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徵
宋小说家。霅川(今浙江湖州)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小说集《谐史》等。
我 来 也
沈 徵
京城阛阓 [1] 之区,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跟缉 [2] 。赵师■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来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来也”之名,哄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来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来也,亟送狱鞫勘 [3] ,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 [4] 。其人在京禁 [5] ,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尝为贼,却不是我来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来之冲,意其相侮。曰:“毋疑,但往此寺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终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 [6] 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来,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至累汝。设使我不复来,汝失囚,不过配罪,而得我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 [7] 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 [8] 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门上写‘我来也’三字。”师■抚按(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夜行,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扣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严,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一般的读者会对公案小说比较感兴趣,主要是为其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一波三折的断案过程所吸引。应该说,这类小说的叙述视角,多是从正面人物的破案过程着眼的。宋人沈徵《谐史》中之《我来也》一篇,却从罪犯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江湖惯偷巧妙的犯罪、脱身过程。
故事发生于南宋都城临安。主人公是一个作案手法高明、令人防不胜防的江湖惯偷,他每次行窃都在人家门上书写“我来也”三字。久而久之,“我来也”已经成了他的绰号和代名词。此事为难了临安府尹,他令手下严密缉捕。忽一日捉到一犯罪嫌疑人,据说是“我来也”。但此人拒不承认,且无证据。此人入狱之后,寻找时机贿赂狱卒。他先后二次指示狱卒去窝藏点,狱卒均大获金银器物而归。常言道:钱能通神。当然钱更能通人。此后,狱卒每以酒肉相待。终于,有一天晚上,他打通了狱卒的关节,放他出去了一会儿,并神不知鬼不觉地按时归狱。第二天一早就传闻张府夜来遭窃,且门上又出现了“我来也”三字。府尹据“理”推测,此案绝非狱中之犯罪嫌疑人所为,因为他有当时不在场的证据。于是将此人放出。可惜府尹忘记了“堡垒往往先从内部攻破”的道理,没想到此人贿赂了狱卒趁机出去作案,从而成功地制造自己并非“我来也”的证据。
这个故事结尾巧妙。它并不是以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在结尾处才揭开谜底,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另外,文中“我来也”的形象比较丰满:他作案手法高明,身上充满了狡黠的智慧。他善于保护自己,非但在狱中未受折磨,还成功地逃脱了官司。而且,“我来也”并不是泯灭人性的罪犯,他信守江湖义气,本可以在打通狱卒后溜之大吉、一去不返,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为狱卒着想,及时返回。他还知恩图报,将在张府所盗钱物,全部送到狱卒家中。确实是一个极有个性的职业小偷。
(白振奎)
注 释
[1].阛阓(犺狌á狀犺狌ì):街市、街道。
[2].跟缉:捕拿。
[3]. 鞫(犼ū)勘:审讯、查问。
[4].竟此狱:结案。
[5].京禁:京城牢狱。
[6].舁(狔ú):扛、抬。
[7].悔吝:悔恨。
[8].桎梏(狕犺ì犵ù):名词,刑具。此处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