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龚楚将军回忆录 >
- 第六编 中央苏区的初期
第五章 国军第四次围剿
“一二八”日军进攻上海所爆发的中日战争,国民政府采取了妥协政策,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和日本签定“凇沪协定”上海中日战争,因以和平解决,于是又积极进行第四次围剿苏区的准备。他们体察过去三次失败的教训:
(一)忽视了政治配合,使苏区人民不为国军所用。
(二)苏区内及环绕苏区地带,交通不便,国军深入后,补给运输困难,影响进剿军事不能持久。
(三)各路进剿军的行动,不能协同一致,被共军各个击破。
(四)中共虽缺乏重武器,不能攻坚,但其攻击精神旺盛,利于野战。
根据这几项见解,他们便定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略;及“步步为营,明堡进攻,分区清剿”的战略;实行对全国各地苏区进行全面的进攻。这就是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方略,其计划大略如下:
(甲)政治部署
一、组织随军政治工作队,随进剿军行动,负宣传、情报、策反、及组织乡村保甲四大任务。
二、散发招降传单,劝告苏区的人民及红军自新。
三、禁止屠杀苏区人民及焚烧屋宇,并策动人民协助国军对红军作战。
四、进攻苏区的各主要据点,须建筑公路,并随军事进展,继续伸延,以利交通运输。
五、对苏区实行严密封锁,以断绝红军的物资来源。
(乙)军事部署
一、以何应钦为闽粤赣三省剿匪总司令。刘崎、王均、何成睿,分任前敌总指挥。
二、以广东陈济棠之第一军余汉谋部,第三军李扬敬部,由西南面进攻,先行巩固赣州、信丰、安远、寻邬、武平各县相连之线各据点。
三、中央军由东北两面进攻。先行巩固福建之建宁、宁化、清流、连城各县相连之线各据点;及江西之黎川、南城、宜黄、永丰、吉安、泰和、万安各县相连之线各据点。
四、以卫立煌为鄂豫皖区剿匪总司令。
五、以徐源泉为洪湖区剿匪总司令。
这份最机密的作战部署命令,是由南京军事委员会用无线电所发出的。这最机密的作战计划,同样由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电台窃取了一份,经过红军中精明的密码专家迅速的侦译,全部机密便完全被红军获悉了。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自获得国军第四次进攻苏区的计划后,七月下旬,在瑞金总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反围剿战略问题。是时红七军正在兴国训练补充,我以距瑞金太远,没有出席。三军团只有彭德怀一人参加会议。
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带回会议议案。并将会议经过情形转达我们。据说,朱德在会议上作了军事报告,他的报告分两部份:
(一)关于红军组织,由今年一月至今,扩大了一培以上,现在除已补充了原有的第一、三、五等三个军团外,并另已编成及充实了的红军计有第三、第八、第廿二等军及独立第九师、中央警卫团等。
(二)关于国军此次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共约四十师,分九路向我中央苏区及附近之湘赣、闽浙赣、鄂赣等苏区进攻,从表面数字看来,是相当强大的兵力,但根据他的判断:1、南面:一路余汉谋,三路李扬敬,是广东军;广东陈济棠现在正与桂系联合准备反蒋;这两路军仅是采取防堵政策,必不会深入苏区进攻。
2、第四路蔡廷楷,是“一二八”上海抗日作战的主力,此次调来福建,剿共非其所愿意的,这一路军亦不会积极向苏区进攻。
3、其余的第六、七、九、三路军,迭次遭我红军打败;官兵皆有惧怕红军的心理,战斗意志薄弱,不堪一击;只有第二路陈诚的七个师,及第八路赵观涛的六个师及一个独立旅,为这次进攻的主力。至于第五路白崇禧,亦属防堵性质,不须顾虑。
根据上述的敌情判断,我军应集中兵力对抗北面敌人,并应乘其向苏区分进时,把握野战时机,主动出击,各个消灭之,必能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等语。
各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初时闻得国军动员四十师以上的兵力向苏区进剿,都有恐慌及紧张的心情,后来听了朱德的报告和分析敌情后,各人的忧虑便如烟消云散,表露出轻松的神情了。
伍修权将朱德的报告翻译给李特后,李特立即告诉伍修权,我们的战略是“主动出击”。
大家听了这四个字便一致通过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主动出击”。当时大家还在哈哈大笑!
我听了彭德怀传达会议情形后,便认为红军主动出击,以打破国军“步步为营”、“碉堡进攻”的战略是对的;但对抗国军的政治进攻没有提及应采的对策,同时我觉得我们红军的兵力与北面国军兵力比对,仍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而且我无攻坚武器,攻打碉堡不易,必须把握敌军运动中的时机,集中优势的兵力,于运动战中歼灭之。我曾将这一个意见写了一封信给项英,并要他警惕军政同志,切勿骄怠,否则很易招致失败。
他不久便覆了我的信,对我的建议表示十分同意,并要求我以后凡有所见,即通知他,以便注意等语。
红军反四次围剿是从一九三二年八月中旬起至一九三三年四月止。会战过程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红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第一、三、五军团于北面作战,企图突破宜黄、南城之线,进出金溪、抚州(临川)地区,从国军对苏区包围圈之外线,以运动战,各个消灭敌军。
八月中旬,一、三、五军团集中于广昌、宁都间地区。一军团即攻陷南丰,三军团攻陷乐安、宜黄,向北挺进,至龙骨渡为国军所阻,退回宜黄。八月下旬一度集中一、三、五军团拟强攻南城,卒以被南城之碉堡工事所吓倒而放弃这一计划。
九月初旬国军向宜黄、乐安、南丰进攻,红军末坚强抵抗而主动放弃。一、三、五军团全部转移至广昌、宁都地区,休息,待机。这一阶段,敌我双方仅是试探性的小战斗。
红军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是集中红军主力扫荡北面闽赣边区之国军,进出资溪,金溪之线,相机攻略抚州。
这一阶段由十月中旬起,一军团之一部攻陷福建之邵武,主力攻陷资溪、金溪。五军团攻下福建之泰宁、建宁。三军团攻陷黎川,并北进占领硝石。控制闽赣边区北面之计划,即告完成。红军主力即集结于黎川附近地区待机作战。
十一月,七军驻于黎川城外西北十余里之钟村,中旬的一个正午,我正在军部召开军事学术研究会,全军连长以上干部均参加,适于散会之际,国军飞机飞临上空,盘旋扫射,投弹轰炸,军部前座被中一弹,幸弹小力弱,房屋未塌,仅伤连长一人;敌机刚去,即接总指挥部电话:着我即赴总指挥部,面商军事机宜;我到达时,彭德怀面露笑容对我说:歼敌机会又到了,请你来共同研究作战计划,即命其代参谋长张翼将总司令部之作战命令给我看(他的参谋长舒适于初到黎川时出走向国军投诚),总司令部之作战命令要旨如下:
(一)敌情:
抚州地区之国军:第八师毛炳文,廿三师李云杰,廿四师许克祥各部,均奉命开赴南城集中,并限于本(十一)月廿一日到达;孙连仲军,同日进驻浒湾。
判断:抚州南下国军,于廿一日午前必经李西赵附近向南城前进;孙连仲军士气不振,战斗力弱;抚州城空虚,我军有可乘之机。
(二)策略:
本军以消灭孙连仲军,攻略抚州;同时消灭抚州南下国军,相机夺取南城之目的,决分路向敌进攻。
(三)兵团区分及任务如下:
第一、第五军团,由总司令指挥,进攻浒湾,消灭孙连仲军后,相机进攻梅州。
第三军团,乘抚州南下国军运动中,在李西赵附近野战消灭之,尔后相机夺取南城。
我看了总司令部作战命令后,彭德怀即和我研究李西赵附近地图,讨论军团作战计划,以李西赵附近通抚州大路两侧均为山地,其东北地区山深林密,适于埋伏;且敌我兵力对比,敌军数量占绝大优势,我军必须攻其无备,方能克敌致胜;至于地方民众,过去虽有组织,但基础薄弱,不能全为我用;我们就是根据上述敌情、地形、民众条件及我军的任务,拟定作战计划大略如下:
(一)作战方针:
军团采一面埋伏战术,以主力埋伏于李西赵通南城大路之东侧山林地带,待敌军大队通过时,以迅速坚强之突击,歼灭运动中当面之敌军,并继续进攻其后续增援队,务期于野战歼灭之。尔后相机夺取南城。
(二)兵团部署:
1、第七军为右翼突击兵团,埋伏于李西赵东北地区,待机出击。
2、第五军之一个师,为左翼突击兵团,集结于李西赵东面攻击准备位置,待机向进入李西赵村庄之敌进攻。
3、第五军(缺一师)为总预备队,控置于总指挥所附近山地
4、硝石通李西赵大路,为左右两兵团战斗分界线,线上属左兵团。
5、作战时,总指挥战地指挥所,在李西赵东约千码之路侧高地。
(三)行军计划:
1、十九日午后四时,由现驻地出发,利用夜间行军,第一天,在哨石西北地区乡村宿营,第二天于下午十时前到达距李西赵十至十五里之村庄宿营。
2、行军序列:按七军、总指挥部、第五军之次序行进。
3、警戒:行军及驻军均由七军派出警戒部队,搜索敌情及封锁消息,以确保军团行动的秘密和安全。
4、各部所带粮食三天,以备不时之需。
5、通信连络:总指挥部与各军之连络,行军时由参谋人员传达,驻军时由各军通讯连向总指挥部架设电话线。
6、行军时,总指挥在七军军部行进。
二十日下午九时,我军已到达距李西赵十华里之小山村。
这个山村位于狭长的小山谷之内,谷之出口甚狭,两侧高山,警戒极易。该地是红军游击区,有共党地下工作。我立即由地方党同志找到五名农民为向导,以为带路之用,对于预定埋伏地区之地形,在地方同志的详述后了如指掌。当即召集参谋处长、政治部主任、各师长、政治委员、特务团长、政委等等(彭德怀亦适来参加)。我将国军动态,军团作战计划,本军任务,及根接地图指示理伏地区之地形和各师任务等,详加阐述。并下达作战命令要旨,大略如下:
(一)敌情如通报。
(二)军团以一面埋伏战术,利用野战消灭由抚州南下运动中敌军之目的,决于明(廿一)日拂晓前进入阵地,待机决战。
(三)本军奉命为突击队,部署如下:1、第二十师为本军左翼突击兵团,埋伏于李西赵东北山林地带,候命向当面敌军突击,左与第五军连系并与总指挥部战斗指挥所密取联络。
2、第十九师为中央突击兵团,左与二十师衔接,展开埋伏于山林地带,待命向当地运动中之敌军突击。
3、第廿一师,为右翼突击兵团,左与十九师衔接,除以一团占领该师埋伏地区右侧阵地,准备阻击敌军之后续增援队,掩护主力决战外,展开埋伏于山林地带,候命突击。
4、特务团为总预备队,控置于中央突击队之后,相机策应各师之战。
5、通讯连,于本军进入阵地时沟通与总指挥部战地指挥所之电话通信,并协助各师通讯排沟通与各师之通讯网。
6、军医处,设伤兵收容所于现驻地,并与各师卫生队密切联络。
(四)本军与第五军之战斗地境:硝石通李西赵大路之线,线上属第五军。
(五)攻击开始之时机:于敌军进至李西赵村庄时,以总指挥部战斗指挥所发出之信号枪声为全军开始突击之命令。
(六)总指挥部战斗指挥所,位于李西赵东端大路右侧之高地
(七)本部战斗指挥所,在中央突击队十九师师部位置。
廿一日上午三时,我军按二十师、军部、特务团、十九师、廿一师之次序开始出发,是时东方天空已有下弦月升起,微弱的月光和星光照耀下,尚能辨认地物,虽行走在崎岖不平、山阴树影、野草丛丛的小路上,亦不十分困难。拂晓时,全军已进入埋伏的阵地,并继续完成一切突击准备。埋伏阵地正面约广达十华里,距国军必经之路约三百至五百码;前面是波状地及干涸的禾田,进出极为便利。电话通讯网于九时架设完成。
全体官兵在紧张的期待心情下,静侯突击的时机。
正午十二时,右翼的观察员,已发现国军大队,以一路纵队沿着大路行进,其先头搜索队,曾接近我军埋伏地区的前面小高地,搜索、侦察,但因山深林密未被发现。下午一时十五分,敌军先头部队已进入李西赵村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紧跟着前来。正在官兵情绪极为紧张的时候,总指挥部战斗指挥所的信号枪响了,我军立即从广大正面向行动中的国军突击,一时炮声隆隆,机关枪声达达,叫杀之声,冲锋号音,响澈云霄。国军的队伍有向西南面大山跑者,有就地抵抗者,有弃枪投降者,一时散乱,失去了指挥。在极短促的战斗中,国军伤亡甚多,约被我军消灭一团以上之兵力。
国军后续部队,被我右侧掩护部队狙击后,立即占领大路西面之山地抵抗,企图与我军决战,我军各师稍事集结后即继续向敌军阵地猛攻,战斗异常激烈。我十九师师长李显,即在是时腰部中弹重伤,我正在一起,立即饬卫生队人员救护送往医院(不治毙命),并即直接指挥该师各团作战,我当时以失去了一个亲密战友而悲愤,一面督饬各师强烈进攻,一面请彭德怀派兵增援。至下午四时,五军一个师乃向李西赵北面山地攻击,吸引了当面敌军之一部,我乃令各师迅速在阵地集结部队,从新部署进攻。是时,国军廿四师残部及廿三师已占领李西赵西南方面之高山,建立了五个高山据点,构成连绵的抵抗线。
同时发现其阵地北面仍有整齐之国军大队约一团以上之兵力;由北向南沿山脊前进。判断是第八师毛炳文部。我当时决心乘敌军阵地末固以前将其突破,乃以廿一师及十九师之五十六团,向最北之敌军第一据点进攻;我率十九师(缺一团),及特务团向敌第二个高山据点进攻;廿师向第三个高山据点进攻。并即将当面敌情,及我之攻击计划报告彭德怀,请他令五军向李西赵村北面之敌军第四个高山据点攻击,协同作战。我军攻势发动后,很快的投入肉搏战。敌军狼狈溃散,我即占领第一及第二敌军据点,当即以廿一师向北面敌之增援队约一个团攻击;我率十九师继续增援廿师,将第三个敌军据点攻下;敌军第四个据点正在构筑工事,第五军仅以小部由南面攻击,毫无进展,我乃立即率十九、二十两师向敌第四据点进攻,战斗至下午六时又将该据点占领。连续攻下敌军四个高山据点,俘获甚多,敌军伤亡惨重,遍山尸体,目不忍睹;我军亦伤亡近百人。
时间已是黄昏,敌军之第五高山据点相距约五百码,正在构筑工事,隐约可见。我即命廿师师长黄子荣率领该师及十九师五十五团向敌军最后之高山据点进攻,务期将敌彻底歼灭。
那时接到廿一师师长龙云报告:北面敌之增援部队已全部被我军击溃,俘获第八师之官兵三十余人,现仍追击中。我即命该师停止追击,迅速集结,在现地警戒待命。廿师之攻击,曾一度被敌约一团向我右翼反攻,被我五十五团陈团长发觉后立即将其击溃;战斗至八时四十分后已成胶着状态,战况较为沉寂。
九时与总指挥部之电话已恢复联络(下午四时至九时曾因我的指挥所不断推进而中断),彭德怀即以电话询问前方战况,我将当前情形报告。他再问我:“敌军最后据点,经过猛烈攻击,仍死守不退,是否固守待援?据俘虏口供,与我作战敌军,确是三个师,其先头部队是廿四师,接着的是廿三师,最后增援的是第八师;估计三个师的敌军,被我消灭了五份之二,但南城之国军可能增援,时间当在明晨,你的意见怎么样?”我答覆他:(一)当面敌人是否固守待援,现在我还不知,要待侦察之后才能判断;(二)敌军增援的可能性很少,但我军如不撤退,应在今晚解决当面之敌;(三)我军除一部继续攻击外,正在连络集结中,最好请派一个师参加攻击,收效较易。彭德怀迟疑了一会答覆我:为了保持这一胜利,今晚应撤回昨晚驻地,若至午夜未能攻下敌最后据点,请即撤退。我说:请你补个命令给我。他答道:电话就是命令,何必多此一举。电话停止后,我再增派五十七团参加进攻,那时星月无光,山地运动倍觉困难,战斗仍在激烈的进行。时间很快的过去,午夜十二时,国军的最后据点仍未攻下,我便遵照彭德怀的命令停止攻击,分令各部转移至昨晚宿营地休息。五十八团当时集结在李西赵村通南城的路口,向南城警戒,我即令其监视国军据点之动态,掩护本军转移。我军主力撤退后国军亦即放弃据点,乘夜向南城撤退。我五十八团曾开展追击,但因黑夜,恐遭伏击,于中途撤退。
是役我军获得辉煌战果,俘获国军一千五百余人,俘获步机枪甚多。但我军亦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指战员伤亡一百四十余人,师长李显重伤不治。第五军仅派了一个师作战,缴获甚少。我军在这小山村休息一天,奉令调回硝石、黎川间整训。
朱德率领的两个军团,于十一月中旬北上后,连续攻陷资溪、金溪两县,向抚州进迫,在浒湾战斗中,击溃了孙连仲军,消灭其一部。但抚州已有国军增兵固守,知难而退,放弃了进攻抚州计划。全军于十一月下旬回驻黎川、南丰地区整训。
国军方面:因第六路军许克祥、毛炳文、李云杰等师,在李西赵之役伤亡惨重,不能继续作战,前敌指挥官陈诚据实报告上级,建议暂停进攻,从新调整部署。又给予红军一个休息整补的时间。红军反第四次围剿的第二阶段至此告一段落。
一九三三年一月,林彪升任第一军团总指挥,周昆升任第四军军长。
由一月至四月为围剿作战之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红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主力,捕捉国军向苏区推进之时机,在野战中消灭之。一月上旬,国军周浑元、周至柔两师向南城推进时,被红军三、五两军团在黄狮渡截击,激战两日,双方伤亡惨重,国军旅长周士达被红军所俘,红军第五军团参谋长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阵亡。
第一军团进出金溪,进攻浒湾将孙连仲军击溃,伤亡惨重,红军占领浒湾。
二月下旬,红四、五、七军,与国军五十二师战于乐安之蛟湖,国军师长李明自杀身亡,全师覆灭。同时红军五军团及十二军与国军五十九师战于霍源,国军两旅长阵亡,伤亡惨重,大部被红军俘虏。三月下旬,红军十二、十五及第四、五军与国军十一师、九十二师战于东陂之雳霹山,国军伤亡殆尽,师长陈世骥被红军所俘。同时第七军在建宁击溃区寿年之七十八师,并乘胜追击,再占领泰宁、宁化、清流、永安、连城等县。
至此,国军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便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