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系统的功能
这种以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为核心的国家体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内核仍然是当前政治体制的关键所在。在共产党建立全国政权后,其治下的军队也自然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角色,发挥着相应的功能。这些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安全:
当代中国军队扮演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重要角色,“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1949—2001年,中国经历的战争主要有朝鲜战争、中印边界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中越边界战争,后三次战争与边界和领土争端有直接关系。在这些军事争端与战争中,我国军队均取得了胜利.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在建军之初,党就把军队当作保护自己的重要力量,并视为夺取政权、建立国家的主要工具。在中国国家政权的建构过程中,党始终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此后,军队也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当党的统治体系发生整体性紊乱时,军队就成为及时的“稳定器”,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政官僚体系被打乱而不能正常运作时,军队进行“三支两军”,组建革命委员会,掌握了地方党政机构的实际权力,为党政机构的重建提供了过渡性的安排。1989年政治风波中,军队再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恢复了国家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使中国的政治发展走上一条不同于苏联的道路。在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军队仍是决定中国政治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之一。简言之,军队在关键时刻扮演的党的护持者角色,使掌握政治权力的共产党能按自己的战略意志建构国家,掌握、调整国家发展的方向与路线。
参与政治运动:
政治运动起源于以军队为主体的革命运动,也是党经常运用的建构与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在毛泽东时代,军队不同程度地介入政治、社会和经济活动,几乎没有一年的政治运动与军队无关。改革开放后,军队逐渐致力于专业技能与军事素质的提高,日益正规化和现代化,只按制度规定的渠道与程序参与日常政治过程,如组团或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等。军队一般不会主动发起或向党动议发起政治运动,其参加政治运动或是为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或是为了在军队中推行党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军队也不再干预军事领域之外的党政社会组织。
训练和输送干部:
历史上形成的一体化体系中.军队向各级党政机关输送干部的情况比较普遍。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高层精英大多有革命军事经历,国外有学者称他们都是穿军服或不穿军服的军人。不少军队干部在党政机构中兼任多种职务,成为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精英的主要来源。中央机关自不必说,在地方层面,据史学工作者统计,建国之初的67位省、市、区首长中,出自军队系统的有35位,超过一半;在其中的48个新占领区域的省、市、区首长中,有30位出自军队系统,占近2/3。“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实行军管,上至国务院各部委,下至县政部门,形成了军人执政的局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干部管理逐步制度化、正规化,军队与党政机构高层之间的非制度化转任与兼职现象减少。但是,退伍军人仍被看作政治体制中的一员,大多数军官转业进入党政机关,成为军队向党政机构输送政治精英的主要渠道。据《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提供的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350多万名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活跃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安置的150多万名军队转业干部中,33万多人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不少人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
承担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角色: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前.有南泥湾的实践,大生产运动帮助党和边区解决了财政困难;新中国成立后,除了把大量军队转业组建建设兵团从事农垦工作外,现役军队也从事一定的经济生产活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军队直接经营的企业达6000多家,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重要部门。尽管军队参与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并不符合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原则以及军队专业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军队经商弊端的浮现以及带来的严重问题,1998年,党中央决定禁止军队从事商业经济活动,军队全部吃“皇粮”,即军费开支全部源自纳税人的国家公共财政。
在社会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时期建立的军事化社会体制被推广到全国。城镇中的企事业单位、街道居委会、农村人民公社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依照军队建制设立政治部门.并有大量军队干部和复转军人进入。农村的人民公社是按军事化模式组织起来的,用“大兵团作战”的军事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非军事单位逐步去军事化,但一些单位如铁道总公司、公检法系统等仍保留着政治部等具有军事化色彩的机构设置。与此同时,军队并没有完全退出社会建设的角色,继续提供大量公共物品。历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显示:解放军和武警成建制组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诸多社会建设事业。目前,中国武装力量始终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承担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救援任务。军队和武警部队组建有9类5万人的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各军区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托现役和预备役部队组建4.5万人的省级应急专业力量。解放军还派出相关力量协助公安、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秩序,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在参加这些活动,特别是抢险救灾时.军队直接面对社会。完成这些任务对提升军队形象•提高社会对军队、党和国家的认同.强化党和国家的政治合法性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军队的社会政治训练被当作促进国家一体化的手段。军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国家一体化的作用。军队往往被认为是国家的象征,军队的日常生活要求士兵们突破他们的家乡观念,即使不能接受也要默认国家的权威和意识形态J更重要的是,武装力量也能起到“国家学校”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人民的观念。党将军队塑造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或道德文化意识的“集装器”・把军人树立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模板。军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绝对服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忠诚于党、报效国家”、服从、牺牲、无私、奉献等观念,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递给社会成员,提高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高校的新生军训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