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煇

  下载全书

宋小说家。字昭礼。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寓居杭州。工文嗜学,隐居未仕。作有小说集《清波杂志》等。

李 琦

周 煇

东坡在黄冈,每用官奴侑觞 [1] 。群姬持纸乞歌词,不违其意而予之。有李琦者独未蒙赐,一日有请,坡乘醉书:“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后句未续,移时乃以“却似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足之,奖饰乃出诸人右。其人自此声价增重,殆类子美诗中黄四娘。

本篇出自《清波杂志》。

这是东坡逸事中颇为风趣的一则。该趣闻又见于宋陈岩肖的《庚溪诗话》及何薳的《春渚纪闻》,但后两则所表述的语言有较大出入,且所记歌妓的名字也不同,有曰“李宜”或曰“李琪”者。可见这一故事在当时士大夫中流传之广,骚人墨客对它兴致之浓。

封建士大夫喜以歌妓侑酒,从中作乐,此乃当时社会里一种普遍的现象。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苏轼,也未能免俗。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酒”和“色”对于提高诗人的创作灵感,似乎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但苏轼与歌妓的交往,应该说更多地注重于精神上的交流,它是在尊重对方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心灵之沟通,这样也就有别于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淫亵之欲。而歌妓喜欢苏轼的重要原因,是苏轼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举止儒雅、谈吐幽默,而又不失赤子之心和仁者之爱。她们把苏轼引为知音,以得到其画诗词作为一种荣耀。

这则逸事写的正是歌妓李琦如何向苏轼求取赠诗。一般说来,苏轼对于那些“乞歌”者,总是“不违其意而予之”。惟其不违求者之意,有时便难免“违己之意”。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诗写字,便难免出现赶任务式的应付。但这只是“一般”而言。对于李琦,苏轼则是“特别”的:谪居黄冈,赋闲五载,每次呼朋聚饮,能无李琦?平时高谈阔论,“何事无言”及她?从这里足见李琦色之绝、艺之精、情之真、品之高!也足见她在苏轼心灵中占有的位置。因此,当这位令苏轼心仪的女子向他“乞歌”时,苏轼当然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苏轼之所以为苏轼,在于他所作的诗歌也显得迥异同侪。他的作诗,是在“乘醉”之时,用一种极俚俗、极平淡的语词,讲一些与古诗题不甚相干的话,以造成幽默诙谐的效果,然后才陡然语转,脱俗入雅,以出人意料的诗境,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真正用心。在一首小诗里造成波澜,可谓匠心独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以海棠喻李琦,给接受者和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据说四川之海棠为天下之最奇艳者,一生最爱海棠的唐代诗人杜甫,却于避蜀时无只字说着,这显然是一种珍藏于心灵深处的高洁无言之爱。苏轼的心境,也有类于杜甫的心境,这一点,相信有相当艺术修养的李琦是能从诗里读出味道来的。若能如此,苏轼便达到了颂美致情的真正目的,李琦也不枉为苏轼的真正知音者。

另据《古今诗话》载,东坡贬黄州,住定惠院之东,时杂花满山,而海棠仅有一株,乡人不知为贵,东坡却作一长篇以记此事,并认为此乃平生最得意之作。又据《冷斋夜话》载,秦少游于黄州,饮于海棠花旁,乘兴醉卧丛边,次日酒醒,作咏海棠词,苏轼大为称赏。从这两则故事,更可见苏轼为海棠花之迷恋者,其以海棠称美李琦,用意自不待言。

(陈建华)

注 释

[1].侑觞:劝酒,助酒兴。


康与之庄季裕

周 煇|隋唐五代|唐宋小说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