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谶谣:个别人物悲剧的预言
0字 下载全书
对曹雪芹而言,在繁华消散后追忆前尘的立场上形成一种成局在胸、一目了然的透视景观,出于“追言之”的作法,透过这种“后事之明”,在构设情节之时,反倒可以改装为“先知之谕示”,形成“言∕事”前后符应的对应模式,亦即事前预言、事后应验,利用“前之所言”预示了“后之所是”,让小说的情节发展可以顺向地由虚而实、前后印证的直线落实,发挥有如“神谕”的预告性质,从而使全书处处绾合着宿命的锁链,时时埋下有待验证的伏笔,在命运的纠结缠绕和符应的检证需要之下,人物的发展便无法自外于命定的幻灭,而一步步走向预设的终点。
这种带有民间歌谣、童谣之口语化特质的谶谣,文字风格都类似于《红楼梦》中第一回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脂批便说:“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这种“通俗”也都表现在其他的谶谣上,包括:第五回《人物判词》十四首、第二十二回《灯谜诗》七首、第五十回《灯谜诗》三首、第五十一回《怀古诗》十首。其中,第五回《人物判词》以文字与图画配合的“图谶”形式独树一格,且押韵的文字部分又比较充分地使用了谶谣的制作手法,因此独立成一节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