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大眾媒體的興起及2003年“媒體改革”後的命運

  下载全书

1.黨政機關報發行量的下降與大眾媒體的興起

中國大陸改革以前除了政府用於宣傳的報紙,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媒體。自從中國改革以來,在市場化導向的作用下,中國出現了壹些新的傳媒。這就是被港臺研究者稱之為“大眾媒體”的各種晚報與都市報,其興起的黃金時期約在1992年以後。這些晚報與都市報主要以社會新聞、體育新聞與娛樂、文藝副刊為強項,內容為市民們喜聞樂見。這些有限度的開放還與西方傳媒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中宣部規定了傳媒紀律:牽涉到政府公務員與黨務人員的批評報導見報時,需要“三見面、三點頭”,也就是“記者、受批評者、受批評者的主管”三者必須見面,並由被批評者及其主管簽字後方可報導。但是激烈的商業競爭迫使媒體必須以“吸引讀者的眼球”為目標,這就發生了許多業內稱之為“打擦邊球”的現象,這些“擦邊球”為中國傳媒業註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中國傳媒改變了黨政機關報那種呆板、單壹、沈悶的說教面孔。與這類大眾報紙興起的同時則是黨政機關報的發行量下跌,《人民日報》的發行量曾下跌至只有幾十萬份,這幾十萬訂戶還是依靠政府強制征訂才保住的份額,基本上都是公款訂戶。

當年官辦的《參考消息》曾是中國人了解國際社會動態的唯壹來源,該報發行量曾高達500萬份,但現在已經降到30萬份的發行量,而且主要訂閱者為不會使用電腦的中老年人群。如果考慮到全國性報紙與各省黨報中有不少為公款訂閱,是公務員們在辦公室消磨時間的讀物,更可以猜度到這些以意識形態宣傳為目的的報紙並不受歡迎。黨報發行量下降還可以從廣告收入這塊“蛋糕”的分配中可見壹斑:1978年,中國的大眾傳媒恢復了因文革而中斷的廣告經營。全國的報業廣告經營額從1983年的7,330萬元(人民幣)猛增至1996年的近78億元,年增長率高達39%。在廣告收入這塊蛋糕的分配中,黨報廣告收入的增長明顯低於大眾報紙。在1990年以前,占據全國日報發行量第壹位的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始終執廣告之牛耳,其後每況愈下,到1995年該報已經無法躋身於全國報業廣告之十強之列,1997年更跌出了前20名。兩位香港研究者曾就上海的《解放日報》(黨報)與《新民晚報》(大眾報)、廣東《南方日報》(黨報)與《羊城晚報》(大眾報)以及陜西《陜西日報》(黨報)與《西安晚報》(大眾報)做過調查,得出三點結論:第壹,“收入裂口”的出現時間都在1992年左右;第二,省級黨報與大眾報紙的廣告收入比介於1:2.5與1:3.1之間;第三,三個地區的廣告收入中都是大眾報紙占上風,而省級黨報處於劣勢。

這些大眾報紙當中比較活躍,也最能夠反映中國報紙市民化傾向的主要是“都市報報業群體”。從1992年開始,中國報界出現了壹批省級黨報主辦的以“都市報”命名的市民報。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20多家都市報(包括早報、晨報),有的城市還不止壹家。到1996年左右,都市報的報業群體已經形成,其經營機制、報導內容、報導方法、發行方法都遠非充當“中共黨文化說教者”的黨報可比,其發行量壹路飈升:《楚天都市報》在拼殺激烈的武漢報業市場,目前發行量已逾100萬份;《華西都市報》在成都地區的發行量已超過35萬份;《瀟湘晨報》在湖南打敗了老牌的《湖南日報》與官式面孔的《長沙晚報》。中國的新聞來源比較單壹,這些都市報除了從標題、圖片方面入手外,更加註重生活層面,報導社會新聞。如果說90年代上半期共產黨政府還將壹些純娛樂性的“八卦消息”,比如娛樂圈的種種緋聞,特別世俗化的小市民喜聞樂見的消息,如有關如何發財賺錢、色情、兇殺以及壹些純粹刺激人的感官報導視之為“不健康”的內容,對發表此類新聞時不時加以限制,那麽到了90年代後期,中國政府宣傳部門已經意識到在壹個泛政治化的社會裏,這是消解大眾社會關懷、使民眾走向犬儒化的最好途徑,於是對這類“港臺化傾向”的“八卦新聞”(即庸俗新聞)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態度,只對政治類與社會批評類的新聞采取“嚴防死守”(各級宣傳部門傳達上級旨意時的用語)。

2.2003年中國政府“媒體改革”中媒體的生死標準

如果說今天中國新聞傳媒還有吸引讀者“眼球”的地方,那麽這些有限的空間是都市報這類大眾媒體硬給“擠”出來的。媒體數量日多,為中共宣傳控制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還有壹些質量低劣的媒體則根本就沒有市場。2003年的“媒體改革”,為報刊的“生”與“死”定下了幾條標準:

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是以下幾類:

A、中央的三報壹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求是雜誌),以及各省黨報黨刊;B、政治導向正確、5年以上沒有違規紀錄、經營狀況良好、讀者自費訂閱量超過80%(這壹條僅限於省級報刊雜誌社)的報刊社;C、黨報所辦的子報。必須停辦的有如下幾類:

A、政治導向不正確、創辦不夠5年、或者在經營期間5年內有違規紀錄的予以停辦;B、中央各部門報刊內容相近者合並,讀者自費訂閱量不足發行總量50%的部門報刊予以停辦;C、省級與省級以下政法、公安、財政、稅務、工商、計生、交通、檢驗檢疫、環保、消防等部門所屬行業性協會、學會、研究會所辦報刊,壹律停辦。

不屬於黨報系統,但又不在停辦之列的,則統統劃歸到黨報集團,或者由各級黨報兼並。從這場改革所定的標準不難看出這場改革真正要改的是什麽。砍各政府部門辦的行業報是為了減輕財政負擔,也為了將公款訂閱這壹有限訂戶資源集中到中央黨報黨刊,恢復到改革前的公款訂報格局。但更重要的目的則是為了將政治導向不正確,有違規紀錄的報刊雜誌消滅掉。根據筆者在傳媒業工作8年的經歷,政府在意的其實只是政治違規,並非有償新聞之類的經濟違規。而最後通過行政命令達成的兼並與劃歸,只是強化了黨報集團,壹切又回復到由黨控制的局面。


第四章 誰是中國大陸媒體的產權擁有者?二、大眾傳媒的產權由誰擁有?

壹、大眾媒體的興起及2003年“媒體改革”後的命運|第四章 誰是中國大陸媒體的產權擁有者?|共匪破壞了中國的言論自由 - 何清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