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

  下载全书

【经】

【原文】

15.1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1],成叛。

15.2 夏五月,齐高无丕出奔北燕。

15.3 郑伯伐宋。

15.4 秋八月,大雩。

15.5 晋赵鞅帅师伐卫。

15.6 冬,晋侯伐郑。

15.7 及齐平[2]。

15.8 卫公孟出奔齐。

【注释】

[1]十有五年:鲁哀公十五年当周敬王四十年,前480。

[2]及齐平:鲁、齐两国讲和。

【译文】

鲁哀公十五年春周历正月,成地反叛。

夏五月,齐国高无丕出逃北燕。

郑声公攻打宋国。

秋八月,举行盛大的求雨雩祭。

晋国赵鞅领兵进攻卫国。

冬,晋定公攻打郑国。

鲁国与齐国讲和。

卫国公孟出逃齐国。

【传】

【原文】

15.1 十五年春,成叛于齐[1]。武伯伐成[2],不克,遂城输[3]。

【注释】

[1]成叛于齐:成地背叛孟氏而投靠齐国。按,这应和上年《传》末句连读。

[2]武伯:孟孺子。

[3]城输:在输地筑城,以威胁成地。输,古地名。在成地附近。

【译文】

鲁哀公十五年春,成地背叛并投靠齐国。孟孺子攻打成地,没能攻克,便在输地筑城。

【原文】

15.2 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1]。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2],及良而卒[3],将以尸入[4]。吴子使大宰嚭劳[5],且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6],以重寡君之忧[7]。寡君敢辞[8]。”上介芋尹盖对曰[9]:“寡君闻楚为不道,荐伐吴国[10],灭厥民人[11]。寡君使盖备使[12],吊君之下吏[13]。无禄,使人逢天之戚,大命陨队,绝世于良[14]。废日共积,一日迁次[15]。今君命逆使人曰:‘无以尸造于门[16]。’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17]。且臣闻之曰:‘事死如事生,礼也[18]。’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19],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20]。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21]!以礼防民,犹或逾之[22],今大夫曰‘死而弃之’[23],是弃礼也。其何以为诸侯主[24]?先民有言曰:‘无秽虐士[25]。’备使奉尸将命,苟我寡君之命达于君所[26],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非君与涉人之过也[27]。”吴人内之[28]。

【注释】

[1]桐汭:桐水边。桐水发源于今安徽广德,注入丹阳湖。

[2]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派大夫公孙贞子慰问吴国。

[3]及良而卒:公孙贞子死于途中。良,吴地名,距吴都不远。

[4]将以尸入:依据聘礼,使者死于出使国之境而未完成使命,副使应代行使命,并将灵柩运进城内。

[5]吴子使大宰嚭劳:吴王派太宰嚭前往吊唁。

[6]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怕发大水损坏灵柩。水潦之不时,不时发大水。廪然,大水泛滥的样子。

[7]重:加重。

[8]寡君敢辞:婉谢灵柩入城。

[9]上介:首席副使。芋尹:官名。盖:人名。

[10]荐:屡次。

[11]厥:其。

[12]备使:充当使者。自谦之辞。

[13]君之下吏:代指吴王。

[14]使人逢天之戚,大命陨队(zhuì),绝世于良:公孙贞子不幸,遭逢上天之忧,死于良地。使人,使臣。戚,忧愁。队,同“坠”。绝世,弃世。

[15]废日共积,一日迁次:由于公孙贞子之死,筹集殡殓的财物耗费了时间,只好一日搬迁几次,加紧赶路,以免误期。

[16]无以尸造于门:指吴国派太宰嚭谢绝以尸入城。

[17]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陈国国君的使命无法完成。

[18]事死如事生,礼也:事奉死者与事奉生者应该一样,这是礼的规定。

[19]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朝聘中途使臣死去,应奉其灵柩完成使命,这是礼的规定。

[20]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受朝聘国发生丧事,也有一定的礼节。

[21]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依礼,受朝聘国有丧事,则不让朝聘国奉灵柩完成使命。现在吴国不让芋尹盖“以尸将命”,倒像是吴国发生丧事。

[22]以礼防民,犹或逾之:用礼来教化百姓,仍不免有越礼的。

[23]今大夫曰“死而弃之”:指不接纳公孙贞子的灵柩。

[24]主:盟主。

[25]无秽虐士:不要将死者看成污秽之物。虐士,死者。

[26]达于君所:指完成使命。

[27]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非君与涉人之过也:能完成使命,即使坠入深渊而死,也不怪罪他人。涉人,摆渡人。

[28]吴人内之:经过芋尹盖力争,吴国同意他将灵柩运进吴国城内。

【译文】

夏,楚国子西、子期攻打吴国,到达桐水边。陈闵公派公孙贞子到吴国慰问,到达良地而死,副使准备带着他的尸体进入吴国都城。吴王派太宰伯嚭慰劳陈国使者,并且辞谢说:“因为大雨下得不是时候,恐怕大水会泛滥而损坏大夫的尸体,从而加重我们国君的忧虑。我们国君谨敢辞谢。”首席副使芋尹盖回答说:“我们国君听说楚国无道,屡次进攻吴国,杀灭贵国的人民。我们国君派我充当副使,慰问国君的属下官吏。不幸使臣碰上上天不高兴,生命陨灭,在良地去世。我们为筹集殡殓而花费时日积聚财物,为赶路只好一天搬迁几次。现在君王派来迎接使臣的人说:‘不要让尸体进入城门。’这是将我国国君的命令丢弃在杂草丛林中了。况且下臣听说:‘事奉死人就如同事奉活人那样,这是礼。’因此朝聘中途而有使臣死去,应奉其灵柩完成使命,已经成为礼的规定,受朝聘国发生丧事,也有一定的礼节。如果不带着尸体完成使命,就成了受聘国遭受丧事而回国了,这恐怕不合适吧!用礼来防范百姓,尚且有人违背,现在贵国大夫说‘死了就丢弃掉’,这是抛弃礼。这还怎么成为诸侯的盟主呢?先民有句话说:‘不要把死者看成污秽。’小使奉公孙贞子的尸体完成使命,只要我们国君的命令上达君王那儿,即使是坠入深渊,那也是天命,不是君王和摆渡人的过错。”吴国人接纳了他们。

【原文】

15.3 秋,齐陈瓘如楚[1]。过卫,仲由见之[2],曰:“天或者以陈氏为斧斤,既斫丧公室[3],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其使终飨之,亦不可知也[4]。若善鲁以待时,不亦可乎[5]?何必恶焉[6]?”子玉曰:“然,吾受命矣,子使告我弟[7]。”

【注释】

[1]陈瓘:陈恒之兄,字子玉。

[2]仲由:子路。

[3]斫丧:摧残。

[4]“而他人有之”四句:陈氏即便能摧垮齐国公室,但结局或是被他人渔利,或是陈氏永享国祚,今天还难以预料。飨,享有。

[5]若善鲁以待时,不亦可乎:不如与鲁国结好,等待时机。

[6]何必恶焉:何必与鲁国交恶。

[7]子使告我弟:请子路派人告诉陈恒。

【译文】

秋,齐国陈瓘前往楚国。经过卫国,仲由拜见他,说:“上天也许是把陈氏当作斧头,砍伐公室,然后别人得到它,现在还不能知道;或是陈氏最终享有,现在也不能知道。要是善待鲁国来等待时机,不也是可行的吗?何必与鲁国交恶呢?”陈瓘说:“是这样,我接受您的命令了,您派人去告诉我弟弟。”

【原文】

15.4 冬,及齐平[1]。子服景伯如齐,子赣为介[2],见公孙成[3],曰:“人皆臣人[4],而有背人之心。况齐人虽为子役,其有不贰乎[5]?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6]。利不可得,而丧宗国,将焉用之[7]?”成曰:“善哉!吾不早闻命[8]。”

【注释】

[1]及齐平:鲁、齐两国达成和议。

[2]子赣:子贡。介:副使。

[3]公孙成:成宰公孙宿。

[4]臣人:臣于人,做别人的臣子。

[5]况齐人虽为子役,其有不贰乎:齐国虽然重视你,但你能背叛鲁国,齐国也可能背弃你。为子役,为您服役。其,岂能。

[6]多飨大利,犹思不义:享有浩荡君恩,却思不义之举。

[7]利不可得,而丧宗国,将焉用之:齐国不可信赖,公孙宿不应贪求私利而忘记祖国。宗国,祖国。

[8]吾不早闻命:可惜没早听到子赣这番话。

【译文】

冬,鲁国与齐国讲和。子服景伯到齐国去,子赣为副使,见公孙成,说:“人们都是他人的臣下,而有背叛他人的念头。何况齐国虽然为您服役,难道会不三心二意的吗?您是周公的后代,享受到很多巨大的利益,仍然想做不义的事。利益得不到,反而丧失了祖国,那还有什么用?”公孙成说:“说得好啊!可惜我没能及早听到这番话。”

【原文】

陈成子馆客[1],曰:“寡君使恒告曰,寡君愿事君如事卫君[2]。”景伯揖子赣而进之[3]。对曰:“寡君之愿也。昔晋人伐卫[4],齐为卫故,伐晋冠氏[5],丧车五百[6],因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7]。吴人加敝邑以乱[8],齐因其病[9],取与阐[10]。寡君是以寒心[11]。若得视卫君之事君也,则固所愿也[12]。”成子病之[13],乃归成。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14]。

【注释】

[1]陈成子馆客:让景伯、子赣住进宾馆。

[2]寡君愿事君如事卫君:卫国已和齐国结好,希望鲁国也能和卫国一样。

[3]景伯揖子赣而进之:拜请子赣前去对答。

[4]昔晋人伐卫:定公八年,赵鞅伐卫。

[5]冠氏:古地名。在今河北馆陶和山东冠县一带。

[6]丧车五百:定公九年,齐与晋战,败。

[7]“因与卫地”四句:齐国送给卫国济西等地,约有五百社之多。济,济水。禚、媚、杏,都是地名。社,二十五家为社。书,指记录造成户籍。

[8]吴人加敝邑以乱:哀公八年,吴为邾伐鲁。

[9]齐因其病:趁火打劫。

[10]取与阐:也在哀公八年。

[11]寡君是以寒心:齐国对鲁、卫两国没有一视同仁。

[12]若得视卫君之事君也,则固所愿也:希望齐国能公平对待鲁国,归还侵地。

[13]成子病之:感到愧疚。

[14]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公孙宿仍有戒心,将自己的武装置于嬴地。嬴,古地名。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译文】

陈成子让客人住进馆,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报告说,我们国君愿意事奉鲁君如同事奉卫君一样。”景伯作揖示意子赣上前答复。子赣回答说:“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啊。往昔晋国攻打卫国,齐国因为卫国的缘故,进攻晋国的冠氏,丧失了战车五百辆,因此给予卫国土地,从济水往西,禚、媚、杏以南,一共送上五百社的户籍。吴国把动乱加在敝邑,齐国乘我国的困难,占取了与阐二地。我们国君所以寒心。如果能够像卫君那样事奉齐君,那本来就是我们所希望的。”陈成子感到愧疚,便把成邑归还给鲁国。公孙宿带着兵器皮甲进入嬴地。

【原文】

15.5 卫孔圉取大子蒯聩之姊[1],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2],孔文子卒,通于内[3]。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4]。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5],服冕、乘轩,三死无与[6]。”与之盟,为请于伯姬[7]。

【注释】

[1]孔圉:孔文子。

[2]竖:家奴。

[3]通于内:浑良夫与孔姬私通。内,指孔文子妻子,蒯聩之姊孔姬。

[4]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哀公二年,卫国立蒯聩之子辄为国君,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住在戚地。现在孔姬派浑良夫去见蒯聩。

[5]入获国:回国夺取君位。

[6]服冕、乘轩,三死无与:服冕、乘轩,指封其为大夫。冕,大夫之冠。轩,大夫之车。三死无与,赦免三次死罪。按,蒯聩答应事成之后报答浑良夫。

[7]为请于伯姬:浑良夫为蒯聩向孔姬请求支持。

【译文】

卫国孔圉娶了太子蒯聩的姐姐,生下孔悝。孔氏的仆人浑良夫身材魁梧且美貌,孔圉去世后,他和主母私通。太子在戚地,孔姬派浑良夫去见蒯聩。太子对他说道:“如果能设法让我回去得到国家,我会让你服冕服、乘轩车,并赦免三次死罪。”浑良夫与他盟誓,为他向伯姬请求支持。

【原文】

闰月[1],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2]。昏,二人蒙衣而乘[3],寺人罗御,如孔氏[4]。孔氏之老栾宁问之[5],称姻妾以告[6],遂入,适伯姬氏[7]。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8],大子与五人介[9],舆豭从之[10]。迫孔悝于厕,强盟之[11],遂劫以登台[12]。栾宁将饮酒,炙未熟[13],闻乱,使告季子[14]。召获驾乘车[15],行爵食炙[16],奉卫侯辄来奔[17]。

【注释】

[1]闰月:闰十二月。

[2]外圃:家外的菜园。

[3]二人蒙衣而乘:浑良夫与蒯聩化装成妇人,蒙身乘车而出。

[4]如孔氏:前往孔家。

[5]老:家臣之长。

[6]姻妾:亲家的婢妾。

[7]遂入,适伯姬氏:潜入孔家,到孔姬住处。

[8]杖戈:持戈。

[9]介:披上甲胄。

[10]舆豭从之:想强迫孔悝盟誓,用车拉上猪跟在后头。豭,公猪。按,盟誓要用牛耳的血,临时没牛,用猪代替。

[11]迫孔悝于厕,强盟之:孔氏执政,因此盟誓强迫孔悝驱逐卫出公。厕,墙角。

[12]遂劫以登台:登上孔氏高台,准备起事。

[13]炙:烤肉。

[14]季子:子路。子路是孔悝邑宰。

[15]召获:卫国大夫。乘车:四马拉的坐车,不是兵车,说明不准备抵抗。

[16]行爵食炙:一边行路一边喝酒吃肉。按,示以无惧。

[17]奉卫侯辄来奔:卫出公逃往鲁国。

【译文】

闰十二月,浑良夫与太子入都,住在孔氏的宅外菜园子里。天黑以后,二人用衣巾盖住脸坐上车,寺人罗为他们驾车,到孔家去。孔氏家宰栾宁盘问他们,假称是姻亲家的侍妾,便进去了,到了伯姬住处。吃过饭后,孔伯姬拿着戈先行,太子和五个人穿上皮甲,用车拉着公猪跟着。把孔悝逼到墙角,强迫他盟誓,然后把他劫持登上高台。栾宁正要饮酒,烤肉还没熟,听说了变乱,派人告诉子路。召获驾着乘车,边走边喝酒吃肉,奉事卫出公辄逃来鲁国。

【原文】

季子将入[1],遇子羔将出[2],曰:“门已闭矣[3]。”季子曰:“吾姑至焉[4]。”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5]。”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6]。”子羔遂出。子路入[7]。及门[8],公孙敢门焉[9],曰:“无入为也[10]。”季子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11]。由不然,利其禄[12],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13],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14]。”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15]。”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16]。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17]。”结缨而死[18]。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19],由也死矣[20]。”

【注释】

[1]季子将入:子路准备进入国都。

[2]遇子羔将出:子羔将出逃。子羔,卫国大夫高柴,孔子弟子。

[3]门:指城门。

[4]吾姑至焉:想进去救孔悝。

[5]弗及,不践其难:劝子路不要参与其事。弗及,权力不在自己手里。不践其难,不要自找祸难。

[6]食焉,不辟其难:食人之禄,不避其难。

[7]子路入:入城。

[8]及门:到孔氏家门。

[9]公孙敢:孔悝家臣。门焉:守门。

[10]无入为也:意谓孔悝已经与蒯聩盟誓,进入无用。

[11]求利焉而逃其难:求私利而逃避国家之难。责备他为蒯聩守门。

[12]利其禄:食人俸禄。

[13]有使者出,乃入:子路因门开而乘机入内。

[14]虽杀之,必或继之:杀了孔悝,还有他人与太子作战。

[15]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子路鼓动众人纵火焚台,以救孔悝。孔叔,孔悝。

[16]断缨:砍断子路冠带。

[17]君子死,冠不免:虽死而冠不可脱。

[18]结缨而死:子路系好冠带,从容殉难。

[19]柴也其来:高柴是卫大夫,所以不必为孔悝而战,因此会出逃到鲁国来。柴,子羔。

[20]由也死矣:子路是孔悝家臣,所以一定会为他而死。

【译文】

子路将要入城,遇见子羔正要出来,说:“城门已经关闭了。”子路说:“我姑且前往。”子羔说:“权力不在自己手里,不要去遭受祸难。”子路说:“吃了他的俸禄,不能躲避祸难。”子羔便出城去。子路进入。到孔氏家门,公孙敢在看门,说:“不要进去做什么了。”子路说:“这是公孙敢吧,谋求利益却逃避祸难。我不会这样,食人俸禄,就一定要救援他的祸患。”有使者从里边出来,子路便进了门,说:“太子哪里用得着扣住孔悝?即便杀了他,还一定会有人接续他。”并且说:“太子没有勇气,要是放火烧台,烧到一半,他一定会放掉孔悝。”太子听说,害怕了,让石乞、盂黡下台与子路搏斗,用戈击打子路,把子路的帽带截断。子路说:“君子死了帽子也不能脱掉。”把帽带系好而死。孔子听说卫国动乱,说:“子羔会逃到鲁国来,子路将死去。”

【原文】

孔悝立庄公[1]。庄公害故政[2],欲尽去之,先谓司徒瞒成曰:“寡人离病于外久矣[3],子请亦尝之[4]。”归告褚师比,欲与之伐公,不果[5]。

【注释】

[1]庄公:即太子蒯聩,卫出公之父。

[2]庄公害故政:认为旧臣不可靠。故政,出公旧臣。

[3]离病:遭难。离,同“罹”。

[4]子请亦尝之:也尝尝“离病”之苦。按,想先驱逐瞒成。

[5]归告褚师比,欲与之伐公,不果:两人准备联合攻打庄公,未能如愿。褚师比,褚师声子,卫国大夫。按,此当与下年《传》“瞒成、禇师比出奔宋”连读。

【译文】

孔悝立了庄公。庄公认为原来的旧臣不可靠,想全部换掉,先对司徒瞒成说:“寡人在外边遭遇患难很久了,请你也尝一尝。”司徒瞒成回去告诉褚师比,想和他一起攻打庄公,但没能如愿。


十四年十六年

十五年|哀公|春秋左传(左氏春秋、左传)|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