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鸿
皇甫谧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遭世乱,受业太学
[1] ,博览不为章句 [2] 。学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梁乃寻访烧者,问其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为少,鸿又以身居作,执勤不懈。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 [3] ,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执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丑,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下请,鸿曰:“吾欲裘褐 [4] 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 [5] 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求鸿不得,乃易姓远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居皋伯通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门著书十余篇。疾,且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旁。
本篇选自《高士传》。
梁鸿为东汉著名的隐士诗人,《后汉书》有传。在这篇简短的文字中,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生动地刻画了梁鸿的操守和学识。前半部分写梁鸿的操守。作者选取两件事来写,一是在上林苑放猪,遗火烧毁别人宅舍,他不仅照常赔偿,而且亲自为人打工作为补偿。另一件事是娶妻孟光,重德轻色,传为佳话。后半段写梁鸿的学识,一是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一是过京师洛阳作《五噫之歌》。
关于梁鸿的事迹,可写的一定很多,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截取典型事例加以刻画。这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与《后汉书》的记载相比较,这篇文字显然短了许多,但是,梁鸿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而且,作者对于史书也作了必要的改动,比如《五噫之歌》,史书记载全文,而且说汉章帝对于这首诗很不满意。梁鸿因此才改名换姓,隐居齐鲁间。而这里仅用“肃宗求鸿不得,乃易姓远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数语将这段史实掩盖起来,这是本篇作品不及史书的地方。这首《五噫之歌》为什么会使汉章帝大为不满呢,我们不妨读一读这篇作品: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这是作者路过洛阳时所作。北芒(又作“北邙”)在洛阳城北,又称芒山或北山。头一句写作者登高望远,见到帝王过着奢侈的生活,嗟叹人民无穷无尽的劳苦,于是写下这首诗加以抨击。全诗感叹全在五个“噫”字中。
读了这首诗,我们就会知道,梁鸿绝非过去作家笔下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个完全的隐士,而是对于国事家事非常关心的一个志士。正是因为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才会愤而遗世独立;正因为没有完全忘却现实,他才会创作出像《五噫之歌》这样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皇甫谧将其收入《高士传》中是非常合适的,他是高士,而非简单意义上的“隐士”。
(刘跃进)
注 释
[1].太学:古代校名,即国学。
[2].章句:分析古书的章节和句读。
[3].恒人:常人,普通人。
[4].裘褐:粗陋的衣服。
[5].四皓:汉初商山四个隐士,须眉皆白,故称四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