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

  下载全书

【经】

【原文】

13.1 十有三年春[1],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喦。

13.2 夏,许男成卒[2]。

13.3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3]。

13.4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13.5 於越入吴。

13.6 秋,公至自会[4]。

13.7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13.8 葬许元公。

13.9 九月,螽。

13.10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5]。

13.11 盗杀陈夏区夫[6]。

13.12 十有二月,螽。

【注释】

[1]十有三年春:鲁哀公十三年当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

[2]许男成卒:许元公成去世。

[3]吴子:吴王夫差。黄池:古地名。在今河南封丘南。

[4]公至自会:鲁哀公从黄池之会返国。

[5]有星孛于东方:彗星出现在东方。孛,彗星。

[6]夏区夫:陈国大夫。

【译文】

鲁哀公十三年春,郑国罕达领兵在喦地歼灭宋军。

夏,许元公成去世。

鲁哀公在黄池会见晋定公、吴王。

楚国公子申带兵攻打陈国。

越国攻入吴国。

秋,哀公从盟会地回国。

晋国魏曼多率兵侵犯卫国。

安葬许元公。

九月,发生蝗灾。

冬十一月,有彗星出现在东方。

盗贼杀死陈国夏区夫。

十二月,发生蝗灾。

【传】

【原文】

13.1 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师[1]。郑子剩使徇曰[2]:“得桓魋者有赏。”魋也逃归[3]。遂取宋师于喦,获成、郜延[4]。以六邑为虚[5]。

【注释】

[1]宋向魋救其师:按,这里应与上年《传》末句连读。

[2]子剩:罕达。徇:告示全军。

[3]魋也逃归:向魋得知郑国的告示,吓得弃军逃回国。

[4]成、郜延:宋国将领。

[5]以六邑为虚:将六地毁为废墟,仍然作为两国都不属的空地。

【译文】

鲁哀公十三年春,宋国向魋救援本国军队。郑国子剩派人通告全军:“抓到桓魋的有赏。”桓魋便逃回国。于是在喦地歼灭宋军,俘获成、郜延。把六座城邑毁为废墟。

【原文】

13.2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1]。

【注释】

[1]单平公:周朝卿士。

【译文】

夏,哀公在黄池与单平公、晋定公、吴王夫差相会。

【原文】

13.3 六月丙子[1],越子伐吴[2],为二隧[3]。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4]。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5]。弥庸见姑蔑之旗[6],曰:“吾父之旗也[7]。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8]。”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9]。”弥庸不可,属徒五千[10],王子地助之。乙酉[11],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12],王子地守。丙戌[13],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14]。丁亥[15],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16]。

【注释】

[1]丙子:十一日。

[2]越子伐吴:越乘吴王不在国内进攻吴国。

[3]二隧:兵分两路。隧,道。

[4]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二人队伍先到达吴都郊外。畴无馀、讴阳,皆越国大夫。

[5]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三人在泓水观望越军。杨伯峻曰:“沈钦韩《地名补注》谓胥门西五里有越来溪,越兵自此溪入吴。泓上即今之横山。横、泓声近。横山在今江苏吴县(今苏州)西南。”

[6]姑蔑:越地名,在今浙江衢州。

[7]吾父之旗也:弥庸父亲被越国俘虏,现在姑蔑人举着其父的军旗,但已改署姑蔑。

[8]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弥庸欲报仇,主张出战。

[9]请待之:太子友劝弥庸坚守。

[10]属:集合。

[11]乙酉:二十日。

[12]越子至:越王句践亲率中军赶到。

[13]丙戌:二十一日。

[14]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按,王子地坚守不出,所以没失败。

[15]丁亥:二十二日。

[16]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夫差想要封锁消息,亲自将身边知道败报的七人杀死。

【译文】

六月十一日,越王进攻吴国,兵分两路。畴无馀、讴阳从南方进军,先到吴都郊外。吴国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在泓水边观察越军。弥庸望见姑蔑人的旗帜,说:“这是我父亲的旗帜。不能见到仇人而不杀。”太子友说:“出战而不能战胜,将会亡国。请等一等。”弥庸不听,率领部属五千人出战,王子地帮助他。二十日,两军交战,弥庸俘获畴无馀,王子地抓获讴阳。越王到来,王子地防守。二十一日,再次交战,越军大败吴军,杀死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二十二日,进入吴国。吴国人向吴王夫差报告战败的消息,吴王担心诸侯听到这消息,亲手把七个身边知道失败消息的人杀死在帐幕中。

【原文】

13.4 秋七月辛丑[1],盟,吴、晋争先[2]。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3]。”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4]。”赵鞅呼司马寅曰[5]:“日旰矣[6],大事未成[7],二臣之罪也[8]。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9]。”对曰:“请姑视之[10]。”反,曰:“肉食者无墨[11]。今吴王有墨,国胜乎[12]?大子死乎?且夷德轻[13],不忍久,请少待之[14]。”乃先晋人[15]。

【注释】

[1]辛丑:初六。

[2]盟,吴、晋争先:争歃血先后,先歃血者为盟主。

[3]于周室,我为长:吴为太伯之后,故云。

[4]于姬姓,我为伯:晋国从文公开始历代称霸。伯,通“霸”。

[5]司马寅:晋国大夫。

[6]旰(ɡàn):晚。

[7]大事:指会盟。

[8]二臣:指赵鞅与司马寅,二人是谈判代表。

[9]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准备以战来决一高低。长幼,高低。

[10]请姑视之:先观察吴军动静。

[11]肉食者:指当权者。墨:晦暗之色,指脸色。

[12]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吴王脸色晦暗,说明吴国国内必有灾祸。国胜,国家被敌人战胜。

[13]夷:对吴国的蔑称。

[14]请少待之:忍耐一下,稍等片刻。

[15]乃先晋人:最后让晋国领先歃血为盟。

【译文】

秋七月初六,举行盟会,吴、晋两国争着要先歃血。吴国人说:“在周王室中,我们是最年长的。”晋国人说:“在姬姓中,我们是霸主。”赵鞅召唤司马寅说:“天晚了,盟事还没成功,是我们两个臣子的罪过。敲起战鼓整顿行列,我们两个臣子战死,就一定能知道长幼的顺序了。”司马寅回答说:“请暂且让我去吴王那里观察一下。”去后回来,说:“当权者没有气色晦暗的。现在吴王气色晦暗,国家被战胜了吗?还是太子死了呢?而且夷人秉性轻率,不能长期忍受,请稍忍耐一下。”于是吴国让晋国先歃血。

【原文】

吴人将以公见晋侯[1],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2]。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3]。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4]。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5],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6],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7],而如邾以事晋[8]。且执事以伯召诸侯[9],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10]。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11],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12]。及户牖[13],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14],季辛而毕[15],何世有职焉[16],自襄以来[17],未之改也。若不会[18],祝宗将曰[19]:‘吴实然[20]。’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21]?”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22],不如归之。”乃归景伯[23]。

【注释】

[1]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吴人准备带鲁哀公去见晋定公。

[2]伯:诸侯之长。侯牧:一方诸侯之长。

[3]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级别不同,朝见聘问的礼物也不同。

[4]“故敝邑之职贡于吴”四句:鲁国尊吴国为霸主,所以贡礼超过晋国。职贡,贡献。

[5]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鲁哀公如果去见晋定公,那么晋国就俨然如霸主了。

[6]鲁赋于吴八百乘:以军赋八百乘确定贡品数。

[7]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让鲁哀公去见晋定公,是吴国将自己当成侯,而将鲁国当成子、男,则只能从邾国军赋一半的标准确定贡品数。半邾,邾国军赋为六百乘,半邾为三百乘。

[8]而如邾以事晋:以六百乘来事奉晋国。

[9]执事:指吴王。

[10]既而悔之,将囚景伯:吴国认为被景伯欺骗,所以准备拘禁景伯。

[11]何:景伯的名。立后:立继承人。表示准备一去不返。

[12]遂囚以还:吴拘捕景伯带回吴国。

[13]户牖:古地名。在今河南兰考东北。

[14]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上辛,第一个辛日。有事,指祭祀。按,杨伯峻曰:“鲁固无祭先王之礼,然景伯纯作谎言,云祭‘先王’,则吴之祖亦受祭,可以恐吴。”

[15]季辛而毕:季辛,最后一个辛日。孔《疏》云:“祭礼终朝而毕,无上辛尽于季辛之事,景伯以吴信鬼,皆虚言以恐吴耳。”

[16]世有职:世代担任祭祀职务。

[17]襄:鲁襄公。

[18]不会:不参加祭祀。

[19]祝宗:祭祀之官。

[20]吴实然:是吴国使他不能参加祭祀。

[21]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吴国既责怪鲁国不恭敬,仅抓走下臣七人,于鲁无损。贱者,景伯与六从者都不是卿,故云。

[22]而只为名:只使吴国留下恶名。

[23]乃归景伯:按,景伯略施小计,得以被释返鲁。

【译文】

吴国人打算带着鲁哀公去见晋定公,子服景伯对使者说:“周王会合诸侯,就让盟主率领侯牧进见周王。盟主会合诸侯,就让侯率领子、男进见盟主。从周王以下,朝聘时所献的玉帛也各不相同。所以敝国进贡给吴国的,只会比给晋国更丰厚,而不会不如的,这是因为把吴国作为盟主。现在诸侯相会,君王打算带着我们国君进见晋君,那么晋国就成了盟主了,敝国将改变进贡的数量:鲁国按八百辆战车的军赋进贡贵国财礼,要是被当成子、男,就要按邾国战车的半数即三百辆进贡给吴国,而用如同邾国战车的数字去事奉晋国。况且执事以盟主身份召集诸侯,却以侯的身份结束盟会,这有什么好处呢?”吴国便作罢。过后又后悔了,打算囚禁子服景伯。子服景伯说:“我已经在鲁国立了继承人,准备带着两辆车和六个人跟你们走,时间早晚则唯命是听。”吴国便囚禁了子服景伯押回国。到达户牖时,子服景伯对太宰嚭说:“鲁国打算在十月的第一个辛日祭祀上帝、先王,最后一个辛日结束,我家世代在祭祀中都有职事,从襄公以来未曾改变过。如果我不参加,祝宗将要祝告说:‘这是吴国造成的。’而且贵国认为鲁国不恭敬,却只抓了它七名地位低下的人,这对鲁国又有什么损害呢?”太宰嚭对吴王说:“捉了子服景伯对鲁国没有损害,而只是给自己带来坏名声,不如放了他们。”于是放子服景伯回国。

【原文】

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1],曰:“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2]。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3]。”对曰:“粱则无矣[4],粗则有之[5]。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6]。”

【注释】

[1]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申叔仪,吴国大夫。公孙有山氏,鲁国大夫。二人为旧时相识。按,可见吴王不恤士兵,军中缺粮。

[2]佩玉繠(ruǐ)兮,余无所系之:吴王服饰华丽,我却没有可佩饰的。繠,下垂的样子。

[3]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吴王有美酒满杯,我们只能干瞪眼。一盛,满杯。褐之父,穿粗布衣的老翁,指贱者。睨,斜视。按,这是用暗语向鲁国讨粮。

[4]粱:细粮。

[5]粗:粗粮。

[6]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这是用暗语相约,公孙有山答应送粮。庚癸,下等货。《越绝书·计倪内经》将货分为十等,甲乙为高等,庚为下等,癸更下。

【译文】

吴国申叔仪向公孙有山氏讨粮食,说:“佩玉下垂啊,我却没有什么佩饰。美酒一杯啊,我和贱老人干瞅着。”公孙有山答复说:“细粮已经没有了,粗粮还有。如果你登上首山呼喊:‘庚癸啊!’就答应你。”

【原文】

王欲伐宋,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1]。大宰嚭曰:“可胜也,而弗能居也。”乃归。

【注释】

[1]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杀死那里的男人而拘禁女人。按,宋国不参加黄池之会,吴王欲以此处罚。

【译文】

吴王想攻打宋国,杀死那里的男人而拘禁其女人。太宰嚭说:“可以战胜,但无法在那里久居。”于是撤兵回国。

13.5 冬,吴及越平。

【译文】

冬,吴国与越国讲和。


十二年十四年

十三年|哀公|春秋左传(左氏春秋、左传)|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