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大观红楼:欧丽娟讲红楼梦 >
- 第四册
第七章 红楼情榜
0字 下载全书
《红楼梦》中的金钗们异彩纷呈,各擅胜场,如脂砚斋所言:“看他各人各式,亦如画家有孤耸独出,(则)有攒三聚五,疏疏密密,直是一幅百美图。”(第三十八回批语)个个都引人入胜,召唤读者寻幽入仄,一探究竟。此何人哉?又何以至此?这永远是小说最为耐人寻味的乐趣。“此何人哉”这个追问是有关“这是怎样的人”的廓清,“何以至此”的探问则是对“为什么这样”的解析,仅仅两个提问,却有无数的答案,既映现出小说家刻画入微的非凡笔墨,也显示出人性曲折幽深的纷歧奥秘,并且随着知识装备渐渐齐全,迷雾中的闪光将越发明晰,照亮了丰富、复杂的人性景致。
曹雪芹以一个伟大小说家的胸襟,固然对所有笔下人物是一视同仁,灌注同样的心血,如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所言,“在构想出一个坏蛋和构想出一个淑女都有相等的快乐”[1],米兰·昆德拉也同样表示:“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他们也都同样的让我感到惊讶。”[2]但这是在创造的层面上而言,随着人物的丰满完整,小说家也发现了一个新的宇宙,因此感到快乐、惊讶并获得一种成就感。一旦人物诞生以后,不只是无数的读者往往受限于诸多主观与客观、自觉或不自觉的因素影响,以至于好恶不一,小说家本身也不可能真的认为这些笔下人物是完全平等的。连社会处境都必然不平等,何况人性价值更有高下深浅之别,绝不能以社会真空、多元平等的角度看待之。这一点也反映在《红楼梦》开篇与尾篇对金钗们所做的两次分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