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下载全书

(1190—1257) 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作有小说集《续夷坚志》等。

胡公去狐

元好问

胡彦高,明昌二年以廉举为即墨 [1] 令。县廨 [2] 在古城之隅,为妖狐所据,昼伏夜出,变化狡狯,或为狱卒,纵遗囚系;或为官妓,盗驿传被襆 [3] ,媚惑男女,有迷乱至死者。邑人无如之何,反以香火奉之,余五十年矣。彦高到官,问知其然,顾谓同僚:“官舍所以居贤,今令不得居,而鬼物据之耶?”时室空已久,颓圮 [4] 殊甚,即令完葺之。明日,即厅事理务。抵暮,张烛而坐。夜半,狐鸣后圃中,一倡百和。少顷坌集 [5] ,周匝 [6] 庭内,中一大白狐,据地而吼,如欲搏噬然。卒伍散走,投避无所。彦高端坐不动,而狐亦不前,良久引退。如是者三日,遂不复来。又十许日,傅一女奴,跳踯歌笑,狂若寐语。彦高以朱书置奴钗间,逼逐之,奴即日知人。明旦,尉自巡逻还,遭群狐数百,由县东南去。狐复惑登州吏目江崇家一妇,崇就海岛中请道士行法,乘妇人狂乱,缚置车轮上,埋轴地中,令人转之,既久,妇快吐腥涎,乃是即墨狐,为胡公逐至此。即墨父老为彦高刻石,名“胡公去狐碑”,屏山李之纯之记也。彦高,武安人,仕至凤翔同知。

这篇短文选自《续夷坚志》。《续夷坚志》是金代的元好问模仿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而作的志怪小说集。清代人荣誉在《续夷坚志序》中说,“其名虽续洪氏,而所记皆中原陆沉的时事,耳闻目见,纤细毕至,可使善者劝而恶者惩,非齐谐志怪比也”。的确,《续夷坚志》虽云“志怪”,但不像六朝志怪小说专为了传播奇异之事、证明鬼神的存在,而且所记之事生活气息浓厚,多数都寄寓了现实人生的道理。这篇《胡公去狐》就说明了“邪不压正”的道理。

故事说的是成精的狐狸占据了即墨县衙,并在县城里为非作歹,县城里的人们害怕这群狐狸精,不敢驱逐它们,反而用香火供奉它们。胡彦高做了即墨县令后,凭一身胆识和正气很快驱走了这群妖邪。人们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鬼”来自何处?就来自人内心的软弱和惧怕。故事中的这群妖邪之所以能迷惑即墨县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就是利用了人们这种退缩的心理。而胡公身上的正气使它们无隙可乘,只好匆匆撤离,到别处去寻觅机会。这个故事和它蕴涵的道理,到今天仍然可以激励我们直面现实生活的磨难。

这篇短文对胡公去狐的过程,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进行描绘,也很值得玩味。文章开篇就渲染了一番狐狸精是多么的厉害和猖狂,而胡彦高未见狐狸精时,县城里的人“无如之何,反以香火奉之”与胡彦高的无所畏惧的斥责形成对比;与狐狸精正面较量时,群狐围满厅堂,蹲在中间的大白狐高声吼叫,好像随时都会跳起来咬人,面对这样的场面,“卒伍散走,投避无所”,而“彦高端坐不动”,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彦高不动,而狐“良久引退”,又是一个有趣的对比。故事的叙述中,胡彦高的形象、语言和行为虽然着墨不多,通过对比却达到了传神的效果,这是借用了传统绘画所谓的“点染”之法;胡公的胆识和正气也通过对比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宁俊红)

注 释

[1].即墨:地名,故地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2].廨(狓犻è):官署,即官吏办公的地方。

[3].驿传(狕犺狌à狀)被襆(犫ǔ):驿传,驿站的客舍。被襆,铺盖卷、行李。

[4].颓圮(狆ǐ):颓败,坍塌。

[5].坌(犫è狀)集:聚集。

[6].周匝:围成一圈。


陆 游罗大经

元好问|隋唐五代|唐宋小说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