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股市:國企的提款機,貨幣的洩洪口

  下载全书

1949年中共建政以後,國民政府時期的股市被當作「資本主義社會的賭場」被取締。現在的中國股市於1990年創辦,以上海證交所與深圳證交所作為兩大中心,目前總市值在世界各大證券市場中位居世界第二。但這個股市幾乎從誕生之日開始就不是一個正常的投資之地,而是一個在中國政府的政策引導下、以投機為唯一目標的賭博場所。無論從政府開辦證交所的目標還是從實際效果來論,說中國股市是一臺由政府操控的財富榨取機,非常形象。

1、股市是國有企業的提款機

股市是國有企業的提款機。1990年代朱鎔基總理主政時期就定下了「股票市場要為國有企業脫困服務」的基調。簡言之,當時中國政府將股票市場作為搞活國有企業,甚至實現國有企業「3年脫貧解困」目標的工具,把一批經營不善,甚至難以為繼的國有企業推上股票市場。因此,在政府主導下,股份制改造、發行股票上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國有企業的專利,非國有企業很難有機會上市融資。在政府政策鼓勵下,國有企業將股票市場作為圈錢渠道,母公司又將上市的子公司當成「提款機」。據研究者稱,中國股市的市場規模「十年走完國外一百年歷程」。

親身經歷過那段時期的陳東升回憶說:「朱鎔基還做了一個大事,所有企業的都去上市。……當年的資本市場改革很清楚,……一個省份一個億的指標,都想上,搞5家、6家。中國今天的資本市場怎麼來的?最初資本市場是為國企圈錢、解困,今天還是這樣一個東西,為什麼資本市場搞不好呢?今天還是這樣,新華國有,總理一批就上市,這是一個事實存在的。」[48]

以後的國企改革基本沿著這個套路進行。2015年6月12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表調查報導,再次詳細揭露了中國股市成為國企提款機這一事實。該文稱,自從國務院推動兩家高鐵公司(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合併、造就了一波財富盛宴之後,國企改革就成了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炒作主題之一,不少國企大股東乘著市場的國企改革炒作浪潮紛紛套現,這背後或許是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減少而「缺錢」。這些效益不佳的大股東大量減持,不少散戶卻紛紛接盤。[49]

由於實行了對外開放,中國股市這一提款機功能,有時也被外資加以利用。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當年曾想在華爾街大展宏圖,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 offerings,IPO)上市圈錢,為此誠邀新加坡的淡馬錫(Temasek)、瑞銀(UBS)、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等多家外國銀行及李嘉誠基金會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將自己包裝成符合美國口味的「現代金融機構」。後來因當時的美國證監會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防範甚嚴,中資銀行不得不改在香港及大陸上市。[20]這些外資銀行因為與中國銀行業同進退,享有中國政府提供的種種便利,在中港兩地股市賺個盤滿缽滿,據說年賺萬億;[51]到了三年「鎖定期」一過,它們就將手中股票出手。[52]中國有人對此很氣憤,認為當年讓這些外資銀行賤價買進國有銀行的股票,如今卻讓它們在中國股市上提款走人,實在太便宜這些外國銀行了,因此提出,要追查當年中國金融行業賤賣國有資產之罪。只是氣憤歸氣憤,這一追查行動在法律層面上得不到支持,未能成行。

這一特點至今未改。2016年9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核心內容是,為中國592個貧困縣的IPO開放「綠色通道」(快速審批),讓貧困地區政府能夠上市圈錢,解決他們的財政困難。[53]2016年10月推出的「債轉股」,也是讓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接手銀行的壞帳,然後再將國企欠銀行的債務轉化為股權,最後目標還是上市去坑中小股民。為什麼要經過國有AMC?原因是中國人民幣要國際化,必須遵循法律,中國《銀行法》規定「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另外,《巴塞爾協議》制訂的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規定,銀行被動持有企業股權,兩年內風險權重為400%,兩年後上升為1250%,而正常貸款的風險權重僅為100%。按照這個規定,銀行若持有企業股權,會在評級時受到不利影響。

2、股市是國企高管財富變現的洗錢機

中國國企的重要改革之一是「經理人持股」(Management Buyout,簡稱MBO,亦稱管理層收購),即把國企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變相送給高管們。對於這一改革,外界一直認為,這是國企高管層憑藉職權瓜分國有資產,新華網亦曾在推動「經理人持股」之時發表文章表示質疑,認為國企高管利用「改革」直接切「蛋糕」(指獲取股份)分給自己,而不是在盈利後作為酬勞分「蛋糕」,有自肥之嫌。[54]在國企任高管的紅色家族後裔,如國務院前總理李鵬的女兒李小琳等,就是這項改革的最大獲利者之一。

質疑歸質疑,國企經理人持股並拿特別高的薪酬的「改革成果」,卻一直延續下來。習近平的反腐終於讓國企管理層的好日子到頭了。從2014年開始,中國當局反覆強調黨對國企的終極領導權,並於11月成立了「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由於十八大以後的反腐中不少國企高管落馬,國企高管們擔心以往那種「空手套白狼」的經理人持股會被劃入「腐敗行為」之列,於是紛紛將自己持有的國企股票在股市上套現。據統計資料,截至2014年10月17日,中國上市公司高管大幅度減持股票,套現474.31億元。[55]2015年上半年國企高管又減持套現達5000億元,創史上最大規模減持潮,[56]這正是2015年股災的成因之一。

3、股市是吞食股民財富的「老虎機」

從1992年至今,中國股市已經歷了十餘輪大漲跌。從中國股民炒股的歷史來看,虧者多,贏者少。但是,希望賭博致富的大有人在,通過股市輕鬆賺錢的願望支撐著他們屢敗屢戰,直至無法再戰。

以下選取2008年以來中國股民在三個年份中的集體成績單:

2008年的A股市場以超過70%的巨大跌幅載入中國股市史。《上海證券報》聯合證券之星做了一次「2008年股民生存現狀大調查」,全國共有25110位投資者參加了該項調查,結果是:逾九成股民虧損,其中在股市中虧損幅度超過70%的,占比多達60%;截至調查時止,仍有盈利的股民僅占6%。[57]2011年的調查則顯示,80%的股民虧錢,不到10%的股民賺錢,約10%的股民不賺不虧。[58]

2013年中國股市被稱為「亞洲表現最差股市」。新浪網於2014年1月做了一項調查,這篇〈2013年中國股市投資者大面積虧損〉的報導披露,2013年虧損者占比約65%,其中,26.3%的人虧損了20%—50%,7.5%的人虧損高達80%以上;因為炒股,有32.2%的人生活水平明顯下降,9%的人生活面臨困難。[59]2015年情況更糟,全年股市蒸發市值25萬億人民幣,每位股民平均損失高達24萬元。

如果將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做一比較,會發現有幾個本質差別,即:

  1. 中國股市只有投機者,沒有中長期投資者。股民們並不在意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只在意這支股票是否被機構資金或者炒作者拉抬;許多股票的股價完全脫離企業經營業績、財務狀況,而是隨機構炒作者與操盤者的炒作行為漲跌。西方國家的股市如美國股市,是短期投機者與中長期投資者都有,企業經營狀況與盈利能力才是股價的基礎。

  2. 中國政府是股市操盤手,它用各種政策與手法調節股市漲跌。而美國政府只作為股市的看守者,用成熟的法規規範、管理股市,絕無中國政府的類似作為。

  3. 眾多股民進入股市,並不意味著中國股市是多數人參與的利益分享之地。所謂中國股市融資成本低,實際上是參與者重在投機獲利,不看重企業的盈利能力及股票分紅。全世界只有中國股市才讓絕大多數投資者血本無歸。

筆者早就指出:中國股市是國企的提款機,也是國企高管等既得利益者將巧取豪奪來的不義之財變現的洗錢機,又是利益相關者依靠政策、內幕消息與位置優勢斂錢的財富榨取機。所有這些特點,完全符合「攫取型經濟」那種剝奪多數人的利益為政府及少數人服務之特點。

中國經濟的龐氏增長,體現了典型的「攫取型經濟」的特點,這些特點正好驗證了制度經濟學一個著名論斷,即制度在經濟發展中起巨大作用,決定一國貧窮還是富裕。美國新制度經濟學家達榮.阿西莫格羅(Daron Acemoğlu)和詹姆斯.魯賓森(James Robinson)曾合著《權力、繁榮與貧窮的根源:為什麼國家會失敗?》,書中提出了解釋國家繁榮與貧窮根源的兩個重要概念,即「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 stitutions)和「攫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 stitutions,也譯成「榨取型制度」)。包容性制度指一種多數人參與、利益分享,因而人們具有勞動與創造積極性的多元制度;攫取性制度指權力和財富高度集中,被少數人壟斷,整個國家制度建立在剝奪多數人而為極少數人服務的基礎上,大多數人沒有勞動和創造的積極性。根據該書作者的大量研究,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凡是選擇了前者的,都實現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而選擇後者的則相反。[60]

[1] 周其仁,〈中國2.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每一分都對應著央行負債〉,《經濟觀察報》,2010年5月7日,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acro/20100507/2159868.shtml.⤴

[2] 〈日本經濟界訪華團要求中方改善經營環境〉,日經中文網,2016年9月23日,http://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21596-20160923.html.⤴

[3] 〈2012年中國新增貨幣供應量占全球近半〉,21世紀網,2013年1月28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128/153914425282.shtml.⤴

[4] 〈外匯局:外匯儲備占央行總資產超80% 帶來較大風險〉,搜狐財經,2014年6月12日,http://business.sohu.com/20140612/n400767717.shtml.⤴

[5] 〈2015年發行各類債券達22.3萬億元 同比增長87.5%〉,中國新聞網,2016年1月25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1-25/7731985.shtml.⤴

[6] 〈中央財政預算報表公布:政府負債率約40%〉,《21世紀經濟報導》,2016年3月31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3-31/doc-ifxqtiwa5366093.shtml.⤴

[7] 〈發改委:地方債上報數連實際一半都沒有〉,《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12月15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1215/111721078104.shtml.⤴

[8] 何帆,〈中國債務的風險到底有多高?財政部發改委官員在內部研討會上是這麼說的〉,和訊網,2016年8月3日,http://opinion.hexun.com/2016-08-03/185301985.html.⤴

[9] Richard Dobbs, Susan Lund, Jonathan Woetzel, and Mina Mutafchieva, “Debt and (not much) Deleveraging,”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Feb. 2015, http://www.mckinsey.com/global-themes/employment-and-growth/debt-and-not-much-deleveraging.⤴

[10]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11] Jim Edwards, “China is Carrying $1 Trillion in Bad Debt and Unless this Vicious Cycle is Broken, Financial Crisis or at Least a Sharp Slowdown is an Inevitable Ultimate Outcome,” Business Insider, May 1, 2016,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china-1-trillion-in-bad-debt-2016-5?r=UK&IR=T.⤴

[12] Keith Bradsher,〈穆迪下調中國信用評級,28年來第一次〉,《紐約時報》,2017年5月25日,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170525/moodys-downgrades-china-economy-debt/.⤴

[13] 劉麗,〈14部門「穿透式」監管非法集資〉,《經濟參考報》,2017年4月26日,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7-04/26/content_31060.htm⤴

[14] 〈上海發布金融檢察白皮書:涉案人數上升,新型犯罪高發〉,中國新聞網,2017年6月28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6-28/8263631.shtml.⤴

[15] 〈北京非法集資案件井噴式增長 研究建議區別對待〉,財新網,2017年7月29日,http://china.caixin.com/2017-07-29/101123896.html.⤴

[16] 〈山東公安廳副廳長:非法集資返還比例基本在一到三成〉,鳳凰財經,2016年7月18日,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718/14610206_0.shtml.⤴

[17] 〈涉案金額屢屢破億 能追回的九牛一毛──非法集資案追款善後問題調查〉,半月談網,2017年4月19日,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7419/225276.shtml.⤴

[18] 〈2015年我國群體性事件研究報告〉,壹讀網,2016年3月17日,https://read01.com/QA4O46.html https://read01.com/QA4O46.html;非新聞,《2015年中國群體事件統計》,https://newsworthknowingcn.blogspot.jp/2016/01/2015.html.⤴

[19] 〈陸金所董事長認為多數中國網貸平臺會破產〉,騰訊財經,2015年4月16日,http://finance.qq.com/a/20150416/013719.htm.⤴

[20] 〈穆迪:中國影子銀行達64.5萬億 受流動性收緊影響明顯〉,財新網,2017年5月8日,http://finance.caixin.com/2017-05-08/101087589.html.⤴

[21] 張濤,〈中國央行已做好降準的準備〉,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3年1月24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636?full=y.⤴

[22] 〈股災周年祭:A股市值蒸發25萬億人均24萬〉,新浪財經,2016年6月11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6-06-11/doc-ifxszfak3535841.shtml?cre=financepagepc&mod=f&loc=2&r=9&doct=0&rfunc=100.⤴

[23] 〈全國七億平米住宅待售,任志強稱有些庫存只能炸掉〉,中國經濟網,2016年1月20日,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6-01/8412822.html.⤴

[24] 〈房地產真實庫存98億平 完全消化需十年〉,《21世紀經濟報導》2015年12月3日,http://news.shangyu.fang.com/2015-12-03/18438819.html.⤴

[25] 楊仕省,〈去不掉的樓市庫存:前八個月僅減少了4%〉,華夏時報網,2016年10月14日,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61393.html.⤴

[26] 劉志峰,〈中國告別住房嚴重短缺時代〉,中國網,2002年2月19日,http://www.china.com.cn/baodao/china/htm/2002/2002-19/19-2.html.⤴

[27]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精選》,http://money.sohu.com/upload/chinajrdcbg0510.pdf.⤴

[28] 曉路,〈美國人住房擁有率下降〉,霧谷飛鴻,2014年11月24日,http://blogs.america.gov/mgck/2014/11/24/homeownership/.⤴

[29] 趙婀娜,〈報告稱中國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財產〉,人民網,2014年7月25日,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4/0725/c1008-25345140.html.⤴

[30] 卿瀅,〈倫敦市長出手,欲調查房產海外買家〉,財新網,2016年10月1日,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6-10-01/100993886.html;葉毓蔚,〈加拿大該不該對海外買房客收稅〉,新浪財經,2016年8月1日,http://finance.sina.com.cn/zl/international/2016-08-01/zl-ifxunyya2926250.shtml.⤴

[31] 〈高房價拉動了GDP,房地產行業還能繁榮多久?〉,網易數讀,2016年8月16日,http://data.163.com/16/0816/02/BUIB2VFU00014MTN.html.⤴

[32] 維基百科,〈各國房價收入比列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6%88%BF%E4%BB%B7%E6%94%B6%E5%85%A5%E6%AF%94%E5%88%97%E8%A1%A8.⤴

[33] 〈中國城市房屋租售比前20大城市排名出爐〉,《中國房地產報》,2016年5月21日,http://www.gzhphb.com/article/19/197896.html.⤴

[34] 〈房地產業占到GDP的6.6%,成中國經濟命脈〉,網易,2009年11月29日,http://news.163.com/09/1129/18/5PABA2380001124J.html.⤴

[35] 〈房地產投資占GDP比例畸高,中國房地產泡沫遠超次貸危機〉,前瞻網,2014年5月4日, http://www.qianzhan.com/indynews/detail/258/140504-7adae8c1.html.⤴

[36] 〈中國家庭資產房產占六成,樓市困局如何解?〉,鳳凰新聞,2016年8月10日,http://share.iclient.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111953600.⤴

[37] 〈全國賣地17年收入超27萬億 資金去向鮮有公開〉,搜狐財經,http://business.sohu.com/20160216/n437482190.shtml.⤴

[38] 任澤平,〈地王之謎:還得從土地財政的視角來理解〉,《華爾街見聞》,2016年8月24日,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9401.⤴

[39] 李苑,〈「滾燙」的土地財政〉,《華爾街見聞》,2016年9月21日,http://wallstreetcn.com/node/263869.⤴

[40] 楊志錦,〈詳解11萬億新增貸款:居民中長期貸款、企業短期貸款大幅增長〉,《21世紀經濟報導》,2015年12月23日,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12/23/content_28139.html.⤴

[41] 伊蒂斯,〈銀行大幅「輸血」房地產商,金融業恐積蓄風險〉,匯金網,2016年9月7日,http://www.gold678.com/C/20160907/201609071110402302.html.⤴

[42] 〈中國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487億元,高於7月及預期〉,《華爾街日報》2016年9月14日,http://cn.wsj.com/gb/20160914/fin164657.asp.⤴

[43] 林建海、劉菲,〈IMF:中國信貸占GDP比例高於潛在信貸占比25個百分點〉,《經濟參考報》,2016年4月27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4-27/doc-ifxrprek3494919.shtml.⤴

[44] 劉曉翠,〈中國銀行業壞帳究竟有多高?法興的最新測算再度引發關注〉,華爾街見聞, 2016年5月24日,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475.⤴

[45] 吳佳柏,〈朱夏蓮:中國實際壞帳比官方數字高6.8萬億美元〉,英國《金融時報》,2017年8月17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3881.⤴

[46] 〈近9成房產中介遭遇「零成交」 閉店潮倒逼中介行業變革〉,新華網,2017年6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7-06-27/c_1121215539.htm.⤴

[47] 劉煜輝,〈中國資本市場靈魂出竅 有活力的公司不在A股〉,鳳凰財經綜合,2017年6月24日,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624/15482001_0.shtml.⤴

[48] 陳東升,〈朱鎔基開啟了混合所有制 把國企推上市〉,新浪網,2014年8月23日,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40823/153920100385.shtml.⤴

[49] 李雋,〈國企湧動改革潮:股東頻頻套現或因地方政府缺錢〉,新浪財經,2015年6月12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0612/013622411955.shtml.⤴

[50] 宇竟,〈憂思國有銀行改革〉,新浪財經,2006年3月8日,http://finance.sina.com.cn/bank/plyj/20060308/08362399952.shtml.⤴

[51] 〈國有銀行改制,外資年賺萬億〉,新浪財經視點,2007年9月,http://finance.sina.com.cn/blank/bank2007.shtml.⤴

[52] 〈匯豐與上海銀行正式分手,外資銀行紛紛撤資意在套現〉,新華網,2013年12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11/c_118517186.html.⤴

[53] 何清漣,〈誰說本屆中國證監會不聰明?〉,美國之音何清漣博客,2016年9月16日,http://www.voachinese.com/a/heqinglian-blog-20160917/3512944.html.⤴

[54] 〈高管持股難逃「自肥」責難〉,新華網,2006年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2/16/content_4187498.html.⤴

[55] 〈中國高管大逃亡,拋股套現逾二千億〉,香港膠登HK Galden,2014年10月20日,https://m.hkgalden.com/view/200239.⤴

[56] 陳麗婷、李君行,〈今年高管減持套現已達五千億,創史上最大規模減持潮〉,新浪財經,2015年6月28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zldx/20150628/002522534765.shtml.⤴

[57] 〈股民生存現狀調查〉,《上海證券報》,2008年12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08-12/29/content_10572931.htm.⤴

[58] 〈逾八成股民虧錢,明年投資更謹慎〉,新浪財經,2011年12月21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data/20111221/111811033151.shtml.⤴

[59] 〈2013年股民虧損比例高達65%,僅三成看好2014年〉,新浪財經,2013年12月27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data/20131227/102517772263.shtml.⤴

[60] Daron Acemoğlu, and James A. Robinson,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Why Nations Fail. Crown Publishing Group, 2012.⤴


二、中國天量貨幣的第一蓄水池:房地產第伍章 支撐社會存續的四根支柱之現狀

三、中國股市:國企的提款機,貨幣的洩洪口|第肆章 中國經濟為何陷入龐氏增長|中国溃而不崩 - 何清漣、程曉農|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