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丹 子
佚 名
燕太子丹
[1] 质于秦,秦王 [2]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 [3] ,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 [4] ,欲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深怨于秦,求欲复之 [5] 。奉养勇士,无所不至。
丹与其傅 [6] 麴武书,曰:“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 [7] ,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 [8] 。今秦王反戾 [9] 无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 [10] 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 [11] ,以奉养之,重币甘辞 [12] 以市于秦。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 [13] ,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遗书,愿熟思之。”麴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 [14] 。今太子欲灭悁悁 [15] 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麋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 [16] 。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臣愿合纵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今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虑之。”太子得书,不说,召麴武而问之。武曰:“臣以为太子行臣言,则易水之北,永无秦忧,四邻诸侯必有求我者矣。”太子曰:“此引日缦缦 [17] ,心不能须也!”麴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太子睡卧不听。麴武曰:“臣不能为太子计。臣所知田光 [18] ,其人深中有谋。愿令见太子。”太子曰:“敬诺!”
田光见太子,太子侧阶而迎,迎而再拜。坐定,太子丹曰:“傅不以蛮域而丹不肖,乃使先生来降弊邑。今燕国僻在北陲,比于蛮域,而先生不羞之。丹得侍左右,睹见玉颜,斯乃上世神灵保祐燕国,令先生设降辱焉。”田光曰:“结发 [19] 立身,以至于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太子将何以教之?”太子膝行而前,涕泪横流曰:“丹尝质于秦,秦遇丹无礼,日夜焦心,思欲复之。论众则秦多,计强则燕弱。欲曰合从,心复不能。常食不识位,寝不安席。纵令燕秦同日而亡,则为死灰复燃,白骨更生。愿先生图之。”田光曰:“此国事也,请得思之。”于是舍光上馆 [20] 。太子三时 [21] 进食,存问不绝。
如是三月。太子怪其无说,就光辟左右,问曰:“先生既垂哀恤,许惠嘉谋。侧身倾听,三月于斯,先生岂有意欤?”田光曰:“微太子言,固将竭之 [22] 。臣闻骐骥之少,力轻千里,及其罢朽,不能取道。太子闻臣时已老矣。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欲奋筋力,则臣不能。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欲立大功。尝家于卫,脱贤大夫之急十有余人,其余庸庸不可称。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太子下席再拜曰:“若因先生之灵,得交于荆君,则燕国社稷长不为灭。唯先生成之。”田光遂行。太子自送,执光手曰:“此国事,愿勿泄之!”光笑曰:“诺。”遂见荆轲,曰:“光不自度不肖,达足下于太子。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倾心于足下,愿足下勿疑焉。”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诺不违。”田光谓荆轲曰:“盖闻士不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光所羞也。”向轲吞舌 [23] 而死。轲遂之燕。
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 [24] ,轲援绥不让 [25] 。至,坐定,宾客满坐,轲言曰:“田光褒扬太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高行厉天 [26] ,美声盈耳。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今太子礼之以故旧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己也。”太子曰:“田先生今无恙乎?”轲曰:“光临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以丈夫而不见信,向轲吞舌而死矣。”太子惊愕失色,歔欷饮泪曰:“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今先生自杀,亦令丹自弃于世矣!”茫然良久,不怡民氏日 [27] 。
太子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夏扶前曰:“闻士无乡曲之誉,则未可与论行;马无服舆之伎 [28] ,则未可与决良。今荆君远至,将何以教太子?”欲微感之。轲曰:“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曲;马有千里之相者,何必出于服舆。昔吕望 [29] 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师。骐骥之在盐车,驽之下也;及遇伯乐 [30] ,则有千里之功。如此在乡曲而后发善,服舆而后别良哉!”夏扶问荆轲:“何以教太子?”轲曰:“将令燕继召公 [31] 之迹,追甘棠之化;高欲令四三王 [32] ,下欲令六五霸 [33] 。于君何如也?”坐皆称善。竟酒,无能屈。太子甚喜,自以得轲,永无秦忧。
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令人奉盘金。轲用抵 [34] ,抵尽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但臂痛耳。”后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暨樊将军 [35] 得罪于秦,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槃奉之。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
后日,轲从容曰:“轲侍太子,三年于斯矣,而太子遇轲甚厚,黄金投龟,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槃。凡庸人当之,犹尚乐出尺寸之长,当犬马之用 [36] 。今轲常侍太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太子幸教之!”太子敛袂,正色而言曰:“丹尝游秦,秦遇丹不道,丹耻与之俱生。今荆君不以丹不肖,降辱小国。今丹以社稷干 [37] 长者,不知所谓。”轲曰:“今天下强国莫强于秦。今太子力不能威诸侯,诸侯未肯为太子用也。太子率燕国之众而当之,犹使羊将狼,使狼追虎耳。”太子曰:“丹之忧计久,不知安出?”轲曰:“樊於期得罪于秦,秦求之急。又督亢 [38] 之地,秦所贪也。今得樊於期首、督亢地图,则事可成也。”太子曰:“若事可成,举燕国而献之,丹甘心焉。樊将军以穷归我,而丹卖之,心不忍也。”轲默然不应。
居五月,太子恐轲悔,见轲曰:“今秦已破赵国,兵临燕,事已迫急,虽欲足下计,安施之?今欲先遣武阳,何如?”轲怒曰:“何太子所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轲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于是轲潜见樊於期曰:“闻将军得罪于秦,父母妻子皆见焚烧,求将军邑万户、金千斤。轲为将军痛之。今有一言,除将军之辱,解燕国之耻,将军岂有意乎?”於期曰:“常念之,日夜饮泪,不知所出。荆君幸教,愿闻命矣!”轲曰:“今愿得将军之首,与燕督亢地图进之,秦王必喜。喜必见轲,轲因左手把其袖,右手揕 [39] 其胸,数以负燕之罪,责以将军之仇。而燕国见陵 [40] 雪,将军积忿之怒除矣。”於期起,扼腕执刀曰:“是於期日夜所欲,而今闻命矣!”于是自刭,头坠背后,两目不瞑。太子闻之,自驾驰往,伏於期尸而哭,悲不自胜。良久,无奈何,遂函盛於期首与燕督亢地图以献秦,武阳为副。
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车,终已不顾也。二子行过,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
二子行过阳翟 [41] ,轲买肉,争轻重,屠者辱之,武阳欲击,轲止之。西入秦,至咸阳,因中庶子蒙白曰 [42] :“燕太子丹畏大王之威,今奉樊於期首与督亢地图,愿为北蕃臣妾。”秦王喜。百官陪位,陛戟 [43] 数百,见燕使者。轲奉於期首,武阳奉地图。钟鼓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 [44] ,面如死灰色。秦王怪之。轲顾武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见天子。愿陛下少假借 [45] 之,使得毕事于前。”秦王曰:“轲起,督亢图进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於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海内报仇。今燕王母病,与轲促期 [46] ,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 [47] 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 [48] ,可负而拔。”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轲拔匕首擿之,决秦王,刃入铜柱,火出。秦王还断轲两手。轲因倚柱而笑,箕踞 [49] 而骂,曰:“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
本篇以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传说为基础,叙述了燕太子丹质秦受辱,历经艰辛返回燕国后处心积虑,物色刺客复仇的故事;描写了太子丹对刺客荆轲的礼遇之深和荆轲行刺未果、功亏一篑的结局,从而歌颂了荆轲等侠客愿为知己者死的献身精神,表现了太子丹礼贤下士、急于复仇的性格特征。
本篇的审美艺术风格是突出了悲壮之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安排了三个层次,逐渐地把悲壮气氛所产生的美感推向高潮。首先,作者以太子丹的不幸遭遇作为整个故事悲剧的基础。小说详细交代了太子丹在秦国为人质时所受到的屈辱和回国途中受到秦王的一系列迫害。这些以强凌弱的残暴行为引起人们在道义上的愤慨和对被迫害者的同情。接着,作者又围绕太子丹物色复仇人选和荆轲出征,一连写出几位为正义而主动捐躯的英雄人物。田光为避嫌吞舌而死,樊於期自刎,以自己的头颅作为荆轲进见秦王的礼物,夏扶则于车前刎颈为荆轲送行。这些侠肝义胆的英雄壮举具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冲击作用,也把故事的悲壮气氛推向一个较高的峰峦。然后,作者以排山倒海之势,尽情宣泄了荆轲出征和行刺失败的悲壮气势。荆轲出征是千古传颂的悲壮图画。在小说里,作者以深情的笔墨,再现了这感人肺腑的历史画面。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仅把人们带到一个萧瑟冷风、生离死别的悲壮氛围中,也使读者对这位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英雄肃然起敬,倘佯于崇高的美感陶冶中。接下去,人们还没有从崇高的美感中拔出,就立即被接踵而至的行刺场面的紧张气氛所吸引。从咸阳宫中敌视的百官,林立的陛戟,写到秦武阳的惊惶失措。在即将大功告成之时,却又形势突转,功亏一篑。最后,作者将一幅断掉双手、倚柱笑骂的英雄形象,定格于读者的激情翻滚的情绪和无限可能的想象中,进而把故事的悲壮气氛渲染到极致。形成这种美学风格的基础,是小说中一系列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诸如情节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人物性格的栩栩如生,篇幅的宏大,构思的缜密,等等。在小说发展的初期,这么多艺术上的成就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所以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把它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宁稼雨)
《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杂家代表著作。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三千编成。二十六卷。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亦取墨、法、名、农、阴阳等诸家学说,总结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之成果,为秦统一天下服务。书中保存有许多古代失传的思想史资料。全书体例一致,结构完整,常以议论发端,再以事实及比喻为例证,最后回复立论。语言简洁、生动、形象,说理极富逻辑性。有《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流传至今。注释本有东汉高诱注,以及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
注 释
[1].燕太子丹:战国末年燕王喜之子,名丹。生幼时曾与秦公子嬴政同在赵国充当人质。嬴政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充当人质,后逃归燕国。
[2].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3].③乌白头、马生角:乌鸦头白,马生出角来。以不可能发生的事刁难太子丹。
[4].④机发之桥:设有使人陷落的机关的桥。
[5].⑤复之:报复秦国。
[6].傅:师傅、老师。
[7].刎喉不顾:刀放在脖子上而若无其事。据鼎不避:面对鼎烹之刑而不退避。
[8].“斯岂乐死”句:他们难道喜欢死而不喜欢活吗?是他们心中有其坚定的操守啊。
[9].反戾:乖戾,反常。
[10].旷年:旷日持久。
[11].破国空藏:用尽国库的所有财物。藏:府库。
[12].重币甘辞:丰厚的礼物,甜蜜的言辞。
[13].易水之北:泛指燕地。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当时在燕国境南。
[14].“臣闻快于意者”句:只求一时痛快就会有碍以后的行动,单求适合心意就会有伤性情。
[15].悁悁(狔狌ā狀狔狌ā狀):忧闷的样子。
[16].“故发无失举”二句:二句意同,大意谓做事要有成功的把握,以免事后后悔。
[17].引日缦缦:时间拖得很长。
[18].田光:燕国侠士。
[19].结发:古代男子从成年开始束发,因谓童年或年轻时为结发。
[20].舍光上馆:把田光安排在高级宾馆住下。
[21].三时:指早、中、晚三时。
[22].微太子言,固将竭之:即使太子不说,我本来也要将看法全部陈述出来。微:即使。竭:尽。
[23].吞舌:咬掉舌头吞下。
[24].自御虚左:自己驾车,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人乘车以左为尊。
[25].援绥不让:攀绳上车毫不谦让。绥:上车攀登用的绳。
[26].高行厉天:品行像天一样高。厉:通“戾”,达到的意思。
[27].民氏日:疑为“昏昏”之误。
[28].服舆之伎:驾车的本领。
[29].吕望:即姜子牙,吕为氏。曾在朝歌屠牛,渭水之滨钓鱼,及遇周文王,方请为太师,号“太公望”。
[30].伯乐: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善于相马。当时骐骥被作为驽马去拉盐车,被伯乐发现,痛哭惋惜,待为良驹。事见《战国策•楚策》。
[31].召(狊犺à狅)公:姬奭(狊犺ì),周武王弟,助武王灭殷,封于燕,巡视南国传布文王之政,常理讼就宿于甘棠树下。后人怀其德政,爱及甘棠。事见《诗经•召南•甘棠》。
[32].四三王:与三王并列而为四。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33].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六五霸是说合于五霸而成为六霸。
[34].抵:投掷,即以黄金掷龟。
[35].樊将军:即下文樊於期。战国末人。秦将。因得罪秦王政而亡命燕国。
[36].“凡庸人”句:这句是说就是庸人得到这样的礼遇,也愿意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效犬马之劳。
[37].干:拜托、请求。
[38].督亢:古地名。燕国拒马河流域的肥沃平原,包括今河北省涿县、定兴、新城、固安等县地。
[39].揕(狕犺è狀):击刺。
[40].见陵:受到欺凌。按“见陵”二字后似脱“之耻”二字。
[41].阳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禹县。
[42].“因中庶子”句:这句是说,通过中庶子蒙嘉的引荐对秦王说。中庶子,官名。蒙,蒙嘉,秦王宠臣。
[43].陛戟:指持戟侍立在殿阶两旁的宫廷卫士。
[44].相过:移动。
[45].假借:通融、宽大。
[46].促期:订下急迫的期限。
[47].掣:牵拉。
[48].鹿卢之剑:剑柄端作辘轳形的一种长剑。
[49].箕踞:坐时把两腿叉开,形似簸箕,表示轻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