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人民政协制度的创新和未来

  下载全书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从重新恢复到今天,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制度化程度越来越高,运作机制不断创新。这一变化主要基于三个背景:其一,国家建设的需要。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国家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制度问题对于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将“制度”问题摆在重要位置。1989年中共中央出台的14号文件成为政治协商制度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二,社会变迁的推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开始出现很大的分化,价值观念趋于多样化,人民的政治参与需求激增。这一切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合理的代表机制和社会整合机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机制之一,人民政协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其三,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引入。2003年以后,学界开始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很快在学界和政界都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并进入最高决策层的视野。2005年以后,人们开始用新的理论资源对人民政协进行诠释,并引发了相应的制度变迁。2006年底,全国政协成立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其每期会刊都有若干篇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文章。

定位 从“统一战线组织”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结构调整

运行机制创新

人民政协制度的未来


党的领导在人民政协制度中的运作定位 从“统一战线组织”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节 人民政协制度的创新和未来|第4章 政治协商制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景跃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