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大观红楼:欧丽娟讲红楼梦 >
- 第三册 >
- 第五章 薛宝钗论
八、真正的佳人
《红楼梦》中红粉佳人众多,个个都出类拔萃,但若要比出高下,宝钗仍是“群芳之冠”。不仅是评点家王希廉所说:“宝钗却是有德有才。” [113] 或蔡元培所认为:“其写宝钗也几为完人。” [114] 这位女子才、德、貌兼备,借张潮的说法: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解语者也。 [115]
宝钗既“解语”又“生香”,是二者得兼者,这才是“几为完人”的真正意义。最有趣的是,不仅脂砚斋认定宝钗是《红楼梦》中真正的“佳人”,所谓:
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第八回夹批)
即使就一般由平民出身的潦倒文人所写,讲述年轻男女浪漫婚恋故事的才子佳人小说来看,最符合其“佳人”条件的竟然不是黛玉,而是宝钗。
衡诸郭昌鹤对模范佳人所归纳的“貌美”“超等天分,长于诗词,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等各种条件 [116] ,都确数宝钗为诸芳之最:“貌美、超等天分、长于诗词、性情幽柔贞顺”等已毋庸举证多言,全书中只有她是林黛玉的敌手,有时还可凌驾其上而夺冠;至于“博学”这一项,不但是其独一无二、无人比肩的优越条件,更被作者与评者视为使之能“心身自主”“不流入市俗”的深厚力量,因此既不会趋于偏至放逸,如黛玉;也不会过于迂板冷肃,如李纨。至于性格的持平、情绪的平稳、思虑的周详、处事的沉着、理性的镇定与价值观的中立,而没有热烈起伏的身心变化,更是“性情幽柔贞顺”的体现。可以说,在表面上抽象的形容词之下,曹雪芹给予实质的、有力的体证,透过宝钗示范了“貌美”“超等天分,长于诗词,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等描述应有的内涵,否则便只是滥用文字的廉价书写,也任由文字的表面语感所误导。
作为一个“历史中的人”,宝钗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是历史进程中的行动者,而不是作为回顾历史构建制度合理性的思考者,并且她的生命追求乃是如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所言:
每个人必须审视自己,教给自己生命的意义。有些东西并非需要发现,而是必须加以铸造。 [117]
因此宝钗并不刻意强调本能的、血气的那一面,而是去“铸造”人性所可以升华的最高境界,以她的所有能力尽量达到各方面的完善,虽不叛逆革命,却是让世界更稳定运转、更作高一层的力量。正是以如此之合乎正统价值的完美性,其所居住之蘅芜苑乃被安排于最临近元妃执行皇权的正殿,以“在园之正中”(第十七回批语)的方位隐喻体现出古代的中正思想。
宝钗面对人生万状终不改其志,以“风雨阴晴任变迁”“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前后呼应,正是一种坦然以对的无畏宣言。即使在嫁给宝玉前后,接连遭到贾府抄家、宝玉出家的厄运,过着“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第十九回脂批)的贫困日子,但因“历看炎 凉,知看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 ”(第七回批语),因此依然在磨难中坚毅、在动荡里镇定、在恐惧时勇敢,既可爱也可敬,足以成为完善这个世界的厚实力量。由此,宝钗是贾家败落后的唯一支柱,也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准母神”。若真要派给她一个缺点,那就是这样的性格可以协助既有世界的完善运转,却不能如探春般大破大立、改革更新,当然,这样的求全责备未免吹毛求疵了。
只可惜,即使身为如此完美的正统佳人,依然不能免于悲剧的命运,成为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的一员(第五回)。第二十二回宝钗所作的灯谜诗,其中的“琴边衾里总无缘”“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直为其婚后守寡的预告,犹如更香般只能独自过着焦首煎心的岁月,比观第七十回诸艳所施放的风筝中,宝钗的是“一连七个大雁”,此一造型取义于大雁乃是秋去冬返的候鸟,具有雄雌成双终身厮守的习性,一旦折翼失侣则离群单飞,孤独至死,“一连七个大雁”正是畸零之单数,宝钗即为丧偶的那一只孤雁。宝钗固然以“风雨阴晴任 变迁 ”的心灵高度淡定自在、自足圆和,但最终所剩下的灰烬仍然暗含了失婚的悲惋,清代评点家诸联便说道:
人怜黛玉一朝奄忽,万古尘埃,谷则异室,死不同穴,此恨绵绵无绝。予谓宝钗更可怜,才成连理,便守空房,良人一去,绝无眷顾,反不若赍恨以终,令人凭吊于无穷也。要之,均属红颜薄命耳! [118]
善恶祸福,竟如此之没有逻辑可循,颠覆了因果报应的理路,令人兴起司马迁的质问:“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119] 但或许,小说家在感叹世间令人莫可奈何的不幸之际,也同时提示了一种超越的境界,万境归心,不为现实的吉凶灾祥所动,这才是自己的真正主宰。宝钗也者,作为一位“拿学问提着”的女君子,正昭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0] 的胸襟,可羡可赞。
贾探春,改琦绘:《红楼梦图咏》,风俗绘卷图画刊行会重刊本,1916。
[1] [美] C.Y.Wang(王靖宇):《脂砚斋评注与〈红楼梦〉——脂评文学价值的探讨》,《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2辑,页293。
[2] (清)张其信:《红楼梦偶评》,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215—217。
[3] (明)洪应明:《菜根谭》(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概论”,页87。
[4] (清)张新之:《红楼梦读法》,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55。
[5] 别士:《小说原理》,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卷3,页302。
[6] (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三首》,《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卷2,页82。
[7]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上册,卷4,页193。
[8] [美]弗洛姆著,孟祥森译:《人类破坏性的剖析》(台北:水牛出版社,1990),下册,第3章“本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异同”,页100—102、106。
[9]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页299。
[10] [美]奥尔波特等著,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赵元村审校:《谣言心理学》,页19。
[11] [美]尼古拉斯·迪方佐著,林铮顗译:《茶水间的八卦效应:透视谣言背后的心理学》,第6章“相信或不信”,页136。
[12] [美]尼古拉斯·迪方佐著,林铮顗译:《茶水间的八卦效应:透视谣言背后的心理学》,第7章“事实终归是事实”,页160。
[13]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页299。
[14] 清代评点家已统计道:“书中之生日可证者:元春正月初一日,又为太祖冥寿;宝钗正月二十一日;……”(清)姚燮:《读红楼梦纲领》,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64。
[15] “行商”并非行脚小贩之意,而是专指广州的十三行而言,这些“行商”在广州专作国际贸易,故又称“洋行”。其中有一两个“行商”是由“内务府员中出领其事”,因为与皇帝有关,后来就被称为“皇商”,也就是Hosea B.Morse(1855—1934)在其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一书中所称的The Emperor’s Merchants,[美]马士著,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区宗华译,林树惠校:《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皇商虽只一二人,但在十三行中势力最大,“欧西对华之全部贸易遂操纵于此种‘皇商’一二人手”,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页72。另可参赵冈、陈钟毅:《红楼梦新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页162—163。
[16] 赖惠敏:《天潢贵冑——清皇族的阶层结构与经济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第6章“皇族的经济生活”,页289—290。
[17] 赖惠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8章“铁杆庄稼?清末内务府辛者库人的家户与生计”,页288。
[18] (清)杨懋建:《梦华琐簿》,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4,页364—365。
[19] 详参[日]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北京:中华书局,2004),页95—100。
[20] [美]泰勒·何德兰著,魏长保、黄一九、宣方译:《中国的男孩和女孩》,收入《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页30。
[21] 有关中国儿童的游戏名目,参前注书,页69—85;[英]坎贝尔·布朗士(K.Blanche)著:《童话中国》(The Chinese Children),收入《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页195—199。
[22] 即除了“世袭罔替”的八位铁帽子王之外,清朝一般亲王子孙的世袭爵位都是降一等承袭,由“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国公”一路递降,史载:“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161“皇子世表一”,页4701。另参金寄水、周沙尘:《王府生活实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第1章“概述”,页14。而降到底级时,其收入比起王公差距甚大,可谓天壤之别,参赖惠敏:《天潢贵冑——清皇族的阶层结构与经济生活》,“绪言”,页18,第6章“皇族的经济生活”,页267。清廷对非爱新觉罗氏的异姓功臣所封的八旗世爵,更全部都只能降等承袭,贾府之情况可想而知。
[23] 小说中多次写到贾府中的主仆每到年节时都会裁制新衣,如第四十五回凤姐向李纨提到自己忙于各式各样的家务事,其中即包括“还有年下你们添补的衣服,还没打点给他们做去”,又第五十一回袭人笑道:“太太就只给了这灰鼠的,还有一件银鼠的。说赶年下再给大毛的,还没有得呢。”贾府之情况如此,薛家同理可推。
[24] 语出《朱子辨正》,见(明)王象晋:《广群芳谱》,卷44,页1053。
[25] (明)洪应明:《菜根谭》,“应酬”,页41。
[26] 这些问题的提出,见刘佳林:《诚与真的历史文化脉动》,[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著,刘佳林译:《诚与真:诺顿演讲集,1969—197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代译序,页2—3。
[27] [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著,刘佳林译:《诚与真:诺顿演讲集,1969—1970》,页59。
[28] [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著,刘佳林译:《诚与真:诺顿演讲集,1969—1970》,页7。
[29] 以上一段本诸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第2章,页60—61。
[30] 《晏子春秋》载:“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四部丛刊初编》史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内篇·谏上》,页11。
[31] (明)洪应明:《菜根谭》,“评议”,页50—51。
[32] 千云:《关于薛宝钗的典型分析问题》,《红楼梦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页134。
[33] (宋)朱熹:《训蒙绝句》,束景南辑定:《朱子佚文辑录》,《朱子全书》第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8。
[34] [美]恩格尔哈特著,李学钧、喻琳译,石大璞审校:《生命伦理学和世俗人文主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页40。
[35] 同上书,“序言”,页1。
[36]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台北:里仁书局,1987),《诗辨》,页26。
[37] 见[美]维列克、华伦合著,王梦鸥、许国衡译:《文学论——文学研究方法论》,第9章“文学与社会”,页163。
[38] 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云:“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47,页1346。
[39] 《老子》第四十五章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0] 从时间上来说,比杜甫更早的有孟浩然《送告八从军》的“养拙就闲居”、张九龄《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的“用拙欢在今”,但都只是偶一现踪的个例,整体而言,仍然以杜甫最为重要。
[41] 语出(汉)班固:《离骚序》,(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91),卷25,页611。
[42] (战国)庄子著,(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4册,卷10,页1098—1099。
[43] 见屈守元笺疏:《韩诗外传笺疏》(成都:巴蜀书社,1996),卷3,页337。
[44] (清)姜皋等:《红楼梦图咏》,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5,页497。
[45] [美]M.L.艾德勒著,蔡坤鸿译:《六大观念:真、善、美——我们据以作判断的观念;自由、平等、正义——我们据以行动的观念》,第19章“随自己快乐而行动的自由”,页158。
[46] (明)张岱:《一卷冰雪文序》,《琅嬛文集》卷1,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101。
[47] (清)敦诚:《挽曹雪芹》,《鹪鹩庵杂记》抄本,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1,页2。
[48] 裘新江:《雪为肌骨易销魂——〈红楼梦〉以冰雪喻人的特色》,《语文学刊》1994年第4期,页1—4。
[49] 此外,宋淇指出另外一点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含义,即中国古典诗词中本有以梨花喻雪的传统,梨花与雪乃是二而一的互代关系,因此薛宝钗住梨香院即是顺理成章的安排。宋淇:《红楼识小》,“薛与雪”条,《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北京:中国书店,2000),页357—358。
[50] (清)解庵居士:《石头臆说》,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91。
[51] 筠宇:《“冷香丸”和薛宝钗的病》,《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2辑,页218—220。
[52] (清)解庵居士:《石头臆说》,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92。
[53] 朱淡文:《薛宝钗形象探源》,《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3辑,页2。
[54] 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辑,页98—101。
[55] (清)解庵居士:《石头臆说》,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92。
[56] 其《释诂》《释言》两篇中各解云:痛也、苦也、惨也,都可以是“毒”的同义语而互文说解。(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分见卷2上,页48;卷4上,页119;卷5下,页163。
[57] 宋淇:《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页206—209。
[58] 这种道德暗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李纨身上,她在掣花签时,抽到的是题着“霜晓寒姿”四字的老梅(第六十三回),一身双绾“白梅”与“寒霜”这两个品项,即此便足以透露其中消息。
[59] (明)李时珍:《新编增订本草纲目》(台北:隆泉书局,1990),卷5,页232。
[60] 《本草纲目》载其主治“解酒热、伤寒鼻塞、酒后诸热、面赤者”,同前注。而筠宇亦认为:此丸药含有一定的医理,其药材性质整体可以归于“甘寒芳香、清热解毒、润肺化痰”的范围内,与此处所论甚合,见筠宇:《“冷香丸”和薛宝钗的病》,《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2辑,页218—220。
[61] 《左传·哀公七年》载:“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高雄:复文出版社,1991),页1641。
[62] 参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页254—276。
[63] 南宋陆游《村居书喜》云:“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小说中错引一字为“花气袭人知昼暖”。(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卷50,页3002。
[64] (清)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92。
[65] (明)王守仁:《山东乡试录》,《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卷22,页842。
[66] (宋)周敦颐:《通书》,第20章,(宋)周敦颐、张载撰,(明)徐必达编:《周张全书》(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卷2,页37。
[67] 详参欧丽娟:《论〈红楼梦〉的“佳人观”——对“才子佳人叙事”之超越及其意义》,《文与哲》第24期(2014年6月),页113—152。
[68] 何其芳:《论〈红楼梦〉》,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何其芳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133。
[69] 张爱玲:《四详红楼梦》,《红楼梦魇》,页228。
[70] 千云:《关于薛宝钗的典型分析问题》,《红楼梦研究论文集》,页137—138。
[71] 参余英时:《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6),页122—125。
[72] 至于林黛玉具备了处理现实世务的能力,此一论点详参欧丽娟:《林黛玉立体论——“变/正”、“我/群”的性格转化》,《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页228—229。
[73] 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页109。
[74] 吕启祥:《冷香寒彻骨,雪里埋金簪》,《红楼梦会心录》,页226。
[75] 有关贾府中流动与互动的讯息建构方式,详参欧丽娟:《〈红楼梦〉中的“灯”:袭人“告密说”析论》,《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2期(2005年5月),页260—265。
[76] 以王夫人的性格特质与处事作风而言,能引起她霹雳处置的事务,乃必须具备即时性与情色性这两项因素,即时性使她立即处断而不会忘诸脑后,至于情色性则使她过度反应与严厉处分,此点证诸抄拣大观园一事亦若合符契。详参欧丽娟:《母性·母权·母神——〈红楼梦〉中的王夫人新论》,《台大中文学报》第29期(2008年12月),页317—360。
[77] 此点详参欧丽娟:《大观红楼(母神卷)》(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第5章“王夫人:给予‘第二次出生’的双重母亲”,页321—326。
[78] 吕启祥:《形象的丰满与批评的贫困——关于薛宝钗这一典型及其评论》,《红楼梦研究集刊》第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页32。
[79] 王乃骥:《漫说出家——从家化社会特有的名词谈到金红结局》,《金瓶梅与红楼梦》(台北:里仁书局,2001),页193—194、197。
[80] 因此,第六十七回莺儿送完礼物回报宝钗时,提到看见凤姐一脸的怒气,还叫了平儿去,不知说了些什么,倒像有什么大事似的,宝钗听了,也自己纳闷,想不出凤姐是为什么有气,便道:“各人家有各人的事,咱们那里管得。你去倒茶去罢。”
[81] (清)王希廉:《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评,参冯其庸纂校订定,陈其欣助纂:《八家评批红楼梦》,上册,卷3,页662。
[82] (明)华淑辑:《明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卷6,页114。
[83] (清)张潮著,王名称校:《幽梦影》(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0),页13。
[84] (印度)泰戈尔著,陈琳秀译:《漂鸟集》(Stray Birds)(台北:崇文馆,2005),第197则,页139。
[85] 陈蜕:《忆梦楼石头记泛论》,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281。
[86] 详参欧丽娟:《论〈红楼梦〉中“情理兼备”而“两尽其道”之“痴理”观》,《台大中文学报》第35期(2011年12月),页157—203。
[87] 参刘兰英、孙全洲主编,张志公校定:《语法与修辞》(台北: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1990),页225。
[88] 参刘兰英、孙全洲主编,张志公校定:《语法与修辞》,页225—226。
[89] 此一句型的解说,参董治国编著:《古代汉语句型大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页509。
[90]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3章“复句三分系统勾描”,页46。
[91]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第11章“让步句式审查”,页468。
[92] (清)张潮著,王名称校:《幽梦影》,页46。
[93] (宋)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河南程氏文集》卷2,《二程集》(台北:汉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页460。
[94] (战国)庄子著,(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1册,卷2“德充符”,页221。
[95]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下册,页567。
[96] (清)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之十八,《绿烟琐窗集》抄本,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1,页12。
[97]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5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3册,页502。
[9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4篇“清之人情小说”,《鲁迅全集》第9卷,页239。
[99] 详参欧丽娟:《诗论红楼梦》,第6章“《红楼梦》之诗艺”第2节“‘翻案’——绝处逢生的策略”,页307—310。
[100] 诸如邓小军:《薛宝钗〈柳絮词〉出处》,《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1辑,页138;林方直:《借来诗境入传奇》,周策纵编:《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页259—260。侯蒙故事出自《夷坚志》:“侯元功蒙,密州人,自少游场屋,年三十有一,始得乡贡。人以其年长貌寝,不之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上,引线放之。蒙见而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曰:‘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蒙一举即登第,年五十余,遂为执政。”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台北:长安出版社,1978),“前集”,卷59,页410。
[101] 毕华珠:《〈红楼梦〉中薛宝钗〈柳絮词〉的借鉴》,《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2辑,页220—222。
[102] 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5章“八旗制度与旗人婚姻”,页226。
[103] (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上册,卷8《典礼四》,“选看秀女”,页149。
[104] 本书补注:所谓“凡选宫女,于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十三以上,造册送府,奏交宫殿监督领侍等引见,入选者留宫,余令其父母择配。其留宫之女,至二十五岁遣还择配。”(清)允祹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卷87,《文津阁四库全书》第620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15。
[105] 详参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6章“旗人的世家”,页535—536。
[106] 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第6章“旗人的世家”,页543。
[107] 分别出自(清)爱新觉罗·敦诚:《寄怀曹雪芹霑》《挽曹雪芹》《荇庄过草堂命酒联句,即检案头闻笛集为题,是集乃余追念故人录辑其遗笔而作也》,见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1,页1—3。
[108] 欧丽娟:《诗论红楼梦》,第7章“《红楼梦》使用旧诗之情形与用意”第3节,页363。
[109]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1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页542。
[110] 两联分别出自《登石门最高顶》《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宋诗》卷2,页1166;卷3,页1174。
[111] (清)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冯其庸纂校订定,陈其欣助纂:《八家评批红楼梦》,中册,卷7,页1733。
[112] (清)郑燮:《竹石》,卞孝萱、卞岐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卷11,页357。
[113] (清)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50。
[114] 蔡元培著,华云点校:《石头记索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页6。
[115] (清)张潮著,王名称校:《幽梦影》,页11—12。
[116] 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上、下)》,《文学季刊》创刊号、第2期,页194—215、303—323。
[117] [法]圣·埃克苏佩里著,苏白宇译:《风沙星辰》(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页34。
[118] (清)诸联:《红楼评梦》,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卷3,页118。
[119]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卷61“伯夷叔齐列传”,页2124—2125。
[120] (宋)苏轼:《定风波》,《东坡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卷上,页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