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汉语中的“SOV”形式
关于古汉语中的词序问题,早在《马氏文通》卷四中就有所说明:“止词后乎外动字者,常也。惟外动字加弗词,或起词为‘莫’、‘无’诸泛指代字,其止词为代字者,皆先动字。”卷二又说:“询差别代字凡在宾次,必先其所宾,其不先者仅矣。此不易之例也。”自马氏之后,很多学者如王力、俞敏、周光午、史存直等先生均有所论述。最近魏培泉先生在《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下述几点似乎是大家所公认的:
1.疑问代词作宾语,在先秦,倒置是相当严格的,后置是汉以后开始的。如:
子何言?(《书·益稷》)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诗经·相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国策·齐策》)
……竟以寿终,是独遵何哉?(《论衡·祸虚》)
武帝问:“言何?”(《汉书·酷吏传》)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尽管通常倒置,但是从先秦开始不倒置的例子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如:
无我怨。(《书·多士》)
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尔不许我,我乃屏壁与圭。(《书·金縢》)
吾不知之矣。(《论语·太伯》)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十八年》)
3.实词宾语在先秦也不是绝对不可以倒置,如:
慎厥身修。(《书·皋陶谟》)
荐豆,边彻。(《周礼·大宗伯》)
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庄子·德充符》)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左传·昭公十九年》)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4.魏晋南北朝以后,除了仿古以外,这种倒置的现象就基本消失了。而其消失的次序则是[否+代+动]先于[疑代+动]。
5.尽管先秦式的动宾倒置不见了,但是一般认为,倒置在汉语中并未绝种。诸如“他什么都不知道”、“他连字都不会写”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屡见不鲜。
这里我们提出:否定式中的动宾倒置跟疑问式中的动宾倒置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句法运作;而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倒置也不能跟上述古代汉语中的两种宾语倒置相提并论。其次,根据句法位置与焦点重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古汉语的前身只能像王力先生所推测、俞敏先生所论证的,是一种SOV型语言。因此所谓倒置,在本文看来,只是尚未“顺置”的残存现象(为行文方便,我们仍称之为“倒置”)。最后,我们认为,上述一、二两式中的动宾倒置的消失是句法演变中重音转移的结果,代表和反映了汉语的SVO型韵律结构的壮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