恐俄人以哈萨克既归俄国,即指哈人所借之地为俄国之领土也。光绪壬寅、癸卯间,科布多参赞瑞洵及志锐等先後奏请收回借地,迭经谕令潘效苏会同瑞洵妥筹办理,并有不得以借地为已成之案惮於更正之谕。然边疆大吏,皆以为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原奏者非欲认真办事,不过藉此以邀功,查复者则更畏难苟安,不惜饰词以罔上,故迄未查明借地实行收回。
京师城门京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门九,南曰正阳,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西曰德胜,东之北曰东直,南曰朝阳,西之北曰西直,北曰阜成,明永乐己丑所建,顺、康以来,修整宏壮,其名则仍旧贯。
阜成门又名平贼门,平闯贼也。当明末时,闯贼从此门遁出,其南壁上尚有手印之莲花迹。城内有一胡同,曰追贼胡同,乱定後,居民恶其名,改追贼为锥子,而书平贼为平则。正阳门门禁京都城禁綦严,向夕即闭,正阳门外城有门三,中央者正对天桥,为驰道所经,故终年不启,车马往来咸取道於左右两门。旧例,京朝官吏除宗室亲贵旗人外,皆居外城,每日哺则两门皆闭,至三鼓时,左右两门启一次,以备各官入朝。内城居人之偶留於外城者,即乘此时随入,故俗有倒赶城之说,又谓之赶夜城,然只许入不许出,防宵遁也。自光绪庚子拳匪肇祸後,外人以此门密迩使馆,时闭时启,出入不便,要求弛禁,许之。顾初犹左右虚掩,继乃虚掩一门,至光、宣间,则上半夜启左门,下半夜启右门,於是车马杂遝,终夜有声,而交通大便矣。
左门中有观音殿,殿址始於明,松山之役,思宗闻洪承畴殉国,既赐祭十六坛,复建祠以表其忠。祠成而闻其生降,遂罢,後乃塑大士像以奉之。右门中有关帝庙,庙貌如生而甚短小。相传像初塑於明宫中,尚有一巨者,同时以塑成之年月日时召术者推算,术者素以神术闻,谓:「大者身且不保,小者则香火可数百年。」语闻於思宗,特留其大者而舁小者於正阳门侧。崇祯甲申难作,大内灰飞,像亦同烬,而在门侧者,果无恙,至国朝而奉祀如故。
京师五镇永定门外烟墩为南方之镇,大钟寺为西镇,鷄狮潭为北镇,黄木厂为东镇,煤山为中镇。
带衞归海天津之建治营城,昉自明末,国初时,邑人周姓又曾以私财修之者也。城周九里,辟四门,北带河,西衞安,南归极,东镇海,命名之始,审势象形,具有深意。光绪庚子,联军破天津,八国分兵据其地。和约既定,外兵遵约撤退,而郡城与大沽礮台同在毁弃之列,爰就圜城旧址筑马路,而所有碑石,则全为英人移往威海,为建造港坞之需。故津人迷信者,羣谓四门之名适有「带衞归海」等四字,物之成败有定数也。
古长城自木兰北数百里,有土堆巍然,东至俄罗斯,西抵准噶尔,蜿蜒数千里。道光以前,屯戍墩堠犹有存者,土人云古长城也。
万里长城长城东起临榆之山海关,跨直隶、山西、陕西、甘肃四省,蜿蜒屈曲,约长五千余里。东半内外均砌巨砖,黄河之西则筑以泥土。
蔡元请修筑边墙康熙辛未,总兵官蔡元疏请修筑边墙,上初命阁臣集九卿於阙门外,面询可否以闻。羣臣未及对,上复召大学士谕曰:「朕思众志成城,岂在边墙。」诸臣叩首曰:「大哉王言,臣等见不及此也。」所请遂不准行。
上海县城沿革光绪中叶以前,上海县城仅七门,曰大东,曰小东,曰大南,曰小南,曰西门,曰老北,曰新北,戊申、己酉间,南市渐兴,邑绅有以城垣之阻为不便交通者,乃倡拆城筑路之说。事为固执者所闻,大倡非议,遣人持籍四出,迫令居民签名以为抵制,於是遂有拆城保城二党,私哄不已。禀之有司,有司莫能袒,则请议於文庙之明伦堂。冲突久之,卒不解决,於是模棱者谓不如不拆城而别辟高大之城门三五以利交通,二党莫能难也,议遂定。於是复辟新东、小北、小西三门,又别拆小东、新北二门而高大之。
广州城广州有旧城、新城、外城之分旧城,昔为尚可喜驻镇;新城,则其子侄及汉军藩属官僚大小衙署在焉;外城,乃咸丰中粤寇萧朝贵增筑,以资防海,今仅存土基。粤寇既平,官署尽在旧城,汉人居东,旗人居西,中以旗望街分之,抚署为可喜第,最宏敞;将军署为之孝第,尤壮丽,堂前拜台石,阔六十方尺,深半之,门前狮子二,耿精忠自肇庆取石镌成,高大无匹。出西门三里,曰宝珠礮台,曰白鹅潭,曰沙基,曰十三行,曰濠畔街,曰一约,曰二约以至七约,皆各国通商立埠之所也。
台湾不建城台湾平後,雍正年间有请建城垣者,世宗谕云:「台湾非内地比,此次之易於收复,亦因贼无险可据。设有城垣,贼必负隅抗拒,更费兵力矣。」故台湾郡县不建城,而用刺竹。
洛阳之寨距洛阳城五里有墩,十里有铺,十里以外,每五里设墩台。乡村之烟户稠密者公同筑围,形式若城,亦有门有楼,特较城稍小,其名曰寨。
湖南苗寨镇筸五寨而外,苗寨以土为之,统分十里,上六里即永绥厅,下四里即乾州厅,外更有筸子长官司所辖之苗寨数十处,镇溪所千户东南附近之苗寨数十处。苗寨在上六里下四里,初为所官管辖,後隶保靖宣慰司,其性犷悍,土官亦羁縻之而已。千户长官司所辖,边墙内者居多数,土官尚能弹压之,颇知畏法敬官,边徼有事,挞伐甫及,辄争先投诚,其风较十里为驯。达围寨四川边外番人居达围寨,寨凡三层。其制,下以栖人;中之右,土司居之,左为喇嘛诵经所,中供佛,其上则土司妇女所憩。
安娘坝番寨安娘坝番寨,叠石三层,入门拾级而上,四周约数十间,中一楼最高,有金顶,为供佛之堂。廊下环小牛皮筩十数,中贯以柱,男妇拽而转之,筩内皆皮纸所写各部佛经。番人聪俊者,诵经於佛堂,不能,则日夕转此经筩,以当课诵。京师道路京师街市秽恶,初因官款艰窘,且时为董其事者所乾没,继因民居与店户欲醵资自修街道,而所司吏役辄谓妨损官街,百般讹索,故亦任其芜秽。又京城例於四月间於各处开沟,盖沟渠不通,非此不能宣泄地气也。是时秽臭薰人,易致疫疠,人马误陷其中,往往不得活。开沟之处,闹市独多,差役因从而渔利。又开沟者,每故意择大店门口居中开挖,店主以贸易不便,必重赂之,乃稍移偏。光绪中,潘文勤公在工部时,有司员某锐於任事,以开通沟渠平易道路为己任,铺户闻之大喜,亦愿醵资助费,而文勤执不可。某叩其故,文勤曰:「汝以通沟平道为美,然一时之利也。汝之後,安得复有汝!将至路仍不修,而年年勒令店户出资,是贻无穷之害矣,不如其已。」遂止。
胡同本为火弄京师称巷曰胡同,其义无所出。盖闽中方言,家中小巷谓之弄。《南史》东昏侯遇弑於西弄,即巷也。元《经世大典》谓之火弄,後因讹为胡同。
京师八大胡同京师八大胡同,名称最久,皆在正阳门外,即石头胡同、臙脂胡同、大李纱帽胡同、小李纱帽胡同、百顺胡同、皮条营、陕西巷、韩家潭是也。韩家潭初为伶人专有,其家宅俗呼下处,豪客辄於此取乐。光绪庚子乱後,南妓麕集,伶人失业,始有妓女踪迹,而入八大胡同之列。或谓有十条胡同,则益以王广福斜街、樱桃竹斜街也。
京师王广福斜街京师有王广福斜街,始人竞称为王寡妇斜街,後则易为王广福三字,地名稍雅,而失其真矣。此与麻状元胡同可以作对。
上海租界之路上海公共租界马路之建筑,除南京路、四川路用铁梨木火砖铺设外,其余普通为两式,一以沙与石子拌和平铺者,普通名之曰马路。一以碎石大小叠砌者,普通名之曰石路。
铁路桥津浦铁路之桥,河身偪仄,且河底少沙,故其桥亦普通制造。京汉铁路之桥,河水漫溢八九里,底多沙土松苏,不易建置,脚用螺旋深入数十丈,诚为世界所未有。正太铁路越固关井陉之险,汽车行飞崖间,易致颠陨,其轨两端不等,一端宽四尺八寸半,一端宽三尺三寸,车至宽处,其轮轴自由伸展,至狭处,其轮轴自由收缩,此系我国某工程师之所新发明也。
芦沟桥芦沟桥,在京师广安门外。沟本桑乾河故道,因其水浊而黑,故曰芦沟,又曰浑河,国朝改名曰永定河。桥始建於金大定己酉,长约二百余步,石栏双锁,上镌狮像百余,姿势各异,亦前代美术之一种也。在昔为南北往来冲要,骚人墨客过此,必流连题咏,故燕京八景中有「芦沟晓月」,与「长亭灞桥」同为胜蹟。明顾元起诗云:「西山笼雾晚苍苍,一线桑乾万里长。最是征夫望乡处,芦沟桥上月如霜。」自京汉铁路开车,此桥遂寂寞矣。
船桥兰州北门外桥名镇远,以船为之,横排二十四艘,自南岸达北岸,每船相离寻丈,船填土石,头尾用大铁索囊砖石沈河底,复用大铁练连贯之,练环大如盘,两岸均有铁柱,插沙土中,大合抱,出地约丈余,相传为明初所铸。船面铺大木板数层,以草土填平,沿河联以红栏。凡往来甘凉口外者,悉由此桥,车马日以千计,谚所谓「天下黄河一道桥」是也。冬河冰合,甘督率僚属祭河神,始拆船桥,车马皆行冰上,正二月间冰泮,仍驾以桥。
台湾藤桥台湾诸罗有游八社,其第五社曰藤桥。高山对峙,中夹大溪,深数千仞,番人剖大藤为经,系於两麓大木上,以小藤为纬,横织如梁,翼以扶阑。行则摇曳如欲坠,过者股栗目眩,不敢俯睇,而番人以头顶物,往来如飞。成都长春桥四川成都东门外之长春桥,俗呼东门大桥,一名濯锦桥。光绪癸未间修筑时,发现宋碑一方,则此桥犹为宋代所建者也。
溜渡溜渡者,居澜沧江上岸,至峭削,江宽二三十丈,无可施铁索,土人细竹为巨缆,两端缀以石碣,更取藤作三圈,贯缆上,名曰溜筩。渡者自缚筩内,岸人举缆力送,须臾达中途,缆受重下垂,曲如弓背,渡者以两手攀缆递进,始达彼岸。缆有二,以通往来,其运物亦如渡人之法,别以细索系圈上,中路停滞,则振其索,圈动缆升,久之亦抵岸矣。以用溜渡,故称此江为溜筩江。
云南铁索桥云南铁索桥,在响水关侧,两岸壁立,下临深谿,乱石壅流,飞涛百丈,以不能累石为柱,则以铁索大如臂者,贯於两岸之崖石,或十余条或二十条,用木绞使直,铺板作地平,翼以栏杆。桥长者或数十丈,望之,如飞楼虚阁,往来者不知行於空中也。
滇中以澜沧江为最。明李定国烧断以拒大兵,吴三桂用竹筏过兵至永昌,既逐定国,始动帑三千金修之。
贵州盘江之桥黔中盘江一桥,视云南澜沧江更胜。鄂尔泰节制三省时,改驿路於此,今为通大理之沿边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