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國政府聘請外宣「專家」的標準
按中國外宣部門的設想,中國外宣期刊的受眾主要包括三部分人群:一、在外宣期刊發行國的外國人;二、在中國的外國人;三、在海外的華人華僑。13目前這類外宣刊物當中唯一能夠盈利的是《人民中國》日文版,但其生存模式有非常獨特的原因,不可能為其他同類刊物所仿效。本章在後面將對此分析。
目前中國在外宣媒體在地國聘請外國人做記者,以外國受眾能接受的方式從事宣傳,這一經驗來自中國外文局。早在1950年代初,中國外文局就聘請了不少外國專家從事外宣工作。被中共樹為標竿的「國際友人」有愛潑斯坦、戴妮絲(DeniseLeeLebreton)、沙博理(SidneyShapiro)、魏璐詩(RuthWeiss)、史克(BersaSneck)、96歲高齡的日籍專家土肥種子、烏拉圭籍專家維森特.羅維塔(VicenteRovetta)等。從2003年以來,外文局成立了「境外特殊人才資格評審委員會」,負責境外特殊人才的資格審定及聘任工作。
由於外文局已經積累六十餘年聘用外國專家的經驗,參考國家外文局選拔「外國專家」的標準,就會明白中國方面是如何挑選外國合作者。據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郭曉勇透露,截至2009年中國決定投入巨資打造大外宣計劃之時,國家外文局總共聘請了十幾個國家,7種語文40多名外籍專業工作人員。他們主要承擔全局系統書刊網的翻譯、改稿和文字潤色以及編輯、採訪、撰稿、選題策劃等工作。15
先說聘用「外國專家」的目的。據中國外文局國際合作部官員劉東介紹,為了彌補外宣刊物主辦者遠離在地國、遠離讀者的缺陷。外宣刊物選題時,「外國專家當作對象國的代表」,認為這些專家與預想的讀者是「在同一種文化氛圍下長大的」,「有他所代表的人群的特質」,知道「本國人對什麼話題感興趣,並採用本國人喜歡的方式與語言風格介紹」。在外宣部門眼中,「外國專家」被視為外宣刊物對象國的「第一讀者」,相比中國外宣記者而言,外國專家能夠更好地與母國讀者溝通。
入選者除了有較強的母語寫作能力之外,還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對華基本友好,二是願意正確報導中國,三是有新聞寫作的經歷」。被中國政府嚴格甄選並聘用的外宣「專家」享有較高待遇,他們的專業工作就是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為中國政府從事外宣工作。他們涉足的領域包括圖書、期刊、網路對外傳播,主要是在外宣刊物的選題、採訪、編輯、設計等方面提出建議。16
日文版《人民中國》編委會委員橫堀克己也許可被視為中國挑選外宣專家的一個樣板。1979年,橫堀克己隨《朝日新聞》代表團訪問北京,受到鄧小平接見,此事被他視為人生一大榮耀。1981年,他成為《朝日新聞》駐北京特派員。1990年,橫堀克己擔任《朝日新聞》北京支局支局長。在此期間,他採訪了許多中國領導人和中日友好人士,發表了大量有利於中國開放和日中友好的文章和評論,並在新華社發行的《參考消息》上刊登過署名報導和評論。2001年被《人民中國》聘為日文專家,此後職位日益重要;2002年聘為編輯顧問,2004年聘為編委會委員。他為日文版《人民中國》撰寫的〈翻開歷史新篇章:再現毛澤東和田中角榮會談的情景〉、〈中日間有共同的文化基礎〉等文,被認為在日本有很好的宣傳效果。橫堀克己因而於2003年獲中國政府頒發「友誼獎」。17該獎1991年設立,被稱為中國政府授予來華工作外國專家的國家級最高獎項。
對這些外宣專家的待遇與工作,中國專門頒有各類《外國專家管理條例》。中國外文局的相關條例中規定:工作滿5年,一般不再續聘。但後來發現,5年過後,正是「專家」瞭解中國情況比較到位的時候,也是中國編輯與外國專家比較熟悉、且有合作經驗的時候,因此對所謂5年服務期限有所放寬,有些專家就長期聘用。18
供職於中國外文局的「外宣專家」從事的主要是翻譯文案工作。國家外文局還以俄羅斯、日本為突破口,發展出在外宣刊物在地國聘請當地專家加盟,提高外宣品質的模式。聘請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刊物對象國就地聘請。入選者多是當地有新聞從業經歷者;另一種是如果有可能,還聘請對象國的政府官員出任外宣雜誌的顧問,參與選題策劃,並約請對當地主流媒體有影響的人物為雜誌撰稿,借他們的口為中國說話。這類經過巧妙包裝的文章有時候被當地主流媒體引用,增強了宣傳效果。
以俄文外宣雜誌為例,中國官方用俄文出版的雜誌有多種:《人民中國》(俄文版,1950年創辦)、《中國》(2005年12月創刊)、《大陸橋》(創刊於2000年5月,由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等。其中《中國》以本土化方式在俄羅斯創刊,該刊以介紹中國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為重點,讀者定位為對中國感興趣的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的中青年知識階層,理由是該刊認為這個階層有消費能力,是一個處於發展、上升階段,將來可影響國家的主流階層。
《中國》雜誌巧妙地借用了俄羅斯當地的資源,聘請了兩位有俄羅斯官方身分的著名漢學家作《中國》雜誌的顧問,一位是前俄羅斯駐華大使羅高壽(IgorAlexeevichRogachov),另一位是俄中友協主席季塔連科(MikhailLeotheyevichTitarenko)。此外,該雜誌還聘請了兩位俄羅斯記者,他們的寫作語言較中國人鮮活,使雜誌選題更適合俄羅斯讀者口味,「北京印象」生動幽默。這種寫作可以軟化宣傳色彩。19截至2009年,中國外文局在這些本土化機構裡共聘有30多位當地雇員,讓其參與書刊的選題策劃、設計和發行等工作。
發展到後來,北京意識到通過與俄羅斯媒體開展各種交流活動,讓俄國的本土媒體幫忙宣傳中國,效果可能更好。《人民網》副總編輯羅華曾撰文介紹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州報》與中國的《黑龍江經濟報》每周一次定期交換稿件的經驗,特別提到2014年中國外交部組織俄羅斯媒體去中國採訪,這家《州報》的記者參加了這次採訪,回來發了一整版的圖文報導。21中俄兩國官方還設立了一個為期2年、自2016年開始的「俄中媒體交流年」,在人文領域開展的合作項目共計250多個。合作期間,共舉辦三次中俄媒體論壇,其中,俄羅斯政府機關報《俄羅斯報》擔綱主辦媒體,配合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多次製作中國專版,中國政府對其宣傳效果很滿意。
4.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百度。
baike.baidu.com/view/758874.htm?fr=ala0_1_1↺
5.譚震、雷向晴,〈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2005年全國外宣工作會議大印象〉,《對外大傳播》,北京,2005年第8期。↺
6.郭曉勇,〈打造傳播中國的「出海之船」〉,《國際人才交流》,2009年第9期,中國網,2009年9月11日。
msn.china.ynet.com/view.jsp?oid=56026921↺
7.同前註。↺
8.〈周明偉在紀念中國外文局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國網,2009年9月4日。
www.beijingreview.com.cn/news/txt/2009-09/04/content_214885.htm↺
9.于濤,〈外宣期刊復興的機遇與對策〉,《對外大傳播》,2006年8月16日。
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69498/4709365.html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百度。
baike.baidu.com/view/758874.htm?fr=ala0_1_1↺
10.郭曉勇,〈打造傳播中國的「出海之船」〉,《國際人才交流》,2009年第9期,中國網,2009年9月11日。
msn.china.ynet.com/view.jsp?oid=56026921↺
11.〈全國邊境外宣期刊高層赴渝參訪活動昨日結束〉,重慶日報,2009年4月28日。
www.cq.xinhuanet.com/news/2009-04/28/content_16375391.htm↺
12.〈中央外宣辦:邊境外宣應更加積極主動〉,人民網,2009年8月20日。
cpc.people.com.cn/GB/64114/64139/88843/10043636.html↺
13.于濤,〈外宣期刊復興的機遇與對策〉,《對外大傳播》,2006年8月16日。
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69498/4709365.html↺
14.郭曉勇,〈打造傳播中國的「出海之船」〉,《國際人才交流》,2009年第9期,中國網,2009年9月11日。
msn.china.ynet.com/view.jsp?oid=56026921↺
15.同前註。↺
16.周瑾,〈外國專家「寫」中國——與中國外文局國際合作部劉東等人一席談〉,《對外大傳播》,2005年第6期。
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6/16/content_4707967_2.htm↺
17.曹鵬程,〈在改革的春風中閱讀中國——訪《人民中國》日文專家橫堀克己〉,《人民日報》,2009年9月11日。
book.workercn.cn/contentfile/2009/09/11/081340755185600.html
〈橫堀克己現任《人民中國》編委會委員〉
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wj60n/2009-08/25/content_18399963.htm↺
18.周瑾,〈外國專家「寫」中國——與中國外文局國際合作部劉東等人一席談〉,《對外大傳播》,2005年第6期。
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6/16/content_4707967_2.htm↺
19.雷向晴,〈俄文雜誌《中國》本土化譜寫新曲〉,人民網,2006年1月25日。
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57905/4062408.html↺
20.郭曉勇,〈打造傳播中國的「出海之船」〉,《國際人才交流》,2009年第9期,中國網,2009年9月11日。
msn.china.ynet.com/view.jsp?oid=56026921↺
21.羅華,〈俄羅斯人口第四大城市葉卡捷琳堡和它的媒體〉,人民網,2017年7月11日。
media.people.com.cn/n1/2017/0711/c120837-29396864.html↺
22.欒海、王晨笛,〈綜述:俄媒體人士認為俄中媒體交流合作方興未艾〉,新華網,2018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