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辟之
(1031—1097) 宋小说家。字圣途。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仕神宗、哲宗两朝。作有小说集《渑水燕谈录》等。
游 僧
王辟之
江南一县,郊外古寺,地僻山险,邑人罕至,僧徒久苦不足。一日,有僧游方至其寺,告于主僧,且将与之谋所以惊人耳目者。寺有五百罗汉,择一貌类己,衣其衣,顶其笠。策其杖,入县削发,误为刀伤其顶,解衣带白药傅 [1] 之,留杖为质,约至寺,将遗 [2] 千钱。削者如期而往,方入寺,阍者 [3] 殴之曰:“罗汉亡杖已半年,乃尔盗耶!”削者述所以得杖貌,相与见主僧,更异之。共开罗汉堂,门锁生涩,尘凝坐榻,如久不开者。视亡杖罗汉,衣笠皆所见者,顶有伤处,血渍药傅如昔。前有一千皆古钱,贯 [4] 且朽。因共叹异之。传闻远近,施者日至,寺因大盛。数年,其徒有争财者,其谋稍泄。得之外氏 [5] 。
本篇选自《渑水燕谈录》。
深山中的一座古寺,因游人稀少、香火不旺,于是“穷则思变”,引“贤”招财,终于采纳了一个远来和尚的妙计,一场骗局就此开场。———古往今来描述诈骗案的文章,多取两种叙述方式:或先说结果,后叙内幕;或起首便原原本本交代诈骗经过,读者可以从始至终追踪诈骗活动的全过程。本文采用的即第二种模式。
首先,这个骗术高明的游僧从山寺五百罗汉像中挑选一个与自己面貌相仿者,并照其装束打扮起来,衣衫、斗笠、拐杖,都一模一样。然后入县城中剃发,故意造成刀伤,以所携白药涂敷,并留下拐杖作抵押,要对方到山寺中以杖换取报酬。削发匠人拿着拐杖刚到寺门口,便被看门人打了一顿,还被诬:“寺中罗汉的拐杖丢失半年,原来被你偷了!”待匠人讲述了拐杖的来历后,寺中方丈出现了,故作惊诧,与匠人同入罗汉堂寻觅答案。以下的细节做得十分逼真:“门锁生涩,尘凝坐榻”,罗汉堂似乎久未开启;而失杖罗汉的穿戴,又与欠账僧人全同。甚至罗汉头顶的刀伤及敷药情状也都一模一样。而僧人答应的报酬,就摆在罗汉前面,只是“贯已朽”———这更令人生出“今是何世”的恍惚迷离之感。削发匠人在这里不自觉地充当了全程目击者的角色,而如此“惊人耳目”的事,自然是不胫而走,很快便收到“传闻远近,施者日至,寺因大盛”的预期效果。
小说作者王辟之(1032—?)历任州县官三十余年,从他的笔记《渑水燕谈录》可以看出,他牢牢守定儒家立场,不但鲜言“怪力乱神”,对那种假借神怪行骗的勾当还有所揭露。自然,他记录此事,大概还有述奇的目的。骗子固然可恶,但其设计下套的种种机巧,往往又有出人意表、令人诧叹之处,读之有一种智力层面的满足。此外,我们从这篇短文中还能领略到宋人的文章风格,从文字上看,此文平易畅达,绝无艰涩之处;然而文章的逻辑层次却十分细密,每进一层,读者都须前后联系,考虑骗子何以如此做,是怎样做的。一种思辨性的阅读乐趣,也便油然而生。
(侯 会)
注 释
[1].傅(犳ū):通“敷”。
[2].遗(狑è犻):赠送。
[3]. 阍者:看门人。
[4]. 贯:穿铜钱的绳索。
[5].外氏:外祖父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