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灣學者關注在地媒體的「中國因素」
據張錦華介紹,2010年以後,台灣學界的論文開始探討「中國因素」的影響。戴瑜慧對中共黨國體制授意下,國營銀行提供銀彈支援,結合海外產業形成「中國國營銀行―中國私營資本家―海外侍從資本家」的三角聯盟關係,就是很精確的總結。楊琇晶比對中共對港、台媒體操控方式,指出包括「半公開的新聞置入宣傳、中國節目變相落地與收買名嘴以及兩岸媒體交流高峰會等」,發現即使是「以台灣為市場的親綠媒體,言論也開始迴避中共敏感議題,原因是北京刻意以開放市場為誘因,換取去除反共或台獨敏感言論。加上兩岸媒體交流尚有許多制度與法制上的漏洞,為了獲取更大利益,台灣媒體也開始頻繁出現『尋租行為』(Rent-seeking)」,這種「以商逼政」的策略,付出的成本就是台灣媒體「第四權監督權責與國家利益」。
李嘉艾在學術論文《台灣媒體生產政治中的中國因素與獨裁者邏輯:以C集團為例》,更具體地探討台灣傳統報紙,被來自具中國因素的集團收購後的新聞內容產製如何受到影響。研究發現被收購媒體言論已明顯的向中國靠攏;新聞專業也遭到報社所有權人的涉己利益介入,新聞淪為置入的對象:從2008年至2013年該報的中國人權新聞數量不斷下降。這個過程被稱之為源自威權資本主義中國和台灣資本家組成的「權力/資本聯盟」剝削台灣新聞的過程。
台灣新聞自由度何以跌落得如此迅速?綜合台灣各方人士的分析,屬於台灣自身的原因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由於經濟狀況不佳,導致台灣媒體接受政府的置入性行銷。30政府的目的是通過置入性行銷達到雙重目的:既可宣傳政策,又可籠絡媒體;二,修法壓抑媒體,使媒體動輒得咎,是指立法院通過決議,要公視的節目內容事先接受有關部門審查;三,向法院控告媒體,使媒體官司纏身;四,使用公權力修理特定媒體,造成殺雞儆猴、寒蟬效應。
根據台灣學界的評估,自民進黨主政後不再掌控媒體,媒體不因其言論或立場受到保護或壓制,台灣已經擁有完全的新聞自由。但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台灣媒體生態進入失衡、傾斜與錯亂狀態,中興大學副教授林淇漾曾對這段時期台灣的媒體生態作出評價:「這六年來(指2001年至2006年),台灣的多數媒體,逢扁必反、逢綠必反,卻又誇稱站在台灣人民的一邊、正義的一邊。但光就非政治領域的報導來看,這些媒體其實也背離台灣民間、台灣文化和台灣做為政治共同體的想像。在政治上,藍綠可以對決,統獨可以爭辯;但媒體沒有選擇藍綠或統獨的權利,必須在報導中公平對待藍綠或統獨,這才是大眾媒體的本分。遺憾的是,今天的台灣媒體,多數選了邊(指在藍綠兩種政治勢力站了隊),部分還靠了岸(指靠攏北京)。他們渾然忘了媒體是『社會公器』這樣簡單的道理。」
有鑑於此,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建議,行政院亟須提出全盤性的國家傳播政策,應該對外國媒體進行規範、比如將中國分為單獨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