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柏坡時期:中共新聞及宣傳成型期
1948年5月,隨著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中共在這裡完成了新聞機構的重組。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與晉察冀總分社合併,13成立華北總分社;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日報》與晉察冀邊區《晉察冀日報》合併,出版新的《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華北局的機關報。1948年6月15日,合併後的《人民日報》在平山縣里莊村正式創刊,毛澤東題寫的報頭使用至今。1948年5月23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陝北新華廣播電台——遷至平山播送,信號覆蓋南京、上海甚至歐美地區。這一時期,新華社從「馬背通訊社」、「窯洞通訊社」一路走來,政治水準和業務能力等方面迅速提升,成為集報紙、通訊社、廣播電台三重任務於一身、黨中央最信賴的「新聞發言人」。《工人日報》、《解放軍畫報》、《中國青年》14、《人民郵電報》等行業報和專業報刊均於此時期創立。
西柏坡時期還專門培訓了「華北記者團」,先後有21人參加受訓,其中有鄧拓、范長江、李莊、安崗、杜導正、張磐石、陳克寒等人,這些人都是中共宣傳戰線的骨幹(鄧拓後來於文革中慘死)。
如果說,延安時期只是中共初嘗「外宣」這顆甜果之味,到了西柏坡時期,中共就很善於打新聞戰了。不過,這時候毛澤東已經帝王寶座在望,加之當年悉心結納的「盟友」美國在中共眼中已經失去了政治價值,所以以美國為主要目標的「外宣」工作這時暫時擱置一邊,主要精力放在籌建國內喉舌班底上了。
2.所謂「延安時期」是指從1935年10月紅軍「長征」進陝北起,至1948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為止。這段時期中共中央以陝北和延安作為中共大本營和總後方,前後約十三年時間,史稱「延安時期」,又稱「陝北十三年」。↺
3.〈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外交活動〉,《人文》雜誌(西安),2002年1月。
www.cass.net.cn/zhuanti/jianjun80/show_News.asp?id=100420↺
4.晉察冀:這是當時國民政府時期的行政區簡稱。「晉」即山西。「察」即民國時期的察哈爾省,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1952年,察哈爾廢省,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山西省,延慶縣劃給北京市。「冀」,河北的簡稱。↺
5.王笠銘,〈抗日戰爭時期我黨的國際宣傳活動〉,人民網.軍事,2010年6月21日。
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7/45802/194788/194790/11928861.html↺
6.周瑾,〈梳理對外傳播脈絡,展望未來——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李丹〉,《對外大傳播》,2007年第5期。
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84930/5810977.html↺
7.唐洲雁,〈反對法西斯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毛澤東的美國觀》,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2668↺
8.〈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外交活動》,《人文》雜誌(西安),2002年1月。
www.cass.net.cn/zhuanti/jianjun80/show_News.asp?id=100420↺
9.申宏磊、于淼、崔斌箴、沈曉雷,〈對外宣傳工作應改革開放而生——專訪新時期外宣事業的開拓者朱穆之〉,《對外傳播》,2008年11期。
qkzz.net/article/55887f70-4b38-4496-8cd3-f4e9d5d5ecb1.htm↺
10.〈《江澤民傳》作者暢談創作過程及其「中國情結」〉,《南方日報》,2005年2月24日。
www.southcn.com/news/gdnews/rw/200502250590.htm↺
11.李慎之(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革命壓倒民主〉,美國《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75期)。↺
12.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一個山村,距河北省石家莊90公里。1948年5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在此地指揮共軍對國軍的戰役。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因此,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這段時期在中共黨史上稱之為「西柏坡時期」。↺
13.晉冀魯豫,國民政府時期的行政區。晉,山西;冀,河北;魯,山東;豫,河南。↺
14.1923年中共曾在上海辦過一家《中國青年》周刊,後遷至廣州、漢口等地,幾度易名後停辦。1939年創辦的《中國青年》與其同名,但兩者除刊名相同外,並無淵源。↺
15.張芸、郝斌生,〈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實踐的現實思考〉,《中國記者》,2010年第9期。
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7600↺
16.同前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