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下载全书

過去20多年,在西方世界,全球化所承載的一切,如普世價值、人權高於主權、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幾乎成了《聖經》般的存在。直到2015年歐洲大陸淹沒在難民潮裡,歐洲國家被迫面對不斷增加的恐怖襲擊,對全球化的懷疑聲音才開始冒頭。

1、全球化讓西方失去了什麼

2016年5月紐約市立大學客座教授、前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在《哈佛經濟學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撰文指出,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個人收入重新洗牌的新時期,也是過去200年間全球不平等程度首次下降的時期。其中,贏家是亞洲發展中國家的中產和中產以上家庭,以及全球最富的1%人群;相對的「輸家」則是發達國家的中產及以下家庭。從1985—2000年,中國因其快速發展,幾乎是阻止全球不平等繼續擴大的唯一力量。2000年之後,印度同樣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在削減貧困方面的努力,降低了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嚴重程度。其他亞洲國家,例如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泰國,也為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美國媒體也報導了一份兩年前撰寫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的經濟學家賈斯汀.皮爾斯(Justin Pierce)和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彼得.斯科特(Peter Schott)聯名發表,其重要結論之一是:美國自2000年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以來,美國製造業中就業機會流失的一半可以歸咎於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增加;在美國那些受此影響較大的地區(該研究以縣為單位),自殺及其相關原因造成的死亡案例明顯增多,失業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導致自殺率提高11%;相對來說,白人男性從事製造業的比例比其他群體更高,這個群體是受影響的「重災區」。[2]

2、中國是全球化中的唯一淨受益國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是純粹的受益者。其受益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GDP總量劇增,中國的GDP從「改革開放元年」即1978年的2168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逾11萬億美元,擴大了近49倍;[3]二是中國從資本淨輸入國變成了資本輸出大國。改革開放前中國只對兄弟國家提供外援,從無對外投資,2015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一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4]三是在中國造就出大量億萬富豪,其人數領先全球。改革開放前中國沒有富人,而到2015年中國的億萬富豪已多達568名,首超美國(535名),成為世界之最,占全球億萬富豪(2188人)的四分之一強。2015年中國平均每五天誕生一位億萬富翁,高科技產業、消費品與零售業、房地產業都是產生中國富翁的「溫床」;[5]四是養成了占總人口20%多的中產階級。據瑞信研究院(The 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2015全球財富報告》,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達1.09億,比美國的9200萬中產階級還多。[6]

中國在全球化中的「淨收益」,確實驗證了米拉諾維奇的研究結論。但是,中國在全球化道路上的表現也令許多西方的政治學家失望,比如,中國政府對普世價值、以選舉權為核心的政治權利等,一直拒絕接受。從胡錦濤2003年接任中共總書記之後,中共中央不斷宣布「防止顏色革命」、「五不搞」、「七不講」,堅決抗拒西方價值觀的滲透與影響。這一點,中共與殖民化時代清朝廷拒斥西化一樣:那時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如今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體、西方科技為用」。在中國政府看來,中國既得全球化經濟之利,又避免了西方價值觀之害,這是一本萬利、只賺不賠的生意。也因此,就算美國、歐盟等國右翼「民粹」主義(這是左派的汙名化,實際是保守自由主義)高漲,都反全球化,中國也決不會加入反全球化大軍。

儘管中國是全球化的唯一淨收益國,但由於權力市場化導致的「家國一體利益輸送機制」,這個國家一方面創造了令世界瞠目的新富豪,另一方面也創造了世界上數量最大的貧困階層。不少外國研究者為中國新生中產階層的龐大數量而驚訝,卻忽視了中國新生的中產階層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很低。這種情況,我稱之為「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失敗」,這一失敗決定了中國社會未來的政治走向。


第柒章 全球化逆轉情勢下的中國二、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失敗

一、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第柒章 全球化逆轉情勢下的中國|中国溃而不崩 - 何清漣、程曉農|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