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大观红楼:欧丽娟讲红楼梦 >
- 第三册 >
- 第二章 “一字定评”与代表花
二、一字定评
曹雪芹除了以代表花具体鲜明的形象为女性传神写照,此外,他还运用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抽象方式,对这些女性的内在核心与主要特质提供精要的索引,称之为“定评”。虽然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复杂的,任何单一评论都难免以偏概全或削足适履,但就其特殊或鲜明的主要性格特质而言,未尝不能藉助精要的简短描述甚至一字春秋把握到核心精髓,曹雪芹正是这么做的。
“定评”一词在脂批中共提出五次,可以视为曹雪芹的创作心法。首先是第三回宝、黛初会时,透过宝玉眼中所见,对黛玉有一段传神写照的绝佳形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脂砚斋于此夹批云:
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
可见精要的形容抵得过传统大赋数百字、乃至数千言的铺陈,十句话便足以达到效果,成为人物的“定评”。而足以为定评者,还可以更简约一些,一句即可,如第五回写宝钗“年岁虽不大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脂砚斋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夹批云:
此句定评,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
接着于二玉“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又夹批道:
八字定评,有趣,不独黛玉宝玉二人,亦可为古今天下亲密人当头一喝。
然后在秦可卿安顿宝玉去睡中觉一段,对“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复夹批曰:
借贾母心中定评。
上述的三处定评都是一句话或几个字,若进一步将一句话浓缩为一个字,自当是艰巨的挑战,毕竟独立的“一个字”失去了其他依附、规范的相关联结,在缺乏其他语词的补充、修正之下,容易模糊不定,再加上人物的立体复杂性,便更提高削足适履的风险。不过,曹雪芹接受了挑战并履险如夷,提出了诸多的“一字师”,引领读者探测到人物的精髓,这个字便是人物肖像的灵魂之窗,别具一番光辉。
脂砚斋也明确提到了“一字定评”,赞美道:
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妩媚之至也。(第四十八回批语)
而此一成为香菱之定评的“呆”字,虽然是来自第四十八回宝钗所调侃的“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但也出现在第四十九回的“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以及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回目上,可见其寓意良深。尤其是在回目上出现的用语,构成了一字定评的大宗,这些在回目中安插的形容词,堪称微言大义,有如该人物的总评或定论,清代评点家姚燮已经注意到:
红楼之制题,如曰俊袭人、俏平儿、痴女儿(小红也)、情哥哥(宝玉也)、冷郎君(湘莲也)、勇晴雯、敏探春、贤宝钗、慧紫鹃、慈姨妈、呆香菱、憨湘云、幽淑女(黛玉也)、浪荡子(贾琏也)、情小妹(尤三姐)、苦尤娘(尤二姐)、酸凤姐、痴丫头(傻大姐)、懦小姐(迎春)、苦绛珠(黛)、病神瑛之类,皆能因事立宜,如锡美谥。 [29]
其中,固然有缺漏者,也有因版本或范围不同所导致的出入,但已足以显示这些人物的一字定评都是出于作者所赋予,并且全系表里如一的据实反映,因此客观性与权威性兼备,诚足以称为“美谥”,正道出一字定评的重要性。兹将完整的出处与用语整理如下: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的“贤” [30]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的“俏”。
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的“呆”,“冷郎君惧祸走他乡”的“冷”。 [31]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的“俏”,“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勇”。
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的“愚”,“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的“刁”。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的“敏”,“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的“时”。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的“慧”与“忙”,“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的“慈”与“痴”。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憨”,“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呆”。
第六十八回“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的“酸”。
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的“痴”,“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的“懦”。
但可以注意到,一则回目上的用字有的是迁就当回的情节,不足以涵盖人物的整体,如凤姐在“酸”之外还更具有“辣”的特色,故称“凤辣子”(第三回);平儿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是像天平一样的公道、均衡,比起“俏”这个字来,她名字中的“平”字反倒更为贴切;至于湘云,虽然回目上给她一个“憨”字,但她性情光风霁月、坦荡爽朗,《红楼梦曲》中的“英豪 大宽宏量”最能传神,因此不如用“豪”字较佳。二则,回目中并未涵盖所有的重要女性,如林黛玉、贾元春、贾惜春、妙玉、李纨、秦可卿、麝月等,皆无相关的设定,黛玉的部分更不易有共识,皆须另予斟酌,故补述如下。
以贾元春而言,考虑到元春最高的家族贡献、最佳的品德行谊、最深的痛苦悲剧都与封妃有关,因此就其贵妃的身份地位暂拟一“贵”字作为定评。
至于贾惜春的性格,直到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以后才比较显明,从作者说惜春“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可见她具有一种与生俱来、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精神洁癖,故第七十五回探春道:“这是他的僻性,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这两段话中都出现的“僻”字很足以传达惜春那股廉介孤独以致一心出家弃世的情性,可以之为定评。
在妙玉的部分,虽然表面上与惜春似乎雷同,但其实大异其趣,她的冷僻并不是与世俗的彻底决裂,反倒是与世俗若即若离、彼此暗通,虽然睥睨世俗却完全脱离不了世俗,甚至由世俗来垫高自己的姿态,因此与惜春的僻性截然不同。就第五回人物判词所说的“欲洁何曾洁”来说,“洁”是她所采取的外显姿态,“何曾洁”则是她内在牵缠未断的人性纠葛,终于在出世与入世的拉扯中构成了特定的悲剧,因此可以“洁”字作为指标。
再看李纨,其“槁木死灰,一概无见无闻”的寡妇处境与心如止水的心境,“静”字似可双重涵括;麝月作为袭人的重像,所谓“公然又是一个袭人”(第二十回),则应该可以共用袭人的“贤”字为定评。
有关黛玉、宝钗这两大女主角,二人的一字定评更属一字千金,应多加说明。就黛玉而言,其眼泪、早逝都来自于多愁善感,第三回“心较比干多一窍”脂批云:“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而其所多的一窍,并未使她灵透于人情世态而优游自在,反倒使她钻尽牛角尖而自困愁城,试看同一回宝、黛初会时,透过宝玉眼中所见的十句定评中,所描述的蹙眉、泪光、娇喘、多心、多病等等,实质上都是来自于“愁”,多愁导致善感多心,也因此更加体弱多病,连第六十三回黛玉所掣得的花名签上题的都是“风露清愁”,所以可用“愁”作为黛玉的一字定评。
就宝钗的部分,一般的直觉会想到“德”字、“贤”字,并非无据,如第五回太虚幻境的人物判词有“可叹停机德”之句,“德”字出于此;“贤”字则为宝钗之重像袭人的定评,未尝不可共用。若据脂砚斋于第五十六回回末总评所言:
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则“识”字也堪当此任。不过,曹雪芹自己给了更明确、更恰当的答案,第五十六回回目“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的“时”字见于庚辰本,比程高本该回的用字以及前述三者都更为精准,也深刻得多,具有高度的儒家意涵,典出《孟子·万章下》: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可见孟子对“圣”的理解,绝非刻板僵化的单一定型,而是各种人格类型达到极致的境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就自己的性向进行努力的,“四圣说”便显示出人格样态的多元观;但最重要的是,孔子的“圣之时者”是超越三圣之上的更高层次,意指当清则清、当任则任、当和则和,所以称为“集大成”,后来杜甫被视为诗歌的集大成者,又获得诗圣的称号,并非偶然巧合。而宝钗之“时”正直承此一源远流长的经典用法,故脂砚斋即表示曹雪芹之写宝钗,乃是将宝玉、黛玉、湘云等“三人之长并归于一身 ”(第二十二回批语),正是集大成之义。就此来说,宝钗的才德品格绝非僵化死板的迂腐女夫子,其具体表现都在诸多情节中处处可证,请详见本书第五章,此处不加赘言。
至于秦可卿,作为一个汇集极端矛盾于一身的金钗,一直是争议性极大的人物,约略说来,构成其人的两个重要特点即是“才情”与“情色”,顾此失彼,更难以找到适切的一个用字加以涵盖。不过,“才情”与“情色”这两个特点恰恰交集于一个“情”字,最重要的是,秦可卿之所以获得“秦”这个姓氏,也完全是为了谐音于“情”,脂砚斋的批语便一再提醒这一点,请见本书第十三章。
兹将本节所论的代表花与一字定评统整为下列表格,以醒眉目:
贾元春——贵(第十八回)——石榴花(第五回)
贾迎春——懦(第七十三回)——(木头无花)
贾探春——敏(第五十六回)——红杏:命运(第六十三回)玫瑰:性格(第六十五回)
贾惜春——僻(第七十四回)——(苗而不秀)
林黛玉——愁(第六十三回)——芙蓉(第六十三回)
薛宝钗——时(第五十六回)——牡丹(第六十三回)
史湘云——豪/憨(第五、六十二回)——海棠(第六十三回)
李纨——静(第十七回)——老梅(第六十三回)(红杏,第十七回)
妙玉——洁(第五回)——红梅(第四十九回)
王熙凤——辣(第三回)
秦可卿——情(脂批)——海棠(第五回)
香菱——呆/苦(第四十八回)——莲荷(第五回)
袭人——贤(第二十一回)——桃花(第六十三回)
晴雯——勇(第五十二回)——芙蓉(第七十八回)
麝月——贤(第二十回)——荼䕷(第六十三回)
平儿——平
莺儿——巧(第三十五、五十九回)
紫鹃——慧(第五十七回)
其中,各代表花与一字定评的奥妙精微,幸祈于各章的人物专论以观焉,此处不赘。
[1] (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曹方人、周锡山标点:《金圣叹全集》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页19。
[2] (宋)释惠洪:《日本五山版冷斋夜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卷4,页38。
[3] (清)袁枚:《随园诗话》(台北:汉京文化公司,1984),卷7,第103则,页247。
[4] (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卷1,页17。
[5] (宋)蒋捷著,黄明校点:《竹山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页13。
[6] (宋)李石:《方舟集》,卷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页561。
[7] (宋)赵闻礼选:《阳春白雪》(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宛委别藏》本,1981),卷6,页243。
[8] 《午梦堂集·续窈闻》载:叶绍袁幼女叶小鸾之鬼魂受戒时,禅师问云:“‘曾犯痴否?’女云:‘曾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师大赞。”(明)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页522。
[9]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5,第8则,页136。
[10] [美]艾梅兰(Maram Epstein)著,罗琳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页125—126。另可参Andrew H.Plaks,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pp.66-69.
[11] (清)诸联:《红楼评梦》,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19。
[12] 霍钊鹤、王钧、傅学培:《清张盘绘〈红楼梦十二钗花卉图〉的新发现》,《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465—467。
[13] 如陈诏(文)、戴敦邦(图):《红楼梦群芳图谱》(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0)。
[14]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2,中国古籍整理研究会:《明清笔记史料丛刊》第87册(北京:中国书店,2000),页251。
[15] 见(宋)温革著,(宋)陈晔续补:《琐碎后录》,引自(宋)陈思:《海棠谱》,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5册,页138。
[16] 参欧丽娟:《诗论红楼梦》(台北:里仁书局,2001),第7章“《红楼梦》使用旧诗之情形与用意”第4节,页379—380。
[17] (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第4册,卷20,页1044。
[18] 包括陈平:《“红楼”芙蓉辨》,《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1辑,页36—38;张若兰:《“嘉名偶自同”——〈红楼梦〉“芙蓉”辨疑》,《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1辑,页331—342。
[19] 如袁茹:《林黛玉的花名签》,《邯郸学院学报》第15卷第2期(2005年6月),页49—53。
[20] 诸如张庆善:《说芙蓉》,《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4辑,页322—324;杨真真:《文学作品里荷花的审美意象》,《华夏艺谭》2009年第1期,页32—36。
[21] 俞香顺:《林黛玉“芙蓉”花签考辨》,《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1期,页141—148。
[22]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卷2“两都”,页16—17。
[23] (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卷20,页246。
[24] (宋)杨公远:《野趣有声画》,卷上,《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722。
[25] (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卷1,页5。
[26] (宋)吕本中撰,沈晖点校:《东莱诗词集》(合肥:黄山书社,1991),卷10,页153。
[27] (明)徐贲:《北郭集》,卷9,《四部丛刊广编》第4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页50。
[28] 参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4),页210。
[29] (清)姚燮:《读红楼梦纲领》,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71。
[30] 第七十七回不断提到袭人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原是久已出了名的贤人”,与此一致。
[31] 第六十六回贾琏也说柳湘莲“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因此该回的回目便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与此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