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英時代:香港媒體的自由繁榮時期

  下载全书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含今日深圳市一帶),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被迫將其割讓給英國。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裡,中華文化與宗主國英國文化——西方文化在香港碰撞、交融,逐漸形成了頗為獨特的區域文化景觀。在傳媒領域,香港實行英式新聞自由,其現行報刊註冊法例只管註冊手續而不問報刊內容,給報刊以相當大的自主空間。

受西方新聞理念和報業傳統的影響,香港媒體在傳遞資訊、引導輿論、監督政府、教育民眾、提供娛樂等方面十分活躍。當「文革」時期的大陸報紙上只有一種新聞——政治新聞的時候,香港媒體上已經有比政治新聞豐富得多的經濟新聞、社會新聞、文化新聞、賽馬消息以及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娛樂報導。這種集各種時尚元素於一體的傳媒文化被改革開放後的大陸學者稱之為「商業文化」或「消費文化」,從1980年代開始,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流行文化」的先導。

香港與台灣的情況不同,從港英統治時期開始,香港就存在著自由媒體與中共直接投資開辦的媒體,後一類媒體香港稱之為「中資媒體」。早在1949年中共建政前後,中共就在香港媒體界謀篇布局,多年來陸續開辦了不少媒體,如《文匯報》、《大公報》、《經濟日報》、《商報》和《香港經濟導報》等,都是中共全資在香港開辦的報刊,《中國評論》幕後亦有國台辦支援。290年代中期在香港創辦的鳳凰衛視,負責人劉長樂則有解放軍背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這些媒體的身分在香港媒體業中盡人皆知,都稱之為「左派」媒體。隨著中共政治勢力對香港的控制增強,各種新開辦的中資媒體在香港攻城掠地,不斷擴大地盤,在這些媒體當中任職的人,也從不諱言其真正的老闆是中共。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香港的自由媒體與中共在香港的喉舌媒體之間涇渭分明,無論是報導取材、價值取向等均有很大不同。

在一些重大題材上,自由媒體也敢於和中共的喉舌媒體叫板,載入香港媒體業歷史的重大事件有1963年《明報》與左派報紙之間的「褲核論」之爭。1963年10月,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陳毅接見日本記者代表團發表「核褲論」,聲稱「不管中國有多窮,我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查良鏞(即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立即在《明報》發表題為〈要褲子不要核子〉的社論,反對在國民普遍貧窮的情況下造原子彈。此論一出引起軒然大波。香港《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香港商報》、《晶報》等左派報刊猛烈圍攻《明報》。《明報》針鋒相對地繼續發表〈我們關於褲核問題的十點立場〉社論,甚至不惜以全部版面闡述對「核褲論」的立場。左派報紙在「核褲論」中的表現不佳,遭到新華社主管廖承志的批評,左派報紙不得不停止論戰。3

這種格局至「九七大限」逼近漸漸改變。儘管在1990年代初期,中共已開始通過資本滲入,對香港媒體重新布局,但最初幾年仍然還保持著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新聞自由傳統,江澤民教訓香港記者被媒體大肆嘲弄就是一例。2000年10月27日,香港特首董建華到京述職,9位香港記者前往中南海採訪,江澤民不滿香港女記者張寶華一直追問江主席「是不是已經欽點了董先生連任特首」,將在場記者狠狠教訓了一頓,怒斥香港記者水準不高、喜歡以西方的手法處理新聞、批判國家,膽敢在曾與美國著名記者華萊士談笑風生的國家最高領導人面前「班門弄斧」。採訪之後,江澤民訓斥香港記者的畫面在香港兩大電視台輪番播出,勸勉張寶華要「悶聲發大財」,tooyoung(太年輕)、toosimple(過於簡單)、sometimesnaive(有時很幼稚)等橋段成了香港媒體(親中媒體除外)諷刺江澤民的經典橋段。4一位大陸雜誌主編當時正好在香港訪問,看了這些報導之後,回來向我抒發感想:「香港媒體簡直太自由了。如果有大陸記者這樣問,牢底坐穿是最輕的處罰。」


	2.杜聖聰,《兩岸真相密碼:中共對台宣傳的政策、作為與途徑》,秀威出版,2008年8月,頁217。↺

3.「60年代與左派報章論戰部分」,明報,維基百科。

zh.wikipedia.org/zh-cn/%E6%98%8E%E5%A0%B1↺

4.《熱點話題: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完全版》,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2VoiuCOn77o↺


第四章 香港回歸後媒體的喉舌化二、九七回歸後:香港媒體漸套枷鎖

一、港英時代:香港媒體的自由繁榮時期|第四章 香港回歸後媒體的喉舌化|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 何清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