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子休
唐小说家。号冯翊子,生平事迹不详。作有小说集《桂苑丛谭》等。
张 祜
严子休
进士崔涯、张祜下第后,多游江淮。常嗜酒,侮谑时辈。或乘其饮兴,即自称豪侠。二子好尚既同,相与甚洽。崔尝作侠士诗云:“太行岭上三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 [1] 。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由是往往传于人口,曰:“崔张真侠士也。”是此,人多设酒馔待之,得以互相推许。后张以诗上盐铁使 [2] ,授其子漕渠小职,得堰名冬瓜。或戏之曰:“贤郎不宜作此职。”张曰:“冬瓜合出祜子 [3] 。”戏者相与大哂。岁余,薄有资力。一夕,有非常人,妆束甚武,腰剑手囊,囊中贮一物,流血殷于外。入门谓曰:“此非张侠士居也?”曰:“然。”揖客甚谨。既坐,客曰:“有一仇人之恨,十年矣。今夜获之,喜不能已。”因指囊曰:“此其首也。”问张曰:“有酒店否?”命酒饮之。饮讫曰:“去此三四里有一义士,予欲报之,若济此夕,则平生恩仇毕矣。闻公气义,能假予十万缗否。立欲酬之,是予愿毕。此后赴蹈汤火,誓无所惮。”张深喜其说,且不吝啬,即倾囊烛下,筹其缣素中品之物,量而与焉。客曰:“快哉!无所恨也。”遂留囊首而去,期以却回 [4] 。既去,及期不至。五鼓绝声 [5] ,杳无踪迹。又虑囊首彰露,以为己累。客且不来,计无所出,乃遣家人开囊视之,乃豕首也。由是豪侠之气顿衰矣。
本篇出自《桂苑丛谭》。
这是一个嘲讽唐代冒牌侠士的故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豪侠之风的盛行。唐朝皇帝原属西北胡化很深的贵族,他们在统一中原时带来北方少数民族尚武、豪爽的精神,对任侠的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另外,唐朝政治清明,思想开放,对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松弛,人的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它使得人们偏于高估自身的价值,强调个性自由。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一些按传统看来本该舞文弄墨的文人学士,也唱起了“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杜甫《遣怀》)的侠义颂歌。然而,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豪侠,有些文人学士自己也不明确。像作品中张、崔标榜的豪侠,似乎着重在济人之难、救人之危,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则全不管,结果被假侠士所骗,半生豪举,落得一场扫兴。
为了达到较强的讽刺效果,这篇作品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包袱式”结构,即注意写好“铺”“垫”“系”“抖”四个环节。开头叙写崔涯、张祜下第后“自称豪侠”,这是“铺”,是将“包袱皮”迅速铺到所要表现的事物和环境上来,可以说是整个“包袱”的基础。接着,叙写崔涯醉作《侠士诗》。诗写得不怎么工巧,但粗放的字句中却透出一股豪侠英气,因此往往传于人口说:“崔张真侠士也。”这是一“垫”;张祜与戏者的诙谐对话,一股豪爽之气也跃然纸上,这是二“垫”;有一“妆束英武”的非常之人夜访张侠士,张侠士倾囊相助,这是三“垫”。这三“垫”是“包袱”的情节叙述部分,作者巧妙地将笑料逐一装进了“包袱”。往下,来者留囊携钱而去,杳无踪迹,是“系”,就是将“包袱口”不知不觉地系了起来。最后“遣家人开囊视之,乃豕首也”则是“抖”,将“包袱”在读者面前完全抖开,让读者看到了这些有名无实的侠士在表面高尚、豪爽掩盖下的荒唐、愚蠢,这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具有顿悟的作用,从而达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讽刺效果。
(陈惠琴)
注 释
[1].袖中三尺铁:指宝剑。
[2].盐铁使:唐中期以后设置的官,以管理食盐专卖为主,兼管银、铜、铁、锡的开采与冶炼。
[3].冬瓜合出祜子:“祜子”谐音“瓠子”,故云。
[4].期以却回:约定好了立即回来。
[5].五鼓绝声:唐制。大城市夜间击鼓,表示更次。五鼓绝声,指五更打完了,也即天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