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互聯網發展概況
中國大陸於1994年3月20日被正式接入Internet,於1995年5月向社會開放網路並提供服務。數年來,Internet在中國快速持續地發展,並且開始在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等各個領域顯現其巨大的效應。據CNNIC的調查,截至2004年12月底,內地上網用戶總數為9,40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4,160萬臺;在中國(CN)名下註冊的域名數、網站數分別達到43萬和66.9萬;網絡國際出口帶寬總數達到74,429M,IP地址總數5994.5萬個。僅從數量上看,在Internet的起步階段,中國與大多數國家的進展並駕齊驅。這壹點曾讓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感到非常驕傲:與世界其它各國比較,中國進入原子能時代與電子時代遲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這次進入網路時代卻幾乎與美國、歐洲同步。
據分析,中國的網路用戶有幾個特點:首先,網路用戶的絕對數很高,但占總人口的比例卻很低。中國的9,400萬網路用戶僅占13億人口的7.23%左右,這不僅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極大,就是與港澳臺地區相比也相差很遠。據香港、澳門的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香港地區的網路用戶數為330萬,占總人口的51%,澳門地區的網路用戶為20.1萬,占總人口的46%。臺灣Internet用戶2004年末已經超過1,300萬,占人口的比例高達56.52%。其次,在中國,網路發展的區域分布極不均衡,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裏用戶多,經濟落後地區的用戶少。這表明,中國的地區差距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同樣體現在信息傳播乃至於政治發展上。再次,由於中國是壹個實行新聞管制的國家,新聞從業者受到各種約束,新聞的消息來源單壹。除了少數強勢的ICP與ICTP外,眾多提供網路新聞的網站,包括門戶網站,缺乏足夠的內容支持。大量的抄襲、轉載和空發議論,形成了網路信息千人壹面的景觀。第四,網路用戶年齡結構偏低,大多是35歲以下的人。
這幾點成為制約中國網路新聞發展的主要因素。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必須要有占總人口20%的傳播規模,壹種媒體才可能被稱為大眾媒體。在中國,互聯網要達到占總人口20%的傳播量,就需要有2.6億網路用戶總數。從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這兩方面來看,這不是壹個近期內可以達到的目標。中國的網路用戶年齡偏低影響著用戶群的偏好。由於中國政府在1989年“六四”事件以後恢復了毛澤東時代的意識形態戰略,這種戰略以醜化西方民主政治為價值取向,35歲以下的人群是1989年以後成長起來的壹代,官方的意識形態宣傳和教育嚴重扭曲了他們對西方民主自由觀念的認識。這壹代人對新聞類別的需求與上壹代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35歲以下人群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娛樂、體育等內容上。甚至有些年青人寫文章認為,“美國是個科技強國,掌握了幾個主要門戶網站,正在通過網路實施它的霸權主義主張”,持這類看法的年青人不在少數。
目前中國的網路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之後的調整期,許多網站的經營難以為繼,中小網站紛紛關門,只有少數實力強大壹點的網站仍然能夠挺下去。而中國政府嚴密控制網路新聞和網路言論的舉措,對網路業的過度競爭更是雪上加霜。在中國政府看來,控制網路與政權的安全生死攸關;如果經濟發展因控制網路而受影響,這並不威脅政權的安全;如果共產黨失去了政權,發展中國的經濟對共產黨來說就成為毫無意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