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

  下载全书

【传】

【原文】

26.1 二十六年夏五月[1],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舌庸、宋乐茷纳卫侯[2]。文子欲纳之。懿子曰:“君愎而虐,少待之,必毒于民,乃睦于子矣[3]。”师侵外州,大获[4]。出御之,大败[5]。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6]。

【注释】

[1]二十六年:鲁哀公二十六年当周元王七年,前469。

[2]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舌庸、宋乐茷纳卫侯:鲁、越、宋三国以武装护送卫出公回国。叔孙舒,鲁国叔孙文子。皋如、舌庸,越国大夫。乐茷,宋国司城子潞。

[3]少待之,必毒于民,乃睦于子矣:不用多久,必然荼毒百姓,那时百姓将倾心于文子了。

[4]师侵外州,大获:诸侯联军入侵外州,肆意劫掠。

[5]出御之,大败:卫军抵御联军,大败。

[6]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褚师定子,褚师比父亲。平庄,山陵名。按,卫出公掘坟焚棺以泄愤。

【译文】

鲁哀公二十六年夏五月,叔孙舒带兵会合越国的皋如、舌庸、宋国的乐茷送回卫出公。文子想接纳他。懿子说:“国君刚愎而暴虐,过些时候,他必然荼毒百姓,人民就会倾心于您了。”诸侯军队侵袭外州,大肆掠夺。卫军出城抵御,大败。卫出公掘开褚师定子的坟墓,把尸骸在平庄上放火焚烧。

【原文】

文子使王孙齐私于皋如[1],曰:“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皋如曰:“寡君之命无他,纳卫君而已。”文子致众而问焉[2],曰:“君以蛮夷伐国[3],国几亡矣。请纳之。”众曰:“勿纳[4]。”曰:“弥牟亡而有益,请自北门出[5]。”众曰:“勿出。”重赂越人[6],申开守陴而纳公[7],公不敢入[8]。师还[9]。立悼公[10],南氏相之[11],以城与越人[12]。公曰:“期则为此[13]。”令苟有怨于夫人者报之[14]。司徒期聘于越[15],公攻而夺之币[16]。期告王,王命取之,期以众取之。公怒,杀期之甥之为大子者[17]。遂卒于越[18]。

【注释】

[1]王孙齐: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子。私:个人私下会见。

[2]文子致众而问焉:文子召集众人征询意见。

[3]蛮夷:指越国。

[4]勿纳:按,卫出公已经失尽人心。

[5]弥牟亡而有益,请自北门出:只要对卫国有好处,文子愿从北门出去逃离卫国。按,出公当时在南郊,故文子请自北门出,以避出公。

[6]重赂越人:请越国不要干涉。

[7]申开守陴而纳公:卫国人打开城门,做出欢迎卫出公的样子,但城墙上却戒备森严。申开,将几重城门大开。申,重。守陴,守卫女墙。按,越人受赂,故对卫国此举不闻不问。

[8]公不敢入:知道国人并无诚意接纳自己,卫出公不敢进城。

[9]师还:联军退兵。

[10]立悼公:卫国人立悼公。悼公,蒯聩庶弟公子黚。

[11]南氏:公孙弥牟。

[12]以城与越人:割地相报。

[13]期则为此:卫出公认为落得如此结局,责任在司徒期。期,司徒期。

[14]令苟有怨于夫人者报之:卫出公没法责罚司徒期,迁怒于夫人,允许对夫人不满的人进行报复。夫人,司徒期的姐姐,卫出公夫人。

[15]司徒期聘于越:为悼公聘问越国。

[16]币:送给越国的财礼。

[17]期之甥:卫出公与司徒期姐姐所生的儿子,即司徒期的外甥,此时已立为太子。

[18]遂卒于越:卫出公最终死在越国。

【译文】

文子派王孙齐私下和皋如联系,说:“您是打算彻底灭亡卫国呢?还是只把国君送回来?”皋如说:“我们国君的命令没有别的,只是送回卫君罢了。”文子召集大众征询意见,说:“国君领着蛮夷来攻打本国,国家几乎要灭亡了。请接纳他。”大家说:“别接纳他。”文子说:“如果我逃亡而有益于国家,我请求从北门出去。”大家说:“不要出去。”文子重重地贿赂越国人,大开城门守卫城墙而接纳卫出公,出公不敢进入。越军撤回。卫国人立了悼公,文子辅相他,把城割给越国。卫出公说:“这都是司徒期干的。”下令对夫人有怨气的,可以报复她。司徒期去越国聘问。出公攻击他并夺走其所带财礼。司徒期报告越王,越王命令夺回来,司徒期带领众人取回聘礼。出公发怒,杀死司徒期的外甥,也就是所立的太子。卫出公最终死在越国。

【原文】

26.2 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与启畜诸公宫[1],未有立焉[2]。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3],灵不缓为左师[4],乐茷为司城[5],乐朱为大司寇[6]。六卿三族降听政[7],因大尹以达[8]。大尹常不告[9],而以其欲称君命以令[10]。国人恶之[11]。司城欲去大尹,左师曰:“纵之,使盈其罪[12]。重而无基,能无敝乎[13]?”

【注释】

[1]公孙周:宋元公之孙子高。得:宋昭公。启:得的弟弟。畜:养。

[2]未有立焉:未决定立谁为太子。

[3]皇怀:皇非我堂兄弟。

[4]灵不缓:子灵围龟的后裔。

[5]乐茷:乐溷儿子。

[6]乐朱:乐儿子。

[7]六卿三族降听政:三族分任上述六卿官职,同掌政事。三族,皇、灵、乐三族。

[8]因大尹以达:六卿之政通过大尹上达景公。大尹,景公身边宠臣。

[9]大尹常不告:不报告景公。

[10]而以其欲称君命以令:以自己的意愿假传君令。

[11]国人恶之:大尹蒙上蔽下,专擅国政,国人痛恨。

[12]纵之,使盈其罪:先纵后擒,待大尹恶贯满盈再动手。盈,满。

[13]重而无基,能无敝乎:势重而不以仁、德为基础,必败。敝,败。

【译文】

宋景公没有儿子,收养了公孙周的儿子得和启,养在宫内,还没决定立谁为太子。这时皇缓任右师,皇非我任大司马,皇怀任司徒,灵不缓任左师,乐茷任司城,乐朱任大司寇。六卿三族一起听政,通过大尹上达景公。大尹常常不报告景公,而按照自己的欲望假称君命发号施令。国人都厌恶他。司城想除去大尹,左师说:“随他去,让他恶贯满盈。权重而没有基础,能够不败吗?”

【原文】

冬十月,公游于空泽[1]。辛巳[2],卒于连中[3]。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4],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5]。使召六子[6],曰:“闻下有师,君请六子画[7]。”六子至,以甲劫之曰:“君有疾病,请二三子盟[8]。”乃盟于少寝之庭[9],曰:“无为公室不利。”大尹立启[10],奉丧殡于大宫[11],三日而后国人知之[12]。司城茷使宣言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13],今君无疾而死,死又匿之,是无他矣,大尹之罪也[14]。”

【注释】

[1]空泽:宋国地名。在今河南虞城南。

[2]辛巳:初四。

[3]卒于连中:宋景公去世。连中,客馆名。宋景公,前516年即位,在位四十八年。

[4]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发动甲士千人。

[5]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大尹将景公尸体秘密运回宫中,秘不发丧。空桐,古地名。离空泽不远。沃宫,宋国都城内宫名。

[6]六子:即上文的六卿。

[7]闻下有师,君请六子画:大尹假传君命,以地方上有战事请六卿来商讨。画,商量。

[8]请二三子盟:强迫六卿盟誓。

[9]少寝:小寝,诸侯休息的地方。

[10]大尹立启:立启为太子。

[11]丧殡:棺材。大宫:宋国祖庙。

[12]三日而后国人知之:知道景公已死。

[13]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蛊惑国君,专权跋扈。

[14]“今君无疾而死”四句:暗指大尹弑君。

【译文】

冬十月,宋景公在空泽游玩。初四,在连中去世。大尹征集了空泽甲士千名,事奉着景公的尸体从空桐入都,进入沃宫。派人召唤六卿,说:“听说地方上有战事,请六卿来商讨。”六卿到来,用甲士劫持他们,说:“国君有重病,请大家盟誓。”于是在小寝的庭院盟誓,说:“不要做对公室不利的事。”大尹立启为国君,将棺柩安顿在祖庙。三天后国人才知道这事。司城乐茷派人在国内散布说:“大尹蛊惑国君而专权擅利,如今国君无疾而终,死后他又隐匿丧事,这没有别的可说,就是大尹的罪过。”

【原文】

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1],己为鸟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2],尾加于桐门[3]。曰:“余梦美,必立[4]。”大尹谋曰:“我不在盟[5],无乃逐我,复盟之乎[6]!”使祝为载书[7]。六子在唐盂[8],将盟之。祝襄以载书告皇非我[9],皇非我因子潞、门尹得、左师谋曰[10]:“民与我,逐之乎?”皆归授甲,使徇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以陵虐公室[11],与我者,救君者也[12]。”众曰:“与之!”大尹徇曰:“戴氏、皇氏将不利公室[13],与我者,无忧不富。”众曰:“无别[14]!”戴氏、皇氏欲伐公[15],乐得曰:“不可。彼以陵公有罪,我伐公,则甚焉[16]。”使国人施于大尹[17],大尹奉启以奔楚,乃立得[18]。司城为上卿[19],盟曰:“三族共政[20],无相害也。”

【注释】

[1]北首:头向北。卢门:宋国都城南门。

[2]咮(zhòu):鸟嘴。

[3]桐门:北门。按,以上为梦境。

[4]余梦美,必立:得醒后解释梦境,以为自己必将代启为国君。古人认为,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启北首而卧是将死之象。卧于门外是将失国的征兆。得变为大鸟停在启身上,嘴在南门,尾在北门,是代启得国之象。

[5]我不在盟:少寝之盟是以景公名义盟六卿,并非与大尹盟誓。

[6]复盟之乎:想再与六卿盟誓。

[7]载书:盟书。

[8]唐盂:古地名。离宋国都城不远。

[9]襄:太祝名。

[10]子潞:乐茷。门尹得:乐得。左师:灵不缓。

[11]陵虐公室:欺凌公室。

[12]与我者,救君者也:支持六卿的就是救君的人。

[13]戴:乐氏。

[14]无别:意思是你大尹和那些真要不利于公室的人并无差别。按,众人不响应大尹。

[15]公:指启。

[16]彼以陵公有罪,我伐公,则甚焉:乐得意谓伐公甚于凌公。

[17]使国人施于大尹:加罪于大尹。

[18]乃立得:立得为君,即昭公。

[19]司城:乐茷。

[20]三族:即皇、灵、乐三族。

【译文】

得梦见启头朝北睡在卢门外,自己变成大鸟停在他身上,嘴巴搁在南门上,尾巴放在桐门上。他醒来后说:“我的梦很好,一定可以立为国君。”大尹和人商议说:“我没有参加盟誓,恐怕会被赶走,再跟他们盟誓吧!”让太祝准备盟书。六卿正在唐盂,打算和他盟誓。祝襄把盟书内容告诉了皇非我,皇非我和子潞、门尹得、左师商量说:“人民倾向我们,赶走大尹吧?”都回家发放皮甲,派人在国内宣扬说:“大尹蛊惑国君,欺凌虐待公室。支持我们的,就是救援国君的人。”大家说:“支持。”大尹也宣扬说:“戴氏、皇氏想对公室不利,支持我的,不用担心不富。”大家说:“你和那些人没有区别。”戴氏、皇氏准备攻打国君启,乐得说:“不能那样做。大尹因为欺凌国君而有罪,我们进攻国君,罪过就更大了。”派国人加罪于大尹,大尹事奉着启逃往楚国,于是立了得为国君。司城任上卿,盟誓道:“三族共同执政,不要彼此危害。”

【原文】

26.3 卫出公自城使以弓问子赣[1],且曰:“吾其入乎?”子赣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2]。”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于陈[3],甯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4]。献公孙于齐[5],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6]。今君再在孙矣[7],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8],则赐不识所由入也[9]。《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10]。’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11]?”

【注释】

[1]卫出公自城使以弓问子赣:问,赠送。子赣,子贡。按,出公想请求子贡帮他复国。

[2]不识:不知道能否回国。

[3]昔成公孙于陈:僖公二十八年,卫成公奔楚,后来又逃往陈国。孙,通“逊”。逃亡。

[4]甯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此盟在僖公二十八年。

[5]献公孙于齐:襄公十四年,卫献公被孙林父和甯惠子驱逐,奔齐。

[6]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襄公二十五年,甯惠子之子甯喜在夷仪见卫献公,商议使其返国,二十六年卫献公回国。

[7]今君再在孙矣:两次逃亡。哀公十五年逃鲁,今又逃宋。

[8]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献公逃亡,有子鲜、子展跟随在外,助其复国。成公逃亡,甯武、孙庄在国内愿意接纳他回国。现在出公是内无亲信,外无忠臣。

[9]则赐不识所由入也:出公内外无亲,失尽人心,所以子贡不知道出公如何能回国。赐,子贡,端木赐。

[10]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引《诗》见《诗经·周颂·烈文》,意思是得到贤人便会强大,四方都会顺服。无,语气词。竞,强。顺,今作“训”。

[11]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为君的如能任用贤才,四方臣民都会归顺,复国又有何难?出公已失尽人心,难以再回国了。

【译文】

卫出公从城派人带着弓赠送给子赣,并且说:“我能回国吗?”子赣叩头接受弓,回答说:“臣不知道。”私下对使者说:“昔日成公避居陈国,甯武子、孙庄子为他在宛濮结盟然后成公回国。献公避居于齐国,子鲜、子展为他在夷仪结盟然后献公回国。现在国君再次避居在外,国内没听说像献公那样有留守的亲信,在外没听说像成公那样有跟随的卿,那么我就不知道根据什么他能回国。《诗》说:‘得到贤人便会强大,四方都会顺服。’如果能得到这样的人,四方臣民都会以他为主宰,回国又有何难?”


二十五年二十七年

二十六年|哀公|春秋左传(左氏春秋、左传)|读书